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京、津、冀地区地闪特征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30
1
作者 周筠珺 张健龙 孙凌 《灾害学》 CSCD 2009年第1期101-105,共5页
京、津、冀地区地闪的区域特征十分明显,利用该地区2004年的地闪的定位资料,通过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正地闪占总闪的比率为10.86%,而各地区正地闪占总地闪的百分率与相应地闪产生地区的中心纬度之间都存在着很好的线性关系。由于... 京、津、冀地区地闪的区域特征十分明显,利用该地区2004年的地闪的定位资料,通过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正地闪占总闪的比率为10.86%,而各地区正地闪占总地闪的百分率与相应地闪产生地区的中心纬度之间都存在着很好的线性关系。由于与中、低纬度地区相比,高纬度地区雷暴云整体高度发展得较低,雷暴云中主正电荷区域的位置也较低,因此高纬度地区较中、低纬度地区的正地闪发生得多。(2)雷暴以7月份为最多,且7月份地闪次数的逐日分布较均匀。(3)地闪在空间分布上有4个相对较为集中的区域,这些区域主要是山地的迎风坡、或下垫面水汽的充足处、或人口相对集中的城市中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地区 地闪 时空分布
下载PDF
一次多回击自然闪电的高速摄像观测 被引量:29
2
作者 李俊 张义军 +3 位作者 吕伟涛 董万胜 陈绍东 李斌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01-411,共11页
2006年8月1日在广东省从化市利用成像率为5000幅/s的高速摄像系统观测得到了一次包含有13个回击过程的自然负地闪,其梯级先导的传播速度为106m/s的量级;一次企图先导的传播速度随高度的降低而减小;一次直窜先导的传播速度随高度的降低... 2006年8月1日在广东省从化市利用成像率为5000幅/s的高速摄像系统观测得到了一次包含有13个回击过程的自然负地闪,其梯级先导的传播速度为106m/s的量级;一次企图先导的传播速度随高度的降低而减小;一次直窜先导的传播速度随高度的降低而增加。有3次继后回击相对积分亮度的峰值大于首次回击相对积分亮度的峰值。研究发现:此次自然闪电的继后回击及紧跟其后的连续电流过程的发光总量与该次继后回击之前闪电通道的截止时间有关,较大的发光总量对应于较长的截止时间,较小的发光总量对应于较短的截止时间,但两者没有固定的比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 多回击 高速摄像
下载PDF
利用对地闪的观测估算对流性天气中的降水 被引量:23
3
作者 周筠珺 郄秀书 +1 位作者 王怀斌 王致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8-172,共5页
地闪与对流性天气中的降水量之间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本文利用1997年6~8月间在陇东地区以平凉雷电与雹暴实验站为中心对对流性天气过程进行地闪与降水的观测,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单个地闪所对应的对流性天气中的降水量;(2)相对于地闪... 地闪与对流性天气中的降水量之间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本文利用1997年6~8月间在陇东地区以平凉雷电与雹暴实验站为中心对对流性天气过程进行地闪与降水的观测,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单个地闪所对应的对流性天气中的降水量;(2)相对于地闪发生位置的对流性降水空间分布;(3)相对于地闪发生时刻的对流性降水时间分布,实现了利用地闪资料更加精确地估算对流性天气中的降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 对流性天气 降水量 相关性 空间分布
下载PDF
浙江省两套闪电定位系统地闪数据对比 被引量:25
4
作者 赵伟 姜瑜君 +1 位作者 童杭伟 张斌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4-363,共10页
针对2009—2013年浙江省气象部门和电力部门闪电定位系统(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LLS)监测的地闪(cloud-to-ground lightning,CG lightning)数据,从时空分布及探测效率等方面对两者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电力部门LLS监测的年平均地闪... 针对2009—2013年浙江省气象部门和电力部门闪电定位系统(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LLS)监测的地闪(cloud-to-ground lightning,CG lightning)数据,从时空分布及探测效率等方面对两者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电力部门LLS监测的年平均地闪频次稳定大于气象部门LLS监测的年平均地闪频次。从空间分布看,沿海平原和金衢盆地等平原地带,两者的地闪密度相近;在杭州和衢州交界地区,气象部门LLS监测的地闪密度稳定大于电力的地闪密度;在其他地区(如浙西北、浙中南部和浙南等大部分地区),电力部门LLS监测的地闪密度稳定大于气象部门LLS监测的地闪密度。利用雷暴日数对两者的探测能力对比可知,气象部门LLS对一些较弱雷暴天气过程中的地闪有漏测可能。利用雷击跳闸记录对比分析,电力部门LLS逐年探测效率稳定高于气象部门LLS的探测效率,两者相差约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定位 地闪 雷暴日数 雷击跳闸
下载PDF
2004—2007年江西雷电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李玉塔 傅智斌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8年第2期70-72,共3页
基于2004—2007年江西省地闪监测资料,分析江西雷电分布特征。统计表明,江西大部分县(市)年平均地闪5000~15000次。从时间分布看,江西雷电全年都有发生,主要出现在4—9月,其中6—8月最为活跃,1d中地闪主要发生在12—20时。从空间分布看... 基于2004—2007年江西省地闪监测资料,分析江西雷电分布特征。统计表明,江西大部分县(市)年平均地闪5000~15000次。从时间分布看,江西雷电全年都有发生,主要出现在4—9月,其中6—8月最为活跃,1d中地闪主要发生在12—20时。从空间分布看,年平均地闪10000~15000次的高密集区主要分布在吉安、赣州、宜春、南昌、上饶和鹰潭等地。从雷电流的特性看,负闪居多,年正、负闪数之比为0.0202~0.0431。从雷电流强度上看,地闪雷电流强度绝对值主要为2~20kA,其中正闪主要为3~55kA,负闪主要为-3~-16kA,正闪平均强度是负闪的2.9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 分布 地闪 强度
下载PDF
Charge structures and cloud-to-ground lightning discharges characteristics in two supercell thunderstorms 被引量:16
6
作者 ZHANG Yijun MENG Qing +3 位作者 LU Weitao Paul Krehbiel LIU Xinsheng ZhOU Xiuj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6年第2期198-212,共15页
The charge structures and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loud-to-ground (CG) light- ning discharges in two supercell thunderstorms have been analyzed based on the data of three-dimen- sional VHF radiation so... The charge structures and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loud-to-ground (CG) light- ning discharges in two supercell thunderstorms have been analyzed based on the data of three-dimen- sional VHF radiation sources with high time and space resolution produced by lightning discharg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harge structures in main part (convective region) of the thunderstorms were inverted tripole while a number of positive CG lightning discharges were occurring in the two thun- derstorms. The positive CG lightning discharges oc- curred in main part of the thunderstorms and origi- nated from the positive charge region located at the middle part of the thunderstorms. While a number of negative CG lightning discharges were occurring, the negative CG lightning discharges occurred in the anvil of the thunderstorm. The charge structure is inverted dipole in the region due to the slant of charge structure in main region toward anvil region. The negative charge region located at the upper part of anvil produced a lot of negative CG lightning dis- charges. No or less CG lighting was produced di- rectly by the charge region located at the lower part of the thunderstorm. The charge region in lower part of the thunderstor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the occurrence of CG lightning from charge region above 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电荷结构 云地闪电 放电特征
原文传递
山西省两套闪电定位系统地闪监测结果对比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华明 钱勇 +3 位作者 刘恒毅 田瑞敏 李强 胡俊青 《干旱气象》 2020年第2期346-352,共7页
利用山西省ADTD与VLF三维闪电定位系统2017年探测的地闪资料和雷灾记录,对地闪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电流强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维定位系统对山西地闪的探测效率高于ADTD系统,探测的闪电数是ADTD系统的2倍,且对雷电灾害的定位精度高... 利用山西省ADTD与VLF三维闪电定位系统2017年探测的地闪资料和雷灾记录,对地闪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电流强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维定位系统对山西地闪的探测效率高于ADTD系统,探测的闪电数是ADTD系统的2倍,且对雷电灾害的定位精度高于ADTD系统;两套系统地闪的日变化(正地闪除外)、月分布特征及峰值时间基本一致;三维系统的闪电密度3.0 fl·km^-2·a^-1以上高值区域较ADTD系统显著增加,0.3 fl·km^-2·a^-1以下极小值范围大幅度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定位系统 地闪 时空分布 电流强度
下载PDF
我国中部地貌过渡带的雷电特征 被引量:10
8
作者 周筠珺 杜克磊 孙凌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347-1352,共6页
我国中部地貌过渡地区地势复杂,是雷电灾害多发区之一,为了进一步明确该地区雷电的特征,根据卫星的总闪和地面的地闪定位数据资料,通过统计对比,分析讨论了总闪与地闪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论:总闪多年平均分布是西北较少,而东南较多;年... 我国中部地貌过渡地区地势复杂,是雷电灾害多发区之一,为了进一步明确该地区雷电的特征,根据卫星的总闪和地面的地闪定位数据资料,通过统计对比,分析讨论了总闪与地闪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论:总闪多年平均分布是西北较少,而东南较多;年总闪数出现极大值的年份恰好是拉尼娜现象强盛年份,或者是弱的厄尔尼诺年;而总闪最小的极小值则出现在ElNio的最强盛年份;地闪的增加往往出现在极易形成不稳定层结的地貌过渡带的核心区域;正负地闪比例与北方有较大差异,而更接近于南方;多数的正负地闪只有一次回击;地面的地闪与卫星的总闪资料在5~9月份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地貌过渡带 雷电 地闪 卫星 总闪 厄尔尼诺 拉尼娜
下载PDF
三维地闪监测数据分析与校验 被引量:8
9
作者 朱彪 曾金全 +2 位作者 李丹 林彬彬 冯真祯 《气象科技》 2018年第5期868-874,共7页
选取福建省2015年三维系统地闪资料,采用同期雷电定位系统(ADTD)资料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利用雷电流峰值记录仪数据对2套系统地闪探测效率和定位误差校验,同时结合IEEE工作组和电力行业推荐的概率公式对三维系统地闪雷电流分布特... 选取福建省2015年三维系统地闪资料,采用同期雷电定位系统(ADTD)资料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利用雷电流峰值记录仪数据对2套系统地闪探测效率和定位误差校验,同时结合IEEE工作组和电力行业推荐的概率公式对三维系统地闪雷电流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套系统监测到全省地闪密度空间分布趋势比较一致,在三明西南部地区及福州西部零星地区,三维系统地闪密度更低。(2)2套系统地闪频次年变化和日变化均呈单峰变化特征,但年变化中的10—12月,以及日变化中的09:00—12:00,三维系统监测到地闪频次更少。(3)三维系统地闪回击探测效率为40%,平均定位误差为2.75km。(4)在0~50kA区间,相比于负极性地闪,三维系统正极性地闪雷电流幅值分布更加集中,在26~84kA区间三维地闪雷电流幅值相比于IEEE推荐值和规程推荐值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 时空分布 探测效率 定位误差 雷电流 累计概率
下载PDF
基于Google Earth的气象多参数综合显示系统 被引量:7
10
作者 周筠珺 李展 +1 位作者 瞿婞 李哲 《地理空间信息》 2010年第4期16-19,共4页
利用Google Earth平台,将天气过程中的雷电、红外云图、MICAPS高空图以及TMPA降水资料,通过编写KML/KMZ文件,建立了气象多参数综合显示系统。该系统平台的建立,可在三维空间中真实动态地再现天气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此平台将有利于... 利用Google Earth平台,将天气过程中的雷电、红外云图、MICAPS高空图以及TMPA降水资料,通过编写KML/KMZ文件,建立了气象多参数综合显示系统。该系统平台的建立,可在三维空间中真实动态地再现天气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此平台将有利于灾害性天气成灾过程和物理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OGLE EARTH 地闪 多气象参数
下载PDF
基于LLS的陕西省近10年地闪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雅斌 程龙 +2 位作者 罗慧 卞林根 杨睿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84-895,共12页
基于2005—2015年闪电观测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陕西省地闪时空分布及气候环流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陕西地闪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12.8万次/a,平均密度为0.67 fl/(km2·a),负闪占总地闪93.7%。每年3月地闪开始逐渐活跃... 基于2005—2015年闪电观测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陕西省地闪时空分布及气候环流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陕西地闪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12.8万次/a,平均密度为0.67 fl/(km2·a),负闪占总地闪93.7%。每年3月地闪开始逐渐活跃,年平均强度最大;8月地闪最活跃,盛夏总频次超过全年的75%。陕西地闪频次日变化呈单峰型,峰值在16—17时,下午至前半夜活跃;对应时段在延安周边地区的闪电密集区东移南压明显。陕北地闪日变化幅度明显偏大,关中峰值时段偏晚其他地方约3 h,陕南地闪夜发性明显。陕西地闪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东侧、南侧和秦巴山脉南麓的迎风坡,正闪主要位于陕北和陕南西部局地。相比其他省市,陕西地闪密度明显偏小,但平均强度偏大。陕西地闪活动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南北进退变化基本一致,随着季节变化而出现北跳、扩大和迅速消散过程。春季闪电主要位于陕南;初夏陕北南部至渭北明显增多;盛夏闪电最强,北部闪电中心区东移至黄河沿线,关中闪电频次增幅远大于陕北、陕南;夏末闪电迅速消散。陕西盛夏闪电主要包括4种气候类型,不同类型的环流特征差异显著。25°N以北、80~100°E附近关键区青藏高压强盛、陕西周边温度槽落后高度槽、相对明显的不稳定层结条件是盛夏闪电活跃的有利环流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 时空分布 气候类型 环流特征 陕西
下载PDF
河南地闪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杜克磊 周筠珺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7年第z1期12-15,共4页
利用华北电网的多个DF站点所取得的闪电定位资料,对河南省地闪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河南省地闪绝大多数为负闪,正负闪之比约为1/13.地闪峰值电流强度以7,8月为最小,其中负闪峰值电流强度主要集中在4~24(KA),而正闪的... 利用华北电网的多个DF站点所取得的闪电定位资料,对河南省地闪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河南省地闪绝大多数为负闪,正负闪之比约为1/13.地闪峰值电流强度以7,8月为最小,其中负闪峰值电流强度主要集中在4~24(KA),而正闪的则要高很多.多数正闪有一次以上的回击,而多数负闪有两次以上的回击.负闪频次有两个极大值(在4,8月),正闪频次有3个极大值(在4,6、11月).正负地闪出现的高频时间不同.但低频时间几乎相同.在总地闪较少的月份正闪百分比较大,而总地闪较多的月份正闪百分比较小.地闪在河南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 河南 空间分布 时间分布
下载PDF
辽宁省一次强对流天气的地闪特征 被引量:5
13
作者 蒋大凯 才奎志 曲荣强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3-78,共6页
利用闪电定位系统、多普勒雷达和加密自动站资料对辽宁一次冷涡天气中暴雨、冰雹过程的地闪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和冰雹过程均出现了地闪密集区,冰雹过程中正地闪占总地闪比例高于暴雨过程;暴雨过程以负地闪为主,主要分布在4... 利用闪电定位系统、多普勒雷达和加密自动站资料对辽宁一次冷涡天气中暴雨、冰雹过程的地闪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和冰雹过程均出现了地闪密集区,冰雹过程中正地闪占总地闪比例高于暴雨过程;暴雨过程以负地闪为主,主要分布在45 dBz以上的强回波区内,和暴雨持续时间相当,负地闪最密集区位于风暴的核心部位。负地闪频数比强回波面积提前30至70分钟到达峰值,对于短时暴雨预报预警具有一定意义。冰雹过程中,负地闪集中在雹云前部,正地闪位于雹云核心部位,与降雹区一致,正、负地闪发生区域分离。正地闪提前降雹30分钟左右发生,总地闪、正地闪频数在降雹前明显增加;降雹出现在总地闪、正地闪频数和强回波面积达到峰值及从峰值迅速下降时间段内;雹云减弱消散阶段总地闪次数减少但正闪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负地闪 回波强度 强对流
下载PDF
复杂地貌区域内的地闪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畅 赵鹏国 +2 位作者 周筠珺 胡荣 瞿婞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2-28,共7页
根据2005-2008年四川雷电监测定位网测得的地闪及该时段内的相关天气资料,运用气候学分析方法,对地处复杂地貌区域内的四川及其周边临近区域的地闪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地闪密度分布与其地貌特征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性,年平均... 根据2005-2008年四川雷电监测定位网测得的地闪及该时段内的相关天气资料,运用气候学分析方法,对地处复杂地貌区域内的四川及其周边临近区域的地闪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地闪密度分布与其地貌特征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性,年平均地闪密度在"川西高原—四川盆地—南部丘陵"依次形成由少到多逐渐增加的分布格局,其最大值超过了1000次/格点,而年平均正地闪密度最大的区域主要位于甘孜州南部的稻城县,其值则超过了50次/格点。在地闪发生的主要季节总地闪频数随纬度变化的最大值出现在北纬30°附近,这与Hadley与Ferrel环流在北纬30°附近形成的下沉气流有关。各年逐月的正地闪占总地闪的百分率分布基本均呈"V"型。在川西高原以东区域的地闪日变化中夜间有两个平均地闪频数的峰值出现,而在川西高原地区只有午后出现一个平均地闪频数的峰值。各雷暴过程中,在冰雹直径3~10mm的区间内,平均正地闪百分比变化与冰雹直径呈正比;最大的平均正地闪百分比30%,与22mm的冰雹直径相对应;16.98%的平均正地闪百分比与10mm的冰雹直径对应,其出现的概率最大超过了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地貌区域 地闪 Hadley与Ferrel环流 冰雹尺度 正地闪百分比
下载PDF
太原地区闪电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华明 杨世刚 +3 位作者 郝孝智 姚宏红 毛小军 李云飞 《山西气象》 2010年第1期38-40,44,共4页
利用2006年和2007年太原地区的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太原地区地闪的日变化、月变化、闪电强度、闪电密度等特征结果表明:太原地区的正地闪比例明显低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其它城市;总地闪和负地闪的日变化呈典型的双峰变化正闪的双峰特征... 利用2006年和2007年太原地区的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太原地区地闪的日变化、月变化、闪电强度、闪电密度等特征结果表明:太原地区的正地闪比例明显低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其它城市;总地闪和负地闪的日变化呈典型的双峰变化正闪的双峰特征不明显;太原市辖区北部和阳曲县是闪电频发的中心地带,闪电空间分布中心与冰雹发生源地和影响区对应一致;闪电多发区与地形、气候背景以及城市热岛效应有很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定位 地闪 闪电强度 闪电密度
下载PDF
新疆两种闪电定位系统探测资料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延慧 刘忠全 +4 位作者 叶文军 钱勇 张小军 付豪 黄晓露 《电瓷避雷器》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5-43,共9页
利用2013—2017年ADTD和LLS探测的地闪资料,并结合2015年5月5日雷灾个例,对比分析新疆两种系统的地闪变化特征和雷灾发生时的地闪分布.结果表明:LLS探测的年均地闪次数约为ADTD的2倍多,均以负地闪为主.两种系统探测到白天发生的地闪次... 利用2013—2017年ADTD和LLS探测的地闪资料,并结合2015年5月5日雷灾个例,对比分析新疆两种系统的地闪变化特征和雷灾发生时的地闪分布.结果表明:LLS探测的年均地闪次数约为ADTD的2倍多,均以负地闪为主.两种系统探测到白天发生的地闪次数几乎均高于晚上,近5年正地闪昼夜比分别为1.5、1.4.ADTD和LLS监测的正、负地闪日变化、月变化特征基本一致.LLS系统测得正、负地闪密度值均大于ADTD.地闪密度大值区均主要集中在新疆的北部和西部,而最小区则均集中在南疆沙漠戈壁;ADTD探测的地闪频次比LLS偏小一个数量级,但均随着经纬度的增大而先增加后减少.ADTD探测的地闪平均强度在4—10月均大于LLS,且日均值也大于LLS.ADTD与LLS探测负地闪电流强度中间值区域较为一致,大多集中在南疆.LLS系统监测的负地闪电流分布和IEEE工作组给出的电流强度分布较为接近.与雷灾数据对比发现LLS系统数据与受灾距离误差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TD LLS 地闪 对比分析
原文传递
雄安新区地闪特征与土地利用相关性分析
17
作者 李贵玲 范俊红 史锋旗 《地理空间信息》 2023年第5期36-39,58,共5页
为更好地开展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提升防灾减灾服务水平,基于雄安新区2005—2007年、2009—2015年地闪监测数据,通过数理统计、归一化处理、ArcGIS空间连接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雄安新区地闪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 为更好地开展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提升防灾减灾服务水平,基于雄安新区2005—2007年、2009—2015年地闪监测数据,通过数理统计、归一化处理、ArcGIS空间连接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雄安新区地闪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雄安新区地闪发生次数年际呈波动变化趋势,2015年最多,地闪多发于6—8月的傍晚至前半夜,19时达到峰值;②地闪高密度区集中在中南部地区和白洋淀水域;③地闪电流高强度区集中在西部和东部;④地闪高风险区集中在西部区域和白洋淀水域的中南部区域;⑤不同用地类型的地闪发生频次和电流强度不同,农田频次最高,负地闪占比超过90%,水体地闪年均密度最大,裸地地闪年均电流强度最大,灌木区年均密度和电流强度均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 空间分布 土地利用相关性
下载PDF
成都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中地闪产生的天气动力学条件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柳臣中 周筠珺 +2 位作者 张凌 徐毅 张晓露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512-520,共9页
针对成都地区独特地形下强对流天气动力过程和地闪活动特征,通过对比分析闪电定位系统资料、卫星资料、常规观测资料,重点研究了2013年6月20日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中地闪产生的天气动力学条件。结果表明:对流稳定度指数能够很好的... 针对成都地区独特地形下强对流天气动力过程和地闪活动特征,通过对比分析闪电定位系统资料、卫星资料、常规观测资料,重点研究了2013年6月20日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中地闪产生的天气动力学条件。结果表明:对流稳定度指数能够很好的反映强对流天气的演变。地闪活动与降水及云顶亮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地闪主要发生在云顶亮温≤-60℃且温度梯度较大的区域,地闪密集区常常出现在MCS云团中部及前部。MCS发展阶段,1500 m高度以下风速增大并由偏北风转向西南风,地闪数量明显增多。MCS成熟阶段的地闪密集区恰好位于垂直螺旋度大值中心(500×10-6m·s-2)范围内。垂直螺旋度大值区与云顶亮温≤-60℃冷云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或许能够作为研究强对流天气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科学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中尺度对流系统 地闪 天气动力学
下载PDF
海南岛低压槽类天气系统雷达回波和地闪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劳小青 周方聪 +4 位作者 潘家利 高燚 张廷龙 韦传波 李敏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1年第1期96-103,共8页
采用20142018年68月海口多普勒雷达、闪电定位、海南省天气分型等数据资料,分析海南岛分别在西南低压槽、南海低压槽、华南沿海槽影响下40 dBZ回波伸展到0℃层高度的概率,0℃层上强度≥40 dBZ的回波面积,地闪次数与0℃层上强度≥40 dBZ... 采用20142018年68月海口多普勒雷达、闪电定位、海南省天气分型等数据资料,分析海南岛分别在西南低压槽、南海低压槽、华南沿海槽影响下40 dBZ回波伸展到0℃层高度的概率,0℃层上强度≥40 dBZ的回波面积,地闪次数与0℃层上强度≥40 dBZ的回波面积比值,地闪次数及地闪发生概率等变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0℃层上强度≥40 dBZ的回波面积与地闪次数呈正相关。(2)午后40 dBZ回波伸展到0℃层高度的概率与地闪发生概率呈正相关。(3)午后40 dBZ回波伸展到0℃层高度的概率中心与地闪发生概率中心完全重合。(4)在华南沿海槽影响下,0℃层上强度≥40 dBZ的回波面积最大,同时地闪次数最多,午后地闪发生概率中心分布在以海口市南部为中心的海南岛东北部内陆。(5)在南海低压槽影响下,40 dBZ回波伸展到0℃层高度的概率最高,同时午后地闪发生概率最高,午后地闪发生概率中心分布在以儋州市南部为中心的海南岛西北部内陆。(6)在西南低压槽影响下,午后40 dBZ回波伸展到0℃层高度的概率、0℃层上强度≥40 dBZ的回波面积、地闪发生概率、地闪次数等指标在3种天气分型中最低,午后地闪发生概率中心分布在以澄迈县南部为中心的海南岛北部内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分型 雷达回波 地闪 概率
下载PDF
北京地区的地闪分布及回击峰值电流强度特征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元龙 周筠珺 +2 位作者 王东方 田野 袁善锋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8年第6期667-674,共8页
针对北京地区开展闪电探测研究,分析闪电分布特征及回击峰值电流强度,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北京地区闪电活动规律,而且对重点区域的雷电灾害防护提供实际的参考价值。利用BLNet 2015-2017年的闪电定位资料和闪电快电场变化资料,基于传输线... 针对北京地区开展闪电探测研究,分析闪电分布特征及回击峰值电流强度,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北京地区闪电活动规律,而且对重点区域的雷电灾害防护提供实际的参考价值。利用BLNet 2015-2017年的闪电定位资料和闪电快电场变化资料,基于传输线模式对雷电流进行反演估算,统计分析了北京地区的地闪分布及回击峰值电流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闪电发生频次最高的时段为20:00-23:00,地闪约占总闪的25.1%,其中正地闪约占总地闪的21.1%。正地闪回击峰值电流强度算术平均值为25.2 kA,几何平均值为15.2 kA,负地闪回击峰值电流强度算术平均值为14.2 kA,几何平均值为9.9 kA;正、负地闪首次回击峰值电流强度算术平均值为17.6 kA,几何平均值为13.2 kA,正地闪首次回击峰值电流强度算术平均值为27.0 kA,几何平均值为17.7 kA,负地闪首次回击峰值电流强度算术平均值为15.1 kA,几何平均值为12.2 kA;正地闪继后回击峰值电流强度算术平均值为22.2 kA,几何平均值为11.8 kA,负地闪继后回击峰值电流强度算术平均值为13.2 kA,几何平均值为9.6 kA;对地闪首次回击和继后回击峰值电流强度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有37.5%多回击地闪至少有一次继后回击峰值电流强度大于首次回击峰值电流强度,地闪继后回击峰值电流强度大于首次回击峰值电流强度的继后回击数占总的继后回击数的24.7%;峰值电流强度绝对值>100 kA的地闪主要分布在北京东部、东北部、西部、北部的山区以及北京城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雷暴 北京地区 地闪 回击 峰值电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