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1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腐真菌菌丝球形成的物化条件及其对铅的吸附 被引量:87
1
作者 李清彪 吴涓 +4 位作者 杨宏泉 邓旭 卢英华 洪丽玉 蔡立哲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3-38,共6页
为了探讨影响微生物菌丝球生长的物理化学因素和控制菌丝球大小的规律以及微生物吸附重金属的效果,对黄孢展齿革菌(Phanerochaetechrysosporium)呈球状体生长和用此菌丝球吸附水溶液中的Pb2+进行了研... 为了探讨影响微生物菌丝球生长的物理化学因素和控制菌丝球大小的规律以及微生物吸附重金属的效果,对黄孢展齿革菌(Phanerochaetechrysosporium)呈球状体生长和用此菌丝球吸附水溶液中的Pb2+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培养液pH值为4.5,孢子悬液浓度为106个/ml,表面活性剂吐温80的浓度为0.1%,高碳氮和摇床转速为150r/min的条件下,于39℃下培养3d,形成直径在1.5—1.7mm范围内的菌丝球,光滑均匀,具有一定机械强度,对Pb2+的吸附能力最强.用0.2mol/L的NaOH溶液处理该菌丝球,对25mg/L的铅溶液的吸附率达到了95%以上,表明用该菌丝球吸附水溶液中的Pb2+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腐真菌 菌丝球 生物吸附 吸附 废水处理
下载PDF
MBR中影响同步硝化反硝化的生态因子 被引量:65
2
作者 邹联沛 刘旭东 +1 位作者 王宝贞 范延臻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1-55,共5页
研究了DO、C/N、pH等生态因子对膜生物反应器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只有在各生态因子保持得当的条件下 ,同步硝化反硝化才能顺利地进行 .DO为 1mg/L左右、C/N比为 3 0左右、进水 pH值约 7 2左右时COD、NH+4、TN的去除率分别... 研究了DO、C/N、pH等生态因子对膜生物反应器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只有在各生态因子保持得当的条件下 ,同步硝化反硝化才能顺利地进行 .DO为 1mg/L左右、C/N比为 3 0左右、进水 pH值约 7 2左右时COD、NH+4、TN的去除率分别为 96%、95%和 9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生物反应器 污水处理 生态因子 同步硝化反硝化 MBR 废水处理
下载PDF
芦苇湿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97
3
作者 吕国红 周莉 +3 位作者 赵先丽 贾庆宇 谢艳兵 周广胜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84-389,共6页
利用元素分析仪,测定了芦苇湿地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和全N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全N及C/N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对不同月份(7、8、9和10月)而言,有机碳、全N及C/N比累积峰位于不同的土层中.土壤温度、水分及芦苇生长状况是... 利用元素分析仪,测定了芦苇湿地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和全N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全N及C/N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对不同月份(7、8、9和10月)而言,有机碳、全N及C/N比累积峰位于不同的土层中.土壤温度、水分及芦苇生长状况是引起分异的重要因子.7、8和10月份芦苇湿地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与全N呈显著相关(R2=0.73、0.73、0.71),而9月份芦苇湿地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与全N之间的相关性相对较差(R2=0.41).土壤C/N与土壤有机碳、全N均呈负相关,但C/N与全N的相关性强于土壤有机碳,说明C/N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全N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有机碳 n c/n
下载PDF
数种烤烟品种中碳氮代谢与酶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78
4
作者 刘卫群 韩锦峰 +2 位作者 史宏志 王延亭 李怀方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2-26,共5页
本文研究了烤烟品种K326,NC89,中烟90在不同生育期碳氮代谢和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团棵期K326的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和转化酶活性及总氮含量均高于NC89和中烟90。现蕾期后,中烟90的硝酸还原酶活性高于K326和NC89,转化酶活性... 本文研究了烤烟品种K326,NC89,中烟90在不同生育期碳氮代谢和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团棵期K326的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和转化酶活性及总氮含量均高于NC89和中烟90。现蕾期后,中烟90的硝酸还原酶活性高于K326和NC89,转化酶活性在整个生育期都低于K326和NC89。K326的C/N增加主要在现蕾期后,中烟90的C/N增加主要在现蕾期前。3个品种的碳氮代谢协调程度依次为K326,NC89,中烟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品质 烟草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氮比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85
5
作者 王建林 钟志明 +6 位作者 王忠红 陈宝雄 余成群 胡兴祥 沈振西 大次卓嘎 张宪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6678-6691,共14页
利用67个样点数据,研究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氮比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在水平方向上,土壤碳氮比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总体态势和斑块状交错分布的格局,碳氮比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藏北高原腹地和喜马拉雅山北麓湖盆区,... 利用67个样点数据,研究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氮比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在水平方向上,土壤碳氮比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总体态势和斑块状交错分布的格局,碳氮比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藏北高原腹地和喜马拉雅山北麓湖盆区,不同草地型和不同自然地带土壤碳氮比差异显著;(2)土壤剖面自上而下,不同草地型碳氮比可分为低-高-低型、由高到低型、由低到高型、高-低-高-低型和高-低-高型等5个类型。表土层(0—20 cm)与底土层(30—40 cm)土壤碳氮比差异显著;(3)土壤碳氮比与与最冷月均气温、年均蒸发量、年均相对湿度和土壤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年均日照时数、年均气温、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些环境因素对土壤碳氮比影响从大到小的顺序是年均相对湿度>年均日照时数>最冷月均气温>年均气温>年均蒸发量>土壤全氮含量>土壤速效钾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原 土壤 碳氮比 分布特征
下载PDF
秸秆还田施氮调节碳氮比对土壤无机氮、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9
6
作者 李涛 何春娥 +1 位作者 葛晓颖 欧阳竹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633-1642,共10页
秸秆的质量,特别是C/N是影响秸秆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的重要因素。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如何科学合理地施用氮肥是秸秆利用和优化施肥研究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秸秆还田施入碳氮的C/N为切入点,于2012—2013年通过田间试验(设秸秆不还田不施... 秸秆的质量,特别是C/N是影响秸秆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的重要因素。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如何科学合理地施用氮肥是秸秆利用和优化施肥研究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秸秆还田施入碳氮的C/N为切入点,于2012—2013年通过田间试验(设秸秆不还田不施肥、秸秆还田不施氮、秸秆还田施用无机氮肥调节C/N为10∶1、16∶1和25∶1以及秸秆还田施用有机氮肥调节C/N为25∶1处理),研究秸秆还田不同氮输入对小麦-玉米轮作田土壤无机氮、土壤微生物量氮、酶活性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C/N为25∶1下,施用有机氮肥和无机氮肥对土壤无机氮含量无显著影响;在施用无机氮肥的情况下,C/N越低土壤无机氮含量越高。2)秸秆还田施氮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但是各秸秆还田施氮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秸秆还田不同施氮处理对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施氮提高了FDA水解酶活性,并随C/N降低呈升高趋势,施用无机氮肥的效果强于施用有机氮肥的。3)秸秆还田施用无机氮肥显著提高了小麦和玉米地上部生物量,施用无机氮肥调节C/N为10∶1和16∶1相比于C/N为25∶1提高了小麦和玉米的苗期和成熟期地上部生物量;施用有机氮肥调节C/N为25∶1相比秸秆还田不施氮对地上部生物量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施用无机氮肥提高了作物产量,施用无机氮肥调节C/N为16∶1产量最高,而施用有机氮肥调节C/N为25∶1有降低作物产量的趋势。综合以上结果来看,施用无机氮肥调节C/N为16∶1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有机氮肥 无机氮肥 c/n 土壤酶 土壤微生物量氮 作物产量
下载PDF
不同碳源和碳氮比对一株好氧反硝化细菌脱氮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1
7
作者 王弘宇 马放 +3 位作者 苏俊峰 左薇 张献旭 张佳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68-972,共5页
利用间歇培养装置研究了好氧条件下丁二酸盐、乙酸盐和苹果酸盐3种不同碳源对好氧反硝化细菌X31脱氮性能的影响,并就不同碳氮比(C/N)条件下菌株X31的反硝化能力展开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碳源种类对菌株硝酸还原酶活性有明显影响.以丁二... 利用间歇培养装置研究了好氧条件下丁二酸盐、乙酸盐和苹果酸盐3种不同碳源对好氧反硝化细菌X31脱氮性能的影响,并就不同碳氮比(C/N)条件下菌株X31的反硝化能力展开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碳源种类对菌株硝酸还原酶活性有明显影响.以丁二酸盐和乙酸盐作为碳源时,其脱氮效果均要明显好于苹果酸盐作为碳源.以乙酸盐作为碳源时菌株的反硝化速率要稍高于丁二酸盐作为碳源,其反硝化速率可以达到11.86mg·g-·1h-1.不同碳氮比(C/N)条件下,X31菌株的好氧反硝化能力亦不相同.当C/N大于5时,脱氮率能达到90%以上.最适宜的碳氮比是5~6,在此区间能进行完全的反硝化.当C/N在1~14之间变化时,硝酸盐还原基本都发生在菌株生长的第4~10h,整个反硝化过程中亚硝酸盐浓度一直保持在极低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反硝化 生物脱氮 碳氮比 假单胞菌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典型区农田土壤碳氮比值的演变趋势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57
8
作者 齐雁冰 黄标 +4 位作者 顾志权 赵永存 孙维侠 王志刚 杨玉峰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50-56,共7页
土壤碳氮比值(C/N)是衡量土壤C、N营养平衡状况的指标,它的演变趋势对土壤碳、氮循环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分析,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分析了张家港市自1980~2004年土壤C/N值的时空演变及其对土壤碳、氮循... 土壤碳氮比值(C/N)是衡量土壤C、N营养平衡状况的指标,它的演变趋势对土壤碳、氮循环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分析,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分析了张家港市自1980~2004年土壤C/N值的时空演变及其对土壤碳、氮循环的意义。结果表明,张家港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总体上明显提高,土壤C/N值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主要表现在南部的人为土区土壤C/N降低,其中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降低显著(p〈0.001),平均降低0.85个单位,北部雏形土区C/N亦呈降低趋势,但无显著性(p〉0.05)。在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提高的同时,C/N的降低提高了微生物活性,加快有机质和有机氮的分解矿化,土壤固定有机碳能力降低,并释放更多的无机氮,氮素流失的可能性增加,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今后的农业生产中应注意提高土壤碳素投入和降低氮素投入,如大力推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减少无机氮肥,以保持土壤碳氮平衡及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演变 c/n 碳循环 氮循环 张家港市
下载PDF
绿肥和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供氮能力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8
9
作者 卢萍 杨林章 +1 位作者 单玉华 韩勇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9-42,共4页
研究了绿肥、秸秆还田及施用无机氮肥对水稻田土壤供氮能力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缺乏外源无机氮时,C/N高的有机物更能激发土壤氮的矿化,土壤速效氮含量增加。而在无机氮充足的情况下,C/N低的绿肥腐熟分解,使土壤矿质氮增加。绿... 研究了绿肥、秸秆还田及施用无机氮肥对水稻田土壤供氮能力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缺乏外源无机氮时,C/N高的有机物更能激发土壤氮的矿化,土壤速效氮含量增加。而在无机氮充足的情况下,C/N低的绿肥腐熟分解,使土壤矿质氮增加。绿肥还田使得施肥对土壤速效氮的影响加大。改变轮作制度,有机无机氮肥结合还田,水稻产量增加,无机氮肥需求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效氮 碳氮比 产量
原文传递
基于碳氮代谢的水稻氮含量及碳氮比光谱估测 被引量:57
10
作者 薛利红 杨林章 范小晖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30-435,共6页
碳氮代谢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因此碳氮含量及碳氮比的无损快速估测对植物的生长调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系统研究了水稻7个不同氮肥水平下的碳氮代谢特征及其与冠层反射光谱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植株碳氮含量及碳氮... 碳氮代谢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因此碳氮含量及碳氮比的无损快速估测对植物的生长调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系统研究了水稻7个不同氮肥水平下的碳氮代谢特征及其与冠层反射光谱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植株碳氮含量及碳氮比与大多数比值植被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及差值植被指数关系密切,比值植被指数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表现一致,差值植被指数略有不同,其中碳氮比的相关性与氮含量类似。氮含量与510 nm和460 nm构成的比值和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关系最佳,不受生育期的影响,可用统一的方程来预测;碳氮比则需分阶段建模较好,生育后期(抽穗期和灌浆盛期)以ND(1650,710)最好。经其他独立数据的验证表明,模型对氮含量的估测精度在叶片水平上为80.51%,在植株水平上为76.36%,预测的RMSE分别为0.20和0.26,叶片和植株碳氮比的估测精度分别为81.09%和70.70%,预测的RMSE分别为1.64和3.95。表明通过植被指数的计算可以定量地评估水稻氮含量及碳氮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冠层光谱 碳氮比 植被指数
下载PDF
太湖沉积物有机碳与氮的来源 被引量:61
11
作者 倪兆奎 李跃进 +2 位作者 王圣瑞 金相灿 储昭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4661-4670,共10页
选取太湖梅梁湾和湖心柱状沉积物,研究了其有机碳同位素(δ13C)和氮同位素(δ15N)、C/N、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含量,并结合210Pb和137Cs沉积物年代测定技术,探究了近百年太湖沉积物有机质和氮的来源。结果表明:太湖梅梁湾... 选取太湖梅梁湾和湖心柱状沉积物,研究了其有机碳同位素(δ13C)和氮同位素(δ15N)、C/N、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含量,并结合210Pb和137Cs沉积物年代测定技术,探究了近百年太湖沉积物有机质和氮的来源。结果表明:太湖梅梁湾湖区在近百年来,其有机质来源总体以自生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前,湖区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沉积物有机质主要来自于湖泊自身水生植物的沉积;50年代到70年代,湖泊内部环境发生变化,湖区逐渐出现藻类大量死亡并沉积的现象,有机质主要来自于水生植物和藻类的共同沉积;70年代到80年代沉积物机质藻类贡献进一步增大;90年代后到现在,则以藻类的沉积为主要来源方式。梅梁湾湖区沉积物氮素的来源在50年代以前主要以流域土壤流失和大型水生植物的死亡为主;50年代到70年代,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输入,藻类开始大面积爆发,氮主要来自于外源的输入、大型植物和藻类的死亡沉积;90年代后到现在,外源氮的输入得到有效地控制,藻类对沉积物氮的贡献相对显著。湖心区域沉积物有机质和氮的来源主要来自于湖泊内部水生植物的沉积。70年代前,沉积物有机质和氮的来源主要来自于水生植物的沉积和水土流失作用;70年代至今,虽然湖泊受到人类活动外源物质输入影响逐渐增大,但总体来讲贡献较小,沉积物有机质和氮的来源仍以湖泊自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放射性同位素 稳定同位素 c/n 来源 太湖
下载PDF
基蘖肥与穗肥氮比例对双季稻产量和碳氮比的影响 被引量:57
12
作者 林忠成 李土明 +4 位作者 吴福观 张洪程 戴其根 叶世超 郭宏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9-275,共7页
试验研究了基蘖肥与穗肥氮比例对双季早、晚稻产量,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和碳氮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总施氮量为N 225 kg/hm2时,基蘖肥与穗肥氮比例7∶3处理的产量最高,其次为6∶4、8∶2处理,均比当地习惯施肥法(10∶0)高产。同时,... 试验研究了基蘖肥与穗肥氮比例对双季早、晚稻产量,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和碳氮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总施氮量为N 225 kg/hm2时,基蘖肥与穗肥氮比例7∶3处理的产量最高,其次为6∶4、8∶2处理,均比当地习惯施肥法(10∶0)高产。同时,当基蘖肥占总施氮量60%~70%时,双季早、晚稻具有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氮素当季利用率、氮素农艺效率,群体的碳氮代谢也比较协调。早稻孕穗期叶片可用性糖(可溶性总糖+淀粉)含量17%~18%,碳氮比5.0~5.5,晚稻孕穗期叶片可用性糖含量19%~21%,碳氮比5.0~6.0,这可能是基蘖肥与穗肥氮比例为7∶3和6∶4时双季水稻高产的生理基础。综合双季早、晚稻产量、氮素利用率及碳氮比值,穗肥施氮量占总施氮量的适宜比例为30%~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氮肥运筹 产量 氮素利用 碳氮比
下载PDF
油松叶凋落物分解速率、养分归还及组分对间伐强度的响应 被引量:52
13
作者 李国雷 刘勇 +2 位作者 李瑞生 徐扬 郭蓓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2-57,共6页
研究密度对叶凋落物基质物质及分解速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在北京市延庆县营盘村附近中山,对造林密度为3130株/hm^2的18年生油松人工林设置0、35.7%、49.2%6、4.2%4个间伐强度的处理,3年后,应用分解网袋法比较叶凋落物分解速率... 研究密度对叶凋落物基质物质及分解速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在北京市延庆县营盘村附近中山,对造林密度为3130株/hm^2的18年生油松人工林设置0、35.7%、49.2%6、4.2%4个间伐强度的处理,3年后,应用分解网袋法比较叶凋落物分解速率、养分归还及初始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①样地Ⅰ-Ⅳ油松叶凋落物年分解速率分别为25.81%、26.25%、27.68%和25.96%,周转期为10.04、9.84、9.24和9.97年,用分解速率来评价间伐效果可行。②在分解的前2个月,N、P、K、Mg等迅速释放;在观测的14个月内,叶片N、Mg归还呈释放-固定交替规律,P、K呈释放-固定-稳定趋势,4个样地油松Ca的归还规律均不相同。③样地Ⅰ-Ⅳ油松叶凋落物归还的养分分别为10.806、31.016、31.798和39.365 g/kg。样地Ⅰ的叶凋落物质量较差,N、Ca在分解的14个月内分别固定了2.567和0.767 g/kg。④间伐能降低叶凋落物木质素/N、C/N,加速凋落物的分解速率。⑤间伐增加叶凋落物中粗灰分含量,从而有效克服了因分解速率加快而伴生的向土壤中返还大量单宁、树脂等酸性物质的矛盾。⑥叶片中木质素/N、C/N和粗灰分是评价间伐效果的较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人工林 间伐 分解速率 养分归还 c/n
下载PDF
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的同步硝化反硝化效应 被引量:33
14
作者 齐唯 李春杰 何义亮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8-11,共4页
 在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SMBR)中,以人工配制的含氮废水作为原水,考察了在HRT为6h、SRT为50d、不同碳氮比(C/N)和DO条件下系统的同步硝化反硝化效应。结果表明:①在原水TN容积负荷为0.17kg/(m3·d)、C/N值为15、DO为1.0mg/L条件下,...  在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SMBR)中,以人工配制的含氮废水作为原水,考察了在HRT为6h、SRT为50d、不同碳氮比(C/N)和DO条件下系统的同步硝化反硝化效应。结果表明:①在原水TN容积负荷为0.17kg/(m3·d)、C/N值为15、DO为1.0mg/L条件下,可获得81.2%的NH+4-N去除率和83.6%的TN去除率;②在原水TN容积负荷为0.36kg/(m3·d)、C/N值为10、DO为1.5mg/L条件下,可获得76.5%的NH+4-N去除率和52.8%的TN去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BR c/n DO 同步硝化反硝化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刺槐、辽东栎林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55
15
作者 吕金林 闫美杰 +3 位作者 宋变兰 关晋宏 时伟宇 杜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385-3393,共9页
黄土高原中部的丘陵沟壑区位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带,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恢复是该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重建的重要措施。辽东栎天然次生林和刺槐人工林是该地区典型的森林植被类型。以黄土丘陵森林分布区边缘的两种主要森林... 黄土高原中部的丘陵沟壑区位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带,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恢复是该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重建的重要措施。辽东栎天然次生林和刺槐人工林是该地区典型的森林植被类型。以黄土丘陵森林分布区边缘的两种主要森林类型为对象,通过采集林地不同深度土壤样品,对比分析两种林地土壤中碳、氮、磷含量的计量关系及垂直分布特征,旨在探明该区域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两种林地类型中,土壤有机碳与全碳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两种林地可用同一曲线进行拟合,说明特定土壤类型在同一区域其有机碳和无机碳相对含量基本稳定。(2)土壤有机碳与全氮比值在10左右,在不同土层深度无明显变化;而土壤全碳与全氮比值则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1 m以后呈现饱和曲线的变化趋势。(3)土壤氮磷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幂次型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土壤碳氮磷 碳氮比 氮磷比 化学计量
下载PDF
川西南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被引量:47
16
作者 宋学贵 胡庭兴 +3 位作者 鲜骏仁 李伟 武卫国 肖春莲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167-2172,共6页
通过原位进行了对照(CK)、低氮(LN,50kgN.hm-2.a-1)、中氮(MN,100kgN.hm-2.a-1)和高氮(HN,150kgN.hm-2.a-1)处理,研究了川西南天然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对模拟N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凋落物分解95%需要4.72~6.33年,分解率最... 通过原位进行了对照(CK)、低氮(LN,50kgN.hm-2.a-1)、中氮(MN,100kgN.hm-2.a-1)和高氮(HN,150kgN.hm-2.a-1)处理,研究了川西南天然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对模拟N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凋落物分解95%需要4.72~6.33年,分解率最高的为CK,最低的为HN.经过365d,各处理的分解率均低于CK,仅HN与CK间差异显著(P<0.05);C残留率均高于CK;N和K残留率均显著高于CK(P<0.05);P残留率均高于CK,仅LN与CK间差异显著(P<0.05).各处理凋落物的C/N升高3.9%~23.7%.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元素的迁移模式为富集-释放,C、P和K元素则表现为直接释放.N沉降对凋落物中养分元素的释放及木质素和纤维素的降解均具有抑制作用.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N沉降对川西南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从正效应转向负效应,且负效应随沉降浓度的增加而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凋落物分解 养分释放 c/n 常绿阔叶林 川西南
下载PDF
豆科绿肥对渭北旱塬土壤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影响 被引量:49
17
作者 杜威 王紫泉 +2 位作者 和文祥 高亚军 曹卫东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99-1008,共10页
渭北旱塬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态区,但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亟需培肥土壤、改善生态环境。为探究渭北旱塬地区夏闲期种植并翻压豆科绿肥后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变化规律,采用田间定位试验,分别设置了3种豆科绿肥(绿豆、大... 渭北旱塬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态区,但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亟需培肥土壤、改善生态环境。为探究渭北旱塬地区夏闲期种植并翻压豆科绿肥后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变化规律,采用田间定位试验,分别设置了3种豆科绿肥(绿豆、大豆和长武怀豆)和4个施氮水平,连续6年种植并翻压绿肥后,分析了土壤中养分含量,采用生态化学计量学方法计算了不同条件下的生态化学计量比值。结果表明:与对照(休闲)处理相比,长期种植并翻压豆科绿肥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等养分指标含量,3种养分分别提高了4.47%~15.35%、5.21%~6.25%和11.00%~14.35%,且均以怀豆处理提升效果最佳。翻压绿肥短期内(2周后),土壤全氮含量的提升幅度大于有机碳和碱解氮。怀豆处理的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在短期和长期内均显著升高,培肥效果最为明显。翻压绿肥后,短期内土壤C∶N降低,但从长期效应来看,翻压绿肥提高了土壤C∶N,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能有效改善土壤养分平衡状态。土壤C∶P和N∶P与土壤C、N含量变化关系较为密切。夏闲期长期种植并翻压绿肥明显改善了土壤碳、氮养分状况,是渭北旱塬地区土壤培肥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旱塬 绿肥 cn c∶P n∶P
下载PDF
碳源及碳氮比对异养反硝化微生物异养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39
18
作者 傅利剑 郭丹钊 +1 位作者 史春龙 黄为一 《农村生态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2-45,共4页
碳源(甘油和柠檬酸钠)及碳氮比对纯培养的异养反硝化菌HP1 (Pseudomonasalcaligenes)异养反硝化能力影响的试验表明,碳源种类对硝酸还原酶活性没有明显影响,对氧化亚氮还原酶活性有影响。批式培养方式下最适C/N为8,菌株HP1可以利用NO-3... 碳源(甘油和柠檬酸钠)及碳氮比对纯培养的异养反硝化菌HP1 (Pseudomonasalcaligenes)异养反硝化能力影响的试验表明,碳源种类对硝酸还原酶活性没有明显影响,对氧化亚氮还原酶活性有影响。批式培养方式下最适C/N为8,菌株HP1可以利用NO-3 作为唯一氮源进行反硝化作用,证明HP1至少有2种硝酸还原途径。连续培养方式下温度对菌株HP1异养反硝化作用中间产物的积累有影响,不同C/N时均有NH+4 积累,C/N为3时还有NO-2 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养反硝化微生物 反硝化作用 碳源 c/n
下载PDF
桂西北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50
19
作者 庞圣江 张培 +4 位作者 贾宏炎 杨保国 邓硕坤 冯昌林 王庆灵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1期17-23,共7页
以广西雅长林区3种森林类型(针阔混交林、常绿-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C、N、P、K等养分含量及其比例的影响状况等进行研究,探讨土壤养分变化和化学计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森林的演替,3种森林类型植... 以广西雅长林区3种森林类型(针阔混交林、常绿-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C、N、P、K等养分含量及其比例的影响状况等进行研究,探讨土壤养分变化和化学计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森林的演替,3种森林类型植被下土壤C、N、P和K含量中,N素(全N和有效N)含量不断积累;有机C、P和K含量则表现出一致性的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即演替初期低-中期高-后期低的变化规律;C/N呈逐渐降低趋势,均值大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而C/P、C/K、N/P、N/K和P/K则均呈升高趋势,均值大小依次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C与N/P和N/K都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全N与C/P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C/K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全P与C/K、N/K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土壤养分 c/n 化学计量特征
下载PDF
中亚热带4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氮贮量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48
20
作者 路翔 项文化 刘聪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9-173,共5页
对湖南省长沙县大山冲省级森林公园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4种森林土壤有机碳(SOC)、全氮(N)含量、贮量及土层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森林、同一森林的不同土层SOC、N含量和贮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土层SOC含量的变化范围分... 对湖南省长沙县大山冲省级森林公园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4种森林土壤有机碳(SOC)、全氮(N)含量、贮量及土层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森林、同一森林的不同土层SOC、N含量和贮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土层SOC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杉木林8.66~22.96g/kg,马尾松林13.33~37.50g/kg,南酸枣林13.78~43.58g/kg,青冈林13.33~36.87g/kg。土壤全N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杉木林1.37~2.29g/kg,马尾松林1.29~2.65g/kg,南酸枣林1.69~3.96g/kg,青冈林1.23~3.26g/kg。4种林地SOC和N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下降。4种森林土壤SOC贮量差异不显著(p=0.177 6),N贮量差异极显著(p=0.000 7)。4种森林土壤SOC含量与N含量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除青冈林外,其余3种森林土壤SOC与C/N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马尾松土壤N与C/N之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南酸枣林的存在显著关系(p<0.05),青冈林和杉木林的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马尾松 南酸枣 青冈 土壤有机碳 土壤氮 碳氮贮量 c/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