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鱼类游泳速度分类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37
1
作者 王萍 桂福坤 吴常文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37-1146,共10页
游泳速度是评价鱼类游泳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对常用的几种鱼类游泳速度概念和分类方法进行了总结。目前,以时间长度作为分类标准可将游泳速度分为巡航游泳速度(Cruising swimming speed,T>200min)、长时游泳速度(Prolonged swimming... 游泳速度是评价鱼类游泳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对常用的几种鱼类游泳速度概念和分类方法进行了总结。目前,以时间长度作为分类标准可将游泳速度分为巡航游泳速度(Cruising swimming speed,T>200min)、长时游泳速度(Prolonged swimming speed,200min>T>20s)、冲刺游泳速度(Burst swimming speed,T<20s)3类。但由于时间长度的选择缺乏令人信服的依据,很多学者并未遵循这一时间界定标准进行各类试验,致使游泳速度的界定出现混乱,从而使以时间长度作为分类依据的方法失去意义。作者综合多数学者的研究方法,以鱼类的游泳状态作为依据,重新对鱼类游泳速度进行分类,并在这一分类基础上拓展引申出最大探顶游泳速度这一新概念,并对其推求方法和实际意义进行了探讨。根据新的分类方法,鱼类游泳速度主要分为5大类:最优巡航速度(Optimum swimming speed)、最大续航速度(Maximum sustained swimming speed)、临界游泳速度(Critical swimming speed)、最大探顶游泳速度(Maximum domed swimming speed)、冲刺游泳速度(Burst swimming speed)。其他游泳速度概念基本可以按照上述分类进行归并。借助最大探顶游泳速度这一概念,作者进一步探讨了其与最大续航速度、临界游泳速度3者之间的联系,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这3种游泳速度作为评价鱼类游泳能力的指标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泳能力 最优巡航速度 最大续航速度 临界游泳速度 最大探顶游泳速度 冲刺游泳速度
下载PDF
叶尔羌河厚唇裂腹鱼的游泳能力 被引量:27
2
作者 李志敏 陈明曦 +5 位作者 金志军 涂志英 柯森繁 张宁 石小涛 刘德富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97-1902,共6页
厚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irregularis Ddy)是新疆特有鱼类,由于水电建设导致该鱼种数量急剧下降,亟待保护。鱼类游泳能力的研究可为过鱼设施建设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采用递增流速法测定了厚唇裂腹鱼的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及爆发游泳... 厚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irregularis Ddy)是新疆特有鱼类,由于水电建设导致该鱼种数量急剧下降,亟待保护。鱼类游泳能力的研究可为过鱼设施建设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采用递增流速法测定了厚唇裂腹鱼的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及爆发游泳速度,利用固定流速法进行了厚唇裂腹鱼的耐力测试。结果表明:实验鱼感应流速为1.41±0.28 BL·s^(-1)(24.50±4.13 cm·s^(-1),BL:体长);临界游泳速度为6.04±1.21 BL·s^(-1)(117.61±12.34 cm·s^(-1));爆发游泳速度为11.41±2.79 BL·s^(-1)(210.24±39.56 cm·s^(-1)),3种速度(BL·s^(-1))均随体长增加呈下降趋势。耐力测试中,随着设定流速(80~135 cm·s^(-1))增加,游泳时间显著下降。疲劳时间与游泳速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根据研究结果,鱼道高流速区流速小于1.9 m·s^(-1)时可保证80%实验鱼通过,建议厚唇裂腹鱼为过鱼对象的鱼道内最小流速应大于0.3 m·s^(-1),入口及竖缝流速为1.2~1.9 m·s^(-1),休息池主流流速范围为0.3~1.0 m·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唇裂腹鱼 感应流速 临界游泳速度 爆发游泳速度 鱼道设计
原文传递
与鱼道水力设计相关的草鱼幼鱼游泳行为特性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曹平 穆祥鹏 +2 位作者 白音包力皋 王秀英 陈云飞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456-1464,共9页
在25±0.5℃水温条件下,针对体长在5.0~16.0 cm范围内的草鱼幼鱼,利用鱼类游泳行为测试水槽研究了与鱼道水力设计密切相关的草鱼幼鱼游泳特性指标和游泳行为,结果表明该体长范围的草鱼幼鱼平均感应流速为12.84 cm/s,突进游泳速度随... 在25±0.5℃水温条件下,针对体长在5.0~16.0 cm范围内的草鱼幼鱼,利用鱼类游泳行为测试水槽研究了与鱼道水力设计密切相关的草鱼幼鱼游泳特性指标和游泳行为,结果表明该体长范围的草鱼幼鱼平均感应流速为12.84 cm/s,突进游泳速度随着体长增加而线性增加,相对突进游速随着体长增加而线性减小,突进游速约为临界游速的1.05~1.28倍,而且鱼体越长,突进游速超出临界游速就越多。在突进游速试验过程中分析了流速快速变化对鱼类游泳行为的影响,发现试验鱼在适应流速变化过程中,顺流而下、逆流静止、逆流冲刺、逆流后退4种游泳行为相互穿插,并根据鱼类游泳状态的变化,将整个流速递增的游泳过程分为4个阶段,提出以草鱼为过鱼对象的鱼道池室主流最大流速不宜超过第1阶段的最大流速(草鱼幼鱼突进游速的52%~60%),对于竖缝、孔口等鱼道的高流速区,其最佳流速不应高于第2阶段的最大流速(突进游速的76%~79%),绝不可超过第3阶段的最大流速(突进游速的90%~96%)。研究成果补充了四大家鱼游泳特性指标,可为鱼道设计提供水力设计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道水力学 鱼类游泳能力 感应流速 突进游泳速度 临界游泳速度
原文传递
许氏平鲉、大泷六线鱼临界游速与爆发游速及其生理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史航 陈勇 +3 位作者 赵子仪 于晓明 田涛 徐鹏翔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07-412,共6页
利用垂直循环回流水槽和PVC水槽,分别测定了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的临界游速和爆发游速,并分析了鱼类游泳后对其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体长为10~22cm的许氏平鲉其临界游速为44.69~69.07 cm/s... 利用垂直循环回流水槽和PVC水槽,分别测定了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的临界游速和爆发游速,并分析了鱼类游泳后对其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体长为10~22cm的许氏平鲉其临界游速为44.69~69.07 cm/s,其相对临界游速为3.11~4.69 BL/s;体长为10~22 cm的大泷六线鱼其临界游速为42.39~82.93 cm/s,其相对临界游速为3.45~4.90 BL/s;体长为10~22 cm的许氏平鲉其爆发游速为76.68~118.18 cm/s;体长为10~22 cm的大泷六线鱼其爆发游速为81.69~121.25 cm/s。根据临界游速测定结果,估算出许氏平鲉和大泷六线鱼的最大游泳距离分别为6 776.4 m和7 423.2 m;根据爆发游速的测定结果估算出两种鱼的最适逃逸距离为15~25 m。临界游泳疲劳后,许氏平鲉血糖、血乳酸和肌肉乳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肌糖元、肌肉蛋白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大泷六线鱼血乳酸、肌肉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糖、肌糖元、肌肉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爆发游泳疲劳后,许氏平鲉血糖、血乳酸、肌肉乳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肌糖元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大泷六线鱼血糖、肌糖元、肌肉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肌肉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泷六线鱼 许氏平鲉 临界游速 爆发游速 生理指标 人工鱼礁
下载PDF
不同淡水鱼类游泳速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乔云贵 黄洪亮 +3 位作者 黄妙芬 徐国栋 殷雷明 陈帅 《湖南农业科学》 2012年第8期116-119,共4页
以鲫[Carassius auratus(Linnaeus)]、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鳜鱼(siniperca chuatsi)、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等4种淡水鱼类为研究对象,利用新型渔用循环水槽测量其临界游速和爆发游速。试验结果表明:水温在20.50±... 以鲫[Carassius auratus(Linnaeus)]、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鳜鱼(siniperca chuatsi)、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等4种淡水鱼类为研究对象,利用新型渔用循环水槽测量其临界游速和爆发游速。试验结果表明:水温在20.50±1.00℃,体长为16.88±1.99 cm的鲫相对临界游速为7.69±0.59 BL/s,相对爆发游速为8.64±0.60 BL/s;水温在13.02±1.00℃,体长为31.85±2.89 cm的鲈鱼相对临界游速为2.10±0.14 BL/s,相对爆发游速为2.37±0.11BL/s;水温在18.52±1.00℃,体长为29.46±1.79 cm的鳜鱼相对临界游速为2.50±0.19 BL/s,相爆发游速为4.38±0.24 BL/s;水温在15.57±1.00℃,体长为22.56±2.26 cm的罗非鱼相对临界游速为5.33±0.29 BL/s,相对爆发游速为6.00±0.40 B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游速 爆发游速 鲈鱼 鳜鱼 罗非鱼
下载PDF
松花江流域青鱼、草鱼、鲢及鳙突进游速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熊锋 王从锋 +4 位作者 刘德富 寇方露 莫伟均 刘伟 石小涛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9-343,共5页
利用自制的鱼类游泳能力测定实验装置,采用递增流速法,研究了松花江流域的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及鳙(Aristichthys nobilis)的突进游泳速度。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自制的鱼类游泳能力测定实验装置,采用递增流速法,研究了松花江流域的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及鳙(Aristichthys nobilis)的突进游泳速度。研究结果表明:青鱼、草鱼、鲢及鳙的相对突进游泳速度大小排序为鲢>草鱼>青鱼>鳙,这四种鱼类的绝对突进游泳速度随着体长的增加而呈递增趋势,而相对突进游泳速度随体长的增大而呈递减趋势。研究结果旨在为鱼类游泳能力及鱼类行为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也为过鱼设施的流速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并对鱼类资源的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泳能力 游泳行为 突进游速 过鱼设施
下载PDF
饥饿对食蚊鱼和唐鱼幼鱼能量物质消耗及游泳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江涛 林小涛 +3 位作者 周晨辉 曾鹏 许忠能 孙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82-290,共9页
为探究食蚊鱼和唐鱼在遭受饥饿胁迫时其能量物质消耗利用特征以及在游泳能力上的响应在室内(25±1)℃水温下设0(对照组)、10、20、30和40 d5种饥饿时间,研究了饥饿对食蚊鱼和唐鱼幼鱼主要能量物质消耗以及对爆发游泳速度(U_(burst)... 为探究食蚊鱼和唐鱼在遭受饥饿胁迫时其能量物质消耗利用特征以及在游泳能力上的响应在室内(25±1)℃水温下设0(对照组)、10、20、30和40 d5种饥饿时间,研究了饥饿对食蚊鱼和唐鱼幼鱼主要能量物质消耗以及对爆发游泳速度(U_(burst))和临界游泳速度(U_(crit))的影响,旨在从能量代谢和游泳行为角度探讨食蚊鱼和唐鱼幼鱼应对饥饿胁迫的策略及其种间差异.结果表明:饥饿前(0 d对照组),食蚊鱼糖原和脂肪含量均显著小于唐鱼,蛋白质含量却与唐鱼无显著差异,而无论何种游泳速度,食蚊鱼均显著小于唐鱼.经历不同饥饿时间后,两种鱼糖原含量均随饥饿时间增加呈显著幂函数曲线下降趋势,并在饥饿10d时接近于0,而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均随饥饿时间呈显著线性下降.与唐鱼相比,食蚊鱼脂肪-饥饿时间线性方程斜率显著降低,但蛋白质-饥饿时间方程斜率却显著增加.饥饿40 d后,食蚊鱼和唐鱼能量物质消耗率均显示为糖原>脂肪>蛋白质;但从能量物质的绝对消耗量来看,食蚊鱼表现为蛋白质>脂肪>糖原,而唐鱼则是脂肪>蛋白质>糖原.而无论何种试验鱼,其U_(burst)和U_(crit)均随饥饿时间增加呈显著线性下降,且U_(burst)-饥饿时间线性方程斜率均显著小于U_(crit)-饥饿时间方程.与唐鱼相比,食蚊鱼U_(burst)-饥饿时间线性方程斜率无显著变化,但U_(crit)-饥饿时间线性方程斜率却显著降低.结果表明,饥饿胁迫下2种鱼的能量物质消耗利用特征与游泳能力变化密切相关.相比唐鱼,食蚊鱼虽然整体上能量储备较少,游泳能力较低,但在饥饿期间却主要利用储存量更大的蛋白质供能,饥饿后脂肪含量下降幅度小于唐鱼,其U_(crit)变化比唐鱼更加稳定,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其具有更强的耐饥饿潜力,为适应营养匮乏的溪流生境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原 脂肪 蛋白质 能量代谢 爆发游泳速度 临界游泳速度
原文传递
大渡河上游几种典型鱼类克流能力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张东亚 贺春山 +3 位作者 齐国新 李阳希 侯轶群 陶江平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8-116,共9页
探讨多种目标鱼类过鱼设施的流速设计,为大渡河上游集诱鱼设施的过鱼设计提供数据参考。以短尾高原鳅(Triplophysa brevicauda)、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以及重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davidi)为研究对象,使用自制Brett-type... 探讨多种目标鱼类过鱼设施的流速设计,为大渡河上游集诱鱼设施的过鱼设计提供数据参考。以短尾高原鳅(Triplophysa brevicauda)、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以及重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davidi)为研究对象,使用自制Brett-type鱼类游泳能力测试水槽对3种鱼的临界游泳速度以及突进游泳速度进行测量。实验结果表明:(1)短尾高原鳅体长(9.92±1.15)cm,绝对和相对临界游泳速度分别为(0.91±0.13)m/s和(9.30±1.56)BL/s;齐口裂腹鱼体长(22.01±5.17)cm,绝对和相对临界游泳速度分别(1.09±0.35)m/s和(4.89±0.93)BL/s;重口裂腹鱼体长(28.84±2.57)cm,绝对和相对临界游泳速度分别为(1.45±0.25)m/s和(5.00±0.48)BL/s。2种裂腹鱼绝对、相对临界游泳速度均与体长呈正相关关系,短尾高原鳅与体长并无显著性关系(P>0.05)。(2)短尾高原鳅体长(9.66±1.07)cm,绝对和相对突进游泳速度分别为(1.06±0.12)m/s和(11.11±1.80)BL/s;齐口裂腹鱼体长(26.34±1.11)cm,绝对和相对突进游泳速度分别为(1.29±0.26)m/s和(4.86±0.81)BL/s;重口裂腹鱼体长(28.37±2.30)cm,绝对和相对突进游泳速度分别为(1.50±0.36)m/s和(5.24±0.89)BL/s。2种裂腹鱼绝对、相对突进游泳速度均与体长呈正相关关系,而短尾高原鳅与体长并无显著性关系(P>0.05)。(3)K-M曲线表明,90%目标鱼类累计疲劳的临界和突进游泳速度分别为0.81、0.96 m/s。当以短尾高原鳅、齐口裂腹鱼以及重口裂腹鱼为过鱼对象时,建议过鱼设施入口设计流速为0.81~0.96 m/s,过鱼设施内部流速不应小于0.1 m/s,休息区设计流速为0.1~0.81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尾高原鳅 齐口裂腹鱼 重口裂腹鱼 临界游泳速度 突进游泳速度 游泳能力 过鱼设施
下载PDF
松花江流域典型鱼类的游泳能力比较实验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熊锋 王从锋 +4 位作者 刘德富 寇方露 莫伟均 刘伟 石小涛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4期14-18,共5页
利用自制的鱼类游泳实验装置,采用递增流速法,研究了松花江流域的长春鳊(Parabramis pekinensis)、怀头鲇(Silurus soldatovi)、翘嘴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3种鱼类的游泳能力.结果表明:3种鱼类的临界游速和突进游速大小排序... 利用自制的鱼类游泳实验装置,采用递增流速法,研究了松花江流域的长春鳊(Parabramis pekinensis)、怀头鲇(Silurus soldatovi)、翘嘴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3种鱼类的游泳能力.结果表明:3种鱼类的临界游速和突进游速大小排序均为翘嘴鲌>长春鳊>怀头鲇,3种鱼类的临界游速随体长的增大而增加,而相对临界游速随体长的增大而减小;3种鱼类的突进游速随体长的增加而呈近似线性递增趋势,而相对突进游速随体长的增大而减小.研究成果为鱼类游泳能力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为过鱼设施的设计提供参考,对鱼类的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泳能力 临界游速 突进游速 鱼道
下载PDF
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游泳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段勇杰 谢婷 +4 位作者 高云涛 王枫林 李梦迪 关长涛 贾玉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3-193,共11页
流速作为深远海养殖海区选址的重要依据,也是影响鱼类游泳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评价深远海养殖良种斑石鲷(Oplegnathuspunctatus)的游泳能力,明确最适放养规格,分别以体重50、150、250、350 g的斑石鲷为研究对象,利用鱼类游泳能力及运... 流速作为深远海养殖海区选址的重要依据,也是影响鱼类游泳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评价深远海养殖良种斑石鲷(Oplegnathuspunctatus)的游泳能力,明确最适放养规格,分别以体重50、150、250、350 g的斑石鲷为研究对象,利用鱼类游泳能力及运动消耗检测装置,在24°C条件下,解析了不同规格的斑石鲷在四种流速下的续航时间、暴发游泳速度(U_(burst))、临界游泳速度(Ucrit)和运动耗氧率(MO_(2)),并计算出其单位位移耗能(COT)和最适游泳速度(Uopt)。结果表明,鱼体规格和流速均会对实验鱼续航时间产生影响显著(P<0.001, F=25.401, df=1), 50 g斑石鲷在60 cm/s流速下续航时间显著小于其他三种规格(P<0.05),在大于60cm/s流速下,四种规格斑石鲷续航时间均小于30min;250 g和350 g斑石鲷暴发游泳速度显著高于50 g与150 g (P<0.05);斑石鲷临界游泳速度与体重成正相关(R=0.96),不同规格下临界游泳速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规格实验鱼间最适游泳速度无显著差别(P>0.05)。以上结果表明,不同规格斑石鲷游泳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其中250 g和350g斑石鲷耐流能力显著优于50 g和150 g。综上所述,斑石鲷在深远海海域进行陆海接力养殖时,建议放养250 g以上规格,且养殖海域流速不超过60 c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石鲷 续航游泳时间 暴发游泳速度 最适游泳速度 运动耗氧率 单位位移耗能
下载PDF
玉曲河流域裂腹鱼类游泳能力及其在鱼道设计中的应用
11
作者 刘瀚文 谭均军 +9 位作者 王永猛 李阳希 王猛 柯森繁 石小涛 谭红林 王渊洋 李卫东 蒲进 金志军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5-133,共9页
探究玉曲河流域裂腹鱼类的游泳能力,为过鱼设施建设和鱼类游泳行为学提供基础参数。以该流域优势种怒江裂腹鱼(Schizothorax nukiangensis)、贡山裂腹鱼(S.gongshanensis)为研究对象,在野外现场通过游泳能力测试水槽对裂腹鱼的感应流速... 探究玉曲河流域裂腹鱼类的游泳能力,为过鱼设施建设和鱼类游泳行为学提供基础参数。以该流域优势种怒江裂腹鱼(Schizothorax nukiangensis)、贡山裂腹鱼(S.gongshanensis)为研究对象,在野外现场通过游泳能力测试水槽对裂腹鱼的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突进游泳速度及持续游泳速度、耐久游泳速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怒江裂腹鱼和贡山裂腹鱼的绝对感应流速相近,分别为(0.18±0.01)m/s和(0.18±0.06)m/s,绝对临界游泳速度分别为(1.05±0.12)m/s和(1.11±0.14)m/s,绝对突进游泳速度分别为(1.45±0.26)m/s和(1.40±0.21)m/s,相对临界游泳速度分别为(8.47±0.95)BL/s和(9.21±2.45)BL/s;二者的相对突进游泳速度均突破了10倍体长(BL),分别为(11.90±2.31)BL/s和(10.80±3.16)BL/s;怒江裂腹鱼和贡山裂腹鱼最大持续游泳速度均为0.63 m/s,最大耐久游泳速度分别为0.93 m/s和0.73 m/s。当以此2种裂腹鱼为主要过鱼对象时,建议鱼道入口及竖缝处流速为1.05~1.40 m/s,过鱼设施内部整体平均流速设计为0.24~1.05 m/s,休息池主流流速为0.18~1.05 m/s。研究结果可为西藏玉曲河流域鱼类资源保护及过鱼设施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怒江裂腹鱼 贡山裂腹鱼 感应流速 临界游泳速度 突进游泳速度 鱼道设计 玉曲河
下载PDF
不同生活史阶段秦岭细鳞鲑与同域物种拉氏鱥爆发游泳能力比较研究
12
作者 邓楚可 黄青峰 +2 位作者 李平 夏静怡 夏继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999-4008,共10页
爆发游泳能力是表征鱼类生存适合度的重要组分。栖息地破碎化对溪流鱼类(尤其是洄游性鱼类)的生存繁衍构成了严重威胁,同时也对鱼类爆发游泳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tsinlingensis)是我国珍稀特有种、国家Ⅱ级重... 爆发游泳能力是表征鱼类生存适合度的重要组分。栖息地破碎化对溪流鱼类(尤其是洄游性鱼类)的生存繁衍构成了严重威胁,同时也对鱼类爆发游泳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tsinlingensis)是我国珍稀特有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常需要进行多次重复爆发游泳运动以穿越激流甚至堤坝阻隔,因此爆发游泳能力及其可持续性对该物种生存至关重要。相较于秦岭细鳞鲑显著的洄游性,其分布区最为常见的同域物种拉氏鱥(Phoxinus lagowskii)则趋于定居性,二者既是研究同域物种适应进化理论的优越动物模型,又是鱼类栖息地保护与修复实践中十分理想的受试目标。为探究秦岭细鳞鲑及其同域物种拉氏鱥爆发游泳能力的种间差异与种内变异,采用自制的仿生态鱼类爆发游泳能力测定装置,分别测定了不同生活史阶段两种实验鱼的绝对爆发游泳速度(Burst swimming speed,U_(burst))、相对爆发游泳速度(Relative burst swimming speed,rU_(burst))及其可持续性。结果表明:(1)两种实验鱼U_(burst)、rU_(burst)均具有较高的可持续性(ICC系数>0.75),但秦岭细鳞鲑U_(burst)和rU_(burst)具有更强的恢复力;(2)总体上秦岭细鳞鲑的U_(burst)高于拉氏鱥,二者U_(burst)差异显著、不存在趋同适应;(3)生活史阶段效应对秦岭细鳞鲑和拉氏鱥U_(burst)、rU_(burst)均影响显著,两物种爆发游泳能力种内变异模式相近,U_(burst)随发育年龄增加而增加、rU_(burst)随发育年龄增加而减少。研究结果提示,未来鱼类游泳能力关联的鱼道设计或涉水工程评价中,应综合考虑生活史阶段效应和不同物种的生态习性及其种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发游泳速度 生活史阶段 重复游泳 秦岭细鳞鲑 拉氏鱥
下载PDF
Evaluation approaches of fish swimming performance 被引量:2
13
作者 Fukun Gui Ping Wang Changwen Wu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4年第2期106-113,共8页
Swimming speed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index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fish swimming performance. The terminologies and classifications of the fish swimming performance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Taking into consi... Swimming speed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index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fish swimming performance. The terminologies and classifications of the fish swimming performance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of the widely used evaluation approaches of the fish swimming performance by different researchers, a recommended classification methodology of the fish swimming performance was proposed by the authors. And a new concept of the swimming speed, the Maximum Domed Swimming Speed (DSS), was introduced into this new classification framework together with a discussion on its calculation method 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the fish swimming speeds are classified into five categories: Optimum Swimming Speed, Maximum Sustained Swimming Speed, Critical Swimming Speed, Maximum Domed Swimming Speed, and Burst Swimming Speed. Other concepts of swimming speeds are generally merged into the above five categories,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possible relevancies among the Maximum Sustained Swimming Speed (MSS), the Critical Swimming Speed (CSS), and the Maximum Domed Swimming Speed (DSS) were discussed.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se three swimming speeds, in a sense, can be regarded as the equivalent indices for the evaluation of fish swimming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imming performance Optimum swimming speed MAXIMUM SUSTAINED swimming speed Critical swimming speed MAXIMUM Domed swimming speed burst swimming speed
下载PDF
基于鱼类游泳能力的鱼道设计流速解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仲召源 石小涛 +5 位作者 谭均军 柯森繁 李志敏 雷青松 成必新 石迅雷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2-99,共8页
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是黑水河流域重要的保护鱼类,为了使过鱼设施取得最佳过鱼效果,鱼类有更好的上溯路径,需要针对性探究过鱼对象的游泳能力指标;基于鱼道的水力学特性,对短须裂腹鱼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爆发游... 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是黑水河流域重要的保护鱼类,为了使过鱼设施取得最佳过鱼效果,鱼类有更好的上溯路径,需要针对性探究过鱼对象的游泳能力指标;基于鱼道的水力学特性,对短须裂腹鱼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爆发游泳速度以及游泳耐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短须裂腹鱼的感应流速为(0.09±0.03)m/s,相对感应流速为(0.39±0.15)BL/s,流速0.04-0.14 m/s,趋流率(F)随流速(V)增大而显著增大,F=0.7576 lnV+2.485(R^(2)=0.97,P<0.01);临界游泳速度(U_(crit))为(1.41±0.18)m/s,相对临界游泳速度(U'_(crit))为(6.27±1.14)BL/s;递增流速法测得的爆发游泳速度(U_(crit))为(1.83±0.23)m/s,相对爆发游泳速度(U'_(burst))为(7.95±1.04)BL/s;固定流速法测得爆发游泳速度为1.8 m/s,持续游泳速度为1.2 m/s,在1.2-1.8 m/s耐久游速区间,持续游泳时间(T)随水流速度(V)增大而减小,lgT=-4.5015V+9.468(R^(2)=0.69,P<0.01)。结合鱼道水力学特性,推荐鱼道最小流速为0.20 m/s,高速区流速小于1.44 m/s,鱼道进口部分流速为1.20-1.44 m/s,休息池段流速为0.20-1.16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须裂腹鱼 感应流速 临界游泳速度 爆发游泳速度 鱼道
下载PDF
无氧运动训练和停训对大鲵幼体游泳能力和力竭运动后代谢的影响
15
作者 邓春林 付世建 李秀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15-1321,共7页
为了考察无氧运动训练和停训对两栖动物运动能力及其能量代谢特征的影响,将实验对象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幼体分为6个组:训练对照组(TC)、2天1次训练组(TOT)、1天1次训练组(TOO)、停训对照组(DC)、2天1次停训组(DOT)、1天1次停训组(... 为了考察无氧运动训练和停训对两栖动物运动能力及其能量代谢特征的影响,将实验对象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幼体分为6个组:训练对照组(TC)、2天1次训练组(TOT)、1天1次训练组(TOO)、停训对照组(DC)、2天1次停训组(DOT)、1天1次停训组(DOO)。在20℃下,训练组(TOT和TOO)进行持续3周2天1次或1天1次力竭追赶训练,停训组(DOT和DOO)进行持续3周2天1次或1天1次力竭追赶训练后停训1周,随后测定相对感应流速、相对暴发游泳速度及力竭运动后过量耗氧。研究发现:所有组的相对感应流速之间都没有显著差异。TOO组相对暴发游泳速度显著高于TC组和TOT组, DOO组相对暴发游泳速度显著低于TOO组(P<0.05)。所有组的运动前代谢率和峰值时间之间都无显著差异。TOO组运动后代谢峰值、代谢率增量、运动后恢复时间和过量耗氧都显著高于TC组和TOT组, DOO组运动后代谢峰值、代谢率增量、运动后恢复时间和过量耗氧都显著低于TOO组(P<0.05)。综上所述:(1)无氧运动训练显著提高了大鲵幼体的无氧运动能力,这可能与其无氧代谢功能的增强有关;(2)无氧运动训练的效果与其训练强度密切相关,并且维持时间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氧运动训练 停训 暴发游泳速度 力竭运动后代谢 大鲵
下载PDF
急性铜暴露对中华倒刺鲃幼鱼游泳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怡 夏继刚 +2 位作者 曹振东 付成 付世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451-2456,共6页
为了探讨水体铜污染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游泳能力的生态毒理效应,本研究测定了不同浓度急性铜暴露(0、0.05、0.1、0.2、0.3和0.4 mg·L-1)对中华倒刺鲃幼鱼相对临界游泳速度(rUcrit)、相对爆发游泳速度(rUburst... 为了探讨水体铜污染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游泳能力的生态毒理效应,本研究测定了不同浓度急性铜暴露(0、0.05、0.1、0.2、0.3和0.4 mg·L-1)对中华倒刺鲃幼鱼相对临界游泳速度(rUcrit)、相对爆发游泳速度(rUburst)、最大耗氧率(MO2)以及组织(肝、鳃、肌肉)铜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倒刺鲃幼鱼相对临界游泳速度、相对爆发游泳速度、最大代谢率受铜暴露影响显著(P<0.05),铜暴露导致以上各参数值下降,其中,rUcrit在铜浓度0.3 mg·L-1时显著降低,为对照组的85%,而rU burst和M O2在铜浓度0.1mg·L-1时即显著降低,分别为对照组的79%和57%;铜暴露对组织(肝、鳃、肌肉)铜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提示水体急性铜暴露将对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有氧与无氧运动能力以及最大代谢率产生重要影响,其最低可见效应浓度(LOEC)为0.1 m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倒刺鲃 临界游泳速度 爆发游泳速度 最大代谢率
原文传递
暗纹东方鲀运动训练后游泳能力和呼吸代谢的变化
17
作者 顾玲玲 冯广朋 韩志强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011-2017,共7页
为了探讨增殖放流活动中持续运动训练对暗纹东方鲀游泳运动能力和呼吸代谢的作用,经不同的强度(0.75和1.5 BL/s)和时间(1、2和4周)运动训练后,分别测定暗纹东方鲀的临界游泳速度(U_(crit))、突进游泳速度(U_(brust))、静止代谢率(RMR)... 为了探讨增殖放流活动中持续运动训练对暗纹东方鲀游泳运动能力和呼吸代谢的作用,经不同的强度(0.75和1.5 BL/s)和时间(1、2和4周)运动训练后,分别测定暗纹东方鲀的临界游泳速度(U_(crit))、突进游泳速度(U_(brust))、静止代谢率(RMR)和活动代谢率(AMR)。结果表明,低强度(0.75 BL/s)持续训练1周后,暗纹东方鲀的U_(brust)、RMR、AMR无显著变化,而U_(crit)显著提高;持续训练2周,暗纹东方鲀的U_(crit)、U_(brust)、RMR和AMR变化趋于稳定;持续训练4周后U_(brust)、RMR无显著变化,而U_(crit)显著下降(P<0.05),AMR显著提高(P<0.05)。高强度(1.5 BL/s)持续训练2周后,暗纹东方鲀的U_(crit)、U_(brust)、RMR和AMR仍无显著变化;持续训练4周后暗纹东方鲀的U_(crit)、U_(brust)和RMR均无显著变化,而AMR显著下降(P<0.05)。研究结果总体揭示,短期的低强度训练(0.75 BL/s训练1—2周)提高了暗纹东方鲀的临界游泳能力;持续的低强度训练(0.75 BL/s训练2—4周)提高了暗纹东方鲀的活动代谢率,因此,开展适当的运动训练对于提高暗纹东方鲀放流后的运动能力有一定作用,有助于提升放流成活率和放流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游泳速度 突进游泳速度 静止代谢率 活动代谢率 暗纹东方鲀
下载PDF
摄食水平对大鲵幼体游泳能力和力竭运动后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侯起淼 付世建 +1 位作者 黄悌基 李秀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028-2036,共9页
为了考察摄食水平对两栖动物运动能力及其能量代谢特征的影响,选取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幼体为实验对象,分别测定其在不同摄食水平(0、1%、4%和10%体重)下的感应流速(Induced velocity)、暴发游泳速度(Burst swimming speed)和力竭... 为了考察摄食水平对两栖动物运动能力及其能量代谢特征的影响,选取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幼体为实验对象,分别测定其在不同摄食水平(0、1%、4%和10%体重)下的感应流速(Induced velocity)、暴发游泳速度(Burst swimming speed)和力竭运动后过量耗氧(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EPOC)。研究发现:在不同摄食水平下,大鲵幼体绝对和相对感应流速(分别为20.78、21.52、23.67、21.79 cm/s和2.4、2.49、2.77、2.56 bl/s)及绝对和相对暴发游泳速度(分别为32.65、32.92、35.42、33.02 cm/s和3.80、3.81、4.15、3.85 bl/s)没有显著性差异;随着摄食水平的增加,运动前代谢率[分别为66.88、82.51、95.57和106.32 mg O_(2)/(kg·h)]和运动后代谢峰值[分别为148.21、155.08、166.93和167.63 mg O_(2)/(kg·h)]逐步增加,4%和10%摄食水平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摄食水平的增加,代谢率增量[分别为81.33、72.57、71.36和61.31 mg O_(2)/(kg·h)]、峰值比率(分别为2.26、1.89、1.76和1.58)、运动后恢复时间(分别为55.00min、49.60min、38.80min和32.10min)和过量耗氧(分别为27.48、23.68、21.42和15.36 mg O_(2)/kg)逐步降低,4%和10%摄食水平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大鲵幼体游泳能力相对较小且不受摄食的影响,在其野外栖息地保护和增殖放流生境流速选择等实践中应充分考虑。摄食后大鲵幼体游泳能力的维持、有氧代谢能力的增加和力竭运动后恢复时间的缩短可能有利于大鲵幼体的捕食和避敌活动,有助于适应复杂的溪流生境,进而提高其生存适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食水平 感应流速 暴发游泳速度 力竭运动后代谢 大鲵
下载PDF
游泳加速模式对团头鲂和南方鲇的最大游泳速度及运动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敬敬 朱峰磊 +2 位作者 龙静 闫玉莲 谢小军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03-611,共9页
为了探讨游泳加速模式对不同生态习性鱼类游泳性能及运动代谢的影响,评估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和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的临界游泳速度(Ucrit)、爆发游泳速度(Uburst)和最大代谢率(MMR)的适宜测定方法,在4种加速模... 为了探讨游泳加速模式对不同生态习性鱼类游泳性能及运动代谢的影响,评估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和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的临界游泳速度(Ucrit)、爆发游泳速度(Uburst)和最大代谢率(MMR)的适宜测定方法,在4种加速模式条件下,检测了实验鱼的最大游泳速度(Vmax),以及鱼体在运动过程中及其力竭后代谢恢复期的耗氧率(MO2)。结果显示:在速度增量(ΔV)为20 cm/s,加速持续时间(Δt)为2min的加速模式条件下,团头鲂和南方鲇的Vmax及游泳过程的无氧代谢占比均分别显著高于其他3种加速模式(P<0.05),呈爆发运动(Uburst)状态。在ΔV为10 cm/s,Δt分别为20、40和60min的加速模式下,两种鱼的无氧代谢占比均在12%以下且相互间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团头鲂在这3种加速模式下的Vmax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南方鲇在ΔV为10 cm/s、Δt为20min条件下的Vmax显著高于另2种加速模式的测定值(P<0.05)。两种鱼的MO2在各加速模式下均随着游泳速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在爆发游泳过程中,两种鱼的MO2随游泳速度的增加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团头鲂的MO2随速度的变化曲线在接近100 cm/s的时候出现拐点,此后MO2随速度的增幅变小;而南方鲇的该曲线在速度为20 cm/s时就出现拐点, MO2的变化进入"平台期"。在所有加速模式下,两种鱼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大耗氧率(AMO2)均显著高于力竭后代谢恢复期的最大值(DMO2, P<0.05)。用Ucrit法测得团头鲂的AMO2高于Uburst法的测得值,而南方鲇则相反。由研究结果得出,测定团头鲂的Ucrit采用ΔV为10 cm/s、Δt在20-60min的加速模式是适宜的,测定南方鲇Ucrit的适宜加速模式是ΔV为10 cm/s、Δt为20min。两种鱼均应采用在运动阶段测得的最大MO2作为MMR;测定团头鲂的MMR适用于Ucrit法,测定南方鲇的MMR适用于Uburst法。团头鲂持续游泳的能力较强,爆发游泳的加速能力相对较弱;而南方鲇则表现出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 南方鲇 游泳加速模式 临界游泳速度 爆发游泳速度 运动代谢 最大代谢率
下载PDF
鳙幼鱼4种典型游泳状态特性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鸿 郭文韬 +6 位作者 何鹏 刘炫赤 甘建政 谭红林 陈磊 石小涛 谭均军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5-101,共7页
研究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游泳行为特性与水流流速变化的响应关系,补充四大家鱼游泳特性指标,为四大家鱼资源保护、鱼类洄游通道建设提供参考依据。试验水温(23±0.5)℃,鳙幼鱼体长5.0~9.0 cm、体重2.5~11.5 g,游泳水槽30... 研究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游泳行为特性与水流流速变化的响应关系,补充四大家鱼游泳特性指标,为四大家鱼资源保护、鱼类洄游通道建设提供参考依据。试验水温(23±0.5)℃,鳙幼鱼体长5.0~9.0 cm、体重2.5~11.5 g,游泳水槽300 mm×5 mm×75 mm,体积5 L。结果表明该体长范围鳙幼鱼的平均临界游泳速度为(0.468±0.161)m/s,平均突进游泳速度为(0.672±0.154)m/s,且绝对临界游泳速度和绝对突进游泳速度均随体长的增加而线性增加,相对突进游泳速度随体长的增加而线性减小;绝对突进游泳速度与绝对临界游泳速度存在如下关系:Uburst=1.922Ucrit+56.726;鱼类游泳行为随水流流速变化存在4种游泳状态(顶流前进、顶流后退、顶流静止、顺流而下)相互穿插现象。以鳙幼鱼为过鱼对象的鱼道池室主流流速为16.0~46.5 cm/s,鱼道高流速区的竖缝、孔口等最佳流速为46.5~85.4 c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进游泳速度 临界游泳速度 游泳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