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语万古新:元好问五言诗的审美取向
1
作者 谢丹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13-320,共8页
元好问是金元政权更迭时期最为耀眼的一位作家,其诗歌主要以沉郁苍凉的七言丧乱诗著称。与其丧乱诗相较,元好问的五言诗审美风格又有明显不同。其五言诗在审美取向上更为清新质朴,崇尚自然,主要体现为诗歌内容上对山水田园的亲近、诗歌... 元好问是金元政权更迭时期最为耀眼的一位作家,其诗歌主要以沉郁苍凉的七言丧乱诗著称。与其丧乱诗相较,元好问的五言诗审美风格又有明显不同。其五言诗在审美取向上更为清新质朴,崇尚自然,主要体现为诗歌内容上对山水田园的亲近、诗歌风格上强调天然淳朴的性情,以及诗歌境界上流露出的达观淡泊。元好问这种追求质朴浑成的五言诗审美取向,为唐以后的五言诗史作出新的审美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好问 五言诗 自然 旷达 审美取向
下载PDF
从东坡作品中看苏轼的旷达人生 被引量:1
2
作者 谭淑红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102-105,共4页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文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苏轼一生坎坷,多次被贬,九死一生,但他虽处逆境,然而独立不依,刚正不阿,以乐观豁达的态度直面人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这里结合苏轼的作品分析他面对逆境...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文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苏轼一生坎坷,多次被贬,九死一生,但他虽处逆境,然而独立不依,刚正不阿,以乐观豁达的态度直面人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这里结合苏轼的作品分析他面对逆境时超然自适、旷放豁达的人生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坡作品 旷达 人生
下载PDF
大学语文与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 被引量:2
3
作者 韩忠治 解丽君 +1 位作者 闫红 王淑梅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09年第4期486-489,共4页
大学语文在秉承中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理解和应用能力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应着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潇洒旷达的人生态度、百折不挠的个性、直面挫折的勇气及高度的自信心等,以使他们能够妥善处理在学习、生活、... 大学语文在秉承中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理解和应用能力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应着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潇洒旷达的人生态度、百折不挠的个性、直面挫折的勇气及高度的自信心等,以使他们能够妥善处理在学习、生活、求职等领域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语文 心理素质 旷达 自信 和谐
下载PDF
苏轼的旷达精神及其特点 被引量:2
4
作者 权梨舟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68-70,共3页
旷达是苏轼最重要的精神品质。文章从苏轼的旷达着手,剖析其内涵,说明苏轼与他人的不同之处。苏轼的旷达产生于深广的人生忧患中,经历了解脱和追求两个层面的境界。苏轼思想体系中的儒道佛思想并存互补,形成统一的思想基础。但它的最终... 旷达是苏轼最重要的精神品质。文章从苏轼的旷达着手,剖析其内涵,说明苏轼与他人的不同之处。苏轼的旷达产生于深广的人生忧患中,经历了解脱和追求两个层面的境界。苏轼思想体系中的儒道佛思想并存互补,形成统一的思想基础。但它的最终目的是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旷达 自我实现
下载PDF
也无风雨也无晴——解读苏轼的文化性格 被引量:2
5
作者 姚华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51-53,共3页
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刻的思想和人生思考、兼容儒释道内涵的人格魅力、真性情的人生幽默、积淀深厚的文化内涵,构成了苏轼的旷达、谐趣、圆通的文化性格系统。
关键词 苏轼 文化性格 解读 人格魅力 多元性 文学创作 诗歌
下载PDF
庄子的生死观 被引量:1
6
作者 金五德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64-68,共5页
庄子立足于明"道"、合"道"与体"道"的高度,以清醒的理性主义与自然主义探讨了生命的奥秘与真谛,揭示了生死的本质与意义,弘扬了保身全生的生存观与超越旷达的死亡观。
关键词 庄子 生死观 全生 旷达
原文传递
苏轼词的多样化创作风格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成恩 《安康师专学报》 2006年第1期80-83,共4页
苏轼词在风格上有多种多样的创新。他一改词之绮罗香泽之态,给词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他的词作,或豪放,或婉约,或旷达,均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和一定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 苏轼词 风格 豪放 婉约 旷达
下载PDF
苏轼词作的艺术风格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晋中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94-96,共3页
本文首先肯定了苏轼词作的开拓性意义,然后通过对其全部词作的简要分理,及其思想与身世的追寻,认定其词的主导风格应是旷达,而非豪放。
关键词 变调 豪放 旷达
下载PDF
对苏轼贬谪黄州后的诗作三个阶段的思考 被引量:1
9
作者 余立莉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第5期60-61,共2页
苏轼的诗、词、文在中国古代文学星空中光芒璀璨,尤其是他被贬黄州后的作品更是他创作中的高峰。本文试就苏轼贬于黄州后的诗作三个阶段进行分析,研究其如何修复自尊,进而达到执着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新境界。
关键词 苏轼 旷达 黄州 贬谪
下载PDF
苏轼和陶诗浅论 被引量:1
10
作者 文迪义 《凯里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60-64,共5页
大量和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现象。苏轼和陶,一是为了"陶写伊郁",二是喜欢陶诗,三是崇尚陶渊明的为人。但是,苏轼学陶而不囿于陶,他的和陶诗凸显了一个经过了精神历险之人不屈、旷达的性格特点和自然平淡的诗风。和陶诗是... 大量和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现象。苏轼和陶,一是为了"陶写伊郁",二是喜欢陶诗,三是崇尚陶渊明的为人。但是,苏轼学陶而不囿于陶,他的和陶诗凸显了一个经过了精神历险之人不屈、旷达的性格特点和自然平淡的诗风。和陶诗是我们研究苏轼晚年思想、生活经历、审美情趣的重要文史资料,是苏诗艺术风格转变的标志,它建立了一种异代对话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和陶诗 不屈 旷达 自然平淡
下载PDF
清代“诗教”观念与《红楼梦》诗词的文化意蕴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冬颖 刘娜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5-102,共8页
承担着礼乐教化、立德修身功能的“诗教”,在中国文化史上传承了三千年,在清代,通过学校教育、科举考试、皇帝倡导亦广泛普及。集中国古典小说之大成的《红楼梦》堪称“诗教”范本:诗词是《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书中人物一... 承担着礼乐教化、立德修身功能的“诗教”,在中国文化史上传承了三千年,在清代,通过学校教育、科举考试、皇帝倡导亦广泛普及。集中国古典小说之大成的《红楼梦》堪称“诗教”范本:诗词是《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书中人物一人有一人之诗词,形成了一个诗语的隐喻系统;红楼人物学诗、写诗、论诗、结社吟诗、即景联句,诗词创作内容丰富,其中女性诗词创作与结社赋诗最具特点,但是因为女性社会地位的限制,这些诗作不过是闺阁生活中的一种心灵慰藉而已;曹雪芹还通过贾宝玉诗意情怀的塑造,分析了“诗教”核心精神“温柔敦厚”与人的内在生命能动的背离,宝玉的率性真情和他体现在诗词创作中的才气,恰恰是与传统“诗教”的美学宗旨相反的,与儒家精神是背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教” 清代 《红楼梦》诗词 温柔敦厚
下载PDF
格式塔心理学视域中苏轼词风的表现方式
12
作者 黄一斓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89-91,共3页
以格式塔心理学同形论原则分析苏轼豪放旷达词风的表现方式,我们可知,苏轼作词时受其内在豪放旷达性格的驱动,使所写景物“力”的样式同自己内在心理动势达到了异质同构。
关键词 苏轼 豪放 旷达 异质同构
下载PDF
冲淡·旷达·飘逸——苏轼的词风探析
13
作者 叶冲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44-47,共4页
人们一般将苏轼的词列入豪放一派。但是,苏轼也不乏具婉约风味的词作,而且,在苏轼的词作中,还表现出冲淡、旷达和飘逸等不同的词风。其实,冲淡与旷达不过是词人出世思想的动静不同的表现,飘逸则是在前两者基础上的一种飞跃。形成苏词复... 人们一般将苏轼的词列入豪放一派。但是,苏轼也不乏具婉约风味的词作,而且,在苏轼的词作中,还表现出冲淡、旷达和飘逸等不同的词风。其实,冲淡与旷达不过是词人出世思想的动静不同的表现,飘逸则是在前两者基础上的一种飞跃。形成苏词复杂多变风格的原因有三:一是陶潜、谢安等魏晋名士的影响;二是佛家禅宗、老庄哲学、儒家学识的影响;三是仕途坎坷、命运多舛的人生遭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词风 冲淡 旷达 飘逸
下载PDF
论三毛散文的旷达文风
14
作者 乔春雷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4期76-78,共3页
三毛生活在一个对常人来说如同梦境的世界里。三毛的散文靠异域的奇特和卓然不群的才情吸引了读者,其散文呈现出飘逸旷达的美学特质,这和她的人生选择、生存信念和文学追求有关,也和她选取独处静观的审美视角和运用平易亲切、善解人意... 三毛生活在一个对常人来说如同梦境的世界里。三毛的散文靠异域的奇特和卓然不群的才情吸引了读者,其散文呈现出飘逸旷达的美学特质,这和她的人生选择、生存信念和文学追求有关,也和她选取独处静观的审美视角和运用平易亲切、善解人意的语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毛 散文 旷达
下载PDF
从苏词看苏轼的创作个性
15
作者 李会转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64-66,共3页
苏轼的创作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本文试图透过苏词把握这种弥散于其各体文学创作中的独具魅力的个性色彩:兼济与旷达相兼的情怀;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创造精神;景、情、理的妙合无间。这是中国文化的结晶,也是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 苏轼的创作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本文试图透过苏词把握这种弥散于其各体文学创作中的独具魅力的个性色彩:兼济与旷达相兼的情怀;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创造精神;景、情、理的妙合无间。这是中国文化的结晶,也是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创作个性 兼济 旷达 创造 妙合
下载PDF
苏轼作品的文化精神
16
作者 储兆文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年第9期129-131,共3页
东坡的旷达,正是历经人生的凄风苦雨后,炼就出对人生荣辱得失超脱放达、适意为乐的人生情怀,有了参透人生境遇后的那种大气和雅致,才使他的作品洋溢着笑傲人生的自足和洒脱,并能在随遇而安中求得自适。
关键词 苏轼 苦难 旷达 自适
下载PDF
无奈的风雨中人——读苏轼《定风波》
17
作者 王林晚 《宜宾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116-117,共2页
《定风波》用怡然自得 ,忘怀得失的轻松笔调 。
关键词 旷达 无奈
下载PDF
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李亮伟《冰壶集》研究
18
作者 徐燕婷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7年第6期30-34,共5页
《冰壶集》词如其人,冰清通透,是李亮伟先生前半生游历、述怀、追忆、观物的集成之作,题材内容不拘一格。其性喜游历,所作山水词,融词人的意趣、情怀与澹荡于胜景中,韵致清远。所为乡情、爱情等感怀词,则体现了词人的至真情性。咏物诸作... 《冰壶集》词如其人,冰清通透,是李亮伟先生前半生游历、述怀、追忆、观物的集成之作,题材内容不拘一格。其性喜游历,所作山水词,融词人的意趣、情怀与澹荡于胜景中,韵致清远。所为乡情、爱情等感怀词,则体现了词人的至真情性。咏物诸作,又常常用真诚易感的心去感悟和体察生活,于细微处见机趣,借物象发抒怀抱。咏史数阕,则以学养为基石,词史结合,古今互鉴,旷达的精神内核常以或雄健或疏淡的词风出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亮伟 《冰壶集》 诗心 旷达
下载PDF
宋人旷达的处世态度及其对词风的影响
19
作者 李惠玲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6-10,共5页
儒、释、道三教在宋代呈现出合流的新特征,使宋人的精神面貌和人生态度发生了一些深刻的变化。他们能对人生采取一种更达观、更冷静的态度,表现在对世态炎凉、仕途升降看得很透,尤其是面对官场失意往往能出之以乐观和超旷。宋人的旷达... 儒、释、道三教在宋代呈现出合流的新特征,使宋人的精神面貌和人生态度发生了一些深刻的变化。他们能对人生采取一种更达观、更冷静的态度,表现在对世态炎凉、仕途升降看得很透,尤其是面对官场失意往往能出之以乐观和超旷。宋人的旷达建立在对人生处境冷静反观的基础上,其内涵包括对无奈的突破、对痛苦的超越以及寻求心灵的自适。旷达的处世态度是宋人普遍的选择。这种态度反映在词作上,产生了不少清旷之作,苏轼词是其中的典型。但是由于个性的差别,对旷达内化的层次不同,他们的词作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旷达 词风 共性 个性
下载PDF
苦痛中的抉择——仕隐情结在苏轼词作中的情感转化
20
作者 孔现红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24-27,共4页
苏轼的一生中始终交织着强烈的入世精神与浓郁的归隐情怀。在其词作中,可以感受到仕与隐的矛盾冲突在苏轼内心世界的激荡。同时也能从中读出苏轼内心仕与隐的情感转化的流程:由杭州通判时的“致君尧舜”发展到密州时的旷达、洒脱;再到... 苏轼的一生中始终交织着强烈的入世精神与浓郁的归隐情怀。在其词作中,可以感受到仕与隐的矛盾冲突在苏轼内心世界的激荡。同时也能从中读出苏轼内心仕与隐的情感转化的流程:由杭州通判时的“致君尧舜”发展到密州时的旷达、洒脱;再到黄州时的乐观、超脱;居惠州、儋州时的自在适性。苏轼将儒家入世哲学与释道出世精神相融合,成为调和仕宦和退隐矛盾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仕隐情结 情感转化 入世 旷达 超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