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单一后路、后-前路联合两种不同入路术式治疗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eation of posterior I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对44例合并颈椎0PLL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目的]探讨单一后路、后-前路联合两种不同入路术式治疗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eation of posterior I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对44例合并颈椎0PLL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A组,21例)和后-前联合入路手术(B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椎管狭窄率、骨化节段及脊髓压迫率的差异,并分析术前及术后随访时的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评价两组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2~30个月,平均20个月,术中未出现脊髓、椎动脉损伤等严重并发症,A组手术时间较B组手术时间短,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出血量较B组出血量少,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脊髓功能均获不同程度改善。A组JOA评分从术前平均(7.2±2.1)分提高至术后1年平均(12.1士2.7)分,平均改善率为(57.3±5.2)%;B组JOA评分从术前平均(6.8±1.6)分提高至术后1年平均(13.9±0.9)分,平均改善率为(69.8士4.5)%,两组患者术后1年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两组患者脊髓功能改善率对比B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或后-前联合入路治疗合并颈椎OPLL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根据不同的病例特点,选择合适的术式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的关键。但对前后路均受压且椎管狭窄严重的患者,行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近期疗效优于单一的颈椎后路手术。展开更多
[目的]评价采用单纯颈椎前路或后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采用颈椎前路或后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32例。前路组16例:其中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盘切除(ACHDF)8例...[目的]评价采用单纯颈椎前路或后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采用颈椎前路或后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32例。前路组16例:其中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盘切除(ACHDF)8例;2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ACCF)4例;单椎体次全切结合相邻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Hybrid)4例。后路组16例: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laminoplasty )8例;椎板切除植骨内固定术(LIFF)8例。记录手术并发症情况,比较前后入路下患者术前和术后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侧位X线观察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平均18(7~26)个月。前路和后路组患者颈部 VAS评分、上肢 VAS评分、JOA 评分术后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均 P <0.05),但术前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随访期间影像学检查内置物位置正确,植骨均在3~6全月内融合。前路及后路两组颈椎曲度术后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P <0.05);末次随访颈椎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个体化设计合适的手术方式,前后路术式均能有效解除神经压迫,恢复颈椎生理曲度,但前路较后路在降低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上具有一定优势。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改良解剖型颈椎钛网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中的生物力学分布特点。【方法】建立正常人C3~C7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ACCF过程,分别装配传统颈椎钛网及改良解剖...【目的】探讨改良解剖型颈椎钛网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中的生物力学分布特点。【方法】建立正常人C3~C7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ACCF过程,分别装配传统颈椎钛网及改良解剖型钛网,并对模型施加40N的预载荷及1.5Nm的运动附加力,使模型产生前屈、后伸、侧倾及旋转运动,比较两种钛网植骨方式对钛网、椎体及钛网对终板一钛网界面应力分布的差异。【结果】在前屈、后伸、左倾、右倾、左转、右转等6种不同的工况下,传统颈椎钛网最大的等效应力值分别为73.782、177.36、124.42、100.85、191.64及221.91MPa,新型改良钛网的最大等效应力值分别为31.028、62.236、46.053、44.337、41.549及39.255MPa,新型改良钛网的椎体应力分布远小于传统钛网,改良钛网C4及C6终板一钛网接触面的应力小于传统钛网相应接触点的应力。【结论】在ACCF中应用改良解剖型颈椎钛网可有效避免终板应力过度集中,理论上可以降低钛网下沉的发生率。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单一后路、后-前路联合两种不同入路术式治疗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eation of posterior I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对44例合并颈椎0PLL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A组,21例)和后-前联合入路手术(B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椎管狭窄率、骨化节段及脊髓压迫率的差异,并分析术前及术后随访时的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评价两组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2~30个月,平均20个月,术中未出现脊髓、椎动脉损伤等严重并发症,A组手术时间较B组手术时间短,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出血量较B组出血量少,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脊髓功能均获不同程度改善。A组JOA评分从术前平均(7.2±2.1)分提高至术后1年平均(12.1士2.7)分,平均改善率为(57.3±5.2)%;B组JOA评分从术前平均(6.8±1.6)分提高至术后1年平均(13.9±0.9)分,平均改善率为(69.8士4.5)%,两组患者术后1年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两组患者脊髓功能改善率对比B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或后-前联合入路治疗合并颈椎OPLL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根据不同的病例特点,选择合适的术式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的关键。但对前后路均受压且椎管狭窄严重的患者,行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近期疗效优于单一的颈椎后路手术。
文摘[目的]评价采用单纯颈椎前路或后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采用颈椎前路或后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32例。前路组16例:其中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盘切除(ACHDF)8例;2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ACCF)4例;单椎体次全切结合相邻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Hybrid)4例。后路组16例: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laminoplasty )8例;椎板切除植骨内固定术(LIFF)8例。记录手术并发症情况,比较前后入路下患者术前和术后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侧位X线观察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平均18(7~26)个月。前路和后路组患者颈部 VAS评分、上肢 VAS评分、JOA 评分术后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均 P <0.05),但术前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随访期间影像学检查内置物位置正确,植骨均在3~6全月内融合。前路及后路两组颈椎曲度术后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P <0.05);末次随访颈椎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个体化设计合适的手术方式,前后路术式均能有效解除神经压迫,恢复颈椎生理曲度,但前路较后路在降低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上具有一定优势。
文摘【目的】探讨改良解剖型颈椎钛网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中的生物力学分布特点。【方法】建立正常人C3~C7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ACCF过程,分别装配传统颈椎钛网及改良解剖型钛网,并对模型施加40N的预载荷及1.5Nm的运动附加力,使模型产生前屈、后伸、侧倾及旋转运动,比较两种钛网植骨方式对钛网、椎体及钛网对终板一钛网界面应力分布的差异。【结果】在前屈、后伸、左倾、右倾、左转、右转等6种不同的工况下,传统颈椎钛网最大的等效应力值分别为73.782、177.36、124.42、100.85、191.64及221.91MPa,新型改良钛网的最大等效应力值分别为31.028、62.236、46.053、44.337、41.549及39.255MPa,新型改良钛网的椎体应力分布远小于传统钛网,改良钛网C4及C6终板一钛网接触面的应力小于传统钛网相应接触点的应力。【结论】在ACCF中应用改良解剖型颈椎钛网可有效避免终板应力过度集中,理论上可以降低钛网下沉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