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页岩油储集层二氧化碳吞吐纳米孔隙原油微观动用特征 被引量:23
1
作者 黄兴 李响 +2 位作者 张益 李天太 张荣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57-564,共8页
采用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分析页岩岩样孔径分布、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等参数,进而对弛豫时间(T_(2))与孔径间的转换系数进行标定,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页岩CO_(2)吞吐核磁共振实验,从微观尺度研究了注气压力、焖井时间和裂缝对页岩孔隙中原油动用... 采用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分析页岩岩样孔径分布、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等参数,进而对弛豫时间(T_(2))与孔径间的转换系数进行标定,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页岩CO_(2)吞吐核磁共振实验,从微观尺度研究了注气压力、焖井时间和裂缝对页岩孔隙中原油动用特征的影响,定量评价了孔径小于等于50 nm的小孔和孔径大于50 nm的大孔的动用程度。结果表明:非混相条件下大孔中原油的采出程度随注入压力的增加快速升高,混相条件下注入压力的增加对大孔采出程度的影响减弱;无论是否混相,小孔中原油的采出程度随注入压力的增加基本保持线性增长,且随着注气压力的增大,CO_(2)可动用孔径下限不断降低;随着焖井时间的增加,大孔中原油的采出程度增速逐渐降低,小孔中原油的采出程度增速呈先升后降趋势,实验条件下最佳焖井时间约为10 h;裂缝的存在能够大幅提高小孔和大孔中原油的采出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co_(2)吞吐 核磁共振 微观孔隙结构 驱油效率 影响因素
下载PDF
CO_(2)吞吐技术应用进展 被引量:20
2
作者 张怿赫 盛家平 +3 位作者 李情霞 宋平 陈玉琨 覃建华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0,共10页
CO_(2)吞吐工艺是一种可应用于常规与非常规油藏的有效提高采收率技术。从室内实验研究到重点领域的应用实践方面总结了CO_(2)吞吐技术应用进展,对不同技术路线的现场试验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应用结果表明:CO_(2)吞吐技术对不同油品、不... CO_(2)吞吐工艺是一种可应用于常规与非常规油藏的有效提高采收率技术。从室内实验研究到重点领域的应用实践方面总结了CO_(2)吞吐技术应用进展,对不同技术路线的现场试验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应用结果表明:CO_(2)吞吐技术对不同油品、不同类型的油藏都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国内外矿场应用中均取得了良好效果;CO_(2)复合吞吐、CO_(2)协同吞吐、超临界CO_(2)吞吐、纳米颗粒辅助CO_(2)吞吐技术将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其中,超临界CO_(2)吞吐和纳米颗粒辅助CO_(2)吞吐技术目前仍然局限于实验室阶段,还需进一步研究并通过矿场应用证实其实用性。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背景下,CO_(2)吞吐技术应用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该研究也将对CO_(2)吞吐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吞吐 复合吞吐 协同吞吐 提高采收率 CCUS
下载PDF
吉木萨尔页岩油CO_(2)吞吐方案优化及试验效果评价 被引量:14
3
作者 唐维宇 黄子怡 +4 位作者 陈超 丁振华 盛家平 王秀坤 乐平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1-137,共7页
针对吉木萨尔页岩储层衰竭式开发采收率低,传统提高采收率措施难以有效增产的问题,提出了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的方法。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工区储层油藏数值模拟模型,依据水平段长度及油层厚度优选了适用于CO_(2)吞吐的试验井,明... 针对吉木萨尔页岩储层衰竭式开发采收率低,传统提高采收率措施难以有效增产的问题,提出了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的方法。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工区储层油藏数值模拟模型,依据水平段长度及油层厚度优选了适用于CO_(2)吞吐的试验井,明确了基质增能对于CO_(2)吞吐的决定性作用,并对CO_(2)吞吐的工作制度进行了优化。最终将优化方案应用于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试验井间存在裂缝窜扰,导致CO_(2)吞吐注入阶段气窜严重,CO_(2)未充分进入基质置换原油,整体开发效果较差。研究内容对页岩油藏注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具有参考意义,可为调整CO_(2)吞吐开发方案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co_(2)吞吐 提高采收率 油藏数值模拟 co_(2)埋存 新疆油田
下载PDF
致密油二氧化碳吞吐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6
4
作者 汤翔 李宜强 +7 位作者 韩雪 周永炳 战剑飞 徐苗苗 周锐 崔凯 陈小龙 王雷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17-824,共8页
采用大型露头方形岩心与长岩心,开展了不同注采参数、不同焖井时间等多种注采方式下的CO_(2)吞吐实验,分析了CO_(2)吞吐的动态特征、影响因素及波及方式对采收率的贡献。研究表明:CO_(2)吞吐开发可分为CO_(2)返排、产气携油、高速产油... 采用大型露头方形岩心与长岩心,开展了不同注采参数、不同焖井时间等多种注采方式下的CO_(2)吞吐实验,分析了CO_(2)吞吐的动态特征、影响因素及波及方式对采收率的贡献。研究表明:CO_(2)吞吐开发可分为CO_(2)返排、产气携油、高速产油、产油速率减缓4个阶段。产气携油阶段以游离气驱为主,高速产油阶段以溶解气驱为主;CO_(2)注入量与开采速度是影响吞吐效果的主要因素,CO_(2)注入量越大,开采速度越低,采收率越高,合理的CO_(2)注入量与开采速度需结合现场需求及经济评价确定;CO_(2)吞吐开发存在合理焖井时间,超过该时间继续焖井对提高采收率贡献不大,现场应用中,可通过井底压力是否稳定判断焖井是否充分。CO_(2)吞吐开发采收率的贡献主要来源于流动波及与扩散波及,焖井时间足够长时,采收率的贡献主要来源于扩散波及。图16表2参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co_(2)吞吐 动态特征 采收率 影响因素 驱油机理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注CO_(2)吞吐适应性评价及规律模拟 被引量:14
5
作者 袁钟涛 杨胜来 +2 位作者 张政 王萌 张希胜 《非常规油气》 2022年第5期85-92,共8页
CO_(2)驱油是常规油藏提高采收率有效方法。为了分析研究在特低渗储层注CO_(2)的适应性及作用规律,分析研究了注入CO_(2)后原油体系相态变化特征,通过建立岩心尺度的基质裂缝基本渗流单元模型,研究不同吞吐介质CO_(2),N_(2)和H_(2)O在... CO_(2)驱油是常规油藏提高采收率有效方法。为了分析研究在特低渗储层注CO_(2)的适应性及作用规律,分析研究了注入CO_(2)后原油体系相态变化特征,通过建立岩心尺度的基质裂缝基本渗流单元模型,研究不同吞吐介质CO_(2),N_(2)和H_(2)O在单簇缝中的渗流规律,定性表征CO_(2)在扩散效应、降黏作用、改善流动性以及抽提富集作用中区别于其他2种介质的优越性。研究结果表明:考虑CO_(2)扩散效应作用体现在基质网格中摩尔分数分布差别,最大相差约10%;CO_(2)降黏和改善油相渗透率作用明显,在相同注入压力下CO_(2)注入性弱于N_(2)优于H_(2)O;经过5轮次吞吐后注CO_(2)采出程度为23%,注H_(2)O为20%,注N_(2)约为18%,这为特低渗油藏注CO_(2)提高采收率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心尺度 co_(2)吞吐 驱油机理 相态变化 扩散效应 油相渗透率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页岩油不同温压CO_(2)吞吐下可动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子强 葛洪魁 +2 位作者 郭慧英 周浩 张远凯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92-1099,共8页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页岩油储集层主要发育微纳尺度孔喉裂隙系统,同时油质黏稠,动用难度大,注CO_(2)吞吐是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技术。为了认清吉木萨尔页岩油储层注CO_(2)吞吐下的可动性规律,对该区芦草沟组45块岩心进行了研究。储层岩性为...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页岩油储集层主要发育微纳尺度孔喉裂隙系统,同时油质黏稠,动用难度大,注CO_(2)吞吐是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技术。为了认清吉木萨尔页岩油储层注CO_(2)吞吐下的可动性规律,对该区芦草沟组45块岩心进行了研究。储层岩性为云屑砂岩、砂屑云岩和岩屑砂岩;储层覆压孔隙度介于2.0%~22.7%之间,平均为11%,覆压渗透率平均为0.01×10^(-3)μm^(2),小于0.1×10^(-3)μm^(2)的样品占比达90%以上。根据岩心物性分类,选取20块岩样开展核磁实验,对页岩油低场核磁共振实验测量的6个关建参数进行了优化;通过将页岩油压汞实验数据和低场核磁共振实验数据对比,在对数坐标下建立了页岩岩心的T_(2)值与孔隙半径之间的线性关系,通过T_(2)谱定量获得了页岩的孔隙半径分布。在此基础上,在不同温压条件下开展9种CO_(2)吞吐实验,结合采收率、动用程度等指标分析得知,半径小于300 nm的小孔隙中页岩油难以动用,300~1000 nm的中孔隙和大于1000 nm的大孔隙中页岩油动用程度相对较高,且随着温度和压力的提高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场核磁共振 co_(2)吞吐 可动性 页岩油 吉木萨尔凹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玛湖砂砾岩致密油藏水平井CO_(2)吞吐现场试验效果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施雷庭 张玉龙 +4 位作者 叶仲斌 张景 王英伟 王睿麒 吴思彤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1年第6期871-877,883,共8页
新疆玛湖砂砾岩致密油藏孔隙度和渗透率极低,压裂投产后前期稳产效果较好,后期递减较大,为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原油采收率,先后在玛131井区开展3口水平井CO_(2)吞吐试验。试验结果表明:CO_(2)吞吐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主要体现在增加储层能... 新疆玛湖砂砾岩致密油藏孔隙度和渗透率极低,压裂投产后前期稳产效果较好,后期递减较大,为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原油采收率,先后在玛131井区开展3口水平井CO_(2)吞吐试验。试验结果表明:CO_(2)吞吐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主要体现在增加储层能量、膨胀原油体积、降低原油黏度、萃取轻质组分、溶蚀储层矿物、增加流体流动能力等方面。合理的注入参数更有助于提高原油采收率,在进行CO_(2)吞吐开发时井底注入流压越高,焖井时间越长,波及扩散越充分,连续见油时间越早,提高采收率越明显。3口水平井X721、X92、M1114增油量分别为2161 t,1768 t,1452 t,CO_(2)吞吐在砂砾岩致密油藏中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及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 致密油藏 提高采收率 co_(2)吞吐 现场试验
下载PDF
鄯善油田特高含水期CO_(2)吞吐增油与埋存试验 被引量:5
8
作者 李艳明 刘静 +2 位作者 张棚 公学成 马建红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7-333,共7页
根据鄯善油田注CO_(2)吞吐井组先导试验,分析低渗透低黏度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展CO_(2)驱油与埋存的注采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鄯善油田发育中—深层油藏,CO_(2)注入呈超临界状态,注入特征与注水类似,存在剖面动用不均和平面突进问题;C... 根据鄯善油田注CO_(2)吞吐井组先导试验,分析低渗透低黏度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展CO_(2)驱油与埋存的注采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鄯善油田发育中—深层油藏,CO_(2)注入呈超临界状态,注入特征与注水类似,存在剖面动用不均和平面突进问题;CO_(2)吞吐生产具有“气态CO_(2)排出阶段、增油生产阶段、逐步失效阶段”的三段式开采特征;3口吞吐井换油率差异较大,增油效果主要受地下剩余油富集程度影响;CO_(2)主要埋存机理为溶解作用和矿化作用,同步埋存率高达9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鄯善油田 特高含水期 co_(2)吞吐 co_(2)驱油 埋存 换油率 埋存率 作用机制 经济效益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CO_(2)驱注采参数优化研究与应用——以胜利油田A区块为例 被引量:5
9
作者 何厚锋 胡旭辉 +5 位作者 庄永涛 刘鹏程 马雨宁 武威 韩昀 房昶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2-121,共10页
随着“双碳”政策的大力推行,围绕着碳捕集、碳利用和碳埋存的相关产业飞速发展,长远来看CO_(2)驱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低渗透/超低渗透油藏储层具有复杂的孔隙空间结构,常规水驱开发均面临注水困难和采收率低的问题,而CO_(2)驱具有... 随着“双碳”政策的大力推行,围绕着碳捕集、碳利用和碳埋存的相关产业飞速发展,长远来看CO_(2)驱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低渗透/超低渗透油藏储层具有复杂的孔隙空间结构,常规水驱开发均面临注水困难和采收率低的问题,而CO_(2)驱具有多种驱油机理,能较好地解决水驱开发困难的问题。针对胜利油田A区块的低孔低渗透油藏条件,基于原油组分信息和恒组成膨胀实验数据进行了PVT拟合并建立了具有7个拟组分的组分模型,得出初次混相压力为30.1 MPa,多次接触混相压力为26.6 MPa。首次提出了以气窜为限制条件的CO_(2)驱注气速度计算经验公式。基于均质组分模型针对A区块进行了CO_(2)驱油藏工程参数优化,确定了以五点法井网、井距为250 m、注气速度为20.0 t/d、生产压力为26.0 MPa的最佳注采参数;同时,以衰竭式开发、水驱、CO_(2)吞吐、连续注CO_(2)、气水交替(WAG)等不同开发方式进行了注采参数优化,将优化后不同开发方式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连续注气具有一定优势;最后,选取A区块的西南方向优势物性区作为开发试验区,进行了基于优化结果的1个井组的连续注气开发方案预测,结果表明井组10 a采出程度为15.1%,20 a采出程度为2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co_(2)驱 co_(2)吞吐 气水交替 参数优化
下载PDF
裂缝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影响的可视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赵博文 《非常规油气》 2022年第6期87-93,99,共8页
为了研究裂缝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过程及驱油效果的影响,通过对天然岩心切割打磨和刻缝,制成带缝的岩心薄片,结合高清显微镜和高清录像系统,采用高温高压驱替系统开展了微观可视化实验研究。不同注入压力下的CO_(2)驱油实验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裂缝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过程及驱油效果的影响,通过对天然岩心切割打磨和刻缝,制成带缝的岩心薄片,结合高清显微镜和高清录像系统,采用高温高压驱替系统开展了微观可视化实验研究。不同注入压力下的CO_(2)驱油实验结果表明:CO_(2)将优先驱替裂缝中的原油并以裂缝为主线进行渗流和扩散运移。随着压力的不断升高,CO_(2)的相态及与原油的作用发生变化,驱油效率得到一定的提高,但受裂缝的影响提高的幅度很有限。具体表现为混相驱最终驱油效率比超临界驱提高4%,超临界驱最终驱油效率比非超临界驱提高2%。吞吐实验结果表明,相比连续驱替,吞吐可以更加充分发挥CO_(2)与原油间的作用,有效地扩大波及范围和提升驱油效率,相同混相条件下驱油效率可以提高6%。实验结果表明,裂缝对CO_(2)驱油过程和驱油效果将产生重要影响。对于裂缝发育的低渗透油藏,吞吐效果明显优于驱替效果,因此探索有利的注采方式对改善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化实验 co_(2)驱油 co_(2)吞吐 裂缝 低渗透油藏
下载PDF
基于扩散系数变化的致密储层水平井CO_(2)吞吐产能预测模型 被引量:10
11
作者 罗永成 孙灵辉 +2 位作者 吴振凯 赵新礼 萧汉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588-3594,共7页
针对致密油油藏水平井CO_2吞吐产能预测缺少合适计算模型的现状。通过建立CO_2扩散区和非扩散区的复合流动模型,考虑原油在不同区域的黏度差异,提出了水平井CO_2吞吐单井产能预测解析模型,推导出基于CO_2扩散影响的致密油藏水平井产能... 针对致密油油藏水平井CO_2吞吐产能预测缺少合适计算模型的现状。通过建立CO_2扩散区和非扩散区的复合流动模型,考虑原油在不同区域的黏度差异,提出了水平井CO_2吞吐单井产能预测解析模型,推导出基于CO_2扩散影响的致密油藏水平井产能预测的数值模型。研究表明:无因次扩散距离与扩散系数和扩散时间均呈正相关;采油指数与扩散系数呈正相关,增加幅度随扩散系数的增大而减缓。对单一扩散系数而言,井距越短采油指数越大,并随黏度不断降低而单调增加;水平井的井距和水平段长度对采油指数影响较大。通常情况采油指数随扩散半径的增大而单调增加,井距越小扩散半径对采油指数的影响越大;采油指数与水平段长度呈正相关,水平段长度为350 m的采油指数是长度为100 m的2.52倍。水平井水平段长度越小扩散半径对采油指数的影响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co_(2)吞吐 水平井产能预测 扩散系数 采油指数
下载PDF
致密砾岩油藏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范希彬 蒲万芬 +3 位作者 单江涛 杜代军 覃建华 高阳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1年第6期831-836,共6页
基于原油与CO_(2)以及CO_(2)与储层岩石相互作用,揭示环玛湖致密砾岩油藏CO_(2)提高采收率机理。利用高温高压核磁共振系统在孔隙尺度下监测了基质岩心CO_(2)吞吐过程中原油饱和度的变化,研究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可行性。采用岩心压裂... 基于原油与CO_(2)以及CO_(2)与储层岩石相互作用,揭示环玛湖致密砾岩油藏CO_(2)提高采收率机理。利用高温高压核磁共振系统在孔隙尺度下监测了基质岩心CO_(2)吞吐过程中原油饱和度的变化,研究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可行性。采用岩心压裂和驱替系统开展三维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研究裂缝对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O_(2)能够有效地溶解在原油中,补充地层能量,降低原油黏度,且改善储层润湿性。基质岩心中,衰竭式开采时的原油主要产于大孔隙,CO_(2)吞吐能有效启动中孔隙和小孔隙,衰竭式开采后,三轮次的吞吐能够提高采收率23.1%左右,而第一轮次的贡献率最大,为15.1%,裂缝的存在能够增大原油与CO_(2)接触面积,减小原油渗流阻力,最终提高采收率27.1%。实验结果从孔隙尺度揭示了CO_(2)吞吐提高致密砾岩油藏采收率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高采收率 co_(2)吞吐 致密砾岩 裂缝 核磁共振 三维物理模拟
下载PDF
致密油藏CO_(2)吞吐驱油和封存注采参数敏感性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致密油藏典型储集层为例
13
作者 丁帅伟 张蒙 +4 位作者 李远铎 许川 周义鹏 高群 于红岩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1-188,共8页
致密油藏CO_(2)吞吐开发具有提高原油采收率和封存CO_(2)的双重效果。目前,对致密油藏CO_(2)吞吐驱油和封存研究中,鲜有学者将CO_(2)封存量相关参数作为评价指标。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某致密油藏典型储集层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技术... 致密油藏CO_(2)吞吐开发具有提高原油采收率和封存CO_(2)的双重效果。目前,对致密油藏CO_(2)吞吐驱油和封存研究中,鲜有学者将CO_(2)封存量相关参数作为评价指标。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某致密油藏典型储集层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分别选取吞吐时机、注气速度、注气时间、焖井时间、生产时间和吞吐轮次为注采参数,以换油率、CO_(2)滞留系数及驱油-封存协同综合系数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控制变量法和多因素正交试验设计,结合极差分析方法,分析了6个注采参数对3个评价指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当注重CO_(2)驱油时,建议注气时间为30~60 d,注气速度为0.001 0~0.003 0 PV/d,吞吐时机小于0.5年;当注重CO_(2)封存时,建议生产时间为30~230 d,注气速度为0.0075~0.010 0 PV/d,注气时间为145~180 d;当CO_(2)驱油和封存协同优化时,建议注气时间为30~65 d,吞吐时机为6个月前,焖井时间为10~2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注采参数 co_(2)吞吐 co_(2)地质封存 提高采收率 co_(2)驱油 协同优化 正交试验
下载PDF
吉木萨尔页岩油二氧化碳吞吐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曹长霄 宋兆杰 +3 位作者 师耀利 高阳 郭佳 常旭雅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6-114,共9页
针对吉木萨尔页岩油衰竭式开发采收率低、注水吞吐效果差的问题,通过油气相态实验和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页岩油储层CO_(2)吞吐技术适用性研究,指导现场CO_(2)吞吐技术实施。结果表明:相较于CH_(4),CO_(2)与吉木萨尔页岩油的相互作用... 针对吉木萨尔页岩油衰竭式开发采收率低、注水吞吐效果差的问题,通过油气相态实验和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页岩油储层CO_(2)吞吐技术适用性研究,指导现场CO_(2)吞吐技术实施。结果表明:相较于CH_(4),CO_(2)与吉木萨尔页岩油的相互作用更好,在地层压力和地层温度条件下,CO_(2)在原油中的溶解气油比为497.83 m^(3)/m^(3),原油黏度降低70.65%,原油体积膨胀2.05倍;对于典型页岩油井,多周期CO_(2)吞吐可提高采收率9.43个百分点,原油产量可提高31472.40 t。随着裂缝间距缩短和储层孔隙度增加,CO_(2)吞吐增油效果逐渐变好,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对CO_(2)吞吐效果的影响较小。矿场试验结果表明,CO_(2)吞吐可有效提高页岩油采收率,在无裂缝窜扰条件下,增油效果更优。研究成果对页岩油高效开发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co_(2)吞吐 提高采收率 PVT实验 数值模拟 吉木萨尔
下载PDF
致密砂岩油藏CO_(2)吞吐沥青质沉积对储层的伤害特征 被引量:7
15
作者 石磊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43-348,共6页
针对注CO_(2)提高原油采收率过程中易产生沥青质沉积的现象,以致密砂岩天然岩心和储层原油为研究对象,利用CO_(2)吞吐以及核磁共振等实验手段,开展了致密砂岩油藏CO_(2)吞吐过程中沥青质沉积对储层的伤害特征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原油的... 针对注CO_(2)提高原油采收率过程中易产生沥青质沉积的现象,以致密砂岩天然岩心和储层原油为研究对象,利用CO_(2)吞吐以及核磁共振等实验手段,开展了致密砂岩油藏CO_(2)吞吐过程中沥青质沉积对储层的伤害特征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原油的沥青质含量越高,CO_(2)吞吐过程中沥青质的沉积率越大;随着实验压力的升高,沥青质沉积率先增大后减小,当压力为25 MPa时,沥青质沉积率最大;CO_(2)吞吐过程中沥青质沉积对储层渗透率的伤害程度较大,而对孔隙度的伤害程度则相对较小;沥青质主要沉积在大孔隙中,且油样中沥青质的含量越高,对岩心大孔隙的堵塞程度就越大;沥青质沉积可以使岩心进口端面的润湿性由亲水性向亲油性转变;沥青质沉积会影响CO_(2)吞吐实验的采收率,沥青质含量越高,采收率越小。在致密砂岩油藏注CO_(2)吞吐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抑制沥青质沉积措施,以提高CO_(2)吞吐措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co_(2)吞吐 沥青质沉积 储层伤害 采收率
下载PDF
异常高压致密油藏CO_(2)吞吐参数优化及微观孔隙动用特征--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为例 被引量:8
16
作者 闫方平 郭永伟 +4 位作者 曹梦菁 陈颖超 褚会丽 王晶 张笑洋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8-166,共9页
为改善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藏在衰竭开发中产量递减快、采收率低的现象,提高储层动用程度,选取3种不同孔隙类型岩心,开展一系列CO_(2)吞吐岩心实验,在明确生产压力、吞吐次数和闷井时间对吞吐效果影响的基础上,引入核磁共振分析... 为改善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藏在衰竭开发中产量递减快、采收率低的现象,提高储层动用程度,选取3种不同孔隙类型岩心,开展一系列CO_(2)吞吐岩心实验,在明确生产压力、吞吐次数和闷井时间对吞吐效果影响的基础上,引入核磁共振分析技术,定量评价了不同孔隙结构岩心中不同孔径孔隙的原油动用程度。研究表明:目标储层3类孔隙结构岩心的吞吐采收率随生产压力、吞吐次数和闷井时间的变化规律基本相似,最佳生产压力为21 MPa,最佳吞吐次数控制在5次以内,最佳闷井时间为12 h;吞吐过程中岩心孔隙结构差异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动用特征,储层物性较好的岩心,大孔隙的原油采出程度始终高于小孔隙,是总采收率的主要“贡献者”,而储层物性差的岩心在吞吐初期大孔隙的原油采出程度高于小孔隙,但在后续吞吐中小孔隙的原油采出程度迅速增加,在累计吞吐采收率中占比达到53%以上。研究成果为吉木萨尔凹陷异常高压致密油藏顺利开展CO_(2)吞吐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核磁共振 co_(2)吞吐 孔隙结构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新疆油田中深层稠油CO_(2)驱/吞吐实验研究
17
作者 石彦 谢俊辉 +4 位作者 郭小婷 吴通 陈德全 孙琳 杜代军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82,共7页
针对新疆油田中深层稠油油藏的“中等偏强—强”速敏伤害以及“强—极强”水敏伤害引起的注水开发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基于CO_(2)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借助高温高压PVT实验仪和长岩心驱替装置,开展CO_(2)-原油高压物性测定和CO_(2)驱/吞... 针对新疆油田中深层稠油油藏的“中等偏强—强”速敏伤害以及“强—极强”水敏伤害引起的注水开发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基于CO_(2)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借助高温高压PVT实验仪和长岩心驱替装置,开展CO_(2)-原油高压物性测定和CO_(2)驱/吞吐提高采收率可行性研究,结合气相色谱和高温高压流变仪表征产出油的组成及黏度变化。实验结果表明,57.345%摩尔分数的CO_(2)能将溶解气油比(GOR)从32 m^(3)/m^(3)增大至149.3 m^(3)/m^(3)、泡点压力(pb)从6.8 MPa增大至15.7 MPa,原油体积系数从1.06增大至1.27,原油密度从0.8965 g/cm^(3)降低至0.8548 g/cm^(3),原油黏度从419.3 mPa·s降低至253.4 mPa·s,因此CO_(2)能有效补充地层能量,增大原油弹性能,减小渗流阻力。第一轮次0.95 PV(孔隙体积)的CO_(2)驱的原油采出程度为32.8%,焖井24 h后多孔介质中的流体重新分布,第二轮次0.5 PV的CO_(2)驱能提高原油采出程度17.9%。而5轮次CO_(2)吞吐的原油采出程度为63.5%。产出油的黏度呈降低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原油中的沥青质在多孔介质中发生沉积。实验结果明确了CO_(2)驱/吞吐在新疆油田中深层稠油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co_(2)吞吐 溶胀抽提 提高采收率 稠油油藏
下载PDF
致密储层不同二氧化碳注入方式下的沥青质沉积特征及其对渗透率的影响
18
作者 杨明洋 黄世军 +2 位作者 赵凤兰 孙浩月 陈新阳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5-92,共8页
注CO_(2)引起的原油沥青质沉积对致密储层造成的伤害严重影响其开发效果。为明确不同CO_(2)注入方式下的沥青质沉积特征及其对储层渗透率的影响,对致密岩心分别进行了CO_(2)驱替和吞吐两种注入方式的实验,通过核磁共振和扫描电镜等,分... 注CO_(2)引起的原油沥青质沉积对致密储层造成的伤害严重影响其开发效果。为明确不同CO_(2)注入方式下的沥青质沉积特征及其对储层渗透率的影响,对致密岩心分别进行了CO_(2)驱替和吞吐两种注入方式的实验,通过核磁共振和扫描电镜等,分析了两种注入方式下的沥青质沉积特征、原油采出程度以及对致密岩心渗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CO_(2)注入方式下的致密岩心均会产生沥青质沉积,且主要以膜状吸附的方式沉积在孔隙表面。受CO_(2)与原油相互作用时间的影响,吞吐方式下的沥青质沉积量大于驱替方式,且吞吐方式下的沉积孔径范围高于驱替方式。沥青质沉积对致密岩心渗透率的伤害程度与原油的产出方向有关。驱替方式下沥青质沉积对岩心正向(CO_(2)注入方向)渗透率的伤害程度较大,而吞吐方式下沥青质沉积对岩心逆向渗透率的伤害程度较大。在围压为10、5 MPa时,CO_(2)驱替和吞吐方式下的沥青质沉积对岩心正向渗透率的伤害程度(正向渗透率平均降幅)分别为7.05%和1.67%,对岩心逆向渗透率的伤害程度(逆向渗透率平均降幅)分别为0.41%和2.66%。受注采模式和流动机制的影响,CO_(2)吞吐方式下的采出程度低于驱替方式。研究结果对于致密储层CO_(2)驱沥青质沉积不同方向上储层伤害程度的认识及注入方式的优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co_(2)驱替 co_(2)吞吐 沥青质沉积 渗透率
下载PDF
古龙页岩油高温高压注CO_(2)驱动用效果
19
作者 李斌会 邓森 +4 位作者 张江 曹胜 郭天娇 徐全 霍迎冬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1,共10页
为了明确古龙页岩油高温高压注CO_(2)驱动用效果,首先根据页岩压汞和氮气吸附实验结果,给出页岩T2值与孔喉半径转换系数,根据饱和页岩的T2谱特征,将页岩孔隙分为小孔、中大孔和页理缝;然后通过计算页岩油采出程度,考察吞吐周期、闷井时... 为了明确古龙页岩油高温高压注CO_(2)驱动用效果,首先根据页岩压汞和氮气吸附实验结果,给出页岩T2值与孔喉半径转换系数,根据饱和页岩的T2谱特征,将页岩孔隙分为小孔、中大孔和页理缝;然后通过计算页岩油采出程度,考察吞吐周期、闷井时间、裂缝对吞吐驱油效果的影响,并且分析吞吐后岩心孔隙结构的改变程度;最后对比页岩油CO_(2)吞吐和CO_(2)驱替的驱油效果,并给出最优的驱油方式。结果表明:吞吐动用幅度最大的是中大孔和页理缝中的页岩油,小孔中的页岩油采出程度最低,增加闷井时间,页岩油采出程度仅提高0.81百分点,压裂可以使小孔中的页岩油采出程度提高11.33百分点,使小孔中的页岩油得到有效动用;吞吐比驱替可以使页岩油采出程度提高30.98百分点,并且可以动用干岩样中的页岩油,效果优于驱替;驱吞结合驱油方式比只进行吞吐可以使页岩油采出程度提高12.88百分点以上,并且可以大幅度提高小孔中页岩油的采出程度;吞吐后岩心孔隙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页岩砂砾含量不同是导致页岩吞吐前后孔隙结构变化差异大的重要原因。研究成果可为古龙页岩油矿场实践提供重要的基础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龙页岩油 孔隙结构 co_(2)驱替 co_(2)吞吐 高温高压 核磁共振
下载PDF
基于底水仿真模型油藏化学驱后CO_(2)吞吐增油效果——以大港油田底水油藏为例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毓 卢祥国 +4 位作者 李鸿儒 张杰 王晓燕 崔丹丹 郐婧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1-111,共11页
大港底水油藏储层具有高孔隙度、高渗透率和高原油黏度的特点,强注强采造成底水快速推进和突破,现有的水平井水平段完井方式给堵水作业带来极大困难,亟待采取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措施。通过基于底水仿真模型聚驱后CO_(2)驱和CO_(2)吞吐的... 大港底水油藏储层具有高孔隙度、高渗透率和高原油黏度的特点,强注强采造成底水快速推进和突破,现有的水平井水平段完井方式给堵水作业带来极大困难,亟待采取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措施。通过基于底水仿真模型聚驱后CO_(2)驱和CO_(2)吞吐的物理模拟方法,对底水油藏增油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底水油藏化学驱后CO_(2)吞吐可以进一步提高采收率,3轮次吞吐后采收率增幅为5%,其中前2轮增油效果较好;与化学驱后CO_(2)吞吐相比较,水驱后直接CO_(2)吞吐采收率增幅较大,3轮次吞吐采收率增幅超过20%;CO_(2)注入底水油藏和闷井后部分CO_(2)会溶解于油和水中,发挥增能、降黏和助喷等作用,有助于提高原油采收率;过低避水高度会引起底水锥进和油井水淹,导致驱油剂从水井进入底水层,进而降低底水油藏开发效果;水驱后剩余油纵向上主要分布在远离注入端的低渗透层,平面上主要分布在远离注采井主流线两翼部位。研究成果为化学驱后剩余油的进一步挖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港油田底水油藏 化学驱 co_(2)吞吐 co_(2)驱 物理模拟 机理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