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韩少功《日夜书》读解
1
作者
曹海月
罗如春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59-65,共7页
韩少功的《日夜书》主要写了两部分内容,一是知青下乡生活的辛苦情景;二是后知青(1)以后的生活情况:爱情、婚姻、事业、社交、思想状况、社会地位等;在这部由51章散文形式组成的长篇小说里,韩少功通过他与知青朋友们的人生历程,为读者...
韩少功的《日夜书》主要写了两部分内容,一是知青下乡生活的辛苦情景;二是后知青(1)以后的生活情况:爱情、婚姻、事业、社交、思想状况、社会地位等;在这部由51章散文形式组成的长篇小说里,韩少功通过他与知青朋友们的人生历程,为读者呈现了这一代人(知青与后知青)的精神面貌及其在历史中的变化。本文从结构、语言、情节设置、人物、作者的写作构思、文章思想这六大主要部分去展开论述,完全立足于文本,进一步探索作者的写作思想,以期让人更理性地去进行历史与当下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夜书》
精神面貌
写作思想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私奔与乌托邦的幻灭——《日夜书》关于理想和后知青的叙事
被引量:
3
2
作者
彭超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7期43-47,共5页
韩少功的《日夜书》讲述从知青岁月到后知青年代的知青故事,直面知青在社会转型期各自的命运遭遇,关注知青对理想的追寻和理想失落后的无奈。《日夜书》用"私奔"这种仪式来暗示青年人对理想的某种冲动,追求理想的行动受到挫...
韩少功的《日夜书》讲述从知青岁月到后知青年代的知青故事,直面知青在社会转型期各自的命运遭遇,关注知青对理想的追寻和理想失落后的无奈。《日夜书》用"私奔"这种仪式来暗示青年人对理想的某种冲动,追求理想的行动受到挫折之后,这一代人没有回避历史,而是选择反思。小说制造出一种距离感,以便有足够的空间来进行充分的思考,小说用一种坦然的态度去讲出人性丑陋的一面,去思考历史对现实的影响,这是一部晚年的作品。《日夜书》是认真地思考当年知青在当今社会中的命运变化,并用实验的文体、敏感的语言、折叠的时间等多重元素来开启对后知青的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少功
《日夜书》
私奔
理想
后知青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日夜书》:向感性、诗意和文学性的谨慎回归
3
作者
刘继业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1期24-30,共7页
《马桥词典》处理下乡插队时当地农民的生活,《暗示》以知青生活为依据,却展现出野心勃勃的哲学层面的抽象追索,《日夜书》则第一次正面追忆知青自己的青春和现实。近20年的时间,仅通过三部内容侧重点各不相同的长篇小说全力呈现知青生...
《马桥词典》处理下乡插队时当地农民的生活,《暗示》以知青生活为依据,却展现出野心勃勃的哲学层面的抽象追索,《日夜书》则第一次正面追忆知青自己的青春和现实。近20年的时间,仅通过三部内容侧重点各不相同的长篇小说全力呈现知青生活,显示出韩少功对创作有着耐心、慎重的整体考量。《日夜书》体现出向感性、诗意和文学性的谨慎回归,尤其小说中有关小安子和马楠的刻画,流露出对于人生中忧伤"诗意"小心翼翼的呵护,这种欲说还休的情感流露,在以前韩少功的创作中,几乎不曾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少功
《日夜书》
感性
诗意
文学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韩少功笔下的安燕形象解读
4
作者
余立勋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2期78-81,共4页
在长篇小说《日夜书》中,韩少功塑造了一位特立独行的女性形象——安燕。当私奔一词的内涵被抽空而变成一种形式,其意义被赋予更多的是一种宣泄和寻找,安燕这一形象便通过三次私奔——家的逃离、农场的逃离、过去的逃离——栩栩如生地...
在长篇小说《日夜书》中,韩少功塑造了一位特立独行的女性形象——安燕。当私奔一词的内涵被抽空而变成一种形式,其意义被赋予更多的是一种宣泄和寻找,安燕这一形象便通过三次私奔——家的逃离、农场的逃离、过去的逃离——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前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夜书》
安燕
私奔
逃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简论韩少功《日夜书》的悲剧意蕴
5
作者
金怡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第3期23-26,共4页
韩少功在花甲之年重新回归知青题材,创作了长篇小说《日夜书》,书中塑造了诸多知青形象和知青子女形象。不管是知青下放时代的艰辛悲苦,还是知青返城后的平庸悲凉,抑或是知青子女的脆弱悲哀,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物命运都呈现出丰赡沉郁的...
韩少功在花甲之年重新回归知青题材,创作了长篇小说《日夜书》,书中塑造了诸多知青形象和知青子女形象。不管是知青下放时代的艰辛悲苦,还是知青返城后的平庸悲凉,抑或是知青子女的脆弱悲哀,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物命运都呈现出丰赡沉郁的悲剧意蕴。《日夜书》将观照视阈延伸至知青子女一代,拓展和深化了知青题材写作。作者圆融通达的人生观,使悲剧意蕴更沉郁深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夜书》
知青
知青子女
悲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韩少功《日夜书》读解
1
作者
曹海月
罗如春
机构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出处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59-65,共7页
文摘
韩少功的《日夜书》主要写了两部分内容,一是知青下乡生活的辛苦情景;二是后知青(1)以后的生活情况:爱情、婚姻、事业、社交、思想状况、社会地位等;在这部由51章散文形式组成的长篇小说里,韩少功通过他与知青朋友们的人生历程,为读者呈现了这一代人(知青与后知青)的精神面貌及其在历史中的变化。本文从结构、语言、情节设置、人物、作者的写作构思、文章思想这六大主要部分去展开论述,完全立足于文本,进一步探索作者的写作思想,以期让人更理性地去进行历史与当下的反思。
关键词
《日夜书》
精神面貌
写作思想
Keywords
book
of
the
day
and
night
Spirit
Writing
ideas
分类号
I207.5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私奔与乌托邦的幻灭——《日夜书》关于理想和后知青的叙事
被引量:
3
2
作者
彭超
机构
北京大学中文系
出处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7期43-47,共5页
文摘
韩少功的《日夜书》讲述从知青岁月到后知青年代的知青故事,直面知青在社会转型期各自的命运遭遇,关注知青对理想的追寻和理想失落后的无奈。《日夜书》用"私奔"这种仪式来暗示青年人对理想的某种冲动,追求理想的行动受到挫折之后,这一代人没有回避历史,而是选择反思。小说制造出一种距离感,以便有足够的空间来进行充分的思考,小说用一种坦然的态度去讲出人性丑陋的一面,去思考历史对现实的影响,这是一部晚年的作品。《日夜书》是认真地思考当年知青在当今社会中的命运变化,并用实验的文体、敏感的语言、折叠的时间等多重元素来开启对后知青的叙事。
关键词
韩少功
《日夜书》
私奔
理想
后知青
Keywords
Han
Shaogong
The
book
of
day
and
night
elopement
ideal
the
post-educated-youth
era
分类号
I207.4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日夜书》:向感性、诗意和文学性的谨慎回归
3
作者
刘继业
机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学院
出处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1期24-30,共7页
文摘
《马桥词典》处理下乡插队时当地农民的生活,《暗示》以知青生活为依据,却展现出野心勃勃的哲学层面的抽象追索,《日夜书》则第一次正面追忆知青自己的青春和现实。近20年的时间,仅通过三部内容侧重点各不相同的长篇小说全力呈现知青生活,显示出韩少功对创作有着耐心、慎重的整体考量。《日夜书》体现出向感性、诗意和文学性的谨慎回归,尤其小说中有关小安子和马楠的刻画,流露出对于人生中忧伤"诗意"小心翼翼的呵护,这种欲说还休的情感流露,在以前韩少功的创作中,几乎不曾出现。
关键词
韩少功
《日夜书》
感性
诗意
文学性
Keywords
Han
Shaogong
The
book
of
day
and
night
sensibility
poetic
quality
literariness
分类号
I207.4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韩少功笔下的安燕形象解读
4
作者
余立勋
机构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出处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2期78-81,共4页
文摘
在长篇小说《日夜书》中,韩少功塑造了一位特立独行的女性形象——安燕。当私奔一词的内涵被抽空而变成一种形式,其意义被赋予更多的是一种宣泄和寻找,安燕这一形象便通过三次私奔——家的逃离、农场的逃离、过去的逃离——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前面。
关键词
《日夜书》
安燕
私奔
逃离
Keywords
The
book
of
day
and
night
An
Yan
elopement
escape
分类号
I24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简论韩少功《日夜书》的悲剧意蕴
5
作者
金怡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出处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第3期23-26,共4页
文摘
韩少功在花甲之年重新回归知青题材,创作了长篇小说《日夜书》,书中塑造了诸多知青形象和知青子女形象。不管是知青下放时代的艰辛悲苦,还是知青返城后的平庸悲凉,抑或是知青子女的脆弱悲哀,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物命运都呈现出丰赡沉郁的悲剧意蕴。《日夜书》将观照视阈延伸至知青子女一代,拓展和深化了知青题材写作。作者圆融通达的人生观,使悲剧意蕴更沉郁深邃。
关键词
《日夜书》
知青
知青子女
悲剧
Keywords
The
book
of
day
and
night
The
Educated
Youth
The
children
of
the
Educated
Youth
tragedy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韩少功《日夜书》读解
曹海月
罗如春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私奔与乌托邦的幻灭——《日夜书》关于理想和后知青的叙事
彭超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日夜书》:向感性、诗意和文学性的谨慎回归
刘继业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韩少功笔下的安燕形象解读
余立勋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简论韩少功《日夜书》的悲剧意蕴
金怡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