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面对现实的两种姿态——以“底层叙事”为例 被引量:12
1
作者 毕光明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1-56,共6页
当“底层”成为一种“叙事”,说明文学已经形成一股思潮,而这在实质上是惯以社会良心自命的人文知识分子正被迫对他们生存其中的严重现实作出了反应。知识分子为弱势群体表达集体诉求以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的平衡稳定,有两种表诉方式:“... 当“底层”成为一种“叙事”,说明文学已经形成一股思潮,而这在实质上是惯以社会良心自命的人文知识分子正被迫对他们生存其中的严重现实作出了反应。知识分子为弱势群体表达集体诉求以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的平衡稳定,有两种表诉方式:“为老百姓写作”和“作为老百姓的写作”。这两类写作的主体有“知识分子”与“作家”之别。两种“底层叙事”的小说代表作有《那儿》、《负一层》、《锦衣玉食的生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现实 底层叙事 姿态
下载PDF
深沉的变奏——中国现代文学中底层叙述的话语方式 被引量:5
2
作者 彭松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9-33,共5页
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底层叙述存在着四种主要的话语方式,这些不同的话语,各自构造着符合自身想象兴趣和利益需求的底层形象,显示出一系列社会观点和意识形态对底层的观察、想象和叙述的制约。这些话语之间,以及这些丰富的话语与默默生存着... 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底层叙述存在着四种主要的话语方式,这些不同的话语,各自构造着符合自身想象兴趣和利益需求的底层形象,显示出一系列社会观点和意识形态对底层的观察、想象和叙述的制约。这些话语之间,以及这些丰富的话语与默默生存着的底层本身之间所构成的张力结构,正可为我们当下思考"底层如何被表述"的问题时,提供深刻的借鉴和生动的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层叙述 启蒙 革命 审美 通俗
下载PDF
新世纪中国电影在日本的放映业态与跨文化传播——他者之镜中的导演贾樟柯 被引量:5
3
作者 陶赋雯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4-209,266,共7页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在日本放映传播的接受效果参差不齐,但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的贾樟柯的电影在日本获得普遍好评,这一现象可以从高维、中端、低度三个层面加以审视。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影评界对贾樟柯电影中的权力主体批判与新...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在日本放映传播的接受效果参差不齐,但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的贾樟柯的电影在日本获得普遍好评,这一现象可以从高维、中端、低度三个层面加以审视。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影评界对贾樟柯电影中的权力主体批判与新富阶层矛盾的关注,呈现偏重权力话语的意旨;同时在故乡崩溃与家庭重建方面与中方评论界取得了东亚文化谱系的共识;继而以底层叙事中死角里的微光和"非法的"生命力,实现从低度视角对人性的共同探索。藉此,以贾樟柯电影的日本传播为例,对思考如何降低中国电影域外传播的"文化折扣"有所启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电影 日本放映 电影评论 底层叙事 文化折扣
下载PDF
建构中国当代底层叙事的物质性维度
4
作者 王昌凤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07-113,共7页
随着底层写作到底层叙事概念内涵的变化,底层从一个事实性存在转变成一个事件性存在。底层叙事中人与物的分离书写,以及由虚构性生产导致的虚假性认同和由现实性忠诚导致的想象阉割,限制了它在接受中的积极认同。物性书写的匮乏与超越... 随着底层写作到底层叙事概念内涵的变化,底层从一个事实性存在转变成一个事件性存在。底层叙事中人与物的分离书写,以及由虚构性生产导致的虚假性认同和由现实性忠诚导致的想象阉割,限制了它在接受中的积极认同。物性书写的匮乏与超越性存在的缺失,是底层叙事在创作上的局限。对底层叙事的主体性、当下性和永恒性三个问题的追问,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叙事还原为物、忠实于物和开启于物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性 虚构性 物质性 底层写作 底层叙事
下载PDF
农民工底层叙事:讲述苦难与记叙幸福 被引量:3
5
作者 江立华 谷玉良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7-123,共7页
苦难研究是社会学研究农民工的主旋律。通过讲述农民工的苦难,揭示个体苦难的社会根源,从而破除某种个人宿命论,倡导社会性的解决方案。苦难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指向苦难的消解与幸福的达成,要建构完整、全面的农民工形象,在苦难研究的同时... 苦难研究是社会学研究农民工的主旋律。通过讲述农民工的苦难,揭示个体苦难的社会根源,从而破除某种个人宿命论,倡导社会性的解决方案。苦难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指向苦难的消解与幸福的达成,要建构完整、全面的农民工形象,在苦难研究的同时,幸福研究理应成为农民工底层叙事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些被创造出来的改变自身境遇的"文化想象"正是农民工日常幸福的重要表现,它既是农民工对自身劳动意义甚至是对所遭受苦难意义的理解与阐释,同时也是维持社会稳定的一种重要机制。通过记叙、理解这种"文化想象",得以了解农民工在底层奋斗中超越苦难的坚韧与满足,由此在全社会倡导一种底层奋斗趋向成功的积极"正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底层叙事 苦难 幸福
下载PDF
论王小帅电影的空间叙事 被引量:1
6
作者 许爱珠 宋楚唯 《文化研究》 2019年第4期99-113,共15页
王小帅电影作品的表达主题虽各有倚重,但底层叙事是贯穿始终的,并以含蓄内敛的艺术方式呈现其不一样的审美品格。其作品从“被禁”到“解禁”,恰恰是中国第六代导演逐渐被主流华语电影认同的过程。而王小帅的电影独有的空间叙事特点,很... 王小帅电影作品的表达主题虽各有倚重,但底层叙事是贯穿始终的,并以含蓄内敛的艺术方式呈现其不一样的审美品格。其作品从“被禁”到“解禁”,恰恰是中国第六代导演逐渐被主流华语电影认同的过程。而王小帅的电影独有的空间叙事特点,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艺术变化的内在机制。本文首先辨析了电影的叙事空间和空间叙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认为叙事空间是用空间来承载叙事内容,重点是“空间”,是名词性词组。而空间叙事则是将“空间”内化为“叙事”的手段,是运用或借助空间来进行叙事,是动词性词组。其次从长镜头、蒙太奇、色彩等视觉角度阐述了王小帅电影空间叙事的特点,最后从声音景观的层面考察王小帅电影中的空间叙事的具体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叙事 视觉空间 声音景观 底层叙事
下载PDF
空间表象与“文化的能指”——解析影视剧中的辽宁城市文化镜像 被引量:2
7
作者 姜娜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97-101,共5页
影视剧中的城市空间建构,能够使观众形成关于城市文化的认识。辽宁曾是中国重要的电影拍摄空间,中国第三代电影人曾在此拍摄了许多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近几年一些商业类型的院线电影延续了这种革命历史题材的传统。以东北城市空间作为背... 影视剧中的城市空间建构,能够使观众形成关于城市文化的认识。辽宁曾是中国重要的电影拍摄空间,中国第三代电影人曾在此拍摄了许多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近几年一些商业类型的院线电影延续了这种革命历史题材的传统。以东北城市空间作为背景环境的艺术电影却将视角对准了辽宁省的城市空间。与艺术电影创作相对立的是电视剧的创作,很多为观众熟知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均在辽宁省内拍摄完成,这些影视剧的创作主要以农村而非城市作为背景,并影响了当下人们对辽宁城市文化的认知。影视剧中的辽宁城市空间呈现与变迁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空间 城市美学 东北电影 底层叙事
下载PDF
从《太平狗》看底层叙述的偏离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勇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年第6期28-30,共3页
2005年以来底层叙述成为当代文学最大主题,陈应松的中篇小说《太平狗》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作品之一,在同类作品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者笔下地狱般的城市在现实中并不具有普遍性,无法作为“典型”;作者将农民工等同于道德的纯洁,更简化... 2005年以来底层叙述成为当代文学最大主题,陈应松的中篇小说《太平狗》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作品之一,在同类作品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者笔下地狱般的城市在现实中并不具有普遍性,无法作为“典型”;作者将农民工等同于道德的纯洁,更简化了这一群体丰富的心灵感受。《太平狗》暴露出对底层叙述的种种偏离,使得这篇小说可能会造成某种程度的社会影响,引起更多人对农民工这一底层代表的关注,却无力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狗》 底层叙述 现实主义
下载PDF
萨满文化中的平民意识和启蒙价值——以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萨满形象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赵海峰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140-142,共3页
萨满文化是鄂温克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鄂温克民族对萨满文化信仰的部分特征,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和"天人合一"的至高道统理念。迟子建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从一个弱小民族群体的独特生活视角,展现... 萨满文化是鄂温克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鄂温克民族对萨满文化信仰的部分特征,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和"天人合一"的至高道统理念。迟子建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从一个弱小民族群体的独特生活视角,展现了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的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历史,深刻体认了这个弱小民族个体和群体特有的平民精神内涵,通过对萨满文化与平民文本意义上的双向互动的深入探析,进而挖掘出掩埋在萨满文化中现代意识的启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满文化 地域生成 平民意识 底层叙事手法 启蒙价值
下载PDF
底层叙述的可能性——兼与郭于华商榷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利民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83-87,共5页
对底层、对苦难的关注成为一种当代学术特有的现象。边缘人、局外人、底边人得到同情和尊重,他们的生活境况和个体生存被纳入到对历史的重新建构之中。然而事实上,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得为每一个人的苦难史立传,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记录与... 对底层、对苦难的关注成为一种当代学术特有的现象。边缘人、局外人、底边人得到同情和尊重,他们的生活境况和个体生存被纳入到对历史的重新建构之中。然而事实上,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得为每一个人的苦难史立传,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记录与讲述苦难的后果也许会造成用文字记忆消除对苦难的身体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层叙事 历史 可能性
下载PDF
左翼知识者的底层叙述——兼论夏衍的报告文学话语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伟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58-63,共6页
作为真实性与立场性兼具的现代报告文学,不同于虚构性文本的小说与影剧,它所提供的是一种关于底层经验的真实想象方式。以夏衍为代表的左翼知识者,因克服代言底层民众的诸多障碍,拥有了代言民众的合法性地位,并且将底层经验推向思想文... 作为真实性与立场性兼具的现代报告文学,不同于虚构性文本的小说与影剧,它所提供的是一种关于底层经验的真实想象方式。以夏衍为代表的左翼知识者,因克服代言底层民众的诸多障碍,拥有了代言民众的合法性地位,并且将底层经验推向思想文化的公共空间。夏衍等左翼同仁在"左联"的观念形态框架中"真实"书写底层经验,其文本体现着各种不同的话语力量所进行的剧烈碰撞与利益博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层叙述 左翼知识者 报告文学 夏洐
下载PDF
底边叙事与佛教弘传——日本“求好运”故事研究
12
作者 侯姝慧 温小璇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74-79,共6页
“求好运”故事指世界民间故事类型中的AT461、AT460、AT930型故事,其类型的广泛相似性和深厚文化意蕴受到各国民间文艺学家的关注。在日本,关敬吾发表的《命运谭——系统及分布》和“外国民话研究会”整理汇编的《三次提问之旅——世界... “求好运”故事指世界民间故事类型中的AT461、AT460、AT930型故事,其类型的广泛相似性和深厚文化意蕴受到各国民间文艺学家的关注。在日本,关敬吾发表的《命运谭——系统及分布》和“外国民话研究会”整理汇编的《三次提问之旅——世界AT460、461型话群研究》为我们研究这一故事类型在日本的流传与演化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资料。本文尝试在亚洲“求好运”型故事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从底边叙事与佛教文化的交融互生出发,讨论日本“求好运”故事的文化功能和社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求好运”故事 底边叙事 佛教弘传
下载PDF
卡夫卡的伦理困境及底层书写
13
作者 曹卫军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108-112,共5页
卡夫卡是一位"握着生命的痛处"而创作的作家,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时代的、社会的、种族的、家庭的以及他自身的心理因素等,在他那里形成一种独特的精神重负,使他陷入多重伦理困境中。他把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倾诉和展... 卡夫卡是一位"握着生命的痛处"而创作的作家,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时代的、社会的、种族的、家庭的以及他自身的心理因素等,在他那里形成一种独特的精神重负,使他陷入多重伦理困境中。他把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倾诉和展示的全部情感都放到了文学里,以独特的目光审视人的本质、命运、处境,一生都在苦苦地探求个体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但卡夫卡的小说创作也充满困境,他总是以弱的态度面对世界,形成了他独特的底层叙事视角,父子冲突、孤独、恐惧等主题多次出现,生动地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所承受的巨大的精神痛苦及无可奈何的生存情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伦理身份 书写困境 底层叙事
下载PDF
论红色经典《大刀记》再解读的特点和意义
14
作者 王洪岳 赵明惠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58-65,共8页
近半个世纪以来,关于郭澄清文学作品尤其是其代表作《大刀记》的评价几经周折。近年来,学术界从更多的维度和层次对其展开了重新研究和评价,其中从底层叙述、民间文化与侠义精神三个维度对《大刀记》的重新阐释所产生的学术成果,尤为突... 近半个世纪以来,关于郭澄清文学作品尤其是其代表作《大刀记》的评价几经周折。近年来,学术界从更多的维度和层次对其展开了重新研究和评价,其中从底层叙述、民间文化与侠义精神三个维度对《大刀记》的重新阐释所产生的学术成果,尤为突出。以此来探究郭澄清如何以“逆生长”的姿态填补了当代文学前三十年的“空白”抑或“断裂”,正体现出文学史界更加稳健的研究心态。当然,这种对于《大刀记》的再审视,旨在摆脱画地为牢的新旧禁锢,推动郭澄清及其文学世界研究的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澄清 《大刀记》 底层叙述 侠义精神 民间话语
下载PDF
路遥小说的读者认同元素探析
15
作者 刘凤芹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4期10-13,41,共5页
在文学逐渐为读者疏离的今天,路遥的小说依然深受读者喜爱,这是因为它们包含了中国当代读者认同机制中最普遍、最恒定的元素:"硬汉"的励志传奇、道德视角的"底层叙事"、纯洁爱情的理想化书写。路遥小说之所以能成... 在文学逐渐为读者疏离的今天,路遥的小说依然深受读者喜爱,这是因为它们包含了中国当代读者认同机制中最普遍、最恒定的元素:"硬汉"的励志传奇、道德视角的"底层叙事"、纯洁爱情的理想化书写。路遥小说之所以能成为畅销书,是因为它们总能在纯净而又温暖的氛围中给读者以勇气、温暖和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遥小说 读者 “硬汉” 底层叙事 理想化书写
下载PDF
时代的0和1:新媒体中的民谣音乐与底层叙事
16
作者 付蔷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1期80-82,共3页
近年来,"文化研究"逐渐成为融合各种理论、方法与实践的"显学"。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收编,以及亚文化在被对收编过程中的抵抗,成为"文化研究"的对象之一。随着新媒体音乐平台的出现,民谣音乐的传播发生了... 近年来,"文化研究"逐渐成为融合各种理论、方法与实践的"显学"。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收编,以及亚文化在被对收编过程中的抵抗,成为"文化研究"的对象之一。随着新媒体音乐平台的出现,民谣音乐的传播发生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变化,在新媒体逐渐打破主流与边缘、现实与虚拟的边界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认识民谣音乐的"底层叙事"与主体性建构,重新看待一种新兴文化从内容到形式的传播过程,同时深思时代的0与1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网络亚文化 民谣音乐 底层叙事 主体性
下载PDF
新世纪西部长篇小说的价值建构
17
作者 李小红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10-15,共6页
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推进,西部经济和社会获得长足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西部小说的长足发展。本文从西部作家的写作立场、人文精神、文体特征等方面论述西部小说独特的文学价值,认为西部作家在写作中所坚守的理性精... 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推进,西部经济和社会获得长足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西部小说的长足发展。本文从西部作家的写作立场、人文精神、文体特征等方面论述西部小说独特的文学价值,认为西部作家在写作中所坚守的理性精神,秉持的底层关怀,以及西部本土声音的传达,都是西部小说能够独步于新世纪文坛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坚守 底层叙事 西部意识
下载PDF
浅析《一地鸡毛》的底层叙述
18
作者 李佳桐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8期49-51,共3页
刘震云的小说《一地鸡毛》从底层叙述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主人公琐碎生活的描写,展示了小人物的生存困境,还原了现代社会底层人的生活样貌。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一地鸡毛》的底层叙述:在小说的内容上,是由琐碎的日常片段拼凑出的生活图景,... 刘震云的小说《一地鸡毛》从底层叙述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主人公琐碎生活的描写,展示了小人物的生存困境,还原了现代社会底层人的生活样貌。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一地鸡毛》的底层叙述:在小说的内容上,是由琐碎的日常片段拼凑出的生活图景,还原了生活的本相;在人物形象上,小说的主人公是知识分子,关注的也是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小人物在生活中的挣扎与沉沦;在价值取向上,小说表达了作者对以权力和利益为最高准则的当今社会的控诉以及对底层人民的关怀之情,批判与悲悯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震云 《一地鸡毛》 底层叙述
下载PDF
彩虹似的童年幻梦--浅析影片《佛罗里达乐园》的色彩象征艺术
19
作者 王若妍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21年第12期111-114,共4页
《佛罗里达乐园》作为美国导演肖恩·贝克的代表作,以独特的色彩象征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底层社会人们的生活图景,通过孩童视角的高饱和度滤镜,达到了"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寓意。"彩虹"是影片的重要... 《佛罗里达乐园》作为美国导演肖恩·贝克的代表作,以独特的色彩象征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底层社会人们的生活图景,通过孩童视角的高饱和度滤镜,达到了"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寓意。"彩虹"是影片的重要意象之一,由其分解出整部影片绚烂的糖果系配色,也象征着孩子们超脱于现实逼仄处境之上的童年幻梦。文章遵循由浅入深的论证层次,最终落足于影片象征层面的整体环境分析,牢牢把握电影色调、色彩线索和色彩仪式等特定要素,以期独到地剖析出该片色彩运用的妙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彩学 独立电影 象征 底层叙事 人物塑造
原文传递
儿童底层叙事的教育社会学意义
20
作者 徐永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6-61,55,共7页
在诗化的语言背后,"儿童底层叙事"所承载的内容意蕴深远。面对当下课堂教学中盛行的"虚假生成"的现象,对《山彦学校》的深度解读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在此等解读的背后,嵌入中国教育境遇中的"儿童叙事思维模式... 在诗化的语言背后,"儿童底层叙事"所承载的内容意蕴深远。面对当下课堂教学中盛行的"虚假生成"的现象,对《山彦学校》的深度解读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在此等解读的背后,嵌入中国教育境遇中的"儿童叙事思维模式"的形成和固化值得教育者们认真地反思——为什么我们会树立这样一种儿童教育观,它的存在意味着什么?不同于教育理想主义者们的本质主义追问,教育社会学的眼光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理解儿童教育的视窗,这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发掘"儿童底层叙事"的教育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底层叙事 “山彦学校” 叙事思维 教育社会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