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近世武家节日的确立及其政治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晨 《日本研究》 2018年第1期89-96,共8页
日本在历经战乱重获统一之后进入近世,由江户幕府所推行的武家年中行事当中,包括继承传统的正月新年和人日、上巳、端午、七夕、重阳"五节句",以及新兴的嘉祥、八朔、玄猪等节日。这些节日在各具特色的同时还有着"武家... 日本在历经战乱重获统一之后进入近世,由江户幕府所推行的武家年中行事当中,包括继承传统的正月新年和人日、上巳、端午、七夕、重阳"五节句",以及新兴的嘉祥、八朔、玄猪等节日。这些节日在各具特色的同时还有着"武家拜谒将军"仪式内容的共通性,一起构成了完整统一的近世武家节日体系。这一节日体系确立于三代将军家光时期,其节日构成和仪式内容既是建立在对传统节日习俗的继承之上,又兼具武家政权独自的创造和发展。同时,武家节日还受现实政治的深刻影响和积极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家 仪式 德川幕府 岁时体系 近世
下载PDF
“非VP不可”句式中“不可”的隐现--兼谈“非”的虚化 被引量:23
2
作者 王灿龙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9-119,共11页
"非VP不可"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个句法格式。该格式中的"不可"有时可以隐去,有时则需要明示;但它的出现与否是受一定的规律支配的。本文主要以表达视角作为切入点,对其中的规律及其语言动因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描... "非VP不可"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个句法格式。该格式中的"不可"有时可以隐去,有时则需要明示;但它的出现与否是受一定的规律支配的。本文主要以表达视角作为切入点,对其中的规律及其语言动因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描写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对该句式中"非"的虚化问题从历时和共时角度做了初步的考察、说明与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VP不可”隐现 言者视角 当事人视角 虚化
原文传递
论相扑在日本社会的发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宜冰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146-151,共6页
相扑是一项古老的运动,是日本诸多搏击技艺中历史最悠久、最具特色的一个项目,现已成为日本一项最具民族特色、深受民众喜爱的体育竞技项目,被誉为"国技"。笔者研究重点并非局限于相扑作为竞技体育的历史,而是将它作为一种文... 相扑是一项古老的运动,是日本诸多搏击技艺中历史最悠久、最具特色的一个项目,现已成为日本一项最具民族特色、深受民众喜爱的体育竞技项目,被誉为"国技"。笔者研究重点并非局限于相扑作为竞技体育的历史,而是将它作为一种文化,研究其在日本社会中的发展变迁史。研究目的在于明确相扑自出现之日至江户时代的历史及日本运动文化的特点,研究的相关研究资料主要包括酒井忠正所著的《日本相扑史》和铃木要吾的《相扑史观》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典相扑 武家相扑 神事相扑
下载PDF
框式结构“非…不可”用于估测表达的历时考察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振中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15,95,共6页
文章考察框式结构"非…不可"用于估测表达的历时发展。考察结果是:上古期为专化阶段,中古期为类化阶段,近代期为泛化阶段,现代期为结构化阶段。
关键词 框式结构 “非…不可” 估测表达 结构扩散
原文传递
现代汉语副词“非”用法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董正存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32-35,共4页
利用老舍和王朔小说中的语料,从使用情况和用法联系两个角度对现代汉语中副词“非”及含有“非”的语法格式进行考察,得出副词“非”的4种用法之间既体现为一种历时演变的关系,又是以时间轴为轴线的镜象呈现关系。
关键词 现代汉语 副词 非……不…… 非……不可/不行/不成 非……才…… 镜象
下载PDF
日本江户时代天下太平的政治保证——德川幕府的大名统治政策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卓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7-144,共8页
鉴于战国时代"下剋上"频频发生、武家社会秩序混乱的现实,为避免重蹈覆辙,德川家康及其后来的历代德川幕府将军依靠强权对大名势力进行了重组,在幕藩体制下,依据与德川将军关系的亲疏,把全国近270个藩分为亲藩、谱代、外样三... 鉴于战国时代"下剋上"频频发生、武家社会秩序混乱的现实,为避免重蹈覆辙,德川家康及其后来的历代德川幕府将军依靠强权对大名势力进行了重组,在幕藩体制下,依据与德川将军关系的亲疏,把全国近270个藩分为亲藩、谱代、外样三种类型,对其分而治之,以建立德川家族的稳固统治,保证幕府对全国的核心控制力。但各地大名、尤其是那些外样大名仍然对幕府具有潜在威胁。因此,对大名进行有效管控,是消除危及幕府统治隐患的重要任务。颁布法令严加约束,通过改易对大名进行惩罚与威慑,令大名参觐交代以强化将军权威,摊派军役削弱大名实力,是保证幕府政治稳定的极具实效的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川幕府 大名统治 武家诸法度 改易 参觐交代 军役
下载PDF
20世纪前期中国东南乡村生活图景
7
作者 林枫 柯丽玉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9-116,共18页
卜凯(John L.Buke)调查是20世纪上半叶最为重要的中国农村调查之一。本文选取卜凯第一次调查15个地点中的福建连江,具体分析其调查资料,展示20世纪20年代中国东南乡村生活的可能情景,试图对20世纪前期革命的发生再做思考,并对滨海地域... 卜凯(John L.Buke)调查是20世纪上半叶最为重要的中国农村调查之一。本文选取卜凯第一次调查15个地点中的福建连江,具体分析其调查资料,展示20世纪20年代中国东南乡村生活的可能情景,试图对20世纪前期革命的发生再做思考,并对滨海地域社会生计方式再做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卜凯调查 乡村生活 中国革命 滨海地域
原文传递
非意愿与“非Vp不可”的认识情态表达 被引量:1
8
作者 彭利贞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20年第3期61-69,共9页
汉语高频出现的情态构式“非Vp不可”可表达三种情态:动力情态[必欲],道义情态[必要]和认识情态[必然]。要得到认识情态[必然]解释,需要特定的句法条件:(1)构式中的动词短语的静态情状;(2)动词是非自主动词而且又具有非意愿特征时;(3)... 汉语高频出现的情态构式“非Vp不可”可表达三种情态:动力情态[必欲],道义情态[必要]和认识情态[必然]。要得到认识情态[必然]解释,需要特定的句法条件:(1)构式中的动词短语的静态情状;(2)动词是非自主动词而且又具有非意愿特征时;(3)当构式中的事件表现出消极的社会评价意义时;(4)“把”字结构表现的处置意义为消极意义时;(5)当句子表现出被动、遭受等与意愿有矛盾的意义时;(6)当构式中的事件是现实事件,而人的意愿之力无法再对这类事件施加任何影响时;(7)当句子的主语具有无生特征且与意愿无关时。这些句法条件都可以从[+意愿]与[-意愿]的对立作出统一的解释:当“非Vp不可”构式处于[-意愿]的句法环境时,该构式一般会得出认识情态[必然]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Vp不可” 情态 构式 认识情态
下载PDF
武家政治的研究
9
作者 胡亮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第12期75-,77,共2页
武士阶级在日本的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武士阶级兴起于平安时代末期,历经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到江户时代,武士阶级的统治达到鼎盛状态,武士道精神也形成于这一时期。武士阶级是如何形成的?如何掌握统治大权的?本文对武家政治进行梳理,明... 武士阶级在日本的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武士阶级兴起于平安时代末期,历经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到江户时代,武士阶级的统治达到鼎盛状态,武士道精神也形成于这一时期。武士阶级是如何形成的?如何掌握统治大权的?本文对武家政治进行梳理,明确武家政治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家政治 镰仓时代 室町时代 江户时代
下载PDF
武儒茶三道一味——隐于日本武家茶道的思想史意蕴
10
作者 张晓明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108-113,共6页
日本江户时代德川幕府在普及儒学的同时,制定了士农工商的身份制度。武士作为统治者,为了提高道德修养,不仅积极吸收朱子学思想,还收集了大量的茶书。在此背景下,武士茶人古田织部改良了茶碗、茶室,突破了“侘茶”中“持戒”思想的束缚... 日本江户时代德川幕府在普及儒学的同时,制定了士农工商的身份制度。武士作为统治者,为了提高道德修养,不仅积极吸收朱子学思想,还收集了大量的茶书。在此背景下,武士茶人古田织部改良了茶碗、茶室,突破了“侘茶”中“持戒”思想的束缚,开辟了适应武士雄健之气的自由、明亮风格;小堀远州在茶道中糅合了儒学伦理道德;片桐石州则明确地提出了“分相应之茶”,他的理论来源与山鹿素行的士道论相似,都来自于儒学的人伦道德。于是,武家茶道通过引入儒学人伦思想重新构建了日本茶道的精神内核,形成了武儒茶三道一味的思想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家茶道 古田织部 小堀远州 片桐石州
下载PDF
试论日本镰仓时期的武家法
11
作者 王玉玲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7-124,共8页
镰仓初期幕府依据其统治需要制订颁布了武家第一部成文法《御成败式目》,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充实、完善武家法体系,构建了以诉讼为核心的武家法律制度。与同时期的公家法、本所法相比,武家法以武家社会的习惯法、先例及施政条令为主要渊源... 镰仓初期幕府依据其统治需要制订颁布了武家第一部成文法《御成败式目》,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充实、完善武家法体系,构建了以诉讼为核心的武家法律制度。与同时期的公家法、本所法相比,武家法以武家社会的习惯法、先例及施政条令为主要渊源,重视维护武士利益及武家的统治秩序,具有明显的武家特色。在诉讼制度方面,武家的合议制度、回避制度都具有相当的进步意义,但对习惯法的继承却约束了武家法制的健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仓时期 镰仓幕府 武家法 诉讼
下载PDF
“非……不可”句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
12
作者 王艳红 《江西科技学院学报》 2007年第S1期65-67,共3页
"非……不可"句式有其语法、语义和语用上的特点,给外国留学生学习该句式造成诸多困难和不解之处。通过对该句式表现出来的语法、语义和语用上的特征进行分析,可以为对外汉语教与学的双方提供相应的帮助。
关键词 “非……不可” 语法特点 语义特点 语用特点
下载PDF
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与墨家“利人乎即为”内涵探析——兼论儒墨行为动机的相通性
13
作者 吴晓欣 《职大学报》 2020年第3期12-18,共7页
《论语·宪问》中的晨门对孔子的评价为“知其不可而为之”,是说孔子虽知行为不可为,仍努力去做,而不关注行为是否产生效果。《墨子》中的“利人乎即为”强调行为所带来的物质利益。表面上看,孔子的行为源于内在的道德情感,墨子追... 《论语·宪问》中的晨门对孔子的评价为“知其不可而为之”,是说孔子虽知行为不可为,仍努力去做,而不关注行为是否产生效果。《墨子》中的“利人乎即为”强调行为所带来的物质利益。表面上看,孔子的行为源于内在的道德情感,墨子追求外在的利益,两者之间似乎存在明显分歧。实则,它们具有相通性。孔子虽不计较某种行为的成败或得失,但他的人生目标明确,即主张得到重用、国家得以治理。“知其不可而为之”弱化了孔子对具体行为结果的重视,但凸显了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墨家虽处处言“利”,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却未忽视个体内在的道德情感,对“义”与“兼爱”之道的秉持即为明证。至此,儒墨的行为动机得以相互沟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墨 行为动机 知其不可而为之 利人乎即为 相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