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变压吸附分离CH_(4)/CO_(2)模拟计算与工艺设计
1
作者 田玲 《中国沼气》 2023年第1期66-72,共7页
利用Aspen adsim模拟软件,以CH_(4)/CO_(2)混合气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硅胶作为吸附剂,对变压吸附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建立单塔动态吸附模型,流动模型为考虑轴向扩散的一维活塞流模型;吸附方程为扩展的Langmuir方程;传质模型选用线形推动力(... 利用Aspen adsim模拟软件,以CH_(4)/CO_(2)混合气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硅胶作为吸附剂,对变压吸附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建立单塔动态吸附模型,流动模型为考虑轴向扩散的一维活塞流模型;吸附方程为扩展的Langmuir方程;传质模型选用线形推动力(Linear Drive Force,简称LDF)模型;采用塔底进料方式;床层动量平衡采用Ergun方程计算。利用该模型分别考察了不同流量、压力和温度下的床层穿透曲线。掌握了各种参数对变压吸附过程的影响,获得工艺设计和操作运行的优化解(操作温度298.15 K、压力0.6 MPa、吸附时间550 S以内)。在高压低温的优化条件下,建立双塔循环吸附过程模型,实现了系统的稳定操作。通过模拟计算,推进生物天然气提纯技术进步,为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吸附 ch_(4)/co_(2) Aspen adsim 模拟计算 工艺设计
下载PDF
煤层气中CH_(4)/CO_(2)分离用椰壳活性炭的制备 被引量:1
2
作者 梁江朋 马博文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4-261,共8页
为解决煤层气中CH_(4)/CO_(2)分离用吸附剂的难题,以椰壳炭化料为原料,通过水蒸气活化工艺制备活性炭吸附剂,考察了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和改性剂添加量对变压吸附分离CH_(4)/CO_(2)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活性炭吸附剂最适宜的条件为... 为解决煤层气中CH_(4)/CO_(2)分离用吸附剂的难题,以椰壳炭化料为原料,通过水蒸气活化工艺制备活性炭吸附剂,考察了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和改性剂添加量对变压吸附分离CH_(4)/CO_(2)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活性炭吸附剂最适宜的条件为:炭化温度600℃,活化温度800℃,活化时间30 min,改性剂添加量10%。最适宜的条件下制备的活性炭吸附剂对CH_(4)和CO_(2)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2.34 mmol/g和3.23 mmol/g,CO_(2)/CH_(4)平衡吸附分离系数可达到10.27,较不改性条件下平衡分离系数提高了190%,对CO_(2)/CH_(4)有良好的分离效果。随着活化温度的提高,CO_(2)/CH_(4)平衡吸附分离系数和CO_(2)和CH_(4)的吸附量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这是由于活化温度达到800℃后,活化温度反应速度显著增快,使微孔壁面容易烧穿形成中孔,甚至进一步形成大孔,活性炭吸附剂比表面积降低,微孔数量变少,吸附能力降低;随着活化时间的延长,CO_(2)/CH_(4)平衡分离系数和CO_(2)和CH_(4)的吸附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这是由于活化时间达到30 min后,更多的水蒸气和炭发生反应,使开始形成的微孔被烧穿,导致比表面积和微孔体积降低,对CO_(2)和CH_(4)的吸附能力也随之降低,对CO_(2)的吸附能力降低更明显;随改性剂添加量的增加,CO_(2)/CH_(4)平衡分离系数逐渐增加,CO_(2)和CH_(4)的饱和吸附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吸附剂对CO_(2)的吸附性能明显提高,对CH_(4)的吸附性能则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ch_(4)/co_(2) 吸附剂 活性炭 制备
下载PDF
双碳战略中煤气共采技术发展路径的思考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树刚 张静非 +5 位作者 林海飞 丁洋 白杨 周雨璇 朱冰 戴政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8-153,共16页
自提出“双碳”目标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煤炭作为兜底能源的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核心即为CH_(4)-CO_(2)协同减排。在精准分析碳达峰、碳中和阶... 自提出“双碳”目标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煤炭作为兜底能源的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核心即为CH_(4)-CO_(2)协同减排。在精准分析碳达峰、碳中和阶段煤矿CH_(4)-CO_(2)双重碳减排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明确了双碳战略中煤气共采技术发展需结合现状需求-技术攻关-政策驱动的核心原则,制定了双碳战略中煤气共采技术的发展路径,论述了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碳达峰阶段,CH_(4)减排以排放源管控为基础视角,核心为瓦斯抽采-利用全周期碳减排关键技术,包含瓦斯富集区靶向精准抽采技术、低渗煤层增透及注气驱替增流抽采技术、关闭矿井瓦斯逃逸通道封堵减碳技术、瓦斯富集-提浓-利用一体化技术,目的是大幅提升高浓度瓦斯抽采-利用效率,减少低浓度及通风瓦斯碳排放;CO_(2)减排以“CCUS+生态碳汇”全域负碳排放技术为核心,包含煤层CO_(2)封存、工业固废采空区充填协同CO_(2)地质封存、煤矿碳封存区域土壤-地表-大气异常监测及生态碳汇技术,进一步吸纳烟道气或纯CO_(2)排放。碳中和阶段核心任务是实现CH_(4)-CO_(2)(近)零碳排放,CO_(2)减排应当由技术攻关示范工程转变为规模化应用阶段,并建立全生命周期煤矿CH_(4)-CO_(2)排放智能监测及动态管控技术体系,实现监测管控技术手段与碳排放环节深度匹配、碳排放监测管控云平台与煤矿全局监控系统深度对接。最后对未来煤气共采体系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自身见解与思考:(1)继续深化“高效精准抽采+全浓度梯级利用”煤矿CH_(4)零排放技术模式;(2)持续攻关“CO_(2)工程封存+生态碳汇”CO_(2)零排放技术体系;(3)积极探索煤矿“零碳智慧园区”综合解决方案,形成激励和倒逼并重的煤矿碳减排政策支持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ch_(4)-co_(2)协同减排 煤气共采 发展路径 绿色低碳
下载PDF
基于上海高层建筑观测冬季大气CO_(2)/CH_(4)垂直变化
4
作者 陈珑珑 肖薇 +5 位作者 杨帆 单萌 王君 胡凝 李若男 程凯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155-4166,共12页
采用便携式温室气体分析仪于2021年12月6日~2022年3月31日在上海中心大厦255和500m高度以及浦东新区环境监测站25m高度连续观测大气CO_(2)和CH_(4)浓度.结果表明:(1)城市中不同高度上温室气体的日变化趋势存在差异,25m高度CO_(2)和CH_(4... 采用便携式温室气体分析仪于2021年12月6日~2022年3月31日在上海中心大厦255和500m高度以及浦东新区环境监测站25m高度连续观测大气CO_(2)和CH_(4)浓度.结果表明:(1)城市中不同高度上温室气体的日变化趋势存在差异,25m高度CO_(2)和CH_(4)浓度白天低夜间高,255和500m高度的浓度则白天高夜间低.各高度处CO_(2)和CH_(4)浓度变化都明显受大气边界层高度的影响,因此城市内部温室气体浓度垂直观测中观测点高度设置要充分考虑城市大气边界层的变化特征.(2)CO_(2)和CH_(4)浓度的垂直差异受到人为活动以及气象等条件的影响,可以指征城市大气CO_(2)和CH_(4)浓度增强的局地和区域贡献.(3)各高度处(25,255,500m)CO_(2)浓度与CH_(4)浓度均显著相关,但观测高度越高所代表的浓度贡献源区越大,多种排放源的干扰使得温室气体之间的同源性变差,导致其相关性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城市温室气体浓度的垂直观测提供了从水平方向上无法获得的独特信息,因此有必要在城市开展立体化的温室气体监测,以便更好地捕捉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从而服务于城市碳减排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和ch_(4)浓度 垂直差异 上海 大气边界层高度 ch_(4):co_(2)比值
下载PDF
太阳能熔融盐供热的CH_(4)-CO_(2)重整热化学储能反应热力学分析
5
作者 王洪明 王观竹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65,共9页
以太阳能熔融盐为载热工质的CH_(4)-CO_(2)重整热化学反应是极具应用潜力的热化学储能技术,为探讨工业级CH_(4)-CO_(2)重整储能反应器在不同操作条件下热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基于太阳能熔融盐供热的CH_(4)-CO_(2)重整储能反应器... 以太阳能熔融盐为载热工质的CH_(4)-CO_(2)重整热化学反应是极具应用潜力的热化学储能技术,为探讨工业级CH_(4)-CO_(2)重整储能反应器在不同操作条件下热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基于太阳能熔融盐供热的CH_(4)-CO_(2)重整储能反应器的二维拟均相数学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反应混合物进口温度(T_(in))和进口摩尔流率(F_(tot,in))对反应器内温度、反应转化率和热化学储能效率等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进口温度较高时(T_(in)=823 K),转化管内温度沿转化管轴向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当进口温度较低时(T_(in)=573K),转化管内温度沿转化管轴向单调升高;T_(in)=573K下,随着进口摩尔流率的增大,反应转化率单调减小,化学储能效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在进口摩尔流率相同的条件下,进口温度越高,反应转化率和化学储能效率越大;T_(in)=823 K下,随着进口摩尔流率的增大,显热储能效率和热损失率减小,化学储能效率增大;F_(tot,in)=1 mol/s下,随着反应混合物进口温度的升高,化学储能效率与热损失率增大,显热储能效率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热化学储能 ch_(4)-co_(2)重整反应 储能效率
下载PDF
低温等离子体协同磷化镍催化甲烷干重整反应性能
6
作者 王荣 徐波 +4 位作者 郑兆宇 王安杰 刘颖雅 孙志超 王瑶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33-1045,共13页
分别采用化学镀法和浸渍法制备Ni_(3)P/SiO_(2)和Ni/SiO_(2)催化剂,并将其与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协同催化甲烷干重整制合成气(H_(2)+CO)反应。对所制备的催化剂进行X射线粉末衍射、X射线光电能谱、N_(2)物理吸附-脱附和CO_(2)程序升温... 分别采用化学镀法和浸渍法制备Ni_(3)P/SiO_(2)和Ni/SiO_(2)催化剂,并将其与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协同催化甲烷干重整制合成气(H_(2)+CO)反应。对所制备的催化剂进行X射线粉末衍射、X射线光电能谱、N_(2)物理吸附-脱附和CO_(2)程序升温脱附表征和催化甲烷干重整性能评价。相较于Ni/SiO_(2),Ni_(3)P/SiO_(2)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多缺电子态的Ni^(δ+)位点,以及对CO_(2)较强的吸附能力。催化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当等离子体输出功率20 W时,Ni_(3)P/SiO_(2)具有比Ni/SiO_(2)更优的甲烷干重整催化活性和稳定性,这可能是Ni_(3)P/SiO_(2)表面较多的Ni^(δ+)位点促进了反应物分子的吸附活化。对Ni_(3)P/SiO_(2)催化剂制备条件和反应条件考察结果表明,Ni负载质量分数为15%的催化剂前体在400℃下H_(2)气氛中还原2 h所得的Ni_(3)P/SiO_(2)性能最优。该催化剂在等离子体输出功率20 W、进料气体积空速15000 mL/(gcat·h)、CO_(2)/CH_(4)体积比为1的最佳反应条件下,CH_(4)和CO_(2)转化率分别为70.9%、62.5%,H_(2)和CO选择性分别为76%、87%,能量利用率为4.46 mmol/k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_(4)/co_(2)干重整 Ni_(3)P/SiO_(2) 介质阻挡放电 等离子体
下载PDF
等离子催化重整CH_(4)/CO_(2)中的协同效应及积碳动力学 被引量:1
7
作者 孙进桃 赵旭腾 +1 位作者 陈琪 林赫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28-1437,共10页
本文采用实验测量和数值模拟结合的方法,对NSD等离子体-催化剂协同重整CH_(4)/CO_(2)过程中的协同效应以及积碳动力学进行研究。构建了包含中性分子、自由基、振动激发态、电子激发态、带电粒子、表面吸附态等物质在内的详细动力学机理... 本文采用实验测量和数值模拟结合的方法,对NSD等离子体-催化剂协同重整CH_(4)/CO_(2)过程中的协同效应以及积碳动力学进行研究。构建了包含中性分子、自由基、振动激发态、电子激发态、带电粒子、表面吸附态等物质在内的详细动力学机理。采用ZDPlasKin-CHEMKIN耦合的方法迭代求解等离子体放电过程、气相反应动力学及表面反应动力学在内的详细动力学机理。在300~700 K的温度范围内,该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反应物的消耗和产物的生成,路径通量分析表明CH_(3)在催化剂表面上的直接吸附反应以及CH_(4)振动激发态分子的吸附态CH_(4)(vs)在催化剂表面上的解离吸附均可促进吸附态CH_(3)(s)的生成。积碳动力学研究表明催化剂上的积碳主要来源于吸附态CH(s)的脱氢反应CH(s)+Ni(s)→C(s)+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_(4)/co_(2)重整 激发态 协同效应 路径通量分析 积碳动力学
原文传递
等离子体作用下CH_(4)-CO_(2)重整制取合成气工艺过程数值模拟
8
作者 叶泽甫 朱路奇 +1 位作者 孟献梁 李玉赛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2-51,共10页
随着温室气体CH_(4)与CO_(2)排放量的逐年增加,全球气温上升、全球变暖加剧。CH_(4)-CO_(2)重整(CRM)能够有效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且重整产物为合成气(CO和H_(2)),能提高碳资源的利用率。通过CRM装置完成了反应过程及产物分析,结合流... 随着温室气体CH_(4)与CO_(2)排放量的逐年增加,全球气温上升、全球变暖加剧。CH_(4)-CO_(2)重整(CRM)能够有效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且重整产物为合成气(CO和H_(2)),能提高碳资源的利用率。通过CRM装置完成了反应过程及产物分析,结合流体仿真软件Fluent与化工模拟软件Chemkin模拟揭示了等离子体作用下CRM制合成气反应过程中进料速率、进料比(n(CO_(2)):n(CH_(4)))及等离子体功率对反应器内部温度场与浓度场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进料速率提高,物流在反应器内涡流作用加剧,导致反应器底部温度变高,CH_(4)所参与副反应的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参与主反应的CH_(4)减少,对CO、H_(2)的选择性降低。相同进料速率下,进料比越大,目标产物产量越高,过量的CO_(2)发生副反应,导致CO的增量大于H_(2)的增量。大功率等离子体提供的高温环境会促进CH_(4)和CO_(2)形成高能量自由基,瞬间发生自由基反应,加快反应进程。本研究可为等离子体活化CRM反应工艺技术的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和应用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_(4)-co_(2)重整 等离子体 合成气 数值模拟 温度场 浓度场
下载PDF
等离子体催化重整CH_(4)/CO_(2)中的等离子体强化表面反应动力学研究
9
作者 孙进桃 陈琪 秦婉月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87-994,共8页
采用实验测量和模拟预测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构建详细的机理并开展零维动力学模拟,研究等离子体催化CH_(4)/CO_(2)重整过程中等离子体活性物质对表面反应动力学的强化效应。结果表明:等离子体与催化剂的协同对CH_(4)和CO_(2)的活化转化能... 采用实验测量和模拟预测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构建详细的机理并开展零维动力学模拟,研究等离子体催化CH_(4)/CO_(2)重整过程中等离子体活性物质对表面反应动力学的强化效应。结果表明:等离子体与催化剂的协同对CH_(4)和CO_(2)的活化转化能力远强于纯等离子体;动力学模型对反应物的消耗和产物的生成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活性自由基与吸附态物质之间的E-R反应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能有效改变并促进表面反应路径,如等离子体强化的E-R反应CH_(3)(s)+O→CH_(3)O(s)的速率比相应的吸附态物质之间的L-H反应CH_(3)(s)+O(s)→CH_(3)O(s)+Ni(s)的速率高4个数量级;等离子体催化CH_(4)/CO_(2)重整过程中的表面反应路径主要以气相物质与表面吸附态物质之间的E-R反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催化 激发态 ch_(4)/co_(2)重整 等离子体强化表面反应
下载PDF
CH_(4)、CO_(2)与稀有气体溶解度的估算模型及其地质应用
10
作者 陈祥瑞 王云鹏 +1 位作者 何志华 范桥辉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07-718,共12页
CH_(4)、CO_(2)、稀有气体的溶解度模型在地球科学领域应用广泛。它们的溶解度模型在研究流体包裹体的均一化压力、古气温变化、天然气运移与聚集规律、富氦天然气成藏、储层中气—水体积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综述了纯水与NaCl... CH_(4)、CO_(2)、稀有气体的溶解度模型在地球科学领域应用广泛。它们的溶解度模型在研究流体包裹体的均一化压力、古气温变化、天然气运移与聚集规律、富氦天然气成藏、储层中气—水体积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综述了纯水与NaCl水溶液中CH_(4)、CO_(2)、稀有气体溶解度研究的新进展。重点介绍了精度高且适用性广的模型的建立过程及其适用范围,并给出了部分模型的计算结果。包括:(1)0~250℃、0.1~200 MPa、0~6.0 mol/kg NaCl溶液中CH_(4)的溶解度模型;(2)0~450℃、0.1~150 MPa、0~4.5 mol/kg NaCl溶液中CO_(2)的溶解度模型;(3)0~80℃范围内大气稀有气体溶解度与亨利常数的计算模型;(4)纯水中稀有气体亨利常数计算模型;(5)0.1 MPa、0~65℃、0~5.8 mol/kg NaCl溶液中稀有气体的溶解度模型。CH_(4)与CO_(2)的溶解度模型复杂,但精度高,适用范围广。稀有气体溶解度模型的精度相对较低,适用范围相对较小,有待进一步提高与改进。CO_(2)—稀有气体—水体系中,低密度的CO_(2)对稀有气体溶解度的影响较小,而高密度的CO_(2)对稀有气体的溶解度有较大的影响。目前还无法判断CH_(4)—CO_(2)—稀有气体共存时对彼此溶解度的影响程度,其混合气的溶解度模型需要加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_(4)与co_(2) 稀有气体 NACL溶液 亨利常数 溶解度模型
原文传递
CO_(2)光热催化还原材料的进展
11
作者 朱子河 李晴皓 +2 位作者 成传辉 吴锴 周峻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38-245,共8页
光热催化还原CO_(2)作为符合国家“双碳”政策的减碳技术,将温室气体CO_(2)转化为重要的化学燃料和工业原料有望促进“双碳”目标早日实现。光热催化还原CO_(2)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将光能转化为热能,或通过将光能和热能耦合,从而提高... 光热催化还原CO_(2)作为符合国家“双碳”政策的减碳技术,将温室气体CO_(2)转化为重要的化学燃料和工业原料有望促进“双碳”目标早日实现。光热催化还原CO_(2)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将光能转化为热能,或通过将光能和热能耦合,从而提高太阳光利用率,来催化CO_(2)在较为温和的条件下高效转化为碳氢燃料或工业原料,因而受到碳捕获与转化领域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对目前光热催化还原CO_(2)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设计用于CO_(2)转化反应的光热催化剂的最新进展,包括CO_(2)加氢生成CO、CH_(4)、CH_(3)OH或C^(2+)、CH_(4)的CO_(2)重整(CRM)、CO_(2)环加成反应等,最后分析了现阶段光热催化还原CO_(2)催化剂的制约因素,并对其发展前景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热催化 co_(2)还原 催化剂 ch_(4)的co_(2)重整 环加成
下载PDF
小型养殖塘水体中CH_(4)、CO_(2)和N_(2)O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2
作者 石婕 张弥 +7 位作者 邱吉丽 万梓文 赵若男 谢燕红 陈明健 赵佳玉 肖薇 刘寿东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867-4877,共11页
养殖塘作为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水体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不仅是准确量化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基础,还是明确其影响因素的重要依据.基于顶空平衡-气相色谱仪法对长三角一处典型的小型养殖塘水体中CH_④、CO_②和N_②O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养殖塘作为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水体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不仅是准确量化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基础,还是明确其影响因素的重要依据.基于顶空平衡-气相色谱仪法对长三角一处典型的小型养殖塘水体中CH_④、CO_②和N_②O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春季外,在水温影响下,CH_④和N_②O浓度在午间或午后出现高值;受水温和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影响,CO_②浓度的高值出现在晨间光合作用较弱的时候.养殖塘水体中CH_④和CO_②浓度呈现秋季最高、冬季最低的季节变化特征,c(CH_④)在秋季和冬季的均值分别为176.34 nmol·L_(-1)和32.75 nmol·L_(-1),主要受气温、水温和溶解氧(DO)影响;c(CO_②)秋季和冬季的均值分别为134.37μmol·L_(-1)和23.10μmol·L_(-1),主要受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和pH影响;c(N_②O)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均值分别为97.05 nmol·L_(-1)和19.41 nmol·L_(-1),主要受气温和水温影响.在空间上,垂直方向上,夏季养殖塘c(CH_④)随水深的加深而降低,表层与底层、中间层的浓度差值为71.28 nmol·L_(-1)和42.80 nmol·L_(-1),秋季随水深的加深而升高,底层与表层的浓度差值为163.94 nmol·L_(-1).c(CO_②)在夏季和秋季都表现为随着水深的加深而升高,其底层与表层的浓度差值分别为18.69μmol·L_(-1)和29.90μmol·L_(-1).N_②O浓度在垂直方向上无明显变化规律.水平方向上,夏季饲料及春季鸡粪投放的区域会出现CH_④、CO_②和N_②O浓度的高值,春季和夏季CH_④浓度约为其他区域的1.34~1.98倍和1.95~2.42倍,春季N_②O浓度和夏季CO_②浓度约为其他区域的1.13~1.26倍和1.39~1.7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塘 ch_(4)、co_(2)和N_(2)O浓度 时空变化特征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嵌入型Ni@S1催化剂的制备及其CH_(4)-CO_(2)重整反应性能 被引量:1
13
作者 盖希坤 杨丹 +5 位作者 朱继成 骆美宇 马清祥 邢闯 吕鹏 张良佺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1-80,共10页
CH_(4)-CO_(2)重整反应能实现CH_(4)和CO_(2)两种气体的利用,对控制温室效应、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开发低成本、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重整催化剂是研究焦点。分别采用浸渍法和研磨-晶化法制备了负载型Ni/Q10(孔径10 nm的无定形SiO_(2)... CH_(4)-CO_(2)重整反应能实现CH_(4)和CO_(2)两种气体的利用,对控制温室效应、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开发低成本、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重整催化剂是研究焦点。分别采用浸渍法和研磨-晶化法制备了负载型Ni/Q10(孔径10 nm的无定形SiO_(2))和嵌入型Ni@S1(Silicalite-1)催化剂,并用于CH_(4)-CO_(2)重整反应。采用XRD、BET、IR、H_(2)-TPR、NH_(3)-TPD、XRF、XPS、SEM、TEM和TG技术手段对催化剂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研磨-晶化法能有效调控Ni@S1催化剂中活性金属Ni的粒度和分散度,增强活性金属相与载体的相互作用。嵌入型结构能减少催化剂积碳,在700℃反应6 h后,5%Ni@S1催化剂的积碳量仅为5%Ni/Q10催化剂的46.83%。采用微型固定床连续反应对催化剂进行了活性评价(CH_(4)/CO_(2)/Ar=44.0/47.2/8.8、进料流速F_(in)=40 mL/min、反应温度T=700℃),发现反应6 h后,CH_(4)在5%Ni@S1和5%Ni/Q10催化剂的瞬时转化率分别为72.82%和67.24%,与初始转化率相比分别降低了1.05%和7.99%;CO_(2)瞬时转化率分别为79.06%和76.69%,与初始转化率相比分别降低了1.16%和4.54%。嵌入型Ni@S1催化剂在CH_(4)-CO_(2)重整反应中的活性和稳定性优于负载型Ni/Q10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_(4)-co_(2)重整 分子筛 限域 积碳 烧结
下载PDF
Review on cryogenic technologies for CO_(2) removal from natural gas 被引量:1
14
作者 Yujing BI Yonglin JU 《Frontiers in Energy》 SCIE CSCD 2022年第5期793-811,共19页
CO_(2) in natural gas(NG)is prone to condense directly from gas to solid or solidify from liquid to solid at low temperatures due to its high triple point and boiling temperature,which can cause a block of equipment.M... CO_(2) in natural gas(NG)is prone to condense directly from gas to solid or solidify from liquid to solid at low temperatures due to its high triple point and boiling temperature,which can cause a block of equipment.Meanwhile,CO_(2) will also affect the calorific value of NG.Based on the above reasons,CO_(2) must be removed during the NG liquefaction process.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methods,cryogenic technologies for CO_(2) removal from NG have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due to their nonpolluting and low-cost advantages.Its integration with NG liquefaction can make rational use of the cold energy and realize the purification of NG and the production of byproduct liquid CO_(2).In this paper,the phase behavior of the CH_(4)-CO_(2) binary mixture is summarized,which provides a basis for the process design of cryogenic CO_(2) removal from NG.Then,the detailed techniques of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for cryogenic CO_(2) removal in recent years are summarized,including the gas-liquid phase change technique and the gas-solid phase change technique.Finally,several improvement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cryogenic CO_(2) removal process are proposed.The removal proces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hase change and the traditional techniques with renewable energy will be the broad prospect for future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yogenic co_(2)removal purification of natural gas(NG) biogas upgrading ch_(4)-co_(2)binary system
原文传递
多壁碳纳米管对CH_(4)/CO_(2)混合气水合分离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保勇 宁正琪 +3 位作者 张强 王冬 李子昂 秦艺峰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436-441,共6页
为了提高CH_(4)/CO_(2)混合气的高值利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275.15 K、5.5 Mpa的实验条件下,利用水合物法对不同质量分数的多壁碳纳米管复配十二烷基硫酸钠的CH_(4)/CO_(2)混合气进行水合分离实验。结果表明:基于0.05%的SDS体系,随着M... 为了提高CH_(4)/CO_(2)混合气的高值利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275.15 K、5.5 Mpa的实验条件下,利用水合物法对不同质量分数的多壁碳纳米管复配十二烷基硫酸钠的CH_(4)/CO_(2)混合气进行水合分离实验。结果表明:基于0.05%的SDS体系,随着MWCNT质量分数的增加,CH_(4)/CO_(2)混合气水合分离效果逐渐提高;当MWCNT质量分数为0.10%时,每摩尔水的气体消耗量最大为21.110 mmol,提高了34.50%,气相中CH_(4)和水合物相中CO_(2)的体积分数最大分别为76.22%和55.26%,CO_(2)回收率和分离因子最大分别为42.82%和3.07,分别提高了30.90%和12.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_(4)/co_(2)混合气 水合物 回收率 分离因子
下载PDF
二氧化碳置换开采天然气水合物控制因素研究
16
作者 李弈乐 徐纯刚 +4 位作者 钟雨芯 彭泽旭 张炜 曾秀琴 汪道岚 《广州化工》 CAS 2022年第23期77-80,共4页
二氧化碳(CO_(2))减排与能源短缺是当前全世界正面对的两大问题。利用水合物法CO_(2)置换开采天然气水合物(NGH)既可实现CO_(2)水合物地层封存,又能开采CH_(4),是高效的CO_(2)利用与封存技术。本文开展CH_(4)-CO_(2)置换开采NGH实验,探... 二氧化碳(CO_(2))减排与能源短缺是当前全世界正面对的两大问题。利用水合物法CO_(2)置换开采天然气水合物(NGH)既可实现CO_(2)水合物地层封存,又能开采CH_(4),是高效的CO_(2)利用与封存技术。本文开展CH_(4)-CO_(2)置换开采NGH实验,探究置换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置换效率受控于气体在水合物相的扩散,越靠近气相,置换效率越高,而越远离气相则置换效率越低。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提高CH_(4)-CO_(2)置换效率以及促进碳减排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减排 碳利用与封存 二氧化碳-甲烷置换 天然气水合物 原位拉曼
下载PDF
Effect of carbon deposition over carbonaceous catalysts on CH_(4)decomposition and CH_(4)-CO_(2)reforming
17
作者 Yongfa ZHANG Meng ZHANG +1 位作者 Guojie ZHANG Huirong ZHANG 《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10年第4期481-485,共5页
An investigation was made using a continuous fixed bed reactor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carbon deposition obtained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on CH_(4)-CO_(2)reforming.Thermogravimetry(TG)and X-ray diffraction(X... An investigation was made using a continuous fixed bed reactor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carbon deposition obtained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on CH_(4)-CO_(2)reforming.Thermogravimetry(TG)and X-ray diffraction(XRD)were employed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deposition.It was found that the carbonaceous catalyst is an efficient catalyst in methane decomposition and CH_(4)-CO_(2)reforming.The trend of methane decomposition at lower temperatures is similar to that at higher temperatures.The methane conversion is high during the initial of stage of the reaction,and then decays to a relatively fixed value after about 30 min.With temperature increase,the methane decomposition rate increases quickly.The reaction temperature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methane decomposition,whereas the carbon deposition does not affect methane decomposition significantly.Different types of carbon deposition were formed at different methane decomposition reaction temperatures.The carbon deposition Type I generated at 900℃ has a minor effect on CH_(4)-CO_(2)reforming and it easily reacts with carbon dioxide,but the carbon deposition Type II generated at 1000℃and 1100℃clearly inhibits CH_(4)-CO_(2)reforming and it is difficult to react with carbon dioxide.The results of XRD showed that some graphite structures were found in carbon deposition Type I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deposition carbonaceous catalyst ch_(4)-co_(2)reforming
原文传递
The catalytic effect of both oxygen-bearing functional group and ash in carbonaceous catalyst on CH_(4)-CO_(2) reforming
18
作者 Weidong ZHANG Yongfa ZHANG 《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10年第2期147-152,共6页
A kind of new catalyst-carbonaceous catalyst-for CH_(4)-CO_(2) reformation has been developed in our laboratory.The effect of both oxygen-bearing functional group such as phenolic hydroxyl,carbonyl,carboxyl,and lacton... A kind of new catalyst-carbonaceous catalyst-for CH_(4)-CO_(2) reformation has been developed in our laboratory.The effect of both oxygen-bearing functional group such as phenolic hydroxyl,carbonyl,carboxyl,and lactonic,and ash such as Fe_(2)O_(3),Na_(2)CO_(3),and K_(2)CO_(3) in the carbonaceous catalyst on the CH_(4)-CO_(2) reforming has been investigated with a fixed-bed reactor.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carbonaceous catalyst is an efficient catalyst on CO_(2)-CH_(4) reforming.With the decrease of oxygen-bearing functional group,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carbonaceous catalyst decreases quickly.The oxygen-bearing functional group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carbonaceous-catalyzed CO_(2)-CH_(4) reforming;the ash components in carbonaceous catalyst also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CO_(2)-CH_(4) reforming.Fe_(2)O_(3),Na_(2)CO_(3),and K_(2)CO_(3) in the ash can catalyze the CO_(2)-CH_(4) reforming reaction;CaO has little effect on CO_(2)-CH_(4) reforming reaction.CaO can catalyze the gasification between carbonaceous catalyst and CO_(2);Al_(2)O_(3) and MgO inhibit the CO_(2)-CH_(4) reform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aceous catalyst ch_(4)-co_(2)eforming oxygen-bearing functional group ASH
原文传递
高稳定度CH_4/CO_2重整Ni/MgO催化剂的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基涛 陈明旦 +2 位作者 严前古 万惠霖 蔡启瑞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1445-1447,共3页
用 TPR,TPD,TPO,TPMC(程序升温 CH4解离积炭 )和活性评价等手段研究了普通浸渍法与载体盐助分散浸渍法制得的 CH4/CO2 重整制合成气 Ni基催化剂的性能 .结果表明 ,用载体盐助分散浸渍制备的催化剂 Ni-O-Mg间作用较强 ,吸附 CO2 能力较大... 用 TPR,TPD,TPO,TPMC(程序升温 CH4解离积炭 )和活性评价等手段研究了普通浸渍法与载体盐助分散浸渍法制得的 CH4/CO2 重整制合成气 Ni基催化剂的性能 .结果表明 ,用载体盐助分散浸渍制备的催化剂 Ni-O-Mg间作用较强 ,吸附 CO2 能力较大 ,CH4解离积炭量少 ,因此其稳定性及寿命较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合成气 催化重整 二氧化碳 镍基催化剂
下载PDF
LaNiAl_(11)O_(19)催化剂上甲烷与二氧化碳重整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纪敏 毕颖丽 +1 位作者 甄开吉 吴越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0期1698-1699,共2页
A new type of the catalyst, LaNiAl11O19 for the methane reforming with carbondioxide was synthesized and evaluated. LaNiAl11O19 has a hexaaluminate structure and cankeep large surface and heat resistance against sinte... A new type of the catalyst, LaNiAl11O19 for the methane reforming with carbondioxide was synthesized and evaluated. LaNiAl11O19 has a hexaaluminate structure and cankeep large surface and heat resistance against sintering at high reaction temperature. Ascompared with La2O3-Ni/SrAl12O19, in the CH4+CO2 reaction, LaNiAl11O19 catalyst displaysa higher catalytic activity, lower coking amount and excellent sintering resistance of Niparticle, due to its stable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催化剂 甲烷 二氧化碳 重整 复合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