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笼养白腹锦鸡繁殖季节的时间分配 被引量:54
1
作者 杨晓君 文贤继 杨岚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78-184,共7页
笼养白腹锦鸡(Chrysolophusamherstiae)繁殖季节的日常活动占用时间从静栖、游走、取食、理羽、繁殖、鸣叫、沙浴、饮水到攻击依次减少。直接或间接满足自身需要的行为占96.19%。一天中除静栖外,其它行... 笼养白腹锦鸡(Chrysolophusamherstiae)繁殖季节的日常活动占用时间从静栖、游走、取食、理羽、繁殖、鸣叫、沙浴、饮水到攻击依次减少。直接或间接满足自身需要的行为占96.19%。一天中除静栖外,其它行为所占时间比例在中午较小,而在早晚较大。白腹锦鸡雄鸟的发情行为与求偶行为的关系较为密切;雌鸟的产卵与饮水、沙浴行为的相互关系较大。活动时间分配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腹锦鸡 笼养 繁殖季节 时间分配
下载PDF
山西五鹿山褐马鸡不同季节的空间分布与栖息地选择研究 被引量:39
2
作者 张国钢 张正旺 +3 位作者 郑光美 李晓强 李俊峰 黄雷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03-308,共6页
1997~ 1998年在山西省五鹿山自然保护区内对世界珍禽褐马鸡 (Crossoptilonmantchuricum)越冬期与繁殖期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 ,同时探讨了种群空间分布模式与栖息地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经Poisson函数和 χ2 检验 ,发... 1997~ 1998年在山西省五鹿山自然保护区内对世界珍禽褐马鸡 (Crossoptilonmantchuricum)越冬期与繁殖期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 ,同时探讨了种群空间分布模式与栖息地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经Poisson函数和 χ2 检验 ,发现褐马鸡在越冬期和繁殖期均为聚集分布 ,但越冬期的聚集程度更为明显。通过对栖息地可利用率与实际利用率的比较 ,发现褐马鸡在越冬期与繁殖期对栖息地的利用存在显著性差异 :越冬期褐马鸡对阔叶林具有明显的负选择性 ;进入繁殖期后 ,褐马鸡对落叶阔叶林和灌丛的利用率显著增加 ,而对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利用率有所减少。对两个时期的栖息地样方进行判别分析 ,发现草本植物数量、草本植物平均高度、乔木胸径、乔木高度是影响褐马鸡越冬期与繁殖期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表明 ,褐马鸡种群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变化 ,与栖息地结构以及空间资源分布的季节性变化有关。在越冬期 ,由于温度、降雪等气候因素的影响 ,草本植物都已枯萎 ,落叶阔叶林的郁闭度较低 ,隐蔽条件较差 ,褐马鸡活动的区域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此时褐马鸡常常在郁闭度较高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 ,并聚集形成较大的群体 ,共同取食 ,聚集分布的程度较高 ;进入繁殖期后 ,随着落叶阔叶林郁闭度增大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五鹿山 褐马鸡 季节 空间分布 栖息地选择 冬季 繁殖期
下载PDF
丹顶鹤繁殖期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规律 被引量:39
3
作者 周晓禹 刘振生 +2 位作者 吴建平 滕丽微 王晓明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0-62,共3页
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对繁殖期的丹顶鹤进行了观测 ,结果表明 :丹顶鹤繁殖期的各种行为具有较强的规律性 ,所占频率依次为 :繁殖 38.34%、觅食 2 9.14 %、警戒 15 .6 7%、静栖 9.13%、游走 5 .77%、其它1.95 %。在不同繁殖阶段 ,丹... 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对繁殖期的丹顶鹤进行了观测 ,结果表明 :丹顶鹤繁殖期的各种行为具有较强的规律性 ,所占频率依次为 :繁殖 38.34%、觅食 2 9.14 %、警戒 15 .6 7%、静栖 9.13%、游走 5 .77%、其它1.95 %。在不同繁殖阶段 ,丹顶鹤各种行为的时间分配存在一定差异。在产卵前期 ,觅食行为比值最高 ;在孵卵期 ,繁殖行为比值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顶鹤 繁殖期 时间分配 活动规律 行为
下载PDF
白头鹎繁殖期鸣声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27
4
作者 姜仕仁 丁平 +1 位作者 诸葛阳 邬艳春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3期253-259,共7页
利用计算机鸣声分析技术对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繁殖期的求偶炫耀鸣唱、晨鸣、遇险告警和惊叫等鸣声的特征进行分析,以探讨鸣声特征与行为的关系。白头鹎繁殖前期特有的求偶炫耀鸣唱婉啭多变,频率一般变... 利用计算机鸣声分析技术对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繁殖期的求偶炫耀鸣唱、晨鸣、遇险告警和惊叫等鸣声的特征进行分析,以探讨鸣声特征与行为的关系。白头鹎繁殖前期特有的求偶炫耀鸣唱婉啭多变,频率一般变化在1.9~3.5kHz之间;另一类出现在繁殖前、中期的炫耀鸣唱急促而响亮,音节变化快且频率高(变化范围约3.4~4.4kHz);晨鸣和繁殖期特有的其它鸣声,音节清晰,响度较大,能量主要集中在2~3kHz之间,可能具有宣告领域的归属和保卫作用;告警鸣声以频带很宽为其特点,约在1~4.5kHz之间;幼鸟惊叫声的频率高,有2个峰值频率,基本声的MPF约在4.2k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纲 白头鹎 繁殖期 鸣声
下载PDF
不同生殖期鳜肝脏超微结构变化的观察 被引量:26
5
作者 方展强 郑文彪 符路娣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07-613,共7页
应用透射电镜对生殖季节与非生殖季节鳜肝脏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了观察。鳜肝细胞含有单个卵圆形的核 ,核仁清楚 ;细胞质内含有粗面内质网、线粒体、糖原颗粒和脂滴等细胞器和内含物。胆小管由相邻的数个肝细胞质膜凹陷围成 ,而肝血窦则... 应用透射电镜对生殖季节与非生殖季节鳜肝脏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了观察。鳜肝细胞含有单个卵圆形的核 ,核仁清楚 ;细胞质内含有粗面内质网、线粒体、糖原颗粒和脂滴等细胞器和内含物。胆小管由相邻的数个肝细胞质膜凹陷围成 ,而肝血窦则由内皮细胞的胞质构成。还发现了贮脂细胞、枯否氏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胆小管腔和窦周隙内浸润许多由肝细胞发出的微绒毛结构。鳜肝细胞的超微结构在产卵前后呈现明显变化 :产卵前的肝细胞内富含线粒体、糖原颗粒和脂滴 ,粗面内质网发达 ;而产卵后的肝细胞内核仁发生迁移 ,部分细胞核囊泡化 ,糖原颗粒和脂滴排空 ,少数肝细胞具双核结构。非生殖期多数肝细胞核含有双核仁结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生殖季节 超微结构 鲈形目 桂花鱼
下载PDF
黄腹角雉的繁殖期行为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温战强 郑光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63-269,共7页
对2对笼养黄腹角雉繁殖期行为的观察研究表明,雌、雄鸟进入繁殖期后,活动强度都明显提高,每天存在2个活动高峰.雄鸟求偶炫耀(包括完全和不完全炫耀)在3月中、下旬达到高潮,并随着雌鸟产卵发生周期性变化.每天有2个求偶炫耀高峰... 对2对笼养黄腹角雉繁殖期行为的观察研究表明,雌、雄鸟进入繁殖期后,活动强度都明显提高,每天存在2个活动高峰.雄鸟求偶炫耀(包括完全和不完全炫耀)在3月中、下旬达到高潮,并随着雌鸟产卵发生周期性变化.每天有2个求偶炫耀高峰.雌鸟于3月下旬进入发情产卵期.雄鸟用嘴衔住雌鸟头顶或颈、肩部的羽毛完成交配.对同笼异性和不同笼同性角雉繁殖期行为发生的频次和持续时间等进行了比较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腹角雉 繁殖期 饲养管理 取食活动性
下载PDF
大鸨繁殖期觅食地的选择 被引量:23
7
作者 赵匠 万冬梅 +1 位作者 王海涛 高玮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01-504,共4页
20 0 0年和 2 0 0 1年的 4~ 7月 ,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东南部的草原地带 ,采用样方法研究了火烧地和非火烧地上繁殖期大鸨的觅食地选择 .结果表明 ,在火烧地和非火烧地 ,大鸨觅食地的植株高度均为 1 3cm左右 ,最高高度不超过 ... 20 0 0年和 2 0 0 1年的 4~ 7月 ,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东南部的草原地带 ,采用样方法研究了火烧地和非火烧地上繁殖期大鸨的觅食地选择 .结果表明 ,在火烧地和非火烧地 ,大鸨觅食地的植株高度均为 1 3cm左右 ,最高高度不超过 30cm ,植被结构上具有共性 ;植物种类丰盛密集 ,盖度较大 ,喜食的植物和昆虫丰富 .但在喜食食物选择上 ,火烧对大鸨有一定影响 .在非火烧地 ,大鸨多关注动物性食物的丰盛 ;而在火烧地则关注植物性食物的丰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鸨 繁殖期 觅食地 栖息地选择 草原
下载PDF
人工饲养东方白鹳繁殖期行为的时间分配 被引量:19
8
作者 田秀华 王建荣 张佰莲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40,共6页
对哈尔滨动物园一对东方白鹳(Ciconiaboyciana)繁殖期行为的时间分配做了观测分析,统计在某个时间单位(如孵化期)及整个繁殖期各行为所占的比例,比较得出东方白鹳因性别、繁殖期阶段等不同因子在行为上产生的差异。结果表明,繁殖期笼养... 对哈尔滨动物园一对东方白鹳(Ciconiaboyciana)繁殖期行为的时间分配做了观测分析,统计在某个时间单位(如孵化期)及整个繁殖期各行为所占的比例,比较得出东方白鹳因性别、繁殖期阶段等不同因子在行为上产生的差异。结果表明,繁殖期笼养东方白鹳的行为及其时间分配主要为站立(4 9 4% )、繁殖(1 9 7% )、理羽(8 9% )、取食(6 4% )、修巢(5 7% )、打嘴(5 7% )、游走(4 3 % )等几种,各种行为时间分配存在着一定的日节律。繁殖期的不同阶段、不同性别之间行为时间分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饲养 东方白鹳 繁殖期 时间分配
下载PDF
繁殖期白冠长尾雉占区雄鸟的活动区 被引量:12
9
作者 孙全辉 张正旺 +3 位作者 郑光美 张可银 阮祥峰 朱家贵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18-324,共7页
20 0 0年 3~ 8月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reevesii)繁殖期占区雄鸟的活动区进行了研究。对遥测时间超过 6 0天的 7只个体的研究表明 ,繁殖期白冠长尾雉占区雄鸟对活动区具有较强的依恋性 ;9... 20 0 0年 3~ 8月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reevesii)繁殖期占区雄鸟的活动区进行了研究。对遥测时间超过 6 0天的 7只个体的研究表明 ,繁殖期白冠长尾雉占区雄鸟对活动区具有较强的依恋性 ;90 %调和平均转换法 ( 90 %HMT)计算的繁殖期活动区大小为 46 0± 13 7hm2 (n=7) ;繁殖初期、中期和末期的活动区大小分别为 2 4 5± 6 3、 19 6± 7 5和 17 9± 6 2hm2 (n =7) ;随着繁殖期的结束活动区与日活动区呈减小趋势。白冠长尾雉占区雄鸟对活动区的 3个亚区 (夜栖区、觅食休憩区和过渡区 )的利用时间存在明显差异 ,活动区所在地的植被结构的不同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殖期 白冠长尾雉 占区雄鸟 活动区 无线电遥测
下载PDF
笼养大鸨繁殖行为的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 被引量:20
10
作者 孔有琴 李枫 +1 位作者 田秀华 王软胜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0-72,共3页
利用全日制、瞬时扫描法对哈尔滨动物园 2 0 0 0年笼养大鸨 (Otistarda)繁殖季节行为进行了观察 ,其繁殖期行为的日时间分配为 :雌鸟 ,休息 35 %、游走 38%、警戒 18%、取食 6 %、理羽 3% ;雄鸟 ,炫耀 38%、休息 2 7%、游走13%、警戒 1... 利用全日制、瞬时扫描法对哈尔滨动物园 2 0 0 0年笼养大鸨 (Otistarda)繁殖季节行为进行了观察 ,其繁殖期行为的日时间分配为 :雌鸟 ,休息 35 %、游走 38%、警戒 18%、取食 6 %、理羽 3% ;雄鸟 ,炫耀 38%、休息 2 7%、游走13%、警戒 12 %、取食 6 %、理羽 4 %。大鸨日活动的节律性显示 :一天有早晚两个活动高峰 ,休息主要集中于中午 ,休息所占的时间比例较大 ,这与野外大鸨的取食所占用的时间较大的时间分配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差异。雌、雄鸟在游走和炫耀的时间分配上存在显著差异 ,其它行为无明显的性别差异 ,而且雌鸟对雄鸟的求偶、炫耀常常表现出不配合性 ,这可能是因为笼养条件的空间小、环境干扰较多引起的。天气对大鸨的行为有影响 ,对雄性大鸨的游走和炫耀行为有显著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鸨 笼养 繁殖行为 时间分配 活动节律 繁殖季节
下载PDF
卧龙血雉繁殖期行为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贾陈喜 郑光美 +1 位作者 周小平 张和民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7-40,共4页
1 995年 4~ 6月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地区 ,采用无线电追踪技术结合野外行为观察 ,对血雉繁殖期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繁殖前期雄鸟在警戒行为的频次及持续时间上均显著地高于雌鸟 (T test,频次 ,t=-4 73 ,P <0 0 ... 1 995年 4~ 6月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地区 ,采用无线电追踪技术结合野外行为观察 ,对血雉繁殖期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繁殖前期雄鸟在警戒行为的频次及持续时间上均显著地高于雌鸟 (T test,频次 ,t=-4 73 ,P <0 0 1 ;时间 ,t=-2 80 ,P <0 0 5 ) ;孵卵期 ,雄鸟在警戒行为的总持续时间上显著地高于雌鸟 (T test,t=-4 75 ,P <0 0 1 ) ,雌鸟在取食行为的总持续时间上显著地高于雄鸟 (T test,t=3 41 ,P <0 0 5 ) ;对雌雄个体行为同时进行观察的结果表明 ,雌鸟维持行为的时间与雄鸟警戒行为的时间显著正相关 (Y =49 68+0 2 693X ,r=0 71 79,P =0 0 0 2 6)。繁殖前期和孵卵期雄鸟的警戒行为可以提高雌鸟用于取食、理羽、沙浴的时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雉 繁殖期 行为特征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 警戒行为 取食行为
下载PDF
高山雪鸡繁殖期觅食和警戒行为的性别差异 被引量:16
12
作者 闫永峰 朱杰 +2 位作者 翟兴礼 倪自银 刘迺发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8-52,共5页
2004年和2005年的4~7月,采用聚焦取样的方法,观察研究了甘肃省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和盐池湾自然保护区高山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繁殖期的两性觅食频率和警戒行为。研究表明,无论是繁殖前期还是孵卵期,雌鸟的觅食频率均高于雄鸟... 2004年和2005年的4~7月,采用聚焦取样的方法,观察研究了甘肃省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和盐池湾自然保护区高山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繁殖期的两性觅食频率和警戒行为。研究表明,无论是繁殖前期还是孵卵期,雌鸟的觅食频率均高于雄鸟,警戒性则低于雄鸟,而且均有显著差异(P<0.05),同性雪鸡在不同时期的差异不显著(P>0.05);高山雪鸡的雄鸟不参与孵卵和育雏,但在雌鸟产卵和孵卵期担任警戒。另外,本文对野生高山雪鸡的警戒行为进行了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雪鸡 繁殖期 觅食频率 警戒性
下载PDF
笼养条件的改变对大鸨繁殖期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田秀华 张佰莲 +1 位作者 何相宝 李晓敏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5-59,共5页
2002~2004年4~6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对哈尔滨动物园饲养的16只(5♂,11♀)大鸨(Otis tarda)的繁殖期行为进行了观察.利用非参数检验法讨论了笼舍面积、舍内设计及外界噪音对大鸨繁殖期的行为分配、日节律、炫耀及一些特殊行为的影响.结... 2002~2004年4~6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对哈尔滨动物园饲养的16只(5♂,11♀)大鸨(Otis tarda)的繁殖期行为进行了观察.利用非参数检验法讨论了笼舍面积、舍内设计及外界噪音对大鸨繁殖期的行为分配、日节律、炫耀及一些特殊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对大鸨繁殖期行为存在显著影响,当环境条件改变后,大鸨的警戒行为发生显著变化(P<0.01),其次为炫耀、游走行为(P<0.05).另外,环境因子的变化对雄性大鸨的炫耀路线及求偶方式亦存在影响,同时影响沙浴等特殊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鸨 繁殖期 笼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繁殖期觅食栖息地的利用 被引量:15
14
作者 段玉宝 田秀华 +2 位作者 马建章 朱书玉 单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628-2634,共7页
2008和2009年3—6月,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采用定点观察、GPS定位、样方调查和逐步判别分析等方法对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繁殖期觅食地的利用进行了研究。共测定了75个觅食利用样方和74个对照样方的14个生态因子。结果表明,东... 2008和2009年3—6月,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采用定点观察、GPS定位、样方调查和逐步判别分析等方法对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繁殖期觅食地的利用进行了研究。共测定了75个觅食利用样方和74个对照样方的14个生态因子。结果表明,东方白鹳繁殖期倾向于在明水面、芦苇沼泽和滩地中觅食,对草地和农田利用极少。偏向于食物丰富度较高的觅食点;对隐蔽级高低没有明显的偏好。对利用样方和对照样方进行比较,发现利用样方具有植被高度和植被盖度较低,觅食地水深相对较浅,距明水面、芦苇沼泽、树林等距离较近,距重度干扰源较远等特征。逐步判别分析表明,距芦苇沼泽距离、样方内水深、距重度干扰源距离、食物丰富度和明水面距离具有重要作用,由这5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在对繁殖季节东方白鹳觅食地利用样方和对照样方进行区分时,正确判别率可以达到95.5%。东方白鹳繁殖期觅食地的利用主要与水源、人为干扰和食物条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白鹳 繁殖期 觅食栖息地 逐步判别分析
下载PDF
中国森林鸟类繁殖季和越冬季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14
15
作者 雍凡 徐海根 +7 位作者 崔鹏 曹铭昌 雷军成 吴翼 丁晖 吴军 卢晓强 乐志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58-663,共6页
基于我国2 376个县域单元的森林鸟类分布数据,分析了繁殖季和越冬季森林鸟类丰富度分布格局,并采用多元统计模型分析了2个季节的鸟类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喜马拉雅山脉东南段、横断山、秦岭、岷山、邛崃山、西双... 基于我国2 376个县域单元的森林鸟类分布数据,分析了繁殖季和越冬季森林鸟类丰富度分布格局,并采用多元统计模型分析了2个季节的鸟类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喜马拉雅山脉东南段、横断山、秦岭、岷山、邛崃山、西双版纳、桂西南山区和桂西-黔南地区、巫山以及南岭广东北部地区2个季节的鸟类丰富度均较高;在小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以及山东和江苏沿海地区繁殖季鸟类丰富度较越冬季显著增加,而在广东及云南南部区域越冬季鸟类丰富度较繁殖季显著增加。繁殖季降水量、繁殖季净初级生产力和繁殖季温度变化对2个季节鸟类丰富度分布格局均有显著影响。此外,反映季节环境特征的季节内环境因子比反映年周期环境特征的年度环境因子在解释2个季节的鸟类丰富度分布格局方面有更高的解释度。生产力假说、水分假说和环境稳定性假说对2个季节鸟类丰富度分布格局的解释能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富度 森林鸟类 分布格局 环境因子 繁殖季 越冬季
下载PDF
人工饲养丹顶鹤繁殖季节行为的时间分配 被引量:11
16
作者 田秀华 粟海军 马建章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6-409,共4页
对哈尔滨动物园两组人工饲养的丹顶鹤繁殖季节的行为时间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饲养丹顶鹤繁殖期行为的时间分配与野生丹顶鹤不同,按频率依次为:游走39 8%、休息2 1 9%、取食2 1 0 %、理羽14 5 %、繁殖2 8% ;其繁殖期行为呈明显... 对哈尔滨动物园两组人工饲养的丹顶鹤繁殖季节的行为时间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饲养丹顶鹤繁殖期行为的时间分配与野生丹顶鹤不同,按频率依次为:游走39 8%、休息2 1 9%、取食2 1 0 %、理羽14 5 %、繁殖2 8% ;其繁殖期行为呈明显的日节律性,游走行为在中午呈现高峰,而其它行为则主要出现在上午和下午;在不同的繁殖阶段,行为时间分配总体上无明显差异,但中期的繁殖行为仍明显高于前、后期;两性间行为的时间分配差异未达显著性水平;天气阴晴状况是影响繁殖期各种行为时间分配的重要因素。通过与野生丹顶鹤进行初步比较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饲养 丹顶鹤 繁殖期 行为 时间分配
下载PDF
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繁殖期的个体行为 被引量:11
17
作者 刘振生 吴建平 +6 位作者 李晓民 滕丽微 王晓明 郭文利 齐智 姚宏伟 仇福臣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92-95,共4页
采用目标取样法和所有事件取样法研究了 4对野生丹顶鹤在繁殖期的各种行为。结果表明 :丹顶鹤的行为类型主要有觅食、静栖、警戒、游走、修饰、繁殖 (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化、育雏 )。丹顶鹤为保证繁殖成功而建立领域 ,在繁... 采用目标取样法和所有事件取样法研究了 4对野生丹顶鹤在繁殖期的各种行为。结果表明 :丹顶鹤的行为类型主要有觅食、静栖、警戒、游走、修饰、繁殖 (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化、育雏 )。丹顶鹤为保证繁殖成功而建立领域 ,在繁殖期的不同阶段 ,其行为存在一定的变化 :在产卵前期 ,觅食行为显示的强度最高 ;在孵化期 ,繁殖行为显示的强度最高 ,静栖行为显示的强度下降 ,警戒行为显示的强度则显著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顶鹤 繁殖期 个体行为 扎龙自然保护区 觅食行为 静栖行为 警戒行为 繁殖行为
下载PDF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洞群成员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郭聪 王勇 +1 位作者 张美文 陈安国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4-49,共6页
通过对洞庭湖区不同栖息地东方田鼠洞群结构分析 ,结合洞庭湖区的特定生态条件 ,对东方田鼠在不同繁殖期的栖息习性及其适应意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的最适栖息地是洲滩 ,但洞庭湖湖水季节性涨落 ,迫使东方田鼠在洲滩与... 通过对洞庭湖区不同栖息地东方田鼠洞群结构分析 ,结合洞庭湖区的特定生态条件 ,对东方田鼠在不同繁殖期的栖息习性及其适应意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的最适栖息地是洲滩 ,但洞庭湖湖水季节性涨落 ,迫使东方田鼠在洲滩与垸内农田间迁移。当东方田鼠栖息在洲滩时 ( 10~ 5月 ) ,即繁殖盛期 ,雌雄分居 ,雌性单独抚养后代。当迁入垸内农田后 ( 6~ 9月 ) ,东方田鼠营混居生活。洲滩为其理想栖息地 ,单个雌鼠可以正常抚养后代 ,分居则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其适合度。迁入垸内后混居可减少对空间资源的需求。从野外和室内观察情况分析 ,东方田鼠在繁殖盛期的婚配制度以一雄一雌的可能性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田鼠 繁殖期 洞群结构 婚配制度
下载PDF
Nest-site selection and breeding ecology of Streaked Wren-Babbler(Napothera brevicaudata)in a tropical limestone forest of southern China 被引量:8
19
作者 Aiwu Jiang Demeng Jiang +1 位作者 Fang Zhou Eben Goodale 《Avian Research》 CSCD 2017年第4期218-225,共8页
Background: The breeding information of most birds in Asian tropical areas,especially in limestone forests,is still poorly known.The Streaked Wren-Babbler(Napothera brevicaudata) is an uncommon tropical limestone bird... Background: The breeding information of most birds in Asian tropical areas,especially in limestone forests,is still poorly known.The Streaked Wren-Babbler(Napothera brevicaudata) is an uncommon tropical limestone bird with a small range.We studied its nest-site selection and breeding ecology,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adaptations of birds to the conditions of tropical limestone forest in southern China.Methods: We used methods of systematical searching and parent-following to locate the nests of the Streaked Wren-Babbler.We measured characteristics of nest sites and rock cavities.Data loggers and video cameras were used to monitor the breeding behavior.Results: All the observed nests of the Streaked Wren-Babbler were placed in natural shallow cavities or deep holes in large boulders or limestone cliffs.The great majority(96.6%) of Streaked Wren-Babbler nests had three eggs with an average fresh weight of 3.46-± 0.43 g(n = 36,range 2.52-4.20 g).Most(80.4%) females laid their first eggs between March and April(n = 46).The average incubation and nestling period of the Streaked Wren-Babbler was 10.2 range 9-11 days),respectively.Most(87.9%) nests h± 0.4 days(n = 5,range 1011 days) and 10.5 ± 0.8 days(n = 6,ad at least one nestling fledge between 2011 and 2013(n = 33).Conclusions: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several features of the breeding ecology of the Streaked Wren-Babbler,including building nests in rocky cavities,commencing breeding earlier than most species,and reducing foraging times during the incubation period,are well-adapted to the unique habitat of tropical limestone for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eeding season breeding strategy Clutch size KARST Incubation rhythm Nest predation Nestling development Parental care Reproductive output
下载PDF
东方白鹳繁殖期行为时间分配及日节律 被引量:10
20
作者 段玉宝 田秀华 +2 位作者 朱书玉 纪托 单凯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68-972,共5页
2009年3—6月,采用扫描取样法对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繁殖成功的4对东方白鹳的行为活动进行了观察,同时对东方白鹳在繁殖期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日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繁殖期各行为时间所占比例依次是繁殖22.17%±21.6... 2009年3—6月,采用扫描取样法对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繁殖成功的4对东方白鹳的行为活动进行了观察,同时对东方白鹳在繁殖期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日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繁殖期各行为时间所占比例依次是繁殖22.17%±21.69%(其中孵化19.75%±20.71%,晾卵1.31%±2.16%,育幼1.00%±1.01%,交配0.11%±0.32%),静栖19.09%±13.94%,修巢6.40%±5.92%,警戒3.94%±4.88%,理羽3.11%±2.31%,其他行为45.27%±11.08%;在繁殖不同时期各行为差异显著(P<0.01)。东方白鹳在繁殖期不同阶段行为活动存在一定节律,并且不同阶段日节律明显不同。此外,温度与晾卵(r=0.810,P<0.01)、孵化(r=-0.518,P<0.01)行为显著相关;车辆数与警戒(r=0.745,P<0.01)、静栖(r=0.612,P<0.01)行为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白鹳 繁殖期 行为时间分配 日节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