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陆内俯冲(C-俯冲)观的形成和发展 被引量:20
1
作者 罗志立 刘树根 +3 位作者 雍自权 赵锡奎 田作基 宋鸿彪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7,共7页
自1984年首次提出C-俯冲(中国陆内俯冲———Chinese-Subduction之简称)观点后,引起了国内地学界强烈的反响。经过近20年的发展,这一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地质现象证实,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这一观点认为,C-俯冲带在大地构造位置上... 自1984年首次提出C-俯冲(中国陆内俯冲———Chinese-Subduction之简称)观点后,引起了国内地学界强烈的反响。经过近20年的发展,这一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地质现象证实,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这一观点认为,C-俯冲带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古老褶皱山系与内陆盆地边缘坳陷之间;C-俯冲带早期为正断层,后期转化为逆断层,成为盆地坳陷边缘主动向山系潜滑的俯冲断层;C-俯冲带有着良好的成油条件,在逆冲带形成早期往往发育着较厚海相和海陆过渡相沉积,后期形成前渊盆地,在中、新生代可形成良好的湖相成油环境;青藏高原的崛起除了与新生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有关外,还与龙门山C-俯冲活动有关;C-俯冲不仅在中国中西部存在,也存在于中国的东部地区,C-俯冲观点的提出,丰富、完善了板块学说关于中、新生代造山带形成的模式,是中国地学工作者在大陆构造理论上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作用 c-俯冲 造山运动 内陆盆地 边缘坳陷
下载PDF
四川汶川大地震与C型俯冲的关系和防震减灾的建议 被引量:9
2
作者 罗志立 雍自权 +5 位作者 刘树根 孙玮 邓宾 杨荣军 张全林 代寒松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37-347,共11页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冲断带,属构造地震。龙门山冲断带与川西前陆盆地是中国西部典型大陆构造,属C型俯冲(陆内俯冲)模式。C型俯冲不仅控制油气资源分布,还孕育着发震机制。作者从龙门山冲断带地史演化、变形特征、深部地球物...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冲断带,属构造地震。龙门山冲断带与川西前陆盆地是中国西部典型大陆构造,属C型俯冲(陆内俯冲)模式。C型俯冲不仅控制油气资源分布,还孕育着发震机制。作者从龙门山冲断带地史演化、变形特征、深部地球物理信息,建立起龙门山C型俯冲构造运动模式。汶川大地震发震与此模式的地质构造背景关系密切,是现今发生的陆内俯冲引起的地震。当时可能发生了两次强烈地震,这才可能是北川县城遭到毁灭性破坏的原因。汶川大地震可能发生在上地壳底至中地壳深12~24 km的高导层上,属中国陆内俯冲型地震,很可能是太平洋板块推挤中国大陆的远端效应触发作用所引起,与印度板块推挤作用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c俯冲(中国陆内俯冲)型地震 北川 龙门山
下载PDF
我的石油地质人生——罗志立先生访谈录
3
作者 李玉琪 惠荣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10-18,共9页
罗志立先生是我国著名石油地质学家,参加过川中会战,创建中国地裂运动观,提出"板内C—俯冲理论",较早提出石油成因的"二元论"观点。他的很多理论对四川盆地的主要气田的发现起到了实际指导作用。罗志立先生对自己... 罗志立先生是我国著名石油地质学家,参加过川中会战,创建中国地裂运动观,提出"板内C—俯冲理论",较早提出石油成因的"二元论"观点。他的很多理论对四川盆地的主要气田的发现起到了实际指导作用。罗志立先生对自己石油地质工作经历所做的简要回顾与总结,不仅有助于澄清对中国石油史上一些关键问题的认识,更有助于思考石油地质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地质工作经历 川中会战 中国地裂运动 板内c俯冲理论
下载PDF
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的耦合关系及其动力学模式——以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为例 被引量:139
4
作者 刘树根 罗志立 +3 位作者 赵锡奎 徐国盛 王国芝 张成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7-186,共10页
造山带与沉积盆地是形成于统一的地球动力学系统之中的一对孪生体,由此构造了盆山系统。盆山系统是陆块相互作用、岩石圈层圈相互耦合的复杂系统,主要表现为物质的循环系统和能量的交换系统。盘山系统形成演化过程中造山带和沉积盆地之... 造山带与沉积盆地是形成于统一的地球动力学系统之中的一对孪生体,由此构造了盆山系统。盆山系统是陆块相互作用、岩石圈层圈相互耦合的复杂系统,主要表现为物质的循环系统和能量的交换系统。盘山系统形成演化过程中造山带和沉积盆地之间一切相互作用的总和即为盆山间的耦合关系。盆山系统是中国西部中新生代构造的基本格局,并有单侧盆地型盆山系统和双侧盆地型盆山系统两种基本类型。小陆块拼合、多旋回构造运动和陆内构造活动强烈等是中国西部盆山系统形成演化的地质背景。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盆山间耦合关系在垂向上表现为造山带隆升与沉积盆地沉降呈镜像关系,在横向上表现为物质流和能量流循环均有两个传递方向,并且盆山系统岩石圈各层圈间有着强烈的相互作用。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盆山间耦合关系的动力学模式为C(陆内)-型俯冲,对于单侧盆地型盆山系统其耦合关系的动力学模式为L(龙门山)-型俯冲,而双侧盆地型盆山系统其耦合关系的动力学模式为T(天山)-型俯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系统 耦合关系 龙门山造山带 中国西部 沉积盆地 动力学模式 c-型俯冲
下载PDF
龙门山造山带崛起和川西陆前盆地沉降 被引量:79
5
作者 罗志立 龙学明 《四川地质学报》 1992年第1期1-17,共17页
本文从沉积环境、地层古生物来研究龙门山造山带晚三叠世早期以前的组成及地史发展,从同位素地球化学来研究印支期—燕山期的地质热事件,从遥感地质和构造地质来研究变形特征,从重磁电各种物探资料综合解释来研究深部地壳结构,最后得出... 本文从沉积环境、地层古生物来研究龙门山造山带晚三叠世早期以前的组成及地史发展,从同位素地球化学来研究印支期—燕山期的地质热事件,从遥感地质和构造地质来研究变形特征,从重磁电各种物探资料综合解释来研究深部地壳结构,最后得出龙门山造山带岩石圈演化的动力学模式——多层次、多阶段、深层控制浅层变形的陆内俯冲模式,它不同于国内外许多学者对龙门山造山带演化模式的认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C-型(中国型)俯冲造山模式。这个模式的建立不仅具有发展中国陆内构造的理论意义,并将对龙门山造山带寻找金属矿产和扩大川西陆前盆地油气资源有实际指导意义,还将为研究龙门山区南北地震带和青藏高原东部隆起的成因机制提供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造山带 川西陆前盆地 稳定大陆边缘 A—型俯冲 c—型俯冲 陆内俯冲 动力学模式
下载PDF
评述“前陆盆地”名词在中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中的引用——反思中国石油构造学的发展 被引量:33
6
作者 罗志立 刘树根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98-407,共10页
“前陆盆地”一词,在中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研究中被许多学者广泛引用,在空间上有“泛前陆盆地化”,在地史演化中有“扩大化”,名词术语引用上有“复杂化”的倾向,因而引起同行的关注。本文从文献中追踪前陆盆地原命名者的涵义和沿革,正... “前陆盆地”一词,在中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研究中被许多学者广泛引用,在空间上有“泛前陆盆地化”,在地史演化中有“扩大化”,名词术语引用上有“复杂化”的倾向,因而引起同行的关注。本文从文献中追踪前陆盆地原命名者的涵义和沿革,正确理解国外学者提出前陆盆地的特征及模式,再根据中国的实际地质特征与国外典型前陆盆地对比,结果发现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的特殊性大于国外所称的前陆盆地的共同性。因而认为在中国中西部直接引用“前陆盆地”一词不当。建议采用“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Intracontinental subduction foreland basin)一词(简称C-型前陆盆地),以示有中国地质特色的前陆盆地,为今后建立油气成藏模式和指导油气勘探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最后,还讨论了中国石油构造学发展中,值得反思的3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盆地 石油构造学 前陆盆地 陆内俯型前陆盆地 A-型俯冲 c-型俯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