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uality Standard of Barberry Branches
1
作者 Dongmei SHA Liniu SHAMA +5 位作者 Wenbing LI Xiaoyong HE Bin HE Yanfei HUANG Xinjia YAN Yuan LIU 《Medicinal Plant》 CAS 2023年第4期41-45,共5页
[Objectives] To establish the quality standard of barberry branches. [Methods]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and thin layer identification were used to qualitatively identify barberry branches. Berberine content was dete... [Objectives] To establish the quality standard of barberry branches. [Methods]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and thin layer identification were used to qualitatively identify barberry branches. Berberine content was determined by HPLC method, and the content of water, total ash, acid insoluble ash and extract was detected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the Chinese Pharmacopoeia (2020 edition). [Results] The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showed that the features were obvious, and stone cells, cork cells, epidermal cells, stomata, fibers and catheter with reticulated pores could be found. Berberine was detected in barberry branches by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and the characteristic spots were separated clearly. Moisture, total ash, and acid insoluble ash content shall not exceed 13%, 6%, and 3%, respectively, and extract content shall not be less than 10%. Berberine hydrochloride (C_(20)H_(18)ClNO_(4)) should be calculated in the branches of Berberis wilsonae Hemsley and Berberis aggregata C. K. Schneid., and berberine (C_(20)H_(17)NO_(4)) content should not be less than 0.05%.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was good in the range of 0.002-0.240 mg/mL ( R^(2)=0.999 5). The average recovery was 89.63%, and RSD was 5.28%. [Conclusions] The method was simple, accurate and reproducible, and can be used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of barberry branch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berry branches BERBERINE BERBERIS Berberis wilsonae Hemsley Berberis aggregata c.k.schneid. TLc HPLc
下载PDF
公丁香挥发油化学组成及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唐裕芳 张妙玲 +5 位作者 张有毫 廖红光 欧阳俊翔 曾志丁 冯淑环 李红梅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1-105,共5页
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分析了微波预处理-水蒸汽同时蒸馏萃取法所得公丁香(丁香花蕾)挥发油的化学组成,主要含有丁香酚(相对含量62.21%),2-甲氧基-4-[2-丙烯基]苯酚乙酸酯(相对含量17.7%)和4,11,11-三甲基-8-亚甲基二环[7,2,0]-4-烯... 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分析了微波预处理-水蒸汽同时蒸馏萃取法所得公丁香(丁香花蕾)挥发油的化学组成,主要含有丁香酚(相对含量62.21%),2-甲氧基-4-[2-丙烯基]苯酚乙酸酯(相对含量17.7%)和4,11,11-三甲基-8-亚甲基二环[7,2,0]-4-烯(相对含量15.29%).公丁香挥发油对供试的6种细菌和4种真菌具有相当强的抑菌活性,对供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6.25 mL/L,普通变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12.50 mL/L,枯草芽孢杆菌25.00 mL/L;黑曲霉、青霉6.25 mL/L,黄曲霉、酵母菌12.5 m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丁香 气相色谱-质谱(Gc-MS) 挥发油 最低抑制浓度 抑菌活性
下载PDF
青海班玛栽培藏茶有效成分及微量元素含量分析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保英珍 石长宏 +1 位作者 马福贤 马永贵 《林业科技通讯》 2018年第8期74-76,共3页
为研究青海班玛人工栽培藏茶的品质,采用药典规定方法,测定了花叶海棠和变叶海棠中茶多酚、茶碱、总黄酮、粗纤维及6种微量元素。结果表明茶多酚含量花叶海棠〉变叶海棠,茶碱的含量花叶海棠〈变叶海棠,总黄酮含量花叶海棠〈变叶海棠,粗... 为研究青海班玛人工栽培藏茶的品质,采用药典规定方法,测定了花叶海棠和变叶海棠中茶多酚、茶碱、总黄酮、粗纤维及6种微量元素。结果表明茶多酚含量花叶海棠〉变叶海棠,茶碱的含量花叶海棠〈变叶海棠,总黄酮含量花叶海棠〈变叶海棠,粗纤维含量花叶海棠〉变叶海棠。微量元素中K、Na、Cu含量花叶海棠〉变叶海棠,Fe和Mg含量花叶海棠〈变叶海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茶 微量元素 变叶海棠 MALUS toringoides(Rehd)Hughes 花叶海棠 MALUS transitoria(Batalin)c.k.schneid
原文传递
插穗长度与GGR6处理对乌柳扦插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安焕霞 王占林 《山东林业科技》 2014年第5期43-45,15,共4页
为了研究插穗长度和植物生长调节剂GGR6处理乌柳扦插苗生长的影响,本文通过设置,不同长度插穗,不同GGR6浓度处理,比较分析乌柳扦插苗的生根及苗期生长特点。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插穗长度大于10cm,对高生长、分枝数和成活率均有显著... 为了研究插穗长度和植物生长调节剂GGR6处理乌柳扦插苗生长的影响,本文通过设置,不同长度插穗,不同GGR6浓度处理,比较分析乌柳扦插苗的生根及苗期生长特点。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插穗长度大于10cm,对高生长、分枝数和成活率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小于10cm,成活率、高生长量显著降低;100ppmGGR6是适合乌柳扦插苗处理的最佳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柳 插穗长度 GGR6 生长指标
下载PDF
辽东丁香枝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5
作者 韩佳宏 杨文华 +4 位作者 蔡恩博 宛瑛 陈秋连 赵红丹 张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6-31,共6页
【目的】研究辽东丁香枝体外抗氧化能力及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为该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制备辽东丁香枝乙醇提取物,通过对其总酚含量以及清除DPPH、ABTS+·能力和还原性能的测定,评估辽东丁香枝醇提取物的体... 【目的】研究辽东丁香枝体外抗氧化能力及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为该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制备辽东丁香枝乙醇提取物,通过对其总酚含量以及清除DPPH、ABTS+·能力和还原性能的测定,评估辽东丁香枝醇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建立小鼠酒精性肝损伤模型,灌胃高(20g/kg)、中(10g/kg)、低(5g/kg)剂量(以生药计)的辽东丁香枝水提取物,研究其对小鼠肝脏系数、血清ALT和AST活性及肝组织中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辽东丁香枝醇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清除DPPH、ABTS+·的IC50值分别为0.070 1和0.308mg/mL;辽东丁香枝醇提取物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其总酚含量为64.8μg/mg。高、中、低剂量的辽东丁香枝水提物均能显著降低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血清中的ALT和AST活性以及肝组织中的MDA含量(P<0.05),其中高剂量灌胃还可使小鼠肝脏系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辽东丁香枝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保肝作用,并且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剂量依赖性不强,可将其开发为保肝新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丁香枝 自由基 体外抗氧化 酒精性肝损伤
下载PDF
华西小石积种子休眠原因及萌发初探 被引量:4
6
作者 李佛莲 魏灵敏 +1 位作者 潘跃芝 王仕玉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期89-93,105,共6页
通过对华西小石积种子的形态、吸水性能、发芽试验和种子萌发抑制物的研究,并利用浓硫酸酸蚀和赤霉素处理其种子进行发芽试验,旨在探寻华西小石积种子休眠的原因并寻求相应的破眠方法。结果表明,华西小石积种子休眠的原因源于其外种皮... 通过对华西小石积种子的形态、吸水性能、发芽试验和种子萌发抑制物的研究,并利用浓硫酸酸蚀和赤霉素处理其种子进行发芽试验,旨在探寻华西小石积种子休眠的原因并寻求相应的破眠方法。结果表明,华西小石积种子休眠的原因源于其外种皮的机械阻碍和种子内源抑制物的存在。用浓硫酸和不同浓度的赤霉素综合处理可以打破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其中以浓硫酸酸蚀20min再以浓度为300mg/L的GA3浸泡24h处理可以使种子的萌发率达到50%。研究结果将为华西小石积种苗繁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小石积 种子萌发 休眠原因 破眠方法
下载PDF
青海高原花叶海棠叶片表型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白灵娜 张得芳 +2 位作者 刘霞 张磊 王占林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2期28-32,41,共6页
青海省内花叶海棠常用于藏茶制作,为明确青海省花叶海棠的变异特性,在青海省范围内收集7个不同生态区域的花叶海棠叶片测定表型性状。通过测定叶长、叶宽、叶柄长、刻距、刻基距,计算缺刻指数、刻基指数和叶形指数,评价花叶海棠叶片的... 青海省内花叶海棠常用于藏茶制作,为明确青海省花叶海棠的变异特性,在青海省范围内收集7个不同生态区域的花叶海棠叶片测定表型性状。通过测定叶长、叶宽、叶柄长、刻距、刻基距,计算缺刻指数、刻基指数和叶形指数,评价花叶海棠叶片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东峡林场的花叶海棠的叶片最大,班玛县友谊桥林场的叶片群体内变异程度小,群体间变异程度大,聚类结果将7个区域分为4类,即玛可河流域和湟水河流域上、中、下段,其中班玛县友谊桥林场与其他区域差异最大。在实际生产中根据具体需求选择不同的花叶海棠原材料,青海省花叶海棠适合用于藏茶产业的大规模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叶海棠 表型 变异
下载PDF
辽东丁香枝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蔡恩博 韩佳宏 +5 位作者 赵岩 郑曼玲 屠书梅 王大龙 贾彩霞 张晶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6年第3期87-93,共7页
目的研究辽东丁香树枝的化学成分。方法系统溶剂法对辽东丁香枝进行提取,并采用柱色谱、薄层色谱等分离手段对其进行分离纯化。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化学成分,利用GC-MS分析。结果鉴定出6种化合物,分别是: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化合物1)... 目的研究辽东丁香树枝的化学成分。方法系统溶剂法对辽东丁香枝进行提取,并采用柱色谱、薄层色谱等分离手段对其进行分离纯化。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化学成分,利用GC-MS分析。结果鉴定出6种化合物,分别是: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化合物1)、3-羟基-乌苏烷-12-烯(化合物2)、熊果酸(化合物3)、4-(2-羟乙基)-苯酚(化合物4)、D-甘露醇(化合物5)、丁香苷(化合物6);挥发油化学成分69种,占挥发油总量的99.86%,含量大的成分为2-甲基-5-(1-甲基乙基)-1-环戊烯醇(14.16%)。结论化合物3、5、6为首次从辽东丁香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4为首次从丁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和6含量较大,为将来富集这两个化合物提供依据。挥发油中除了烷烃类外,其他类化合物部分成分含有萜类特征,其中烯烃类和氧化物类化合物中倍半萜成分所占比例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丁香 化学成分 Gc-MS 挥发油
下载PDF
黑色与红色毛山楂果实类黄酮化合物差异分析
9
作者 张枭 李培暠 +4 位作者 王键 付东旭 赵柏棚 董文轩 刘月学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3-421,共9页
毛山楂是我国东北地区特有的山楂野生近缘种,其果实常为红色。黑色毛山楂为从毛山楂实生后代中发掘的黑色果皮的优异资源。为探究黑色与红色毛山楂果实类黄酮物质的含量差异,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 毛山楂是我国东北地区特有的山楂野生近缘种,其果实常为红色。黑色毛山楂为从毛山楂实生后代中发掘的黑色果皮的优异资源。为探究黑色与红色毛山楂果实类黄酮物质的含量差异,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UPLC-MS)对黑色与红色毛山楂成熟果实的类黄酮化合物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黑色与红色毛山楂成熟果实中,共检测出24种类黄酮化合物,包括黄酮类、原花青素类、花青素类、酚酸类等化合物。黑色毛山楂果实中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均显著高于红色毛山楂,其中金丝桃苷含量最高(901.96μg·g^(-1))是红色毛山楂的1.63倍。红色毛山楂中原花青素B1、原花青素B2/B4/B5、表儿茶素等原花青素类化合物的含量均显著高于黑色毛山楂,其中表儿茶素含量最高(12 844.31μg·g^(-1))是黑色毛山楂的1.29倍。黑色毛山楂中矢车菊-3-O-半乳糖苷含量(1 323.66μg·g^(-1))是红色毛山楂的1.59倍,矢车菊-阿拉伯糖苷/木糖苷含量(731.43μg·g^(-1))是红色毛山楂的7.97倍。矢车菊-3-O-葡萄糖苷在黑色毛山楂果实中大量积累(3 149.17μg·g^(-1)),而在红色毛山楂果实中并未检测到。综上所述,通过对黑色与红色毛山楂类黄酮化合物的种类及含量进行比较分析,为富含黄酮类物质山楂新品种的选育,提升山楂果实品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山楂 种质资源 果实 类黄酮物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