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冰刺激治疗脑干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4
1
作者 李曙光 《中华全科医学》 2010年第8期994-995,共2页
目的观察冰刺激对脑干梗死患者吞咽困难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治疗组B以及对照组C。疗效观察期间各组患者基础神经内科药物治疗正常进行,治疗组A、B使用自制小冰棒对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等与吞咽有关的黏膜肌肉进行冷... 目的观察冰刺激对脑干梗死患者吞咽困难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治疗组B以及对照组C。疗效观察期间各组患者基础神经内科药物治疗正常进行,治疗组A、B使用自制小冰棒对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等与吞咽有关的黏膜肌肉进行冷刺激,同时治疗组A、C行常规进食康复训练,1月后采用日本洼田俊夫饮水测试各组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A总有效率95%,治疗组B总有效率65%,对照C总有效率65%,治疗组A明显优于治疗组B、对照组C(P<0.05),且治疗组B、对照组C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冰刺激疗法可明显改善脑干梗死患者吞咽困难程度,吞咽功能可得到显著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刺激 脑干梗死 吞咽障碍
原文传递
脑干梗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2
作者 朱丹 杨春晓 梁庆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07年第11期862-864,共3页
脑干梗死约占所有脑梗死的9%~21.9%。文章就脑干梗死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进展做了综述。
关键词 脑干梗死 磁共振成像 神经电生理学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心率变异性
原文传递
脑干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道培 许予明 +1 位作者 张洪涛 张淑玲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1-173,共3页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脑梗死部位将193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大脑半球梗死组(128例)和脑干梗死组(65例),比较两组间性别、年龄、吸烟、合并症、血脂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以及两组患者基底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度、基底动...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脑梗死部位将193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大脑半球梗死组(128例)和脑干梗死组(65例),比较两组间性别、年龄、吸烟、合并症、血脂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以及两组患者基底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度、基底动脉弯曲分级、椎动脉优势的比率;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脑干梗死危险因素。结果与大脑半球梗死组比较,脑干梗死组年龄明显降低,吸烟、合并糖尿病的比率明显增高,血低密度脂蛋白及HbA1c水平明显增高(P<0.05~0.01);基底动脉和椎动脉狭窄率、基底动脉弯曲≥2级率及椎动脉优势比率明显增高(P<0.05~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伴有糖尿病(OR=4.018,95%CI:1.796~8.992;P=0.0006)、基底动脉狭窄(OR=1.003,95%CI:1.018~1.048;P<0.0001)和基底动脉弯曲≥2级(OR=1.377,95%CI:1.008~1.059;P=0.0087)与脑干梗死的发生独立相关。结论伴有糖尿病、基底动脉狭窄和基底动脉弯曲度是脑干梗死的重要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梗死 基底动脉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急性脑干梗塞5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何伟 张园 +1 位作者 江晖 倪琳琳 《临床医学工程》 2009年第12期87-88,共2页
目的分析脑干梗塞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探讨其诊断特点与误诊因素。方法对56例急性脑干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绝大多数患者有中风危险因素,脑干梗塞的症状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少数出现交叉体征,桥脑是脑干梗塞最常见的部... 目的分析脑干梗塞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探讨其诊断特点与误诊因素。方法对56例急性脑干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绝大多数患者有中风危险因素,脑干梗塞的症状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少数出现交叉体征,桥脑是脑干梗塞最常见的部位。磁共振成像(MRI)对于脑干病变的诊断价值优于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CT)。结论高血压病为脑干梗塞的主要病因,脑干梗塞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行MRI检查可提高脑干梗塞的确诊率,减少误诊、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梗塞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和影像学特征: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萍 任孝林 +2 位作者 赵合庆 温仲民 曹勇军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6-171,共6页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以及合并糖尿病的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组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组进行比较;后循环卒中患者进一步分为糖尿病组...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以及合并糖尿病的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组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组进行比较;后循环卒中患者进一步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比较两组血管危险因素和影像学特征;将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病变血管分布分为近段组、中段组、远段组和混合组,分析糖尿病与各组之间的相关性和影像学特征。结果共纳入328例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病例,其中男性194例,糖尿病组108例;前循环缺血性卒中336例,其中男性214例,糖尿病组59例。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组糖尿病(32.9%对21.7%;Xz:10.501,P=0.001)、高脂血症(60.1%对47.9%;X^2=9.852,P=0.002)、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29.0%对22.0% X^2=4.213,P=0.040)患者构成比均显著性高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组(P均〈0.05),而吸烟患者构成比显著性低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组(18.3%对26.2%;X^2=5.977,P=0.014);总胆固醇[(4.72±1.07)mmol/L对(4.56±0.98)mmol/L;t=2.079,P=0.038]、三酰甘油[(1.54±1.07)mmol/L对(1.33±0.71)mmol/L;t=3.085,P=0.002]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91±0.90)mmol/L对(2.75±0.80)mmol/L;t=2.373,P=0.018]均显著性高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性低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组[(1.13±0.31)mmol/L对(1.18±0.32)mmol/L;t=2.045,P=0.04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优势比(oddsratio,OR)1.560,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1)1.086~2.239;P=0.016]和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OR1.455,95%CI1.013~2.090;P=0.042)是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后循环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梗死 磁共振成像 危险因素 糖尿病 脑干梗死
原文传递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基底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旭高 邹建勋 +3 位作者 叶国伟 周理余 项万青 吴燕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9期1463-1466,共4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I)在基底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35例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对基底动脉狭窄的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表现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其中5例脑干梗塞,30例没有发生梗塞。5例患者中梗塞后的管腔狭窄程度为66%...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I)在基底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35例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对基底动脉狭窄的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表现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其中5例脑干梗塞,30例没有发生梗塞。5例患者中梗塞后的管腔狭窄程度为66%、68%、75%、78%、90%。梗塞前的管腔狭窄程度为56%、63%、65%、71%、77%。两者存在显著的差异。5例脑干梗塞患者的狭窄程度均大于50%,动脉硬化斑块呈明显的偏心性强化。其中1例基底动脉狭窄程度达90%,增强后左后血管壁呈小点状强化。30例没有发生梗塞患者的狭窄程度均小于50%,动脉硬化斑块未见明显的偏心性强化。结论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显示基底动脉狭窄程度、动脉硬化斑块强化程度方面有重要价值。管腔狭窄程度大于50%,动脉硬化斑块明显强化的患者可能有潜在脑干梗塞的风险。早期发现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管壁改变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对于预防脑干梗塞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狭窄 脑干梗塞
下载PDF
脑干梗死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曹凡 代大伟 王勋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7年第1期68-76,共9页
脑干梗死因病因及病变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组合形成特定的脑干梗死综合征。典型脑干综合征可通过病理解剖证实。近年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展,少见脑干综合征的检出率逐年提高,为加深对脑干梗死综合征的认识、早期... 脑干梗死因病因及病变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组合形成特定的脑干梗死综合征。典型脑干综合征可通过病理解剖证实。近年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展,少见脑干综合征的检出率逐年提高,为加深对脑干梗死综合征的认识、早期诊断及治疗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文中就脑干梗死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典型脑干综合征及少见脑干综合征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梗死 病因及发病机制 典型脑干综合征 少见脑干综合征
原文传递
眼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在急性脑干梗死中的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闫国平 臧大维 +1 位作者 李欣慧 张琪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65-769,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脑干梗死患者眼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的电生理特点,并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进行对比研究,探讨oVEMP对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脑干梗死患者(纳入脑干梗死组)分别进行oVEMP和BAEP检测,并... 目的通过分析脑干梗死患者眼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的电生理特点,并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进行对比研究,探讨oVEMP对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脑干梗死患者(纳入脑干梗死组)分别进行oVEMP和BAEP检测,并将其结果与60例健康志愿者(纳入正常对照组)数据进行对照。结果正常对照组60例健康志愿者中有2例未引出oVEMP,其余58例健康志愿者均引出可辨析、稳定的N1-P1波形,引出率为96.7%。脑干梗死组共有42例患者引出oVEMP,其双侧N1、P1峰潜伏期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双侧N1-P1波幅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有18例患者未引出oVEMP,其中N1波峰潜伏期延长13例,P1峰潜伏期延长10例,同时出现N1、P1峰潜伏期延长6例,N1-P1波幅降低8例,共计oVEMP异常45例,异常率为75%。脑干梗死组BAEP的Ⅴ波潜伏期[(5.98±0.37)ms]及Ⅲ~Ⅴ波、Ⅰ~Ⅴ波峰间潜伏期[分别为(2.93±0.34)ms和(4.96±0.39)ms]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Ⅴ/Ⅰ波幅比值(0.48±0.10)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其中Ⅴ波潜伏期延长17例,Ⅲ波潜伏期延长6例,Ⅲ~Ⅴ波峰间潜伏期延长15例,Ⅰ~Ⅴ波峰间潜伏期延长9例,11例Ⅲ-Ⅴ/Ⅰ-Ⅲ峰间潜伏期比值〉1,13例Ⅴ/Ⅰ波幅比值〈0.5,3例波形分化不良,共计BAEP异常42例,其异常率为70%。oVEMP异常率与BAEP异常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用oVEMP与BAEP的检测异常率为91.7%,明显高于BAEP异常率(P〈0.05)。结论oVEMP是检测脑干梗死的可靠电生理方法,与BAEP联用能进一步提高脑干梗死患者的病灶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梗死 眼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原文传递
电针颈枕八穴治疗脑干梗死后延髓麻痹临床观察 被引量:8
9
作者 佘瑞平 葛春晖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39-542,共4页
目的:比较电针颈枕八穴与常规取穴治疗脑干梗死后延髓麻痹之语言、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差异。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颈枕组和经穴组,每组36例。颈枕组取颈枕八穴(颈1~4穴、枕1~4穴),经穴组取廉泉、扶突、通里、合谷等穴,两组... 目的:比较电针颈枕八穴与常规取穴治疗脑干梗死后延髓麻痹之语言、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差异。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颈枕组和经穴组,每组36例。颈枕组取颈枕八穴(颈1~4穴、枕1~4穴),经穴组取廉泉、扶突、通里、合谷等穴,两组均行电针疗法,断续波,留针30min,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语言、吞咽功能症状评分变化,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语言和吞咽功能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P〈0.01),且颈枕组优于经穴组(均P〈0.01);颈枕组语言功能障碍临床痊愈率、吞咽功能障碍临床痊愈率分别为30.6%(11/36)、22.2%(8/36),优于经穴组的11.1%(4/36)、5.6%(2/3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电针颈枕八穴治疗脑干梗死后延髓麻痹之语言、吞咽功能障碍疗效优于电针常规取穴,且定位更准确、操作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梗死 延髓麻痹 颈枕八穴 电针
原文传递
早期保护性气管插管对脑干梗死合并吞咽障碍的患者吞咽功能、肺部感染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周敬华 揭毅 熊从珍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32-334,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保护性气管插管对脑干梗死合并吞咽障碍的患者吞咽功能、肺部感染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98例洼田吞水试验均在3级以上的脑干梗死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插管组(56例)与对照组(42例)。插管组患者于3 d内采用经鼻气管插管或... 目的探讨早期保护性气管插管对脑干梗死合并吞咽障碍的患者吞咽功能、肺部感染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98例洼田吞水试验均在3级以上的脑干梗死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插管组(56例)与对照组(42例)。插管组患者于3 d内采用经鼻气管插管或经口气管插管。对照组不予气管插管,其他治疗方法均相同。治疗2周后复查肺部CT。治疗1个月后,采用洼田吞水试验判断吞咽障碍的疗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插管组患者治愈率(30.4%)、有效率(42.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1.9%,33.3%),无效率(26.8%)明显低于对照组(54.8%)(均P<0.01)。插管组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比例(37.5%)明显低于对照组(64.3%)(P<0.01)。插管组患者NIHSS评分减少值(6.55±4.57)明显高于对照组(2.45±3.00)(P<0.01)。结论早期给予气管插管可以降低脑干梗死合并吞咽困难的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促进其吞咽功能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梗死 早期保护性气管插管 吞咽功能 肺部感染 神经功能
下载PDF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与后循环TIA及脑干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曹飞虎 柴震 +3 位作者 刘波 宋晓灵 张弟文 张中念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7年第8期1520-1523,共4页
目的:研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与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脑干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后循环TIA患者46例作为TIA组,选取同期收治的脑干梗死患者44例作为脑干梗死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9例作为健康组,TIA组和脑干... 目的:研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与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脑干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后循环TIA患者46例作为TIA组,选取同期收治的脑干梗死患者44例作为脑干梗死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9例作为健康组,TIA组和脑干梗死组均在发病后1周内进行BAEP检查,健康体检者在体检时进行BAEP检查,比较3组的Ⅰ、Ⅲ、Ⅴ波的潜伏期(PL)及Ⅰ-Ⅲ、Ⅲ-Ⅴ、Ⅰ-Ⅴ波峰间的潜伏期(IPL)。结果:TIA组BAEP异常率71.74%,脑干梗死组BAEP异常率56.82%,健康组BAEP异常率24.49%,TIA组患者BAEP异常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干梗死组BAEP异常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组患者PL的Ⅰ、Ⅲ、Ⅴ水平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组患者IPL的Ⅰ-Ⅲ、Ⅲ-Ⅴ、Ⅰ-Ⅴ水平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干梗死组患者PL的Ⅰ、Ⅲ、Ⅴ水平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干梗死组患者IPL的Ⅰ-Ⅲ、Ⅲ-Ⅴ、Ⅰ-Ⅴ水平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干梗死组患者IPL与PL均明显高于TIA组(P<0.05)。结论:BAEP与后循环TIA及脑干梗死存在相关性,并且较为敏感,是优秀的诊断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后循环TIA 脑干梗死 相关性
原文传递
脑干梗死早期眼球运动异常的特点 被引量:7
12
作者 董莹 魏世辉 +2 位作者 皮裕琍 郭青 杨姝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75-477,485,共4页
目的分析脑干梗死早期眼球运动异常的特点,评价其在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87例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其中以复视为首发症状的24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所纳入患者的眼部表现、伴随症状及相关检查。结果24例患者中男19例,女5例;... 目的分析脑干梗死早期眼球运动异常的特点,评价其在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87例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其中以复视为首发症状的24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所纳入患者的眼部表现、伴随症状及相关检查。结果24例患者中男19例,女5例;发病年龄42~81岁,中位数为64岁。发病危险因素:83.3%(20/24)患者有高血压病史,37.5%(9/24)患冠心病,29.2%(7/24)患糖尿病,12.5%(3/24)患房颤。在伴随症状中,87.5%的患者伴有头晕,16.7%伴有恶心,16.7%伴有肢体共济失调,8.3%伴有眩晕,4.2%伴有对侧肢体无力。发病部位:脑桥梗死14例(58.3%),中脑9例(37.5%),延髓1例(4.2%)。中脑梗死患者的眼肌麻痹均为核性动眼神经麻痹,其中眼球内转异常出现最多(8例)。脑桥梗死引起的眼球运动异常表现多样,有3例表现为核间性眼肌麻痹,3例外展神经麻痹,2例核性动眼神经麻痹,1例为不全性Horner综合征,10例伴有眼球震颤。结论脑干梗死患者眼球运动异常的主要特点包括核性眼肌麻痹、核间性眼肌麻痹、眼球震颤等,神经眼科体征对脑干梗死早期诊断具有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梗死 眼肌麻痹 神经眼科体征 诊断
下载PDF
脑干梗死MR成像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6
13
作者 季洪兵 郑春雨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6年第12期870-871,874,共3页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的病理机理及M R表现特点。方法:本组72例,男42例,女30例,年龄2 l^86岁,平均66岁。采用GE 2.O T超导型磁共振仪。SE序列,T1加权,轴位;FSE序列,T2加权,轴位和冠状位。结果:72例中,中脑梗死16例,脑桥梗死52例(合并中脑梗...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的病理机理及M R表现特点。方法:本组72例,男42例,女30例,年龄2 l^86岁,平均66岁。采用GE 2.O T超导型磁共振仪。SE序列,T1加权,轴位;FSE序列,T2加权,轴位和冠状位。结果:72例中,中脑梗死16例,脑桥梗死52例(合并中脑梗死13例),延髓梗死4例。梗死灶在T1W I上表现为低信号、低~等信号或等信号,在T2W I上表现为高信号,随着病程的发展,T1和T2的延长愈明显,T2W I对脑干梗死灶最敏感。结论:M R I是诊断脑干梗死的最好检查方法,能够显示脑干梗死的部位、数目和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梗死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眼针与体针治疗脑干梗塞后眼肌麻痹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4
作者 武玥 王鹏琴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112-114,共3页
目的:观察眼针与体针治疗脑干梗塞后眼肌麻痹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脑干梗塞后眼肌麻痹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眼针组31例、体针组31例,10 d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4个疗程。观察记录两组治疗前后复视像距离及瞬目反射(BR)... 目的:观察眼针与体针治疗脑干梗塞后眼肌麻痹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脑干梗塞后眼肌麻痹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眼针组31例、体针组31例,10 d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4个疗程。观察记录两组治疗前后复视像距离及瞬目反射(BR)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均可缩小复视像距离,眼针组治疗结果优于体针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可改善脑干反射,眼针组优于体针组,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眼针组总有效率90.32%,痊愈率48.39%;体针组总有效率67.74%,痊愈率22.58%,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眼针治疗脑干梗塞后眼肌麻痹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体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针 体针 眼肌麻痹 脑干梗塞
下载PDF
纵向研究脑干梗死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苗 卢洁 +5 位作者 李坤成 戎冬冬 赵志莲 曹燕翔 赵澄 马青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247-2250,共4页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区扩散特征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观察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对12例脑干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7天内、15天、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5次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测量各个时期梗死...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区扩散特征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观察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对12例脑干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7天内、15天、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5次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测量各个时期梗死区部分各向异性分数的相对值(rFA),同时进行临床运动功能评分,并应用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进行皮质脊髓束三维重建。分析梗死区rFA值以及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结果随发病时间延长,梗死区rFA值逐渐降低(F=11.50,P<0.05),但与临床运动功能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DTT图显示皮质脊髓束无受压、中断者运动功能几乎不受累;皮质脊髓束受压、纡曲或少量中断者运动功能减退,但短期内明显改善;皮质脊髓束大部或全部中断、破坏者运动功能受损严重且恢复缓慢。结论脑干梗死区rFA值随病程演变呈动态变化,具有规律性;患者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与临床症状和运动功能恢复有关,可为预后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梗死 扩散磁共振成像 纤维束成像
下载PDF
Prognostic value of dynamic electroencephalogram in comatose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diseased regions 被引量:4
16
作者 Huapin Huang Chunhui Che An Zheng Xiaoyun Zhuang Fang Jiang Nan Li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7期421-424,共4页
BACKGROUND: It has proved that dynamic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is definite in judging the outcome of ischemic hypoxic comatose patients, EEG is more sensitive to the cortical affection, but not sensitive to the ... BACKGROUND: It has proved that dynamic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is definite in judging the outcome of ischemic hypoxic comatose patients, EEG is more sensitive to the cortical affection, but not sensitive to the subcortical and brainstem affections, thus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indications of this technique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compare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dynamic EEG and Glasgow coma score in comatose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diseased region.DESIGN: A clinical case-controlled observation.SETTING: Union Hospit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PARTICIPANTS: Sixty-eight comatose patient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Unio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une 1998 to January 2005. The diseased regions were identified using cranial CT (n =43) or MR (n =25).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rimarily diseased regions, the comatos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① brainstem affection group (n =23): 13 males and 10 females, 14 - 62 years of age; ②diffuse cortical affection group (n =45): 28 males and 17 females, 23 - 75 years of age.METHODS: The dynamic EEG and Glasgow coma score were examined in the 45 comatose patients with primarily cortical affection and 22 comatose patients with primarily brainstem affection at acute phase.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up for 3 months to observe the outcome, The termination of outcome judgment was 3 months after attack or the death. The clinical outcome was classified as complete rehabilitation, survived with disability, death or vegetative state. Correlations of dynamic EEG and Glasgow coma score with the outcome of patients were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s of dynamic EEG grades and Glasgow coma scores with the outcome were analyzed, and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dynamic EEG grades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MAIN OUTCOME MEASURES: ① Correlations of dynamic EEG and Glasgow coma score with the outcome of patients; ② Comparison of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dynamic EEG grades bet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 electroencephalogram brainstem infarction COMA OUTCOME cerebral cortex
下载PDF
扩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干梗塞中的诊断应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黄乐生 刘金丰 +2 位作者 肖梦强 彭广宇 胡小露 《海南医学》 CAS 2014年第18期2703-2704,共2页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在超急性及急性脑干梗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DWI序列和常规磁共振对43例急性及超急性脑干梗塞患者进行检查,其中超急性脑干梗塞患者4例,急性脑干梗塞39例;脑桥梗塞35例,中脑梗塞3例,延髓梗塞5...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在超急性及急性脑干梗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DWI序列和常规磁共振对43例急性及超急性脑干梗塞患者进行检查,其中超急性脑干梗塞患者4例,急性脑干梗塞39例;脑桥梗塞35例,中脑梗塞3例,延髓梗塞5例。观察各期患者在扩散加权成像及常规磁共振中T2WI、FLAIR的信号变化。结果在超急性脑干梗塞患者中DWI信号增高,而T2WI、FLAIR信号未见异常。在急性脑干梗塞患者中DWI、T2WI、FLAIR信号增高,但DWI信号范围较T2WI、FLAIR显示更大。结论 DWI较常规磁共振序列敏感,DWI有助于诊断超急性脑干梗塞的检出率,当怀疑急性脑干梗塞尤其是超急性脑干梗塞时更应行DWI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梗塞 扩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
下载PDF
BAEP、MRI在脑干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史欣 国利茹 崔鹏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08年第1期7-7,10,共2页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磁共振成像(MRI)在脑干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诱发电位仪对30例经MRI确诊为脑干梗死患者同时进行BAEP检查。结果:30例患者在发病6小时内,3例患者临床上已有病理征,MRI未发现梗死灶,BAE...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磁共振成像(MRI)在脑干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诱发电位仪对30例经MRI确诊为脑干梗死患者同时进行BAEP检查。结果:30例患者在发病6小时内,3例患者临床上已有病理征,MRI未发现梗死灶,BAEP已有异常表现。结论:病变早期脑干功能状态发生改变时,BAEP就可有异常表现,因此BAEP是一个早期诊断比较敏感的指标,在脑干梗死的早期诊断中可以与MRI在定性定位中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梗死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磁共振成像 早期诊断
下载PDF
脑微出血与椎-基底动脉形态在脑干梗死中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超 李军涛 +1 位作者 霍会永 曹凌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75-277,共3页
目的研究脑干梗死患者脑微出血(CMBs)与椎-基底动脉形态的关系。方法对204例脑干梗死患者行头颅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及头颈MRA检查,根据CMBs情况将患者分为脑干CMBs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两组椎-基底动脉形态特点,分析脑干梗死患者C... 目的研究脑干梗死患者脑微出血(CMBs)与椎-基底动脉形态的关系。方法对204例脑干梗死患者行头颅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及头颈MRA检查,根据CMBs情况将患者分为脑干CMBs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两组椎-基底动脉形态特点,分析脑干梗死患者CMBs与椎-基底动脉形态独立相关因素。结果头颅SWI检查结果显示,112例患者有脑干CMBs(阳性组),92例脑干无CMBs(阴性组)。阳性组椎-基底动脉异常发生率(78.6%)显著高于阴性组(58.7%)(χ~2=9.432,P=0.002)。与阴性组比较,阳性组椎动脉狭窄、椎动脉发育不良及基底动脉迂曲、延长的比率显著增高(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椎动脉发育不良、基底动脉迂曲延长是脑干脑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59,95CI%:1.056~3.270,P=0.032;OR=1.745,95CI%:1.010~3.018,P=0.046)。结论伴有椎-基底动脉形态异常脑干梗死患者脑干CMBs发生率高。脑干CMBs与椎动脉发育不良、基底动脉迂曲延长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微出血 磁敏感加权成像 脑干梗死 椎-基底动脉 血管形态
下载PDF
浅析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脑干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许晓微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年第17期50-51,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脑干梗死诊断使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的30例脑干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为患者提供头颅CT、MRI、BAEP检查,对三种检查方式的阳性率进行分析。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 目的研究分析脑干梗死诊断使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的30例脑干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为患者提供头颅CT、MRI、BAEP检查,对三种检查方式的阳性率进行分析。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BAEP检测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此次研究中,BAEP检测的阳性率为83.33%,MRI检测的阳性率为56.67%,CT检测的阳性率为46.67%,BAEP阳性率要比其他两项检测方式高,三组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Ⅲ波及Ⅴ波潜伏期(PL),Ⅰ~Ⅲ波及Ⅲ~Ⅴ波峰间潜伏期(IPL)延长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能够应用于脑干梗死患者的检查,其敏感性高,为早期诊断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梗死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检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