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托马斯·史密斯的议会理论与英国政治变迁 被引量:1
1
作者 郁迪 《政治思想史》 CSSCI 2021年第2期113-128,199,共17页
托马斯·史密斯是当今"共和"争论中一位被重新发现的重要人物。他的有关议会思想影响深远,但如何界定其性质,学界至今莫衷一是。有鉴于此,借助史料考辨与文本分析相结合,厘清"议会"概念在史密斯本人话语体系内... 托马斯·史密斯是当今"共和"争论中一位被重新发现的重要人物。他的有关议会思想影响深远,但如何界定其性质,学界至今莫衷一是。有鉴于此,借助史料考辨与文本分析相结合,厘清"议会"概念在史密斯本人话语体系内的含义,将首先有助于指出他并非"议会主权论"的倡导者。此一认知偏差多是源于将史密斯16世纪60年代所表述的文本内容带入成书时的16世纪80年代,乃至此后17世纪40年代英国内战时期的政治语境而产生的"时代错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马斯·史密斯 《论英格兰共和国》 英国政治 议会主权
下载PDF
集权与分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治的变化
2
作者 卜艳萍 《科教导刊》 2011年第17期252-253,共2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世界霸主的英国,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经济大受影响出现严重衰退,把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让给了美国。这种衰退虽未使英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出现严重倒退情况,但其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仍然有所改变,本文仅从政... 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世界霸主的英国,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经济大受影响出现严重衰退,把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让给了美国。这种衰退虽未使英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出现严重倒退情况,但其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仍然有所改变,本文仅从政治角度试谈战争给英国政治带来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政治 集中化 民主化 离心力
下载PDF
中世纪前期英国的地方自治形态 被引量:8
3
作者 李培锋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92-95,共4页
早在中世纪前期,英国的地方统治就不同于封建时代中国式的“官治”,而呈现出一定的自治特性。这一自治特性分别表现为“官民合治”与“民官自治”。无论是哪一种情形,其自治形态都属于“国王监控的地方自治”。这种自治形态真实地反映... 早在中世纪前期,英国的地方统治就不同于封建时代中国式的“官治”,而呈现出一定的自治特性。这一自治特性分别表现为“官民合治”与“民官自治”。无论是哪一种情形,其自治形态都属于“国王监控的地方自治”。这种自治形态真实地反映了王权触角的向下延伸与地方集团对王权的制约,它对于英国地方自治的起步、宪政的发展、市民社会的孕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英国成为“地方自治之家”与“宪政之乡”的重要原因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政治制度史 官民合治 民官自治 国王监控的地方自治
下载PDF
层累的英国政制史:柏克诺曼征服相关论述新诠
4
作者 李海默 《北大政治学评论》 2023年第1期3-26,共24页
本文分析了柏克对于诺曼征服这一重要史事的态度。在基本面上,柏克对于此事件并不特别否定,反而认为此事件的最终结果是,来自欧洲的强权侵入型势力最后亦化为英国政治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故而不须特别去强调所谓撒克逊式自由和诺曼征... 本文分析了柏克对于诺曼征服这一重要史事的态度。在基本面上,柏克对于此事件并不特别否定,反而认为此事件的最终结果是,来自欧洲的强权侵入型势力最后亦化为英国政治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故而不须特别去强调所谓撒克逊式自由和诺曼征服之间的紧张冲突关系。从柏克的观点看,撒克逊式古典自由虽多半为不可靠之神话,却并非无一可取处,亦非经诺曼征服后全然灰飞烟灭。诺曼征服虽深蕴进步底色,且对英伦旧制并非尽毁,却亦有血腥、残暴、不仁的面向。也正因此,从撒克逊时代过渡到诺曼时代,不会显得突兀或截断,反而能体现出一种层累进展、复合演化的样态。诺曼征服一事之相关诠释,于柏克而言并非只是一则普通的数百年前史料,而是紧密关切到柏克对整个英国宪制发展史的解读,乃至柏克政治思想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德蒙·柏克 诺曼征服 英国政治思想史
原文传递
十七世纪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政治妥协
5
作者 戴琴 《科教导刊》 2012年第8期78-79,共2页
十七世纪是英国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政治妥协在十七世纪的政治制度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治妥协与英国政治制度发展有密切关系,需要对政治妥协进行全新的认识。
关键词 政治妥协 国政治制度 治制度的发展 七世纪
下载PDF
英国政治戏剧正式传统的构建
6
作者 胡宝平 陈静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8-168,192,共12页
按照现有的文艺传统观,英国政治戏剧尚无体制认可的正式传统。但是,它已经形成了历时百余年的事实性传统。构建英国政治戏剧正式传统之难,一方面显示出现有研究中传统与经典概念的混同,另一方面暴露出文艺作品经典化过程中阶层上的文化... 按照现有的文艺传统观,英国政治戏剧尚无体制认可的正式传统。但是,它已经形成了历时百余年的事实性传统。构建英国政治戏剧正式传统之难,一方面显示出现有研究中传统与经典概念的混同,另一方面暴露出文艺作品经典化过程中阶层上的文化霸权比族裔和性别上的文化霸权更难消除。实际上,英国政治戏剧是从创作到演出均由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共同完成的文化产品。“开放传统”,构建政治戏剧这一公开反体制的、激进的文类的传统,因而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它具有明显的促进文化重构和社会融合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政治戏剧 事实性传统 文化霸权 “开放”传统
下载PDF
简论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的发展轨迹
7
作者 袁柏顺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第4期23-26,共4页
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紧紧围绕国家———教会、国王特权———臣民自由两大主题展开 ,经历了一个由寻求和谐与平衡到内战纷争再到基于新的基础之上的和谐与平衡的发展历程。作为围绕两大主题而展开的各派政治思想斗争之结果 ,政治理论走... 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紧紧围绕国家———教会、国王特权———臣民自由两大主题展开 ,经历了一个由寻求和谐与平衡到内战纷争再到基于新的基础之上的和谐与平衡的发展历程。作为围绕两大主题而展开的各派政治思想斗争之结果 ,政治理论走向世俗化 ,西方近代自由主义得以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世纪 英国 政治思想 世俗化 自由主义 政治思维方法 发展轨迹 国家 教会
下载PDF
论英国工党与工会关系嬗变的特质
8
作者 林建华 李华锋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2-85,共4页
英国工党与工会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英国近现代社会特别是政党政治的重要内容。自1906年工党建立以来,在百余年的嬗变中,英国工党与工会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并呈现出工人运动的主导权由工会手中逐渐转移到工党手中;工党在野时二... 英国工党与工会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英国近现代社会特别是政党政治的重要内容。自1906年工党建立以来,在百余年的嬗变中,英国工党与工会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并呈现出工人运动的主导权由工会手中逐渐转移到工党手中;工党在野时二者之间相对和谐,工党执政时二者之间矛盾则相对凸显;二者由劳工运动的两翼逐渐演变为社会伙伴关系;工会由工党发展的推动力量逐渐转变为制约力量等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政治 英国工党 英国工会
下载PDF
聚焦情感:对亚当·斯密《国富论》之道德基础的重新认识--评《情感的自然化: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
9
作者 周琼 杨一男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 2022年第1期131-138,共8页
李家莲《情感的自然化: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对亚当·斯密《国富论》所依循的道德哲学基础进行了深入评析。该书认为“游叙弗伦困境”是斯密道德观存在的严重问题,它既无法为“情感”提供有力的道德规范,使得基于“同情... 李家莲《情感的自然化: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对亚当·斯密《国富论》所依循的道德哲学基础进行了深入评析。该书认为“游叙弗伦困境”是斯密道德观存在的严重问题,它既无法为“情感”提供有力的道德规范,使得基于“同情”而生的“合宜性”难逃相对主义的窠臼,也不能有效避免围绕情感主义哲学形成的各种道德难题。为应对“游叙弗伦困境”,美国当代哲学家迈克尔·斯洛特从中国古代阴阳哲学中寻找到解困之道,即运用强调被动但并非纯粹具有被动性的“承应”来制衡西方启蒙价值观过于重视理性控制的弊端。就东西方哲学交流互补这一层面而言,立足中国哲学文化思想视角重新认识《国富论》以及推动该书得以诞生的道德情感主义哲学传统,无疑具有深远且重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 亚当·斯密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国富论》
下载PDF
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看英美政党制度
10
作者 刘志成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14年第7期57-62,共6页
政党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同时,政党制度受到一定社会的文化的影响而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两党制是西方社会最典型的政党制度,而两党制最典型的代表又是英美两国,因此,首先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对英美政党制度进行研究... 政党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同时,政党制度受到一定社会的文化的影响而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两党制是西方社会最典型的政党制度,而两党制最典型的代表又是英美两国,因此,首先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对英美政党制度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英美政党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而且还有助于了解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是由以文化和历史为基础的政治生态环境决定的。然后通过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对比英美政党制度与我国现在的政党制度,指出我国现在的政党制度不仅是由我国历史条件决定的,而且更是由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基因决定的,这对坚持我国现在的政党制度,培养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以及对我国政党制度的建设具有深远和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美政党制度 中国政党制度 文化 历史
下载PDF
英国在华传教政治的地方实践:福州乌石山案再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卫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44-161,共18页
过往研究多从中英交涉的角度研究乌石山案,遮蔽了其中的一个重要维度:英国传教士和外交官的博弈,而要理解双方抗争的逻辑,必须跳出乌石山案,从英国在华独特的传教政治入手。英国政府重通商轻传教,担心传教冲突影响政治商业利益,于1869... 过往研究多从中英交涉的角度研究乌石山案,遮蔽了其中的一个重要维度:英国传教士和外交官的博弈,而要理解双方抗争的逻辑,必须跳出乌石山案,从英国在华独特的传教政治入手。英国政府重通商轻传教,担心传教冲突影响政治商业利益,于1869年转向限教政策,特别是1870年和1872年威妥玛通知的出台标志着该政策的成型。而英国政策的福州实践与传教士的福建传教形成巨大的张力,贯穿乌石山案前后的传教士和外交官的搬离之争正是这种传教政治的一种反映。所以传教士的抗争并非仅在乌石山案中的得失,更多是想借此案向英国外交官长期秉持的限教政策发起冲击,促使英国政府改变对华传教政策;而外交官则欲将传教纳入既定的限教政策轨道,为维护声誉和权威也不得不起而应对传教士的挑战,致使传教士和外交官冲突激化。双方的矛盾既是乌石山案的起因,也影响交涉的走向,同时也是英国在华传教政治的一个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石山案 传教士 外交官 英国传教政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