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一后路与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9
1
作者 陈刚 胡优威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6年第9期1721-1724,共4页
[目的]探讨单一后路、后-前路联合两种不同入路术式治疗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eation of posterior I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对44例合并颈椎0PLL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 [目的]探讨单一后路、后-前路联合两种不同入路术式治疗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eation of posterior I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对44例合并颈椎0PLL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A组,21例)和后-前联合入路手术(B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椎管狭窄率、骨化节段及脊髓压迫率的差异,并分析术前及术后随访时的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评价两组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2~30个月,平均20个月,术中未出现脊髓、椎动脉损伤等严重并发症,A组手术时间较B组手术时间短,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出血量较B组出血量少,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脊髓功能均获不同程度改善。A组JOA评分从术前平均(7.2±2.1)分提高至术后1年平均(12.1士2.7)分,平均改善率为(57.3±5.2)%;B组JOA评分从术前平均(6.8±1.6)分提高至术后1年平均(13.9±0.9)分,平均改善率为(69.8士4.5)%,两组患者术后1年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两组患者脊髓功能改善率对比B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或后-前联合入路治疗合并颈椎OPLL的重度脊髓型颈椎病,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根据不同的病例特点,选择合适的术式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的关键。但对前后路均受压且椎管狭窄严重的患者,行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近期疗效优于单一的颈椎后路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化 后纵韧带/并发症 骨化 后纵韧带/外科学 脊髓损伤/并发症 颈椎病/外科学
下载PDF
颈椎椎管成形术结合微型钛板治疗多节段颈椎病 被引量:7
2
作者 詹碧水 周国顺 +3 位作者 陈成东 蒋雪生 李炜 陆骞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329-331,335,共4页
目的评价颈椎椎管成形术结合微型钛板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结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21例,对术前和术后JOA评分、椎管矢状径、颈椎生理曲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 目的评价颈椎椎管成形术结合微型钛板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结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21例,对术前和术后JOA评分、椎管矢状径、颈椎生理曲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9~48个月,未见严重并发症。术后6个月CT提示铰链侧骨质愈合;末次随访根据JOA评分法进行疗效评价:优9例,良7例,可3例,差2例,末次随访JOA改善率达62.5%;颈椎管矢状径术前为(9.2±1.1)mm,术后1个月为(13.5±1.4)mm,术后1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P〈0.01),术后各期无明显变化(P〉0.05);颈椎曲度术前为(12.6±14.7)。,末次随访为(17.1±12.4)。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6,P〈0.01),术后6个月内颈椎曲度改变不明显(P〉0.05)。结论颈椎椎管成形术结合微型钛板治疗多节段颈椎病,能够有效的扩大并维持椎管矢状径,改善颈椎生理曲度,改善脊髓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椎管/外科学 颈椎/外科学 钛/治疗应用 颈椎病/外科学
原文传递
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3
作者 盛斌 黄象望 +3 位作者 肖晟 向铁城 刘向阳 张毅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4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评价采用单纯颈椎前路或后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采用颈椎前路或后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32例。前路组16例:其中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盘切除(ACHDF)8例... [目的]评价采用单纯颈椎前路或后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采用颈椎前路或后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32例。前路组16例:其中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盘切除(ACHDF)8例;2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ACCF)4例;单椎体次全切结合相邻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Hybrid)4例。后路组16例: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laminoplasty )8例;椎板切除植骨内固定术(LIFF)8例。记录手术并发症情况,比较前后入路下患者术前和术后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侧位X线观察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平均18(7~26)个月。前路和后路组患者颈部 VAS评分、上肢 VAS评分、JOA 评分术后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均 P <0.05),但术前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随访期间影像学检查内置物位置正确,植骨均在3~6全月内融合。前路及后路两组颈椎曲度术后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P <0.05);末次随访颈椎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个体化设计合适的手术方式,前后路术式均能有效解除神经压迫,恢复颈椎生理曲度,但前路较后路在降低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上具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外科学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不同手术入路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4
作者 齐峰 贾长青 +1 位作者 赵嘉国 张圣飞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9年第3期394-396,共3页
【目的】总结脊髓型颈椎病的不同手术方法,以提高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我科3年来行颈前路及后路手术的32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143例;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术111例;颈椎后路... 【目的】总结脊髓型颈椎病的不同手术方法,以提高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我科3年来行颈前路及后路手术的32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143例;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术111例;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75例。采用JOA评分,分析患者术后改善率。【结果】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术后改善率分别为81.4%,83.3%,77.2%。【结论】合理的选择手术方法,可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改善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外科学 脊髓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术前MRI信号变化与手术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吴广忠 陈静 +2 位作者 段丽莎 张斌 李晓东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3年第7期1254-1256,共3页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术前脊髓MRI的T2WI高信号的类型是否可预测椎体次全切除术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48例行椎体次全切除术的CSM患者的术前颈髓矢状位T1WI与T2WI信号的改变,采用Nurick分级的改变程度来评价CS...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术前脊髓MRI的T2WI高信号的类型是否可预测椎体次全切除术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48例行椎体次全切除术的CSM患者的术前颈髓矢状位T1WI与T2WI信号的改变,采用Nurick分级的改变程度来评价CSM的术后疗效,并对Nurick分级变化≥I级或NurickO~I级病例与T2WI信号类型进行10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4例(15.2%)为0型,48例(32.4%)为I型,36例(24.3%)为Ⅱ型;术前Nurick4~5级和Ⅱ型信号与术后治愈的可能性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T1WI低信号仅见于Ⅱ型信号患者,在36例Ⅱ型信号患者中,15例出现T1WI低信号且与术后治愈存在明显的负相关。【结论】Ⅱ型信号与CSM患者治愈的可能性存在负相关,而在Ⅱ型信号的病例中T1WI低信号可作为预测术后低治愈率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外科学 磁共振成像 预后
下载PDF
人工椎间盘置换加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 被引量:2
6
作者 廖维峰 肖晟 +3 位作者 黄象望 刘向阳 张毅 向铁城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4年第1期75-77,共3页
[目的]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加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湖南省人民医院2008年2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2例多节段颈椎病手术病例,均行人工椎间盘置换加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随访时间... [目的]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加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湖南省人民医院2008年2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2例多节段颈椎病手术病例,均行人工椎间盘置换加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随访15.5个月,均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正侧位及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及磁共振检查,观察植骨融合、内固定及人工椎间盘的情况,以JO 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内置物无松动、移位,植骨融合时间在3~6个月,平均4.9个月。置换间隙活动度术后1年时为12.5°±5.0°,与术前(12.3°±4.9°)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JOA 评分平均为9.3分,术后6个月时平均为16.1分,平均改善率为91.2%。[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加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近期疗效满意,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一种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外科学 椎间盘 外科学 减压术 外科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植骨融合加双侧椎动脉外膜剥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被引量:2
7
作者 王麓山 王文军 +5 位作者 刘利乐 胡文凯 姚女兆 王程 梁秋发 朱一平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7年第8期1321-1323,共3页
【目的】评价植骨融合加双侧椎动脉外膜剥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例CSA行植骨融合加双侧椎动脉外膜剥离术,随访6~36个月(平均20个月)。【结果】根据Nagashima疗效评定,优7例,良5,差1例。【结论】植骨... 【目的】评价植骨融合加双侧椎动脉外膜剥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例CSA行植骨融合加双侧椎动脉外膜剥离术,随访6~36个月(平均20个月)。【结果】根据Nagashima疗效评定,优7例,良5,差1例。【结论】植骨融合加双侧椎动脉外膜剥离对交感型CAS有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外科学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并发症 骨整合
下载PDF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前后路术式疗效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洁柏 卓小为 +2 位作者 刘建纯 周志宏 倪松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9年第12期2279-2282,共4页
【目的】分析和比较前后路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颈前路2个(或2个以上)椎体次全切除脊髓减压、钛网植骨支撑融合内固定术(A组27例)及颈后路脊髓受压段全椎板切除减... 【目的】分析和比较前后路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颈前路2个(或2个以上)椎体次全切除脊髓减压、钛网植骨支撑融合内固定术(A组27例)及颈后路脊髓受压段全椎板切除减压、植骨加侧块螺钉内固定术(B组21例)治疗,术后根据JOA评分及X线表现比较两组病例的改善率、植骨融合率及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情况。【结果】平均随访2年3个月,对两组术前、术后JOA评分进行统计处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改善率70.20%,优良率为81.48%,B组平均改善率65.15%,优良率80.95%,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组1例植骨未融合,植骨融合率96.30%,B组3例植骨未融合,植骨融合率85.71%,两组颈椎生理曲度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两种术式疗效相近,但前路多个椎体次全切除脊髓减压、钛网植骨支撑融合内固定术植骨融合率高、术时短,较之后路术式更安全有效;合理选择适应证及手术方法可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改善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外科学
下载PDF
C5/6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C7/T1椎间隙压力变化的生物力学研究
9
作者 李康华 李思鸿 +2 位作者 李国军 张俊 黄跃平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289-291,共3页
目的了解C5/6椎间盘髓核摘除、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C7/T1椎间隙内压力的影响。方法11具新鲜青壮年颈椎尸体标本。按测试的先后次序分为C5/6椎间盘完整组、C5/6椎间盘髓核摘除组和C5/6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在颈椎标本上施加轴向... 目的了解C5/6椎间盘髓核摘除、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C7/T1椎间隙内压力的影响。方法11具新鲜青壮年颈椎尸体标本。按测试的先后次序分为C5/6椎间盘完整组、C5/6椎间盘髓核摘除组和C5/6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在颈椎标本上施加轴向、侧弯、后伸、前屈分级载荷,测量各组C7/T1椎间隙内的压力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在轴向、前屈、侧弯三种工况相同载荷下,C5/6椎间盘髓核摘除组C7/T1椎间隙内的压力大于人工椎间盘组与椎间盘完整组(P〈0.05)。(2)在后伸载荷下C5/6椎间盘髓核摘除组C7/T1椎间隙内的压力和人工椎间盘组与椎间盘完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5/6人工椎间盘置换组C7/T1椎间隙内的压力在轴向、前屈、侧弯后伸四种工况下与椎间盘完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5/6颈人工椎间盘置换后C7/T1椎间隙内压与椎间盘完整时相似。(2)C5/6椎间盘髓核摘除后C7/T1椎间隙内压力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外科学 颈椎病/外科学 颈彬外科学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重症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3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熊敏 李锋 +2 位作者 陈森 余化龙 何宁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9年第8期1049-1051,1057,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重症脊髓型颈椎病行单纯前路手术与前后路联合手术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探讨重症脊髓型颈椎病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02年6月~2007年6月33例重症脊髓型颈椎病病例。对患者进行术前JOA评分,并行颈椎正侧... 目的通过观察重症脊髓型颈椎病行单纯前路手术与前后路联合手术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探讨重症脊髓型颈椎病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02年6月~2007年6月33例重症脊髓型颈椎病病例。对患者进行术前JOA评分,并行颈椎正侧位片及MRI检查,术后一周行JOA评分,术后一年行随访行JOA评分,并行颈椎正侧位片及MRI检查。根据影像学资料计算颈椎前凸角、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指数,比较手术前、术后相关指标的变化,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与术前相比,2组术后JOA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均有不同程度变小,相应颈椎前凸角变小,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前凸角及邻近节段的退变指数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前路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术后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邻近节段退变;二者均能有效缓解重症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对于合并存在黄韧带钙化导致后方受压或椎管发育性狭窄的病例,选取前后路联合手术,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外科学 脊髓疾病/外科学
原文传递
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国华 黄象望 +3 位作者 刘斌 刘向阳 肖晟 张毅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3年第7期1307-1309,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经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08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59例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的病例,其中29例行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试验组),30例行经... 【目的】对比研究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经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08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59例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的病例,其中29例行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试验组),30例行经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对照组)。比较并评价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指标;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12个月时JOA评分,颈椎活动度及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1~5年,平均18个月,两组术后12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12个月ROM较术前无显著改变(P〉0.05),对照组术后12个月ROM较术前减小(P〈0.05),且显著小于试验组(P〈0.01)。两组患者Odom评定满意率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果]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经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早、中期均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然而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能有效保留颈椎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外科学 脊柱融合术 颈椎病 外科学
下载PDF
髓内MRI信号异常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中神经电生理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向全 郑忠 +1 位作者 林勤 李超雄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2年第3期328-331,共4页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异常信号的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IONM)指标,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异常信号的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IONM)指标,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s)和体感诱发电位作(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s)的变化,分析异常MRI信号与IONM变化的关系。【方法】共收集本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150例异常MRI信号的CSM患者临床及IONM数据,根据其信号特征分为两组。A组:T2WIs高信号(120例);B组:T2WIs高信号同时T1WIs低信号(30例)。记录手术重要节点的IONM数据。【结果】A组:9例IONM改变,1例暂时性神经损伤,无新发永久神经损伤;B组:18例IONM改变,5例暂时性神经损伤,2例新发永久性神经损伤。两组间IONM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EPs,5/120vs12/30,P<0.05;SEPs,4/120vs6/30,P<0.05)。此外,B组减压前后IONM波幅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EPs,(134±30.2)μVvs(65±26.2)μV,P<0.05;SEPs,(2.4±0.9)μVvs(1.3±0.7)μV,P<0.05]。【结论】CSM患者T2WIs高信号同时T1WIs低信号比单独T2WIs高信号更易出现IONM改变,从而导致神经损伤的发生。在CSM脊髓减压过程中要注意IONM改变,必要时需要采取适当的手术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疾病/并发症 颈椎病/外科学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改良解剖型颈椎钛网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术中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13
作者 欧阳智华 孙建特 +2 位作者 王程 晏怡果 王文军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7年第7期1267-1270,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解剖型颈椎钛网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中的生物力学分布特点。【方法】建立正常人C3~C7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ACCF过程,分别装配传统颈椎钛网及改良解剖... 【目的】探讨改良解剖型颈椎钛网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中的生物力学分布特点。【方法】建立正常人C3~C7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ACCF过程,分别装配传统颈椎钛网及改良解剖型钛网,并对模型施加40N的预载荷及1.5Nm的运动附加力,使模型产生前屈、后伸、侧倾及旋转运动,比较两种钛网植骨方式对钛网、椎体及钛网对终板一钛网界面应力分布的差异。【结果】在前屈、后伸、左倾、右倾、左转、右转等6种不同的工况下,传统颈椎钛网最大的等效应力值分别为73.782、177.36、124.42、100.85、191.64及221.91MPa,新型改良钛网的最大等效应力值分别为31.028、62.236、46.053、44.337、41.549及39.255MPa,新型改良钛网的椎体应力分布远小于传统钛网,改良钛网C4及C6终板一钛网接触面的应力小于传统钛网相应接触点的应力。【结论】在ACCF中应用改良解剖型颈椎钛网可有效避免终板应力过度集中,理论上可以降低钛网下沉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钛/治疗应用 颈椎病/外科学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加短节段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
14
作者 余方 向铁城 +4 位作者 黄象望 刘向阳 肖晟 张毅 李光宝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2年第10期1961-1964,共4页
【目的】探讨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加短节段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临床疗效。【方法】湖南省人民医院2007年2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10例多节段颈椎病手术病例,均行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加短节段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随... 【目的】探讨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加短节段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临床疗效。【方法】湖南省人民医院2007年2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10例多节段颈椎病手术病例,均行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加短节段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随访时间为12~15个月,平均随访13.5个月,均摄颈椎磁共振及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正侧位及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观察植骨融合、内固定及人工椎间盘的情况,以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内置物无松动、移位,植骨融合时间在3~6个月,平均3.7个月。置换间隙术前活动度为(11.8°±5.3°),术后1年时为(11.2°±5.8°),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JOA评分平均为9.5分,术后6个月时平均为16.3分,平均改善率为90.7%。【结论】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加短节段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外科学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颈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15
作者 肖晟 黄象望 +2 位作者 刘向阳 张毅 王国平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2年第9期1652-1654,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Mobi—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DR)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8年2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22例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病例,均行单节段Mobi—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随访时间为12~15个月,平均随... 【目的】探讨颈椎Mobi—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DR)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8年2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22例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病例,均行单节段Mobi—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随访时间为12~15个月,平均随访13.5个月,均摄颈椎磁共振及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正侧位及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测量置换节段活动度(ROM),采用JOA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采用NDI评分及VAs评分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所有病例末次随访MobiC人工椎间盘假体无松动、塌陷。置换间隙术前活动度为9.74°±2.12°,术后1年时为9.96°±2.01°,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JOA评分为(7.56±2.21)分,术后1年为(15.10±1.29)分,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NDI评分为(38.90±3.92)分,术后1年为(27.30±3.14)分,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VAS评分为(5.20±1.31)分,术后1年为(3.10±1.24)分,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Mobi—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疾病 并发症 颈椎病 外科学 关节成形术 置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