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9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褐飞虱刺吸诱导的水稻一些防御性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61
1
作者 刘裕强 江玲 +3 位作者 孙立宏 王春明 翟虎渠 万建民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43-650,共8页
褐飞虱刺吸导致稻株体内丙二醛含量迅速上升,表明褐飞虱刺吸引起了水稻植株膜脂的过氧化;抗虫和感虫品种植株体内脂氧合酶(LOX)、脂氢过氧化物裂解酶(HPL)、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均显著升高;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抗虫品种稻株... 褐飞虱刺吸导致稻株体内丙二醛含量迅速上升,表明褐飞虱刺吸引起了水稻植株膜脂的过氧化;抗虫和感虫品种植株体内脂氧合酶(LOX)、脂氢过氧化物裂解酶(HPL)、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均显著升高;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抗虫品种稻株体内明显受抑制,H2O2含量提高,但在感虫品种植株体内CAT的活性略有提高,H2O2含量略有下降。对抗虫品种植株不同器官的测定结果表明,褐飞虱刺吸对PAL和H2O2的影响是系统性的,而对LOX的影响则仅局限于褐飞虱刺吸部位的茎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褐飞虱 脂氧合酶 脂氢过氧化物裂解 苯丙氨酸解氨酶 过氧化氢酶 H2O2
下载PDF
水稻品种中抗褐飞虱抗原次生物质的分析 被引量:38
2
作者 赵颖 黄凤宽 +2 位作者 童晓立 凌冰 庞雄飞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2161-2164,共4页
借助高效液相色谱 (HPLC)技术 ,研究了 130份对褐飞虱生物型Ⅱ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水稻样品(2 6个品种 )中 13个次生物质含量 (峰面积 )的差异 ;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建立了水稻品种抗性级别的预测模型 :Y =3 4 5 93- 0 0 2 4... 借助高效液相色谱 (HPLC)技术 ,研究了 130份对褐飞虱生物型Ⅱ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水稻样品(2 6个品种 )中 13个次生物质含量 (峰面积 )的差异 ;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建立了水稻品种抗性级别的预测模型 :Y =3 4 5 93- 0 0 2 4 91X1+0 0 84 75X2 - 0 0 4 2 2 7X8+0 1174X12 .结果表明 ,水稻的抗性水平与峰面积值之间极显著相关 (r2 =0 84 ,P <0 0 1) ,峰 1、峰 2、峰 8、峰 12对应的次生化合物是影响水稻对褐飞虱生物型Ⅱ抗性水平的主要抗原次生化合物 ;水稻品种中起抗虫作用的抗原次生物质不止一种 ,而是几种的组合 ,而且它们对水稻抗虫性的贡献权重是不完全相同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次生物质 水稻 抗虫育种 高效液相色谱 褐飞虱
下载PDF
啶虫脒的杀虫活性研究 被引量:36
3
作者 邓业成 王荫长 +1 位作者 李洁荣 杨林林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1期50-53,共4页
研究了啶虫脒对 7种害虫的杀虫活性。啶虫脒对褐飞虱 (Nilaparvatalugens)的接触LD50值为 2 17× 10 - 3μg/头 ,其活性是吡虫啉的 1/6 ;对萝卜蚜 (Hyadaphiserysimi)的接触LC50 值为4 6 86mg/L ,其活性是吡虫啉的 1 6倍 ;在 18℃... 研究了啶虫脒对 7种害虫的杀虫活性。啶虫脒对褐飞虱 (Nilaparvatalugens)的接触LD50值为 2 17× 10 - 3μg/头 ,其活性是吡虫啉的 1/6 ;对萝卜蚜 (Hyadaphiserysimi)的接触LC50 值为4 6 86mg/L ,其活性是吡虫啉的 1 6倍 ;在 18℃、2 5℃、32℃这 3种不同温度下 ,啶虫脒对萝卜蚜的接触LC50 值分别为 34 5 5mg/L、4 6 86mg/L、15 4 3mg/L ;啶虫脒对大猿叶甲 (Colcaphellusbowringi)、黄曲条跳甲 (Phyllotretastriolata)、黄守瓜 (Aulacophorafemoralis) 3种蔬菜鞘翅目害虫成虫的接触LC50 值分别为 3 72mg/L、32 14mg/L、4 0 78mg/L ;3%啶虫脒乳油 2 0 0 0倍处理菜青虫 (Plutellaxylostella) 3龄幼虫 5d的死亡率达 10 0 % ,5 0 0倍处理斜纹夜蛾 (Prodenialatura) 2龄幼虫 ,5d的死亡率为 93 33%。啶虫脒对大猿叶甲、菜青虫的杀虫活性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啶虫脒 杀虫活性 褐飞虱 蔬菜害虫 LD50值 LC50值 鞘翅目成虫 杀虫剂
下载PDF
Towards Understanding of Molecular Interactions between Rice and the Brown Planthopper 被引量:35
4
作者 Xiaoyan Cheng Lili Zhu Guangcun He 《Molecular Plant》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3期621-634,共14页
The brown planthopper (BPH) is the most notorious pest of rice (Oryza sativa). Studies of rice-BPH interaction have contributed to development of new rice varieties, offering an effective means for long-lasting co... The brown planthopper (BPH) is the most notorious pest of rice (Oryza sativa). Studies of rice-BPH interaction have contributed to development of new rice varieties, offering an effective means for long-lasting control of BPH. Here, we review the status of knowledge of the molecular basis of rice-BPH intera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munity. The BPH has complicated feeding behaviors on rice, which are mainly related to host resistance. Now, 24 resistance genes have been detected in rice, indicating gene-for-gene relationships with biotypes of the BPH. However, only one BPH resistance gene (Bph14) was identified and characterized using map-based cloning. Bph14 encodes an immune receptor of NB-LRR family, providing a means for studying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rice resistance to BPH. Plant hormones (e.g. salicylic acid and jasmonate/ethylene), Ca2+,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MAPKs), and OsRacl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immune response of rice to BPH. Signal transduction leads to modifying expression of defense- related genes and defense mechanisms against BPH, including sieve tube sealing, production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and induction of proteinase inhibitor. A model for the molecular interactions between rice and the BPH is proposed, although many details remain to be investigated that are valuable for molecular design of BPH-resistant rice varie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brown planthopper innate immunity BPH-feeding cascade.
原文传递
褐飞虱体内保幼激素滴度变化及其与翅型分化的关系 被引量:24
5
作者 戴华国 吴晓毅 武淑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7-32,共6页
用高压液相色谱及放射化学法 ,分别测定了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 1~ 5龄若虫体内的保幼激素滴度与保幼激素酯酶活性变化 ,并用保幼激素类似物 (ZR 515)进行体表点滴加以验证。结果表明 ,褐飞虱雌、雄 4龄若虫期及雄虫的 5龄若虫初期 ... 用高压液相色谱及放射化学法 ,分别测定了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 1~ 5龄若虫体内的保幼激素滴度与保幼激素酯酶活性变化 ,并用保幼激素类似物 (ZR 515)进行体表点滴加以验证。结果表明 ,褐飞虱雌、雄 4龄若虫期及雄虫的 5龄若虫初期 ,短、长翅型间体内保幼激素滴度差异明显 ,可以认为该阶段是其翅型分化的关键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翅型分化 保幼激素滴度
下载PDF
稻飞虱的研究 被引量:30
6
作者 罗守进 《农业灾害研究》 2011年第1期1-13,共13页
稻飞虱是影响我国水稻稳产、高产的主要虫害之一,主要种类有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等。分析了稻飞虱在国内外的分布及为害对象;比较了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影响其发生的因素、为害症状等;分析了稻飞虱在... 稻飞虱是影响我国水稻稳产、高产的主要虫害之一,主要种类有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等。分析了稻飞虱在国内外的分布及为害对象;比较了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影响其发生的因素、为害症状等;分析了稻飞虱在国内外的大发生特点,以及未来的发生趋势和相应的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飞虱 褐飞虱 白背飞虱 灰飞虱 鉴别 发生 趋势 防控
下载PDF
水稻褐飞虱综合治理研究与示范——农业公益性行业专项“水稻褐飞虱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7
作者 林拥军 华红霞 +26 位作者 何予卿 杨长举 翟保平 沈晋良 张开军 薛晓峰 傅强 罗举 娄永根 祝增荣 唐启义 吕仲贤 徐红星 郑许松 黄凤宽 彭兆谱 何光存 陈荣智 郭慧芳 陈其志 万丙良 吕亮 林华峰 刘芳 肖汉祥 侯茂林 姚英娟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94-1201,共8页
针对我国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近年来严重为害及其对当家农药品种抗性急剧上升的现状,本项目在华中、华南、华东地区等代表性地区开展褐飞虱灾变规律、抗虫品种培育、抗药性监测及复配农药新剂型开发、生态治理新技术研究、... 针对我国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近年来严重为害及其对当家农药品种抗性急剧上升的现状,本项目在华中、华南、华东地区等代表性地区开展褐飞虱灾变规律、抗虫品种培育、抗药性监测及复配农药新剂型开发、生态治理新技术研究、预测预报技术、可持续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结果表明:越南、老挝等境外虫源地及我国华南、长江中下游等地田间褐飞虱种群仍以2型为主,3型次之。田间小气候是褐飞虱逃避高温的关键因素,褐飞虱在上午气温升高时大量向温度较低的水稻基部20cm范围内转移以逃避高温,将高温天气造成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不同栽插方式对褐飞虱发生量有明显影响,手栽稻田褐飞虱发生最重,机插稻次之,直播稻最轻。不同水稻品种、N肥施用水平对褐飞虱的发生有明显的影响:超级杂交稻褐飞虱虫口密度明显高于常规杂交稻,高N肥施用量促进褐飞虱的发生,且水稻品种与N肥施用量对褐飞虱发生量的影响有明显交互作用。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我国褐飞虱对吡虫啉有极高水平抗性(168.1~561.5倍),对噻嗪酮为低到中等水平抗性(4.2~33.1倍),对氟虫腈为敏感性降低到高水平抗性(2.7~67.7倍),对烯啶虫胺与毒死蜱为低水平抗性。筛选出噻虫嗪、吡蚜酮、唏啶虫胺和仲丁威4种高效低毒的防治单剂。研制出3种农药复配新制剂,其中1种新制剂已获得农业部药检所正式登记,且规模化生产,2种新制剂已进入农药登记程序。精细定位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6、Bph7、Bph9、Bph15、BG1222,并找到了它们的近距离共分离分子标记。培育出高产、优质、熟期适宜、含有抗稻飞虱基因Bph14的水稻新品种广两优476。储备了一批聚合多抗稻飞虱基因的水稻亲本材料。研发出在田埂种植芝麻、大豆等天敌诱集植物,增加褐飞虱卵期寄生蜂和捕食性天敌蜘蛛的种群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抗性监测 环境友好 示范推广
原文传递
水稻新品种(系)对褐飞虱抗性的评价 被引量:25
8
作者 吕仲贤 俞晓平 +4 位作者 陶林勇 巫国瑞 陈建明 郑许松 徐红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25-229,共5页
应用改进的苗期集团筛选法对 1986~ 2 0 0 0年国家和浙江省育种攻关协作组提供的 332 8份水稻新品种(系 )进行了抗褐飞虱特性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 ,国家育种攻关组提供的新品种 (系 )的抗性品种鉴出率以“七五”期间的 17.2 5 %为最... 应用改进的苗期集团筛选法对 1986~ 2 0 0 0年国家和浙江省育种攻关协作组提供的 332 8份水稻新品种(系 )进行了抗褐飞虱特性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 ,国家育种攻关组提供的新品种 (系 )的抗性品种鉴出率以“七五”期间的 17.2 5 %为最高 ,“八五”和“九五”期间的鉴出率虽有下降 ,但均在 11%~ 13%之间。浙江省育种攻关组提供的品种 (系 )的抗性鉴出率以“八五”期间的 18.96 %为最高 ,“七五”为 11.5 4 % ,而“九五”期间的鉴出率显著比国家育种攻关组的低 ,仅为 5 .5 1%。分析了不同时期水稻品种抗性鉴出率差异的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褐飞虱 抗性评价 品种 苗期集团筛选法
下载PDF
共生菌对褐飞虱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 被引量:27
9
作者 吕仲贤 俞晓平 +2 位作者 陈建明 郑许松 徐红星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3-197,共5页
对褐飞虱田间种群和生物型1在缺乏共生菌情况下取食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后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研究结果表明,取食抗性品种的褐飞虱体内共生菌数量均明显比取食感虫品种TN1的褐飞虱少,而取食抗性品种IR26、Mudgo和ASD7的2龄田间种群褐飞虱若... 对褐飞虱田间种群和生物型1在缺乏共生菌情况下取食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后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研究结果表明,取食抗性品种的褐飞虱体内共生菌数量均明显比取食感虫品种TN1的褐飞虱少,而取食抗性品种IR26、Mudgo和ASD7的2龄田间种群褐飞虱若虫的共生菌减少量均超过了50%。在感虫和抗虫水稻品种上,缺乏共生菌的褐飞虱若虫历期均显著长于正常若虫历期,若虫存活率、雌成虫体重、生长速率和产卵量均显著低于正常褐飞虱。正常的褐飞虱田间种群和生物型1在取食感虫和抗虫品种时的若虫历期均无显著差异,但缺乏共生菌的生物型1在取食抗虫品种Mudgo和ASD7时的若虫历期显著长于取食感虫品种IN1时的若虫历期。推测共生菌在褐飞虱适应水稻抗性品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共生菌 抗性品种 生长发育 生殖 水稻害虫
原文传递
野生稻转育后代对褐飞虱抗性的研究 被引量:26
10
作者 杨长举 杨志慧 +2 位作者 胡建芳 何光存 舒理慧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97-202,共6页
对107份栽培稻/野生稻高世代品系及86个药用野生稻栽培稻回交F_1,再生苗进行了苗期抗褐飞虱鉴定,对64个品系进行了孕穗期抗性鉴定,并初步观察了野生稻转育后代的苗期拒虫性及孕穗期抗生性等。结果表明,野生稻抗虫基因已导入某些杂交品系... 对107份栽培稻/野生稻高世代品系及86个药用野生稻栽培稻回交F_1,再生苗进行了苗期抗褐飞虱鉴定,对64个品系进行了孕穗期抗性鉴定,并初步观察了野生稻转育后代的苗期拒虫性及孕穗期抗生性等。结果表明,野生稻抗虫基因已导入某些杂交品系,B5、B2、B3、B6、B10、B11、B12、B13、B14、B15、B7、B8在苗期表现高抗,在孕穗期表现中抗,抗性水平比对照抗性品种IR36高;B2F3-52、B2F3-53在苗期和孕穗期都表现中抗;N1-1、N2-1、N6-1、V14-1、N16-1品系在苗期表现抗至中抗,但在孕穗期却表现感至高感。稻蔸再生苗表现高抗的品系有Y9740-5、Y9741-2、Y9747-13、Y9741-1;表现抗级的系有Y9738-8、Y9747-4、Y9747-10;表现中抗的有15个品系;持续抗性表现强的高抗品系中有Y9741-2,Y9747-13、Y9741-1,抗级品系中有Y9738-8。这些抗性品系的抗虫机制主要表现为拒虫性和抗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稻 栽培稻 转育后代 褐飞虱 抗虫性
原文传递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杂交水稻的褐飞虱和稻瘟病抗性 被引量:28
11
作者 胡杰 李信 +3 位作者 吴昌军 高冠军 肖景华 何予卿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10年第6期1180-1187,共8页
稻瘟病和褐飞虱目前是我国水稻产区最重要的病虫害。汕优63曾经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组合,然而其易感白叶枯病、稻瘟病、褐飞虱和品质等问题导致其近年来在生产上基本没有了面积。本试验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 稻瘟病和褐飞虱目前是我国水稻产区最重要的病虫害。汕优63曾经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组合,然而其易感白叶枯病、稻瘟病、褐飞虱和品质等问题导致其近年来在生产上基本没有了面积。本试验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14、Bph15同时导入到汕优63的亲本明恢63和珍汕97B中,以改良汕优63的褐飞虱抗性;同时将抗稻瘟病基因Pi1、Pi2导入到已改良的珍汕97B中,使后者同时获得褐飞虱和稻瘟病抗性。褐飞虱苗期鉴定结果表明:改良的杂交稻(聚合Bph14,Bph15或单基因)的褐飞虱抗性较对照(汕优63)显著提高;穗颈瘟田间自然发病结果也表明:聚合Pi1、Pi2的杂交稻发病率仅为约6%,明显低于对照汕优63(约90%)。田间农艺性状考察也表明改良型杂交稻的主要农艺性状与对照基本一致,产量高于对照或与对照相仿。这些改良组合可以为进一步培育绿色超级稻提供中间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褐飞虱 稻瘟病 基因聚合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下载PDF
草间小黑蛛对褐稻虱的捕食作用及其模拟模型 被引量:25
12
作者 严英俊 吴中孚 《福建农学院学报》 CSCD 1989年第3期289-294,共6页
在大试管内研究了草间小黑蛛对褐稻虱的捕食反应,测定了褐稻虱虫龄及温度对功能反应的影响,并建立了同时考虑这2个因子影响的 Holling 圆盘方程.还研究捕食者个体间的相互干扰反应,并建立草间小黑蛛对猎物密度和自身密度的共同反应模型.
关键词 褐稻虱 草间小黑蛛 捕食 模型
下载PDF
稻鸭共作对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26
13
作者 甄若宏 王强盛 +3 位作者 张卫建 卞新民 沈晓昆 李元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3060-3065,共6页
由灰飞虱传毒危害的水稻条纹叶枯病是近年来在我国部分稻作区严重发生的病毒病害.作为稻作生产生态实践模式之一的稻鸭共作技术对稻田病虫草具有显著的控制效应,然而目前还没有关于稻鸭共作对灰飞虱和条纹叶枯病影响的报道.因此,于2004... 由灰飞虱传毒危害的水稻条纹叶枯病是近年来在我国部分稻作区严重发生的病毒病害.作为稻作生产生态实践模式之一的稻鸭共作技术对稻田病虫草具有显著的控制效应,然而目前还没有关于稻鸭共作对灰飞虱和条纹叶枯病影响的报道.因此,于2004~2005年在南京农业大学东台试验场进行了田间实验,共设计了4个处理,分别为常规稻作区(不养鸭、施药)、稻鸭共作区(养鸭、不施药)和秧田期覆盖防虫网、栽后大田稻鸭共作区(秧田覆盖防虫网、栽后稻田养鸭、不施药)和对照区(不养鸭、不施药).结果表明:稻鸭共作以及秧田期覆盖防虫网、栽后大田稻鸭共作处理对灰飞虱有显著的控制效应,因此也显著降低了两处理在水稻整个生长期间条纹叶枯病的发病率;稻鸭共作处理对条纹叶枯病的综合防效为79.44﹪,略高于常规稻作78.82﹪的防效,而秧田期覆盖防虫网、栽后大田稻鸭共作处理对稻田灰飞虱和条纹叶枯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对条纹叶枯病的防效超过94.01﹪.总之,通过以上试验结果可知,稻鸭共作尤其是秧田期覆盖防虫网、栽后稻鸭共作处理为防治条纹叶枯病提供了一条安全高效的生态控制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鸭共作 防虫网 灰飞虱 条纹叶枯病
下载PDF
安庆地区褐飞虱、白背飞虱抗药性监测 被引量:15
14
作者 刘泽文 董钊 +2 位作者 王荫长 韩召军 田学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2年第4期488-489,共2页
对安庆地区 2 0 0 0和 2 0 0 1年 2种飞虱的抗药性监测 ,结果表明 :2种飞虱抗药性年度间变化不大。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对甲胺磷和醚菊酯都比较敏感 ,而且白背飞虱对杀螟松的抗性也很低 ;2种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都接近中等水平 。
关键词 安庆地区 抗药性监测 褐飞虱 白背飞虱 水稻害虫 杀虫剂
下载PDF
不同虫源和致害性的褐飞虱体内共生菌的种群动态 被引量:19
15
作者 吕仲贤 俞晓平 +2 位作者 陈建明 郑许松 徐红星 《华东昆虫学报》 2001年第1期44-49,共6页
通过对不同地理种群和致害性的褐飞虱体内共生菌,在高温和抗性水稻品种作用下的种群动态研究表明,在正常温度下褐飞虱体内共生菌的数量随若虫的生长发育而增加,5龄若虫期是共生茵增长的关键期;同一种群的褐飞虱秋季共生菌数量明显... 通过对不同地理种群和致害性的褐飞虱体内共生菌,在高温和抗性水稻品种作用下的种群动态研究表明,在正常温度下褐飞虱体内共生菌的数量随若虫的生长发育而增加,5龄若虫期是共生茵增长的关键期;同一种群的褐飞虱秋季共生菌数量明显高于夏季。广西田间种群的短翅雌虫体内的共生菌数量显著高于浙江省的杭州和龙游种群。经高温处理后,3个生物型的共生菌数量均显著减少,但其子代共生菌的数量在正常温度下马上恢复,与未经高温处理的褐飞虱共生菌数量基本相同。取食抗性品种的生物型1和田间种群的褐飞虱体内的共生菌数量均明显减少,取食抗性品种的第2代的共生菌又均比第1代少。这说明高温对共生菌的影响是暂时的,而抗性品种的对共生菌的作用与褐飞虱种群对品种的适应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菌 褐飞虱致害性 高温 抗性品种 种群动态
下载PDF
中国杂交稻的“超感虫性”研究概况 被引量:19
16
作者 寒川一成 刘光杰 沈君辉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23-30,共8页
介绍了高度感虫的中国杂交稻推广带来水稻害虫生态地位发生的变化。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上升为杂交稻上最突出的极易爆发成灾的重要害虫。 2 0世纪 70年代以前 ,白背飞虱只是水稻上的次要害虫 ,但 80年代以来其种群大大增加。由于它从中国... 介绍了高度感虫的中国杂交稻推广带来水稻害虫生态地位发生的变化。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上升为杂交稻上最突出的极易爆发成灾的重要害虫。 2 0世纪 70年代以前 ,白背飞虱只是水稻上的次要害虫 ,但 80年代以来其种群大大增加。由于它从中国南部杂交稻种植区大范围迁飞 ,白背飞虱也成为中国中部地区粳稻上的重要害虫。由于种植具有抗褐飞虱基因Bph1的杂交稻组合 ,褐飞虱种群曾得到暂时的控制。然而 ,抗虫性的杂交稻在中国中部和南部稻飞虱迁飞区推广以后 ,褐飞虱生物型发生了改变 ,对抗虫品种产生了适应性。 1990年以后 ,以前表现抗虫的杂交稻变得高感褐飞虱。缺乏抗虫性主基因不是中国杂交稻对稻飞虱超感性的充分理由 ,杂交稻旺盛生长的杂种优势可能是稻飞虱生殖力提高的部分原因。中国杂交稻对稻飞虱的超感虫性是从不育系遗传而来的。因此 ,杂交稻抗虫性的提高有赖于不育系的改良。利用持久抗性和多抗性的IR品种如IR6 4作为恢复系是改善中国杂交稻的超感虫性的一种有效方法。杂交稻上二化螟和三化螟为害也有所增加。与常规稻相比 ,杂交稻是一种更有利的食料植物且耐虫性更强。进行水稻产量损失的估计 ,尤其是水稻本身对螟虫为害的补偿能力 ,以及螟虫和杂交稻之间的生态学关系的研究有助于评价杂交稻对螟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杂交稻 抗虫性 白背飞虱 褐飞虱 二化螟 三化螟
下载PDF
水稻-褐飞虱-八斑球腹蛛生态系统的能流 被引量:17
17
作者 戈峰 陈常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67-172,共6页
为了使水稻害虫综合治理提高到系统工程的水平,作者在室内30℃恒温下,测定了褐飞虱和八斑球腹蛛各发育阶段的虫(蛛)体组织潜能量、生殖生产量、呼吸量、蜕及蛛丝含能量。根据晚稻田褐飞虱和八斑球腹蛛种群数量的系统调查结果,以及水稻... 为了使水稻害虫综合治理提高到系统工程的水平,作者在室内30℃恒温下,测定了褐飞虱和八斑球腹蛛各发育阶段的虫(蛛)体组织潜能量、生殖生产量、呼吸量、蜕及蛛丝含能量。根据晚稻田褐飞虱和八斑球腹蛛种群数量的系统调查结果,以及水稻生物量与热值的测定值,给出了水稻-褐飞虱-八斑球腹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分析了该生态系统的净生态效率、对光能或潜能的利用效率和生物量、能量生态锥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褐飞虱 八斑球腹蛛 生态系统
下载PDF
水稻褐飞虱抗性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8
作者 刘宇锋 李容柏 +4 位作者 杨朗 杨新庆 黄凤宽 韦素美 吕维莉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2007年第1期11-15,共5页
褐飞虱是危害水稻生产最重要的虫害之一。利用寄主抗性培育抗褐飞虱品种被认为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鉴定褐飞虱水稻材料以来,我国在栽培品种中陆续发现并鉴定了大量抗褐飞虱材料,为抗褐飞虱基因的定位与克隆奠定... 褐飞虱是危害水稻生产最重要的虫害之一。利用寄主抗性培育抗褐飞虱品种被认为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鉴定褐飞虱水稻材料以来,我国在栽培品种中陆续发现并鉴定了大量抗褐飞虱材料,为抗褐飞虱基因的定位与克隆奠定了基础。截至目前共鉴定了19个褐飞虱主效抗性基因,其中大部分已经定位。针对目前水稻抗褐飞虱育种存在的问题,应结合稻褐飞虱生物型、水稻品种的遗传背景及生态适应性等考虑,不断提高已鉴定抗源及基因的利用率,注意防止或延缓新的褐飞虱生物型的产生,以提高选择效率,缩短育种年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抗性材料 抗性基因 水稻
下载PDF
氮肥对稻株含水量和伤流液的影响及其与对褐飞虱为害耐性的关系 被引量:18
19
作者 吕仲贤 Sylvia VILLAREAL +2 位作者 俞晓平 HEONG Kongluen 胡萃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1-166,共6页
在实验室测定了不同含氮量稻株的含水量和叶鞘伤流液以及被褐飞虱为害后稻株相对含水量的变化 ,在温室监测和评价了不同氮肥施用量条件下稻株对褐飞虱的耐性。结果表明 ,随着稻株含氮量的增加 ,稻株的含水量和相对含水量均显著增加 ,但... 在实验室测定了不同含氮量稻株的含水量和叶鞘伤流液以及被褐飞虱为害后稻株相对含水量的变化 ,在温室监测和评价了不同氮肥施用量条件下稻株对褐飞虱的耐性。结果表明 ,随着稻株含氮量的增加 ,稻株的含水量和相对含水量均显著增加 ,但叶鞘伤流液总量却明显减少。被高密度的褐飞虱若虫为害后 ,高氮肥施用量稻株的相对含水量显著低于低氮肥施用量稻株的相对含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含水量 伤流液 褐飞虱 水稻 植株 耐性 害虫
下载PDF
灭虫精的杀虫活性及田间防治褐飞虱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孙建中 方继朝 +3 位作者 夏礼如 杨金生 沈雪生江苏镇江丘陵地区农科所 江苏吴江县植保站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37-45,共9页
灭虫精(Imidacloprid通用名称吡虫啉)系一种内吸性杀虫剂,属硝基亚甲基化合物,对稻飞虱具有极强的生物活性。室内测定褐飞虱NilapavartalugensStal3龄与5龄若虫LD_50值分别为2.55×... 灭虫精(Imidacloprid通用名称吡虫啉)系一种内吸性杀虫剂,属硝基亚甲基化合物,对稻飞虱具有极强的生物活性。室内测定褐飞虱NilapavartalugensStal3龄与5龄若虫LD_50值分别为2.55×10-5μg/头与6.78×10-5μg/头,其毒力回归方程分别为Y=5.6231+1.0486X和Y=5.2091+1.2389X。实验表明,该药具有极好的触杀和胃毒作用,稻田应用的有效剂量为15~30g/hm~2,是扑虱灵常规用量的1/5~1/10。田间药效特征突出地表现为速效(1~3d)、持效(4~10d)和残效(11d以上)的三段效应,90%以上的防治效果可维持在40d以上。试验还表明,灭虫精田间应用表现出在飞虱和天敌之间的良好选择性,对稻田益蛛基本无害,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稻田应用杀虫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灭虫精 褐飞虱 水稻 害虫 生物活性 药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