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6篇文章
< 1 2 5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局部应用胰岛素对烫伤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47
1
作者 刘琰 章雄 +2 位作者 张志 方培耀 许伟石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98-101,共4页
目的 观察局部应用小剂量胰岛素对烫伤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 ,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制作深Ⅱ度烫伤大鼠模型。部分大鼠创面下浸润注射 0 .1、1.0U胰岛素 ,分别设为B、C组 ;以创面下浸润注射等渗盐水 (A组 )和腹部皮下注射 0 .1... 目的 观察局部应用小剂量胰岛素对烫伤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 ,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制作深Ⅱ度烫伤大鼠模型。部分大鼠创面下浸润注射 0 .1、1.0U胰岛素 ,分别设为B、C组 ;以创面下浸润注射等渗盐水 (A组 )和腹部皮下注射 0 .1U胰岛素 (D组 )的烫伤大鼠作为对照。记录各组创面愈合时间 ,伤后 3d起隔日计算A、B、C组的创面愈合百分率。观察各组创面愈合后的组织形态学改变 ,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各组创面表皮细胞进行细胞周期分析 ,并测定血糖浓度的变化。结果 A、B、C、D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 (2 4 .5 7± 5 .19)、(18.36± 4 .12 )、(2 1.4 6± 2 .97)、(2 4 .5 0±1.0 5 )d,B组较其他 3组明显缩短 (P <0.0 1)。伤后 5、9、11、13、15、17、19dB组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A组 ,且伤后 17d时明显高于C组 (P <0.0 5~ 0.0 1)。组织形态学观察可见A组表皮层薄 ,钉脚数量少 ,真皮层内多见纤维细胞 ;B、C组表皮层增厚 ,钉脚数量多 ,真皮层内多见成纤维细胞。B组伤后 4dS期细胞比例明显高于A组 (P <0.0 1);B组伤后 4、5dG2 M期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A、C组(P <0.0 5~ 0.0 1)。烫伤后 2 4hA组血糖波动在 3.4 2~ 4 .6 2mmol/L;B组血糖变化规律与A组相似 ;C、D组注射后 1h血糖明显降低 (P <0.0 1),注射后 4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 烫伤 创面愈合 大鼠 流式细胞仪 细胞周期 血糖
原文传递
深Ⅱ度烧伤创面伤后24小时内削痂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7
2
作者 陆树良 廖镇江 +3 位作者 向军 王志勇 杨丽英 史济湘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326-328,共3页
目的 探讨深Ⅱ度烧伤患者伤后 2 4h内创面行削痂术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方法12例有削痂手术指征并在伤后 2 4h内行削痂术的深Ⅱ度烧伤患者为A组 ;14例削痂条件相似并按常规在伤后 4~ 6d行削痂术的深Ⅱ度烧伤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休... 目的 探讨深Ⅱ度烧伤患者伤后 2 4h内创面行削痂术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方法12例有削痂手术指征并在伤后 2 4h内行削痂术的深Ⅱ度烧伤患者为A组 ;14例削痂条件相似并按常规在伤后 4~ 6d行削痂术的深Ⅱ度烧伤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休克期补液量、休克征象发生率、回吸收期的生命体征、尿量及愈合时间。 结果 两组患者在休克期补液量、休克征象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A组休克期尿量明显增多 ,回吸收期的体温、心率与B组明显不同(P <0 .0 5~ 0 .0 1) ;A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较B组短 (P <0 .0 1)。 结论 深Ⅱ度烧伤创面于伤后2 4h内削痂是安全的 ,并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削痂术 创面愈合 安全性 临床疗效 休克
原文传递
一种新的创面覆盖物——丝素膜 被引量:40
3
作者 黄伯高 朱德安 +5 位作者 吴征宇 严攸鸣 廖镇江 田保中 贾生贤 史济湘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70-274,323,共5页
目的检测丝素膜的物理及生物学性能,并且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①实验室检测:应用各种先进仪器分别测定丝素膜及断层猪皮的含水率、断裂强度、柔韧性、透水性、创面粘合力等物理及生物学特性指标。②临床观察:于同一个体选深度相似的两... 目的检测丝素膜的物理及生物学性能,并且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①实验室检测:应用各种先进仪器分别测定丝素膜及断层猪皮的含水率、断裂强度、柔韧性、透水性、创面粘合力等物理及生物学特性指标。②临床观察:于同一个体选深度相似的两块创面分别应用丝素膜及1%SD-Ag 冷霜,然后对比观察两块创面的变化。结果该膜具有与断层猪皮相近的物理及生物学特性。无毒,无刺激性及抗原性。具有一定的透水性,并能与创面产生良好的初期粘合。由于其完全透明,故可直接观察到膜下创面的变化,有助于临床治疗及实验研究。临床观察结果该膜具有良好的保护创面作用,其应用可明显减轻创面疼痛,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提前3~5天。结论该膜是较为理想的创面覆盖物,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创面覆盖物 丝素膜
原文传递
烧伤后24小时内削痂对深Ⅱ度创面局部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36
4
作者 陆树良 廖镇江 +4 位作者 向军 王志勇 杨丽英 金曙雯 史济湘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探讨烧伤后24h内行削痂手术对深Ⅱ度创面局部炎症反应以及组织损害的影响。方法选择12例烧伤患者,伤后24h内对深Ⅱ度创面行削痂手术,将患者同一创面分为3个标本采集区,即手术前、手术后和未手术区。手术前标本取自削痂术前创面,手... 目的探讨烧伤后24h内行削痂手术对深Ⅱ度创面局部炎症反应以及组织损害的影响。方法选择12例烧伤患者,伤后24h内对深Ⅱ度创面行削痂手术,将患者同一创面分为3个标本采集区,即手术前、手术后和未手术区。手术前标本取自削痂术前创面,手术后和未手术区创面标本于伤后5—7d获取。采用组织培养和比色法测定创面组织释放白细胞介素(IL)8、髓过氧化物酶(MPO)和丙二醛(MDA)的水平,通过HE和Masson染色对创面组织坏死程度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削痂手术后,患者创面组织局部释放IL8、MPO、MDA的水平分别为(6.83±1.85)μg/L、(4.07±0.87)U/g、(8.94±5.66)μmol/g,与未手术创面比较明显降低(P<0.01)。形态学观察显示,手术前创面有凝固性坏死灶;未手术创面炎症反应明显,坏死组织范围扩大;削痂手术后创面局部的炎症反应得到改善,未见坏死组织范围扩大。结论伤后24h内行削痂手术,可以改善深Ⅱ度烧伤创面局部的炎症反应,防止创面进行性加深,有利于创面及早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面 削痂 手术后 局部炎症 手术前 炎症反应 烧伤 标本 形态学观察 水平
原文传递
重组人生长激素应用于烧伤治疗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35
5
作者 许辉 黄跃生 +4 位作者 彭毅志 刘旭盛 罗奇志 田学功 刘晓冰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5期288-291,共4页
目的 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 (rhGH)用于烧伤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在全国 5家烧伤单位 ,采用前瞻性同步随机对照方法 ,将伤后 5d内入院的烧伤面积 >2 0 %TBSA、年龄 2 0~ 5 5岁的 2 0 0例患者随机分成手术组和非手术组 ,每... 目的 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 (rhGH)用于烧伤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在全国 5家烧伤单位 ,采用前瞻性同步随机对照方法 ,将伤后 5d内入院的烧伤面积 >2 0 %TBSA、年龄 2 0~ 5 5岁的 2 0 0例患者随机分成手术组和非手术组 ,每组再随机分为对照组 (N组 )、rhGH 0 .2U·kg-1·d-1治疗组 (A组 )和rhGH 0 .4U·kg-1·d-1治疗组 (B组 ) ,比较各组的一般情况、蛋白质与糖代谢变化、免疫功能、尿生化指标、创面愈合率及住院时间等。 结果 A、B两组与N组比较 ,血浆蛋白含量显著增加 ;免疫功能恢复较快 ;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 ,愈合率明显提高 ;体重无明显变化 ;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但血糖及胰岛素的浓度升高 ,尿钾、钠、氯的排出量减少。B组较A组疗效显著 ,但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应增加。手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非手术组。 结论 rhGH能有效促进蛋白质合成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加快创面愈合 ,缩短住院时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免疫功能 代谢调理 创面修复 重组人生长激素 临床评价
原文传递
烧伤后24h内削痂防治深Ⅱ度创面进行性加深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34
6
作者 陆树良 向军 +5 位作者 金曙雯 杨丽英 王志勇 乔亮 廖镇江 史济湘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35-237,共3页
目的 探讨烧伤后 2 4h内行削痂手术 ,对深Ⅱ度烧伤创面进行性加深的防治作用。方法 选择 12例深Ⅱ度烧伤患者 ,在伤后 2 4h内进行创面削痂手术。分别从手术前、手术后 (伤后 5~7d)和未手术创面 (伤后 5~ 7d)获取标本。采用HE染色、M... 目的 探讨烧伤后 2 4h内行削痂手术 ,对深Ⅱ度烧伤创面进行性加深的防治作用。方法 选择 12例深Ⅱ度烧伤患者 ,在伤后 2 4h内进行创面削痂手术。分别从手术前、手术后 (伤后 5~7d)和未手术创面 (伤后 5~ 7d)获取标本。采用HE染色、Masson′s染色和免疫组化技术标记Vi mentin抗原阳性细胞的方法 ,对创面组织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 结果 随病程演进 ,未手术创面炎性反应程度明显加重 ,组织坏死范围扩大 ,原来残存的皮肤附件因炎症加重而消失 ;Masson′s染色棕红色范围扩大 ,亮绿色范围缩小 ;Vimentin抗原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伤后 2 4h内削痂创面局部炎症反应较未削痂创面明显减轻 ,可见新鲜肉芽形成和部分上皮修复 ,组织坏死范围未见进一步扩大 ,与未手术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Masson′s染色亮绿色范围无明显缩小 ;Vimentin抗原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多于未手术区 (P <0 .0 5 )。 结论 烧伤后 2 4h内削痂 ,能适时去除创面坏死组织、阻断组织变质性损害的加剧 ,从而有效改善深Ⅱ度创面的进行性加深现象 ,对创面愈合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削痂 烧伤 组织细胞 创面愈合 病理过程
原文传递
不同时期烧伤创面细菌生态学调查 被引量:33
7
作者 王文奎 袁克俭 +3 位作者 倪语星 孙珍 刘健 陈小琳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6-18,共3页
目的 分析笔者单位近年来烧伤创面细菌的流行趋势 ,探讨影响烧伤创面细菌生态学变化的因素。 方法 对 1999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 2 10例住院患者进行创面细菌生态学调查 ,与70年代初期 ,80年代中期和 90年代初期所作调查进行比较... 目的 分析笔者单位近年来烧伤创面细菌的流行趋势 ,探讨影响烧伤创面细菌生态学变化的因素。 方法 对 1999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 2 10例住院患者进行创面细菌生态学调查 ,与70年代初期 ,80年代中期和 90年代初期所作调查进行比较。 结果  1999年以来G+ 球菌(5 2 17% )较前三个时期均显著增加 (P <0 .0 1) ,而G-杆菌 (4 6 .48% )较前三个时期均显著减少 (P<0 .0 1)。铜绿假单胞菌较 1970年 1月~ 1971年 12月和 1993年 2月~ 1994年 12月显著下降 (P<0 .0 1) ,金黄色葡萄球菌较 1985年 1月~ 1986年 12月和 1993年 1月~ 1994年 12月显著上升 (P<0 .0 1) ,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占 85 %左右 ,较 80年代中期和 90年代初期显著增加 (P <0 0 1) ,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结论 笔者单位近年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上升趋势可能与自 90年代中期开始将亚胺培南作为首选抗生素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创面 细菌生态学 抗生素
原文传递
巴曲酶对深Ⅱ度烫伤创面微循环血流变化及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29
8
作者 胡骁骅 孙永华 +1 位作者 陈忠 覃凤均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41-243,共3页
目的 探讨巴曲酶对大鼠烫伤早期创面淤滞带微循环血流变化及愈合过程的影响。 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 2 0只 ,随机分为烫伤对照组及巴曲酶治疗组 ,在各组动物背部均造成 4cm× 4cm大小深Ⅱ度烫伤。分别于伤前、伤后 0 .5、2、4、6... 目的 探讨巴曲酶对大鼠烫伤早期创面淤滞带微循环血流变化及愈合过程的影响。 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 2 0只 ,随机分为烫伤对照组及巴曲酶治疗组 ,在各组动物背部均造成 4cm× 4cm大小深Ⅱ度烫伤。分别于伤前、伤后 0 .5、2、4、6、12、2 4、72h测定创面局部皮肤血流量 ;于伤后立即、伤后 14、18d测定烫伤面积及残留创面面积 ;于伤后 30d将大鼠处死取材行组织学观察及毛囊计数。 结果 大鼠伤后 2 72h皮肤血流量进行性减少 ;与对照组相比 ,给予巴曲酶后皮肤血流量得到明显改善 ,创面愈合速度明显加快 ,愈合后皮肤附件明显增多。 结论 巴曲酶能逆转烧伤后创面淤滞带循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曲酶 深Ⅱ度烫伤 创面 微循环 愈合 血流变化
原文传递
白及多糖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3
9
作者 庞素秋 王国权 +3 位作者 吴双 孙爱静 刁勇 许瑞安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819-1823,共5页
目的:研究白及多糖(RBP)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脂多糖(LPS)及Toll样受体4(TLR4)含量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和RBP组。复制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模型,每天观察烫伤大鼠创面,记录创面愈合时间并计算... 目的:研究白及多糖(RBP)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脂多糖(LPS)及Toll样受体4(TLR4)含量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和RBP组。复制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模型,每天观察烫伤大鼠创面,记录创面愈合时间并计算创面愈合率。于烫伤后第1、3、7、14、21、28天分别通过尾静脉采血收集大鼠静脉血。采用鲎试剂检测血浆中LPS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相关致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的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时相点大鼠外周血中TLR4阳性表达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RBP组大鼠创面愈合时间显著缩短(P<0.01);用RBP 7 d后,大鼠血清中LPS、TNF-α、IL-6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大鼠外周血中TLR4阳性表达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RBP可促进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烫伤大鼠LPS、TLR4以及相关的致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及多糖 烫伤创面 内毒素 TOLL样受体4 致炎细胞因子
下载PDF
臭氧水对烧伤创面的清创消毒作用 被引量:30
10
作者 谢卫国 张良琦 +6 位作者 杨仁钢 李艳萍 赵超莉 胡必亿 王德运 万娅莉 孙凯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63-165,共3页
目的 探讨臭氧消毒剂 (臭氧水 )对烧伤创面的清创作用。 方法 观察臭氧水对常见烧伤创面分离菌的体外杀菌作用及应用于烧伤创面的清创消毒效果。 结果 臭氧水对所有受试菌有迅速而完全的体外杀灭作用。应用于烧伤创面清创消毒 ,其... 目的 探讨臭氧消毒剂 (臭氧水 )对烧伤创面的清创作用。 方法 观察臭氧水对常见烧伤创面分离菌的体外杀菌作用及应用于烧伤创面的清创消毒效果。 结果 臭氧水对所有受试菌有迅速而完全的体外杀灭作用。应用于烧伤创面清创消毒 ,其细菌清除率为 94.5 % ,临床总有效率 97.1%。 结论 臭氧水制备简单 ,价格低廉 ,杀菌消毒效果肯定 ,可作为烧伤创面清创消毒选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水 烧伤 创面清创 消毒 强氧化剂
原文传递
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术在难愈性烧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1
11
作者 安鸿肇 王煜 +3 位作者 周小茜 张丽 刘晨 肖厚安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7期419-422,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对难愈性烧伤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自2013年2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难愈性创面患者7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VSD治疗;实验... 目的探讨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对难愈性烧伤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自2013年2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难愈性创面患者7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VSD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改良VSD治疗,即在常规VSD治疗基础上增加银离子敷料覆盖创面。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创面愈合时间、敷料维持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创面细菌感染率并进行比较分析;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acale, VA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2.11%(35/38)和73.68%(28/38),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创面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辅料维持时间明显延长(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VAS评分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创面的细菌感染率分别为5.26%(2/38)和21.05%(8/38),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VSD基础上增用银离子敷料可显著提高难愈性烧伤创面的疗效,有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更换敷料的次数,从而降低创面细菌的感染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创面 难愈性创面 负压封闭引流术 改良方法
原文传递
扩创植皮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大面积烧伤患者感染难愈创面治疗的效果 被引量:30
12
作者 刘丹 张雪峰 +2 位作者 冯国友 程翔 王海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088-2091,共4页
目的探讨扩创植皮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大面积烧伤患者感染难愈创面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6年6月医院收治的大面积烧伤感染难愈创面患者62例,根据收治时间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者与对照组,各31例,给予... 目的探讨扩创植皮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大面积烧伤患者感染难愈创面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6年6月医院收治的大面积烧伤感染难愈创面患者62例,根据收治时间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者与对照组,各31例,给予对照组扩创植皮治疗,观察组给予扩创植皮治疗基础上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对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植皮成活率、创面愈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3%、67.7%,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其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第3天植皮成活率分别为80.6%、38.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第6天创面愈合率分别为87.1%、35.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37.9±7.5)d,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45.7±14.3)d,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前三次换药时的VAS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3.2%与对照组16.1%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治疗总满意度为93.5%,与对照组治疗总满意度74.2%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大面积烧伤感染难愈创面患者给予扩创植皮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提高植皮成功率及创面愈合率,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感染 难愈创面 扩创植皮术 封闭负压引流
原文传递
烧伤创面感染病原学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6
13
作者 过云 赵朋 施静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2683-2686,2695,共5页
目的分析烧伤创面检出病原菌情况,探究创面感染的影响因素,为烧伤创面感染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抽取医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58例烧伤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入院后创面病原菌检出情况,分析烧伤患者创面感染... 目的分析烧伤创面检出病原菌情况,探究创面感染的影响因素,为烧伤创面感染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抽取医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58例烧伤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入院后创面病原菌检出情况,分析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58例烧伤患者住院期间共检出9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65株占67.71%;58例烧伤患者在治疗期间共发生29例感染,感染率为50.00%。其中第3天发生1例(1.72%),第4~7天发生6例(10.34%),第8~14天发生14例(24.14%),第15~21天发生8例(13.7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烧伤深度深、烧伤程度重、烧伤类型为火焰烧伤、烧伤面积大、有合并症、侵入性操作多、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创面用药种类是烧伤患者治疗过程中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烧伤患者创面病原菌检出率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呈递增趋势,烧伤类型、烧伤程度、烧伤深度、创面面积、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侵入性操作过多等均是导致患者创面感染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病原菌 感染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大面积烧伤残余创面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4
14
作者 胡福兴 赵玉玲 +2 位作者 王强 杨占杰 朱典勇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712-713,共2页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残余创面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对我科1995年10月—2003年10月收治的大面积烧伤残余创面118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18例病人经全身浸浴疗法,局部使用抗生素、bFGF、烫疮油等治疗创面全部愈合。结论浸浴基础上的综合治...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残余创面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对我科1995年10月—2003年10月收治的大面积烧伤残余创面118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18例病人经全身浸浴疗法,局部使用抗生素、bFGF、烫疮油等治疗创面全部愈合。结论浸浴基础上的综合治疗是治疗烧伤残余创面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创面 浸浴 综合治疗 大面积烧伤
下载PDF
不同烧伤面积患者创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 被引量:24
15
作者 刘薇 程翔 +1 位作者 梁玉龙 郭宇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0-36,共7页
目的调查分析不同烧伤面积患者创面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调查2015—2020年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的细菌培养结果,根据患者烧伤面积与体表面积比例的不同,分为<10%烧... 目的调查分析不同烧伤面积患者创面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调查2015—2020年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的细菌培养结果,根据患者烧伤面积与体表面积比例的不同,分为<10%烧伤面积占总体表面积(TBSA)、10%~49%TBSA和≥50%TBSA 3组,分析不同烧伤面积下创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测定抗菌药物对主要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烧伤面积组间细菌的耐药率。结果共分离456株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细菌,其中烧伤面积<10%TBSA组120株,10%~49%TBSA组135株,≥50%TBSA组20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2.2%(238株),以铜绿假单胞菌(104株,占22.8%)、鲍曼不动杆菌(39株,占8.5%)及肺炎克雷伯菌(27株,5.9%)为主;革兰阳性菌占47.8%(218株),以表皮葡萄球菌(50株,占11.0%)和金黄色葡萄球菌(44株,占9.6%)为主。不同烧伤面积创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不同。烧伤面积<10%TBSA时,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10%~49%TBSA组及≥50%TBSA组则以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50%TBSA组的细菌耐药率升高,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类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分别为87.9%(58/66)、93.9%(62/66);检出的25株鲍曼不动杆菌均为多重耐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100%(9/9),高于<10%TBSA组和10%~49%TBSA组烧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36,P<0.05)。结论不同烧伤面积患者创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不同,烧伤面积<10%时以革兰阳性菌为主,烧伤面积达10%以上时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烧伤面积≥50%时细菌耐药性及多重耐药菌比例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烧伤面积 创面感染 细菌 耐药
下载PDF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凝胶剂促进深Ⅱ度烧伤愈合 被引量:25
16
作者 陈炯 韩春茂 +5 位作者 陈国贤 唐志坚 王帆 苏士杰 余朝恒 林小玮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4-227,共4页
目的探索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凝胶剂能否促进烧伤患者深Ⅱ度创面愈合。方法收集多中心研究中的其中两个单位资料,以深Ⅱ度烧伤患者作为试验对象,进行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试验组60例100cm^2创面使用100... 目的探索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凝胶剂能否促进烧伤患者深Ⅱ度创面愈合。方法收集多中心研究中的其中两个单位资料,以深Ⅱ度烧伤患者作为试验对象,进行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试验组60例100cm^2创面使用100μg rhGM—CSF凝胶剂,对照组30例使用基质安慰剂。观察其创面愈合情况。结果试验组深Ⅱ度创面愈合时间为(14.71±0.48)d,较对照组(20.48±1.09)d明显缩短(P〈0.01)。试验组14,20,28d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84.55±25.20)%、(97.55±8.19)%和(100.00±0.00)%,也较对照组同期创面愈合率(44.44±35.90)%、(80.19±24.00)%和(96.67±12.09)%均明显提高(P均〈0.01)。未见与受试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rhGM—CSF凝胶剂能促进烧伤患者深Ⅱ度创面愈合。且对100cm^2创面使用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创面愈合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深Ⅱ度烧伤
原文传递
负压封闭引流术对大面积烧伤创面脓毒症患者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5
17
作者 梁英 肖文芳 +2 位作者 焦丹丹 史向莉 何俊俊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822-1824,共3页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术对大面积烧伤创面脓毒症患者的效果,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3年1月-2015年6月接收的80例大面积烧伤创面脓毒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每日换药,观察组...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术对大面积烧伤创面脓毒症患者的效果,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3年1月-2015年6月接收的80例大面积烧伤创面脓毒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每日换药,观察组给予负压封闭引流术,比较两组患者指标,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乳酸(LA)、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5d后,两组患者LA等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个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大面积烧伤创面脓毒症患者,负压封闭引流术能够促进肉芽组织增生、提高植皮术后皮片成活优良率,减轻了患者痛苦,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脓毒症 创面感染 负压封闭引流术
原文传递
203例烧伤创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5
18
作者 崔雪华 李平 +1 位作者 王玲 黄劲华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2599-2600,共2页
目的了解医院烧伤患者创面感染情况,分析与创面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减少烧伤创面感染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调查的方法 ,对医院2007-2008年收治的863例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病原菌构成、药敏以及烧伤面积、患者年龄等进行统计分... 目的了解医院烧伤患者创面感染情况,分析与创面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减少烧伤创面感染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调查的方法 ,对医院2007-2008年收治的863例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病原菌构成、药敏以及烧伤面积、患者年龄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63例烧伤患者发生创面感染203例,创面感染率23.5%;烧伤创面感染革兰阴性菌334株,占54.14%;革兰阳性菌265株,占42.95%;真菌18株,占2.91%;革兰阴性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多,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均为条件致病菌,耐药率高;创面感染与烧伤面积和患者年龄相关。结论加强烧伤创面病原菌和药敏监测,选择敏感有效的抗菌药物,及早清创和营养支持,是控制创面感染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创面感染 危险因素 分析
原文传递
烫伤大鼠不同深度创面组织中表皮干细胞分布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谢举临 利天增 +4 位作者 祁少海 卞徽宁 成建定 徐盈斌 梁慧珍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344-346,共3页
目的 初步观察烫伤大鼠不同深度创面组织中表皮干细胞的分布情况。 方法 将32只SD大鼠分别造成Ⅰ、浅Ⅱ、深Ⅱ和Ⅲ度烫伤 ,伤后 2 4h取创面组织标本 ,制作切片。采用细菌蛋白 生物素标记法 (LSAB)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以α2 、β1... 目的 初步观察烫伤大鼠不同深度创面组织中表皮干细胞的分布情况。 方法 将32只SD大鼠分别造成Ⅰ、浅Ⅱ、深Ⅱ和Ⅲ度烫伤 ,伤后 2 4h取创面组织标本 ,制作切片。采用细菌蛋白 生物素标记法 (LSAB)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以α2 、β1整合素及角蛋白 10 (K10 )作为一抗 ,观察不同创面组织中表皮干细胞的表达和分布情况。 结果 Ⅰ度烧伤创面组织中 ,K10阳性细胞分布于表皮的棘细胞层、颗粒层、透明层 ,α2 、β1整合素阳性细胞分布于表皮基底层 ,数量多。浅Ⅱ度创面中 ,α2 、β1整合素阳性细胞位于残留的基底层和皮肤附属器 (主要是毛囊 )中 ,数量较少。深Ⅱ度创面中 ,α2 、β1整合素阳性细胞仅存在于真皮深层健存的皮肤附属器中 ,数量很少。Ⅲ度创面中 ,罕见α2 、β1整合素阳性细胞。 结论 表皮干细胞在烧伤创面中的分布与烧伤深度有关 ,残存的表皮干细胞可能是创伤修复过程中再上皮化的细胞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表皮干细胞 整合素 角蛋白 创面愈合 免疫组织化学 上皮化
原文传递
扩创植皮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烧伤患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难愈创面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4
20
作者 计鹏 胡大海 +2 位作者 刘洋 粱敏 韩夫 《中国医药》 2016年第10期1552-1555,共4页
目的探讨扩创植皮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烧伤患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难愈创面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于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82例烧伤MRSA感染难愈创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 目的探讨扩创植皮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烧伤患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难愈创面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于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82例烧伤MRSA感染难愈创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VSD治疗,创面肉芽组织新鲜后进行植皮手术,观察组采用扩创植皮术联合VSD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lIP)、红细胞沉降率(ESR)、白细胞介素1(IL-1)变化情况及2组住院时间、感染控制时间、创面恢复正常时间、疼痛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0%(16/41)比17.0%(7/41)、95.1%(39/41)比78.0%(32/41)](P〈0.05)。治疗后2组WBC、ESR、CRP、IL-1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10.7±1.3)×10^9/L比(14.5±2.4)×10^9/L、(21.2±2.3)mm/1h比(56.3±8.9)mm/1h、(6.4±1.2)mg/L比(81.3±4.4)mg/L、(94±8)ng/L比(167±45)ng/L,观察组:(7.8±1.0)×10^9/L比(14.6±2.4)×10^9/L、(13.5±1.5)min/1h比(56.4±9.0)mm/1h、(4.6±1.0)mg/L比(81.4±4.5)mg/L、(79±6)ng/L比(168±45)ng/L](均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感染控制时间、创面恢复正常时间、疼痛评分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2±8)d比(61±11)d、(41±6)d比(49±8)d、(50±7)d比(58±9)d、(3.4±0.9)分比(5.8±1.2)分](均P〈0.05);观察组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丙级愈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6.1%(23/41)比46.3%(19/4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扩创植皮术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难愈创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