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仪礼·士昏礼》用雁问题新证 被引量:8
1
作者 胡新生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3-36,共14页
清代一些学者基于鸿雁难以猎获等考虑,认为《仪礼.士昏礼》所记礼物“雁”是指家鹅。这种解释不符合礼书原义和周代礼俗。《仪礼》有“雁”和“舒雁”(鹅)对称之例;汉初婚礼使用鸿雁系上承周礼;周人具备短期饲养鸿雁的能力,下层贵族又... 清代一些学者基于鸿雁难以猎获等考虑,认为《仪礼.士昏礼》所记礼物“雁”是指家鹅。这种解释不符合礼书原义和周代礼俗。《仪礼》有“雁”和“舒雁”(鹅)对称之例;汉初婚礼使用鸿雁系上承周礼;周人具备短期饲养鸿雁的能力,下层贵族又多在秋末春初举行婚礼,取用鸿雁并不困难。这三方面事实足以证明《士昏礼》之“雁”本是特指鸿雁。婚礼用雁是在社会高度重视射猎技能和勇武品质的背景下产生的礼俗,“纳采用雁”的原始意义是把鸿雁这种猎物作为求婚者精于射技,具备社会和家庭责任能力的一种象征,汉代及后世学者从鸿雁的生理特性着眼对用雁象征意义的解释均属附会。战国礼书所载用贽等级带有设计成分,依据此种等级得出的“士级婚礼用雁属于临时使用大夫礼仪”的观点不足凭信,婚礼用雁应是周代各级贵族共用的通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代婚礼 用雁礼俗 《仪礼·士昏礼》
下载PDF
日常生活的结构与意义《礼记·曲礼》的社会学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吴柳财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4-80,共27页
社会人类学对于礼与仪式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日常社会生活和加深对社会结构的理解,因为研究所侧重的仪式过程激活了人在社会交往和互动中的实践主体性。通过对《礼记·曲礼》的社会人类学解读,我们发现,人的日常生活具有社会结构... 社会人类学对于礼与仪式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日常社会生活和加深对社会结构的理解,因为研究所侧重的仪式过程激活了人在社会交往和互动中的实践主体性。通过对《礼记·曲礼》的社会人类学解读,我们发现,人的日常生活具有社会结构与时间性这些基本要素,礼制结构内含复杂的人伦结构与天人关系,以及丰富的时间体验。礼所体现的情感与意义是社会生活之神圣感的源泉,礼仪就是将人和社会带入这种境界的手段与过程。这种尝试性的解读意在将传统礼仪纳入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人类学 《礼记·曲礼》日常生活“社会-时间”结构 意义
下载PDF
絜矩:一个已消亡的文化概念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振宏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26,共10页
“絜矩之道”是《礼记·大学》篇所提出的一个思想文化概念,后经朱熹的重新阐发,在宋元明清时代有重要影响。其基本含义有君子应重视对人民大众行为的师范表率作用、恕道、均平思想等。但是,这个文化概念在近代以后则湮灭不彰。其... “絜矩之道”是《礼记·大学》篇所提出的一个思想文化概念,后经朱熹的重新阐发,在宋元明清时代有重要影响。其基本含义有君子应重视对人民大众行为的师范表率作用、恕道、均平思想等。但是,这个文化概念在近代以后则湮灭不彰。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基本思想内涵被消解在已有的更成熟的也更为深刻的文化概念中,它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均平”思想的另一种解说,而缺乏一个文化概念所应具有的独立性品格。思想的历史证明,思想概念的生命力,永远属于那些新生的富有活力的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絜矩之道 《礼记》 《大学》 儒家思想 朱熹 均平思想
下载PDF
《论语》孔学关系考论 被引量:9
4
作者 吴天明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7-114,共8页
孔子生活在国家治理由政教一体向世俗政治转变的关键历史节点上,既是六代最后的政教古儒,又是春秋至今最早的政治新儒,故其语录既有政教杂糅的特点,也有世俗政治的倾向。弟子后学选编《论语》,不仅剔除了孔子的大量宗教语录,也未收录他... 孔子生活在国家治理由政教一体向世俗政治转变的关键历史节点上,既是六代最后的政教古儒,又是春秋至今最早的政治新儒,故其语录既有政教杂糅的特点,也有世俗政治的倾向。弟子后学选编《论语》,不仅剔除了孔子的大量宗教语录,也未收录他政治研究、历史研究的所有长篇语录,只选取了部分短小零星的政治语录。其目的应是:其一,凸显孔子世俗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的形象,使孔学完全成为世俗政治学;其二,让通俗易懂、短小易记的《论语》成为孔学的“普及本”,理论性很强的长篇语录成为孔学的“学术本”,二者共同确立孔学作为六代之学、六艺之学的理论总结和后世政教文史哲等学科理论渊薮的历史地位。《论语》选编工作对提升孔子形象和孔学地位的重大贡献,即在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编辑 战国诸子 《礼记》 《大戴礼记》 世俗政治
下载PDF
论《礼记》与《孔子家语》的关系 被引量:4
5
作者 陈剑 黄海烈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5年第4期59-64,共6页
《孔子家语》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伪书。1973年河北定县西汉中山王墓出土了《儒家者言》一篇,内容与《家语》相关,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也出土了与《家语》有关的简牍。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家语》不伪。本文校勘了《家语》与《礼... 《孔子家语》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伪书。1973年河北定县西汉中山王墓出土了《儒家者言》一篇,内容与《家语》相关,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也出土了与《家语》有关的简牍。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家语》不伪。本文校勘了《家语》与《礼记》中相同的篇章,检视了《家语》与《礼记》的三种可能性,《礼记》与《家语》在文本上存在极大差异,绝不是王肃伪作了《家语》,也绝不会是《礼记》抄袭了《家语》,二者都是流传有本的。儒家文献都来自于原始的弟子笔记,对这些原始材料的编撰,形成单篇的儒家文献,这些单篇的文献分合不定,不同的人据以编订不同的集子,从而形成《礼记》《大戴礼记》。《家语》编撰者所据以编订《家语》的材料同《礼记》相同,而不是抄袭《礼记》。二者出现相同的部分也正是缘于此。《家语》是众多伪书中久成铁案的一部,对它的正名应当警醒我们对伪书的理解,反思什么是“伪”,怎样定义“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记 孔子家语
下载PDF
《礼记》中的传统礼仪教育方法及其现代价值 被引量:9
6
作者 罗晓林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2011年第3期108-110,共3页
西周是传统礼仪教育一个里程碑式的时期。《礼记》中记载了西周传统礼仪教育的许多事例及方法,其礼仪教育目标明确,社会推广渠道丰富而富有成效,对现代礼仪教育起到很好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关键词 《礼记》 礼仪教育 启示
下载PDF
礼器略说 被引量:8
7
作者 关长龙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25,共10页
礼器作为礼学传统中的一个概念,因被用于多种语境而致意义所指不一,给礼学的结构理解和实践操作带来了很多困扰。以《礼记·乐记》所论之礼学三要素"礼情"(礼意)、"礼文"(礼仪)和"礼器"为据,结合中... 礼器作为礼学传统中的一个概念,因被用于多种语境而致意义所指不一,给礼学的结构理解和实践操作带来了很多困扰。以《礼记·乐记》所论之礼学三要素"礼情"(礼意)、"礼文"(礼仪)和"礼器"为据,结合中华礼学发展史和当代人类学对民间礼仪活动的田野观察,对其所述的"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加以分疏,可发现传统礼器的概念应包括用来进献给行礼对象的实物和承载此实物的"包装",以及寄寓在此实物及"包装"上的等级制度和文彩形态三个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学 礼器 制度 文章 《礼记》 礼仪 礼意
原文传递
《礼记·月令》的比较神话学解读——以仲春物候为例 被引量:6
8
作者 叶舒宪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10,共6页
《礼记.月令》是古人根据天象和物候来安排自己礼仪行为及社会生活的历书。其中的“鹰化为鸠”与远古女神信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立陶宛民间杜鹃化鹰的传说为解释汉族“鹰化为鸠”、“鸠化为鹰”提供了线索。而句芒司命神不仅具有人面... 《礼记.月令》是古人根据天象和物候来安排自己礼仪行为及社会生活的历书。其中的“鹰化为鸠”与远古女神信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立陶宛民间杜鹃化鹰的传说为解释汉族“鹰化为鸠”、“鸠化为鹰”提供了线索。而句芒司命神不仅具有人面鸟身的特征,在原型谱系中和司生命与繁殖的地母神有象征性的认同关系,而且是生命、生殖、春天女神的化身。伏羲蛇身熊号与再生女神变化周期相关,它是生育女神的化身。比较神话学的视野、知识对上古中国丰富的礼书经典具有再认识的作用;古文献解读应提倡三重证据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记·月令》 比较神话学 古代典籍 三重证据法
下载PDF
凌廷堪《礼经释例》研探
9
作者 潘斌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12-120,共9页
凌廷堪《礼经释例》所释之例既有名物,亦有行礼之向位,还有仪节之开展。其分类的标准,既不是吉、凶、军、宾、嘉五礼,亦不是冠、昏、丧、祭、乡、射、朝、聘八礼,而是将《仪礼》整本书所记诸礼的名物、向位、仪节进行重新分类。全书所... 凌廷堪《礼经释例》所释之例既有名物,亦有行礼之向位,还有仪节之开展。其分类的标准,既不是吉、凶、军、宾、嘉五礼,亦不是冠、昏、丧、祭、乡、射、朝、聘八礼,而是将《仪礼》整本书所记诸礼的名物、向位、仪节进行重新分类。全书所释例二百四十六则,其所依据者主要是《仪礼》经文和注疏,并间引《周礼》《礼记》经文和注疏以及其他经籍子书。《礼经释例》在《仪礼》之例的探讨方面有集大成意义,其于《仪礼》之例的归纳以及于《仪礼》之校勘有助于来学。《礼经释例》并非完美无缺,其于《仪礼》经文本身缺乏考察和反思,于经文无例。此外,《礼经释例》于仪节之考证有值得商榷之处。凌廷堪《礼经释例》是乾嘉时期《仪礼》研究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清代朴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学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凌廷堪 《仪礼》 《礼经释例》
下载PDF
《礼记》中的日常生活礼仪规范及现代启示
10
作者 艾红玲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期75-80,共6页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记载了先秦时期礼仪制度的产生、内容及变迁,其中有很多关于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规范,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仪表举止之礼,包括仪容端庄、举止稳重、衣冠得体、仪表整齐等;二是日常居家之礼仪,包括...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记载了先秦时期礼仪制度的产生、内容及变迁,其中有很多关于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规范,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仪表举止之礼,包括仪容端庄、举止稳重、衣冠得体、仪表整齐等;二是日常居家之礼仪,包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等;三是与人交往的礼节,包括待人接物之礼和公众场合之礼仪等。从这些礼节中体现出来了诚敬、孝道、尊人等道德精神内涵。这些日常生活礼仪规范及其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对当下我们的德育工作仍有启发,我们在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要做到注意从小事做起,善于立规矩,同时要利用礼文化,来提升德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记》 礼仪 日常生活 规范 道德 价值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中右与左的象征——以《礼记》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吴凤玲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8-174,共7页
《礼记》作为中国儒家文化的一部典籍,有多处关于左与右的论述,在相当程度上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左与右的象征的重要载体,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左与右的象征的意涵界定、源起流变和应用范围的重要基础。本文就试以《礼记》这... 《礼记》作为中国儒家文化的一部典籍,有多处关于左与右的论述,在相当程度上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左与右的象征的重要载体,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左与右的象征的意涵界定、源起流变和应用范围的重要基础。本文就试以《礼记》这部典籍为例,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左与右的各种象征表达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与右 象征人类学 文化象征 中国传统文化 《礼记》
原文传递
“冕无后旒”说考论 被引量:5
12
作者 丁鼎 于少飞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6-94,共9页
冕是古代帝王及其他贵族所戴的礼冠。所谓"冕旒",又叫作"玉藻",就是冕板之下所悬挂的以彩色丝绳贯穿起来的玉串。汉唐时期的郑玄、贾公彦、孔颖达等经学家均认为冕板前后皆垂有十二旒。而明儒王应电、清儒江永等则... 冕是古代帝王及其他贵族所戴的礼冠。所谓"冕旒",又叫作"玉藻",就是冕板之下所悬挂的以彩色丝绳贯穿起来的玉串。汉唐时期的郑玄、贾公彦、孔颖达等经学家均认为冕板前后皆垂有十二旒。而明儒王应电、清儒江永等则据《大戴礼记》"冕而前旒,所以蔽明"而断定冕无后旒。此后,"冕无后旒"说为后世众多学者所信从,几成定谳。考诸文献,揆诸情理,便可发现"冕无后旒"说并不可信据。首先,《大戴礼记》所谓"冕而前旒,所以蔽明",只是说冕之前旒有"蔽明"的功能,而并非说"冕无后旒"。其次,西汉初年叔孙通《汉礼器制度》和东汉刘熙《释名》等明确讲冕前后均有旒;而且唐代阎立本所绘《历代帝王图》中的冕及宋代聂崇义《新定三礼图》等所绘制的冕图也前、后都有旒;1971年山东邹城明代鲁荒王墓出土的一顶王冕也有后旒。复次,从制作工艺与穿戴角度来看,规格最高的冕前旒最多可达144颗玉珠,重量相当大,如果没有后旒,那么冕板后端的重量几乎为零,冕板前后重量失衡,整个冕势必会倾覆,很难稳定地戴在头部。因此,"冕无后旒"说难以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冕旒 礼记 玉藻 江永
原文传递
西周《大武》乐章及其演变考论 被引量:5
13
作者 祝秀权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6-80,共5页
西周《大武》乐章曾经过武王、成王、康王三代的演变和逐步增益。《大武》所奏六诗均保存于今《诗经.周颂》中。《武》即武王时之《大武》;成王时把武王克商后所作四首颂诗全部配用于《大武》;康王时"定乐歌"又增益成王时所... 西周《大武》乐章曾经过武王、成王、康王三代的演变和逐步增益。《大武》所奏六诗均保存于今《诗经.周颂》中。《武》即武王时之《大武》;成王时把武王克商后所作四首颂诗全部配用于《大武》;康王时"定乐歌"又增益成王时所作二诗入《大武》,《左传》、《礼记》等所言六成《大武》即定型于此时。《大武》乐章的发展演变,既符合古乐发展演变的实情,亦符合古人用诗的实情和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 《大武》 《左传》 《礼记》 增益
下载PDF
也谈“礼俗互动”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1
14
作者 邓声国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9,157,共12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礼俗互动”说引发了中国思想史研究者和民俗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大大推进了中国传统社会研究。然而学者们在“礼”“俗”二者之间关系的描述上,以及“礼俗”概念的范畴与性质界定上,往往存在一定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礼俗互动”说引发了中国思想史研究者和民俗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大大推进了中国传统社会研究。然而学者们在“礼”“俗”二者之间关系的描述上,以及“礼俗”概念的范畴与性质界定上,往往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事实上,“礼”与“俗”具有交融性或交叉性,并非国家礼制和民众文化间的截然对立;作为一个独立概念的“礼俗”,存在贵族礼俗、士族礼俗、官僚礼俗、庶民礼俗等多种类型;礼俗是历代各级统治者“以礼化俗”的产物,发挥着“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作用。《仪礼》作为礼学重要原典,有其独特的行文方式和意义非凡的礼意元素,对后世国家礼制与庶民礼俗等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俗 礼俗互动 《仪礼》
原文传递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缁衣》引《诗》异文考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2-78,共7页
上海博物馆最近公布了该馆所藏并整理的一批“战国楚竹书”材料,其中包括《礼记·缁衣》篇等重要经学文献。作为差不多同时代、存在文献学上宛密关联的出土材料《郭店楚墓竹简》也保存了《礼记·缁衣》篇文字。两种出土文本记... 上海博物馆最近公布了该馆所藏并整理的一批“战国楚竹书”材料,其中包括《礼记·缁衣》篇等重要经学文献。作为差不多同时代、存在文献学上宛密关联的出土材料《郭店楚墓竹简》也保存了《礼记·缁衣》篇文字。两种出土文本记载的《礼记·缁衣》所援引的今本《诗经》有关文字,也都赖以保存,本文以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对校,对上具文献中引《诗经》部分的异文作了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博物馆藏本 《战国楚竹书·缁衣》 《诗经》 异文 《礼记·缁衣》 考证
下载PDF
论《诗》教——经学与中国文论范畴系列研究之三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桐生 《中国诗歌研究》 2002年第1期85-98,324,共15页
本文认为《诗》教思想在上古时代就已经开始萌芽,《礼记·经解》将其提炼成一个重要的经学理论范畴,《毛诗序》最后完成了《诗》教理论,使之成为影响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的一个经学文论核心范畴。
关键词 《诗》教 《礼记·经解》 《毛诗序》
原文传递
《韩诗外传》与《周易》 被引量:3
17
作者 连劭名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23,共11页
《韩诗外传》融合了多家思想,其中,与《周易》更是密切相关,在强调行有所止、卑己虚怀、简朴平夷、迁善改过、推己及人、损盈益谦、困用贤人、穷变通达、恒守其德、慎始有终、反求诸己、颐养安命的思想上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
关键词 《韩诗外传》 《周易》 《礼记》 《诗经》
下载PDF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问题检讨与新论 被引量:3
18
作者 丁四新 《江汉学术》 CSSCI 2020年第4期92-101,共10页
今人或认为"刑不上大夫"非先秦古法,或将《曲礼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两句分读,或将它们理解为"礼不施行于庶人之下,刑不施行于大夫之上"。根据竹书《尊德义》可知,这几种意见都是不正... 今人或认为"刑不上大夫"非先秦古法,或将《曲礼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两句分读,或将它们理解为"礼不施行于庶人之下,刑不施行于大夫之上"。根据竹书《尊德义》可知,这几种意见都是不正确的。从历史主义的眼光看,相对意义上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说法是存在过的,但是在中国古代绝对意义上的"礼不下庶人"或"刑不上大夫"的说法是不存在的。从用意看,贾谊、司马迁认为"刑不上大夫"的主张是为了"励节",以保持士大夫阶层的人格尊严;而郑玄、张逸则将其理解为"《刑书》不上大夫",且与"励节"说不相冲突。郑玄说更为博大,且来源更早。竹书"刑不逮于君子,礼不逮于庶人"说法的发现,有助于"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问题的解决,前者包含较强的道德主义味道,而后者则纯从社会身份而言,容易令人反感。另外,竹书这两句话的出现更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不下庶人 刑不上大夫 《礼记》 《尊德义》 郭店简
下载PDF
《礼记》与现代精神文明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逵夫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共7页
《礼记》是从先秦至西汉关于《仪礼》解说、发挥文字的汇集,是我国秦汉以前的社会生活史和生活习俗、礼仪制度、人生经验的总结。有些论述有很高的概括性,有相当的理论价值。它在今天除具有认识价值外,也可以使我们知道在家庭、社会交... 《礼记》是从先秦至西汉关于《仪礼》解说、发挥文字的汇集,是我国秦汉以前的社会生活史和生活习俗、礼仪制度、人生经验的总结。有些论述有很高的概括性,有相当的理论价值。它在今天除具有认识价值外,也可以使我们知道在家庭、社会交际和为人处世以至对待本职工作、处理同大自然的关系等方面有哪些优良传统应该继承和发扬。其中关于礼的原则的论述,对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和人类活动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记》 家庭伦理 社会礼仪 民族传统 精神文明 国学
下载PDF
形式·功能·思维:《礼记》饮食禁忌的文化阐释
20
作者 张露雨 《唐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2-98,共7页
《礼记》所载禁止食用的物品、实施禁忌的行为以及遵守禁忌的时间,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大传统禁忌领域的部分要素。这些禁忌具有调节人与神灵关系的宗教功能、调控人与集体关系的社会功能以及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功能,反映了古代先民... 《礼记》所载禁止食用的物品、实施禁忌的行为以及遵守禁忌的时间,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大传统禁忌领域的部分要素。这些禁忌具有调节人与神灵关系的宗教功能、调控人与集体关系的社会功能以及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功能,反映了古代先民以物及人的类比思维、主客交融的互渗思维以及调和阴阳的二元思维,对于建构中华礼制文明和延续民间文化小传统具有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记 禁忌 饮食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