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屈大均的逃禅与明遗民的思想困境 被引量:5
1
作者 孙立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7-33,共7页
屈大均于清顺治七年削发为僧,此时距清廷剃发令的颁布已过了5年的时间,所以“国变”及“剃发令”的颁布只是屈大均削发为僧的背景,而不是直接的原因。该文指出,促成屈大均于此年削发为僧的直接原因有二:一是父亡,二是广州城陷。屈大均... 屈大均于清顺治七年削发为僧,此时距清廷剃发令的颁布已过了5年的时间,所以“国变”及“剃发令”的颁布只是屈大均削发为僧的背景,而不是直接的原因。该文指出,促成屈大均于此年削发为僧的直接原因有二:一是父亡,二是广州城陷。屈大均选择逃禅,一方面是希望通过保全性命来保存汉族文化的种子,一方面也是为了表达“沙门不礼王者”的意念。屈大均在易代之际的生死困境中选择逃禅的取向,在明遗民中具有相当普遍的代表性。面对国变,逃禅遗民既要面对生死困境,还普遍面临着儒释之争的思想困境,屈大均在归儒之后对儒释二家思想的辨析及对佛家思想的否定,既是对其十余年逃禅生涯的反思,也是由像屈大均这样的逃禅遗民“僧服儒心”的特殊身份和思想状态所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大均 逃掸 明遗民 掸悦风气 儒释之争 思想困境
下载PDF
佛教禅定: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典型代表 被引量:7
2
作者 彭彦琴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AS 2015年第3期12-21,共10页
佛教禅定作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另一种声音",是中国本土心理学体系构建的关键一环。首先,佛教禅定具有"内求"及"证知"的内证特色,区别于西方心理学研究方法。其次,佛教禅定不仅包括层次清晰的操作程序与... 佛教禅定作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另一种声音",是中国本土心理学体系构建的关键一环。首先,佛教禅定具有"内求"及"证知"的内证特色,区别于西方心理学研究方法。其次,佛教禅定不仅包括层次清晰的操作程序与方法,更有明确扎实的心理原理及机制。禅定实践分为"止"与"观"两个部分:"修定"是提升心理功能的必备前提;"观慧"则是心理功能实现突破的关键所在。最后通过中西两种研究方法的优劣比较,进一步明确佛教禅定在心理学研究方法上的独特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定 内证 止观 研究方法
下载PDF
“心王”与“禅定”:佛教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被引量:6
3
作者 彭彦琴 张志芳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7-131,共5页
佛教心理学有着严密的理论体系和构架。佛教以"心"为要,佛教心理学研究凸显心理背后的隐微心理,对深层心理作系统剖析,认为心法由深至浅可分为心、意、识三个层次;禅定及体证是佛教心理学最重要、最具特色的研究方法,是对传... 佛教心理学有着严密的理论体系和构架。佛教以"心"为要,佛教心理学研究凸显心理背后的隐微心理,对深层心理作系统剖析,认为心法由深至浅可分为心、意、识三个层次;禅定及体证是佛教心理学最重要、最具特色的研究方法,是对传统思辨与实证方法的双重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心理学 心王 阿赖耶识 禅定 体证
下载PDF
佛教禅定:心理学方法论研究的一种新视角 被引量:5
4
作者 彭彦琴 胡红云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11年第4期297-302,共6页
佛教禅定作为一种佛家认知宇宙实相及自我意识的研究方法与操作技术,为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种觉知自我意识的极有效方法。本文从心理学方法论角度出发,结合佛教禅定的内证实践,系统阐述了禅定过程中的研究对象(识蕴)、研究方... 佛教禅定作为一种佛家认知宇宙实相及自我意识的研究方法与操作技术,为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种觉知自我意识的极有效方法。本文从心理学方法论角度出发,结合佛教禅定的内证实践,系统阐述了禅定过程中的研究对象(识蕴)、研究方法(止观)等诸方面的内容和特点。佛教禅定的心理学方法论研究是有别于其他文化形态方法论研究的一种独特证知方法,是对西方心理学方法论研究的一种补充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定 内证 方法论
下载PDF
现象学心理学与佛教心理学——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之比较 被引量:3
5
作者 彭彦琴 胡红云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9-124,共6页
西方现象学心理学和东方佛教心理学这两种学说都从人类的心识出发,不同程度地发现了我们所面对的对象乃是认识主体所显现。本文从两种学说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出发,即通过比较纯粹意识与五位百法、现象学还原与禅定之间的异同,以使得... 西方现象学心理学和东方佛教心理学这两种学说都从人类的心识出发,不同程度地发现了我们所面对的对象乃是认识主体所显现。本文从两种学说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出发,即通过比较纯粹意识与五位百法、现象学还原与禅定之间的异同,以使得佛教心理学和现象学心理学能够互相阐释、互为补充,共同纠正传统心理学"意识自然化"的倾向,以期实现真正的心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心理学 佛教心理学 纯粹意识 五位百法 现象学还原 禅定
下载PDF
史蒂文斯《雪人》细读 被引量:1
6
作者 杨革新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55-56,79,共3页
美国现代派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的名诗《雪人》以意象消解芜杂的现实,以意境放飞想象的翅膀,以禅意抒写物我两忘的超然,堪称现代派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 史蒂文斯 《雪人》 意象 想象 禅意
下载PDF
苏轼“静故了群动”诗学观与禅宗止观 被引量:1
7
作者 周燕明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5-70,共6页
苏轼提出"静故了群动"诗学观念,强调凝思静虑的禅静状态对文艺创作观察和构思的作用。认为禅静之止观状态能增强定力,开显智慧。禅定的宁静,不但能了群物之动,把握事物的动态和发展趋势,而且能观万物之理,更加清楚明白地总结... 苏轼提出"静故了群动"诗学观念,强调凝思静虑的禅静状态对文艺创作观察和构思的作用。认为禅静之止观状态能增强定力,开显智慧。禅定的宁静,不但能了群物之动,把握事物的动态和发展趋势,而且能观万物之理,更加清楚明白地总结事物的道理,达到胸有成竹效果。赋予诗歌以超脱之静美,宁静而不枯寂,颇富理趣。"静故了群动"既是他创作经验,也是禅宗止观禅法对苏轼诗学之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静故了群动 禅宗止观
下载PDF
中国建筑史上的圆形草庐初探 被引量:1
8
作者 顾凯 《建筑史》 2015年第1期24-39,共16页
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一种特殊的圆形草庐,以茅草材质、圆形平面、穹窿结顶、拱形门洞为特征,零散出现于各种绘画、记述、石窟壁画和雕刻等间接资料中,与常规的木构建筑形态形成鲜明对比。本文通过对各种形象与文字案例的分析,并结合印度... 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一种特殊的圆形草庐,以茅草材质、圆形平面、穹窿结顶、拱形门洞为特征,零散出现于各种绘画、记述、石窟壁画和雕刻等间接资料中,与常规的木构建筑形态形成鲜明对比。本文通过对各种形象与文字案例的分析,并结合印度犍陀罗的相关形象例证,可考证这种'圆庐'有着外来原型,是随佛教而传入,并有着禅修作用及象征意义;而这种外来的圆庐在中国也存在着本土化的现象,一些类似营造也可能与此相关。这一初步研究对圆庐这种简单原始营造在建筑史研究上的意义与可能提出了新的认识,并对中国古代建筑史中的多样性问题、中外建筑文化的交流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形草庐 佛教禅修 印度犍陀罗 本土化 多样性
原文传递
试论王维山水诗中“云”意象的禅悟意蕴 被引量:1
9
作者 刘铁峰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3期11-14,共4页
通过诗人独特的心境改造,自然界中的云在王维山水诗中成为诗人禅思饰理籍以外化的一种对象物,它显示出了诗人那种空灵澹泊,任运无心的禅悟意蕴。
关键词 王维 山水诗 云意象 佛禅
下载PDF
佛教思想对王维诗歌影响探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早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6期145-148,共4页
盛唐大诗人王维的诗歌受佛教思想影响极为明显,佛教思想中的世界观、心性论及禅定思想从三个层面深刻影响了王维的诗歌。佛教世界观对王维的影响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对世界构成的基本认识形成了王维诗歌中灵动跳跃的诗意;其二,色空思... 盛唐大诗人王维的诗歌受佛教思想影响极为明显,佛教思想中的世界观、心性论及禅定思想从三个层面深刻影响了王维的诗歌。佛教世界观对王维的影响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对世界构成的基本认识形成了王维诗歌中灵动跳跃的诗意;其二,色空思想影响了王维对生命、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因而这些内容在王维笔下往往采用艺术化的方式来表现。佛教心性论中"境随心转"的思想对王维笔下自然景物的描绘产生了极大影响。佛教禅定思想对王维诗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作品中体物敏锐入微,识理透彻无碍这一点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思想 王维 诗歌 世界观 心性论 禅定思想
下载PDF
憨山德清的禅净思想
11
作者 闫伟 《滁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24-29,共6页
晚明佛教具有禅净合流的特质,标志着中国佛教由自力禅学向净土念佛实践的转向,这是佛教内部的文化整合。憨山德清持有禅净并重的思想观念,固然与其修行经历有关,但更多的是为了对治禅林时弊。受禅宗心性论的影响,憨山深信唯心净土,为他... 晚明佛教具有禅净合流的特质,标志着中国佛教由自力禅学向净土念佛实践的转向,这是佛教内部的文化整合。憨山德清持有禅净并重的思想观念,固然与其修行经历有关,但更多的是为了对治禅林时弊。受禅宗心性论的影响,憨山深信唯心净土,为他的禅净双修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具体而言,憨山禅修以证悟为主,念佛主张禅观念佛与参究念佛,体现出一位禅者的根本立场。憨山禅净思想的本质是融净归禅,捍卫了禅宗的主流地位,在中国禅宗史上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憨山德清 禅净并重 唯心净土 禅净双修 融净归禅
下载PDF
避暑山庄禅佛意匠的当代再创作:山地禅修中心专题设计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迪 杨菁 《中国建筑教育》 2021年第1期57-66,共10页
结合天津大学建筑学本科三年级专题设计的要求,笔者在从事佛教建筑相关研究、设计实践和教学的基础上,提出在现有的体系下,加入以佛教禅修建筑设计为代表的、具有回应传统文化的设计题目,通过对避暑山庄康乾七十二景中相关景点图咏的研... 结合天津大学建筑学本科三年级专题设计的要求,笔者在从事佛教建筑相关研究、设计实践和教学的基础上,提出在现有的体系下,加入以佛教禅修建筑设计为代表的、具有回应传统文化的设计题目,通过对避暑山庄康乾七十二景中相关景点图咏的研究与分析,以“概念”为主导、以“意境”为目标,指导学生学习传统设计方法、设计逻辑和对待环境的思考方式,并以当代的方式进行转译;进而对教学过程中环节的设置、学生设计作品和教学效果进行了论述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设计思维 禅修中心 避暑山庄七十二景图咏 设计概念 体验 意境
原文传递
胡僧憇松:文化意象的唐宋变迁——兼论《憇寂图》的经典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小荣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7-97,共11页
韦偃是唐代著名的松石画高手,其《双松图》因杜甫《戏为韦偃双松图歌》广为后人所熟知,而诗中最重要的文化意象是胡僧憇松。北宋元祐三年正月十二日,苏轼、李公麟应柳仲远之请,联袂而作《憇寂图》。它与韦偃《双松图》相比,《憇寂图》... 韦偃是唐代著名的松石画高手,其《双松图》因杜甫《戏为韦偃双松图歌》广为后人所熟知,而诗中最重要的文化意象是胡僧憇松。北宋元祐三年正月十二日,苏轼、李公麟应柳仲远之请,联袂而作《憇寂图》。它与韦偃《双松图》相比,《憇寂图》中的人物从外来"胡僧"变成了本土"老僧",植物从"双松"变成了"孤松"。此变化虽小,却包含了丰富的唐宋文化变迁的信息。此外,苏、李《憇寂图》是杜甫《戏为韦偃双松图歌》经典化进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后来《憇寂图》自身也被经典化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僧憇松 文化意象 《双松图》 《憇寂图》 唐宋之变
下载PDF
如来清净禅对皎然诗歌的影响
14
作者 徐涛 《滨州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75-78,共4页
皎然一生深受如来清净禅的影响。皎然诗的诗味在于指向诗歌内在的禅意的悠远的心境,从而在整体风格意境上表现出清悠的特点。受如来清净禅影响,皎然为中国诗史创造了一个新的意象,即表达禅意的悠远的心境的月,这一新的月意象的出现在视... 皎然一生深受如来清净禅的影响。皎然诗的诗味在于指向诗歌内在的禅意的悠远的心境,从而在整体风格意境上表现出清悠的特点。受如来清净禅影响,皎然为中国诗史创造了一个新的意象,即表达禅意的悠远的心境的月,这一新的月意象的出现在视境和心境上都打破了传统的月意象所隐含的"感物(事)"模式的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如来清净禅 皎然 心境 月意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