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烷部分氧化与甲烷二氧化碳重整耦合制合成气Co系催化剂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郑小明 莫流业 +2 位作者 井强山 费金华 楼辉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3-256,共4页
研究了Co/γ Al2O3,Co/α Al2O3和Co/SiO2催化剂上的甲烷部分氧化与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制合成气反应,只有Co/α Al2O3是有效的.证明Co和载体的相互作用过强或过弱都不利与此耦合反应.Co和α Al2O3的作用正好合适.此外,Co的担载量和催化剂... 研究了Co/γ Al2O3,Co/α Al2O3和Co/SiO2催化剂上的甲烷部分氧化与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制合成气反应,只有Co/α Al2O3是有效的.证明Co和载体的相互作用过强或过弱都不利与此耦合反应.Co和α Al2O3的作用正好合适.此外,Co的担载量和催化剂稳定性关系很大,Co量过低则在反应过程中会因Co0→CoAl2O4而失活,Co担载量过高则会导致严重结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部分氧化 甲烷二氧化碳重整 耦合反应 co催化剂
原文传递
Fe、Co系烯烃聚合催化剂 被引量:2
2
作者 宋玉春 《上海化工》 CAS 2004年第5期34-38,共5页
Fe、Co系单活性中心催化剂是聚烯烃催化剂的最新进展。由于其具有优良的催化性能而迅速发展成为聚烯烃催化剂的一个全新的研究开发领域。今后,对该类催化剂的研究除了新型催化剂的合成及其聚合性能研究外,一个非常大的应用前景是α—烯... Fe、Co系单活性中心催化剂是聚烯烃催化剂的最新进展。由于其具有优良的催化性能而迅速发展成为聚烯烃催化剂的一个全新的研究开发领域。今后,对该类催化剂的研究除了新型催化剂的合成及其聚合性能研究外,一个非常大的应用前景是α—烯烃和线型低密度聚乙烯的工业化生产,这可以结束长期以来我国很多α—烯烃品种依赖进口和线型低密度聚乙烯产品种类短缺的局面。同时,Fe、Co系催化剂也为丙烯聚合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催化剂 Fe催化剂 聚乙烯 2 6-二乙酰基吡啶 金属原子 络合物 分子结构
下载PDF
钴催化糠醛还原胺化反应合成糠胺
3
作者 王佳欢 陈金铸 徐益升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9-496,共8页
以聚N-乙烯基咪唑、六水硝酸钴和钛酸四丁酯为原料,通过高温H2还原,制备非贵金属钴基催化剂Co/NC-TiO_(2)-800。采用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BET)和孔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 以聚N-乙烯基咪唑、六水硝酸钴和钛酸四丁酯为原料,通过高温H2还原,制备非贵金属钴基催化剂Co/NC-TiO_(2)-800。采用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BET)和孔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对样品进行了测试和表征。以糠醛还原胺化作为模型反应,测试了Co/NC-TiO_(2)-800的热催化活性,并探讨了反应路径。结果表明:以水合肼为氮源、H2为氢源,在温度100℃、H_(2)压力2.0 MPa、反应时间18 h的反应条件下糠胺收率达到99%;Co/NC-TiO_(2)-800在循环回收6次后仍具有较强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糠醛 还原胺化 co催化剂 含氮化学品
下载PDF
水泥窑尾烟气CO治理技术路径的研究探讨
4
作者 陈学功 《水泥》 CAS 2024年第7期33-35,共3页
CO作为工业生产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具有较大的环境危害。水泥生产工艺中CO主要通过窑尾烟囱排出。水泥行业推广使用的替代燃料技术、低氮燃烧技术等,对CO排放的控制逐步要求严格。分析当前CO治理的可行技术,结合当前水泥窑尾环保治理工... CO作为工业生产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具有较大的环境危害。水泥生产工艺中CO主要通过窑尾烟囱排出。水泥行业推广使用的替代燃料技术、低氮燃烧技术等,对CO排放的控制逐步要求严格。分析当前CO治理的可行技术,结合当前水泥窑尾环保治理工艺,选定采用CO催化剂作为水泥窑尾烟气CO治理技术路径。CO催化剂可同已建设的SCR脱硝技术形成友好嫁接,通过适当改造实现CO催化反应的扩容。高效、低成本、适用工况条件的CO催化剂研发进程是影响后续产业化推广应用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末端治理 水泥窑烟气 co催化剂
下载PDF
污泥基载体负载Co基催化剂催化NaBH_4水解制氢反应性能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张璇 付国家 +1 位作者 田红景 郭庆杰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20-1026,共7页
污水处理厂的污泥经NaOH溶液浸泡去除灰分开孔后用作载体,通过多步浸渍–还原法负载Co制得Co基催化剂。采用XRD、SEM和N2吸附测试对该催化剂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Co成功负载到了污泥基载体上,催化剂表面孔结构发达,具有较大比表面积... 污水处理厂的污泥经NaOH溶液浸泡去除灰分开孔后用作载体,通过多步浸渍–还原法负载Co制得Co基催化剂。采用XRD、SEM和N2吸附测试对该催化剂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Co成功负载到了污泥基载体上,催化剂表面孔结构发达,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和分布较均一的孔径。今系统性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循环次数对污泥基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实验证明该催化剂稳定性及活性均较高,在循环使用9次后,催化产氢产率仅由179.2mL min-1 g-1催化剂下降至106.7 mL min-1 g-1催化剂。催化剂催化产氢反应的活化能为55.12 kJ mol-1。污泥来源广泛,以其为载体制备产氢催化剂可应用于便携式氢燃料电池领域,具有很好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co催化剂 浸渍-还原法 稳定性
下载PDF
高效CO_2还原至CO催化剂:核/壳结构Cu/SnO_2纳米粒子 被引量:2
6
作者 庄林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61-862,共2页
2016年我国的CO2排放己达100亿吨/年左右,约占全球的30%,除了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和降低碳排放之外,如何有效地将过量排放的CO2还原或转化,实现“碳中性”(carbon neutrality)的生态平衡是人类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co2还原 核/壳结构 co催化剂 纳米粒子 SNO2 co2排放 CU 化石能源
下载PDF
基于病毒模板的一维纳米金材料对卷烟烟气中CO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楠 唐纲岭 +4 位作者 陈再根 侯宏卫 姜兴益 陈欢 胡清源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3期425-427,431,共4页
以烟草花叶病毒(TMV)为模板,在溶液中进行纳米金的生长,制备得到一维TMV-纳米金复合材料。将TMV-纳米金复合材料以其悬浮液的形式加入肯塔基参比卷烟的滤嘴中,以吸烟机对其进行CO释放量的检测,结果表明,在TMV-纳米金复合材料添加量很低... 以烟草花叶病毒(TMV)为模板,在溶液中进行纳米金的生长,制备得到一维TMV-纳米金复合材料。将TMV-纳米金复合材料以其悬浮液的形式加入肯塔基参比卷烟的滤嘴中,以吸烟机对其进行CO释放量的检测,结果表明,在TMV-纳米金复合材料添加量很低的情况下(约0.25mg/支),即可降低20.40%的卷烟CO释放量,透射电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热重分析表征结果表明,TMV模板可对纳米金进行有效的粒径控制和高效负载,这也是TMV-纳米金复合材料在添加量很低的情况下即可有效降低卷烟CO释放量的原因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花叶病毒 纳米金 复合材料 烟草减害 co催化剂
下载PDF
富氧条件下NO_x的选择催化还原:载体与活性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栋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3期7-12,共6页
考察了不同载体 ,如微孔沸石 P、ZSM- 5和 Beta,中孔材料 MCM- 41以及 γ- Al2 O3 等负载Co催化剂在富氧条件下对丙烷选择性催化 NOx 还原的活性 .用 N2 吸附等温线、程序升温还原( TPR)及 X光光电子能谱 ( XPS)等方法表征了载体的孔结... 考察了不同载体 ,如微孔沸石 P、ZSM- 5和 Beta,中孔材料 MCM- 41以及 γ- Al2 O3 等负载Co催化剂在富氧条件下对丙烷选择性催化 NOx 还原的活性 .用 N2 吸附等温线、程序升温还原( TPR)及 X光光电子能谱 ( XPS)等方法表征了载体的孔结构和 Co的化学态并与反应活性关联 .结果表明 :载体的结构和孔道以及 Co组分的化学态决定了 NOx 选择催化还原活性 ,催化剂对 NOx催化转化活性次序如下 :Co/Beta>Co/ZSM- 5 Co/P≌ Co/γ- Al2 O3 >Co/MCM- 41 ,适宜的孔径以及保持 Co组分在孔道内为 Co2 + 结构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氧条件 NOx 载体 活性组分 氮氧化物 选择催化还原活性 co催化剂 孔结构 大气污染 化学态
下载PDF
催化空气氧化环己烯制环己烯酮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娟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73-74,共2页
由传统的浸渍法制备Al_2O_3担载的Co催化剂,以空气做氧源,催化氧化环己烯制环己烯酮。探讨了催化剂Co/Al_2O_3中Co含量、时间、温度等因素对该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以DMF做溶剂,用Co含量为7%的该催化剂在333 K反应6 h,可以得到转化率为... 由传统的浸渍法制备Al_2O_3担载的Co催化剂,以空气做氧源,催化氧化环己烯制环己烯酮。探讨了催化剂Co/Al_2O_3中Co含量、时间、温度等因素对该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以DMF做溶剂,用Co含量为7%的该催化剂在333 K反应6 h,可以得到转化率为34.3 mol%的环己烯和选择性为73.0%的环己烯酮,烯丙位氧化产物的总选择性可达到9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己烯 环己烯酮 co催化剂 空气 氧化 浸渍
下载PDF
钴催化C—H键烯基化反应构建吲哚骨架荧光化合物 被引量:1
10
作者 汪珊 郭志威 伽亮亮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22-625,共4页
以廉价低毒的Cp*Co(Ⅲ)I 2(CO)作为催化剂,N嘧啶基-6-甲酸甲酯基吲哚、苯乙炔作为原料,通过钴催化C-H键烯基化反应在室温条件下,以91%的收率制备了一例吲哚骨架的小分子荧光化合物.对其性质进行了初步探究.发现该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发光性... 以廉价低毒的Cp*Co(Ⅲ)I 2(CO)作为催化剂,N嘧啶基-6-甲酸甲酯基吲哚、苯乙炔作为原料,通过钴催化C-H键烯基化反应在室温条件下,以91%的收率制备了一例吲哚骨架的小分子荧光化合物.对其性质进行了初步探究.发现该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发光性能,并拥有大Stokes位移.该化合物通过C—H键官能化反应制备,简化了反应路线,提高了反应的原子经济性以及步骤经济性,具有作为荧光染料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催化剂 C-H键活化 吲哚骨架 荧光化合物
下载PDF
无溶剂条件下Co-NC选择性氧化乙苯制备苯乙酮
11
作者 王彦召 苗馨戈 +1 位作者 王艳涛 杨维冉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2021年第3期210-216,275,共8页
通过调节合成溶剂和温度,制备了4种钴基沸石咪唑酯骨架结构化合物——ZIF-67,并在不同温度下碳化得到了一系列Co-NC催化剂。在无溶剂条件下考察了催化剂选择性氧化乙苯制备苯乙酮的催化活性,持续供氧条件下苯乙酮生产效率达143.7 mmol&#... 通过调节合成溶剂和温度,制备了4种钴基沸石咪唑酯骨架结构化合物——ZIF-67,并在不同温度下碳化得到了一系列Co-NC催化剂。在无溶剂条件下考察了催化剂选择性氧化乙苯制备苯乙酮的催化活性,持续供氧条件下苯乙酮生产效率达143.7 mmol·g^(-1)·h^(-1)。通过HRTEM、XRD和XPS表征探讨了催化剂活性与其结构的关系。研究表明低温碳化的Co-NC催化剂金属纳米颗粒更小且均匀,吡啶氮含量更高,这可能是其催化乙苯氧化活性更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F-67 co催化剂 乙苯氧化 苯乙酮 无溶剂反应
下载PDF
活性炭对Co/AC催化剂氨合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薛金召 刘瑞泉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2年第9期1591-1595,共5页
以活性炭为载体,采用超声-浸渍法制备了Ba-Co/AC催化剂,并评价了催化剂的合成氨活性。结果表明,H2高温还原后的活性炭,未出现石墨化迹象,再经硝酸-氨水改性后,其比表面积和孔容有较大提高,金属Co晶粒分散性良好。与原始活性炭相比,以此... 以活性炭为载体,采用超声-浸渍法制备了Ba-Co/AC催化剂,并评价了催化剂的合成氨活性。结果表明,H2高温还原后的活性炭,未出现石墨化迹象,再经硝酸-氨水改性后,其比表面积和孔容有较大提高,金属Co晶粒分散性良好。与原始活性炭相比,以此为载体制备的催化剂,其活性可提高15%。此外,金属Co呈面心立方结构,助剂以BaO和Ba0化学形态存在于催化剂表面,助剂Ba可能兼具电子助剂与结构助剂的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co催化剂 合成氨 催化性能 助剂形态
下载PDF
膨润土负载锌-钴催化臭氧处理模拟染料废水 被引量:10
13
作者 孙慧萍 吕文洲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8-124,共7页
为获得高效的臭氧催化剂,以膨润土作为载体,选择Fe^(3+)、Cu^(2+)、Mn^(2+)、Ni^(2+)、Co^(2+)、Zn^(2+)为活性组分,通过溶液混合法制备负载型催化剂,并以酸性大红模拟印染废水探讨负载型催化剂在催化氧化体系中对酸性大红的降解速率及... 为获得高效的臭氧催化剂,以膨润土作为载体,选择Fe^(3+)、Cu^(2+)、Mn^(2+)、Ni^(2+)、Co^(2+)、Zn^(2+)为活性组分,通过溶液混合法制备负载型催化剂,并以酸性大红模拟印染废水探讨负载型催化剂在催化氧化体系中对酸性大红的降解速率及动力学特点,最终筛选得到最优活性组分;根据正交试验设计获得催化剂最佳制备条件,并通过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表征。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双组分催化剂为膨润土负载Zn-Co催化剂;膨润土负载Zn-Co半峰宽小,晶型好;双组分催化剂最佳制备条件为:煅烧温度400℃,煅烧时间3 h,组分浓度1.2 mol/L,锌钴的量比1∶1,淀粉质量1.5 g(对应60 g膨润土)。用在此条件下制得的催化剂处理模拟染料废水时,通入臭氧反应10 min,即可去除99.92%的酸性大红;且催化剂重复利用4次后,其去除率仍达81.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润土 Zn-co催化剂 臭氧催化剂 酸性大红 染料废水
下载PDF
加氢脱硫催化剂的研究 ——Ⅲ.TiO_2对Mo-Co系加氢脱硫催化剂的助催化效应 被引量:9
14
作者 傅贤智 杨锡尧 庞礼 《分子催化》 EI CAS CSCD 1989年第3期204-210,共7页
通过采用动态氧吸附法(DOC)和常压下噻吩加氢脱硫反应(HDS)研究了TiO_2对Mo-Co/γ-A(?)_2O_3系催化剂的助催化效应. 结表表明TiO_2的加入使催化剂的活性中心数目增加,内在活性提高.在没有Co存在时,TiO_2既不能增加MoO_3/γ-Al_2O_3的活... 通过采用动态氧吸附法(DOC)和常压下噻吩加氢脱硫反应(HDS)研究了TiO_2对Mo-Co/γ-A(?)_2O_3系催化剂的助催化效应. 结表表明TiO_2的加入使催化剂的活性中心数目增加,内在活性提高.在没有Co存在时,TiO_2既不能增加MoO_3/γ-Al_2O_3的活性中心数目,也不能提高其催化活性.可见Ti-Co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即TiO_2的助催化效应只有在Co存在下才能表现出来.Ti-Co协同效应的结果可能使催化剂中形成更多的内在活性高的类型ⅡCo-Mo-S活性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脱硫 噻吩 Mo-co催化剂 TIO2
原文传递
纳米Fe/Co催化降解土霉素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韩金栋 蒋进元 +3 位作者 李君超 谭伟 谢鑫 洪尉淞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335-2341,共7页
为探究液相还原法制备的纳米Fe/Co催化剂的类芬顿催化效果,以单因素分析法研究了pH、OTC(土霉素)初始质量浓度、H2O2摩尔浓度和催化剂用量对纳米Fe/Co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并通过SEM(扫描电子显微镜)和BET(比表面积测试仪)对纳米Fe/Co... 为探究液相还原法制备的纳米Fe/Co催化剂的类芬顿催化效果,以单因素分析法研究了pH、OTC(土霉素)初始质量浓度、H2O2摩尔浓度和催化剂用量对纳米Fe/Co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并通过SEM(扫描电子显微镜)和BET(比表面积测试仪)对纳米Fe/Co催化剂进行表征,进一步研究了纳米Fe/Co催化剂对OTC模拟废水的催化降解效果.结果表明:①纳米Fe/Co催化剂可以有效地改善催化体系的pH使用范围,在pH为3.0~11.0范围内,纳米Fe/Co催化剂对浓度为100 mg/L OTC的去除率(94.0%)高于纳米Fe催化剂(85.0%);低浓度OTC有利于提高污染物的去除率,而高浓度的OTC有利于提高反应速率;H2O2摩尔浓度为200 mmol/L时,纳米Fe/Co催化剂对OTC的去除率最高(93.8%);纳米Fe/Co催化剂用量为6 g/L时,其对OTC的去除率最高(92.8%).②纳米Fe/Co催化剂粒径为20~30 nm,比表面积较高,为121.3 m^2/g.③纳米Fe/Co催化剂在重复利用13次后OTC去除率仍在50.0%以上,其重复利用性能良好.研究显示,纳米Fe/Co催化剂对OTC废水具有较好的催化性能、重复利用性能以及较宽的pH使用范围,可为含抗生素废水处理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芬顿 纳米Fe/co催化剂 降解土霉素
下载PDF
Cu-Co负载量对Cu-Co基催化剂催化CH_4-合成气梯阶转化合成C_2^+含氧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彭芬 黄伟 韩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587-2593,共7页
以TiO2纳米粒子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Cu-Co双金属催化剂,考察了不同Cu/Co质量比和不同Cu-Co含量的双金属催化剂对CH4-合成气梯阶转化直接合成C+2含氧化合物的影响.在连续式步阶固定床反应装置上进行了催化性能评价.实验结果表... 以TiO2纳米粒子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Cu-Co双金属催化剂,考察了不同Cu/Co质量比和不同Cu-Co含量的双金属催化剂对CH4-合成气梯阶转化直接合成C+2含氧化合物的影响.在连续式步阶固定床反应装置上进行了催化性能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当Cu-Co含量为18%,Cu/Co质量比为2∶1时,CuCo/TiO2的C+2含氧化合物产物的时空收率最大,为19.92 mg·g-1cat·h-1,选择性为67.76%.研究表明,金属组分之间和载体与金属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金属组分良好的分散性和还原性是促进活性位的形成和提高催化剂活性的原因;催化剂表面高度分散的CuO微晶有利于催化加氢和脱氢反应的进行,对CH4-合成气转化反应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另外,弱酸和中强酸有利于CH4-合成气转化反应,而强酸对该反应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co催化剂 CH4-合成气 梯阶转化
下载PDF
老化时间对Cu-Co合成低碳醇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房德仁 李婉君 +2 位作者 刘中民 姜雪梅 张慧敏 《工业催化》 CAS 2013年第9期38-42,共5页
以并流共沉淀法制备Cu-Co催化剂,通过XRD、XPS、TPR和BET方法测定老化时间对催化剂前驱体和催化剂物性参数的影响,采用加压固定床流动反应器测定催化剂的合成低碳醇反应活性。结果表明,Cu-Co催化剂前驱体中主要存在Cu2CO3(OH)2、β-Co(O... 以并流共沉淀法制备Cu-Co催化剂,通过XRD、XPS、TPR和BET方法测定老化时间对催化剂前驱体和催化剂物性参数的影响,采用加压固定床流动反应器测定催化剂的合成低碳醇反应活性。结果表明,Cu-Co催化剂前驱体中主要存在Cu2CO3(OH)2、β-Co(OH)2和CoOOH等物相,还原过程中,CuO和CoO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低碳醇的分布表明,增强活性金属间的协同作用有利于低碳醇的生成。所有催化剂的C2+OH含量占总醇含量的比例大于65%,而烃类含量占总产物的比例小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工程 Cu—co催化剂 合成低碳醇 老化时间 前驱体 协同作用
下载PDF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用抗CO电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蔡杭锋 丁建波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3期255-261,共7页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采用甲醇为燃料,甲醇氧化所产生的毒性中间体CO会导致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产生较高的过电位,这是影响其性能的主要原因,使用抗CO催化剂是解决该问题的根本方法.从单组分、二组分和多组分电催化剂以及非贵金属催化剂等...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采用甲醇为燃料,甲醇氧化所产生的毒性中间体CO会导致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产生较高的过电位,这是影响其性能的主要原因,使用抗CO催化剂是解决该问题的根本方法.从单组分、二组分和多组分电催化剂以及非贵金属催化剂等方面,详细综述了近年来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用阳极电催化剂在制备方法、电催化活性和抗CO中毒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不同的合金组成和催化剂载体以及工作温度对阳极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co催化剂 co中毒
下载PDF
合成气制低碳醇Cu-Co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卢保同 唐浩东 刘化章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0-34,共5页
对低碳醇合成催化剂尤其是目前研究较为集中的Cu-Co催化剂进行了综述评价,系统总结了Cu-Co催化剂的主催化剂、助催化剂和载体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该催化剂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 低碳醇合成 Cu—co催化剂 合成气 催化剂 载体
下载PDF
基于晶格匹配Pt-Co-ZnO三元界面催化剂设计及其催化CO_(2)加氢性能
20
作者 万雅琴 张煜华 +1 位作者 李金林 王立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4-152,共9页
针对精准构建多组分固体催化剂纳米多元界面的难题,鉴于六方晶型氧化亚钴(hcp-CoO)与氧化锌(ZnO)具有超高的晶格匹配度(大于99.8%),采用晶格匹配策略定向构建Pt-Co-ZnO三元界面,设计合成了三元催化剂Pt-ZnO@CoO,并利用扫描电镜(SEM)、... 针对精准构建多组分固体催化剂纳米多元界面的难题,鉴于六方晶型氧化亚钴(hcp-CoO)与氧化锌(ZnO)具有超高的晶格匹配度(大于99.8%),采用晶格匹配策略定向构建Pt-Co-ZnO三元界面,设计合成了三元催化剂Pt-ZnO@CoO,并利用扫描电镜(SEM)、扫描透射电镜(STEM)、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X)、X射线衍射(XRD)、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二氧化碳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等方法对其形貌、元素分布、物相结构、元素含量、还原能力和吸附能力进行了表征,进而在固定床反应器上评价了其CO_(2)加氢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制备的Pt-ZnO@CoO催化剂上,Co、Pt均高度分散于ZnO表面;催化剂经过还原处理,CoO和Pt前体被还原为纳米颗粒,从而形成Pt-Co-ZnO三元界面;Pt-ZnO@CoO催化剂对CO_(2)加氢反应显示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这是因为其具有高密度的界面位点、较强的还原能力和较强的CO_(2)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界面 Pt-co催化剂 co_(2)加氢 晶格匹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