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9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秸秆生物炭对Cd(Ⅱ)的吸附机理研究 被引量:220
1
作者 李力 陆宇超 +2 位作者 刘娅 孙红文 梁中耀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277-2283,共7页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在350℃和700℃热解温度下分别制备了两种生物炭(BC350和BC700),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在700℃下制备的生物炭芳构化程度更高,疏水性更强,比表面积更大,孔结构发育更加完全。研究Cd(Ⅱ)在两种生物炭上的吸附发现,...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在350℃和700℃热解温度下分别制备了两种生物炭(BC350和BC700),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在700℃下制备的生物炭芳构化程度更高,疏水性更强,比表面积更大,孔结构发育更加完全。研究Cd(Ⅱ)在两种生物炭上的吸附发现,Two-site 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比One-site 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能更好描述Cd(Ⅱ)在生物炭表面的吸附。BC700对Cd(Ⅱ)的吸附容量大于BC350,解吸率远小于BC350,吸附效果更好;离子交换和阳离子-π作用两种吸附机理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前者分别占BC350和BC700总吸附容量的13.7%和1.1%,后者分别占86.3%和98.9%,阳离子-π作用是最主要的吸附机理。红外光谱FTIR分析表明,生物炭表面的含氧官能团和π共轭芳香结构分别提供不同机理的吸附位点。由于具有更多的离子交换位点,BC350对Cd(Ⅱ)吸附受pH影响较BC700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吸附 离子交换 阳离子-π作用
下载PDF
不同热解温度生物炭对Cd(Ⅱ)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124
2
作者 王震宇 刘国成 +2 位作者 Monica Xing 李锋民 郑浩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735-4744,共10页
以花生壳和中药渣为原料,分别于300、350、400、500、600℃下慢速热解制备生物炭,并表征其物理化学性质.研究不同p H、吸附时间和Cd(Ⅱ)浓度下生物炭对Cd(Ⅱ)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生物炭的碳化程度增加,比表面积增大... 以花生壳和中药渣为原料,分别于300、350、400、500、600℃下慢速热解制备生物炭,并表征其物理化学性质.研究不同p H、吸附时间和Cd(Ⅱ)浓度下生物炭对Cd(Ⅱ)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生物炭的碳化程度增加,比表面积增大,含氧官能团数量减少,π共轭芳香结构更加完备,Ca和Mg等无机元素不断富集,矿物溶解性降低,导致了Cd(Ⅱ)在不同热解温度生物炭上吸附能力及机制的差异.随溶液p H的升高(2.0~6.0),生物炭对Cd(Ⅱ)的吸附量逐渐增加.吸附过程可分为快吸附和慢吸附两个阶段,吸附速度受膜扩散、颗粒内扩散和沉淀作用、离子交换等过程的控制.随热解温度的升高,快吸附在生物炭对Cd(Ⅱ)的吸附中所占比例逐渐降低.高温生物炭(≥500℃)中含氧官能团的锐减及难溶晶体矿物的形成降低了其对Cd(Ⅱ)的快吸附速率.沉淀和离子交换可能是低温生物炭(≤400℃)吸附Cd(Ⅱ)的主要机制;高温生物炭(≥500℃)中更完备的π共轭芳香结构增加了Cd-π作用对吸附的贡献,而难溶磷酸盐和碳酸盐的形成则降低了沉淀作用对吸附的贡献.这些研究结果为筛选对Cd(Ⅱ)具有高效去除或固持能力的功能生物炭(designer biochar)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壳 中药渣 生物炭 吸附
原文传递
不同pH下两种可变电荷土壤中Cu(Ⅱ)、Pb(Ⅱ)和Cd(Ⅱ)吸附与解吸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5
3
作者 梁晶 徐仁扣 +2 位作者 蒋新 卞永荣 谭文峰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92-995,共4页
对两种可变电荷土壤的研究表明,土壤对Cu(II)、Pb(II)和Cd(II)的吸附量均随pH的增加而增加,但Cu(II)与Pb(II)吸附量之间的差值随pH增加而减小,Cu(II)和Pb(II)与Cd(II)吸附量之间的差值随pH增大呈增大趋势。土壤吸附的Cd(II)的解吸量随... 对两种可变电荷土壤的研究表明,土壤对Cu(II)、Pb(II)和Cd(II)的吸附量均随pH的增加而增加,但Cu(II)与Pb(II)吸附量之间的差值随pH增加而减小,Cu(II)和Pb(II)与Cd(II)吸附量之间的差值随pH增大呈增大趋势。土壤吸附的Cd(II)的解吸量随吸附平衡液pH的增加而增加;但Cu(II)和Pb(II)的解吸量先随pH增加而增加,在某一pH时达最大,随后再逐渐减小。3种重金属离子在可变电荷土壤中吸附和解吸行为的不同特征是pH导致的土壤表面电荷的变化和离子水解程度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可变电荷土壤中重金属的控制和污染土壤的修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电荷土壤 Cu() Pb() cd() 吸附-解吸 PH
下载PDF
锌、镉掺杂纳米级钛酸铅的制备及对活性翠蓝的光催化降解 被引量:15
4
作者 蒋正静 戴洁 +2 位作者 张志兰 卞国庆 汤德祥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552-555,共4页
由草酸氧钛 ,柠檬酸 ,乙酸铅和乙酸锌或草酸镉 ,用 sol-gel法制得掺杂 Zn( )、Cd( )的钛酸铅纳米材料 ,并用 XRD、TEM等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 .掺杂钛酸铅对水溶性活性翠蓝染料的光催化降解活性比同法制备的纯 Pb Ti O3纳米粉要高 ;... 由草酸氧钛 ,柠檬酸 ,乙酸铅和乙酸锌或草酸镉 ,用 sol-gel法制得掺杂 Zn( )、Cd( )的钛酸铅纳米材料 ,并用 XRD、TEM等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 .掺杂钛酸铅对水溶性活性翠蓝染料的光催化降解活性比同法制备的纯 Pb Ti O3纳米粉要高 ;Zn( )和 Cd( )的掺杂摩尔分数各为 5%时活性最高 .掺杂Zn( )的催化剂的活性优于掺杂 Cd( )的催化剂 .产品在 p H<1 0的范围内 ,有较好的催化活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PbTiO3 掺杂催化剂 活性染料 光降解 活性翠蓝 纳米钛酸铅
下载PDF
改性膨润土对Cd(Ⅱ)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罗太安 刘晓东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0-81,共2页
研究比较了膨润土与改性膨润土作为吸附剂对Cd2 + 的吸附性能。探讨了膨润土的用量、pH值等因素对膨润土吸附Cd2 + 的影响。改性膨润土对Cd2 + 的吸附能力明显增强 ;膨润土的用量、pH值对Cd2 + 的吸附效率影响较大。当pH =8~ 9时 ,改... 研究比较了膨润土与改性膨润土作为吸附剂对Cd2 + 的吸附性能。探讨了膨润土的用量、pH值等因素对膨润土吸附Cd2 + 的影响。改性膨润土对Cd2 + 的吸附能力明显增强 ;膨润土的用量、pH值对Cd2 + 的吸附效率影响较大。当pH =8~ 9时 ,改性膨润土用量为 4g L ,对初始浓度为 4 0mg L的Cd2 + 的去除率达 96 %。膨润土原土、改性膨润土对Cd2 + 的吸附等温线均符合Freundlich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2+ 改性膨润土 去除率 吸附性能 cd() 初始浓度 吸附能力 增强 吸附剂 PH值
下载PDF
示波极谱法连续测定太湖流域大米中锌、铁、锰、铜、铅、镉含量 被引量:20
6
作者 宗水珍 钱小英 陈俊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8年第8期51-57,共7页
研究了示波极谱法在三乙醇胺-乙二胺-硫氰酸钾-乙酸-盐酸-碘化钾-十二烷基硫酸钠体系中连续测定太湖流域大米试样中锌、铁、锰、铜、铅、镉六种微量元素.在该体系中,六种微量元素分别在-1425mV、-1638mV、-1717mV、-508mV、-533mV、-6... 研究了示波极谱法在三乙醇胺-乙二胺-硫氰酸钾-乙酸-盐酸-碘化钾-十二烷基硫酸钠体系中连续测定太湖流域大米试样中锌、铁、锰、铜、铅、镉六种微量元素.在该体系中,六种微量元素分别在-1425mV、-1638mV、-1717mV、-508mV、-533mV、-668mV产生稳定的二阶导数极谱波.锌、铁、锰、铜和铅最低检出限为0.01μg·mL^-1,镉最低检出限为0.005μg·mL^-1,锌、铁、铜、铅的浓度在0.01~0.801μg·mL^-1,镉在0.005~0.80μg·mL^-1,锰在0.01~0.50μg·mL^-1范围内与极谱波峰高成正比.六种微量元素回收率范围:94.4%~103.5%,RSD:0.14%~8.72%.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和精确度高.该方法应用于太湖流域18种大米中六种微量元素的测定,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得的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米 连续测定 示波极谱法 锌、铁、锰、铜、铅、镉
下载PDF
Synthesis, Structure and Luminescent Property of a 2D Cd(Ⅱ) Coordination Polymer Based on Mixed-ligands of 1,3-Bis(imidazol)propane and Pyridine-3,5-dicarboxylic Acid 被引量:19
7
作者 卢久富 刘举 +1 位作者 姜敏 葛红光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2期248-252,共5页
A new Cd(Ⅱ) coordination polymer, namely, [Cd(1,3-bip)(3,5-pdc)]n (1,3-bip = 1,3-bis(imidazol)propane and 3,5-pdc = pyridine-3,5-dicarboxylic acid) has been synthesized under hydrothermal conditions. Compou... A new Cd(Ⅱ) coordination polymer, namely, [Cd(1,3-bip)(3,5-pdc)]n (1,3-bip = 1,3-bis(imidazol)propane and 3,5-pdc = pyridine-3,5-dicarboxylic acid) has been synthesized under hydrothermal conditions. Compound 1 was characterized by infrared spectrum, elemental analysis, powder X-ray diffraction (PXRD) and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It crystallizes in monoclinic, space group P21/c with a = 1.40178(7), b = 1.72502(12), c = 1.41635(6) ran, β = 92.653(4)°, V = 3.4212(3) nm3, Z = 4, C16HIsCdNsO4, Mr = 453.73, Dc = 1.762 g/cm3, F(000) = 1808,μ = 1.310 mm1, R = 0.0899 and wR = 0.1945. In compound 1, each 3,5-pdc ligand links three Cd(lI) ions and each Cd(Ⅱ) attaches to bip ligands to form a complicated 2D double-layer structure. In addition, the thermal stability and luminescent property of 1 have been studied in the solid state at room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 coordination polymer MIXED-LIGANDS crystal structure luminescent property
下载PDF
马铃薯秸秆生物炭对黄土吸附Cd(Ⅱ)的影响 被引量:19
8
作者 王璐 赵保卫 +2 位作者 马锋锋 许仁智 李烨炜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422-1430,共9页
为了探究来源于本地农业废弃物的生物炭对区域重金属污染黄土吸附固定化修复的可行性,本文采用批量平衡实验法,研究了马铃薯秸秆生物炭、黄土和生物炭与黄土混合物(加炭黄土)吸附重金属Cd(Ⅱ)的性能,考察了吸附时间、初始Cd(Ⅱ)浓度和溶... 为了探究来源于本地农业废弃物的生物炭对区域重金属污染黄土吸附固定化修复的可行性,本文采用批量平衡实验法,研究了马铃薯秸秆生物炭、黄土和生物炭与黄土混合物(加炭黄土)吸附重金属Cd(Ⅱ)的性能,考察了吸附时间、初始Cd(Ⅱ)浓度和溶液p H值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并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分析等方法对吸附前后的生物炭和黄土分别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生物炭、黄土、加炭黄土对Cd(Ⅱ)的吸附等温模式符合Langmuir模型,在25℃下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5.60、7.87、12.40 mg·g^(-10,吸附动力学数据满足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溶液初始p H值对Cd(Ⅱ)的吸附过程影响较大,2<p H<4和6<p H<8时,吸附量增加速率很快,而4<p H<6时,吸附量平缓上升.表征结果说明离子交换和阳离子-π作用为生物炭对Cd(Ⅱ)的主要吸附机制,而黄土对Cd(Ⅱ)的吸附主要归因于石英、高岭石等黏土矿物以及有机质中的羧基基团.对比动力学和等温吸附数据可得,在实验研究范围内,生物炭的添加使黄土对Cd(Ⅱ)的吸附能力分别提高了41.50%和49.94%.因此,在一定条件下,生物炭的输入可有效提高黄土对Cd(Ⅱ)的吸附固定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生物炭 吸附 cd()
下载PDF
Cd^(2+)-PAN-聚乙烯醇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水中痕量镉 被引量:10
9
作者 韩志辉 吕昌银 杨胜圆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77-79,共3页
研究了在聚乙烯醇(PVA-124)存在下Cd2+与1-(2-吡啶偶氮)-2-萘酚(PAN)作用的共振瑞利散射(RRS)光谱特征。基于RRS的增强,建立了一种测定水中痕量Cd(Ⅱ)的新方法。在pH=8.50的NH4Cl-NH4OH的缓冲介质中和PVA-124存在下,Cd2+与PAN形成配合物... 研究了在聚乙烯醇(PVA-124)存在下Cd2+与1-(2-吡啶偶氮)-2-萘酚(PAN)作用的共振瑞利散射(RRS)光谱特征。基于RRS的增强,建立了一种测定水中痕量Cd(Ⅱ)的新方法。在pH=8.50的NH4Cl-NH4OH的缓冲介质中和PVA-124存在下,Cd2+与PAN形成配合物,其RRS明显增强。Cd2+的浓度在0.017~1.00μg/mL范围内与分析信号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6)。方法的检出限为5.30 ng/mL;相对标准偏差1.25%~1.31%;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8.75%~102.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振瑞利散射 1-(2-吡啶偶氮)-2-萘酚 聚乙烯醇 镉离子
下载PDF
Cd(Ⅱ)对泥鳅抗氧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被引量:17
10
作者 孙淑红 焦传珍 +1 位作者 刘小林 魏振林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2-56,共5页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d(Ⅱ)对泥鳅肝脏内抗氧化酶包括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以及对脂质过氧化指标——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探讨了在Cd(Ⅱ)胁迫下,泥鳅肝组织内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脂质过氧化的...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d(Ⅱ)对泥鳅肝脏内抗氧化酶包括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以及对脂质过氧化指标——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探讨了在Cd(Ⅱ)胁迫下,泥鳅肝组织内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脂质过氧化的变化趋势及其关系。结果表明:低浓度Cd(Ⅱ)(0.025 mg/L)对泥鳅肝脏中SOD活性有诱导作用,并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对CAT和POD活性以及MDA含量无显著影响;当Cd(Ⅱ)浓度较高时(0.25、2.5 mg/L),SOD、CAT、POD 3种抗氧化酶活性呈现先诱导后抑制的趋势,Cd(Ⅱ)浓度越高,抗氧化酶活性上升越急剧,出现活性抑制的时间就越提前。SOD活性对Cd(Ⅱ)浓度及时间变化较敏感,CAT和POD次之,MDA含量变化与抗氧化酶活性变化呈相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鳅 cd() 抗氧化酶活性 MDA含量
下载PDF
草酸改性柚子皮对废水中镉离子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18
11
作者 毛艳丽 康海彦 吴俊峰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5-72,共8页
以粗柚子皮(PP)为吸附剂原材料,以草酸为改性剂制备出了改性柚子皮吸附剂(MPP)。采用批量实验研究了改性吸附剂对水中Cd(Ⅱ)吸附的影响因素(如溶液pH、吸附剂用量、接触时间和Cd(Ⅱ)初始浓度)、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和吸附热力学等,... 以粗柚子皮(PP)为吸附剂原材料,以草酸为改性剂制备出了改性柚子皮吸附剂(MPP)。采用批量实验研究了改性吸附剂对水中Cd(Ⅱ)吸附的影响因素(如溶液pH、吸附剂用量、接触时间和Cd(Ⅱ)初始浓度)、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和吸附热力学等,并讨论了其吸附机理。在溶液初始pH为5.0、吸附剂投加量为5 g/L、Cd(Ⅱ)初始浓度为50 mg/L条件下,吸附剂MPP对Cd(Ⅱ)的吸附平衡时间为120 min,其吸附率可维持在95.63%以上。吸附过程可以很好地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描述。热力学分析结果显示,吸附剂(MPP)对Cd(Ⅱ)的吸附是吸热反应,且能自发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改性柚子皮 改性吸附剂 镉离子 动力学 热力学
原文传递
纳米零价铁改性氨基生物炭的制备及对Cd(Ⅱ)的吸附和解吸特性 被引量:18
12
作者 马天行 杨琛 +2 位作者 江鲜英 党志 李筱琴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5433-5439,共7页
通过化学负载方法成功制得纳米零价铁改性氨基生物炭复合材料(ABC/NZVI),对其进行表征和研究了其对重金属Cd(Ⅱ)的吸附和解吸特性。结果表明,改性后,ABC/NZVI具有氨基官能团并且表面负载了纳米零价铁,比表面积为244 m^2·g^(-1),在... 通过化学负载方法成功制得纳米零价铁改性氨基生物炭复合材料(ABC/NZVI),对其进行表征和研究了其对重金属Cd(Ⅱ)的吸附和解吸特性。结果表明,改性后,ABC/NZVI具有氨基官能团并且表面负载了纳米零价铁,比表面积为244 m^2·g^(-1),在水溶液中稳定悬浮的平均粒径是845 nm。ABC/NZVI对Cd(Ⅱ)的吸附大约在457 min内即可达到吸附平衡,吸附动力学可用伪二级动力学模型较好地拟合(R^2≥0.990);对Cd(Ⅱ)表现出优良的吸附性能,饱和吸附容量为12.4 mg·g^(-1),吸附/解吸等温线均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可用Langmuir模型较好地拟合(R^2≥0.960),而且出现明显的解吸滞后现象,滞后系数(HI)为0.536。因此,ABC/NZVI对Cd(Ⅱ)的吸附可能为单分子层的化学吸附,主要的吸附机理可能涉及配合和沉淀两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氨基 纳米零价铁 吸附 解吸
原文传递
霉菌吸附水体中Cr(Ⅵ)Cd(Ⅱ)离子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张玉玲 张兰英 +2 位作者 刘娜 杜连柱 房芳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1-22,71,共3页
采用从活性污泥中筛选的ZYL霉菌,进行吸附水体中Cr(Ⅵ)、Cd(Ⅱ)离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Cr(Ⅵ)、Cd(Ⅱ)浓度分别为300mg/L时,菌种生长良好。吸附水体中[Cr(Ⅵ)、Cd(Ⅱ)]的最佳条件是pH=5.0,时间1h,温度为10℃。吸附规律符合Langm uir... 采用从活性污泥中筛选的ZYL霉菌,进行吸附水体中Cr(Ⅵ)、Cd(Ⅱ)离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Cr(Ⅵ)、Cd(Ⅱ)浓度分别为300mg/L时,菌种生长良好。吸附水体中[Cr(Ⅵ)、Cd(Ⅱ)]的最佳条件是pH=5.0,时间1h,温度为10℃。吸附规律符合Langm uir等温吸附模型,由回归方程得到Cr(Ⅵ)的表观最大吸附量为14m g/g;Cd(Ⅱ)的表观最大吸附量为52m g/g,说明该霉菌可以很好的去除低温水体(地下水)中Cr(Ⅵ)、Cd(Ⅱ)离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菌 吸附 Cr(Ⅵ) cd()
下载PDF
N,O-羧甲基壳聚糖树脂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宋磊 党奇峰 +4 位作者 刘成圣 于乐军 张冉 王玉杰 于德君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3081-3084,共4页
通过乳化交联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戊二醛交联N,O-羧甲基壳聚糖树脂,用SEM和FT-IR对树脂的表面结构和化学结构进行表征。用树脂吸附水溶液中的Cu(Ⅱ)、Pb(Ⅱ)和Cd(Ⅱ)等重金属离子,研究了不同pH值、接触时间和初始浓度对吸附量的影响。当p... 通过乳化交联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戊二醛交联N,O-羧甲基壳聚糖树脂,用SEM和FT-IR对树脂的表面结构和化学结构进行表征。用树脂吸附水溶液中的Cu(Ⅱ)、Pb(Ⅱ)和Cd(Ⅱ)等重金属离子,研究了不同pH值、接触时间和初始浓度对吸附量的影响。当pH值=5时,树脂对Cu(Ⅱ)的吸附量达到最大值;当pH值=6时,对Pb(Ⅱ)和Cd(Ⅱ)的吸附量达到最大值。利用两种吸附等温线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并对吸附动力学进行研究,实验数据对Langmuir等温线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度,拟合后对Cu(Ⅱ)、Pb(Ⅱ)和Cd(Ⅱ)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56.25、222.22和178.57mg/g,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 O-羧甲基壳聚糖 吸附 Cu() Pb() cd()
下载PDF
新型多孔多胺化交联壳聚糖对镉(Ⅱ)吸附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志华 李青燕 王书俊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2期93-96,共4页
设计和制备了一种新型多孔多胺化壳聚糖 (P CCTS) ,用FTIR和X射线衍射法表征了产物的结构 ,研究了P CCTS对镉 (Ⅱ )离子的吸附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P CCTS对镉 (Ⅱ )离子有很强的吸附能力 ,在 pH为 6左右P CCTS对镉 (Ⅱ )离子的吸附能力最... 设计和制备了一种新型多孔多胺化壳聚糖 (P CCTS) ,用FTIR和X射线衍射法表征了产物的结构 ,研究了P CCTS对镉 (Ⅱ )离子的吸附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P CCTS对镉 (Ⅱ )离子有很强的吸附能力 ,在 pH为 6左右P CCTS对镉 (Ⅱ )离子的吸附能力最强 ,溶液中适量NaCl的存在能够显著提高P CCTS对镉 (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多胺化交联壳聚糖 吸附性能 镉() 吸附容量
下载PDF
纳米γ-Al_2O_3的制备及其对铅(Ⅱ)镉(Ⅱ)铬(Ⅵ)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12
16
作者 郝存江 冯青琴 +1 位作者 元炯亮 韩玉民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958-961,共4页
采用溶胶 凝胶法合成纳米γ Al2 O3 ,以透射电镜 (TEM )、X射线衍射 (XRD)、比表面积测定 (BET)等技术对所得的纳米γ Al2 O3 进行了表征。表明纳米粒子的直径在 30 70nm ,并利用Zetaplus电位仪测定了其等电点。考察了纳米γ Al2 O3 ... 采用溶胶 凝胶法合成纳米γ Al2 O3 ,以透射电镜 (TEM )、X射线衍射 (XRD)、比表面积测定 (BET)等技术对所得的纳米γ Al2 O3 进行了表征。表明纳米粒子的直径在 30 70nm ,并利用Zetaplus电位仪测定了其等电点。考察了纳米γ Al2 O3 材料在静态吸附条件下对Pb(Ⅱ )、Cd (Ⅱ )、Cr(Ⅵ )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 ,在 pH值为 6 7条件下 ,对金属离子Pb(Ⅱ )、Cd (Ⅱ )、Cr(Ⅵ )有强烈的吸附能力 ,且符合Freundlich吸附方程。吸附于纳米γ Al2 O3 上的金属离子可用 0 1mol/LHCl溶液进行解脱 ,再生后的纳米γ Al2 O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γ-Al2O3 溶胶-凝胶法 吸附 Pb() cd() Cr(Ⅵ)
下载PDF
胞外聚合物对水中Cd(Ⅱ)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王远红 张红波 +2 位作者 罗世田 刘巍峰 赵二丽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185-2189,共5页
以Pseudomonas fluorescens C-2产生的胞外聚合物PF-2作为新型生物吸附剂,以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其进行表征。系统地研究了胞外聚合物PF-2对水中Cd(II)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在pH值为6.0,该吸附剂对水中的Cd(II)具有很强的吸附... 以Pseudomonas fluorescens C-2产生的胞外聚合物PF-2作为新型生物吸附剂,以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其进行表征。系统地研究了胞外聚合物PF-2对水中Cd(II)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在pH值为6.0,该吸附剂对水中的Cd(II)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聚合物PF-2对Cd(Ⅱ)的吸附较易进行,吸附等温线能较好地用Langmuir模型来描述,最大单分子层吸附量为33.50 mg/g,吸附动力学很好地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胞外聚合物PF-2含有的主要官能团为羧基、羟基和氨基等,其中羧基、羟基参与了Cd(Ⅱ)的吸附。结果表明利用胞外聚合物PF-2去除环境水样中的Cd(Ⅱ)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聚合物 cd() 生物吸附 废水处理
原文传递
重金属镉离子的支撑液膜分离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骋 姚秉华 谢伟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66-269,共4页
本文以多孔聚丙烯膜为支撑体,PC-88A/CHCL3为膜载体,研究了重金属离子Cd(Ⅱ)的支撑液膜传输的行为。考察了料液相pH值、载体浓液、温度和起始浓度等因素对Cd(Ⅱ)传输的影响;丙对该体系富集、传输Cd(Ⅱ)的最佳条件进行了讨论。从界面化... 本文以多孔聚丙烯膜为支撑体,PC-88A/CHCL3为膜载体,研究了重金属离子Cd(Ⅱ)的支撑液膜传输的行为。考察了料液相pH值、载体浓液、温度和起始浓度等因素对Cd(Ⅱ)传输的影响;丙对该体系富集、传输Cd(Ⅱ)的最佳条件进行了讨论。从界面化学和扩散传质角度建立了金属离子的传输动力数值方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应用于Cd(Ⅱ)与Zn(Ⅱ)的液膜分离,取得满意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撑液膜 cd() 重金属离子 镉离子 液膜分离 Zn() 富集 传输 界面化学 实验验证
下载PDF
Cd(Ⅱ)、Zn(Ⅱ)对新月菱形藻生长及生化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路艳君 姜爱莉 +2 位作者 窦柏蕊 王粲 王长海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8-182,共5页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d(Ⅱ)、Zn(Ⅱ)对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生长及细胞内蛋白质、多糖、叶绿素等生化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新月菱形藻对两种重金属均有一定的耐受力;Cd(Ⅱ)、Zn(Ⅱ)浓度分别低于3.0、1.0 mg/L时对新月菱形...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d(Ⅱ)、Zn(Ⅱ)对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生长及细胞内蛋白质、多糖、叶绿素等生化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新月菱形藻对两种重金属均有一定的耐受力;Cd(Ⅱ)、Zn(Ⅱ)浓度分别低于3.0、1.0 mg/L时对新月菱形藻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P>0.05),高于此浓度则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Zn(Ⅱ)对新月菱形藻胞内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不明显(P>0.05),Cd(Ⅱ)能抑制新月菱形藻蛋白质的合成;低于3.0 mg/L的Cd(Ⅱ)、Zn(Ⅱ)能促进新月菱形藻胞内多糖和叶绿素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月菱形藻 cd() Zn() 生长 生化成分
下载PDF
Cyanex272-Span80-甲苯乳状液膜迁移分离锌、镉及其它元素的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邹长英 李克安 童沈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85-188,共4页
用Cyanex 272-Span 80-甲苯乳状液膜研究了Zn(2+)的迁移行为,在适宜条件下,5min内锌的迁移率达95%以上。而在此条件下,与锌性质相近的镉、铜、钴、镍、汞等金属离子不迁移或迁移率很低。因此,用此... 用Cyanex 272-Span 80-甲苯乳状液膜研究了Zn(2+)的迁移行为,在适宜条件下,5min内锌的迁移率达95%以上。而在此条件下,与锌性质相近的镉、铜、钴、镍、汞等金属离子不迁移或迁移率很低。因此,用此乳状液膜体系可将锌与镉及其它常见离子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状液膜 迁移 甲苯 分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