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鹿茸饮片的DNA条形码鉴别研究 被引量:44
1
作者 张蓉 刘春生 +3 位作者 黄璐琦 王学勇 崔光红 董栗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63-266,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和标准化的鹿茸饮片DNA条形码鉴别方法,并分析鹿茸药材原动物间的亲缘关系。方法通过下载GenBank鹿类动物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经比对分析,在靠近COⅠ基因5′端设计了一对鹿科动物DNA条形码通...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和标准化的鹿茸饮片DNA条形码鉴别方法,并分析鹿茸药材原动物间的亲缘关系。方法通过下载GenBank鹿类动物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经比对分析,在靠近COⅠ基因5′端设计了一对鹿科动物DNA条形码通用引物,对来源于鹿科动物3个属共计19份样本的鹿茸进行了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通过遗传距离和分子系统树分析显示DNA条形码鉴别方法能够在属水平和种水平将鹿科3属9种鹿成功的鉴别开来,对90%的鹿茸样本可进行有效地鉴定,而梅花鹿、马鹿中各一个样本未得到准确鉴定,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所建立的鹿茸药材DNA条形码鉴别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正品鹿茸马鹿和梅花鹿及其混伪品进行准确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茸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 DNA条形码 鉴定
原文传递
常见药用蛇类的DNA条形码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廖婧 梁镇标 +2 位作者 张亮 李军德 晁志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1255-1260,共6页
目的建立国内常见药用蛇类的DNA条形码数据库,用于生药样品鉴定并分析物种间的亲缘关系。方法收集常见药用蛇类23种,共44个样品,对各样品COI条形码序列进行测定。所得序列录入数据库;用MEGA5.0等软件进行遗传距离等分析,构建NJ树... 目的建立国内常见药用蛇类的DNA条形码数据库,用于生药样品鉴定并分析物种间的亲缘关系。方法收集常见药用蛇类23种,共44个样品,对各样品COI条形码序列进行测定。所得序列录入数据库;用MEGA5.0等软件进行遗传距离等分析,构建NJ树,分析各物种的种内变异,种间变异,以及系统树中各物种的聚类情况。结果各物种的种间存在277个变异位点,种内遗传距离值范围为0~0.0409,种间遗传距离值范围为0.0850—0.2568,种内遗传距离与种间遗传距离有显著差异;由所构建的系统聚类树图可以看出,样品可聚类为与分科相一致的3个类群,各物种均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支。结论COI条形码能够对实验中各药用蛇类物种进行准确鉴定,具有科学、准确、简便等特点,可以推广运用于其他蛇类的鉴别;研究还为上述蛇类物种间亲缘关系提供了新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i基因 蛇类 DNA条形码 鉴定
原文传递
应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别谷实夜蛾与棉铃虫 被引量:17
3
作者 廖力 徐淼锋 +2 位作者 张卫东 迟远丽 黄国华 《植物检疫》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16,共5页
仅依靠外部形态鉴定特征难以区分谷实夜蛾和棉铃虫,本文尝试应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别这两个种。本研究测定了谷实夜蛾、棉铃虫、烟青虫及外群斜纹夜蛾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片段序列,通过比对分析34个样品并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 仅依靠外部形态鉴定特征难以区分谷实夜蛾和棉铃虫,本文尝试应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别这两个种。本研究测定了谷实夜蛾、棉铃虫、烟青虫及外群斜纹夜蛾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片段序列,通过比对分析34个样品并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种间遗传距离大于3%,NJ进化树显示谷实夜蛾、棉铃虫与烟青虫分别形成稳定的单一支系。通过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得出12个单倍型,其中种内单倍型之间少于3个核苷酸替代,而谷实夜蛾与棉铃虫的单倍型最少存在14个核苷酸替代;分析得到了13个特异的核苷酸鉴别位点用于区分谷实夜蛾与棉铃虫。研究结果显示通过DNA条形码技术可以鉴别近缘种类谷实夜蛾和棉铃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实夜蛾 棉铃虫 coi基因 DNA条形码
原文传递
COI及cytb基因对河鲀鱼鱼种鉴定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楠 王佳慧 +5 位作者 韩春卉 张宏元 赵熙 张靖 李凤琴 江涛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11,共6页
目的建立河鲀鱼DNA条形码鉴定方法,探讨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及细胞色素b(cytb)基因对我国常见东方鲀属、兔头鲀属河鲀鱼鱼种鉴定的适用性。方法野捕河鲀鱼经形态学鉴定后,钓取COI及cytb基因序列并测序。从Gen Bank下载已有河鲀鱼... 目的建立河鲀鱼DNA条形码鉴定方法,探讨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及细胞色素b(cytb)基因对我国常见东方鲀属、兔头鲀属河鲀鱼鱼种鉴定的适用性。方法野捕河鲀鱼经形态学鉴定后,钓取COI及cytb基因序列并测序。从Gen Bank下载已有河鲀鱼参考序列,分别构建COI及cytb基因分子进化树,确定样品种属并与形态学鉴定比对。应用所建方法对中毒样品进行河鲀成分鉴定。结果 COI和cytb基因分子进化树将57份样品聚类到东方鲀属和兔头鲀属的9个鱼种,除棕斑兔头鲀和暗鳍兔头鲀(COI进化树)、暗纹东方鲀和晕环东方鲀(cytb进化树)外,2种条形码均能对其余鱼种进行有效区分。中毒样品经鉴定均含有月兔头鲀。结论所建立的DNA条形码方法可有效鉴定河鲀鱼鱼种,弥补形态学鉴定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鲀鱼 coi基因 CYTB基因 DNA条形码 鱼种 鉴定 食品安全
原文传递
基于线粒体COI和12S rDNA基因构建珠江河口鱼类DNA宏条形码数据库 被引量:9
5
作者 蒋佩文 李敏 +2 位作者 张帅 陈作志 徐姗楠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21,共9页
为建立珠江河口鱼类本底DNA条形码数据库,为珠江河口鱼类种类识别和多样性研究提供信息化基础,于2020—2021年在珠江河口采集鱼类样本251尾,测定了6目10科41属99种鱼类的219条线粒体COI基因5'端的652 bp序列和247条线粒体12S rDNA基... 为建立珠江河口鱼类本底DNA条形码数据库,为珠江河口鱼类种类识别和多样性研究提供信息化基础,于2020—2021年在珠江河口采集鱼类样本251尾,测定了6目10科41属99种鱼类的219条线粒体COI基因5'端的652 bp序列和247条线粒体12S rDNA基因5'端的163~185 bp序列。同时,从GenBank数据库下载珠江河口鱼类COI序列165条和12S rDNA序列128条,共获得172种鱼类的384条COI序列与375条12S rDNA序列,初步构建了珠江河口鱼类条形码数据库。研究发现:COI序列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20%,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25.54%;12S rDNA序列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12%,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34.39%。基于COI基因的DNA条形码可形成明显的条形码间隙;而基于12S rDNA基因的DNA条形码不能形成明显的条形码间隙,11个物种(占总种类的6.4%)存在区分困难的情况。珠江河口鱼类DNA条形码数据库的建立,有利于推进该河口鱼类生态系统的环境DNA分析,并为珠江河口鱼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种群动态监测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coi基因 12S rDNA基因 DNA条形码数据库 珠江河口
下载PDF
COⅠ条形码辅助分析雷州半岛红树林区鱼类的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9
6
作者 张顺 廖健 +4 位作者 柏琴 陈冲 郭昱嵩 刘楚吾 王中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63-672,共10页
于2014年3月至2015年7月从我国雷州半岛红树林区采集成鱼和幼鱼样本共1720尾,在依据Fish Base等鱼类形态分类系统进行鉴定的基础上,利用COⅠ条形码技术确认存在94个物种,分属11目33科72属。结果表明:红树林区鱼类种群极其丰富,其中鲈形... 于2014年3月至2015年7月从我国雷州半岛红树林区采集成鱼和幼鱼样本共1720尾,在依据Fish Base等鱼类形态分类系统进行鉴定的基础上,利用COⅠ条形码技术确认存在94个物种,分属11目33科72属。结果表明:红树林区鱼类种群极其丰富,其中鲈形目(Perciformes)鱼类物种最多,为59种,占总物种数的62.77%,其次是鲱形目(Clupeiformes)和鲻形目(Mugiliformes),分别占6.38%和5.32%。鲈形目中又以虾虎鱼科(Gobiidae)为优势类群,含29种(占30.85%)。按生态类群分:海洋洄游鱼类最多,占物种总数的32.98%,其次为海洋偶见鱼类、两侧洄游鱼类,分别占22.34%、17.02%,以虾虎鱼类物种为主的红树林定居鱼类约占11%。本研究表明红树林生态系统是许多海水、淡水和洄游性鱼类在特定生活阶段的重要栖息地和育幼场所。另外,COⅠ条形码技术可有效快捷地鉴定出红树林海域的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coi基因 DNA条形码 鱼类鉴定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拉萨裂腹鱼、异齿裂腹鱼及其自然杂交种的形态与COI基因条形码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马波 李雷 +4 位作者 王继隆 龚君华 张驰 纪锋 李宝海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53-761,共9页
2015年5月,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桑日、朗县段水域开展鱼类调查,发现了1种疑似为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和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的自然杂交种群体。形态学研究显示,该种的吻、口部、下颌、须等头部上的形态... 2015年5月,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桑日、朗县段水域开展鱼类调查,发现了1种疑似为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和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的自然杂交种群体。形态学研究显示,该种的吻、口部、下颌、须等头部上的形态特征居于拉萨裂腹鱼和异齿裂腹鱼之间,并明显区别于双亲,且群体中个体的头部形态稳定一致,均具有典型的中间型特征,个体间没有明显差异。基于线粒体COI基因条形码分析显示,在杂交种群体共15个样本中,有4个与拉萨裂腹鱼为同源,其余11个与异齿裂腹鱼为同源,各自间的亲缘关系很近,即杂交种群体中既有属于拉萨裂腹鱼遗传基因的个体,也有属于异齿裂腹的遗传基因的个体。综合以上研究表明,拉萨裂腹鱼和异齿裂腹鱼在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桑日等自然水域中能够自由杂交而产生后代,且两者都可以互为父母本,但以异齿裂腹鱼为母本产生的杂交种在群体中占多数,推测特殊的生态环境可能促使拉萨裂腹鱼和异齿裂腹鱼在自然水域中容易杂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裂腹鱼 异齿裂腹鱼 自然杂交种 形态学 coi基因条形码 雅鲁藏布江
下载PDF
中国沿海龙虾属8种龙虾COI基因序列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梁华芳 徐晓鹏 +2 位作者 黄志坚 翁少萍 何建国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4-98,共5页
我国沿海分布8种龙虾属的龙虾,为了研究其系统发育和筛选分类DNA条形码,对线粒体COI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用MEGA4.0软件计算遗传距离,采用邻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获得大小为731 bp,GC含量在40.2%~44.5%之间CO... 我国沿海分布8种龙虾属的龙虾,为了研究其系统发育和筛选分类DNA条形码,对线粒体COI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用MEGA4.0软件计算遗传距离,采用邻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获得大小为731 bp,GC含量在40.2%~44.5%之间COI基因片段。8种龙虾种内变异较小,遗传距离范围0.00~0.057,平均0.016;种间遗传距离较大,介于0.124~0.228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85,种内和种间遗传距离相差约10倍。NJ树和MP树都支持8种龙虾分成2支:密毛龙虾、长足龙虾和日本龙虾为一支,中国龙虾、杂色龙虾、黄斑龙虾、锦绣龙虾和波纹龙虾等5种龙虾为另一支。表明COI基因序列作为DNA条形码进行龙虾属的分类鉴定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虾属 coi序列 DNA条形码 分子系统学
下载PDF
鳅科鱼类DNA条形码鉴定及系统进化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刘红艳 蔡金 +7 位作者 谢仲桂 熊飞 王莹 王沁 喻记新 翟东东 夏明 陈元元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66-777,共12页
【目的】为了探讨线粒体COI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在鳅科鱼类物种鉴定中的有效性及在系统进化关系分析中的适用性,对鳅科鱼类3亚科18属61种共358条线粒体COI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61种鳅科鱼类的种内和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10... 【目的】为了探讨线粒体COI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在鳅科鱼类物种鉴定中的有效性及在系统进化关系分析中的适用性,对鳅科鱼类3亚科18属61种共358条线粒体COI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61种鳅科鱼类的种内和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10和0.162,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16.2倍。鳅科鱼类遗传距离在种内、种间重叠较少,能形成一定的DNA条形码间隙。ABGD分类把61个物种划分为66个OTUs,OTUs的划分与距离法基本一致。系统聚类中,有6组鱼类物种个体间相互混杂,不能按各自的物种聚类,有4个物种分化成明显的两支,46个物种能按各自的形态学分类分别聚成单支。南鳅属、花鳅属、似鳞头鳅属、瘦身鳅属和泥鳅属中部分物种没有按其形态学分类的属聚在一起。沙鳅亚科能形成单系,但条鳅亚科和花鳅亚科不能形成单系。在研究中,COI条形码可以鉴定鳅科鱼类75.41%的物种,另外,COI条形码也能够明确大多鳅科鱼类属和亚科的分类地位,研究结果可为鳅科鱼类的物种鉴定和系统分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鳅科 coi基因 DNA条形码 物种鉴定
下载PDF
樗蚕和蓖麻蚕的DNA条形编码与系统进化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武松 李玉萍 +5 位作者 夏润玺 王欢 石生林 李喜升 王振东 刘彦群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33-538,共6页
樗蚕(Philosamia cynthia cynthia)与蓖麻蚕(Philosamia cynthia ricini)均是鳞翅目大蚕蛾科吐丝营茧的昆虫,二者的血缘关系很近,成虫的外形也极其相似。为了获得用于樗蚕与蓖麻蚕分子鉴定的DNA条形编码,测定了二者的线粒体细胞色素... 樗蚕(Philosamia cynthia cynthia)与蓖麻蚕(Philosamia cynthia ricini)均是鳞翅目大蚕蛾科吐丝营茧的昆虫,二者的血缘关系很近,成虫的外形也极其相似。为了获得用于樗蚕与蓖麻蚕分子鉴定的DNA条形编码,测定了二者的线粒体细胞色素酶C亚基I基因(COI)574 bp的DNA片段序列(GenBank登录号:FJ788507,FJ772004),对序列特征及与同科其它绢丝昆虫同源序列的系统进化关系进行了分析。在大蚕蛾科绢丝昆虫中,樗蚕与蓖麻蚕COI序列表现出最强的碱基T偏好性(ATskew=-0.194),二者的COI序列之间具有明显差异,共鉴定出25个变异位点,表明所测定COI序列可以作为各自的DNA条形编码。樗蚕与蓖麻蚕之间基于Kimura-2-Parameter的遗传距离为0.041,而与同科其它绢丝昆虫之间的遗传距离则在0.076~0.159之间,二者与惜古比天蚕(Hyalophora ce-cropia)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樗蚕 蓖麻蚕 coi基因 DNA条形编码 系统进化
下载PDF
16S rRNA和COI基因条形码在12种观赏鱼种类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信忠 郭书林 +3 位作者 龚艳清 袁芳 许奕宸 杨俊萍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267-1272,共6页
应用通用引物测定观赏鱼市场上价值较高的红尾金龙鱼、黄尾龙鱼、青龙鱼、珍珠龙鱼、银龙鱼、神仙鱼、非洲珠宝鱼、接吻鱼、珍珠毛足鲈、蓝钻石孔雀、孔雀鱼、锦鲤等12种观赏鱼的16SrRNA基因和COI基因部分序列。应用DNA序列分析软件,对... 应用通用引物测定观赏鱼市场上价值较高的红尾金龙鱼、黄尾龙鱼、青龙鱼、珍珠龙鱼、银龙鱼、神仙鱼、非洲珠宝鱼、接吻鱼、珍珠毛足鲈、蓝钻石孔雀、孔雀鱼、锦鲤等12种观赏鱼的16SrRNA基因和COI基因部分序列。应用DNA序列分析软件,对这些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通过GenBank中的核酸BLAST和BOLD SYSTEMS数据库对这些基因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16SrRNA基因和COI基因可以在物种水平作为基因条码对亚洲龙鱼、珍珠龙鱼、银龙鱼和神仙鱼等观赏鱼进行准确的鉴别,而且应用COI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比16SrRNA基因更加接近现有的鱼类分类体系。但对形态十分相似的慈鲷等观赏鱼,以及红尾金龙鱼、黄尾龙鱼、青龙鱼等同一个物种不同品系的观赏鱼依靠16SrRNA基因或COI基因都无法准确鉴定,需要研究进化速度更快的DNA基因条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条码 观赏鱼 物种鉴定 16S RRNA coi
下载PDF
基于coi基因的海南星斑蛾蚋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卢西西 陈子杰 +2 位作者 解芸芸 夏琪 芦亚君 《医学动物防制》 2022年第5期467-471,共5页
目的采用DNA条形码coi基因对海南省文昌市采集的双翅目毛蠓科未知昆虫进行分子鉴定,建立标准化分子鉴定流程,并为相关疾病的流行风险提供防控依据。方法诱蚊灯法采集海南省文昌市双翅目毛蠓科昆虫,碱裂解法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coi基... 目的采用DNA条形码coi基因对海南省文昌市采集的双翅目毛蠓科未知昆虫进行分子鉴定,建立标准化分子鉴定流程,并为相关疾病的流行风险提供防控依据。方法诱蚊灯法采集海南省文昌市双翅目毛蠓科昆虫,碱裂解法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coi基因出现特异性条带的产物进行Sanger测序,序列在NCBI中进行BLAST同源比对,结合形态学特征初步确定物种。使用MEGA X软件通过计算遗传距离、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分子进化分析。结果出现特异性条带的5个PCR产物经测序、同源比对后,与星斑蛾蚋序列相似性最高,确定该物种为星斑蛾蚋(Psychoda alternata)。海南省文昌市星斑蛾蚋coi序列的核苷酸中A+T平均含量为69.42%,G+C平均含量为30.58%,具有A+T偏好性。系统发育树呈现海南省文昌市星斑蛾蚋分别与巴基斯坦、日本的星斑蛾蚋系统发育关系最接近。结论基于coi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可用于星斑蛾蚋的分子鉴定。星斑蛾蚋在环境中的存在,提示有发生蝇蛆病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翅目 星斑蛾蚋 coi基因 DNA条形码 分子鉴定 系统发育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5′端区段粉螨DNA条形码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兰香 詹雨娟 +4 位作者 李梦珠 王严 李心玫 褚凌渺 孙恩涛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基于线粒体COI基因5′端区段对常见储藏物粉螨进行分子鉴定,为粉螨鉴定方法的探讨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储藏物样本,分离粉螨,形态学鉴定后,提取单个螨基因组DNA、PCR扩增、克隆测序,所获序列在Blast中进行同源性比对。结合GenBank... 目的:基于线粒体COI基因5′端区段对常见储藏物粉螨进行分子鉴定,为粉螨鉴定方法的探讨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储藏物样本,分离粉螨,形态学鉴定后,提取单个螨基因组DNA、PCR扩增、克隆测序,所获序列在Blast中进行同源性比对。结合GenBank已知粉螨COI基因序列,用ClustalX 1.83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基于MEGA X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并计算遗传距离,构建Maximum Likelihood系统发育树。结果:经形态学鉴定出7种粉螨,其中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范张食酪螨T.fanetzhangorum、粉尘螨Dermatophagoides farinae、棕脊足螨Gohieria fusca和害嗜鳞螨Lepidoglyphus destructor分子鉴定与形态学鉴定相一致,拱殖嗜渣螨Chortoglyphus arcuatus和纳氏皱皮螨Suidasia nesbitti分子鉴定与形态学鉴定并非一致,共检测到261个变异位点,400个保守位点,247个简约信息位点。种内遗传距离为0.00~0.01,种间遗传距离为0.171~0.262。构建ML系统进化树显示,7种粉螨均独立聚为一支,且支持率均达100%,与形态学鉴定一致。结论:线粒体COI基因5′端区段可用于7种常见储藏物粉螨的物种鉴定,为构建DNA条形码数据库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coi基因 5′端区段 粉螨 DNA条形码
下载PDF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Culex quinquefasciatus by DNA Barcoding
14
作者 Samba Shiva Daravath M. Siddaiah B. ReddyaNaik 《Advances in Entomology》 2015年第3期118-124,共7页
The southern house mosquito, Culex quinquefasciatus, predominantly exists all through the tropics acts as a vector causing several parasitic diseases;it is very important mosquito in transmitting certain diseases whic... The southern house mosquito, Culex quinquefasciatus, predominantly exists all through the tropics acts as a vector causing several parasitic diseases;it is very important mosquito in transmitting certain diseases which include filariasis. The progression of this disease is due to swift urbanization. In fact,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mosquito species is very difficult task;moreover, origin of the species is unpredictable. Recently, DNA barcoding of partial mitochondrial COI gene is very popular in DNA based identification of mosquito species. Timely reporting of mosquitoes is very crucial in vector born disease control. In this respect, in the present study, larvae of Culex quinquefasciatus species in Hyderabad, India was collected and reared to adults. Total DNA including mitochondrial DNA was isolated and partial mitochondrial COI gene was amplified. Interestingly, Hyderabad species sequence is found to be novel when compared to other geographical regions of the world, therefore, the same sequence was submitted to NCBI-Nucleotide database and accession number of JX08870 was assigned;to confirm it further, multiple alignment of Culex species was accomplished. Further, phylogenetic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to check the evolutionary pattern of Hyderabad species. In conclusion, partial mitochondrial COI gene of Hyderabad species is found to be novel and it can be used as DNA barcode for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Sequence alignment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revealed that Hyderabad species is more close to UK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EX quinquefasciatus DNA barcode FILARIASIS coi gene Phylogeny
下载PDF
珠海局全国首次截获重要害虫酸豆黑脉斑螟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淼锋 廖力 +2 位作者 权永兵 张卫东 王星 《植物检疫》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0-93,共4页
2013年3月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拱北办从澳门进境旅客携带的酸豆(Tamarindus indica)中截获了酸豆黑脉斑螟(Mussidia pectinicornella),这是我国口岸首次截获该种有害生物。本文对酸豆黑脉斑螟的寄主、分布及成虫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 2013年3月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拱北办从澳门进境旅客携带的酸豆(Tamarindus indica)中截获了酸豆黑脉斑螟(Mussidia pectinicornella),这是我国口岸首次截获该种有害生物。本文对酸豆黑脉斑螟的寄主、分布及成虫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对其DNA条形码鉴定方法进行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豆黑脉斑螟 寄主 分布 形态特征 coi基因 DNA条形码
原文传递
国内首次截获非中国种豆象——牧豆象
16
作者 陈劲松 李贺 +4 位作者 李猷 曾思海 张焕之 张松艳 庄洪涛 《植物检疫》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8-71,共4页
2018年9月泉州海关从美国装运废纸进境集装箱内夹带的牧豆树属(Prosopis)荚果中截获了牧豆象(Algarobius prosopis),这是我国口岸首次截获该种有害生物。本文对牧豆象的寄主、分布及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对其DNA条形码鉴定方法进行了介... 2018年9月泉州海关从美国装运废纸进境集装箱内夹带的牧豆树属(Prosopis)荚果中截获了牧豆象(Algarobius prosopis),这是我国口岸首次截获该种有害生物。本文对牧豆象的寄主、分布及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对其DNA条形码鉴定方法进行了介绍,为各口岸检疫鉴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豆象 寄主 分布 形态特征 coi基因 DNA条形码
原文传递
DNA条形码技术鉴定中国地方鸡品种的重新评估 被引量:19
17
作者 黄勋和 陈洁波 +2 位作者 何丹林 张细权 钟福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2622-2633,共12页
【目的】探讨COI基因作为标准DNA条形码技术鉴定外形差异较小的地方鸡品种的可行性。【方法】以华南地区9种优质地方鸡(怀乡鸡、清远麻鸡、惠阳胡须鸡、中山沙栏鸡、阳山鸡、杏花鸡、五华三黄鸡、文昌鸡和广西三黄鸡)和国外引进品种隐... 【目的】探讨COI基因作为标准DNA条形码技术鉴定外形差异较小的地方鸡品种的可行性。【方法】以华南地区9种优质地方鸡(怀乡鸡、清远麻鸡、惠阳胡须鸡、中山沙栏鸡、阳山鸡、杏花鸡、五华三黄鸡、文昌鸡和广西三黄鸡)和国外引进品种隐性白羽鸡为试验材料,测定标准的DNA条形码技术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COI),同时下载已发表的31条家鸡和原鸡及绿头鸭的COI基因序列,分析品种遗传多样性与遗传距离,构建单倍型中介网络图和系统发生邻接树,界定区分品种特异的单倍型。【结果】除去PCR引物序列,获得了695 bp COI基因片段。根据标准的DNA条形码序列,截取648 bp线粒体COI基因序列进行分析。10个鸡品种203个个体共检测到110个变异位点,占分析位点的16.98%,其中90个单一位点突变,20个简约信息位点。平均核苷酸多样性为0.00394(0.00349—0.00560),平均单倍型多样性为0.832(0.763—0.905),其中五华三黄鸡最高,中山沙栏鸡次之,文昌鸡最低。定义了84种单倍型,单倍型1为9个地方鸡种所共享,出现频率为64次;单倍型9和5为家鸡和隐性白羽鸡共享,出现频率分别为29次和19次;每个鸡品种均有品种特异的单倍型。广西三黄鸡、五华三黄鸡与中山沙栏鸡的单倍型数最多,为13个,隐性白羽鸡与清远麻鸡的最少,为8个。不同品种的单倍型分布差异较大,如杏花鸡的单倍型主要分布在1,清远麻鸡主要分布在1和9,惠阳胡须鸡主要分布在1、5和9,隐性白羽鸡主要分布在9和79。10个鸡种品种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003—0.006,净遗传距离为0—0.003;鸡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一般大于鸡品种内的遗传距离;绿头鸭与鸡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大于0.2。中介网络图将84个单倍型分为3条进化枝,呈现出一定的品种特异性,如以单倍型9为起点的进化枝没有广西三黄鸡和文昌鸡分布,但另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coi基因 DNA条形码 地方鸡种 品种鉴定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COI序列快速鉴定花蓟马的DNA条形码芯片初探 被引量:13
18
作者 冯毅 王莉 +2 位作者 白云峰 王洁 冯纪年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69-173,共5页
利用DNA条形码信息研制DNA芯片,建立快速高效的花蓟马鉴定方法。以3种花蓟马属,共9个样本的COI基因片段序列为研究材料,应用软件Primer Premier5搜索出9个样本的12种motif基因序列,应用这12种motif序列制作虚拟DNA条形码芯片。虚拟电子... 利用DNA条形码信息研制DNA芯片,建立快速高效的花蓟马鉴定方法。以3种花蓟马属,共9个样本的COI基因片段序列为研究材料,应用软件Primer Premier5搜索出9个样本的12种motif基因序列,应用这12种motif序列制作虚拟DNA条形码芯片。虚拟电子杂交20个样本的COI基因片段序列。结果显示,设计的虚拟DNA芯片能够鉴定本研究中的3种花蓟马,利用DNACOI基因片段,设计DNA芯片在理论上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i基因 DNA务形码 DNA芯片 花蓟马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I和16S rRNA基因序列的虹鳟DNA条形码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黄权 蒋焯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5-220,共6页
通过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线粒体COI和16S rRNA基因片段PCR扩增,经纯化、克隆、测序后,对基因序列进行分析,进一步对虹鳟进行物种分子鉴定。测序结果表明:COI基因序列长为686 bp,其中A,T,C,G含量分别为23.03%,29.15%,29.01%,18.8... 通过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线粒体COI和16S rRNA基因片段PCR扩增,经纯化、克隆、测序后,对基因序列进行分析,进一步对虹鳟进行物种分子鉴定。测序结果表明:COI基因序列长为686 bp,其中A,T,C,G含量分别为23.03%,29.15%,29.01%,18.80%;16S rRNA基因序列长为607 bp,其中A,T,C,G含量分别为27.84%,21.58%,25.21%,25.37%。将得到的基因序列通过GenBank和BOLD两数据库进行比对,GenBank中没有虹鳟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结果为0,COI基因比对结果为99%,而在BOLD中的比对结果为100%,鉴定结果为虹鳟。生产实践中可通过此方法提供一种基因标签对虹鳟幼鱼、鱼糜制品和三文鱼片等进行种类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鳟 coi基因 16S rRNA基因 序列 DNA条形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