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rrent status of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in China 被引量:78
1
作者 Jianbo Zhan Qin Wang +5 位作者 Jing Cheng Bing Hu Jing Li Faxian Zhan Yi Song Deyin Guo 《Vir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期51-62,共12页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 is an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caused by SFTS virus (SFTSV). SFTSV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 mortality rate and has been reported in China, South Korea and Jap...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 is an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caused by SFTS virus (SFTSV). SFTSV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 mortality rate and has been reported in China, South Korea and Japan. SFTSV undergoes rapid changes owing to evolution, gene mutations, and reassortment between different strains of SFTSV. In this review, we summarize the recent cases and general properties of SFTS, focusing on the epidemiology, genetic diversity, clinical features, and diagnostics of SFTSV in China. From 2010 to October 2016, SFTS cases were reported in 23 provinces of China, with increased numbers yearly. Infection and death cases are mainly found in central China, where the Haemaphysalis Iongicornis ticks are spread. The national average mortality rate of SFTS infection was 5.3%, with higher risk to elder people. The main epidemic period was from May to July, with a peak in May. Thus, SFTS reminds a significant public health problem, and development of prophylactic vaccines and effective antiviral drugs will be highly nee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 bunyaviridae
原文传递
Hantavirus infection:a global zoonotic challenge 被引量:50
2
作者 Hong Jiang Xuyang Zheng +3 位作者 Limei Wang Hong Du Pingzhong Wang Xuefan Bai 《Vir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期32-43,共12页
Hantaviruses are comprised of tri-segmented negative sense single-stranded RNA, and are members of the Bunyaviridae family. Hantaviruses are distributed worldwide and are important zoonotic pathogens that can have sev... Hantaviruses are comprised of tri-segmented negative sense single-stranded RNA, and are members of the Bunyaviridae family. Hantaviruses are distributed worldwide and are important zoonotic pathogens that can have severe adverse effects in humans. They are naturally maintained in specific reservoir hosts without inducing symptomatic infection. In humans, however,hantaviruses often cause two acute febrile diseases,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 and hantavirus cardiopulmonary syndrome(HCPS).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the epidemiology and epizootiology of hantavirus infections worldw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NTAVIRUS bunyaviridae zoonosis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antavirus cardiopulmonary syndrome
原文传递
病毒载量和细胞因子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致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19
3
作者 韩亚萍 董莉 +7 位作者 孔练花 章莉莉 刘宁 陈念 金柯 王茜 黄祖瑚 李军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538-544,共7页
目的:观察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后病毒载量、血清细胞因子与组织损伤的关系,探讨该病毒感染水平对组织损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门诊及住院的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严重发热伴血小板... 目的:观察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后病毒载量、血清细胞因子与组织损伤的关系,探讨该病毒感染水平对组织损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门诊及住院的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24例,根据患者临床预后分为痊愈组21例和死亡组3例。另选取南京市中心血站健康献血者32名作为对照。采用荧光定量 PCR 检测血清病毒载量,用流式细胞仪动态定量检测患者血清中 Th1、Th2、Th17细胞因子,分析其与血清酶学、白细胞和血小板之间的关系。组间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血清病毒载量与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血细胞计数、组织损伤的相关性采用 Spearman 相关分析。结果24例患者新型布尼亚病毒 RNA 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痊愈组21例患者中有2例病毒载量>7.0 lg 拷贝/mL。死亡组3例患者的病毒载量分别为6.7 lg 拷贝/mL、8.8 lg 拷贝/mL 和9.8 lg 拷贝/mL。SFTS 痊愈组患者在病程第5天和第7天,血清 IL-6分别为21.76和7.12 p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82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SFTS 痊愈组患者病程第5天、第7天和第9天,血清 IL-10分别为14.33、14.13和3.01 p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56 pg/mL。死亡组患者在病程第7天、第9天,血清IL-6为137.61和1450.83 pg/mL,IL-10为50.26和49.43 pg/mL,较痊愈组患者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病程中 SFTS 患者血清 IL-2、IL-4则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均 P <0.05)。SFTS痊愈组患者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最低值出现在病程初期,血清 ALT、AST、乳酸脱氢酶(LDH)、CK 等均明显高于正常范围。相关性分析显示,SFTS 患者血清 IL-6、IL-10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 值分别为-0.390和-0.608,均 P <0.01),与病毒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尼亚病毒科 病毒载量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0
原文传递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细胞嗜性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何程程 李阿茜 +6 位作者 刘林 李川 李建东 张全福 李德新 仇佩虹 梁米芳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 了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细胞嗜性,加强对SFTSV传播与致病机制的理解.方法 通过不同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的SFTSV感染Vero等10种不同组织来源的细胞株,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间接免疫荧... 目的 了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细胞嗜性,加强对SFTSV传播与致病机制的理解.方法 通过不同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的SFTSV感染Vero等10种不同组织来源的细胞株,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间接免疫荧光实验(IFA)检测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培养上清和细胞内病毒抗原表达水平,绘制病毒动态生长曲线,并观察记录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情况,确定SFTSV细胞嗜性.结果 Vero、HEK 293、COS-7、CHO、HepG2、Hela、THP-1和MRC-5等不同组织来源的细胞均可感染SFTSV,并产生明显细胞病变,但病毒在不同细胞中的复制水平差异显著,其中Vero细胞对SFTSV较易感,病毒可增殖至10S0TCID50/ml以上;Raji细胞、Jurkat细胞不能感染SFTSV.结论 SFTSV具有广嗜性,可以感染肝、肺、肾、子宫和卵巢等多器官以及免疫系统等来源的细胞系,但不能感染T和B淋巴细胞源细胞系,为SFTSV相关基础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尼亚病毒科 血小板减小 细胞生理学 生长
原文传递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临床诊治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刘均艳 冯江 +3 位作者 李阿利 王素云 郑瑞 陈华忠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8年第5期429-433,共5页
目的总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56例SFTSV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治愈患者和死亡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应... 目的总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56例SFTSV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治愈患者和死亡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56例患者治愈40例,死亡16例,发病至死亡时间(12±3)d。患者均有发热、乏力等症状。26例进行骨髓穿刺检查,21例骨髓象表现为嗜血现象。与治愈患者比较,死亡患者年龄大,伴随基础疾病率高,发热时间长,皮肤和,或消化道出血、神经精神症状、肌钙蛋白异常、心律失常发生率高,血小板、CD4+和CD8+明显降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病毒载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毒载量≥5lgTCID,dml、年龄≥70岁、血小板〈20×109/L、CK〉1200U/L、发热时间〉8d、APTT≥120S、肌钙蛋白升高、神经精神症状是SFTSV感染患者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或〈0.05)。结论病毒载量高、年龄大、血小板降低、CK升高、发热时间长、AVIT延长、肌钙蛋白升高、神经精神症状是SFTSV感染患者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识别SFTSV感染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尼亚病毒科 危险因素 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 嗜血细胞性 回顾性研究
原文传递
布尼亚病毒科病毒及其相关疾病 被引量:13
6
作者 覃新程 周敦金 +2 位作者 陈小萍 徐建国 张永振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111-1114,共4页
介绍布尼亚病毒科的病毒构成与分类、病毒的基因结构及其编码的蛋白;布尼亚病毒科病毒在全球的地理分布及主要传播媒介;布尼亚病毒科病毒引起的相关人畜疾病.介绍我国已发现和新发的布尼亚病毒科病毒及相关疾病.
关键词 布尼亚病毒科 病毒 疾病
原文传递
辽宁省首次发现的新布尼亚病毒其培养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刘芸 姚文清 +9 位作者 耿英芝 孙英伟 陈静乙 王博 韩仰欢 孙海波 雷露 李建东 于丹梅 宫润妍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7-240,共4页
目的探讨发热伴粒细胞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在细胞分离培养时表现的特异性。方法收集发病一周以内发热伴粒细胞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血液,首先做血清学检测排... 目的探讨发热伴粒细胞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在细胞分离培养时表现的特异性。方法收集发病一周以内发热伴粒细胞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血液,首先做血清学检测排除汉坦病毒(Hantavirus,HV),然后将样本采用多种细胞培养的方法进行病毒分离。最后采用逆转录(RT-PCR)方法对病毒进行鉴定。结果从我省发热伴出血征候群血液样本分离出病毒12株,经鉴定均为新布尼亚病毒。结论我省东部山区及丘陵地带有新布尼亚病毒流行,其临床症状及体征与肾综合征出血热极为相似。但体外细胞培养及核苷酸序列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布尼亚病毒 RT-PCR 细胞培养
下载PDF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人人间传播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王彦丽 刘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45-747,共3页
背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人人间传播的患者报道越来越多,但缺乏详尽的临床特征总结。目的总结我国SFTS人人间传播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SFTS人人间传播的认识,减少SFTS人人间传播及误诊误... 背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人人间传播的患者报道越来越多,但缺乏详尽的临床特征总结。目的总结我国SFTS人人间传播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SFTS人人间传播的认识,减少SFTS人人间传播及误诊误治。方法检索2007年1月—2016年3月Medline、Pub Med、Embase、Google Scholar Databases、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全文数据库、维普全文数据库,采用高级检索,检索项均为全部字段,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人人间传播""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和"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为检索词,下载检索到的全部文献,仔细阅读所有文献的全文,剔除重复收录、重复发表、同一单位或个人的重复报道的文献。回顾性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56例SFTS人人间传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检索到符合标准的文献7篇,共56例患者,其中原发患者8例,继发患者48例。继发患者潜伏期为6~15 d;45例有接触原发患者血液或血性分泌物的危险因素,2例可疑经空气传播,1例经蜱虫传播;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寒战、腹泻,其次为恶心、呕吐、出血、腹痛、咳嗽、皮疹、结膜充血、头痛、肌痛等。患者均出现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下降,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其余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包括乳酸脱氢酶升高、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肌酐升高、肌酸激酶升高、出现蛋白尿及血尿。结论 SFTS人人间传播得到证实,主要通过接触患者血液或血性分泌物传播,有可疑空气传播。大部分为显性感染,少部分为隐性感染。人人间传播的潜伏期比蜱虫叮咬传播的潜伏期短,临床症状轻,病死率低,早期诊治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血小板减少 布尼亚病毒科 人人间传播
下载PDF
浙江省一株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分离株全基因组测序及分子进化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冯岑 张磊 +4 位作者 孙逸 邵斌 茅海燕 蒋健敏 张严峻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12-616,共5页
目的 对一株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浙江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分子进化分析.方法 从浙江省CDC采集1例SFTSV感染疑似病例的急性期全血标本,提取标本的病毒RNA并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分离得到SFTSV分离株.RT-... 目的 对一株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浙江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分子进化分析.方法 从浙江省CDC采集1例SFTSV感染疑似病例的急性期全血标本,提取标本的病毒RNA并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分离得到SFTSV分离株.RT-PCR扩增覆盖全基因组的17个重叠基因片段,使用Geneious基因分析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剪辑和拼接.从GenBank 数据库中获取各地SFTSV全基因组序列,采用RAxML软件及MEGA软件对分离株基因组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已经公布的SFTSV核苷酸序列和白蛉病毒属部分其他病毒进行比对,并构建进化树,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荧光定量RT-PCR鉴定该疑似病例为阳性,并成功分离获得SFTSV毒株,命名为Zhejiang/01/2011株.对Zhejiang/01/2011株进行RT-PCR扩增并测序拼接得到全基因组cDNA序列,Zhejiang/01/2011株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共有S、M、L3个片段.其中S片段为1 745个核苷酸,M片段为3 378个核苷酸,L片段为6 368个核苷酸.分子进化分析结果显示,Zhejiang/01/2011株与Japan/SPL004A/2013株相似性最高,其中S片段相似性为98%,M片段为97%,L片段为98%.白蛉病毒属基于3个片段分子系统进化树均显示,Zhejiang/01/2011株与白蛉病毒属部分病毒株中所有的SFTSV病毒株聚集在一起.结论 笔者成功对Zhejiang/01/2011株进行了测序和分子进化分析.Zhejiang/01/2011株是SFTSV,属白蛉病毒属,且其与日本分离株在同一分支,相似性较大,与国内其他地区分离株不在同一分支,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尼亚病毒科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进化 分子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 全基因组测序
原文传递
布尼亚病毒科全基因组序列比对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雅婷 张文超 +3 位作者 李正跃 李成云 朱有勇 李永忠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15-320,共6页
布尼亚科病毒(Bunyaviridae)是一类医学和农业上的重要病毒。本文从NCBI数据库下载具有完整基因组序列的布尼亚科病毒的5个属20种病毒的序列,用生物学软件DNAman,DNAstar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布尼亚科病毒属中的植物病毒在核酸序列及蛋白... 布尼亚科病毒(Bunyaviridae)是一类医学和农业上的重要病毒。本文从NCBI数据库下载具有完整基因组序列的布尼亚科病毒的5个属20种病毒的序列,用生物学软件DNAman,DNAstar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布尼亚科病毒属中的植物病毒在核酸序列及蛋白结构上与动物病毒有很大差异:(1)只有植物病毒的M基因组能编码NSm运动蛋白;(2)植物病毒和动物病毒在核酸序列和蛋白质序列长度均有差异,表明该科病毒是进化速度较快的病毒;(3)植物病毒核酸序列的GC含量低于动物病毒;(4)通过SMART网络软件进行蛋白质拓扑结构分析发现植物病毒和动物病毒在糖蛋白GnGc的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5)植物病毒糖蛋白结构较为复杂,有较多的紊乱区域,除INSV外,其他病毒都具有N端信号肽。这将对以后分子生物学检测中引物的设计及病毒的鉴定等方面的研究起到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尼亚病毒科 番茄斑萎病毒属 DNAman DNAstar SMART 序列比对
下载PDF
2010—2013年辽宁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子江 张洁 +4 位作者 毛玲玲 刘芸 孙婷婷 田疆 姚文清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62-363,共2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近年来发现的以发热伴血小板、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感染性疾病,部分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关键词 发热 布尼亚病毒科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施马伦贝格病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吴晓东 戈胜强 +5 位作者 张永强 王静静 石记红 梅月 刘华雷 王志亮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94-703,共10页
施马伦贝格病毒(Schmallenberg virus,SBV)是2011年新发现的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的病毒,主要侵害反刍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牛或羊产奶减少以及胎儿畸形或死胎等。截至2014年6月,关于该病发表的科研文献已经达到200多篇。我国... 施马伦贝格病毒(Schmallenberg virus,SBV)是2011年新发现的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的病毒,主要侵害反刍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牛或羊产奶减少以及胎儿畸形或死胎等。截至2014年6月,关于该病发表的科研文献已经达到200多篇。我国虽然已有20多篇文献报道,但大多数文献只对该病进行了简单介绍,没有全面展示该病毒的研究进展。作为新发病,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一直将该病作为研究重点。本文就SBV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技术以及疫苗研发等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我国SBV的防控及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马伦贝格病毒 布尼亚病毒 诊断 流行病学 疫苗
原文传递
建立基于核蛋白双抗体夹心ELISA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滴定方法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林 张全福 +6 位作者 李川 李建东 姜晓林 张福顺 芜为 梁米芳 李德新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3期215-217,共3页
目的 建立基于核蛋白双抗体夹心ELISA滴定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的方法.方法 首先利用SFTSV核蛋白特异性多克隆和单克隆抗体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用于SFTSV病毒滴度的检测,优化检测程序,评价检测方法的特异性与灵敏性... 目的 建立基于核蛋白双抗体夹心ELISA滴定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的方法.方法 首先利用SFTSV核蛋白特异性多克隆和单克隆抗体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用于SFTSV病毒滴度的检测,优化检测程序,评价检测方法的特异性与灵敏性,并与免疫荧光法和空斑试验法检测SFTSV滴度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所建立的基于双抗体夹心ELISA法滴定病毒与免疫荧光法和空斑试验法的滴定结果一致,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和0.949.结论 基于SFTSV核蛋白双抗体夹心ELISA的滴定方法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操作简单,避免直接免疫荧光和空斑法滴定结果判定的主观性,并可适用于高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尼亚病毒科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荧光抗体技术 菌斑试验
原文传递
新疆艾比湖布尼亚病毒的分离与分子生物学鉴定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然 张桂林 +6 位作者 孙响 郑重 刘晓明 赵焱 刘栓奎 党荣理 赵彤言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39-942,共4页
目的 发现新疆艾比湖地区潜在流行的蚊媒病毒.方法 采用接种敏感宿主细胞法分离培养病毒;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和序列聚类分析对病毒株种属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从当地优势蚊种凶小库蚊(36.6%)中分离获得一株引起BHK-21细胞病变的... 目的 发现新疆艾比湖地区潜在流行的蚊媒病毒.方法 采用接种敏感宿主细胞法分离培养病毒;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和序列聚类分析对病毒株种属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从当地优势蚊种凶小库蚊(36.6%)中分离获得一株引起BHK-21细胞病变的病毒,分子生物学鉴定表明该病毒属于布尼亚科正布尼亚属(Orthobunyavirus,Bunyaviridae)成员,暂定名为艾比湖布尼亚病毒.RT-PCR扩增进一步获得长为651 bp和980 bp的病毒基因组S、M节段的部分序列,对上述序列的比对分析显示艾比湖布尼亚病毒与分离自南非的Germiston布尼亚病毒同源关系最为接近,S节段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似然率分别为90.6%和95.0%.M节段变异性高,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似然率仅为78.6%和86.1%.结论 艾比湖布尼亚病毒是国内新发现的一株蚊媒布尼亚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尼亚病毒属 蚊媒病毒 凶小库蚊 艾比湖湿地
原文传递
在可能的生物恐怖袭击中病毒的电镜诊断 附:微波和数码图像技术应用于快速电镜诊断简介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德蕙 杨怡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6期610-619,共10页
本文介绍了在可能的生物恐怖袭击中,电镜在病毒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应用。文中重点描述了痘病毒科和4种不同科的出血热病毒,包括:丝状病毒科、沙拉病毒科、布尼病毒科和黄病动毒科所属病毒在电镜下的形态学和形态发生学特征。电镜在痘病毒... 本文介绍了在可能的生物恐怖袭击中,电镜在病毒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应用。文中重点描述了痘病毒科和4种不同科的出血热病毒,包括:丝状病毒科、沙拉病毒科、布尼病毒科和黄病动毒科所属病毒在电镜下的形态学和形态发生学特征。电镜在痘病毒与疱疹病毒的鉴别诊断中也是快速和可靠的方法。在附录中还简要介绍了微波和数码图像技术在快速电镜诊断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恐怖袭击 电镜 诊断 鉴别诊断 痘病毒科 疱疹病毒科 丝状病毒科 沙拉病毒科 布尼病毒科 黄病动毒科 微波技术
下载PDF
山东省蓬莱与莱州市优势蜱种及蜱中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3
16
作者 邢玉芳 刘靖宇 +3 位作者 牛国宇 丁淑军 宫连凤 刘娟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93-997,共5页
目的分析山东省蓬莱与莱州市优势蜱种及蜱中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的感染现状。方法于2011年4—11月,根据烟台市往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疫情发生情况,选取蓬莱和莱州市为研究场所,每个市选取2个高发乡镇,采用随... 目的分析山东省蓬莱与莱州市优势蜱种及蜱中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的感染现状。方法于2011年4—11月,根据烟台市往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疫情发生情况,选取蓬莱和莱州市为研究场所,每个市选取2个高发乡镇,采用随机数字法在每个乡镇抽取3个村,于每月开展调查,共12个村。采用宿主体表捕捉法采集寄生蜱以及人工布旗法采集游离蜱,共收集蜱3145只。按蜱来源、种类、发育期分类,研磨后合成样品2044份,对其提取RNA,检测病毒核酸,巢式PCR扩增S片段,并进行病毒分离。采用邻位相连法绘制系统发育树。采用最小感染率(MIR)以表示蜱中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感染现状。结果3145只蜱按种类共分为5类,其中长角血蜱3048只(96.92%),血红扇头蜱73只(2.32%),微小牛蜱10只(0.32%),铃头血蜱9只(0.29%)和中华革蜱5只(0.16%)。2044份样品中,核酸阳性样品为126份(6.16%),MIR为4.01%,其中长角血蜱为122份(96.83%),血红扇头蜱为3份(2.38%),微小牛蜱为1份(0.79%),MIR分别为4.00%、4.11%和10.00%,铃头血蜱和中华革蜱均无核酸阳性样品。126份核酸阳性样品共扩增出11份S片段全序列,与3株动物来源、2010年烟台市及其他地区分离到的各11株病毒的s片段同源性为95.6%-99.9%,各毒株间无明显的地域特征,且不同动物来源、种类、发育期的病毒间序列非常接近。结论长角血蜱是山东省蓬莱与莱州市绝对优势蜱种,其与血红扇头蜱和微小牛蜱均可能作为SFTSV的传播媒介,蜱SFTSV的S片段序列与病例血清分离的病毒和动物来源S片段高度同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尼亚病毒科 流行病学研究
原文传递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诊治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董利昭 张均 范国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5-369,共5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新出现的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又称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在中国、韩国和日本均有报道,有较高的病死率。本文对该疾病在中国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与预防等方面进行综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新出现的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又称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在中国、韩国和日本均有报道,有较高的病死率。本文对该疾病在中国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与预防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了解该疾病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发热 布尼亚病毒科 诊断
下载PDF
布尼亚病毒科概述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颖 邵柏 +3 位作者 于长友 方绍庆 刘明杰 孙宝杰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2期182-184,共3页
布尼亚病毒科是媒传疾病中重要的病毒科之一,传播媒介囊括了医学节肢动物和啮齿动物,如蚊虫、白蛉、蠓、鼠等,宿主动物为哺乳动物,如人类等。2010年在河南、山东等地出现的"蜱虫叮咬事件"是由蜱作为传播媒介,病原体为新型布... 布尼亚病毒科是媒传疾病中重要的病毒科之一,传播媒介囊括了医学节肢动物和啮齿动物,如蚊虫、白蛉、蠓、鼠等,宿主动物为哺乳动物,如人类等。2010年在河南、山东等地出现的"蜱虫叮咬事件"是由蜱作为传播媒介,病原体为新型布尼亚病毒的传染疾病,该病严重者可致多脏器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甚至死亡,病死率高达10%。为给布尼亚病毒所致疾病的检测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现就布尼亚病毒科病毒病原学、所致疾病及感染和免疫应答方面的国内外研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尼亚病毒科 病原学 感染 免疫应答
原文传递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在巨噬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 被引量:3
19
作者 韩颖 李逸翔 +6 位作者 金聪 李川 曲靖 张福顺 张全福 梁米芳 仇佩红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3期161-163,共3页
目的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是新发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致病病原,为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一种新型病毒.通过研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在巨噬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了解SFTSV在细胞内的复制组装机制.方法... 目的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是新发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致病病原,为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一种新型病毒.通过研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在巨噬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了解SFTSV在细胞内的复制组装机制.方法 应用两种人源巨噬细胞系THP-1细胞和U937细胞,通过免疫荧光共聚焦方法分析SFTSV感染巨噬细胞后与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的共定位.结果 SFTSV可特异性感染巨噬细胞,在SFTSV感染的巨噬细胞中SFTSV核蛋白与高尔基体共定位于核周,与内质网紧密相邻,但没有共定位.结论 在SFTSV感染的巨噬细胞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可能是病毒进行加工修饰及包装成熟的重要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尼亚病毒科 巨噬细胞 核蛋白质类 高尔基体 内质网
原文传递
胶东丘陵地区家畜(禽)中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状况及流行规律调查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靖宇 秦玉君 +4 位作者 尹海英 何晓敏 邢玉芳 丁淑军 姜梅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10-1113,共4页
目的 调查胶东丘陵地区羊、牛、狗、猪、鸡等与人关系密切的家畜(禽)中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状况及流行规律.方法 选择山东省胶东地区2010年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出现的蓬莱市和莱州市为调查点,于2011年4-11月,每月在每个调查点选... 目的 调查胶东丘陵地区羊、牛、狗、猪、鸡等与人关系密切的家畜(禽)中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状况及流行规律.方法 选择山东省胶东地区2010年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出现的蓬莱市和莱州市为调查点,于2011年4-11月,每月在每个调查点选择2个出现病例的乡镇,每个乡镇选择3个出现病例的村,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羊、牛、狗、鸡、猪5种家畜(禽),每只采集静脉血5 ml,每种家畜(禽)40 ~60份,共采集3576份.应用双抗原夹心ELISA连续检测不同动物血清中新布尼亚病毒抗体.采用x2检验分析不同种类家畜(禽)间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率的差异,及蓬莱和莱州市不同种类家畜(禽)间感染率的差异.结果 3576份动物血清标本中,羊、牛、鸡、狗、猪的感染率分别为63%(636/1013)、53%(444/841)、46%(242/530)、29%(104/362)、1%(12/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5.26,P<0.05).蓬莱市羊、牛、鸡、及5种家畜(禽)总感染率分别为71%(400/563)、57%(232/409)、35%(93/266)、44%(796/1819),莱州市分别为53%(236/450)、49%(212/432)、56% (149/264)、36%(642/17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7.04、4.93、24.63、19.38,P值均<0.05).羊的感染率存在夏季和秋季2个高峰,夏季6月份最高,为62%(68/110),秋季11月份最高,为86%(204/236);牛的感染率则存在春季和秋季两个高峰,春季4月份最高,为56%(53/94),秋季11月份最高,为73% (116/159);鸡的感染率只有秋季1个高峰,9月份最高,为65%(55/85);狗和猪的感染率无季节高峰.结论 胶东丘陵地区家畜(禽)中羊、牛、鸡、狗的感染率较高,高峰季节为春季、夏初及秋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尼亚病毒科 家畜类 家禽 感染 季节分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