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
作者 许文强 陈曦 +1 位作者 罗格平 冯异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80-987,共8页
植物和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碳库,而碳同位素技术对各碳库中碳元素的迁移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能够为碳转化研究提供有力证据。以往研究土壤碳循环主要是针对有机碳,较少考虑无机碳的作用,但干旱区土壤无机碳在区域碳循环过程中的贡... 植物和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碳库,而碳同位素技术对各碳库中碳元素的迁移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能够为碳转化研究提供有力证据。以往研究土壤碳循环主要是针对有机碳,较少考虑无机碳的作用,但干旱区土壤无机碳在区域碳循环过程中的贡献日益显著,因此干旱区土壤碳循环研究必须同时考虑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行为。基于碳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土壤有机碳循环研究和土壤无机碳动态及其碳同位素研究进展,探讨土壤无机碳与有机碳的转化关系,并对干旱区土壤碳循环研究进行展望,期望从稳定同位素生态学的角度探讨干旱区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转化关系,以推动干旱区土壤碳循环研究,揭示干旱区碳循环过程及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稳定同位素 c3c4植被 δ13c富集 发生性碳酸盐 土壤cO2
下载PDF
中国黄土高原沉积物稳定碳同位素指标在古植被环境研究中的进展 被引量:12
2
作者 徐向春 周斌 +1 位作者 周雪航 王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31-947,共17页
重建古植被、古气候演化历史一直是地质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恢复晚新生代以来古植被环境变化不仅可以加深气候驱动机制的理解,而且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黄土沉积中不同载体(如土壤总有机碳、次生碳酸盐、正构烷烃和黑碳等)... 重建古植被、古气候演化历史一直是地质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恢复晚新生代以来古植被环境变化不仅可以加深气候驱动机制的理解,而且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黄土沉积中不同载体(如土壤总有机碳、次生碳酸盐、正构烷烃和黑碳等)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响应植被和气候变化,被广泛应用于古植被环境研究。然而,黄土沉积中不同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因素复杂等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指标的准确性及不同指标间的相互印证。分析中国黄土高原22个典型沉积剖面约2500个样品的总有机碳稳定碳同位素(δ^(13)C_(TOC))与磁化率数据表明,二者具有复杂的时间、空间特征。约100 ka以来,绝大部分剖面δ^(13)C_(TOC)与磁化率的相关性较好,指示夏季风强盛时C4植物增多。但在更长时间尺度上,要充分考虑δ^(13)C_(TOC)分馏和区域气候差异的影响。空间演化上,现代季风-非季风区分界线附近的剖面δ^(13)C_(TOC)与磁化率的相关性极高(R^(2)>0.7,p<0.001),可能指示该区域植被对季风强弱变化十分敏感。综合对比灵台、蓝田、白水等6个剖面的次生碳酸盐碳同位素记录(δ^(13)C_(PC)),将该指标用于黄土高原地区古植被比例重建时,首先要修正大气CO_(2)的影响,也可利用黄土序列δ^(13)C_(PC)记录来进行重建古大气pCO_(2)等新的研究。目前,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δ^(13)Cn-alkanes)相关记录较少,研究发现该指标可较好地指示植被演化,渭南剖面的δ^(13)Cn-alkanes记录呈现出与古温度、古降水等气候指标较好的一致性,但样品提取困难也阻碍了δ^(13)Cn-alkanes的深入研究。黑碳稳定碳同位素(δ^(13)CBC)更多反映的是燃烧植被信息,在以草本和灌木植被类型为主的区域与δ^(13)C_(TOC)记录更为一致,可以较为准确地指示生长植被类型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层 ^(δ13)c c3/c4植物 土壤总有机碳 次生碳酸盐 正构烷烃 热解炭(黑碳)
原文传递
柴达木盆地中新世-早上新世有机碳同位素记录和植被演化历史 被引量:4
3
作者 苏庆达 聂军胜 +1 位作者 李祥忠 高鹏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48-957,共10页
晚中新世C_(4)植被扩张的过程和驱动机制是全球古气候变化研究的焦点问题。然而,这一生态格局的转变在亚洲中纬度地区的扩张范围尚存在争议,阻碍了对中国北方陆地生态系统的形成及其与高原隆起关系的清晰认识。青藏高原东北缘柴达木盆... 晚中新世C_(4)植被扩张的过程和驱动机制是全球古气候变化研究的焦点问题。然而,这一生态格局的转变在亚洲中纬度地区的扩张范围尚存在争议,阻碍了对中国北方陆地生态系统的形成及其与高原隆起关系的清晰认识。青藏高原东北缘柴达木盆地河湖相沉积保存了晚新生代连续的古生态演化记录,是研究这一科学问题的理想载体。本研究选取柴达木盆地已具有古地磁年代的、厚度约6200 m的大红沟剖面河湖相地层,通过有机碳同位素和正构烷烃分析,恢复了高原东北缘约20.5~4.4 Ma的植被演变历史。结果发现,大红沟剖面典型样品正构烷烃C_(27)、C_(29)和C_(31)组分含量占总含量的绝大多数,且具有明显的奇偶优势,指示陆生高等植物是该剖面河湖相沉积物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大红沟剖面有机碳同位素记录指示中新世-早上新世青藏高原东北缘生态系统以C_(4)植物为主且晚中新世没有出现C_(4)植被的大规模扩张,这与低海拔的中国北方晚中新世C_(4)植被大规模扩张的观点不同。晚中新世较低的大气CO_(2)浓度和高原隆升引发亚洲夏季风降水增强有利于晚中新世C_(4)植被的扩张,而晚中新世C_(4)植被的大规模扩张并没有发生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据此推测这可能是晚中新世高原东北缘构造抬升造成植物生长季温度较低,限制了C_(4)植物的生长。这一研究为晚中新世高原东北缘构造隆升提供了间接的生态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晚中新世 有机碳同位素和正构烷烃 c_3/c_4植被
原文传递
天山北坡土壤有机碳δ^13C组成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许文强 罗格平 +2 位作者 陈曦 冯异星 李超凡 《同位素》 CAS 2016年第3期140-145,共6页
本文选择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基于碳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土壤有机碳(SOC)δ^(13)C值随降雨量的变化,研究不同海拔梯度土壤剖面δ^(13)C值随采样深度的变化。结果显示,三工河流域降雨量在300mm以下的采样点,SOCδ^(13)C值随降... 本文选择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基于碳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土壤有机碳(SOC)δ^(13)C值随降雨量的变化,研究不同海拔梯度土壤剖面δ^(13)C值随采样深度的变化。结果显示,三工河流域降雨量在300mm以下的采样点,SOCδ^(13)C值随降雨量的增加呈递减趋势(R2=0.97),而降雨量在300mm^500mm的采样点,δ^(13)C值随降雨量变化不明显(R2=0.04);三工河流域纯C3植物采样点土壤剖面δ^(13)C值随采样深度呈现明显的富集效应,即土壤剖面下层δ^(13)C值大于上层,其平均差值为1.01‰,与其他相关区域研究结果一致;而沙质荒漠和土质荒漠采样点剖面下层与上层SOCδ^(13)C平均差值为4.33‰,其变化趋势与纯C3植物采样点相反,且其表层δ^(13)C值接近C4植物来源,底层接近C3植物来源,推断其地上历史植被可能经历了由C3到C4的演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δ^13c c3c4植物 δ^13c富集效应 三工河流域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C3/C4 vegetation and its controlling factors in southern China since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被引量:2
5
作者 Linlin CUI Jianfang HU Xu W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8期1256-1268,共13页
To date, few research have been reported on the evolution of C3/C4 vegetation in southern China, and the main mechanism influencing the evolution of C3/C4 vegetation is unclear. That makes it difficult for researchers... To date, few research have been reported on the evolution of C3/C4 vegetation in southern China, and the main mechanism influencing the evolution of C3/C4 vegetation is unclear. That makes it difficult for researchers to understand the competition mechanism of C3 and C4 plants under different climate environment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climate factors. It is also not conducive for researchers to assess the influence of future climate change on regional C3/C4 vegetation. Exactly, C3/C4 vegetation change in the regional-scale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Therefore, i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reconstruct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C3/C4 vegetation in southern China and clarify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climate change. In this study, w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stable carbon isotope(δ13 C) of the longchain n-alkanes in sediment samples from eight lakes and four peat profiles in southern China, to reconstruct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C3/C4 vegetation in these regions since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LGM) and to investigate the climat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4 plant abundance change in the research area. The integrated long-chain n-alkane(C27–C33) stable carbon isotope results of samples from Zhanjiang Huguangyan Maar Lake, Xingyun Lake, Lugu Lake and Dingnan peat showed that, from the LGM to the Early Holocene, C4 plant relative abundance exhibited a gradually increasing trend from 21% to 34%. In the Middle Holocene, the C4 plant abundance significantly declined and reached a lowest value of 10%. In space, the C4 plant abundance generally exhibited a gradually declining trend from south to north in the LGM and the Early Holocene, while it showed an opposite trend in the Holocene Climate Optimum(6.0 cal ka BP). It reflected that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 on C4 plants spatial distribution was changing from temperature to precipitation.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temperature was the dominant factor affecting C4 plant distribution in souther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ble carbon isotope LONG-cHAIN N-ALKANES c3/c4vegetation Last GLAcIAL Maximum HOLOcENE climate Optimum period
原文传递
皋兰山红黏土-黄土记录的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期C_(3)/C_(4)植被演化
6
作者 李孟 彭廷江 +5 位作者 韩冰雁 郭本泓 李小苗 马振华 冯展涛 宋春晖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98-808,共11页
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是上新世温暖气候向更新世冰期-间冰期旋回过渡的重要时段,与此同时,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也深刻改变了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地貌格局和生态环境面貌。因此,开展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期的古气候变化研究是理... 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是上新世温暖气候向更新世冰期-间冰期旋回过渡的重要时段,与此同时,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也深刻改变了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地貌格局和生态环境面貌。因此,开展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期的古气候变化研究是理解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重要切入点。而兰州盆地地处中国三大自然区的衔接位置,对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响应较为敏感,是探讨构造-气候-生态相互作用的理想区域。以兰州皋兰山红黏土-黄土岩芯为研究对象,在已有黄土高精度磁性地层年代学基础上,综合开展了有机碳同位素和长链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分析,重建了西部黄土高原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期(3.0~2.2 Ma)的C_(3)/C_(4)植被相对丰度演化历史。结果表明:皋兰山上新世-更新世转型期风成沉积中正构烷烃多以C31为主峰的单峰模式,可能指示了草本植被的主要贡献。而典型黄土层位(L32和L33)的正构烷烃多呈现微生物降解的双鼓包模式,表明饱和烃受外源输入影响。综合对比常规指标、总有机碳和长链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后认为,皋兰山底部黄土的总有机碳同位素不能直接用于重建区域C_(3)/C_(4)植被演化。长链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研究表明:在3.0~2.2 Ma时期,皋兰山古生态整体以C3植被为主;C4植被扩张发生在3.0 Ma之前,3.0~2.9 Ma发生C4植被快速减少事件,初步推测这可能与降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皋兰山 上新世-更新世转型 总有机碳同位素 单体碳同位素 c_(3)/c_(4)植被演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