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中国《史记》《汉书》民族思想比较研究综述 被引量:3
1
作者 夏民程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9-144,共6页
本文对建国后(主要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涉及《史记》与《汉书》民族思想比较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了研究的发展历程,展现了观点的交汇、歧异与碰撞,并且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史记 汉书 民族思想 比较研究 综述
原文传递
从悬泉置壁书看新莽羲和、纳言的职掌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4
2
作者 代国玺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7-152,共6页
始建国元年(9),新莽变革官制,置有九卿,其中六卿,据《汉书》所载,是以《尚书·尧典》为底本,更换前汉官称而来,即所谓"更名大司农曰羲和,后更为纳言;大理曰作士;太常曰秩宗;大鸿胪曰典乐;少府曰共工;水衡都尉曰予虞"。从... 始建国元年(9),新莽变革官制,置有九卿,其中六卿,据《汉书》所载,是以《尚书·尧典》为底本,更换前汉官称而来,即所谓"更名大司农曰羲和,后更为纳言;大理曰作士;太常曰秩宗;大鸿胪曰典乐;少府曰共工;水衡都尉曰予虞"。从出土汉简来看,《汉书》就此事的记载是不全面的。新莽羲和其实是由西汉大司农和汉末所置羲和合并而来,它既掌钱谷,也负责颁下诏令。而新莽秩宗本由西汉太常与宗正组成,新莽典乐与西汉大鸿胪的职掌亦颇有不同。整体来看,这次调整实际上不仅涉及到名号,而且涉及到职掌与僚属,其变动是整体性的。相比西汉大司农、秩宗等六官,新莽六卿基本属于新事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莽 《汉书》 羲和 纳言
下载PDF
浅析司马迁、班固游侠思想的差别及其原因——以《史记·游侠列传》《汉书·游侠传》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付昀夕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36-40,共5页
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在游侠思想上存在着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他们对于游侠的评价,同时也体现在对于游侠形象的描写。造成司马迁、班固游侠思想差异的原因是多样的,究其根源,两人的思想倾向、学术背景和身处的社会环... 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在游侠思想上存在着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他们对于游侠的评价,同时也体现在对于游侠形象的描写。造成司马迁、班固游侠思想差异的原因是多样的,究其根源,两人的思想倾向、学术背景和身处的社会环境的差异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汉书》 游侠
下载PDF
《汉书》版本史考述 被引量:3
4
作者 倪小勇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2-146,共5页
《汉书》因其成书年代久远,经过历代传抄翻刻,形成了复杂的版本体系。版本研究是《汉书》文献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内容,运用历史文献学的基本知识,以传统版本学的研究为基础,考述《汉书》版本源流及其相互间的承继关系,较为客观地揭示了... 《汉书》因其成书年代久远,经过历代传抄翻刻,形成了复杂的版本体系。版本研究是《汉书》文献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内容,运用历史文献学的基本知识,以传统版本学的研究为基础,考述《汉书》版本源流及其相互间的承继关系,较为客观地揭示了《汉书》的版本体系,对《汉书》研究者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 版本源流 宋刻本
下载PDF
《汉书》的中古传播及其经典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君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4-72,共19页
《汉书》在中古的传播表明,中古时期,人们有一个"汉代情结"。时人对《汉书》的认识,蕴含着他们对汉帝国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认同。作为秦汉帝国制度和思想的结晶,《汉书》这一"包举一代"的新制作,其流行程度超过《史记... 《汉书》在中古的传播表明,中古时期,人们有一个"汉代情结"。时人对《汉书》的认识,蕴含着他们对汉帝国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认同。作为秦汉帝国制度和思想的结晶,《汉书》这一"包举一代"的新制作,其流行程度超过《史记》,并成为新经典,治道镜鉴意义之外,还在于它文字典雅和法度严整,而后者正契合了六朝隋唐的贵族文化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 中古 汉代情结 经典化
下载PDF
论“四史”的人物语言描写 被引量:1
6
作者 汪耀明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67-71,共5页
"四史"描写人物语言力求符合人物的身份和经历,表现人物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状态,从而展示出写人叙事的入神之处。因此,所写人物大多活灵活现,个性鲜明独特。这些人物一开口说出各自非说不可的话,就清楚地显现自身的性格,使人闻... "四史"描写人物语言力求符合人物的身份和经历,表现人物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状态,从而展示出写人叙事的入神之处。因此,所写人物大多活灵活现,个性鲜明独特。这些人物一开口说出各自非说不可的话,就清楚地显现自身的性格,使人闻其言而知其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人物语言
下载PDF
中华书局标点本《汉书·郊祀志》及《后汉书·礼仪志》、《祭祀志》标点商兑 被引量:1
7
作者 姚远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99-102,共4页
两汉书之《礼乐(仪)志》、《祭祀志》详尽记载了西汉和东汉两朝的各种宫廷礼仪,它上承秦汉,下启后世,对中国古代宫廷礼制的发展影响深远,是研究秦汉制度史的重要资料。由于制度史部分涉及较多典制名物,较为复杂,故点校起来难免有讹误。... 两汉书之《礼乐(仪)志》、《祭祀志》详尽记载了西汉和东汉两朝的各种宫廷礼仪,它上承秦汉,下启后世,对中国古代宫廷礼制的发展影响深远,是研究秦汉制度史的重要资料。由于制度史部分涉及较多典制名物,较为复杂,故点校起来难免有讹误。今就中华书局标点本两汉书《礼乐(仪)志》、《郊祀志》、《祭祀志》16处标点问题进行商榷,以供学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 后汉书 礼乐志 郊祀志 祭祀志 标点商兑
下载PDF
略论贾谊的时代与贾谊的文学 被引量:1
8
作者 刘跃进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10-18,共9页
贾谊是西汉前期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通过《新书》,可窥其辞赋、散文特点以及学术传承与文学贡献。具体来说,《史记》《汉书》本传所载《吊屈原赋》《鵩鸟赋》可以反映贾谊的辞赋创作特色;贾谊的散文创作则以《汉书》本传所载《陈政事... 贾谊是西汉前期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通过《新书》,可窥其辞赋、散文特点以及学术传承与文学贡献。具体来说,《史记》《汉书》本传所载《吊屈原赋》《鵩鸟赋》可以反映贾谊的辞赋创作特色;贾谊的散文创作则以《汉书》本传所载《陈政事疏》及《史记·秦始皇本纪》末段附《过秦论》等为代表。从其学术传承与文学贡献来看,贾谊不是纯儒,他的政治思想、学术理念主要源于荀子、李斯和张苍之学,文学创作则深受《左传》影响,汪洋恣肆,极富感染力。总之,贾谊的思想、创作对两汉学术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文学 汉赋 荀子 贾谊 《新书》 《过秦论》 《史记》 《汉书》
下载PDF
《汉书》文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2
9
作者 潘定武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73-77,共5页
《汉书》文学研究从古至今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历程,古代《汉书》研究历史,多为零星的评述与感悟,以简要概括与评点的方式为主,而缺乏系统研究,但总体评价较高。现代以来,特别在当代,较之《史记》文学研究的全面繁荣,《汉书》文学研究不但... 《汉书》文学研究从古至今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历程,古代《汉书》研究历史,多为零星的评述与感悟,以简要概括与评点的方式为主,而缺乏系统研究,但总体评价较高。现代以来,特别在当代,较之《史记》文学研究的全面繁荣,《汉书》文学研究不但相对冷落得多,而且更缺乏一种整体性的宏观架构和综合研究,对《汉书》的文学评价至今仍基本在低调徘徊。扭转《汉书》文学研究状况的根本前提,是必须承认《汉书》在文学史上也应有其独立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 文学研究 评论
下载PDF
《汉书》中“胸”的语义场
10
作者 郭玲玲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96-100,共5页
《汉书》中的"胸"语义场有"乳、榖、重、胸(匈)、膺、臆、心"等词。这些词在义项和语法功能上,有的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则渐趋隐没。
关键词 汉书 核心词
下载PDF
拓展历史编纂学研究之方法论思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其泰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2-128,共7页
中国历史编纂学是正在建设的一门学科。拓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关键所在是不能将之视为单纯的技术问题,而亟须加强对其哲理层面的思考,深入发掘史学名著的成就,认真总结中国历史编纂学的优良传统和人文精神。当前尤应深入探索以下四项有效... 中国历史编纂学是正在建设的一门学科。拓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关键所在是不能将之视为单纯的技术问题,而亟须加强对其哲理层面的思考,深入发掘史学名著的成就,认真总结中国历史编纂学的优良传统和人文精神。当前尤应深入探索以下四项有效的研究途径:第一,贯彻发展观点,将创始时期的特征与以后的纵向发展联系起来考察;第二,确立整体观念,深入总结史学名著所蕴涵的深邃哲理与高度审美价值;第三,贯彻“历史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克服偏颇之见;第四,运用比较研究方法,阐释传统史学精华在历史变局面前所具有的应变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编纂学 《春秋》 《史记》 《汉书》 《文史通义》
下载PDF
《史记》《汉书》之董仲舒书写析较
12
作者 董金裕 《衡水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1-15,共5页
《史记》《汉书》皆记述董仲舒之生平及成就,《史记》将之置于《儒林列传》中,《汉书》则为之单独立传。《史记》所载稍简,共六项;《汉书》则颇详细,增减为八项,较诸《史记》,所增项目虽然有限,但篇幅则多达二十余倍。究其原因,一是《... 《史记》《汉书》皆记述董仲舒之生平及成就,《史记》将之置于《儒林列传》中,《汉书》则为之单独立传。《史记》所载稍简,共六项;《汉书》则颇详细,增减为八项,较诸《史记》,所增项目虽然有限,但篇幅则多达二十余倍。究其原因,一是《史记》《汉书》虽皆为正史,但两者由于所记起讫之年代,以及是否获得官方认可,在性质上有所不同;二是司马迁、班固两人对董仲舒之学的了解及影响程度不同。两人或导其源,或浚其流,皆对表彰董仲舒之学及其对儒学的贡献卓有功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史记》 《汉书》 班固 儒学
下载PDF
“文本流动”与“赋家建构”——以西汉辞赋八家为例试论汉初文人赋学地位之升降
13
作者 孙少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6-153,共8页
中国古代文本的流动性,在造成某一文本自身发生变化的同时,也会出现该文本不断被改写、续写或重写的可能,从而形成不同的“文本簇”。在这个过程中,文本的“史实价值”与“教化功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列西... 中国古代文本的流动性,在造成某一文本自身发生变化的同时,也会出现该文本不断被改写、续写或重写的可能,从而形成不同的“文本簇”。在这个过程中,文本的“史实价值”与“教化功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列西汉赋八家,其中陆贾、枚皋、东方朔具有因后世建构而进入西汉著名赋家行列的特点。这体现了“文本流动”与“赋家建构”的典型特征。从理论角度看,这种现象体现了文本背后深刻的社会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流动 赋家建构 《史记》 《汉书》 《文心雕龙》
下载PDF
“温明”新考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洁圆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11-16,共6页
王念孙《读书杂志》的"温明"一条认为"温明"下脱"秘器"二字,"温明"究竟为何物,考古学界多认为它与漆面罩有关,通过对有关文献的梳理排查,可以推断"温明"应是规格极高的葬具,并非漆... 王念孙《读书杂志》的"温明"一条认为"温明"下脱"秘器"二字,"温明"究竟为何物,考古学界多认为它与漆面罩有关,通过对有关文献的梳理排查,可以推断"温明"应是规格极高的葬具,并非漆面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 温明秘器 葬具
下载PDF
《汉志·六艺略》“至于五学,世有变改,犹五行之更用事焉”新解
15
作者 孙振田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13-120,共8页
将《汉志·六艺略》的大序所称的“至于五学,世有变改,犹五行之更用事焉”解为《乐》等五学为人所用或发挥作用时像五行的运转那样更替轮回、循环往复,不能成立。“世有变改”之“变改”指的是五学作为一个整体,随着时代的不同或存... 将《汉志·六艺略》的大序所称的“至于五学,世有变改,犹五行之更用事焉”解为《乐》等五学为人所用或发挥作用时像五行的运转那样更替轮回、循环往复,不能成立。“世有变改”之“变改”指的是五学作为一个整体,随着时代的不同或存在、可见,或灭息不见、隐而不显。“至于五学,世有变改,犹五行之更用事焉”,是指五学作为相须而备的一个整体,因时代之更替,其存在、可见与灭息不见、隐而不显就像五行的运转那样,也更替轮回、循环往复。“至于五学,世有变改,犹五行之更用事焉”,是刘歆从形而上的高度对五学虽经历挫折但最终还是为王者及人们所采用、所重视所做的思考与阐发,反映出刘歆对五学在未来的世代仍会得到采用与重视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志·六艺略》 变改 可见 灭息不见 循环往复
下载PDF
《汉书》颜注失误笺识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赛波 郑贤章 《河池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50-53,共4页
《汉书》是我国历史上一部十分重要的史书,历来为学界所重视。古往今来,注《汉书》的人不少,颜师古《汉书注》就是其中的代表作。颜师古《汉书注》的成绩巨大,但也有疏漏之处,文章对颜注中的一些失误进行了辨析。
关键词 汉书 训诂 颜师古
下载PDF
班固史学观念的转变与《汉书》体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家骥 《理论界》 2015年第2期121-125,共5页
断代史形式的确立既意味着班固思想的转变,也标志着中国史学的转型。《汉书》创立全新的官方史学范式。一方面它开创了记载单一王朝兴亡的断代史形式。既突出王朝的正统性,又便于保存官方政治文献。另一方面《汉书》改造了《史记》的叙... 断代史形式的确立既意味着班固思想的转变,也标志着中国史学的转型。《汉书》创立全新的官方史学范式。一方面它开创了记载单一王朝兴亡的断代史形式。既突出王朝的正统性,又便于保存官方政治文献。另一方面《汉书》改造了《史记》的叙述模式,削弱叙事性和个人色彩,创造出切合官僚制度运作方式的历史书写形式。这样,纪传体史书最终成为来源于王朝政治记录又服务于王朝政治运作的史学形式。班固史学思想的转变以及《汉书》的体例体现出东汉初期政治局势以及政治文化观念的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 断代史 史学范式 官僚制度 正史
原文传递
中华书局本《史记》、《汉书》标点纠误8则
18
作者 温玉春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7-128,共2页
秦汉魏晋时期,人们称呼官员,与一般的"官爵+姓名"格式不同的是,还有一种"姓名+行某职事"格式。如果不熟谙这种情况,就很容易在文献标点中发生错误。在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汉书》中,这种标点错误有多处存在。
关键词 行某职事 史记 汉书
下载PDF
唐以前《史记》与《汉书》注评考议
19
作者 孙文明 廖善维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96-99,共4页
梁启超认为两晋六朝"迁书既美善,引起学者研究兴味,社会靡然向风。"而著者在阅读《隋书·经籍志》过程中发现,唐代以前对《史记》和《汉书》的接受和研究著作极其不均等。事实是《史记》传者甚微,而《汉书》注家如云。文... 梁启超认为两晋六朝"迁书既美善,引起学者研究兴味,社会靡然向风。"而著者在阅读《隋书·经籍志》过程中发现,唐代以前对《史记》和《汉书》的接受和研究著作极其不均等。事实是《史记》传者甚微,而《汉书》注家如云。文章探讨唐代以前《汉书》和《史记》的接受情况,并分析"《史记》传者甚微,而《汉书》注家如云"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书·经籍志》 《史记》 《汉书》 原因 Jing Ji ZHI of SUI book
下载PDF
《汉书》所载苏武事迹的可靠性问题
20
作者 刘振刚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80-82,共3页
《新序·节士》苏武事迹的记载未必就是《汉书·李广苏建传》苏武事迹的史源。《新序·节士》所记苏武事迹的记载有虚构的成分,乃刘向“广陈虚事,多构伪辞”,其史料价值不可与《汉书》同日而语。
关键词 汉书 苏武 新序·节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