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Bottom Blowing Technique of Combined Blowing Converter 被引量:4
1
作者 Li-bin YANG Liu LIU +1 位作者 Xing-li JIAO Pu-qiao TONG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1期41-45,共5页
The water modelling experiments of 300 t converter concerning combined blowing parameters, the number, and configuration of bottom nozzles are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rrangement of 16 bottom nozzles at... The water modelling experiments of 300 t converter concerning combined blowing parameters, the number, and configuration of bottom nozzles are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rrangement of 16 bottom nozzles at 0. 40D and 0. 45D (hearth diameter) concentric circles is the reasonable solution. The combined blowing steel- making technique of 300 t converter has been developed through experiments and studies relating to optimizing the top-bottom combined blowing pattern, the number and configuration of the bottom nozzles, the type selection of bot- tom nozzle, and bottom nozzle maintenance techniqu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duct of w[c] " w[o] at endpoint is reduced from 0. 002 62 to 0. 002 43, average TFe content is decreased by %, phosphorus distribution is raised from 70.85 to 78.95, sulfur distribution is raised from 3.43 to 4.32 and manganese content is raised by 0.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bined blowing bottom nozzle maintenance technique water model product of carbon and oxygen
原文传递
Cold model on bubble growth and detachment in bottom blowing process 被引量:5
2
作者 Hong-jie YAN Jun-bing XIAO +3 位作者 Yan-po SONG Zhi-wen HU Zhi-kai TAN Liu LIU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期213-221,共9页
The bubble growth and detachment behavior in the bottom blowing process were investigated. Four multi-hole nozzle configurations with different opening ratios were assessed experimentally using high-speed photography ... The bubble growth and detachment behavior in the bottom blowing process were investigated. Four multi-hole nozzle configurations with different opening ratios were assessed experimentally using high-speed photography and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For these configurations, the experiments reveal that the bubble growth consists of a petal-like stage, an expansion stage and a detachment stage. The petal-like shape is qualitatively described through the captured images, while the non-spherical bubbles are analyzed by the aspect ratio. The bubble size at the detachment is quantified by the maximum caliper distance and the bubble equivalent diameter. Considering the dependence on the opening ratio, different prediction models for the ratio of maximum caliper distance to hydraulic diameter of the nozzle outlet and the dimensionless bubble diameter are established.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prediction model can accurately predict the bubble detachment siz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ulti-hole nozz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ttom blowing bubble growth nozzle geometry non-spherical bubble
下载PDF
150 t单水口钢包出钢过程汇流旋涡影响因素研究
3
作者 贾星宇 赵烁 +4 位作者 汤群伟 陈刚 李伟涛 唐海燕 张家泉 《炼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73,共9页
钢包浇注末期,钢液在科氏力和自身初始状态的作用下会产生汇流旋涡,其成为控制钢包下渣和提高钢水收得率的瓶颈问题。以某钢厂150 t单水口钢包为原型,基于相似原理,制作了相似比为1∶3.5的钢包物理模型,首先探究了水口偏心率对浇注末期... 钢包浇注末期,钢液在科氏力和自身初始状态的作用下会产生汇流旋涡,其成为控制钢包下渣和提高钢水收得率的瓶颈问题。以某钢厂150 t单水口钢包为原型,基于相似原理,制作了相似比为1∶3.5的钢包物理模型,首先探究了水口偏心率对浇注末期汇流旋涡的影响程度与机制,获得了适宜的水口位置后研究了钢包静置时间、阻旋装置、底搅拌工艺等控流措施对偏心率为0.83的钢包汇流旋涡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让钢包内形成非对称流场可以抑制旋涡的发展。当钢包静置时间小于45 min时,旋涡产生和贯通高度随静置时间的延长变化不明显;但当静置时间超过45 min时,旋涡起旋高度明显增加、贯通高度明显降低。另外,在此偏心率下,设置阻旋装置和增添底吹搅拌操作均不能抑制旋涡,但在旋涡起旋时短暂关闭水口会延缓旋涡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包 汇流旋涡 偏心率 底吹搅拌 水口关闭
下载PDF
中国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堆芯流量分配设计与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文俊 彭天骥 +4 位作者 范旭凯 范大军 田旺盛 王大伟 顾龙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5-74,共10页
针对中国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的液态铅铋冷却反应堆,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燃料组件的上下管座段以及堆芯的流动传热进行了三维计算。针对上下管座段的水力学分析,得到了部件阻力系数与流速、开口面积等参数的关系,为堆芯流量分配... 针对中国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的液态铅铋冷却反应堆,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燃料组件的上下管座段以及堆芯的流动传热进行了三维计算。针对上下管座段的水力学分析,得到了部件阻力系数与流速、开口面积等参数的关系,为堆芯流量分配的设计工作奠定了基础。基于上述结果,采用多孔介质模型建立了全堆流动传热分析模型,针对流量分配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以功率份额为流量分配的参考依据,通过调整每盒燃料组件入口面积的大小,使得各个组件的流量分配份额与功率份额基本一致,冷却剂在组件出口处的温度分布得到了较好的展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管座段 下管座段 堆芯流量分配 多孔介质模型 计算流体力学
原文传递
CF3燃料组件下管座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粟敏 陈平 +4 位作者 邝临源 李琦 雷涛 冯琳娜 郑美银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62-65,共4页
下管座具有支撑和定位的作用,是CF3燃料组件的重要结构部件。采用有限元计算分析和载荷试验2种方法分别对CF3燃料组件下管座的应力情况和承载能力进行研究,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表明,各种工况下CF3燃料组件下管座的应力均满足ASME规范要求... 下管座具有支撑和定位的作用,是CF3燃料组件的重要结构部件。采用有限元计算分析和载荷试验2种方法分别对CF3燃料组件下管座的应力情况和承载能力进行研究,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表明,各种工况下CF3燃料组件下管座的应力均满足ASME规范要求,其承载能力达到了CF3燃料组件的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组件 下管座 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燃料组件管座压降试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继威 干富军 +3 位作者 郑轶雄 张朝柱 朱丽兵 顾汉洋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2-246,共5页
介绍了CAP1400燃料组件上下管座压降试验过程和数据处理方法,得到了阻力系数及其测量不确定度,并与对比燃料组件上下管座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试验本体的摩擦压降基本可以忽略;CAP1400上下管座和对比上下管座的阻力系数... 介绍了CAP1400燃料组件上下管座压降试验过程和数据处理方法,得到了阻力系数及其测量不确定度,并与对比燃料组件上下管座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试验本体的摩擦压降基本可以忽略;CAP1400上下管座和对比上下管座的阻力系数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均小于1.5%;CAP1400上管座的阻力系数相比对比上管座降低约9%;CAP1400下管座的阻力系数相比对比下管座降低约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组件 上管座 下管座 阻力系数 压降试验
下载PDF
基于CFD方法的闭式流道燃料组件下管座水力设计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谷明非 陈杰 +3 位作者 陈平 茹俊 朱发文 马超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第21期123-125,共3页
下管座作为燃料组件的重要构件,主要作用是支撑、定位燃料组件。同时也是燃料组件的冷却剂入口,对于闭式流道结构的燃料组件,若入口未能经过充分整流,冷却剂将无法均匀分配至燃料组件各子通道,当各子通道之间的流量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时,... 下管座作为燃料组件的重要构件,主要作用是支撑、定位燃料组件。同时也是燃料组件的冷却剂入口,对于闭式流道结构的燃料组件,若入口未能经过充分整流,冷却剂将无法均匀分配至燃料组件各子通道,当各子通道之间的流量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时,燃料元件两侧将出现压力波动,造成燃料元件长期受力不均或流致振动,可能会对燃料组件的结构完整性和运行安全构成威胁,因此下管座流量分配均匀性,是下管座设计的一个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堆 燃料组件 下管座 闭式流道
下载PDF
燃料组件下管座增材制造技术研究
8
作者 李权 任全耀 +5 位作者 郑美银 段鑫 杜思佳 邱玺 焦拥军 李虹波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238-245,共8页
由于增材制造技术在提高效率、减小重量、降低体积等方面突出的优势,在核燃料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基于增材制造的产品制备与传统工艺存在较大的区别,目前针对核燃料产品的增材制造技术研究系统性有所不足。本文以燃料组件下... 由于增材制造技术在提高效率、减小重量、降低体积等方面突出的优势,在核燃料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基于增材制造的产品制备与传统工艺存在较大的区别,目前针对核燃料产品的增材制造技术研究系统性有所不足。本文以燃料组件下管座为对象,系统开展了从粉末制备到产品性能检测的增材制造全流程工艺研究:粉末制备采用真空感应熔炼雾化法,增材工艺选用激光选区熔化(SLM)工艺,通过软件开展支撑方案等详细工艺分析,通过固溶热处理和表面处理得到最终下管座产品。对产品性能的测试表明,产品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良好,流道内壁面的粗糙度略大于流道外壁面;打印材料力学性能较好,x/y方向的强度要高于z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材制造 下管座 激光选区融化 支撑 固溶热处理
下载PDF
新型燃料组件下管座精密铸造工艺 被引量:1
9
作者 钟建伟 盛国福 +3 位作者 佘桂锋 谢志刚 余国严 王惠生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10-1113,共4页
新型燃料组件下管座采用铁素体含量为10%~30%的奥氏体不锈钢铸造。针对下管座铸件特点及技术要求,采用精密铸造生产下管座。结果表明,通过优化的浇注系统,选用热膨胀系数低的进口专用光敏树脂作为蜡模原材料,型壳涂刷严格控制浆料配比... 新型燃料组件下管座采用铁素体含量为10%~30%的奥氏体不锈钢铸造。针对下管座铸件特点及技术要求,采用精密铸造生产下管座。结果表明,通过优化的浇注系统,选用热膨胀系数低的进口专用光敏树脂作为蜡模原材料,型壳涂刷严格控制浆料配比及粘度,用碱煮脱芯法对型壳进行清理等工艺改进,成功生产出新型燃料组件下管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管座 精密铸造 工艺控制
原文传递
CF3燃料组件下管座水力学性能研究
10
作者 冯琳娜 陈杰 +1 位作者 粟敏 蒲曾坪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208-212,共5页
下管座具有过滤异物、流通冷却剂和承载燃料组件的重要功能,是CF3燃料组件的重要部件。针对下管座的流通功能,分别采用单相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和水力学试验两种方法,对CF3燃料组件的水力学性能进行研究。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表明,CF... 下管座具有过滤异物、流通冷却剂和承载燃料组件的重要功能,是CF3燃料组件的重要部件。针对下管座的流通功能,分别采用单相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和水力学试验两种方法,对CF3燃料组件的水力学性能进行研究。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表明,CF3燃料组件下管座的阻力系数与AFA3G相差5%,冷却剂流通性方面满足CF3燃料组件水力学设计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 CF3燃料组件 下管座 压降 边界条件 湍流模型
原文传递
天铁炼钢厂圆坯质量的提高
11
作者 杨文军 李晓平 《天津冶金》 CAS 2019年第6期20-23,共4页
介绍了天津天铁冶金集团有限公司炼钢厂圆坯废品的类型及产生原因。通过转炉炉底复吹改造、规范底吹供氩强度、定期更换结晶器、优选结晶器保护渣、保证水口对中质量和在线调整中间包水口浸入深度等措施,圆坯合格率由91.2%提高到98.4%,... 介绍了天津天铁冶金集团有限公司炼钢厂圆坯废品的类型及产生原因。通过转炉炉底复吹改造、规范底吹供氩强度、定期更换结晶器、优选结晶器保护渣、保证水口对中质量和在线调整中间包水口浸入深度等措施,圆坯合格率由91.2%提高到98.4%,连铸机作业率提高了2%,降低了钢水单耗,达到了提质降耗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格率 圆坯 底吹 供氩强度 水口 保护渣
下载PDF
油藏耦合水平井调流控水筛管优选模型 被引量:19
12
作者 王庆 刘慧卿 +1 位作者 张红玲 郑家朋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46-349,共4页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定理,建立了与油藏耦合的水平井调流控水筛管优选模型。研究发现,相对于单纯的实施盲管段或调整嘴子大小的方式,实施管外封隔或在实施管外封隔的同时配合使用实施盲管段(或调整嘴子大小)的方式对产液剖面的调整...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定理,建立了与油藏耦合的水平井调流控水筛管优选模型。研究发现,相对于单纯的实施盲管段或调整嘴子大小的方式,实施管外封隔或在实施管外封隔的同时配合使用实施盲管段(或调整嘴子大小)的方式对产液剖面的调整幅度较大。由于高渗透带是主要的水淹带,同时又是主要的产液带,因此,过分限制高渗透带的产液量未必能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因为在限制高渗透带产液量的同时也损失了产油量。在非均质油藏中,随着变异系数的增加,累积产油量减少;变异系数较大时,累积产油量减少的趋势更加明显;实施最优的调流措施时,累积产油量增加;当变异系数约为0.6时,调流的效果最好(增油量最大),变异系数太小或太大调流效果均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油藏 调流控水筛管 耦合模型 变质量流 稳油控水
下载PDF
延缓和控制水平井底水脊进的均衡排液完井技术 被引量:15
13
作者 熊友明 刘理明 +3 位作者 唐海雄 陈阳 张林 王彬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6-71,共6页
底水非均衡脊进已成为制约底水油藏水平井高效开发的技术难题。从分析底水非均衡脊进的原因出发,提出了采用中心油管和带节流喷嘴控水筛管实现均衡排液控制底水的完井思路。根据势叠加、镜像反映原理以及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定律建立了... 底水非均衡脊进已成为制约底水油藏水平井高效开发的技术难题。从分析底水非均衡脊进的原因出发,提出了采用中心油管和带节流喷嘴控水筛管实现均衡排液控制底水的完井思路。根据势叠加、镜像反映原理以及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定律建立了油藏渗流模型和井筒压降模型,并由此推导出了中心油管和带节流喷嘴控水筛管的耦合计算模型,给出了两均衡控水方法的设计思路与方案评价指标,进行了设计实例分析。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下入中心油管或带节流喷嘴控水筛管可以提高流入剖面的均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底水脊进 完井 油管 喷嘴 排液 耦合 模型
下载PDF
空气钻井最小流量计算的修正模型 被引量:10
14
作者 毕雪亮 陶丽杰 +2 位作者 翟洪军 高立军 吕媛媛 《断块油气田》 CAS 2008年第2期86-87,共2页
文章用气体状态方程以及热力学定律对空气钻井中流动参数进行分析,重点修正了储层流体涌入的空气钻井中最小空气流量计算公式以及钻头喷嘴压力计算公式,为空气钻井实际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根据修正后的模型编制应用软件,结合现场实践... 文章用气体状态方程以及热力学定律对空气钻井中流动参数进行分析,重点修正了储层流体涌入的空气钻井中最小空气流量计算公式以及钻头喷嘴压力计算公式,为空气钻井实际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根据修正后的模型编制应用软件,结合现场实践,达到指导现场实际空气钻井的目的,为大庆地区开展空气钻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钻井 空气流量 井底压力 修正模型 喷嘴压力
下载PDF
喷枪结构对底吹炼铜炉流场影响的模拟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余跃 温治 +3 位作者 刘训良 苏福永 蓝海鹏 郝小红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129-4137,共9页
采用水力模型实验的方法对某公司设计的底吹炉内的流动过程进行研究,并利用VOF模型对所建立的水力模型进行数学建模。通过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的对比,发现VOF方法能够描述底吹炉水力模型试验台中气体上升过程中所出现的气泡产生、长大和... 采用水力模型实验的方法对某公司设计的底吹炉内的流动过程进行研究,并利用VOF模型对所建立的水力模型进行数学建模。通过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的对比,发现VOF方法能够描述底吹炉水力模型试验台中气体上升过程中所出现的气泡产生、长大和脱离的过程,为该方法向热态模型的推进提供依据。对比4种喷口结构对炉内流动过程的影响,对比结果显示弥散型结构的氧枪的搅拌面积更大,有利于底吹炉内的搅拌和化学反应过程高效进行,但其喷口处的压力波动更明显,对氧枪的寿命造成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吹炉 VOF方法 水力模型实验 喷嘴结构
下载PDF
井底围压对高压水射流的影响规律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敬彬 黄中伟 +3 位作者 魏秀丽 张逸群 张宏源 黄鹏鹏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25,共8页
随着油气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井底围压对高压水射流的影响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对比研究井下围压及地面模拟围压条件下高压水射流破岩性能,通过试验研究了高压水射流在井下真实围压条件与3种地面模拟条件下的破岩能力,并研究了锥形喷嘴... 随着油气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井底围压对高压水射流的影响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对比研究井下围压及地面模拟围压条件下高压水射流破岩性能,通过试验研究了高压水射流在井下真实围压条件与3种地面模拟条件下的破岩能力,并研究了锥形喷嘴、直旋混合喷嘴和空化射流喷嘴的破岩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在650 m深的井底,围压约6.45 MPa,喷嘴压降仅17.08 MPa条件下,高压水射流仍能有效破岩;与井下情况相比,在地面无围压淹没条件下,破岩深度和破岩体积较大,而直径较小;在定压降模拟围压条件下,仅破岩直径与井底围压条件下相似,而破岩深度和破岩体积较小;在定排量模拟围压条件下,高压水射流很难有效破岩。分析认为,目前地面模拟围压的方法并不适合研究井下高压水射流性能,井底围压对高压水射流没有影响,无围压淹没条件可满足试验要求。通过对比不同类型喷嘴的破岩能力,推荐使用空化射流喷嘴。研究成果可为高压水射流技术在钻井、压裂和冲砂洗井等领域的应用与研究提供有益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完井 高压水射流 井底围压 模拟围压 破岩 喷嘴
下载PDF
180t转炉底吹气体与熔池相互作用的水模型实验 被引量:7
17
作者 包丽明 刘坤 +1 位作者 吕国成 苏东磊 《特殊钢》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20,共3页
通过10:1水模型研究了转炉底吹流量0.55~0.75 m^3/h和底吹喷嘴4孔对称、2孔对称、2孔不对称分布以及喷嘴位置d/D=0.1~0.9(d-喷嘴所在同心圆直径,D-转炉熔池直径)对熔池均混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d/D=0.3,底吹流量0.70 m^3/h,4孔对称... 通过10:1水模型研究了转炉底吹流量0.55~0.75 m^3/h和底吹喷嘴4孔对称、2孔对称、2孔不对称分布以及喷嘴位置d/D=0.1~0.9(d-喷嘴所在同心圆直径,D-转炉熔池直径)对熔池均混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d/D=0.3,底吹流量0.70 m^3/h,4孔对称底吹时熔池搅拌效果最佳;2孔不对称喷吹时,最佳流量为0.60~0.70 m^3/h,最佳喷嘴位置d/D=0.3~0.5;2孔对称喷吹时最佳流量与喷嘴位置分别为0.65 m^3/h和d/D=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0 t转炉 底吹气体流量 喷嘴位置 均混时间 水模型
下载PDF
吹气孔直径对钢包模型内流动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赵根安 张立峰 +3 位作者 Alberto N.Conejo 段豪剑 周海忱 董佳鹏 《中国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2-27,共6页
采用相似比为1∶10的水模型研究了钢包底吹氩系统中吹气孔直径对钢液流动的影响,通过测量钢包中心面的速度场,得到流体流动随吹气孔直径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吹气孔直径在1~3 mm范围内,随吹气孔直径增加,气柱、液面和包壁附近的流... 采用相似比为1∶10的水模型研究了钢包底吹氩系统中吹气孔直径对钢液流动的影响,通过测量钢包中心面的速度场,得到流体流动随吹气孔直径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吹气孔直径在1~3 mm范围内,随吹气孔直径增加,气柱、液面和包壁附近的流体速度减小,整个钢包内速度场分布更均匀。随吹气孔直径增加,涡心坐标从(0.12,0.12)向(0.12,0.10)和(0.12,0.09)变化,涡心向上移动,横向移动不明显。随着吹气孔直径的增加,底部产生的气泡直径变大,混匀时间有所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包 水模型 底吹氩 流体流动 吹气孔
原文传递
大直径反循环钻头流道结构的设计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建林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9-92,共4页
基于反循环钻头孔底流动模拟实验器,对比研究了两种典型的底喷孔布置方式所对应的反循环形成效果,并通过流场数值模拟揭示了不同底喷孔布置方式对反循环形成效果的影响机理,确定了大直径反循环钻头底喷孔的合理布置方式;基于该实验器研... 基于反循环钻头孔底流动模拟实验器,对比研究了两种典型的底喷孔布置方式所对应的反循环形成效果,并通过流场数值模拟揭示了不同底喷孔布置方式对反循环形成效果的影响机理,确定了大直径反循环钻头底喷孔的合理布置方式;基于该实验器研究了内喷孔与底喷孔流道截面积分配比例,得到了流道截面积不同分配比例对反循环形成效果的影响规律;此外,提出了一种中心孔底面入口新的结构设计形式。结果表明,流道设计研究对改善和提高大直径反循环钻头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直径 反循环钻头 流道 底喷孔 内喷孔
下载PDF
新型PDC钻头井底流场数值模拟与优化 被引量:6
20
作者 唐昌昊 王伟章 +3 位作者 李文飞 芦洁 赵国翔 刘晟玮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1-35,共5页
为了提高在某些硬岩和研磨性地层钻进效率,减少井底岩屑堆积,基于传统PDC(聚晶金刚石复合片)钻头进行了结构调整,无中心喷嘴,设置三个轴向夹角为20°的斜喷嘴孔,改变六刀翼分布。利用数值模拟分析方法,采用SST k-ω模型,对PDC钻头... 为了提高在某些硬岩和研磨性地层钻进效率,减少井底岩屑堆积,基于传统PDC(聚晶金刚石复合片)钻头进行了结构调整,无中心喷嘴,设置三个轴向夹角为20°的斜喷嘴孔,改变六刀翼分布。利用数值模拟分析方法,采用SST k-ω模型,对PDC钻头射流流场特性进行研究,分别对井底、喷嘴、刀翼表面射流流速和压力梯度进行了数值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水利参数再次优化,并对不同参数的PDC钻头井底流场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钻头喷嘴直径越小,直射点速度越大,越利于破岩,但水力能量过于集中,高速漫流无法充分覆盖井底,不利于清洗岩屑;轴向夹角度数在20°~30°时,钻头喷嘴轴向夹角度数变大,直射点速度变化不大,但钻头肩部涡旋减少,上返区域速度提高,有利于岩屑快速排出井底,刀翼表面不易产生泥包;当钻头喷嘴直径在24~28 mm,喷嘴轴向夹角度数在25°~30°时,该PDC钻头水力情况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钻头 井底流场 数值模拟 喷嘴 岩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