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木醋液对水稻发芽生长的研究 被引量:49
1
作者 申凤善 鲁京兰 太俊哲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02年第1期26-29,共4页
木醋液用于农业应用时最适浓度为 5 0× 1 0 - 6左右 ,木醋液成份中去除醛酮类物质后的余液 (主要成份为酚、酸类及其衍生物 ) ,对水稻发芽。
关键词 木醋液 水稻 发芽生长 促进作用 植物酸
下载PDF
茶树赤霉素受体基因CsGID1a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岳川 曾建明 +4 位作者 曹红利 郝心愿 章志芳 王新超 杨亚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99-608,共10页
GID1作为赤霉素信号转导的受体,在赤霉素作用中具有重要作用。采用同源克隆方法,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在茶树中克隆到赤霉素受体基因GID1的cDNA全长,命名为CsGID1a(GenBank登录号为JX235369)。该基因全长1411bp,开放阅读框1023bp,编码34... GID1作为赤霉素信号转导的受体,在赤霉素作用中具有重要作用。采用同源克隆方法,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在茶树中克隆到赤霉素受体基因GID1的cDNA全长,命名为CsGID1a(GenBank登录号为JX235369)。该基因全长1411bp,开放阅读框1023bp,编码341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CsGID1a编码的蛋白分子量为38.53kD,理论等电点为5.62;无信号肽位点,是非分泌性蛋白,具有1个跨膜区,基因被定位于细胞核内;CsGID1a氨基酸序列具有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家族蛋白的HGG、GXSXG功能域以及羧酸酯酶典型的三级结构;与其他物种的GID1相似性均在60%以上,与葡萄的相似性最大达87%、进化关系最近。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高浓度(1.0×10-5molL-1)GA3能够下调CsGID1a的表达,5h内的表达呈下降趋势;随着越冬茶芽萌动进程,CsGID1a表达量逐渐降低,特别在3月初萌发以后变化较大,推测赤霉素及其受体基因可能与茶树越冬芽解休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赤霉素 GID1 表达分析 茶芽解休眠
下载PDF
几个主要造林树种苗木的缓苗特点及高生长节律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庆成 王政权 +1 位作者 罗传文 李国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S1期25-31,共7页
本文通过对水曲柳、黄波罗、籽椴、红松、云杉、落叶松苗木造林后缓苗及翌年高生长的观测、分析,研究了不同树种、不同等级苗木造林后的缓苗及苗高生长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树种、不同等级苗木造林后,缓苗速度存在较大差异,且缓苗速度受... 本文通过对水曲柳、黄波罗、籽椴、红松、云杉、落叶松苗木造林后缓苗及翌年高生长的观测、分析,研究了不同树种、不同等级苗木造林后的缓苗及苗高生长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树种、不同等级苗木造林后,缓苗速度存在较大差异,且缓苗速度受小气候因子(特别是≥5℃活动积温)影响显著。不同树种苗木在造林地上的年高生长开始期、速生期和结束期差别较大,水曲柳、落叶松速生期较长,年生长量较大。在生长期内,温度、降水及日照对苗木生长影响显著。根据苗木缓苗及高生长特点制订造林及抚育计划,对营造速生丰产林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木 缓苗特点 高生长节律
全文增补中
柠条种子发芽试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孙静 彭学义 +1 位作者 孙永红 郭守芬 《青海农林科技》 2004年第3期51-52,共2页
柠条作为干旱山区主要的造林树种,长期以来得到广泛的种植。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造林前做好种子发芽率测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提出了影响发芽率测定的关键因子及改造措施。
关键词 柠条 种子发芽 试验 造林树种
下载PDF
“8%赛多”浸种对晚稻发芽与幼苗生长的研究
5
作者 殷青 刘隆旺 +3 位作者 刘晓芬 邹赣生 邵华 刘小思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444-446,共3页
对江西农业大学化工厂的一项新产品“w =8%赛多”进行了晚稻浸种发芽及幼苗生长的试验观察 ,结果显示 :晚稻用“w =8%赛多”75~ 30 0mg/kg浸种 ,幼苗植株矮、叶数多、叶片短而宽。
关键词 8%赛多 浸种 晚稻 发芽 幼苗生长 水稻
下载PDF
水稻芽期耐冷性QTL的分子定位 被引量:51
6
作者 乔永利 韩龙植 +3 位作者 安永平 张媛媛 曹桂兰 高熙宗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7-221,共5页
以籼粳交密阳23号/吉冷1号的F2:3代200个家系作为作图群体,构建了一张含有97个微卫星(SSR)标记的分子连锁图谱。在5℃低温条件下,对F3家系进行芽期耐冷性鉴定,并利用SSR标记进行了芽期耐冷性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芽期... 以籼粳交密阳23号/吉冷1号的F2:3代200个家系作为作图群体,构建了一张含有97个微卫星(SSR)标记的分子连锁图谱。在5℃低温条件下,对F3家系进行芽期耐冷性鉴定,并利用SSR标记进行了芽期耐冷性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芽期耐冷性在F3家系群中呈单峰连续分布,表现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共检测到与芽期耐冷性有关的QTL3个,分别位于第2、4和7染色体上,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范围为11.5%~20.5%。其中,位于第4染色体RM273~RM303的qCTBP4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芽期 耐冷性 QTL 水稻 分子定位 表型变异 多基因控制 家系 染色体 研究结果
下载PDF
利用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定位水稻芽期耐冷性QTL 被引量:14
7
作者 林静 朱文银 +8 位作者 张亚东 朱镇 赵凌 陈涛 赵庆勇 周丽慧 方先文 王艳平 王才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3-236,共4页
以籼稻品种9311为受体、粳稻品种日本晴为供体构建的95个染色体片段置换系为材料,在5℃低温条件下进行芽期耐冷性鉴定。结果表明,6个置换系低温处理后的成苗率与受体亲本9311有一定差异,其耐冷性略强于9311。利用代换作图法共鉴定出4个... 以籼稻品种9311为受体、粳稻品种日本晴为供体构建的95个染色体片段置换系为材料,在5℃低温条件下进行芽期耐冷性鉴定。结果表明,6个置换系低温处理后的成苗率与受体亲本9311有一定差异,其耐冷性略强于9311。利用代换作图法共鉴定出4个与芽期耐冷性相关的QTL,分别位于水稻第5和第7染色体上。其中qCTB-5-1、qCTB-5-2和qCTB-5-3分别被定位在第5染色体RM267与RM1237、RM2422与RM6054及RM3321与RM1054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21.3cM、27.4cM和12.7cM的置换片段上;qCTB-7被定位在第7染色体RM11-RM2752区间遗传距离为6.8cM的置换片段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 芽期耐冷性 代换作图 水稻
下载PDF
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检测水稻芽期耐冷性QTL 被引量:13
8
作者 张露霞 王松凤 +1 位作者 江玲 万建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5,共5页
利用水稻籼粳亚种间组合Asominori×IR24重组自交系(R IL)群体71个株系和相应的全基因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群体65个株系,以芽期冷害死苗率为芽期耐冷性的鉴定指标,对芽期耐冷性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定位和遗传效应分析。... 利用水稻籼粳亚种间组合Asominori×IR24重组自交系(R IL)群体71个株系和相应的全基因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群体65个株系,以芽期冷害死苗率为芽期耐冷性的鉴定指标,对芽期耐冷性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定位和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在R IL群体中检测到3个芽期耐冷性QTL,位于第5和第12染色体上(第5染色体上存在2个位点),分别命名为qCTBP5-1、qCTBP5-2和qCTBP12,其LOD值为4.7、2.9、2.9,解释表型变异的19.21%、12.00%、12.21%。qCTBP5-2增强芽期耐冷性的等位基因来自粳型耐冷亲本Asom inori,qCTBP5-1和qCTBP12增强芽期耐冷性的等位基因来自籼型不耐冷亲本IR24。通过CSSL图示基因型分析,证实在第5染色体上RFLP标记C1447附近约15 cM的染色体区段,存在增强芽期耐冷性的基因,来源于染色体片段受体亲本Asom inori,能使芽期冷害死苗率降低约11%,该基因的位置与R IL群体在第5染色体上定位的QTL相同,证实了qCTBP5-2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芽期耐冷性 重组自交系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 数量性状位点
下载PDF
寒地粳稻发芽期和芽期的耐冷性QTL定位 被引量:12
9
作者 杨洛淼 王敬国 +3 位作者 刘化龙 孙健 郑洪亮 邹德堂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4-51,共8页
为定位水稻发芽期和芽期耐冷性的加性QTL和上位性QTL,本试验以粳稻品种空育131和东农422构建的F7代重组自交系(RIL)190个家系为作图群体,利用104个SSR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分别对低温发芽力和芽期耐冷性进行QTL定... 为定位水稻发芽期和芽期耐冷性的加性QTL和上位性QTL,本试验以粳稻品种空育131和东农422构建的F7代重组自交系(RIL)190个家系为作图群体,利用104个SSR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分别对低温发芽力和芽期耐冷性进行QTL定位并分析其加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结果检测到控制芽期耐冷性的1个加性QTL位于4号染色体上,贡献率为16.84%;17个控制低温发芽力的加性QTL分别位于第1、2、3、6、7、9、12染色体上,贡献率为5.64%~35.67%;控制芽期耐冷性的上位性QTL2对,累积贡献率19.3%;控制发芽期耐冷性的上位性QTL 33对,各性状累计贡献率介于18.35%~91.08%,分别控制第7、10、11、15天的发芽率和平均发芽天数的表达,累积贡献率分别为87.88%,87.38%,91.08%,78.68%和18.35%。上位性在水稻发芽期和芽期耐冷性遗传中作用重大,因此,在分子标记育种中加性QTL和上位性QTL是很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重组自交系 芽期 发芽期 冷胁迫 QTL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高密度SNP遗传图谱的粳稻芽期耐低温QTL鉴定 被引量:8
10
作者 姜树坤 王立志 +12 位作者 杨贤莉 李波 母伟杰 董世晨 车韦才 李忠杰 迟力勇 李明贤 张喜娟 姜辉 李锐 赵茜 李文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74-1184,共11页
水稻直播由于省时、省工和节约成本而备受农户关注。然而,芽期耐冷性不强致使现行推广的许多优良水稻品种不适于直播生产。因此,挖掘鉴定芽期耐冷位点,为后续的辅助育种提供基因资源就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利用丽江新团黑谷和沈农265构... 水稻直播由于省时、省工和节约成本而备受农户关注。然而,芽期耐冷性不强致使现行推广的许多优良水稻品种不适于直播生产。因此,挖掘鉴定芽期耐冷位点,为后续的辅助育种提供基因资源就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利用丽江新团黑谷和沈农265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重测序构建的包含2818个bin标记的遗传图谱对水稻芽期的耐冷性进行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到5个芽期耐冷QTL,分布在水稻的1号、3号、9号和11号染色体上,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耐冷亲本丽江新团黑谷。这些QTL的LOD值的范围从3.05到24.01,表型贡献率为8.0%~53.5%。其中,表型贡献率最大的主效QTL是qCTB11b,位于11号染色体长臂端的21.24 Mb^22.03 Mb之间,物理图谱区间为790 kb。随后利用"选择作图"的策略进行了QTL验证和累加效应分析,明确了可以通过QTL的累加聚合实现芽期耐冷能力的遗传改良,聚合的增效QTL越多,耐冷能力提升越明显。上述研究结果不仅可以增强人们对芽期水稻耐冷能力遗传基础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为后续直播品种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芽期耐冷性 重测序 遗传图谱 数量性状基因座
下载PDF
Detection of QTL for Cold Tolerance at Bud Bursting Stage Using 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 in Rice (Oryza sativa) 被引量:4
11
作者 LIN Jing ZHU Wen-yin ZHANG Ya-dong ZHU Zhen ZHAO Ling CHEN Tao ZHAO Qing-yong ZHOU Li-hui FANG Xian-wen WANG yan-ping WANG Cai-lin 《Rice science》 SCIE 2011年第1期71-74,共4页
Ab The cold tolerance at the bud bursting stage (CTB) was evaluated at 5℃ by using a set of 95 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 (CSSLs) derived from an indica rice 9311 and a japonica rice Nipponbare with a ... Ab The cold tolerance at the bud bursting stage (CTB) was evaluated at 5℃ by using a set of 95 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 (CSSLs) derived from an indica rice 9311 and a japonica rice Nipponbare with a genetic background of 9311. The result showed that six CSSLs had slightly stronger effect on CTB than 9311. Total four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s) for CTB were preliminary mapped on chromosomes 5 and 7 by substitution mapping, qCTB-5-1, qCTB-5-2 and qCTB-5-3 were mapped in the region of RM267-RM1237, RM2422-RM6054 and RM3321-RM1054, which were 21.3 cM, 27.4 cM and 12.7 cM in genetic distance on rice chromosome 5, respectively, qCTB-7 was mapped in a 6.8-cM region of RM11-RM2752 on rice chromosome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 cold tolerance bud bursting stage substitution mapping RICE
下载PDF
水分胁迫对寒地水稻种质芽期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秋菊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年第4期28-31,共4页
为了验证寒地水稻种质耐旱性,以15%的PEG-6000溶液为渗透介质,采用渗透胁迫的方法研究水分胁迫对寒地水稻品种芽期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降低了水稻的发芽势、发芽率,降低了储藏物质转运速率,增强了水稻种质根系活力和β-... 为了验证寒地水稻种质耐旱性,以15%的PEG-6000溶液为渗透介质,采用渗透胁迫的方法研究水分胁迫对寒地水稻品种芽期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降低了水稻的发芽势、发芽率,降低了储藏物质转运速率,增强了水稻种质根系活力和β-淀粉酶活力,水稻的发芽势、发芽率与储藏物质转运速率、根系活力和β-淀粉酶活力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储藏物质转运速率、根系活力和β-淀粉酶活力可以作为衡量水稻品种耐旱性强弱的有效生理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芽期 生理指标 耐旱性
下载PDF
利用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定位水稻芽期耐低温主效QTL 被引量:2
13
作者 邓浩东 余镁霞 +5 位作者 吴光亮 罗鑫 宋贵庭 陈利平 贺浩华 边建民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971-1978,共8页
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低温胁迫影响水稻芽期生长,导致减产。为挖掘影响水稻芽期耐冷的基因,本研究以9311(受体)/日本晴(供体)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为材料,将萌发的种子分别在7℃和15℃低温条件下处理7 d,再在28℃恢复生长3 d... 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低温胁迫影响水稻芽期生长,导致减产。为挖掘影响水稻芽期耐冷的基因,本研究以9311(受体)/日本晴(供体)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为材料,将萌发的种子分别在7℃和15℃低温条件下处理7 d,再在28℃恢复生长3 d,测定种子存活率并定位其中影响芽期耐低温数量性状位点(QTL)。7℃低温胁迫下,共检测到2个芽期耐低温主效QTL:qCS7T10和qCS7T11;两者分别位于水稻第10和第11号染色体上,LOD值分别为7.26和5.87,贡献率分别为18.85%和14.92%。15℃低温胁迫下,共检测到1个芽期耐低温主效QTL:qCS15T5,其位于水稻第5号染色体上,LOD值为7.61,贡献率为25.69%。结果表明不同低温处理下,控制水稻芽期耐低温QTL不同。本研究为今后育种聚合更多的耐低温QTL来提高水稻对不同低温的适应能力,降低低温胁迫对水稻芽期的影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芽期 QTL 低温处理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
下载PDF
基于单片段代换系的水稻芽期耐冷QTL定位和聚合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梯丰 董景芳 +10 位作者 赵均良 周炼 杨武 马雅美 王健 陈洛 陈建松 吴伟 李雯慧 刘斌 张少红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26-1736,共11页
芽期耐冷性是华南双季稻地区水稻育种的一个重要目标。虽然水稻芽期耐冷QTL的标记定位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这些QTL/基因尚未在水稻育种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定位稳定表达的芽期耐冷QTL,开展QTL聚合育种是水稻芽期耐冷性育种取得突破... 芽期耐冷性是华南双季稻地区水稻育种的一个重要目标。虽然水稻芽期耐冷QTL的标记定位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这些QTL/基因尚未在水稻育种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定位稳定表达的芽期耐冷QTL,开展QTL聚合育种是水稻芽期耐冷性育种取得突破的关键。在本研究中,利用以粳稻IR65598-112-2为供体,籼稻华粳籼74为受体构建的单片段代换系(SSSL)开展芽期耐冷QTL定位,并进行聚合育种。通过评价SSSL与受体华粳籼74的芽期耐冷性差异,定位了2个稳定的芽期耐冷QTLs(qCTBB-3和qCTBB-12)。试验表明,分别携带有耐冷QTL qCTBB-3和qCTBB-12的SSSL在冷处理后都比华粳籼74表现出更高的幼苗成活率。通过代换作图,发现在qCTBB-3区间存在2个紧密连锁的耐冷QTLs(qCTBB-3a和qCTBB-3b)。利用本研究携带qCTBB-3a/qCTBB-3b的单片段代换系和前期研究鉴定出的芽期耐冷QTL qCTBB-6的单片段代换系为亲本进行杂交,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获得了2份含有这3个QTL的聚合系。耐冷性评价表明,来源于两个供体/亲本的QTL不存在显著的上位性效应,聚合系的芽期耐冷性较亲本显著增强。可见,通过聚合芽期耐冷QTLs qCTBB-3a/qCTBB-3b和qCTBB-6能显著提高水稻芽期的耐冷性,获得的QTL及三耐冷QTL聚合系为水稻芽期耐冷性分子育种提供了优良的基因资源和亲本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芽期耐冷性 QTL定位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聚合育种 单片段代换系 水稻
下载PDF
超级杂交稻‘Y两优2号’耐冷性QTL定位与杂种优势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友发 常硕其 +4 位作者 常天根 欧阳翔 邓启云 夏石头 朱新广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233-2243,共11页
挖掘耐冷基因并提高耐冷性对于保证水稻在气候变化条件下的高产稳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远恢2号’和‘Y58S’杂交而成的超级杂交稻‘Y两优2号’的高世代重组自交系(RIL F14)276个家系作为作图群体,以SNP为分子标记构建了... 挖掘耐冷基因并提高耐冷性对于保证水稻在气候变化条件下的高产稳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远恢2号’和‘Y58S’杂交而成的超级杂交稻‘Y两优2号’的高世代重组自交系(RIL F14)276个家系作为作图群体,以SNP为分子标记构建了高密度遗传图谱,对水稻的芽期耐冷性(cold tolerance at the bud bursting period,CTBP)性状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定位分析;同时对全世界范围内收集的水稻自然变异微核心(Minicore)种质群体进行芽期耐冷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结果表明,水稻芽期耐冷性在水稻群体内呈连续分布,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同时,在RIL群体的第9号染色体上定位到1个与耐冷性性状相关的QTL,位于区间Block73479和Block72824之间,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为9.65%。进一步分析表明该QTL对水稻芽期耐冷性为负显性。结果还显示‘Y两优2号’耐冷性显著强于亲本,具有杂种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两优2号’ 芽期耐冷性 杂种优势 QTL GWAS
原文传递
有效积温与葡萄萌芽进程的关系 被引量:13
16
作者 孙鲁龙 许丽丽 +1 位作者 杜远鹏 翟衡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63-1270,共8页
对萌芽时期差异比较大的葡萄品种进行萌芽进度调查,统计了萌芽进度不同阶段相应的空气有效积温和土壤有效积温,分析了空气有效积温和土壤有效积温与葡萄萌芽进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空气有效积温、土壤有效积温与葡萄萌芽进度呈显... 对萌芽时期差异比较大的葡萄品种进行萌芽进度调查,统计了萌芽进度不同阶段相应的空气有效积温和土壤有效积温,分析了空气有效积温和土壤有效积温与葡萄萌芽进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空气有效积温、土壤有效积温与葡萄萌芽进度呈显著正相关,空气有效积温和土壤有效积温共同参与葡萄萌芽。萌芽早的葡萄品种对空气有效积温的依赖性比较大,对土壤有效积温的依赖性比较小;萌芽晚的葡萄品种萌芽进度受土壤有效积温的影响更大。葡萄萌芽期间对土壤有效积温的需求量要高于对空气有效积温的需求。土壤有效积温与空气有效积温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积温 萌芽 根系 葡萄
原文传递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葡萄生长发育·产量·经济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龚林忠 刘芳杰 +5 位作者 李林 何华平 王富荣 王会良 诸小敏 朱文达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9期14225-14226,14303,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单氰胺对夏黑葡萄(Vitis vinifera)生长发育、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为葡萄生产上降低单氰胺使用浓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20~50倍50%、52%单氰胺药剂喷施夏黑葡萄,以清水为对照,分析夏黑葡萄的萌芽、成枝、果枝...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单氰胺对夏黑葡萄(Vitis vinifera)生长发育、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为葡萄生产上降低单氰胺使用浓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20~50倍50%、52%单氰胺药剂喷施夏黑葡萄,以清水为对照,分析夏黑葡萄的萌芽、成枝、果枝比率、产量、物候期以及果实经济性状等。[结果]20~50倍50%、52%单氰胺处理能促使夏黑葡萄提早萌芽,且萌芽整齐,但对开花期、成熟期以及产量、果实经济性状等无明显影响。[结论]生产中可以用40~50倍的50%单氰胺进行处理打破夏黑葡萄休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氰胺 夏黑葡萄 萌芽 果实品质
下载PDF
城市化对上海市城乡梯度上植物爆芽与展叶物候的影响
18
作者 庄铭皓 赵生寿 +3 位作者 毕星 武彩燕 王萌 李俊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96-2405,共10页
城市化影响植物物候,春季物候,如爆芽和展叶是植物响应城市化的客观生物指示。然而在城乡梯度上植物物候如何变化,以及物候与城市化程度是否存在定量关系,尚不明确。利用上海市2条城乡梯度上的6种木本植物的春季物候观测数据,以及距市... 城市化影响植物物候,春季物候,如爆芽和展叶是植物响应城市化的客观生物指示。然而在城乡梯度上植物物候如何变化,以及物候与城市化程度是否存在定量关系,尚不明确。利用上海市2条城乡梯度上的6种木本植物的春季物候观测数据,以及距市中心距离作为城市化程度的代理指标,研究植物的爆芽和展叶物候期在城乡梯度上的变化及其与城市化程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6种城市木本植物的爆芽和展叶物候期呈现随着距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延迟的趋势;城市化程度代理指标与爆芽和展叶物候期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城市化代理指标距市中心距离可以解释物候期延迟的31.5%—96.7%;物候期延迟时间因物种和距离城市距离而异,爆芽期延迟时间为3—15 d,展叶始期延长时间为4—13 d,展叶盛期延长时间为3—9 d。上述结果对理解城市化对植物物候的影响机制,评估城市化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物候 爆芽期 展叶期 城市化 梯度分析
下载PDF
胡杨枝芽生长特征及其展叶物候特征 被引量:8
19
作者 郑亚琼 冯梅 李志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98-1207,共10页
以5个不同发育阶段的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个体为研究对象,观测记录了枝芽展叶物候、枝芽生长特征和叶形变化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的胡杨个体以及同一个体树冠的不同层次,其枝芽生长及其展叶物候期表现出不... 以5个不同发育阶段的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个体为研究对象,观测记录了枝芽展叶物候、枝芽生长特征和叶形变化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的胡杨个体以及同一个体树冠的不同层次,其枝芽生长及其展叶物候期表现出不同的时空特征。随着树龄的增加和树冠层次的增高(由基向顶),当年新生枝条长度、枝条叶片数和叶形指数逐渐减小,但叶面积和叶片干重逐渐增大。5个不同发育阶段胡杨个体均表现出展叶物候始于树冠顶层,依次向下结束于树冠基部;展叶物候期共性表现在枝芽萌动期均在4月上旬,起始展叶期集中在4月中旬,展叶终期则在5月上旬到下旬;树龄较大的个体其枝芽萌动期、起始展叶期、展叶终期较树龄较小的个体早;其枝芽萌动期到展叶终期的时间进程较树龄较小的个体短;不同发育阶段的个体枝芽萌动期出现的时间较为离散,起始展叶期和展叶终期出现的时间较为集中。相关分析表明,出叶周期与枝条长度、枝条叶片数量和叶形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面积和叶片干重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杨 枝芽萌动和生长 展叶物候 叶形指数 叶面积 叶干重
下载PDF
Could gingko foliage serve as a bio-monitor for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in air? 被引量:2
20
作者 DAI TianYou ZHU XiaoHua +6 位作者 MENG Wei YU YunJiang WANG Wei LI FaSheng LIU Feng YANG YongLiang WU DaNian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08年第11期1093-1101,共9页
The feasibility of gingko (Gingo Biloba) foliage as a passive bio-monitor for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in air was explored. The accumulation patterns of hexachlorocyclohexanes (HCHs), dichlorodiphenyl- trichloroethan... The feasibility of gingko (Gingo Biloba) foliage as a passive bio-monitor for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in air was explored. The accumulation patterns of hexachlorocyclohexanes (HCHs), dichlorodiphenyl- trichloroethanes (DDTs) and hexachlorobenzene (HCB) in gingko foliage were similar; the amounts of HCHs, DDTs and HCB increased with foliage growth in spring and decreased thereafter. This accumu-lation pattern is likely related to the growing process of the gingko foliage, which was observ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our work, giving a piece of evidence for the "bud burst effect" in plants. Compared with those in pine needles in 1980's, the residual levels of HCHs and DDTs have declined obviously in Bei-jing, indicating that the ban on the production and use of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OCPs) in our country is effective; however, the amount of HCB has increased, indicating great progress of chemical industry in Beijing. The analysis for the source of OCPs in the gingko foliage showed that the technical HCHs and DDTs were used largely in history, but were not used in recent years. A little lidane has been used and there was a new input of o,p′-DDT in recent years; dicofol usage may be the main source of o,p′-DDT. Concentrations of HCHs, DDTs and HCB in gingko foliages were similar to those in pine nee-dles in the corresponding period and there is a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OCPs concen-tration data obtained from these two kinds of trees. It presents no difference in the accumulation style between these two kinds of trees. The level of OCPs in the gingko foliage reflects the pollution status of OCP in air. The result of this work shows that the gingko foliage can be used as a bio-monitor of OCPs in a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onitor HCHS DDTs HCB gingko FOLIAGE bud burst effec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