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羚牛秦岭亚种的产仔地特征及早期母幼关系 被引量:8
1
作者 王学志 宋延龄 +2 位作者 曾治高 巩会生 赵纳勋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48-752,共5页
We studied characteristics of birth-site and early mother-infant relationship of golden takin 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 from February 2004 to March 2004 in Fopi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haanxi(E107°41′-107&#... We studied characteristics of birth-site and early mother-infant relationship of golden takin 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 from February 2004 to March 2004 in Fopi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haanxi(E107°41′-107°55′,N33°33′-33°46′).Total of 108 wild takins including 11 calves was accumulatively observed.The birth season of Takin occurred from early February to late March.The earliest observation of a new born calf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was on 10 February,and the latest one was on 20 March.During field work we located four birth sites at the upper position of the southern slope covered by vegetation of deciduous broad-leafed forest or mixed coniferous and broadleaved forest.Calves were delivered at a small flat of 6.78±4.65 m2 located from 2 020 to 2 404 m in elevation either blocked by bamboo forest or against a steep slope.Female takins delivered their calf with the group,and the calf was capable moving with their mother soon after birth.Mother-infant relationship was very close when calf was less than 7 days old.Mother gave a special care to her infant less than 2 days old.However,the distance between mother and calf became greater when the infant exceeded 7 days of age.The attention of mother on her calf declined as it grew up to 7 days in 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羚牛 产仔地 早期母幼关系 产仔期 母幼关系 秦岭亚种 动物种群 早期 特征 羚牛
下载PDF
秦岭羚牛的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安宁 邱菊 +5 位作者 郑燕 李一丹 郭睿 贾康胜 雷颖虎 昝林森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13-1121,共9页
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作为“秦岭四宝”之一,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列为易危级物种。本文从秦岭羚牛的生态学、分类学地位、寄生虫病、瘤... 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作为“秦岭四宝”之一,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列为易危级物种。本文从秦岭羚牛的生态学、分类学地位、寄生虫病、瘤胃微生物区系、功能基因挖掘及人工圈养等方面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秦岭羚牛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羚牛 保护 遗传评价 人工圈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监测技术的秦岭羚牛活动节律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齐宏运 龚明昊 文菀玉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690-2694,共5页
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是具有季节性的短日照物种,但有关羚牛夜间节律的研究很少且大多在固定的时间采集活动数据,导致其全天候活动节律的数据完整性和连续性较差。为掌握羚牛的活动节律及其影响因素,2018年10月—2020... 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是具有季节性的短日照物种,但有关羚牛夜间节律的研究很少且大多在固定的时间采集活动数据,导致其全天候活动节律的数据完整性和连续性较差。为掌握羚牛的活动节律及其影响因素,2018年10月—2020年5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陕西省桑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秦岭羚牛进行了监测。秦岭羚牛主营昼行性活动,活动高峰时间段出现在06:00—08:00、10:00—12:00和17:00—19:00,但在夜间21:00、24:00、04:00时也有活动高峰出现,其活动强度和频率明显比白天弱,且持续时间相对较短。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影响羚牛活动强度的因素,结果表明:独牛夜间的活动强度低于集群牛(t=-2.982,P=0.006),仅在凌晨01:00—02:00时间段内活动活跃。集群中家群比混合群的活动强度要高(t=2.073,P=0.046),尤其是00:00—06:00期间,同期混合群趋于休息状态。独牛在产仔期的活动强度小于其交配期(t=-2.253,P=0.030),而羚牛群活动节律的特征却相反(t=3.810,P=0.001)。研究认为,秦岭羚牛的活动节律受到集群形式、社群结构以及生殖驱动的影响。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提高对该物种监测和保护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秦岭羚牛 红外相机 活动节律
原文传递
野生秦岭羚牛源食道口线虫的分离鉴定
4
作者 潘广林 王俊伟 +6 位作者 张强 马清义 雷颖虎 吴慧芳 王燕山 宋军科 赵光辉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6-52,共7页
为了明确野生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食道口线虫(Oesophagostomum)的种类与遗传进化关系,对秦岭山区的1只野外死亡羚牛结肠内的食道口线虫利用蠕虫完全剖检法进行采集,初步观察虫体基本形态,并基于ITS rRNA、cox1和nad1... 为了明确野生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食道口线虫(Oesophagostomum)的种类与遗传进化关系,对秦岭山区的1只野外死亡羚牛结肠内的食道口线虫利用蠕虫完全剖检法进行采集,初步观察虫体基本形态,并基于ITS rRNA、cox1和nad1基因位点对虫体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发现,共分离得到39条食道口线虫虫体,形态学鉴定符合食道口线虫的典型结构特征;代表性虫体样本的ITS rRNA基因、cox1和nad1部分基因的PCR扩增产物长度分别为913、441、721 bp,其序列与山羊源粗纹食道口线虫(O.asperum,GenBank登录号:KM200806、KM200767、KM200817)相似性分别为99.49%~99.75%、99.43%~100%和98.94%~99.39%,在遗传进化树中位于同一支,而与其他食道口线虫以及蛊口科其他线虫遗传距离较远。结果表明,该只野生秦岭羚牛结肠内的食道口线虫为粗纹食道口线虫。研究结果为秦岭羚牛食道口线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羚牛 食道口线虫 种属鉴定 遗传进化分析
下载PDF
秦岭羚牛角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宋惠东 马建章 +2 位作者 王槐 宗成 何少文 《经济动物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148-150,共3页
通过对秦岭羚牛的野外观察发现,秦岭羚牛头上长有2只洞角,在与雄性同类个体争偶打斗时,角的使用方式与非争偶的打斗不同;在争偶打斗时,角的前缘具有瞄准对方的作用,通过分析计算羚牛角的前缘也证明了不争偶的雌性与争偶的雄性此处存在... 通过对秦岭羚牛的野外观察发现,秦岭羚牛头上长有2只洞角,在与雄性同类个体争偶打斗时,角的使用方式与非争偶的打斗不同;在争偶打斗时,角的前缘具有瞄准对方的作用,通过分析计算羚牛角的前缘也证明了不争偶的雌性与争偶的雄性此处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羚牛 羚牛角 结构和功能
下载PDF
一种秦岭羚牛肺线虫新种——羚牛变圆线虫的鉴定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俊伟 潘广林 +5 位作者 郭庆彬 黄爽 陈金铭 杨新 宋军科 赵光辉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04-709,共6页
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1头秦岭羚牛肺线虫样本进行了种属鉴定。首先利用蠕虫完全剖检法分离该秦岭羚牛肺脏及支气管的肺线虫,初步观察记录虫体基本形态,进一步利用乳酚透明液对虫体进行处理后利用显微镜观察这些线虫的特征性结构... 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1头秦岭羚牛肺线虫样本进行了种属鉴定。首先利用蠕虫完全剖检法分离该秦岭羚牛肺脏及支气管的肺线虫,初步观察记录虫体基本形态,进一步利用乳酚透明液对虫体进行处理后利用显微镜观察这些线虫的特征性结构,最后对虫体的ITS-2 rRNA基因进行扩增、克隆、测序以及序列分析。结果发现,从该头秦岭羚牛肺脏及支气管获得214份虫体样本,采集的新鲜虫体样本均呈淡黄色,虫体的头部、食道和尾部结构与原圆科线虫典型结构特征一致;获得了总长度为409~431 bp的ITS-2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发现本研究所得虫体序列的相似性为97.5%~100.0%,系统进化分析发现本研究所得虫体单独位于一支,且与原圆科变圆属线虫(KJ439597)位于姊妹支,但与原圆科变圆属线虫的序列差异为24.1%~25.4%。结果表明,该头秦岭羚牛肺部线虫可能为原圆科变圆属线虫的一个新种,命名为羚牛变圆线虫。研究结果为秦岭羚牛肺线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羚牛 肺线虫 种属鉴定 形态 ITS-2 rRNA基因
原文传递
秦岭羚牛进村攻击人的原因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祝胜男 宋惠东 +2 位作者 王槐 宗成 何少文 《经济动物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140-143,151,共5页
近些年来,陕西秦岭的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频繁出现下山进村攻击人的事件。本文作者通过走访事件的当事人,并收集了相关资料,通过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认为羚牛下山进村攻击人的事件都发生在秦岭山外的平原地带;羚牛进... 近些年来,陕西秦岭的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频繁出现下山进村攻击人的事件。本文作者通过走访事件的当事人,并收集了相关资料,通过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认为羚牛下山进村攻击人的事件都发生在秦岭山外的平原地带;羚牛进村攻击人的原因就是在陌生环境中的防御反应的结果,羚牛所攻击的人正是挡在羚牛进村的路上,遇到其它动物挡道,羚牛也会攻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羚牛 攻击行为 防御反应
下载PDF
秦岭羚牛性别鉴定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宋惠东 白秀娟 +2 位作者 白雪 何少文 马建章 《经济动物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195-197,201,共4页
根据牛的Sry基因核心序列设计合成1对引物F1、R1。应用PCR技术对羚牛(TAKIN)Sry基因进行扩增,结果在羚牛雄性样本扩增出1条带(230 bp),而在雌性样本未见扩增带,显示了Sry基因的性别特异性,应用这1对引物对60只未知性别的羚牛组织样本进... 根据牛的Sry基因核心序列设计合成1对引物F1、R1。应用PCR技术对羚牛(TAKIN)Sry基因进行扩增,结果在羚牛雄性样本扩增出1条带(230 bp),而在雌性样本未见扩增带,显示了Sry基因的性别特异性,应用这1对引物对60只未知性别的羚牛组织样本进行了性别鉴定,结果雄性14个,雌性46个。该试验为羚牛种群性别比率及其种群动态变化机制研究提供了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羚牛 SRY基因 性别鉴定
下载PDF
野生羚牛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适应过程 被引量:1
9
作者 曾书琴 许建欣 +2 位作者 张德录 梁国权 杨汉东 《经济动物学报》 CAS 2002年第4期36-38,共3页
报道了由陕西运至广州的 6只羚牛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适应过程 ,介绍了羚牛在野生环境下的习性 。
关键词 野生羚牛 人工饲养 适应过程 秦岭羚牛 野生动物保护
下载PDF
羚牛角结构与争偶攻击行为中的功能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祝胜男 宋惠东 +2 位作者 王槐 宗成 何少文 《经济动物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206-208,213,共4页
通过观察比较秦岭羚牛与黑斑牛羚(Connochaetes taurinus)运用头上2只洞角的争偶攻击行为,采用野外观察与录像观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描述了2种动物的部分攻击行为,通过比较攻击行为差异,证明秦岭羚牛的角在争偶攻击行为中还有瞄准对方... 通过观察比较秦岭羚牛与黑斑牛羚(Connochaetes taurinus)运用头上2只洞角的争偶攻击行为,采用野外观察与录像观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描述了2种动物的部分攻击行为,通过比较攻击行为差异,证明秦岭羚牛的角在争偶攻击行为中还有瞄准对方角的作用,可以准确的将自己的角顶到对方的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羚牛 攻击行为 角的功能 黑斑牛羚 行为比较
下载PDF
秦岭羚牛的家域研究 被引量:39
11
作者 宋延龄 曾治高 +3 位作者 张坚 王学杰 巩会生 王宽武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41-249,共9页
1995年 8月~ 1 996年 8月 ,在陕西省佛坪自然保护区内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 4只佩戴颈圈的羚牛 (Budorcastaxicolorbedfordi)的家域进行了研究。 4只戴颈圈羚牛M1、M2、F1、F2的年家域面积分别为 50 1km2 、 35 2km2 、 43 5km2 、 98... 1995年 8月~ 1 996年 8月 ,在陕西省佛坪自然保护区内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 4只佩戴颈圈的羚牛 (Budorcastaxicolorbedfordi)的家域进行了研究。 4只戴颈圈羚牛M1、M2、F1、F2的年家域面积分别为 50 1km2 、 35 2km2 、 43 5km2 、 98 5km2 ,平均 56 8km2 。羚牛的迁移习性对其家域大小有极大的影响。 3只戴颈圈羚牛在春、夏、秋、冬 4个季节中的平均家域面积分别为 2 6 9km2 、 1 9 5km2 、 2 2 1km2 和 1 1 1km2 ,羚牛家域的这种季节性差异 ,主要与羚牛栖息地内食物资源的质量、数量和分布的季节性变化有关。羚牛每月家域的平均面积为 6 3± 4 0km2 (n =1 9) ,占年均家域面积的 4 1 %~ 1 8 1 %。羚牛的家域大小在个体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亚成体F2的家域明显地大于成年个体的家域 ,年龄以及与年龄有密切关系的社会行为可能会导致家域大小的个体差异。此外 ,地形的差别也可能对不同个体的家域大小有一定的影响。羚牛个体的家域间存在重叠现象 ,但对同一地区资源的利用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隔离。羚牛的家域相对比较稳定 ,但未见羚牛有明显的领域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羚牛 佛坪自然自然保护区 无线电遥测 家域
下载PDF
秦岭羚牛春夏季昼夜活动节律与时间分配 被引量:40
12
作者 曾治高 宋延龄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13,共7页
1996年 4~ 8月 ,在陕西省佛坪自然保护区内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 4只秦岭羚牛(Budorcastaxicolorbedfordi)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春夏季羚牛的活动规律以白昼活动为主。羚牛每昼夜有 69 95± 11 0 6%的时间处于活动状态 (n =4 0 ... 1996年 4~ 8月 ,在陕西省佛坪自然保护区内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 4只秦岭羚牛(Budorcastaxicolorbedfordi)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春夏季羚牛的活动规律以白昼活动为主。羚牛每昼夜有 69 95± 11 0 6%的时间处于活动状态 (n =4 0 ) ,其中 76 77%的活动时间是在日出后到日落前的白昼。白昼有 3个活动高峰期 ,分别出现在 0 6:0 0~ 0 8:0 0、 10 :0 0~ 12 :0 0、 18:0 0~ 2 0 :0 0 3个时间段。在夜间羚牛只有 1个活动高峰期 ,通常出现在 2 4 :0 0至次日凌晨 0 1:0 0的时间段。野外观察证实 ,羚牛白昼的 3个活动高峰期与羚牛群体活跃采食的时间吻合。羚牛的昼夜活动节律的形成与变化 ,可能会受到诸如光照、温度、雨等气候条件的影响。每天的黎明阶段 ( 0 6:0 0~ 0 7:0 0 )及黄昏阶段 ( 18:30~ 19:30 )是羚牛活动最频繁的时候 ,平均活动率在 90 %以上。大雨期间羚牛常常站立或卧地休息。此外 ,羚牛昼夜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方面的差异在年龄上也有所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羚牛 无线电遥测 昼夜活动节律 时间分配
下载PDF
秦岭羚牛的食性 被引量:26
13
作者 曾治高 宋延龄 +3 位作者 钟文勤 巩会生 张坚 党高第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6-44,共9页
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对秦岭羚牛的食性研究中 ,记录到羚牛采食 1 61种植物 ,其中草本占 3 2 9% ,木本占 62 7%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占 4 4 %。羚牛的食物呈季节性变化 ,它采食的植物种类在春季、夏季比秋季、冬季多。羚牛是广食性的植... 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对秦岭羚牛的食性研究中 ,记录到羚牛采食 1 61种植物 ,其中草本占 3 2 9% ,木本占 62 7%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占 4 4 %。羚牛的食物呈季节性变化 ,它采食的植物种类在春季、夏季比秋季、冬季多。羚牛是广食性的植食动物 ,但它对所采食植物的部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主要以采食植物的嫩枝叶为主 ,同时还有啃食树皮的习性。野外见到羚牛以直接饮水或舔雪的方式来补充对水份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坪自然保护区 秦岭羚牛 食性
下载PDF
秦岭羚牛的舔盐习性 被引量:24
14
作者 曾治高 宋延龄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1-34,共4页
本文报道了秦岭羚牛的舔盐行为和习性。羚牛的舔盐习性可能与繁殖活动有关。羚牛对盐源的占有具有一定的等级序位,高序位者在舔盐时处于优势地位。盐源的存在对羚牛的迁移活动有一定的影响,羚牛的舔盐习性可能会影响其家域的变化。
关键词 秦岭羚牛 舔盐 等级序位 迁移
下载PDF
佛坪自然保护区羚牛的种群数量与结构特征 被引量:18
15
作者 曾治高 宋延龄 巩会生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41-246,共6页
1996年对佛坪自然保护区内的羚牛种群进行了数量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内羚牛的数量为435~527只,种群密度达到1.29~1.56只/km2。羚牛种群的成体雌雄个体之比约为1∶0.5,明显地偏向雌性。在羚牛种群中幼... 1996年对佛坪自然保护区内的羚牛种群进行了数量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内羚牛的数量为435~527只,种群密度达到1.29~1.56只/km2。羚牛种群的成体雌雄个体之比约为1∶0.5,明显地偏向雌性。在羚牛种群中幼仔占12.24%,亚成体占35.03%,成年雄性个体占17.33%,成年雌性个体占35.40%。该羚牛种群在1991年至1996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18.48%,明显高于1984至1991年间羚牛种群的年均增长率。保护区周边地区的生境不断丧失,迫使羚牛向保护区境内迁移,是保护区内羚牛种群数量在短期内迅速升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羚牛 自然保护区 种群数量 年龄结构
下载PDF
秦岭羚牛的采食行为 被引量:15
16
作者 曾治高 钟文勤 +3 位作者 宋延龄 巩会生 王学杰 王宽武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5-28,共4页
从集群、迁移、时间、方式、饮水和舔盐 6个方面报道了秦岭羚牛的采食行为。羚牛主要以集群的方式在白天采食 ,也见到羚牛单独采食及在夜间活动采食的情形。研究期间集群活动的羚牛个体数占所见羚牛总数的 95 4% ,有 5 0 %以上的羚牛... 从集群、迁移、时间、方式、饮水和舔盐 6个方面报道了秦岭羚牛的采食行为。羚牛主要以集群的方式在白天采食 ,也见到羚牛单独采食及在夜间活动采食的情形。研究期间集群活动的羚牛个体数占所见羚牛总数的 95 4% ,有 5 0 %以上的羚牛是在大于 1 5只的羚牛群体中见到的。头牛在羚牛群体的采食迁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发出低沉的吼叫声来使牛群聚集在一起并共同采食迁移。随着食物的季节性生长变化 ,羚牛具有季节性上下垂直迁移采食的习性。羚牛采食时 ,多用上下唇扯断植物的枝 (茎 )叶 ,而不是以舌卷食 ,也用牙咬或啃食木本植物的幼枝或皮。羚牛有多种采食方式 ,一般是以常规行走的方式采食。但当食物超出正常采食方式所能获得的特殊情况下 ,羚牛会采用一些特殊的方式取食 ,包括后肢站立采食、骑树采食、压枝采食、撞击采食和跪地采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羚牛 采集行为 集群活动
下载PDF
秦岭羚牛群体分离与重组的变化 被引量:11
17
作者 曾治高 宋延龄 巩会生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61-167,共7页
对 4只佩戴无线电颈圈的羚牛进行直接观察的结果表明 ,羚牛群体的结构和组成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在羚牛各集群类型中 ,家群的稳定性最高 ,社群次之 ,混合群较差。虽然家群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但是除母牛及其幼仔外 ,家群的其它成员也经常... 对 4只佩戴无线电颈圈的羚牛进行直接观察的结果表明 ,羚牛群体的结构和组成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在羚牛各集群类型中 ,家群的稳定性最高 ,社群次之 ,混合群较差。虽然家群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但是除母牛及其幼仔外 ,家群的其它成员也经常变化 ,羚牛的亚成体也不是构成家群的稳定成员。繁殖是羚牛集群类型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繁殖期中健壮的成年雄性个体因寻找配偶离开原群 ,在各群间游荡 ,成为羚牛群中最不稳定的成员。亚成体在其母亲产下幼仔后可能会中断与母牛间的关系 ,进入混合群和社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羚牛 集群 群体变化 重组
下载PDF
秦岭羚牛中独栖现象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2
18
作者 曾治高 宋延龄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69-175,共7页
在群栖的秦岭羚牛种群中,存在着少数单独活动的羚牛,称为独牛。野外见到独牛50只次,占见到羚牛总数的459%。独牛中有老年雄性个体、青壮年雄性个体、雌性个体、亚成体和幼仔。在繁殖季节独牛出现的次数最多,其中大部分是雄... 在群栖的秦岭羚牛种群中,存在着少数单独活动的羚牛,称为独牛。野外见到独牛50只次,占见到羚牛总数的459%。独牛中有老年雄性个体、青壮年雄性个体、雌性个体、亚成体和幼仔。在繁殖季节独牛出现的次数最多,其中大部分是雄性个体,也有雌性个体。与羚牛的四川亚种不同,在秦岭亚种中很少见到公牛集群的现象。羚牛种群中独牛的形成主要与繁殖有关,同时还与疾病及防御迁移有关。独牛在不同季节、不同生境内均可见到,绝大多数老年独牛活动区域的海拔高度低于集群的羚牛活动的高度。老年独牛在离群活动后,其活动节律与群体中的雄牛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夜间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率方面表现得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羚牛 独牛 活动节律 秦岭
下载PDF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羚牛的容纳量 被引量:11
19
作者 宋延龄 党高弟 +4 位作者 李俊生 王学杰 曾治高 汪铁军 赵雷刚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45-450,共6页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南坡的中段 ,1998~ 1999年冬季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 ,测定了保护区内羚牛秦岭亚种 (Budorcastaxicolorbedfordi) 10种栖息地类型的单位面积食物资源量和含有的能量 ,估计了越冬区可以利用的总能量。结...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南坡的中段 ,1998~ 1999年冬季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 ,测定了保护区内羚牛秦岭亚种 (Budorcastaxicolorbedfordi) 10种栖息地类型的单位面积食物资源量和含有的能量 ,估计了越冬区可以利用的总能量。结果表明 ,羚牛越冬区提供的可供羚牛和其它草食动物利用的能量为 (9 877±5 173)× 10 12 J,每只羚牛平均每天需要的能量为 2 6 4 8± 11 88kJ ,整个冬季需要的能量为 4 82 0± 2 16 3× 10 6J ,保护区的羚牛容纳量为 2 0 4 9± 10 37只。考虑到羚牛对空间的需求、保持最佳繁殖状态、其它草食动物种群的需求和保护当地植被等因素 ,建议保护区将羚牛种群的数量控制在 10 0 0只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羚牛 容纳量 越冬栖息地
下载PDF
秦岭东部羚牛越冬栖息地及其特征 被引量:8
20
作者 麻应太 李振斌 +2 位作者 吴逊涛 邵建斌 赵文超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3-97,共5页
1998年1~4月,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内秦岭羚牛冬季栖息地做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内共有5块羚牛冬季栖息地,呈斑块状分布,总面积2305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4 04%。羚牛对冬季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为地形(向阳、背风、相对比较平坦的... 1998年1~4月,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内秦岭羚牛冬季栖息地做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内共有5块羚牛冬季栖息地,呈斑块状分布,总面积2305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4 04%。羚牛对冬季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为地形(向阳、背风、相对比较平坦的亚高山台地)、食物(大宗食物华桔竹和喜食食物杜鹃、腺柳等)、水源(充足)、隐蔽而相对较暖的环境(成熟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以及便于逃避天敌的生境(密生华桔竹林)。冷杉、华山松等的芽苞和树皮是羚牛冬季必需的食物。冷杉林是该处羚牛分布高度的标志植物和防御风雪寒冷的栖息场所。人类对原生森林植被的破坏,限制了羚牛的分布及活动范围,210国道是保护区内东西两部分羚牛族群间相互扩散的主要障碍。因此促进森林植被的恢复和建立210国道便于扩散的走廊,是实现保护区内(尤其是东部地区)羚牛能够长期生存繁衍十分重要的管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羚牛 越冬 栖息地 森林植被 生态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