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苯乙烯-马来酸酐无规共聚合进展 被引量:17
1
作者 曹堃 于在璋 李伯耿 《高分子通报》 CAS CSCD 1994年第2期97-102,共6页
本文系统介绍并评述了苯乙烯-马来酸酐无规共聚合研究的发展概况。讨论了共聚合动力学、聚合技术等对共聚物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认为该系列是一类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耐热材料和共混助剂。
关键词 苯乙烯 马来酸酐 无规共聚
下载PDF
用均相的稀土催化剂进行丁二烯-异戊二烯本体共聚合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龚志 郭春玲 +3 位作者 郑玉莲 张新惠 李柏林 王佛松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606-610,共5页
本工作用均相的稀土催化体系Nd(naph)_3-Al(i-Bu)_2H-CH_3SiHCl_2进行了丁二烯和异成二烯的本体共聚合,研究了聚合规律和产物的结构性能.结果表明,在适当的催化剂组分比条件下,该催化体系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用DSC测定了共聚物的玻璃化... 本工作用均相的稀土催化体系Nd(naph)_3-Al(i-Bu)_2H-CH_3SiHCl_2进行了丁二烯和异成二烯的本体共聚合,研究了聚合规律和产物的结构性能.结果表明,在适当的催化剂组分比条件下,该催化体系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用DSC测定了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1H-NMR和IR分别测定了共聚物的组成和微观结构,证明共聚物的组成主要决定于单体原料的配料比,共聚物中两种单体单元都具有高顺式结构,生胶和硫化胶的性能测定表明,在丁二烯和异戊二烯两种单体的配料比为30比70时,得到的共聚胶的综合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二烯 异戊二烯 本体共聚合
下载PDF
丁二烯和异戊二烯的本体共聚合 被引量:6
3
作者 郭春玲 龚志 王佛松 《合成橡胶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394-396,共3页
研究了丁二烯(Bd)和异戊二烯(Ip)在Nd(naph)_3-Al(i-Bu)_3-Al_2Et_3Cl_3(Nd-Al-Cl)催化体系中的本体共聚合反应。当[Nd]≥4×10^(-7)mol/g单体时,转化率可达80%以上,并随Al/Nd(mol比)值的增大而提高,大于40时,转化率趋于平坦;而共... 研究了丁二烯(Bd)和异戊二烯(Ip)在Nd(naph)_3-Al(i-Bu)_3-Al_2Et_3Cl_3(Nd-Al-Cl)催化体系中的本体共聚合反应。当[Nd]≥4×10^(-7)mol/g单体时,转化率可达80%以上,并随Al/Nd(mol比)值的增大而提高,大于40时,转化率趋于平坦;而共聚物[η]则下降。Bd/Ip对转化率无影响,Bd/Ip=30/70时,[η]有最低值,所得硫化胶性能较好,共聚物T_t随Bd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并介于IR和BR之间。共聚物的组成比与单体配比相近似,其中顺式-1,4 Bd链节含量大于99%,顺式-1,4 Ip链节含量为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二烯 异戊二烯 本体聚合 共聚
下载PDF
橡胶接枝苯乙烯-马来酸酐本体共聚——橡胶粒径及抗冲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夏燕敏 王荣伟 +1 位作者 石正金 周文乐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3-68,共6页
采用半连续的本体聚合工艺,考察了转相用搅拌转速、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等聚合工艺条件对橡胶接枝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产物(SMA)中橡胶粒径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搅拌转速对橡胶粒径的影响比较单一,转速越大,粒径越小;而... 采用半连续的本体聚合工艺,考察了转相用搅拌转速、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等聚合工艺条件对橡胶接枝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产物(SMA)中橡胶粒径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搅拌转速对橡胶粒径的影响比较单一,转速越大,粒径越小;而后两者的影响因素则比较复杂,同时影响两相牯度、剪切强度、基体分子量和接枝效果等,彼此之间相互牵制。通过调整以上工艺参数,可形成2~5mm大小合话的梭腔粘径,得到抗冲性能较好的S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 本体共聚 橡胶 接枝 抗冲性能
下载PDF
本体法St改性C_5石油树脂的合成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力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13,共4页
用本体法在C5石油树脂上接枝单烯烃苯乙烯(St),考察了不同聚合条件对产物的影响。随着St含量的增加,C5石油树脂的软化温度先降后升,在w(St)为37.5%,引发剂质量分数为1.0%,反应温度为200℃,反应时间为2.0 h时,软化温度达到最小值71℃。... 用本体法在C5石油树脂上接枝单烯烃苯乙烯(St),考察了不同聚合条件对产物的影响。随着St含量的增加,C5石油树脂的软化温度先降后升,在w(St)为37.5%,引发剂质量分数为1.0%,反应温度为200℃,反应时间为2.0 h时,软化温度达到最小值71℃。黏度测试表明,St改性C5石油树脂具有较好的流动性。铁钴比色分析表明,随着引发剂用量的增加,St改性C5石油树脂的色度增大,在引发剂质量分数为1.0%时,该石油树脂的色度为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五石油树脂 本体共聚合 苯乙烯 改性 流动性
下载PDF
甲基丙烯酸甲酯-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二元共聚物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王清民 董绍胜 +2 位作者 于广义 张淑梅 任淑芝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60-162,共3页
在运用 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开发耐热有机玻璃过程中 ,研究了本体法、溶液法和悬浮法 3种共聚方法对共聚产物分子量及其分布、耐热性和拉伸强度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3种共聚方法在开发耐热有机玻璃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
关键词 有机玻璃 本体法 悬浮法 耐热怀 二元共聚
下载PDF
苯乙烯与N-苯基马来酰亚胺本体共聚合动力学 被引量:10
7
作者 单国荣 翁志学 +2 位作者 黄志明 潘祖仁 陈伟国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25-231,共7页
研究了N-苯基马来酰亚胺在苯乙烯中的溶解度和络合性能,以及聚合温度、N-苯基马来酰亚胺浓度、引发剂种类及浓度、加料方式等因素对共聚合速率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和计算该体系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
关键词 苯乙烯 苯基马来酰亚胺 自由基 本体聚合
下载PDF
SBS与醋酸乙烯酯本体接枝物的合成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中华 李建宗 《中国胶粘剂》 CAS 1993年第1期13-15,共3页
以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醋酸乙烯酯为溶剂,在无氮气保护下,合成得到了主链为SBS支链为PVAC的接枝共聚物SBS-g VAC,其结构被红外光谱所证实;讨论了引发剂、时间、温度及SBS用量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关键词 丁苯 嵌段共聚物 醋酸乙烯酯
下载PDF
马来酸酐-苯乙烯本体自由基聚合反应 被引量:5
9
作者 董宇平 封麟先 +1 位作者 杨士林 沈家骢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9期1537-1540,共4页
在马来酸酐-苯乙烯本体聚合反应过程中,于70℃和低引发剂浓度(0.59~1.8×10(-3)mol/L条件下,共聚物组成与单体的配比无关,生成无规共聚物;在高引发剂浓度(2×10(-2)mol/L),随马来酸酐单体含量的增加,趋向生成1:... 在马来酸酐-苯乙烯本体聚合反应过程中,于70℃和低引发剂浓度(0.59~1.8×10(-3)mol/L条件下,共聚物组成与单体的配比无关,生成无规共聚物;在高引发剂浓度(2×10(-2)mol/L),随马来酸酐单体含量的增加,趋向生成1:1交替共聚物.温度的提高(≤140℃)可以使生成的共聚物结构向1:1组成移动,当温度超过140℃时将生成无现共聚物.在本体聚合反应体系中,存在共聚反应和苯乙烯的均聚反应,而且随着温度的提高,均聚反应的程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 马来酸酐 自由基共聚合 本体聚合
下载PDF
SMA树脂的本体-悬浮法合成及表征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文 潘恩黎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1999年第4期5-9,共5页
研究了本体 -悬浮聚合法合成SMA(苯乙烯 -马来酸酐无规共聚物 )树脂的工艺条件 ,考察了本体共聚阶段引发剂种类、引发剂浓度、聚合温度、马来酸酐加料方式、马来酸酐滴加时间、滴加液中马来酸酐与苯乙烯的配比等因素对共聚转化率和SMA... 研究了本体 -悬浮聚合法合成SMA(苯乙烯 -马来酸酐无规共聚物 )树脂的工艺条件 ,考察了本体共聚阶段引发剂种类、引发剂浓度、聚合温度、马来酸酐加料方式、马来酸酐滴加时间、滴加液中马来酸酐与苯乙烯的配比等因素对共聚转化率和SMA组成的影响。加入PVA(聚乙烯醇 )水溶液和补加BPO(过氧化苯甲酰 )进行悬浮聚合 ,并进行了放大试验 ,合成出马来酸酐含量为 5 %~15 % (质量含量 ,下同 )的SMA和PS共混物 ,其中SMA约占 90 %~ 95 %。用双螺杆挤出机挤出造粒得成品SMA树脂。对合成出的SMA树脂进行了DSC、热变形温度及力学性能等的测试 ,分析了MA(马来酸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 马来酸酐 悬浮聚合 SMA树脂 本体聚合
下载PDF
Mathematical Simulation of High-Conversion Binary Copolymerization
11
作者 JiangWei QinJiguang 《工程科学(英文版)》 2005年第1期74-79,共6页
A new model for mathematical simulation of high-conversion binary copolymerization was established by combin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three stage polymerization model (TSPM) proposed by Qin et al. for bulk free radi... A new model for mathematical simulation of high-conversion binary copolymerization was established by combin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three stage polymerization model (TSPM) proposed by Qin et al. for bulk free radical homopolymerization with the North equation to describe high-conversion copolymerization reaction exhibiting a strong gel effect, and the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of this new model were derived. Like TSPM, the new model also assumes that the whole course of binary copolymeriz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different stages: low conversion, gel effect and glass effect stages. In addition, the reaction rate constants and the initiator efficiency at each copolymerization stage do not vary with conversion. Based on the expressions derived, a plot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overall rate constants and critical conversions was proposed. The literature data on conversion history for styrene (St)-methyl methacrylate (MMA) and ethylene glycol dimethacrylate (EGDMA)-MMA copolymerizations were treated to examine the model, which shows that the model is satisfac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共聚 反应速度 链传播 链终止 TSPM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