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文本和脑概念的形成机制与文学伦理学批评 被引量:37
1
作者 聂珍钊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6-34,共9页
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所有的文学都有文本。口头文学的本义是一种通过口头流传的文学,在口头表达之前已经存在,它的文本存储在人的大脑里,称之为脑文本。脑文本是存储在人的大脑中的文本,是人类在发明书写符号并以书写方式存储信息之前... 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所有的文学都有文本。口头文学的本义是一种通过口头流传的文学,在口头表达之前已经存在,它的文本存储在人的大脑里,称之为脑文本。脑文本是存储在人的大脑中的文本,是人类在发明书写符号并以书写方式存储信息之前的文本形式。书写符号出现以后,脑文本仍然存在。与脑文本类似的文本是书写文本和电子文本。所有的脑文本都是由脑概念组成的。脑概念从来源上说可以分为物象概念和抽象概念两类。脑概念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对脑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运用脑概念进行思维即可得到思想,思想以脑文本为载体。脑概念组合过程的完成,意味着人的思维过程的结束,思维过程的结束产生思想,形成脑文本。脑文本是决定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既定程序,不仅交流和传播信息,也决定人的意识、思维、判断、选择、行动、情感。脑文本决定人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行为,决定人的存在,决定人的本质。什么样的脑文本决定什么样的思想与行为,什么样的脑文本决定什么样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口头文学 脑文本 脑概念
原文传递
科学选择与伦理选择的冲突:麦克尤恩《像我这样的机器》中的人工智能与脑文本 被引量:19
2
作者 尚必武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1-74,共14页
麦克尤恩在其新作《像我这样的机器》中,以人工智能为噱头,极尽人物叙述之能事,生动刻绘了机器人介入人类生活所引发的冲突与矛盾,适逢其时地提出了"机器人的本质是什么?""人与机器人之间的关系如何?"以及"人... 麦克尤恩在其新作《像我这样的机器》中,以人工智能为噱头,极尽人物叙述之能事,生动刻绘了机器人介入人类生活所引发的冲突与矛盾,适逢其时地提出了"机器人的本质是什么?""人与机器人之间的关系如何?"以及"人工智能是否可以超越或替代人脑?"等一系列发人深省的问题。本文基于机器人亚当与女主人公米兰达"偷吃禁果"和亚当之死两个叙事片段之文学伦理学分析,试图对上述问题加以回应。文章认为,人是自然选择和伦理选择的产物,机器人是科学选择的产物。亚当只有存储相关信息和指令的电子文本,不具有人类特有的生物性脑文本,缺乏区别善恶观念的伦理意识;人工智能在本质上属于电子文本,无法替代承载伦理意识的脑文本,由此导致它难以应对人类世界的伦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以亚当为代表的机器人与以查理和米兰达为代表的人类之间的矛盾隐喻了科学选择和伦理选择的冲突,而亚当的毁灭则揭示了机器人之于人类道德生活介入的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克尤恩 《像我这样的机器》 文学伦理学批评 脑文本 电子文本
原文传递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族裔文学:聂珍钊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13
3
作者 何卫华 聂珍钊 《外国语文研究》 2020年第1期1-12,共12页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术界交往的日趋频繁,中国学者开始将本土批评话语的建构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这之中,由聂珍钊教授创立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就是中国学界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这一批评范式目前已经在国内外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术界交往的日趋频繁,中国学者开始将本土批评话语的建构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这之中,由聂珍钊教授创立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就是中国学界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这一批评范式目前已经在国内外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参与和讨论。为推进学界对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缘起、核心概念和具体运用等重要问题的理解,这次访谈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首先,以一位在桂子山成长起来的杰出学者的身份,结合自己在华中师范大学的求学和工作经历,聂教授谈了自己对学者的应有担当、品格和文风等问题的看法。随后,聂教授对文学伦理学批评中的一些核心议题进行了进一步阐释。最后,针对提问,聂教授还对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未来走向及其在族裔文学研究中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聂珍钊 文学伦理学批评 伦理选择 脑文本 族裔文学
下载PDF
论脑文本与语言生成 被引量:11
4
作者 聂珍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5-121,共7页
脑文本是一种文本而非语言,它存储在人的大脑中。一般而言,借助人的发音器官进行口头表达和借助符号进行书写是表现脑文本的两种基本方法。口头表达即为语言表达,是人类传递信息和进行交流的最主要方法。通过符号表达即为文本表达,是人... 脑文本是一种文本而非语言,它存储在人的大脑中。一般而言,借助人的发音器官进行口头表达和借助符号进行书写是表现脑文本的两种基本方法。口头表达即为语言表达,是人类传递信息和进行交流的最主要方法。通过符号表达即为文本表达,是人类进行交流的次要方法。文本可以转换成语言,语言也可以转换成文本。但无论语言或是文本,都是表达脑文本的方法。保存在大脑中的脑文本经过发音器官转换成声音,即生成语言。所有的语言都是从脑文本转换而来的,都是脑文本的声音形态。由于语言是生成的,因此语言不是我们用于交流的工具,而是我们相互交流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文本 语言 符号 语言生成
下载PDF
从脑文本谈起——聂珍钊教授谈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 被引量:10
5
作者 杜娟 聂珍钊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18年第1期1-15,共15页
中秋夜,难得约到聂珍钊教授进行了长达两小时的访谈。聂教授在访谈中主要就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理论和核心问题做了细致的阐述。文学伦理学批评在坚持跨学科的比较研究的同时,强调对文学本体(即文学文本)的研究。脑文本的提出主要是... 中秋夜,难得约到聂珍钊教授进行了长达两小时的访谈。聂教授在访谈中主要就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理论和核心问题做了细致的阐述。文学伦理学批评在坚持跨学科的比较研究的同时,强调对文学本体(即文学文本)的研究。脑文本的提出主要是要回答文学起源和文学定义的问题。回顾自己的研究心路,聂教授觉得他提出文学伦理学批评主要受到达尔文进化论中自然选择的影响,但其核心理论伦理选择又是对达尔文学说的发展和超越。聂教授认为道德教诲是文学的唯一功能,美离开善也就不成其美,美育的根本目的仍是说教。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研究方法论,目的就在于挖掘文学文本的教诲价值,从而指导读者做出正确的伦理判断和伦理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脑文本 文学起源 伦理选择 教诲功能
下载PDF
论人的认知与意识 被引量:10
6
作者 聂珍钊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1-100,159,共11页
人的认知是一个从感知到思维再到文本的过程。感觉同知觉结合在一起构成感知,从而实现对外部和内部信息的觉察、感觉、提取、传送、认识、理解和表达。人的任何认知,都需要经过意识确认之后才存在。同计算机系统相比,意识就是认知过程... 人的认知是一个从感知到思维再到文本的过程。感觉同知觉结合在一起构成感知,从而实现对外部和内部信息的觉察、感觉、提取、传送、认识、理解和表达。人的任何认知,都需要经过意识确认之后才存在。同计算机系统相比,意识就是认知过程中的显示终端。由于人的意识的存在,人才能完成从感觉到知觉再到思维的认知过程。在功能上,意识同人通过口头表达和文字书写表达自己的认知是类似的。人的自我意识可以在人的意识脑区转换成其它形式并显示出来,如转换成声音、符号、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从而让他者能够辨认和理解。实际上,这也是意识从客观显现再到抽象再到客观显现的认知过程。通过意识的觉察和显示,大脑中的思维才能继续,认知才能进入脑文本阶段。脑文本不是认知的结束,而是认知进入新阶段的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 传感器 认知原理 意识的功能 脑文本
下载PDF
跨学科视域下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聂珍钊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8
7
作者 王金娥 《山东外语教学》 2018年第1期3-12,共10页
聂珍钊是我国知名的外国文学研究专家,现任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及中美诗歌诗学学会副会长。作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中国创始人,聂教授近年来主要致力于... 聂珍钊是我国知名的外国文学研究专家,现任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及中美诗歌诗学学会副会长。作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中国创始人,聂教授近年来主要致力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近日,我们有机会对聂教授做了一个访谈,访谈主要围绕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建构、基本术语等问题展开,并涉及伦理与道德的区别、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跨学科特性等问题。本访谈试图厘清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体系框架及其独创性特征,使有志于该领域研究的学者对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理论、术语和核心概念有更清晰的了解和把握,进而共同努力,以实现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走出去并引领国际学术话语研究的宏大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伦理选择 脑文本 跨学科
下载PDF
非自然叙事的伦理阐释——《果壳》的胎儿叙述者及其脑文本演绎 被引量:8
8
作者 尚必武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0-42,共13页
本文聚焦麦克尤恩新作《果壳》的非自然叙事,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对其作出阐释,试图籍此回应安斯加尔·纽宁等人关于加强以形式研究为主的叙事学和以内容研究为主的文学伦理学批评之间对话的倡议。在这部戏仿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本文聚焦麦克尤恩新作《果壳》的非自然叙事,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对其作出阐释,试图籍此回应安斯加尔·纽宁等人关于加强以形式研究为主的叙事学和以内容研究为主的文学伦理学批评之间对话的倡议。在这部戏仿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作品中,麦克尤恩极尽其非自然叙事之能事,成功建构了一个关于弑亲、乱伦和复仇的不可能的故事世界。文章在从非自然叙述者、非自然心理两个层面来考察《果壳》的非自然叙事的基础上,引入文学伦理学批评,尤其是从脑文本概念入手,解读该小说的非自然性,由此挑战当前西方叙事学界关于非自然叙事阐释的两大主导模式——自然化解读和非自然化解读,开辟非自然叙事阐释的新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克尤恩 《果壳》 非自然叙事 脑文本
原文传递
从脑文本到终稿:易卜生及《社会支柱》中的伦理选择 被引量:7
9
作者 苏晖 熊卉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8-58,共11页
脑文本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重要术语之一。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来看,易卜生的戏剧《社会支柱》的四个稿本是作家脑文本的体现,而四个稿本之间的变化是易卜生在把脑文本解码成书写文本过程中进行的伦理选择的外化;戏剧主人公卡斯腾·... 脑文本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重要术语之一。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来看,易卜生的戏剧《社会支柱》的四个稿本是作家脑文本的体现,而四个稿本之间的变化是易卜生在把脑文本解码成书写文本过程中进行的伦理选择的外化;戏剧主人公卡斯腾·博尼克的理性意志与非理性意志进行了剧烈的博弈,其伦理选择亦与脑文本有着密切的联系;脑文本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伦理选择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易卜生的伦理意识,他在剧中探讨了关于个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社会普遍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两性伦理关系和女性地位这三个伦理问题,表达了个人追求自由的重要性,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丑陋面,肯定了女性的重要作用,从而揭示了戏剧的道德教诲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亨里克·易卜生 《社会支柱》 脑文本 伦理选择
原文传递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脑文本:聂珍钊与王永的学术对话 被引量:5
10
作者 聂珍钊 王永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6-175,共10页
脑文本是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脑文本问题涉及文学、哲学、心理学等前沿研究领域。本文中,聂珍钊同王永就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脑文本的以下相关问题展开讨论:1,脑文本与文学创作;2,脑文本在大脑中的存在方式;3,语... 脑文本是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脑文本问题涉及文学、哲学、心理学等前沿研究领域。本文中,聂珍钊同王永就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脑文本的以下相关问题展开讨论:1,脑文本与文学创作;2,脑文本在大脑中的存在方式;3,语言与文字;4,语言同脑文本的关系;5,脑文本与文学脑文本;6,脑文本的研究对象;7,脑文本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关系;8,脑文本到文学文本的转换机制。这种讨论有助于加深对脑文本的理解.开拓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进一步扩大脑文本和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研究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脑文本语言 文字
原文传递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哲学:兼论在中国召开的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聂珍钊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连桥 聂珍钊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33,共16页
在广大中外学者的积极参与、研究和推动下,文学伦理学批评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在国际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的文学批评原创前沿理论。2018年8月,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在北京大学召开,"聂珍钊的道德哲学"(Ethical Philosophy ... 在广大中外学者的积极参与、研究和推动下,文学伦理学批评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在国际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的文学批评原创前沿理论。2018年8月,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在北京大学召开,"聂珍钊的道德哲学"(Ethical Philosophy of Nie Zhenzhao)被列入"哲学与文学"分会讨论议题并发布论文征集通知。中外学者围绕着该议题展开了多方面的讨论。在大会期间,张连桥对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创立者聂珍钊教授做了专访,就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哲学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在这篇访谈中,聂珍钊教授对世界哲学大会"学以成人"的主题、道德哲学的含义、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哲学价值、自由选择与伦理选择、脑文本与斯芬克斯因子等内容作了精彩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道德哲学 伦理选择 脑文本
原文传递
论语言生成的伦理机制 被引量:4
12
作者 聂珍钊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7-101,共15页
当前学术界有关语言起源的解释或者观点,基本上都是推测或者假说。我们已经无法从源头上真正探究语言的起源,但是我们能够从婴儿的语言习得中一窥语言产生的奥秘。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是婴儿发音器官发挥作用的结果,是婴儿的自我表达和... 当前学术界有关语言起源的解释或者观点,基本上都是推测或者假说。我们已经无法从源头上真正探究语言的起源,但是我们能够从婴儿的语言习得中一窥语言产生的奥秘。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是婴儿发音器官发挥作用的结果,是婴儿的自我表达和信息传递,因此啼哭是婴儿的低级语言。无论是婴儿的低级语言,还是后来因为发音器官发育成熟后生成的高级语言,均是在伦理选择过程中生成的。在婴儿的伦理意识产生之前,婴儿同母亲的伦理联系表现为以母亲为对象的吸吮反射和寻乳反射,而这正是婴儿语言生成的伦理基础。语言不是先在的,而是生成的;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一种状态。在语言生成之前,我们只有保存思想的脑文本的存在。脑文本转换为声音形态的过程,即是语言的生成过程。声音形态和实时生成是语言的两大本质特征。正是语言的这两个本质特征,我们才能认识语言,才能将语言、符号、文字、文本等概念区别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生成 伦理选择 脑文本 声音形态 婴儿语言
下载PDF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罪与罚》中人物的伦理选择问题研究
13
作者 郑永旺 张雨绮 《中国俄语教学》 CSSCI 2024年第3期42-49,共8页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世界文坛上有深远影响的作品。国内外斯拉夫学者从宗教思想、地下人形象、犯罪心理等问题入手,对作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直到今天,里面仍有许多隐秘的角落等待人们去阐释。与该作品紧密联系的是陀思...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世界文坛上有深远影响的作品。国内外斯拉夫学者从宗教思想、地下人形象、犯罪心理等问题入手,对作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直到今天,里面仍有许多隐秘的角落等待人们去阐释。与该作品紧密联系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提出的和人的伦理选择有关的“人是一个秘密”的命题。作品人物的伦理困境和伦理选择的动因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本文拟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出发,分析拉斯柯尔尼科夫、索尼娅和斯维里加洛夫伦理选择的特质,并以此为出发点剖析犯罪心理、脑文本、苦难审美等伦理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罪与罚》 伦理选择 脑文本
下载PDF
脑文本视域下图画书对儿童伦理启蒙的机制研究
14
作者 吕洪波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78,共13页
图画书作为融合图像、文字、声音等多模态元素的儿童文学形式,在儿童脑文本生成与伦理启蒙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儿童在阅读图画书时,脑文本的生成经历感知、认知和理解三个阶段,与伦理启蒙的触发、内化和理性培养相互促进。感知阶段... 图画书作为融合图像、文字、声音等多模态元素的儿童文学形式,在儿童脑文本生成与伦理启蒙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儿童在阅读图画书时,脑文本的生成经历感知、认知和理解三个阶段,与伦理启蒙的触发、内化和理性培养相互促进。感知阶段激发儿童对世界的好奇,帮助他们初步区分人与其他生物,唤起伦理意识的萌芽;认知阶段通过抽象化和概念化,将感知内化为脑概念,帮助儿童认识到人的本质特征,进一步深化伦理意识;理解阶段则通过整合与加工脑概念,生成脑文本,培养理性,形成系统化的伦理观念。图画书不仅通过故事传递伦理价值,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其道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画书 儿童 伦理启蒙 脑文本
原文传递
作为语言定义的脑文本及索绪尔语言观 被引量:3
15
作者 聂珍钊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9年第4期5-18,157,共15页
从文本学领域来重新审视“语言”的概念,由此阐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脑文本”。通过语言同符号、语言同声音、语音同文字等多个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提出语言是脑文本的声音形态,文字是脑文本的书写形态。脑文本问题涉... 从文本学领域来重新审视“语言”的概念,由此阐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脑文本”。通过语言同符号、语言同声音、语音同文字等多个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提出语言是脑文本的声音形态,文字是脑文本的书写形态。脑文本问题涉及文学、哲学、心理学等前沿研究领域。理解“语言”概念是理解“脑文本”概念的关键,由此我们可以在文学层面探讨类如脑文本与文学创作,脑文本到文学文本的转换机制等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脑文本 文学伦理学批评
下载PDF
记忆之旅:艾柯小说《玫瑰的名字》的空间书写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磊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8年第2期59-64,共6页
小说《玫瑰的名字》出现的空间形式有"物理空间""心理空间""社会空间"三种类型,"物理空间"在小说中是以物质形态呈现的可观可感的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是文本人物... 小说《玫瑰的名字》出现的空间形式有"物理空间""心理空间""社会空间"三种类型,"物理空间"在小说中是以物质形态呈现的可观可感的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是文本人物的记忆及其"脑文本"所建构出来的、并在读者的想象中成形的"表征空间"。文本人物的记忆及其"脑文本"既是读者游戏于文本空间的指南针,也是文本人物得以自由出入不同空间的身份证。从空间视角考察小说《玫瑰的名字》,通过文本人物的空间体验揭示其存在状态,进而探究空间书写与人物塑造的关系以及空间叙事的意义,最后试图指出记忆的空间性对小说《玫瑰的名字》这一虚构叙事作品主题层面、结构层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的名字》 记忆 脑文本 空间书写
原文传递
德·昆西的重写羊皮纸模型与脑文本 被引量:2
17
作者 段颖杰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8-69,共12页
德·昆西的《重写羊皮纸》一文认为,人的诸多经历就像重写羊皮纸上累加的文字一样储存在大脑中,成为记忆。这一比喻既反映了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与脑科学的耦合关系,又体现了解剖学意义上人脑的微观构造。聂珍钊近年提出的"... 德·昆西的《重写羊皮纸》一文认为,人的诸多经历就像重写羊皮纸上累加的文字一样储存在大脑中,成为记忆。这一比喻既反映了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与脑科学的耦合关系,又体现了解剖学意义上人脑的微观构造。聂珍钊近年提出的"脑文本"概念为德·昆西构想的人脑的重写羊皮纸模型提供了更开阔的阐释空间。储存在重写羊皮纸上与记忆有关的想法、形象和感受形成一种特殊的脑文本,必须经过编辑和加工转变成文学脑文本并见于纸上后,才能被读者看到和理解。德·昆西在写作中用"离题"的技法表明他所写的自传性内容来自他头脑中记忆的重写羊皮纸。在把文学脑文本述诸笔端的过程中,德·昆西赋予重写羊皮纸模型独特的伦理价值,借此他试图消除他个人和英帝国的负罪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昆西 《重写羊皮纸》 脑科学 脑文本
原文传递
文学伦理学批评:脑文本的定义、形态与价值——聂珍钊访谈录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连桥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5-93,共9页
在中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文学伦理学批评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新世纪以来中国文论研究"走出去"最为活跃、影响最大的中国学派之一。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旨在让充满中国元素、中国特色、中国实践的原创理论... 在中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文学伦理学批评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新世纪以来中国文论研究"走出去"最为活跃、影响最大的中国学派之一。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旨在让充满中国元素、中国特色、中国实践的原创理论体系走向世界,积极助推中国文论"走出去",增强中国学术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为此,广州大学副教授张连桥采访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创建者聂珍钊教授,就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重要术语脑文本及其相关问题展开讨论,重点探讨了脑文本的定义、机制、转换、作用和价值等方面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聂珍钊 脑文本 脑概念
原文传递
Dystextia: An Early Sign of Pregnancy-Associated Meningioma
19
作者 James B. Hannah Phillip Kissel +1 位作者 Bianca Russell Jo Ellen Hose 《Open Journal of Modern Neurosurgery》 2014年第2期69-75,共7页
Objective: The authors report a case of meningioma causing incomprehensible and excessive text messaging in a postpartum woman. Case Report: We report the case of expressive dystextia related to a postpartum, progeste... Objective: The authors report a case of meningioma causing incomprehensible and excessive text messaging in a postpartum woman. Case Report: We report the case of expressive dystextia related to a postpartum, progesterone receptor-positive meningioma. Growth of meningiomas can accelerate during pregnancy and the postpartum period due to expression of hormone receptors, particularly progesterone. This is the first study describing dystextia related to a brain tumor;previous cases of dystextia are associated with stroke and complex migraine. Here expressive dystextia, the inability to compose syntactically comprehensible text messages, preceded acute neurologic signs by several months, and surgical resection of the meningioma eliminated all neurologic sequelae. Possible genetic etiologies for meningioma are discussed since this patient’s prior thyroid cancer at age 18 suggest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neoplasms. Conclusions: Since text messaging is becoming one of the principal forms of communication in our society and requires both?cognitive and motor skills, clinicians should be aware that dystextia may be the initial sign of significant neurologic pathology. We propose that an inquiry about altered text messaging frequency and comprehensibility should be a standard part of the neurologic evalu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NINGIOMA brain Tumor Dystextia PROGESTERONE Receptor text MESSAGING
下载PDF
跨界书写与脑文本传递:《胡桃夹子》的双重伦理旨向
20
作者 王凯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8-91,共14页
儿童文学领域存在大量跨越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边界的“跨界书写”现象,考察脑文本的传递和加工则是探讨其机理的有效路径。创作《胡桃夹子》时,E.T.A.霍夫曼双重性的脑文本造就了两种文学模式复合的书写文本,为儿童和成人读者在各自原... 儿童文学领域存在大量跨越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边界的“跨界书写”现象,考察脑文本的传递和加工则是探讨其机理的有效路径。创作《胡桃夹子》时,E.T.A.霍夫曼双重性的脑文本造就了两种文学模式复合的书写文本,为儿童和成人读者在各自原有脑文本基础上构建截然不同的新脑文本提供了可能,作品由此具有双重伦理旨向。儿童聚焦于书写文本中的传统童话模式,构建出以“好人”战胜“坏蛋”的过程为核心的脑文本;抽象概念尚不完备的儿童将朴素的情感好恶附着到胡桃夹子、老鼠等物象概念之上,由此得到伦理启蒙。成人则难以忽视作品中虚实变幻的叙事模式,其建构的脑文本可指向儿童主人公的内心冲突和人性因子逐渐控制兽性因子的伦理选择过程,从而得以观照和反观儿童和自己的内心。面对跨界书写,研究者须在不同隐含读者间切换身份并激活自己脑文本库相应部分,方能接近其精神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书写 脑文本 《胡桃夹子》 儿童文学 伦理选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