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
作者 邹彤 魏智民 +1 位作者 刘德平 何青 《心电学杂志》 2001年第2期67-69,共3页
目的了解伴随急性心肌梗死出现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意义。方法观察有新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5例 (观察组 ) ,同期收治的无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 (对照组 )的CK峰值、K... 目的了解伴随急性心肌梗死出现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意义。方法观察有新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5例 (观察组 ) ,同期收治的无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 (对照组 )的CK峰值、KilliP分级、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LVEF和住院病死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CK峰值 (2498±1369U/L) ,明显高于对照组 (1757±1026U/L) (P<0.05)。观察组Killip平均级别2.5±1.1 ,非常明显高于对照组 (1.7±0.9) ,(P<0.01)。观察组缓慢型心律失常及室性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20%、16 % ) ,明显高于对照组 (4 %、4% ) (P均<0.05)。观察组的住院病死率 (15.6 % )显著高于对照组 (4.4% ) (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新出现的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提示临床病情危险 ,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右束支传导阻滞 病死率 ck峰值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CK活性峰值出现时间与心功能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陈还珍 刘达瑾 +4 位作者 郭文玲 李清 李晓英 李思进 吕吉元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年第10期942-943,共2页
目的观察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且溶栓再通的病人肌酸激酶(CK)峰值出现时间与梗死范围和左室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6例首次AMI病人根据发病时间到CK峰值出现的时间分为两组,A组36例,CK峰值出现的时间〈12h;B组30例,CK峰值出现的... 目的观察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且溶栓再通的病人肌酸激酶(CK)峰值出现时间与梗死范围和左室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6例首次AMI病人根据发病时间到CK峰值出现的时间分为两组,A组36例,CK峰值出现的时间〈12h;B组30例,CK峰值出现的时间〉12h。结果CK峰值出现时间较晚者的心功能在急性期及恢复期(5个月-7个月)均好于CK峰值出现时间较早者(P〈0.05)。结论CK峰值出现时间较晚反映了心肌得到较好的挽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ck峰值 出现时间 功能关系 ck活性 再灌注 AMI病人 左室功能
下载PDF
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早期T波倒置的意义
3
作者 刘维平 《医学文选》 2004年第6期730-731,共2页
目的 观察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45例。方法 根据溶栓治疗临床判定冠脉再通后 ,心电图2 4h内有无 T波倒置 ,将患者分为 A、B两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溶栓血管再通率、LVEF、心脏事件及 CK峰值情况。结果  A组再通率 87.1 % ,B... 目的 观察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45例。方法 根据溶栓治疗临床判定冠脉再通后 ,心电图2 4h内有无 T波倒置 ,将患者分为 A、B两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溶栓血管再通率、LVEF、心脏事件及 CK峰值情况。结果  A组再通率 87.1 % ,B组 1 2 .9% ( P <0 .0 1 ) ,LVEF正常 A组 70 .4% ,B组 2 5 % ( P <0 .0 5 ) ,心脏事件发生率及CK峰值 A组均较 B组明显低。平均住院天数 A组也较 B组明显低。结论 上述结果提示早期 T波倒置预示良好的再灌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栓治疗 早期T波倒置 心脏事件 ck峰值 LVEF 冠脉再通 心肌梗死 结论 意义 判定
下载PDF
侧支循环在急慢性心肌缺血中的作用
4
作者 朱稚丹 蔡志雄 +1 位作者 林洁明 陈平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5年第12期1538-1540,共3页
目的 探讨侧支循环在急慢性心肌缺血中的作用及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对心肌及左室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15 2例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TCA并植入支架治疗的AMI患者,按AMI前有无心绞痛分为慢性心肌缺血组(A组)和急性心肌缺血组(B组) ,每... 目的 探讨侧支循环在急慢性心肌缺血中的作用及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对心肌及左室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15 2例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TCA并植入支架治疗的AMI患者,按AMI前有无心绞痛分为慢性心肌缺血组(A组)和急性心肌缺血组(B组) ,每组再按有无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血管分成2亚组。在PTCA术中,判定梗死相关血管(IRA) ,并评估干预前梗死相关血管的侧支循环情况,在PTCA治疗及支架植入术后,即刻再行冠状动脉造影(CAG)以对IRA血流进行TIMI分级评价。术后第3周使用彩色多普勒二维超声心动图显像仪测定心脏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行节段室壁运动分析。结果 A组形成侧支循环例数较B组多,LVEF明显高于B组,左室室壁瘤形成的例数明显少于B组,CK -MB和CK峰值均明显比B组低,A、B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在A、B组中各亚组比较,有侧支循环亚组的LVEF明显高于无侧支循环亚组,左室室壁瘤形成的例数、CK -MB和CK峰值明显较无侧支循环亚组低,2亚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结论 急慢性心肌缺血在发生AMI时,均可形成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而在慢性心肌缺血中,侧支循环形成较好,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可以最大限度的维持AMI相关区域心肌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慢性心肌缺血 急性心肌梗死(AMI)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 心脏左室射血分数 急诊PTCA 梗死相关血管 室壁瘤形成 二维超声心动图 显著性差异 急性心肌缺血 PTCA治疗 冠状动脉造影 室壁运动分析 心肌梗死面积 LVEF ck峰值
下载PDF
经皮冠脉介入术后CK峰值可预测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风险
5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80-480,共1页
纽约心血管研究基金会的Gregg W.Stone博士及其同事在3月7目的《美国心脏病学杂志》(J Am Coll Cardiol,2006;47:951—961)上报告,急性心肌梗死(MI)患者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术(PCI)之后,其肌酐激酶(CK)峰值与梗死范围和长期... 纽约心血管研究基金会的Gregg W.Stone博士及其同事在3月7目的《美国心脏病学杂志》(J Am Coll Cardiol,2006;47:951—961)上报告,急性心肌梗死(MI)患者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术(PCI)之后,其肌酐激酶(CK)峰值与梗死范围和长期死亡率直接相关,独立于其它临床指标。研究组总结说,通过监测CK峰值,在入院24小时内,可确定和选择死亡风险高的患者,并对其加强监测和采取二级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术 心肌梗死患者 ck峰值 死亡风险 介入术后 预测 急性心肌梗死 心血管研究 心脏病学 梗死范围
下载PDF
PCI术前替罗非班应用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术后各指标的影响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国兴 林英娜 《北方药学》 2016年第10期139-139,131,共2页
目的:探讨PCI术前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PCI术后各项指标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6月收治STEMI并行急诊PCI治疗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为对照组,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目的:探讨PCI术前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PCI术后各项指标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6月收治STEMI并行急诊PCI治疗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为对照组,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术后2h ST段回落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时间、靶血管(IRA)自溶比例、手术结束时TIMI血流3级比例以及出血事件、左心室射血分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两组基础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疗效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E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出血事件有显著差异(P〈0.05),但无严重出血。结论:在STEMI直接PCI术前应用替罗非班可以有效改善心肌微循环,减少心肌梗死范围,改善短期临床预后,不增加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罗非班 STEMI ST段回落率 ck-MB峰值 靶血管自溶 TIMI血流
下载PDF
STEMI患者并发心包积液的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张骏 许燕 《中国现代医生》 2022年第23期29-33,共5页
目的 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并发心包积液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浙江省余姚市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STEMI患者44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存在心包积液分为心包积液组80... 目的 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并发心包积液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浙江省余姚市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STEMI患者44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存在心包积液分为心包积液组80例,无心包积液组365例。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对STEMI患者并发心包积液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Killip功能分级≥Ⅲ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分级>2级、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峰值、PCI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血栓抽吸、梗死相关血管[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住院期间急性左心衰竭、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CI术后TIMI分级>2级、CK-MB峰值、PCI术后LVEF、血栓抽吸治疗均是并发心包积液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结论 年龄、PCI术后TIMI分级>2级、CK-MB峰值、PCI术后LVEF、血栓抽吸均为STEMI患者并发心包积液的相关因素,其中年龄和CK-MB峰值呈正相关,其余因素为负相关,可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包积液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ck-MB峰值 左室射血分数
下载PDF
心梗面积预测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及临床验证
8
作者 朱振霞 李进 《医学信息(西安上半月)》 2007年第2期200-202,共3页
目的设计应用心电图预测心肌梗死面积的计算机程序,并进行临床验证。方法通过计算机程序使用数字采样积分统nx1计计算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电图各梗塞导联QS面积,求其和得∑QS(通过公式sum from 1 to n() integral from x=x^0 to x′()(y-... 目的设计应用心电图预测心肌梗死面积的计算机程序,并进行临床验证。方法通过计算机程序使用数字采样积分统nx1计计算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电图各梗塞导联QS面积,求其和得∑QS(通过公式sum from 1 to n() integral from x=x^0 to x′()(y-ax-b))。计算90例心肌梗死病人∑1x=x0QS,分别与肌酸肌酶同工酶(CK-MB)峰值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QS与CK-MB峰值呈高度相关。结论通过该程序得到的∑QS可间接反映心肌梗塞面积,预测心梗病人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面积 ∑QS ck—MB峰值
下载PDF
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对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状态的临床评价
9
作者 廉润庆 《临床医药实践》 2015年第12期962-963,共2页
目的:观察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和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4年9月发病时间在6 h之内的急性前壁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78例的临床资料,按CK-MB峰值分成三组,A组:CK-MB峰值≥200 U/L;B组:75 U/L≤C... 目的:观察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和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4年9月发病时间在6 h之内的急性前壁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78例的临床资料,按CK-MB峰值分成三组,A组:CK-MB峰值≥200 U/L;B组:75 U/L≤CK-MB峰值<200 U/L;C组:CK-MB峰值<75 U/L,3个月后对三组病例进行心功能评估,对比分析左心射血分数(LVEF)值和6 min步行试验,以研究CK-MB峰值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结果:A组比B组、B组比C组LVEF值明显降低(P<0.05),6 min步行距离明显缩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K-MB峰值能较准确预测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k-MB峰值 心肌梗死 心功能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CK-MB峰值出现时间对心功能的影响
10
作者 邱贤澄 《疑难病杂志》 CAS 2009年第12期729-730,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血清CK-MB峰值出现时间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60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为CK-MB峰值<14 h,B组为CK-MB峰值>14 h。所有患者于发病后2~4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血清CK-MB峰值出现时间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60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为CK-MB峰值<14 h,B组为CK-MB峰值>14 h。所有患者于发病后2~4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评价心脏收缩功能,心肌梗死后6~8 d记录临床心功能Killip分级情况。结果A组患者的LVESD、LVEDD、LVEF分别为(47±6)mm、(59±6)mm、58%±6%,B组患者分别为(52±7)mm、(64±7)rnm、50%±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后临床心功能Killip分级Ⅲ、Ⅵ级发生率A组3例,B组8例,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其血清CK-MB峰值早期出现是反映预后的较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急性 ck—MB峰值 心功能 溶栓治疗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伴新发生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
11
作者 车建国 杜闽 刘欣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7年第10期52-53,共2页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出现新发生束支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或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和预后意义。方法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出现持续性完全性束支阻滞的患者36例(观察组),无束支阻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对照组)的肌酸肌酶(...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出现新发生束支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或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和预后意义。方法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出现持续性完全性束支阻滞的患者36例(观察组),无束支阻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对照组)的肌酸肌酶(CK)峰值、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Killip分级和住院病死率。结果观察组CK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Killip平均级别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病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出现新发生束支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或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是心肌梗死患者的高危信号,代表着心肌梗死面积进行性扩大,常提示病情危险预后不良,因此其临床意义倍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束支传导阻滞 肌酸肌酶(ck)峰值 Killip 病死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