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vestigation of gravity influence on EOR and CO_(2) geological storage based on pore-scale simulation
1
作者 Yong-Mao Hao Gui-Cheng Wu +6 位作者 Zong-Fa Li Zhong-Hui Wu Yong-Quan Sun Ran Liu Xing-Xing Li Bo-Xin Pang Nan Li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987-1001,共15页
Gravity assistance is a critical factor influencing CO_(2)-Oil mixing and miscible flow during EOR and CO_(2)geological storage.Based on the Navier-Stokes equation,component mass conservation equation,and fluid proper... Gravity assistance is a critical factor influencing CO_(2)-Oil mixing and miscible flow during EOR and CO_(2)geological storage.Based on the Navier-Stokes equation,component mass conservation equation,and fluid property-composition relationship,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pore-scale CO_(2) injection in oilsaturated porous media was developed in this study.The model can reflect the effects of gravity assistance,component diffusion,fluid density variation,and velocity change on EOR and CO_(2) storage.For nonhomogeneous porous media,the gravity influence and large density difference help to minimize the velocit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in flow path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thus improving the oil recovery and CO_(2) storage.Large CO_(2) injection angles and oil-CO_(2) density differences can increase the oil recovery by 22.6% and 4.2%,respectively,and increase CO_(2) storage by 37.9% and 4.7%,respectively.Component diffusion facilitates the transportation of the oil components from the low-velocity region to the main flow path,thereby reducing the oil/CO_(2) concentration difference within the porous media.Component diffusion can increase oil recovery and CO_(2) storage by 5.7% and 6.9%,respectively.In addition,combined with the component diffusion,a low CO_(2) injection rate creates a more uniform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oil/CO_(2) component,resulting in increases of 9.5% oil recovery and 15.7% CO_(2) storage,respectively.This study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improving the geological CO_(2) storage and EOR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ITY Flow simulation co_(2)-oil mixing Enhanced oil recovery(EOR) Geological storage
下载PDF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现状及前景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凯 陈掌星 +5 位作者 兰海帆 马浩铭 姜亮亮 薛振乾 张育铭 程世轩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共9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一种有效的碳处理技术。在碳中和背景下,中国CCUS技术将迎来万亿级产业风口。目前,CCUS技术各环节均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大规模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通过调研国内外CCUS技术文献以及全球正在运行和计划建设的C...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一种有效的碳处理技术。在碳中和背景下,中国CCUS技术将迎来万亿级产业风口。目前,CCUS技术各环节均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大规模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通过调研国内外CCUS技术文献以及全球正在运行和计划建设的CCUS项目,总结了国内外CCUS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进一步明确CCUS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前景。研究表明:目前碳捕集效率不足90%,碳捕集成本占CCUS项目总成本的60%~85%,碳捕集技术的研发重点应以燃烧前捕集(如乙醇、合成氨和天然气加工等行业)以及燃烧后捕集等以提高碳捕集效率、降低碳捕集成本为主;CO_(2)利用技术目前处于工业示范阶段,突破高温、高压环境瓶颈,寻找合适的催化剂提高碳利用效率是CO_(2)利用技术下一阶段的重点研究方向;CO_(2)在油气田和咸水层封存应围绕CO_(2)驱提高油气采收率和增加CO_(2)封存潜力开展进一步研究;CCUS项目需要克服实现经济盈利、技术创新、降本增效、政策补贴激励等挑战;CCUS耦合氢能、油气田地热能等新能源将成为未来CCUS推广的新模式。该研究对于准确把握CCUS技术研究方向,推动CCUS技术进步与创新,加速CCUS跨越式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碳捕集效率 co_(2)提高油气采收率 CCUS耦合氢能 CCUS耦合油气田地热
下载PDF
页岩油藏CO_(2)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合 陶嘉平 +3 位作者 孟思炜 李东旭 曹刚 高扬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7-134,共8页
我国陆相页岩油面临单井产量低、递减快、最终采收率低的开发瓶颈,需超前布局CO_(2)提高采收率技术。在系统解析北美页岩油CO_(2)提高采收率技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陆相页岩油资源现实,详细讨论了该技术在国内页岩油开发的适用... 我国陆相页岩油面临单井产量低、递减快、最终采收率低的开发瓶颈,需超前布局CO_(2)提高采收率技术。在系统解析北美页岩油CO_(2)提高采收率技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陆相页岩油资源现实,详细讨论了该技术在国内页岩油开发的适用性与发展前景。分析表明,我国各页岩油区块原油黏度、地层压力、矿物组成等储层特征迥异,效益开发面临的瓶颈各不相同,CO_(2)提高采收率的主要作用机理差异显著。因此,需针对性建立各区块CO_(2)提高采收率技术应用指标,制定合理的技术适应性评价标准,加大力度攻关现场应用各环节的关键技术,并积极争取明确的国家财政支持。综合考虑技术发展前景与资源现实,建议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页岩油区块建立CO_(2)提高采收率技术先导示范区,建立完整的产业技术与政策支撑体系,推动CO_(2)提高采收率技术发展,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助力国家碳中和战略目标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资源 页岩油 co_(2)提高采收率 研究现状 发展前景
下载PDF
高温高压CO_(2)驱采出液中N80碳钢局部腐蚀诱发机理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星 赵琳 +4 位作者 刘安庆 杨景辉 韩霞 王子明 宋光铃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6-42,共7页
以胜利油田CO_(2)驱采出液为模拟对象,研究了N80碳钢在10 MPa、80℃高温高压CO_(2)油水混合介质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碳钢表面局部腐蚀初期形貌依赖于原油乳状液中微液滴的尺寸。当液滴尺寸较小时,在流动作用下液滴与碳钢表面接触时... 以胜利油田CO_(2)驱采出液为模拟对象,研究了N80碳钢在10 MPa、80℃高温高压CO_(2)油水混合介质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碳钢表面局部腐蚀初期形貌依赖于原油乳状液中微液滴的尺寸。当液滴尺寸较小时,在流动作用下液滴与碳钢表面接触时间较短,形成的腐蚀颗粒较小,局部蚀坑较浅;当液滴大于某一临界尺寸时,在流动作用下液滴趋于在碳钢表面形成扁平化变形和长时间润湿,形成的腐蚀产物呈现片状区域,局部腐蚀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 N80钢 局部腐蚀 机理 油水乳状液
下载PDF
不同碳链长度咪唑啉缓蚀剂在CO_(2)驱采油环境中的腐蚀防护作用 被引量:6
5
作者 倪小龙 李欢 +5 位作者 李云飞 郝卫国 杨庆 林冰 郑宏鹏 唐鋆磊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78-289,共12页
目的合成制备适用于CO_(2)驱油环境中井筒材料的腐蚀防护的咪唑啉缓蚀剂,探究碳链长度对咪唑啉缓蚀剂腐蚀防护性能的影响机制。方法以辛酸、月桂酸、硬脂酸和二乙烯三胺等为原料,经酰胺化和环化后制备得到3种碳链长度(C7、C11和C17)的... 目的合成制备适用于CO_(2)驱油环境中井筒材料的腐蚀防护的咪唑啉缓蚀剂,探究碳链长度对咪唑啉缓蚀剂腐蚀防护性能的影响机制。方法以辛酸、月桂酸、硬脂酸和二乙烯三胺等为原料,经酰胺化和环化后制备得到3种碳链长度(C7、C11和C17)的咪唑啉缓蚀剂。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量子化学计算、失重法、电化学方法以及表面观察技术,对合成缓蚀剂在CO_(2)驱油环境中对井筒材料的腐蚀防护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红外测试观察到3种链长(C7、C11和C17)的咪唑啉缓蚀剂的特征吸收峰,表明3种链长咪唑啉缓蚀剂成功制备。量子化学计算表明,合成的C17咪唑啉缓蚀剂具有最优的供电子能力和最佳的疏水能力。腐蚀失重和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所合成的3种不同碳链长度的咪唑啉缓蚀剂均对CO_(2)驱腐蚀环境中N80钢具有良好的腐蚀防护作用,随着缓蚀剂浓度的提升,其缓蚀效率逐渐增高。其中含有17个碳链的咪唑啉缓蚀剂(C17)在10 mg/L时缓蚀效率达到了90%以上。拉曼光谱观察到N80钢表面C=N和C—N的吸收峰,表明合成的3种缓蚀剂在N80表面上吸附。SEM结果发现,添加C17咪唑啉的N80表面腐蚀最为轻微,其腐蚀防护效果最优。结论合成的C17碳链的咪唑啉缓蚀剂具有优异的腐蚀防护效果,随着碳链长度的增加,碳链的推电子能力增强,使得咪唑啉缓蚀剂更容易在N80钢表面吸附,同时长碳链形成的缓蚀剂膜层也具有更好的疏水作用,导致咪唑啉中缓蚀剂越长其缓蚀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 咪唑啉缓蚀剂 碳链长度 缓蚀效率 理论计算
下载PDF
双碳愿景下CCUS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2
6
作者 胡书勇 郭学强 +1 位作者 张佳轶 陈世纪 《世界石油工业》 2024年第1期81-91,共11页
二氧化碳(CO_(2))捕集与封存技术(CCS)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一项重大技术,如何运用CCS技术实现碳减排,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因地质体具有良好的封闭性和巨大的封存潜力,CO_(2)地质封存成为碳封存的首选方式。单纯的地质封存项目成... 二氧化碳(CO_(2))捕集与封存技术(CCS)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一项重大技术,如何运用CCS技术实现碳减排,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因地质体具有良好的封闭性和巨大的封存潜力,CO_(2)地质封存成为碳封存的首选方式。单纯的地质封存项目成本高昂,不适宜开展大规模推广;油气藏注CO_(2)提高采收率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已经较为成熟,其目的主要是提高油气采收率。将这两者相结合,大幅度提高油气采收率的同时,可实现CO_(2)长久安全封存,节约碳封存成本。在对CO_(2)地质封存与油气藏注CO_(2)提高采收率技术的作用机理与发展现状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提出“双碳”愿景下中国油气工业应大力发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及封存(CCUS)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实现CO_(2)绿色资源化利用,达到既实现CO_(2)的地质封存又提高油气采收率双赢的目的。指出目前的技术瓶颈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特别是随着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向非常规、难采储量油气藏发展,中国大力发展CCUS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更具重要性和迫切性,并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中国顺利实现“双碳”目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及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及封存 油藏注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 气藏注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 油气藏开发 二氧化碳绿色资源化利用
下载PDF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中CO_(2)膨胀液体黏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方媛 高亚慧 +1 位作者 宫艳玲 夏淑倩 《化学工业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0-102,共13页
全球变暖日益引起各国关注,CO_(2)(Carbon dioxide)被认为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我国已向国际社会做出了“双碳”庄严承诺。CO_(2)-EOR(CO_(2) enhanced oil recovery)技术将捕集来的CO_(2)注入油藏中不仅可以使原油膨胀,降低原油黏度,增... 全球变暖日益引起各国关注,CO_(2)(Carbon dioxide)被认为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我国已向国际社会做出了“双碳”庄严承诺。CO_(2)-EOR(CO_(2) enhanced oil recovery)技术将捕集来的CO_(2)注入油藏中不仅可以使原油膨胀,降低原油黏度,增强原油流动性从而提升驱油效率,同时还可以减少CO_(2)排放,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因此,研究CO_(2)膨胀液体(CO_(2)-expanded liquids,CXLs)的机理及其传递特性对于CO_(2)-EOR技术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从实验设备、实验数据以及计算模型3个方面综述了CO_(2)-EOR技术中涉及的CO_(2)膨胀液体黏度的发展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归纳。在实验设备方面,表面光散射等非接触式黏度测量方法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实验数据研究方面,CO_(2)-正癸烷、CO_(2)-正十四烷二元体系数据较为丰富,而CO_(2)-正构烷烃多元体系、CO_(2)-环烷烃、CO_(2)-芳香烃及CO_(2)-助溶剂体系的数据还比较欠缺;在计算模型方面,综述了适用于CO_(2)-膨胀液体黏度的Eyring半理论模型的基本原理和研究进展,对不同类型的模型计算精度进行了综合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膨胀液体 co_(2)-EOR 黏度
下载PDF
20钢和L245NS钢在CO_(2)驱油反排水中的腐蚀行为 被引量:7
8
作者 刘博 任呈强 +3 位作者 贺三 孙银娟 刘丽 王书亮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18-424,共7页
通过腐蚀浸泡试验与电化学性能测试,并结合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与X射线衍射仪(XRD)对20钢和L245NS钢在CO_2驱油反排水中的腐蚀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钢和L245NS钢的腐蚀速率随着温度和CO_2分压的提高而显著增大,分别在温... 通过腐蚀浸泡试验与电化学性能测试,并结合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与X射线衍射仪(XRD)对20钢和L245NS钢在CO_2驱油反排水中的腐蚀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钢和L245NS钢的腐蚀速率随着温度和CO_2分压的提高而显著增大,分别在温度55℃、CO_2分压0.75 MPa时达到最大值;Cl^-的抑制腐蚀机制与促进腐蚀机制之间的竞争,使两种碳钢的腐蚀速率随着Cl^-含量的提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规律;20钢和L245NS钢的腐蚀产物以FeCO_3为主,其结构疏松,对基体保护性较差;腐蚀前后的极化曲线与电化学阻抗谱分析结果显示,20钢和L245NS钢的腐蚀电流密度与容抗弧直径分别有较小程度的降低与增大,表明腐蚀产物膜对钢材的保护作用不够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腐蚀 co_(2)驱油 碳钢 地面管线
下载PDF
大庆油田古龙页岩油-CO_(2)高压相态及传质规律 被引量:1
9
作者 宋兆杰 邓森 +7 位作者 宋宜磊 刘勇 鲜成钢 张江 韩啸 曹胜 付兰清 崔焕琦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0-402,共13页
大庆油田古龙页岩油轻质油带分布广泛,具有与CO_(2)形成混相的有利组分、温度和压力条件,注CO_(2)前置压裂和吞吐提高采收率潜力较大,但目前对于古龙页岩油-CO_(2)高压相行为的认识尚不充分。在状态方程和气液两相相平衡理论的基础上,... 大庆油田古龙页岩油轻质油带分布广泛,具有与CO_(2)形成混相的有利组分、温度和压力条件,注CO_(2)前置压裂和吞吐提高采收率潜力较大,但目前对于古龙页岩油-CO_(2)高压相行为的认识尚不充分。在状态方程和气液两相相平衡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与页岩油恒质膨胀实验、细管实验等结果校验,构建了考虑纳米限域效应的古龙页岩油-CO_(2)两相相平衡热力学模型和基于相平衡模型的油气最小混相压力计算方法。以古页2HC井和古页9HC井页岩油为研究对象,阐明了成熟度、油/CO_(2)比例、压力、纳米限域效应等因素影响的页岩油-CO_(2)相间传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CO_(2)摩尔分数的增加,古页2HC井和古页9HC井页岩油的饱和压力逐渐降低。在储层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古页2HC井和古页9HC井页岩油能够与CO_(2)混相。在相同的CO_(2)注入量条件下,古页2HC井页岩油的分子量和黏度更高,降幅也更大,饱和压力和膨胀系数更小,变化幅度也更小。注CO_(2)多级接触过程显示,CO_(2)在古页2HC井和古页9HC井页岩油中的溶解能力和抽提效果较为接近。在充分接触后,古页2HC井和古页9HC井注气后缘油相中C_(1)—C_(6)组分全部被抽提到气相中,油相中CO_(2)的摩尔分数分别攀升至86.63%和87.35%。纳米限域效应的存在,减小了纳米孔内油气间组成差异,导致了界面张力和最小混相压力的降低,有利于CO_(2)与页岩油相溶、混相。纳米限域效应对古页2HC井和古页9HC井页岩油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当孔隙半径由100 nm降低到10 nm时,古页2HC井和古页9HC井页岩油与CO_(2)的最小混相压力分别降低20.90%和21.31%。通过明确页岩油藏流体相态变化规律,可为注CO_(2)开发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龙页岩油 co_(2)提高采收率 油气相态 最小混相压力 纳米限域效应
原文传递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及提高油气和地热采收率技术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10
作者 蒋恕 张凯 +1 位作者 杜凤双 崔国栋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733-2749,共17页
国内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已取得初步进展.通过系统调研及研究实践,总结了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及提高油气和地热采收率的技术进展,并对下一阶段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研究表明:二氧化碳提高油气采收率是目前CCUS的主流应用方向,... 国内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已取得初步进展.通过系统调研及研究实践,总结了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及提高油气和地热采收率的技术进展,并对下一阶段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研究表明:二氧化碳提高油气采收率是目前CCUS的主流应用方向,并且CCUS项目主要应用于常规油气藏,每注入1 t二氧化碳可采出原油0.1~0.6 t.如何应对二氧化碳气窜是二氧化碳提高油气采收率面临的关键问题.下一阶段的研究主要围绕二氧化碳提高非常规油气藏的采收率,如何使注入的二氧化碳能够有效地进入页岩或煤层基质仍是该类油气藏提高采收率的研发重点方向.除了二氧化碳提高油气采收率之外,二氧化碳还可用于提高地热采收率,目前的研究主要围绕二氧化碳与水作为工质开发地热的效果对比,温度场、应力场、渗流场、化学场的耦合作用对二氧化碳开发地热过程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在同一个油气藏中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工作流体先后开展提高油气采收率、提高地热采收率和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一体化可能成为CCUS的发展趋势.该研究对加速CCUS部署以及油气和地热的协同开发及实施双碳战略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二氧化碳提高油气采收率 二氧化碳开发地热 二氧化碳压裂 页岩油气 煤层气.
原文传递
高含CO_(2)凝析气藏成藏过程中的流体相行为及油环体积预测
11
作者 陈浩 左名圣 +5 位作者 王红平 王朝锋 徐程浩 杨柳 刘希良 袁志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06-1518,共13页
成藏后期的CO_(2)充注导致里贝拉区块高含CO_(2)次生凝析气藏的流体相行为十分复杂,油环体积预测难度很大。本文通过流体相平衡模拟、组分梯度分布计算及CO_(2)充注可视化实验,刻画了CO_(2)充注过程中的油气相行为,揭示了油环体积的动... 成藏后期的CO_(2)充注导致里贝拉区块高含CO_(2)次生凝析气藏的流体相行为十分复杂,油环体积预测难度很大。本文通过流体相平衡模拟、组分梯度分布计算及CO_(2)充注可视化实验,刻画了CO_(2)充注过程中的油气相行为,揭示了油环体积的动态变化规律,建立了基于气顶气组分拟合的高含CO_(2)次生凝析气藏油环体积预测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CO_(2)充注下的油环体积变化分为4个阶段:充注初期,油环以溶胀为主;充注前期,CO_(2)不断置换并萃取油相中的轻质组分,油环体积迅速降低;充注中期,CO_(2)持续萃取油相的轻、中质组分,油环体积缓慢减小;充注后期,CO_(2)-原油组分传质作用明显减弱,压缩效应导致油环体积进一步减小。2)轻质组分的强流动性使气顶气组成均一,重力分异作用使纵向上油环组分呈梯度变化。3)油环体积与气顶气组成和气油比密切相关。4)基于气顶气拟合新方法和不同井深现场勘探预测的油环体积占比分别为19.21%和22.30%,与CO_(2)充注可视化实验获得的油环体积占比(20.60%)较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 co_(2)-原油组分传质 流体相行为 油环体积预测 组分梯度分布 可视化实验
下载PDF
CCUS-EOR驱油集输系统生产稳定性保障措施探索 被引量:1
12
作者 曹万岩 《石油石化节能》 CAS 2023年第7期53-56,共4页
CCUS-EOR技术不仅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也是低渗透油田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战略性接替技术。确保CO_(2)驱油集输系统生产稳定性,是加大CCUS-EOR推广应用力度的重要保障。针对CO_(2)驱采出流体气液比高于水驱、化学驱... CCUS-EOR技术不仅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也是低渗透油田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战略性接替技术。确保CO_(2)驱油集输系统生产稳定性,是加大CCUS-EOR推广应用力度的重要保障。针对CO_(2)驱采出流体气液比高于水驱、化学驱等开发方式,且采出气中高含CO_(2),导致集输系统运行出现气段塞等不稳定的问题以及对典型工程实例分析,分析国内外CO_(2)驱集输系统确保生产稳定性采取的典型做法,提出今后开展CO_(2)驱油集输系统生产稳定性保障措施的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 集输系统 气油比 水气交替 气窜
下载PDF
316L不锈钢CO_(2)输送管线的垢下腐蚀行为
13
作者 常炜 王贝 +4 位作者 李大朋 田永芹 李夏侨 王毛毛 张雷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5-39,80,共6页
为明确316L不锈钢CO_(2)输送管线的垢下腐蚀行为,在模拟垢下腐蚀环境中对316L不锈钢进行了电化学测试及高温高压浸泡试验。结果表明:砂垢和碳酸钙垢均会增加316L不锈钢的垢下腐蚀敏感性,削弱其再钝化能力,砂垢会导致亚稳态点蚀发生,较... 为明确316L不锈钢CO_(2)输送管线的垢下腐蚀行为,在模拟垢下腐蚀环境中对316L不锈钢进行了电化学测试及高温高压浸泡试验。结果表明:砂垢和碳酸钙垢均会增加316L不锈钢的垢下腐蚀敏感性,削弱其再钝化能力,砂垢会导致亚稳态点蚀发生,较厚的碳酸钙垢会降低该不锈钢的自腐蚀电位;在100℃、5 MPa CO_(2)环境中,316L不锈钢对垢下腐蚀具有较好的耐受度,但是,当沉积垢与材料形成合适的狭缝时,其具有一定的垢下腐蚀风险。对于高温高含CO_(2)的316L不锈钢管线需注意防垢、除垢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16L不锈钢 co_(2)驱油(co_(2)-EOR) 垢下腐蚀 电化学
下载PDF
CO_(2)驱油采油系统防腐防垢研究进展
14
作者 陈凯 郭康 +1 位作者 武攀峰 李善建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3年第6期1-6,共6页
CO_(2)驱油采油系统是一种常用的提高油井产量的方法,但在使用过程中,系统中的管道和设备易受腐蚀和结垢,导致系统效率降低,因此,防腐和防垢是CO_(2)驱油采油系统中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材料防腐操作简单但成本高,化学药剂处理防腐,对... CO_(2)驱油采油系统是一种常用的提高油井产量的方法,但在使用过程中,系统中的管道和设备易受腐蚀和结垢,导致系统效率降低,因此,防腐和防垢是CO_(2)驱油采油系统中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材料防腐操作简单但成本高,化学药剂处理防腐,对于防腐剂的性能和使用条件需要精确控制,使用不当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找到更高效、更安全、更环保的防腐防垢手段,在CO_(2)驱油采油系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采油系统 腐蚀 防腐 防垢
下载PDF
二氧化碳驱油工艺中油酸咪唑啉对碳钢的缓蚀行为研究
15
作者 连宇博 翁华涛 +3 位作者 郭钢 黄晨 魏亚军 蒋伟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23年第6期126-132,共7页
目的研究CO_(2)驱油工艺中咪唑啉缓蚀剂对油套管P110钢腐蚀的缓蚀机制与规律。方法模拟长庆油田CO_(2)驱工艺环境为实验条件,采用失重挂片、电化学测试、微观表征等手段,研究油酸咪唑啉缓蚀剂对P110碳钢的腐蚀抑制行为。结果P110钢的腐... 目的研究CO_(2)驱油工艺中咪唑啉缓蚀剂对油套管P110钢腐蚀的缓蚀机制与规律。方法模拟长庆油田CO_(2)驱工艺环境为实验条件,采用失重挂片、电化学测试、微观表征等手段,研究油酸咪唑啉缓蚀剂对P110碳钢的腐蚀抑制行为。结果P110钢的腐蚀速度随着CO_(2)分压的升高而增大,但是增大幅度不明显。当CO_(2)分压为2、6 MPa时,油酸咪唑啉对P110钢腐蚀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缓蚀效率均超过98%,试片表面基本完整;当CO_(2)分压升高到8 MPa时,油酸咪唑啉的缓蚀性能明显下降,缓蚀效率仅为64.33%,试片表面存在明显的腐蚀特征。结论CO_(2)分压升高到8 MPa时,P110钢表面携带过剩的正电荷,不利于油酸咪唑啉缓蚀剂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蚀剂 二氧化碳驱油 油酸咪唑啉 表面过剩电荷 吸附 腐蚀
下载PDF
低碳中铬钢在模拟CO_(2)驱油环境中的电化学行为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志慧 武会宾 +1 位作者 顾洋 袁睿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52-58,共7页
通过模拟动态腐蚀试验和电化学测试,分析了自主冶炼的低碳中铬钢Cr5和Cr7在模拟长庆油田CO_(2)驱油(CO_(2)-EOR)环境中的腐蚀行为,采用失重法、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方法,对比分析了两种材料的耐蚀性。结果表明:Cr5... 通过模拟动态腐蚀试验和电化学测试,分析了自主冶炼的低碳中铬钢Cr5和Cr7在模拟长庆油田CO_(2)驱油(CO_(2)-EOR)环境中的腐蚀行为,采用失重法、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方法,对比分析了两种材料的耐蚀性。结果表明:Cr5钢的腐蚀速率为0.73475 mm/a,Cr7钢的腐蚀速率为0.21732 mm/a;Cr5钢和Cr7钢表面的腐蚀产物膜均为双层结构,腐蚀产物膜主要成分是FeCO_(3)和Cr(OH)_(3),Cr7钢表面的腐蚀产物膜更致密;当温度为30℃时,Cr5钢和Cr7钢的电化学行为均由电极活化控制,当温度为50℃和70℃时,Cr5钢的电化学行为转变为由电极活化和扩散混合控制,而Cr7钢的电化学行为仍由电极活化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中铬钢 co_(2)驱油(co_(2)-EOR)环境 失重法 腐蚀速率 电化学行为
下载PDF
运移距离对CO_(2)混相驱重力超覆的影响规律及表征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凤兰 王雨 +3 位作者 黄世军 宋黎光 刘淼淼 王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1-1028,共8页
CO_(2)驱油技术具有提高原油采收率和资源化利用与封存的双重目的,已在低渗-致密油藏得到广泛应用。为明确运移距离对CO_(2)混相驱油过程中密度差引起的重力超覆程度的影响规律,分别采用室内物理模型和数值模型开展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CO_(2)驱油技术具有提高原油采收率和资源化利用与封存的双重目的,已在低渗-致密油藏得到广泛应用。为明确运移距离对CO_(2)混相驱油过程中密度差引起的重力超覆程度的影响规律,分别采用室内物理模型和数值模型开展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混相条件下,由于岩心长度减小,重力超覆的扩展空间受限,但油气混相程度的降低,导致重力超覆程度降低幅度较小;当岩心长度继续减小时,混相程度降低对重力超覆的影响大于岩心长度对重力超覆扩展空间限制的影响,从而使重力超覆程度加剧。数模结果表明,随着运移距离的减小,重力超覆程度减弱,混相驱采收率提高。因此,结合油田现场情况,为减缓重力超覆,应适当减小井距,缩短CO_(2)气体运移距离,从而提高CO_(2)驱的波及效率。研究结果对于CO_(2)驱油现场试验方案设计和参数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重力超覆 运移距离 井距优化 co_(2)驱油
下载PDF
CO_(2)封存数值模拟研究——以西部某油田驱油为例
18
作者 马英瑞 陈晨 +2 位作者 刘祥 张永田 赵振辉 《钻探工程》 2023年第S01期498-501,共4页
针对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问题,将CO_(2)注入油藏驱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同时封存CO_(2),是一种绿色经济高效的生产模式。本研究建立了油藏开采三维三相多组分数值模型,研究了开采和封存效果。结果表明,CO_(2)能够有效降低原油粘... 针对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问题,将CO_(2)注入油藏驱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同时封存CO_(2),是一种绿色经济高效的生产模式。本研究建立了油藏开采三维三相多组分数值模型,研究了开采和封存效果。结果表明,CO_(2)能够有效降低原油粘度,大幅度提升产油速率和累积产油量。另外,开采结束时,有大量CO_(2)封存至储层。由此可见,注入CO_(2)的开采手段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的研究进一步提高了对CCUS的认识,为实现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 co_(2)封存 原油开采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国内外氢能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朋飞 姜重昕 马冰 《中国地质调查》 2021年第4期33-39,共7页
为应对世界气候变化并丰富能源供给手段,实现碳中和目标,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在2020年制定了本国的氢能战略,将发展氢能产业提升到国家能源战略的高度,旨在于2030—2050年间完成CO_(2)减排目标。详细介绍了世界各国的氢能发展战略... 为应对世界气候变化并丰富能源供给手段,实现碳中和目标,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在2020年制定了本国的氢能战略,将发展氢能产业提升到国家能源战略的高度,旨在于2030—2050年间完成CO_(2)减排目标。详细介绍了世界各国的氢能发展战略、发展氢能在解决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中起到的作用、氢能制取的技术路线以及发展氢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着重介绍了地质工作在国家氢能战略部署和实施中的作用,主要包括①要保证充足的制氢原材料供给,需要大力勘探开发天然气、页岩气等化石能源;②为封存制氢过程中产生的CO_(2),地质工作者需要对储层和盖层开展详细的地质勘查;③在发展大规模地质储氢中发挥作用,如地下盐穴储氢、废弃油藏储氢等。结合国情,我国应大力发展从煤气化制氢到CO_(2)管道运输,再到CO_(2)驱油及地质封存的一体化产业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双收益。可为我国加速推进氢能战略部署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碳中和 煤制氢 co_(2)驱油
下载PDF
苏北油田CO_(2)驱油注气井套管错断原因分析及治理 被引量:1
20
作者 曹力元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2年第3期118-121,共4页
CO_(2)驱油是苏北油田大规模应用的一种提高采收率的开发技术,目前已经取得较大进展。CO_(2)驱油注气井的油层套管是保证正常生产的重要因素,但在实际生产中,注气井多次发生油层套管错断事故,严重影响生产。通过对失效管材开展检测及分... CO_(2)驱油是苏北油田大规模应用的一种提高采收率的开发技术,目前已经取得较大进展。CO_(2)驱油注气井的油层套管是保证正常生产的重要因素,但在实际生产中,注气井多次发生油层套管错断事故,严重影响生产。通过对失效管材开展检测及分析,初步确定导致套管错断的主要原因为CO_(2)腐蚀、低温损伤和间歇式注气。从注气管柱、注入方式和环空保护液三方面开展治理试验,发生套管错断的概率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 注气井 套管错断 失效分析 套管错断治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