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稳定性介孔MgO-ZrO2纳米复合物对CO2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付新 刘水刚 +4 位作者 李军平 赵宁 肖福魁 魏伟 孙予罕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92-1096,共5页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介孔MgO-ZrO2纳米复合物,并通过XRD、氮吸附和CO2-TPD等手段表征了材料的结构特征和表面性质。XRD、氮吸附结果表明此纳米复合物具有典型的介孔结构,比表面积达183-212 m^2/g,并且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700℃以下介孔...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介孔MgO-ZrO2纳米复合物,并通过XRD、氮吸附和CO2-TPD等手段表征了材料的结构特征和表面性质。XRD、氮吸附结果表明此纳米复合物具有典型的介孔结构,比表面积达183-212 m^2/g,并且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700℃以下介孔孔道不会坍塌。另一方面,这种纳米复合物表面具有适中的碱性,其碱性位与基体结合牢固,稳定性好。由于其具有发达的孔隙和适中的碱性,二氧化碳在其表面的吸附量达1.6 mmol/g,且经数次循环后材料的吸附性能无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吸附 高稳定性 介孔 MGO-ZRO2 纳米复合物 催化与分离提纯技术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a pentaethylenehexamine-modified solid support adsorbent for CO_2 capture from model flue gas 被引量:5
2
作者 韦力 靖宇 +1 位作者 高正明 王运东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2期366-371,共6页
A novel solid support adsorbent for CO2capture was developed by loading pentaethylenehexamine(PEHA)on commercially available mesoporous molecular sieve MCM-41 using wet impregnation method.MCM-41 samples before and af... A novel solid support adsorbent for CO2capture was developed by loading pentaethylenehexamine(PEHA)on commercially available mesoporous molecular sieve MCM-41 using wet impregnation method.MCM-41 samples before and after PEHA loading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powder diffraction,N2adsorption/desorption,thermal gravimetric analysis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o investigate the textural and thermo-physical properties.CO2adsorption performance was evaluated in a fixed bed adsorption system.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tructure of MCM-41 was preserved after loading PEHA.Surface area and total pore volume of PEHA loaded MCM-41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loading.The working adsorption capacity of CO2could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t 60%of PEHA loading and 75°C.The effect of the height of adsorbent bed was investigated and the best working adsorption capacity for MCM-41-PEHA-60 reached 165 mg·(g adsorbent)-1at 75°C.Adsorption/desorption circle showed that the CO2working adsorption capacity of MCM-41-PEHA kept st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adsorption Pentaethylenehexamine MCM-41 molecular sieve co2adsorbent
下载PDF
合成气微量CO深度净化新方法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朱炫灿 史翊翔 蔡宁生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21-427,共7页
传统的CO净化技术会造成变换气H_2的损失,为此本文提出通过在CO_2吸附塔出口段加入水气变换催化剂用于合成气CO的深度净化。首先证明了复合系统净化CO的热力学可行性,之后探索不同运行工况对CO净化性能的影响,最后进行了十循环连续测试... 传统的CO净化技术会造成变换气H_2的损失,为此本文提出通过在CO_2吸附塔出口段加入水气变换催化剂用于合成气CO的深度净化。首先证明了复合系统净化CO的热力学可行性,之后探索不同运行工况对CO净化性能的影响,最后进行了十循环连续测试。结果表明在真实合成气工况下(400℃,2 MPa,5.17%CO,20.8%CO_2,51.8%H_2,20.7%H_2O,1.60%Ar)复合系统具有较好的CO净化性能,其吸附剂利用率τ_(10),τ_(50),τ_(200)依次为0.090~0.337.0.417~0.723,0.699~0.8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深度净化 热气体处理技术 co2吸附剂 水气变换 氢燃料电池
原文传递
氨基改性蠕虫型介孔SiO_2吸附CO_2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焦剑 吕盼盼 +2 位作者 亓璐 淡少敏 汪雷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29,78,共6页
采用D2000为模板剂,TEOS为硅源,在中性的条件下合成了具有较大孔径的蠕虫型介孔SiO2(MSU-J),并采用四乙烯五胺(TEPA)通过物理浸渍的方法制备不同质量分数的TEPA改性的MSU-J,得到具有高吸附量的CO2吸附剂。利用FT-IR,N2吸附/脱附及TG对... 采用D2000为模板剂,TEOS为硅源,在中性的条件下合成了具有较大孔径的蠕虫型介孔SiO2(MSU-J),并采用四乙烯五胺(TEPA)通过物理浸渍的方法制备不同质量分数的TEPA改性的MSU-J,得到具有高吸附量的CO2吸附剂。利用FT-IR,N2吸附/脱附及TG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表征。CO2的吸附试验是在不同氨基质量分数(20%,30%,50%,70%)以及不同温度下测试。吸附实验表明,浸渍TEPA后,吸附剂由单纯的物理吸附转变为以氨基为活性中心的化学吸附,且随着TEPA浸渍含量的增加吸附量先增加后降低,当TEPA负载量(质量分数)为50%时,吸附量可达到164.3 mg/g。温度对吸附剂的吸附性能也有一定的影响,最佳的吸附温度为25℃,这与吸附机理有关,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向解吸附方向移动。循环性试验表明,所制备的吸附剂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材料重复使用6次,对CO2吸附性能只有少量的下降,这可能是由于TEPA的挥发或者部分分解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蠕虫型 介孔SIO2 物理浸渍 co2吸附剂 循环性能
下载PDF
矿井密闭救援空间CO_2吸附剂试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喆 金龙哲 +3 位作者 尹国光 汪澍 欧盛南 徐洋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3160-3166,共7页
为提高CO2吸附剂吸附容量,降低反应产热产湿,基于钠石灰化学反应原理,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NaOH、水及添加剂对吸附性能的影响;设计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通过试验与现场应用对新型吸附剂进行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以氢氧化钙为主... 为提高CO2吸附剂吸附容量,降低反应产热产湿,基于钠石灰化学反应原理,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NaOH、水及添加剂对吸附性能的影响;设计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通过试验与现场应用对新型吸附剂进行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以氢氧化钙为主要成分,NaOH、水分及羧甲基淀粉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15%和3%时效果最佳;药剂吸附容量为200.96L/kg,与旧药剂相比增加21%;产热速率为287.4J/min,产湿速率为3.06g/min,产湿量降低26%;新型吸附剂对不同体积分数的CO2具有较高的处理能力,满足不低于0.5L/(min·人)的要求,使用后的药剂未出现颗粒烧结及黏结现象,经翻转、筛选处理后利用率可提高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闭救援空间 co2吸附剂 吸附容量 正交试验
下载PDF
蠕虫型介孔SiO_2的改性及对CO_2吸附性能的研究
6
作者 焦剑 吕盼盼 +2 位作者 亓璐 淡少敏 汪雷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5-88,共4页
有机胺为氨基改性剂,采用浸渍的方法对蠕虫型介孔SiO2(MSU-J)改性。利用FT-IR,N2吸附/脱附,元素分析,TG及TEM进行表征。测定对CO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有机胺修饰前后MSU-J的介孔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孔径,孔容及比表面积有所降低。改性前... 有机胺为氨基改性剂,采用浸渍的方法对蠕虫型介孔SiO2(MSU-J)改性。利用FT-IR,N2吸附/脱附,元素分析,TG及TEM进行表征。测定对CO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有机胺修饰前后MSU-J的介孔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孔径,孔容及比表面积有所降低。改性前后MSU-J对CO2的吸附性能发生显著变化,由物理吸附转化为以氨基为活性中心的化学吸附,且吸附温度,氨基的含量对吸附量均有影响。稳定性实验表明,有机胺改性MSU-J材料重复使用6次,对CO2吸附量无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SIO2 蠕虫型 物理浸渍 co2吸附剂
下载PDF
含金属元素的常温CO2固体吸附剂研究进展
7
作者 宋杨 王燕刚 +1 位作者 康诗飞 崔立峰 《有色金属材料与工程》 CAS 2019年第6期47-52,共6页
当今世界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问题。随着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过量的CO2被排放到大气中,在工业生产中如何降低CO2的排放量成为了众多研究者所探索的对象。利用固体吸附剂对CO2进行吸附,在众多的减排方式中被认为是一种无腐蚀... 当今世界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问题。随着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过量的CO2被排放到大气中,在工业生产中如何降低CO2的排放量成为了众多研究者所探索的对象。利用固体吸附剂对CO2进行吸附,在众多的减排方式中被认为是一种无腐蚀、无污染、易于操作且吸附性能更高的方式。对含金属元素固体吸附剂的分类、改性方式、吸附原理、吸附效率等不同方面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在常温下对CO2有较高吸附性能的几种改性材料,同时对含金属元素固体吸附剂吸附CO2的研究方向和前景作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固体吸附剂 金属元素 沸石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炭基材料
下载PDF
H_2O对空间站5A分子筛CO_2去除性能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杨东升 刘猛 +2 位作者 庞丽萍 余青霓 黄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85-1491,共7页
为进一步研究分子筛CO2去除系统应用于空间站的工作可靠性和鲁棒性,针对空间站4床分子筛(4-BMS)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湿度失效保护问题展开了实验研究.测试了两种载人航天分子筛材料TC-5A与PSA-5A,研究了不同相对湿度对CO2吸附性能的影响;... 为进一步研究分子筛CO2去除系统应用于空间站的工作可靠性和鲁棒性,针对空间站4床分子筛(4-BMS)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湿度失效保护问题展开了实验研究.测试了两种载人航天分子筛材料TC-5A与PSA-5A,研究了不同相对湿度对CO2吸附性能的影响;比较了相同湿度条件下,进口气体CO2浓度、粒径及吸附温度的变化对分子筛吸附CO2性能的影响,采用不同实验方法探究了H2O和CO2在两种分子筛材料中的竞争吸附关系.结果表明:PSA-5A吸附CO2性能优于TC-5A,但对H2O的吸附率略低于TC-5A.H2O的存在对分子筛吸附CO2影响非常大,空气中相对湿度达到60%时,分子筛基本失去了吸附CO2的能力.此外,温度升高会造成CO2的吸附量显著下降,但对H2O的吸附量影响相对较小,尤其是当相对湿度较高时.这对中国未来长期运行的空间站分子筛CO2去除系统工作有效性与工作鲁棒性的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站 大气再生 5A分子筛 H2O co2吸附性能
下载PDF
负载固体胺的多孔聚酯对CO_(2)的吸附 被引量:6
9
作者 段成 杨川箬 +2 位作者 金君素 陈健 密建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6292-6301,共10页
四乙烯五胺(tetraethylenepentamine,TEPA)与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glycol diglycidyl ether, GDE)同时载入多孔聚酯中,并加热使TEPA与GDE反应,从而制备出负载有固体胺的多孔吸附剂。通过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能够确定多孔聚酯中负载了大量... 四乙烯五胺(tetraethylenepentamine,TEPA)与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glycol diglycidyl ether, GDE)同时载入多孔聚酯中,并加热使TEPA与GDE反应,从而制备出负载有固体胺的多孔吸附剂。通过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能够确定多孔聚酯中负载了大量的TEPA,并且TEPA与GDE在多孔聚酯中成功反应。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氮气吸附等温线可以确定负载有机胺后多孔聚酯的中的通孔结构得以保留,而孔体积以及比表面积明显减少。作为CO_(2)吸附材料,研究发现负载固体胺的多孔吸附材料吸附CO_(2)是动力学控制过程;当材料负载的TEPA与GDE摩尔比为1.8(25)1时,吸附量可达40.1mg/g(10k Pa,80℃),而TEPA与GDE摩尔比为1.5(25)1时材料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能,100次吸脱附循环后仍能保留首次循环97%的吸附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酯 四乙烯五胺 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 多孔材料 co_(2)吸附材料
下载PDF
碳基二氧化碳吸附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于航 孟洪 +1 位作者 杨祥富 金君素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5-48,共14页
近年来,以CO_(2)为主的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持续增加,温室效应日益加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实现碳中和的托底技术,二氧化碳捕集成本占整个CCUS全链条的70%左右,开发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技术是推动CCUS技术应用推广的... 近年来,以CO_(2)为主的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持续增加,温室效应日益加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实现碳中和的托底技术,二氧化碳捕集成本占整个CCUS全链条的70%左右,开发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技术是推动CCUS技术应用推广的重中之重。虽已开发多种先进材料(如沸石、金属有机骨架、介孔二氧化硅和聚合物)以应对二氧化碳捕集,但对活性炭(ACs)的研究仍是主流。碳材料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孔隙结构丰富、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等优点,是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二氧化碳吸附材料。现有碳基吸附材料仍存在二氧化碳吸附容量低、吸附选择性差等缺点,制约了其在二氧化碳捕集领域的应用,国内外研究人员开展了大量的碳基吸附材料改性工作,以满足工业应用需求。通过梳理碳基吸附材料造孔和表面改性两方面介绍了近几年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了现有的物理活化法、化学活化法、模板法等造孔方法以及表面氧化、氮杂化、硫杂化、金属杂化等改性方法,并全面分析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针对目前的造孔技术,综合考虑选用更低成本的软模板剂和更易处理的硬模板剂;而在众多改性方法中,氮杂化改性和金属杂化改性目前研究较多,也是最有可能实现碳基吸附材料大规模放大生产的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碳基材料 二氧化碳吸附剂 改性
下载PDF
改性多孔双金属CO_(2)吸附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11
作者 邓昇 安明泽 +1 位作者 邓国伟 夏明桂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26-31,共6页
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煤制烯烃下游的烯烃聚合反应对原料越来越高的要求,二氧化碳的脱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采用二乙烯三胺(DETA)作为沉淀剂制备多孔铝-镁双金属载体,并将Na2CO3作为活性组分通过物理浸渍法负载到多孔载体上,... 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煤制烯烃下游的烯烃聚合反应对原料越来越高的要求,二氧化碳的脱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采用二乙烯三胺(DETA)作为沉淀剂制备多孔铝-镁双金属载体,并将Na2CO3作为活性组分通过物理浸渍法负载到多孔载体上,制备出改性多孔双金属CO_(2)吸附剂。控制相同的评价条件,在固定床微反应器上对双金属CO_(2)吸附剂进行性能评价,通过对比CO_(2)吸附剂的穿透容量、饱和吸附量以及累计吸附量的大小,确定了CO_(2)吸附剂的最佳金属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铝 co_(2)吸附剂 双金属 多孔材料
下载PDF
基于冰模板法的多孔地聚合物微结构及其对CO_(2)的吸附性能
12
作者 李方贤 王亚松 +3 位作者 任蒙蒙 张志博 韦江雄 余其俊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5期41-48,共8页
【目的】研究冰模板法制备的多孔地聚合物对CO_(2)的吸附性能,从而提供一种制备CO_(2)吸附剂的新方法,进一步拓宽地聚合物的应用范围。【方法】以水玻璃、矿渣为基本原材料,利用冰模板法制备多孔地聚合物,通过压汞法和N2吸附/脱附法表... 【目的】研究冰模板法制备的多孔地聚合物对CO_(2)的吸附性能,从而提供一种制备CO_(2)吸附剂的新方法,进一步拓宽地聚合物的应用范围。【方法】以水玻璃、矿渣为基本原材料,利用冰模板法制备多孔地聚合物,通过压汞法和N2吸附/脱附法表征其孔结构,采用热分析仪研究其对CO_(2)的吸附性能。【结果】冰模板法制备的多孔地聚合物孔径呈三峰型分布,尺寸能从纳米到几微米再到几百微米变化,介孔结构呈现层状结构;多孔地聚合物对CO_(2)的吸附量达到4.07 mmol/g,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其中物理吸附量和化学吸附量分别占总吸附量的7.28%和92.72%。【结论】与其他CO_(2)吸附剂相比,用冰模板法制备的多孔地聚合物具有较高的CO_(2)吸附量,其结合地聚合物本身耐高温和化学稳定性好的特性,可以实现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应用,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CO_(2)吸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地聚合物 冰模板法 co_(2)吸附剂 孔结构 吸附性能
下载PDF
生物质多孔炭吸附CO_(2)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张宇佳 田峰武 +1 位作者 郭晓莎 邵先钊 《化工技术与开发》 CAS 2023年第4期35-39,共5页
本文对生物质多孔炭吸附CO_(2)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不同的生物质作为前驱体制备的吸附材料,着重对生物质多孔炭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构效关系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影响CO_(2)吸附的主要因素,并对生物质多孔炭材料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 本文对生物质多孔炭吸附CO_(2)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不同的生物质作为前驱体制备的吸附材料,着重对生物质多孔炭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构效关系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影响CO_(2)吸附的主要因素,并对生物质多孔炭材料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多孔炭 co_(2)吸附 结构 性能
下载PDF
铁基载氧体化学链水分解制氢耦合乙酸热分解试验
14
作者 高道星 豆斌林 +2 位作者 张华 罗川奇 杜金博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2,共12页
采用载氧体催化剂化学链直接分解水一步制纯氢,并将其与生物质热转化耦合,开发具有应用前景和经济性的制氢同时制合成气的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探究金属螯合溶胶-凝胶方法制备掺杂Ce-Ni的铁基载氧体,以化学链水分解耦合乙酸热分解方式... 采用载氧体催化剂化学链直接分解水一步制纯氢,并将其与生物质热转化耦合,开发具有应用前景和经济性的制氢同时制合成气的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探究金属螯合溶胶-凝胶方法制备掺杂Ce-Ni的铁基载氧体,以化学链水分解耦合乙酸热分解方式制取纯氢和富氢合成气,首先在氧化态载氧体作用下,乙酸催化热分解制取富氢合成气,载氧体被还原,实现了载氧体晶格氧的迁移,通过原位CO_(2)吸附实现热分解过程强化;其次是利用还原态载氧体与水发生铁-蒸汽过程制氢。研究发现,在乙酸催化热分解过程进行原位CO_(2)吸附强化,提高了合成气H2纯度并减少积碳。与无掺杂纯氧化铁与空白石英砂对照,掺杂适量的Ce与Ni的Fe基载氧体具有显著制氢作用,随Ce、Ni量增加,乙酸分解阶段CO_(2)和CO生成量减少,水分解阶段H2先增后降,最佳载氧体Fe、Ce和Ni组分物质的量比为100∶10∶3,加入相对于载氧体不同质量比的CO_(2)吸附剂均可有效降低合成气中CO_(2)与CO气体量,最佳质量比为1∶2,在该条件下合成气中H2体积分数提高了11.96%~26.17%,CO_(2)体积分数减少了22.85%~49.28%,CO体积分数减少了29.18%~34.05%,15次循环后载氧体仍保持较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螯合溶胶-凝胶法 化学链水分解制氢 co_(2)吸附剂 乙酸热分解 合成气
下载PDF
基于钴离子交换分子筛为模板的三维有序微孔炭低温合成及其宏量制备
15
作者 赵宏伟 李莉香 +6 位作者 左怀洋 曲迪 张涵 陶林 孙呈郭 巨东英 安百钢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61-874,共14页
沸石模板炭(ZTCs)由于具有独特的三维有序微孔结构和高比表面积,在吸附和能量存储等方面表现出诸多优异的性能。然而,ZTCs有效合成方法的缺乏和大规模合成的困难严重限制其发展。本文通过使用钴离子交换的Y型沸石分子筛作为模板,采用直... 沸石模板炭(ZTCs)由于具有独特的三维有序微孔结构和高比表面积,在吸附和能量存储等方面表现出诸多优异的性能。然而,ZTCs有效合成方法的缺乏和大规模合成的困难严重限制其发展。本文通过使用钴离子交换的Y型沸石分子筛作为模板,采用直接乙炔化学气相沉积(CVD)的方法,开发出一种低温CVD合成及宏量制备ZTCs的简单工艺路线。沸石中的钴离子作为Lewis酸位点,通过d-π配位效应催化乙炔在400℃低温热解,使碳沉积选择性地发生在沸石内部。通过对CVD温度和时间的优化,ZTC_((Co))-400-8h具有优异的三维有序微孔结构、高比表面积(3000 m^(2) g^(-1))、大的孔体积(1.33 cm^(3) g^(-1)),CO_(2)吸附容量和选择性分别为2.78 mmol g^(-1)(25℃,100 kPa)和98。本工作中,利用简单的合成方法实现了高质量ZTCs的宏量制备,使用10.0 g/批次沸石模板制备的ZTC_((Co))-400-8h(L)的比表面和孔体积可达到2700 m^(2) g^(-1)和1.27 cm^(3) 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石模板炭 钴离子交换 低温化学气相沉积 有序微孔 二氧化碳吸附剂
下载PDF
Predicted a honeycomb metallic BiC and a direct semiconducting Bi_(2)C monolayer as excellent CO_(2)adsorbents
16
作者 Menghui Xi Chaozheng He +4 位作者 Houyong Yang Xi Fu Ling Fu Xiaoli Cheng Jiyuan Guo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5期2595-2599,共5页
We predicted two stable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of carbon and bismuth elements,namely BiC and Bi_(2)C monolayers.The stabilities of two monolayers were examined by cohesive energy,Born criteria,first-principle MD si... We predicted two stable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of carbon and bismuth elements,namely BiC and Bi_(2)C monolayers.The stabilities of two monolayers were examined by cohesive energy,Born criteria,first-principle MD simulations and phonon spectra,respectively.By including the spin-orbit coupling effects,the BiC monolayer is a metal and the Bi_(2)C monolayer possesses a narrow direct(indirect)band gap of 0.403(0.126)eV under the HSE06(GGA-PBE)functional.For the adsorption of CO_(2)molecules,the BiC and Bi_(2)C monolayers have three stable adsorption sites C2,T3 and T4 with the adsorption energies as-0.57,-0.51 and-0.81 eV,and the activation ability on the adsorption as T4>T3>C2.These consequences make the BiC and Bi_(2)C monolayers to be promising adsorbents to capture CO_(2)gas,the Bi_(2)C monolayer to be well photovoltaics and optoelectronics material,and the BiC monolayer to be ideal battery and electronics materials,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 Global optimization method MONOLAYER Bismuth carbide compounds co_(2)adsorbents SEMIcoNDUCTING
原文传递
煅烧沸石咪唑骨架吸附烟气CO_(2)促进节旋藻生长固碳
17
作者 朱颜霞 张泽 +2 位作者 程军 徐晓丹 杨卫娟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42-1249,共8页
利用藻类生物捕集CO_(2)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减排烟气CO_(2)的方法,但是烟气CO_(2)在藻液中停留时间短,向溶解无机碳的转化困难,限制了藻细胞的生长固碳。通过煅烧不同时间的锌沸石咪唑骨架来制备CO_(2)吸附剂,利用不饱和金属活性位点吸附C... 利用藻类生物捕集CO_(2)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减排烟气CO_(2)的方法,但是烟气CO_(2)在藻液中停留时间短,向溶解无机碳的转化困难,限制了藻细胞的生长固碳。通过煅烧不同时间的锌沸石咪唑骨架来制备CO_(2)吸附剂,利用不饱和金属活性位点吸附CO_(2)并促进CO_(2)向HCOO_(3)^(-)的转化,为藻细胞的生长固碳提供充足的溶解无机碳。结果表明:煅烧6h得到的吸附剂拥有最大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积有利于CO_(2)吸附和转化,可提高藻液中HCOO_(3)^(-)浓度55.7%,使得钝顶节旋藻的光能利用效率在99.99%煤化工烟气CO_(2)条件下增加了2.43倍,培养时间从7天缩短至5天,生物质产量提高了74.7%,CO_(2)固定速率提高了93.7%,为微藻减排烟气CO_(2)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顶节旋藻 煤化工烟气 沸石咪唑酯骨架 co_(2)吸附剂 溶解无机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