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带草原11个植物群落夏秋土壤呼吸对气温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69
1
作者 陈全胜 李凌浩 +5 位作者 韩兴国 阎志丹 王艳芬 张焱 袁志友 唐芳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41-447,共7页
在夏秋季节,采用碱液吸收法对锡林郭勒草原11个群落的土壤呼吸进行了测定,比较和分析了各群落土壤呼吸的季节动态、平均呼吸速率、土壤呼吸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各群落土壤呼吸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动态与气温大体一致,但不完... 在夏秋季节,采用碱液吸收法对锡林郭勒草原11个群落的土壤呼吸进行了测定,比较和分析了各群落土壤呼吸的季节动态、平均呼吸速率、土壤呼吸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各群落土壤呼吸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动态与气温大体一致,但不完全同步;2)生长季各群落平均呼吸速率介于565.07~1349.56mg C·m^(-2)·d^(-1)之间,总体差异极显著,各群落平均呼吸速率与平均气温无显著相关关系;3)指数模型能较好地表示土壤呼吸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温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但温度较低时模型的拟合好于温度较高时;4)各群落的Q_(10)值介于1.47~1.84之间,与各群落的平均气温亦无显著相关关系,小麦群落的Q_(10)高于所有草地群落,说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草原 植物群落 土壤呼吸 气温变化 土地利用 温度敏感性 C02排放量
下载PDF
林木树干呼吸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2
作者 马玉娥 项文化 雷丕锋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03-412,共10页
树干呼吸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每年消耗碳同化总量(NPP)的11%~33%。受测定技术所限,过去对树干呼吸的研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十几年来,由于大气CO2温室气体浓度的持续升高,树干呼吸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测定树干呼... 树干呼吸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每年消耗碳同化总量(NPP)的11%~33%。受测定技术所限,过去对树干呼吸的研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十几年来,由于大气CO2温室气体浓度的持续升高,树干呼吸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测定树干呼吸的方法较多,早期一般采用气体交换法和密闭方法,最近利用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Li-Cor6400)或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Li-8100)对树干呼吸采用开路系统测定方法。大量研究结果表明:1)树干呼吸的日变化呈双峰型曲线,即从早晨开始,树干呼吸速率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加,到午间有所降低,之后逐渐增加,达到峰值后又逐渐降低。2)树干呼吸的季节动态为:生长季的树干呼吸速率明显高于非生长季,即从春季到夏季树干呼吸速率呈持续升高态势,高峰值出现在7或8月,尔后逐渐下降。树干呼吸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其影响因子较多。直接影响因子有气象因子(如温度、湿度和CO2浓度)和生物因子(如树种、树龄、径阶、边材积和树干氮含量等);而纬度、海拔和地形因子通过影响气象因子或生物因子而间接影响树干呼吸。诸多因子中,树干温度对树干呼吸的贡献最大(Q10可描述树干呼吸对温度升高的敏感性)。树干呼吸机理及其影响因子乃是今后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方面要采用统一的测量方法和技术,另一方面要综合考虑影响树干呼吸的内外因素,建立树干呼吸的相关模型,为构建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状况及其对大气CO2浓度变化的贡献和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干呼吸 树干温度 co2浓度 影响因子 呼吸通量
下载PDF
树干皮层光合作用--生理生态功能和测定方法 被引量:13
3
作者 蔡锡安 曾小平 陈远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6909-6922,共14页
大部分植物的树干(枝条)等部位含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组织,树皮叶绿素含量最高可达750 mg/m2。这些绿色组织能够再固定树干内部的CO2(来源于自身组织呼吸或者木质部液流运输),使树干向大气排放的CO2量减少60%—90%皮层光合作用是树... 大部分植物的树干(枝条)等部位含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组织,树皮叶绿素含量最高可达750 mg/m2。这些绿色组织能够再固定树干内部的CO2(来源于自身组织呼吸或者木质部液流运输),使树干向大气排放的CO2量减少60%—90%皮层光合作用是树干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树干呼吸和液流速率之间均有密切关系,对植物的碳平衡有重要作用。概述了皮层光合作用的生理生态功能;介绍了皮层光合作用测定和计算方法;讨论了皮层光合作用研究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入皮层光合作用的测量修正质量平衡法,以减少树干呼吸测定的不确定性。建议综合运用稳定碳同位素示踪、CO2和O2微传感器、树干液流技术等,准确地区分树干内部CO2的来源及比例,分析各个组分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同时,在微观上揭示皮层光合作用的基因组调控功能,在宏观上探讨尺度扩展、模型模拟,并与涡度协方差技术和遥感技术相融合以提高区域尺度估算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光合作用 树干呼吸 co2释放 树干液流 测定方法
下载PDF
Soil respiration in tropical seasonal rain forest in Xishuangbanna, SW China 被引量:12
4
作者 SHA Liqing, ZHENG Zheng, TANG Jianwei, WANG Yinghong, ZHANG Yiping, CAO Min, WANG Rui, LIU Guangren, WANG Yuesi & SUN Yang Xishuangbanna Tropical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unming 650223, China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z1期189-197,共9页
With the static opaque chamber and gas chromatography technique, from January 2003 to January 2004 soil respiration was investigated in a tropical seasonal rain forest in Xishuangbanna, SW China. In this study three t... With the static opaque chamber and gas chromatography technique, from January 2003 to January 2004 soil respiration was investigated in a tropical seasonal rain forest in Xishuangbanna, SW China. In this study three treatments were applied, each with three replicates: A (bare soil), B (soil+litter), and C (soil+litter+seedl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respiration varied seasonally, low from December 2003 to February 2004, and high from June to July 2004. The annual average values of CO2 efflux from soil respiration differed among the treatments at 1 % level, with the rank of C (14642 mgCO2 · m-2 · h-1)>B (12807 mgCO2 · m-2 · h-1)> A (9532 mgCO2·m-2 · h-1). Diurnal variation in soil respiration was not apparent due to little diurnal temperate change in Xishuangbanna. There was a parabola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respiration and soil moisture at 1% level. Soil respiration rates were higher when soil moisture ranged from 35% to 45%. There was an expon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respiration and soil temperature (at a depth of 5cm in mineral soil) at 1% level. The calculated Q10 values in this study, ranging from 2.03 to 2.36, were very near to those of tropical soil reported. The CO2 efflux in 2003 was 5.34 kgCO2 · m-2 · a-1 from soil plus litter plus seedling, of them 3.48 kgCO2 · m-2 · a-1 from soil (accounting for 62.5%), 1.19 kgCO2 · m-2 · a-1 from litter (22.3%) and 0.67 kgCO2 · m-2 · a-1 from seedling (1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SONAL RAIN forest soil respiration co2 efflux Q10 Xishuangbanna.
原文传递
施用竹叶生物质炭对板栗林土壤CO_2通量和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战磊 李永夫 +2 位作者 姜培坤 周国模 刘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152-3160,共9页
于2012年7月—2013年7月,在浙江省临安市典型板栗林样地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施用竹叶生物质炭后板栗林土壤CO2排放速率及土壤温度、含水量、水溶性有机碳(WS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板栗林土壤CO2排放通量... 于2012年7月—2013年7月,在浙江省临安市典型板栗林样地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施用竹叶生物质炭后板栗林土壤CO2排放速率及土壤温度、含水量、水溶性有机碳(WS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板栗林土壤CO2排放通量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在试验的第1个月中,生物质炭处理土壤CO2排放通量显著高于对照(无生物质炭),但之后无显著差异;生物质炭处理的土壤CO2通量年均值和年累积排放量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生物质炭处理土壤MBC含量年均值(362 mg·kg-1)显著高于对照(322 mg·kg-1),而土壤WSOC年均值无显著差异.土壤CO2排放通量与不同土层土壤温度之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生物质炭处理的土壤呼吸温度敏感系数Q10值显著高于对照;土壤CO2排放通量与WSOC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而与土壤含水量和MBC含量均无显著相关性.综上所述,施用竹叶生物质炭对板栗林土壤CO2年累积排放量无显著影响,但增加了土壤Q10值;土壤温度和WSOC含量是影响板栗林土壤CO2排放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林 co2排放 生物质炭 水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
原文传递
春、秋季节树干温度和液流速度对东北3树种树干表面CO_2释放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秀伟 毛子军 +1 位作者 孙涛 吴海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358-3367,共10页
为探明温度与液流速度对树干表面CO2释放通量的影响,采用红外气体分析法(IRGA)原位连续测定白桦、兴安落叶松和水曲柳树干表面CO2释放通量,同时测定树干液流速度及树干温度。3树种树干CO2释放通量和液流速度在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上有一... 为探明温度与液流速度对树干表面CO2释放通量的影响,采用红外气体分析法(IRGA)原位连续测定白桦、兴安落叶松和水曲柳树干表面CO2释放通量,同时测定树干液流速度及树干温度。3树种树干CO2释放通量和液流速度在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上有一定规律,春、秋季节树干表面CO2释放通量昼夜动态均呈明显的单峰型曲线,但是峰值出现的时间有所区别:6月份树干表面CO2释放通量峰值出现在夜间,温度峰值则在白天;9月份树干表面CO2释放通量和液流速度及树干温度在昼夜间的变化规律总体上呈相同趋势,均为白天升高,晚上降低,呈单峰曲线,峰值基本在中午出现。3树种树干表面CO2释放通量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即6月份的CO2释放通量明显高于9月份。9月份和6月份白桦、兴安落叶松和水曲柳的日平均树干表面CO2释放通量分别为0.82,3.32μmol.m-2.s-1;0.74,3.78μmol.m-2.s-1和1.98,4.98μmol.m-2.s-1;6月份和9月份日平均液流速度分别为2.48,10.02g.cm-2.h-1;4.78,10.71g.cm-2.h-1和2.69-7.93g.cm-2.h-1。树干表面CO2释放通量与树干温度和液流速度相关关系显著,6月份和9月份树干表面CO2释放通量与树干温度均呈正相关;树干表面CO2释放通量与液流速度间的相关关系6月与9月份不同,6月份液流速度与树干表面CO2释放通量呈负相关,而9月份呈正相关。实验发现,除落叶松外,同1株树24h周期内水曲柳和白桦液流上升期和下降期液流速度对树干表面CO2释放通量的影响不一致,可能是由于上、下午之间温度不同,导致树干内部CO2溶解度不同,使上下午树干内部CO2与表面通量的平衡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存在种间差异,表明温度和液流的共同作用影响树干CO2释放通量。水曲柳月份间树干表面CO2释放通量的差异受液流速度影响较大,白桦和兴安落叶松树干表面CO2释放通量的月份间变化则是液流速度和温度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干表面co2通量 液流速度 树干温度 兴安落叶松 水曲柳 白桦
下载PDF
淹水增加对闽江河口淡水潮汐湿地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及CO2和CH4排放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李敬 黄佳芳 +5 位作者 罗敏 刘育秀 谭季 朱爱菊 王声钰 仝川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5493-5502,共10页
海平面上升使得河口潮汐湿地淹水高度增加,对CO2和CH4的排放通量产生重要影响,但目前绝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淹水增加对河口盐沼湿地的影响,淹水增加对于河口淡水潮汐湿地的影响缺乏数据.鉴于此,本研究利用模拟潮汐池和中型生态系,研究淹水... 海平面上升使得河口潮汐湿地淹水高度增加,对CO2和CH4的排放通量产生重要影响,但目前绝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淹水增加对河口盐沼湿地的影响,淹水增加对于河口淡水潮汐湿地的影响缺乏数据.鉴于此,本研究利用模拟潮汐池和中型生态系,研究淹水增加15 cm和30 cm后对闽江河口淡水潮汐湿地孔隙水(NH4+、NO3-、DOC、溶解性CH4和DIC)浓度及CO2和CH4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高度增加15 cm和30 cm后,CO2的排放通量分别下降28. 53%和36. 56%;淹水增加15 cm时,CH4的排放通量没有显著变化,增加至30 cm后,CH4的排放通量显著增加29. 27%;淹水高度增加15 cm和30 cm,孔隙水CH4的浓度分别增加47. 83%和73. 91%.淹水增加对孔隙水DOC浓度变化影响不显著.淹水增加促进孔隙水NH4+浓度,并降低孔隙水DIC和NO3-的浓度.淹水增加降低CO2和CH4排放通量的温度敏感性.根据研究结果,未来海平面上升50 a和100 a后,闽江河口淡水潮汐湿地的综合增温潜势将分别降低28%和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淹水增加 co2排放通量 CH4排放通量 海平面上升 淡水潮汐湿地 闽江河口
原文传递
黄河三角洲湿地非生长季土壤CO_2浓度及地表CO_2通量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先鹤 王秀君 +3 位作者 韩广轩 王钧漪 宋维民 尤再进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698-2706,共9页
土壤碳通量是全年性的过程,非生长季土壤碳通量是陆地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非生长季地上地下CO_2动态变化研究相对缺乏这一现象,对黄河三角洲湿地不同深度土壤CO_2浓度及温度动态变化进行了连续3个月的监测;为揭示该地区地表CO_2... 土壤碳通量是全年性的过程,非生长季土壤碳通量是陆地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非生长季地上地下CO_2动态变化研究相对缺乏这一现象,对黄河三角洲湿地不同深度土壤CO_2浓度及温度动态变化进行了连续3个月的监测;为揭示该地区地表CO_2通量与地下CO_2浓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对地表CO_2通量、土壤CO_2浓度及温度进行了两次同步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CO_2浓度显著升高;相同深度下,秋季的土壤CO_2浓度明显高于冬季。地表CO_2通量和地表温度具有相似的日变化规律,二者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系数(Q10)为3.49~3.74。地表CO_2通量与土壤CO_2浓度、土壤温度均存在极显著线性或指数关系,利用其经验模型对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秋冬季碳通量进行了估算,通过比较发现,所有模型拟合结果在季节变化上相近:最大值为0.44~0.57μmol·m^(-2)·s^(-1),最小值为-0.18~0.01μmol·m^(-2)·s^(-1),平均值为0.09~0.12μmol·m^(-2)·s^(-1)。本研究揭示了非生长季土壤碳的转化过程对滨海湿地碳循环的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co2浓度 地表co2通量 非生长季 土壤呼吸模型 黄河三角洲湿地
原文传递
冬小麦田春灌前后CO2排放通量的日变化特征及对比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万盛 秦天玲 +2 位作者 宋新山 于志磊 何萌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0-84,共5页
[目的]分析冬小麦春灌前后CO2通量的变化特征,给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对大气中CO2通量的影响提供一定支撑。[方法]采用静态透明箱法,通过手持式CO2测量仪(testo 535)观测分析了冬小麦田春灌前后每天不同时段内静态透明箱箱体内的CO2通... [目的]分析冬小麦春灌前后CO2通量的变化特征,给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对大气中CO2通量的影响提供一定支撑。[方法]采用静态透明箱法,通过手持式CO2测量仪(testo 535)观测分析了冬小麦田春灌前后每天不同时段内静态透明箱箱体内的CO2通量变化,通过不同时段内的CO2通量变化计算冬小麦田春灌前后每天不同时刻的CO2排放通量,分析比较了冬小麦田春灌前后CO2通量的日变化特征。[结果]春灌前,冬小麦田CO2通量在-0.123~0.056mg/(m2 s)之间;春灌后,冬小麦田CO2排放通量在-0.345~0.276mg/(m2 s)之间。冬小麦田春灌后的CO2排放通量明显高于春灌前,其中光合作用吸收CO2和呼吸作用释放CO2同时增加,但吸收大气中CO2的速率增加的更大。冬小麦田在春灌前CO2排放通量的日变化特征为单峰型曲线,但在春灌后逐渐向双峰型曲线转变。[结论]春灌影响冬小麦CO2排放通量的日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co2排放通量 春灌 日变化
下载PDF
不同种源白桦根CO2释放通量地点和根径级间的差异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硕 王秀伟 +3 位作者 杜梦甜 李京航 王博一 刘桂丰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76-480,共5页
以草河口和帽儿山的12个种源13年生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为实验材料,在生长季分别取直径<0.5 mm、2.0~5.0 mm和> 5.0 mm三个径级根,采用红外线气体分析法离体测定根系CO2释放速率。探讨根系径级、试验地点和种源对白桦根... 以草河口和帽儿山的12个种源13年生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为实验材料,在生长季分别取直径<0.5 mm、2.0~5.0 mm和> 5.0 mm三个径级根,采用红外线气体分析法离体测定根系CO2释放速率。探讨根系径级、试验地点和种源对白桦根系CO2释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根直径和环境对根系CO2释放速率影响显著(P <0.01),而种源对根系CO2释放速率影响不显著(P> 0.05)。根CO2释放速率随径级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 <0.01)。草河口试验地的白桦各径级根CO2释放速率均显著高于帽儿山试验地的白桦(P <0.01)。草河口试验地和帽儿山实验地白桦直径<0.5 mm根CO2释放速率值分别为104.21和81.07 mol·g^-1·s^-1,直径2.0~5.0 mm根CO2释放速率分别为41.08和30.91 mol·g^-1·s^-1,直径> 5.0 mm根CO2释放速率分别为24.87和11.37 mol·g^-1·s^-1。白桦12个种源间的树高和胸径均差异显著(P <0.05),树高和胸径均与根系CO2释放通量呈负相关。相关研究结果将为更准确评估林木根系CO2释放通量提供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呼吸 co2释放通量 种源 白桦
下载PDF
水分对梯度法估算土壤表面CO_2扩散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晓莉 樊军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23-928,共6页
土壤水分是土壤CO2产生和传输的主要控制因子,对其进行研究可以更好的理解土壤水分对土壤碳通量的影响。梯度法是估算土壤CO2扩散通量的一种常见方法,该方法利用菲克第一定律计算土壤CO2扩散通量,其关键参数是气体扩散系数(DP)和CO2浓... 土壤水分是土壤CO2产生和传输的主要控制因子,对其进行研究可以更好的理解土壤水分对土壤碳通量的影响。梯度法是估算土壤CO2扩散通量的一种常见方法,该方法利用菲克第一定律计算土壤CO2扩散通量,其关键参数是气体扩散系数(DP)和CO2浓度梯度。本实验用放置在恒温室内的土柱研究土壤水分变化对梯度方法估算土壤表面CO2扩散通量的影响,利用Millington-Quirk模型对气体扩散率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土壤CO2浓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15 cm处的土壤CO2浓度平均值(1991.8μmol mol-1)明显大于5 cm处土壤CO2浓度平均值(1495.1μmol mol-1),土壤水分与两层土壤CO2浓度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在土壤温度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CO2通量随体积含水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干燥或含水量很高的条件下土壤CO2通量较低,接近田间持水量时CO2通量最大;在大多数情况下,梯度法和动态气室法测得的土壤碳通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通量 梯度法 气室法 气体扩散系数
原文传递
氮沉降对中国森林土壤CO_2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长青 朱艳 +1 位作者 蔡卫红 张林 《四川林业科技》 2018年第1期82-86,共5页
氮沉降可能改变森林土壤CO_2通量,已有研究结果对氮沉降作用的方向和强度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通过整合已有模拟氮沉降的野外监测数据,评估了氮沉降对中国森林土壤CO_2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沉降平均降低了中国土壤CO_2通量的8.7%,... 氮沉降可能改变森林土壤CO_2通量,已有研究结果对氮沉降作用的方向和强度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通过整合已有模拟氮沉降的野外监测数据,评估了氮沉降对中国森林土壤CO_2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沉降平均降低了中国土壤CO_2通量的8.7%,且这种影响对次生林和人工林影响较大,而对原始林影响较小。同时,氮沉降对土壤CO_2通量的影响对阔叶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竹林土壤CO_2通量的36%。施加>100 kg N·hm^(-2)·a^(-1)时才会对森林土壤CO_2通量造成显著降低,且施加硝酸铵的降低大于尿素。氮沉降的这种影响主要是由于过多的氮抑制了土壤微生物活性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co2通量 森林土壤
下载PDF
Impact of Ash-Fertilization and Soil Preparation on Soil Respiration and Vegetation Colonization on Cutaway Peatlands
13
作者 Niko Silvan Jyrki Hytönen 《American Journal of Climate Change》 2016年第2期178-192,共15页
As a result of several decades of peat extraction, the area of cutaway peatlands in Finland totals ca. 50,000 ha. Furthermore, some 2000 - 3000 ha of peatlands are abandoned annually from active peat extraction. Fores... As a result of several decades of peat extraction, the area of cutaway peatlands in Finland totals ca. 50,000 ha. Furthermore, some 2000 - 3000 ha of peatlands are abandoned annually from active peat extraction. Forestry is considered to be their main after-use option. However, since cutaway peat is generally rich in nitrogen, but poor in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soil amelioration measures are needed for successful vegetation and afforestation. Soil preparations bringing mineral soil into peat surface or recycling of ash containing P and K are alternative ways for soil amelioration. We studied the initial effects of soil preparation and ash fertilization on soil CO<sub>2</sub>-effluxes and colonisation of cutaway peat by vegetation. Oppositely to the previous studies, this study shows that carbon released from the residual peat may be so high that the ash-fertilized cutaway peatlands still act as sources of carbon even after afforestation. However, even though the CO<sub>2</sub>-effluxes following ash fertilization or soil preparation may occasionally exceed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into growing tree stands, afforestation mostly compensates the CO<sub>2</sub>-effluxes if also we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below-ground biomass. In conclusion, our study shows that although ash fertilization enhances the CO<sub>2</sub>-effluxes into the atmosphere, it has beneficial effects on the environment by enabling rapid colonisation of vegetation on these sites which would remain vegetationless for decades without soil ameli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Amelioration co2-efflux Ground Vegetation Cutaway Peatlands
下载PDF
Soil Carbon Dioxide Efflux and Atmospheric Impact in a 10-Year-Old Dipterocarpus Recovering Lowland Tropical Forest, Peninsular Malaysia
14
作者 Mande Kato Hosea Ahmad Makmom Abdullah +11 位作者 Ahamad Zaharin Aris Ahmad Ainuddin Nuruddin Nghai Ezekiel Suleman Kasham J. Shamang Baji Julius Babarinsa Deborah Sabo Douglas Gugong K. Benjamin Bala Dogo Sim Haruna Gabriel Emmanuel Elimisiemon M. Christopher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7年第1期37-50,共14页
The recovering logged-over forest ecosystem increases the CO2 efflux into the atmospheric carbon pool in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to changes in the soil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These CO2 outbursts can have ... The recovering logged-over forest ecosystem increases the CO2 efflux into the atmospheric carbon pool in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to changes in the soil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These CO2 outbursts can have a marked influence on the ecosystem carbon balance and thereby affect the atmospheric carbon pool.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e 10-year-old logged-over forest of Sungai Menyala forest, Port Dickson, Negeri Sembilan, Malaysia. The measurements of soil CO2 efflux were conducted using the continuous open flow chamber technique connected to a multi gas-handling unit and infrared CO2/H2O gas analyser.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soil CO2 efflux and the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nd likewise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soil CO2 efflux. Post-hoc comparisons were made using the Tukey test (p 〈 0.05), an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to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soil CO2 efflux. Soil CO2 efflux ranged from 100.22-553.40 mg m^-2 h^-1 with the highest efflux in the afternoon attributed to an increase in soil temperature and low moisture. A higher soil temperature and low moisture signify an influential factor as the forest is recovering from logging activity. Furthermore, the predictor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SOC (soil organic carbon), TOC (total organic carbon), SMC (soil moisture content), Bulk Density, SOCstock (soil organic carbon stock), TAGB (total above ground carbon biomass), Below Ground Carbon Biomass, soil pH, Nitrogen to Carbon ratio account for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in soil CO: efflux into the atmosphere. The analysis revealed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soil CO2 efflux, changes soil properti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ith an R^2 more than 0.80 at p 〈 0.01. This is proven that logging activity accounts for the changes in environmental factors to influence soil CO2 efflux rate within 10-years of logging and forest recove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ASS forest ecosystem carbon pool carbon sink and soil co2 efflux.
下载PDF
土壤呼吸对降雨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5
15
作者 王义东 王辉民 +3 位作者 马泽清 李庆康 施蕾蕾 徐飞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01-610,共10页
土壤呼吸是当前区域碳收支及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降雨作为一个重要的扰动因子,对准确估算土壤呼吸具有重要影响,这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尤为明显。尽管关于土壤呼吸对降雨响应过程与规律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对于其机... 土壤呼吸是当前区域碳收支及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降雨作为一个重要的扰动因子,对准确估算土壤呼吸具有重要影响,这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尤为明显。尽管关于土壤呼吸对降雨响应过程与规律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对于其机制的解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集中体现在对"Birch效应"(降雨强烈激发土壤呼吸的现象)的解释上,即到底是"底物供应改变机制"还是"微生物胁迫机制"在调控该过程。该文综述了土壤呼吸对降雨事件、降雨量及降雨格局的响应过程与规律;阐述了土壤呼吸各组分对降雨响应的差异,分析了雨后物理替代与阻滞、底物供应、根系和微生物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等一系列过程引起土壤呼吸改变的机制;重点阐述了微生物对土壤水分波动的响应与适应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需重点关注的4个方面:1)"底物供应改变机制"与"微生物胁迫机制"的区分;2)土壤呼吸各组分对降雨响应的差异;3)不同时空尺度上土壤呼吸对降雨响应的模拟与估算;4)降雨带来的外援N和H+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交替 Birch效应 碳循环 降雨格局 土壤碳通量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不同深度土壤CO_2通量 被引量:26
16
作者 王超 黄群斌 +2 位作者 杨智杰 黄蓉 陈光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5711-5719,共9页
土壤CO2通量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变异性。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是影响土壤CO2通量的重要因素,同时,不同深度的土壤CO2通量对温度和含水量变化的响应差异较大,因此,研究土壤CO2通量和影响因素随土壤深度的变化,对于准确评估土壤碳排放具有... 土壤CO2通量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变异性。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是影响土壤CO2通量的重要因素,同时,不同深度的土壤CO2通量对温度和含水量变化的响应差异较大,因此,研究土壤CO2通量和影响因素随土壤深度的变化,对于准确评估土壤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选择福建三明杉木人工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非散射红外CO2浓度探头和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系统,并使用Fick扩散法计算了0—60cm深度土壤CO2的通量,结果表明:(1)5种扩散模型计算的表层(5cm)CO2通量与Li-8100测量结果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Moldrup气体扩散模型计算结果较好。(2)土壤CO2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但60cm深度以下土壤CO2浓度开始降低;不同深度土壤CO2浓度的日变化均呈现单峰型;0—60cm土壤CO2通量日通量均值变化范围为0.54—2.17μmol m-2 s-1;(3)指数拟合分析显示,5、10cm和60cm深度处土壤CO2通量与温度具有显著相关性,Q10值分别为1.35、2.01和4.95。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与CO2通量的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co2通量 扩散 土壤co2浓度 垂直分布
下载PDF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土壤CO_2释放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1
17
作者 吴雅琼 刘国华 +1 位作者 傅伯杰 郭玉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126-2135,共10页
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的签署提升了人们对全球变暖、碳循环变化的关注。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变暖格局下的地位与作用,尤其是土壤碳库对全球变暖格局的响应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土壤CO2释放作为土壤-大气CO2交换的主要途径之一,也就成为... 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的签署提升了人们对全球变暖、碳循环变化的关注。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变暖格局下的地位与作用,尤其是土壤碳库对全球变暖格局的响应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土壤CO2释放作为土壤-大气CO2交换的主要途径之一,也就成为各国生态学家研究的重点内容。在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CO2释放通量以及相关气候、生物等因子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的分布规律,以及这种规律性分布的气候、生物影响因素。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南北跨度大的国家,不同区域的森林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通量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全国尺度上,森林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通量平均值为(1.79±0.86)gCm-2d-1,而且土壤CO2释放通量随着纬度增加逐渐降低。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过程,土壤CO2释放受到生物、非生物因子或独立、或综合的影响。通过分析指出,在全国尺度上,年均温、降雨量、群落净生产力及凋落物量显著地影响森林土壤CO2释放通量。同时,也正是这些影响因子的纬度分布,导致了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通量的纬度分布规律。作为衡量土壤CO2释放对温度敏感性的重要指标,计算了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温度敏感性系数-Q10值,约为1.5,该值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co2释放 森林生态系统 气候因子 年生产力 凋落物量
下载PDF
四个温带树种树干呼吸的时间动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23
18
作者 石新立 王传宽 +1 位作者 许飞 王兴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3994-4003,共10页
揭示树干呼吸(RW)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不但是模拟和估测森林碳收支的重要内容,而且对解释森林生产力的变化有重要意义。采用红外气体分析法于2008年5-9月份测定了自然条件下东北东部山区4个主要树种(红松Pinus koraiensis,兴安... 揭示树干呼吸(RW)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不但是模拟和估测森林碳收支的重要内容,而且对解释森林生产力的变化有重要意义。采用红外气体分析法于2008年5-9月份测定了自然条件下东北东部山区4个主要树种(红松Pinus koraiensis,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的RW日进程,探索其RW及其温度系数(Q10)的时间变化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树种、径级、月份及其交互作用均显著地影响RW。测定期间RW的总体平均值分别为:落叶松(3.69μmol·m-·2s-1)、水曲柳(3.24μmol·m-·2s-1)、白桦(1.64μmol·m-·2s-1)、红松(1.62μmol·m-·2s-1)。4个树种的RW的日变化(7月除外)大体上与树干温度(TW)变化一致,呈单峰曲线格局,但峰值出现时间因树种和月份而异,RW比TW滞后2-6h。7月份的RW对TW的响应不明显,呈现S型或无峰的日变化格局。RW日平均的季节变化基本与TW和物候节律相符,呈单峰模式。虽然树种之间Q10的差异显著(波动在1.09-2.95之间),但所有树种Q10的季节变化格局一致,均在8月达到最低值,9月份反弹达到最大值。除白桦之外,同一树种不同个体的RW与其胸径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这种关系的形式和相关程度却因树种而异。在构建森林碳循环机理模型时,应考虑RW及其温度敏感性随树种和时间的变化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干表面co2通量 树干温度 日变化 季节动态 温度敏感性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去除根系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及影响因子 被引量:23
19
作者 朱凡 王光军 +2 位作者 田大伦 闫文德 项文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499-2506,共8页
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长沙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内,采用挖壕法研究杉木人工林去除根系后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动态及其与5 cm土壤温、湿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去除根系与对照5 cm土壤温度的差异性不显著(P=0.987),5 cm土壤湿度差异显著(... 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长沙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内,采用挖壕法研究杉木人工林去除根系后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动态及其与5 cm土壤温、湿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去除根系与对照5 cm土壤温度的差异性不显著(P=0.987),5 cm土壤湿度差异显著(P=0.035)。杉木林去除根系处理后土壤呼吸速率明显降低,2007至2008两年实验期间去除根系与对照处理变化范围分别为0.19-2.01μmol.m-2s-1和0.26-2.61μmo.lm-2s-1,年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0.90μmo.lm-2s-1和1.30μmol.m-2s-1。去除根系土壤呼吸速率降低幅度为9.4%-59.7%,平均降低了30.4%。去除根系和对照的土壤呼吸速率与5 cm土壤温度之间均呈显著指数相关,模拟方程分别为:y=0.120e0.094t(R2=0.882,P=0.000),y=0.291e0.069t(R2=0.858,P=0.000)。Q10值分别为2.56和2.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土壤呼吸 挖壕法 根系 生态因子
下载PDF
土壤CO_2排放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20
作者 时秀焕 张晓平 +3 位作者 梁爱珍 申艳 范如芹 杨学明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61-768,共8页
由于当今世界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重,CO2作为一种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较大的温室气体日益受到重视。影响土壤CO2排放的因素很多,本文介绍了土壤呼吸的概念、测量方法,就影响土壤CO2排放的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及人类活动等进行了较为详细... 由于当今世界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重,CO2作为一种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较大的温室气体日益受到重视。影响土壤CO2排放的因素很多,本文介绍了土壤呼吸的概念、测量方法,就影响土壤CO2排放的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及人类活动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针对未来应加强的土壤CO2排放研究因素方面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co2排放 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