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0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0例四肢长管骨骨不连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48
1
作者 廖浩 方煌 +1 位作者 陈安民 罗永湘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6期1207-1209,共3页
[目的]探讨骨不连发生的原因。[方法]对60例骨不连病人的骨折类型、手术方式、内固定材料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导致骨不连的原因。[结果]因为患者自身因素导致骨不连的占8.3%;由于选用内固定器械不当或操作失误占81.6%;术后功能锻炼... [目的]探讨骨不连发生的原因。[方法]对60例骨不连病人的骨折类型、手术方式、内固定材料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导致骨不连的原因。[结果]因为患者自身因素导致骨不连的占8.3%;由于选用内固定器械不当或操作失误占81.6%;术后功能锻炼不当占10%。[结论]作者认为正确的使用内固定器械,熟练的运用手术技巧和术后科学的功能锻炼是防止骨不连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长管骨 骨折 骨不连 原因分析 术后功能锻炼 内固定器械 患者自身因素 内固定材料 骨折类型 手术方式
下载PDF
肱骨骨不连的原因分析及治疗 被引量:51
2
作者 刘建 王志刚 +3 位作者 孟国林 胡蕴玉 黄鲁豫 袁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95-399,共5页
目的探讨肱骨骨不连的原因和不同固定、植骨方法治疗肱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1例肱骨骨不连进行回顾性分析。固定方式:钢板内固定30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12例,单臂或组合式外固定架8例,异体骨板加螺钉内固定1例。植骨来源:自体髂... 目的探讨肱骨骨不连的原因和不同固定、植骨方法治疗肱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1例肱骨骨不连进行回顾性分析。固定方式:钢板内固定30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12例,单臂或组合式外固定架8例,异体骨板加螺钉内固定1例。植骨来源:自体髂骨植骨16例,重组合异种骨植骨(RBX)12例,自体髂骨联合RBX植骨17例,异体骨植骨2例,异体骨联合RBX植骨2例。结果51例患者中,2例失访。49例随访8个月~9年,平均4年7个月。总愈合率89.8%,钢板治疗组愈合率83.3%,外固定架治疗组愈合率100%,交锁髓内针治疗组愈合率100%。12例单独应用RBX植骨治疗肱骨骨不连全部愈合;自体髂骨联合RBX植骨15例愈合,愈合率88.2%;自体髂骨植骨14例愈合,愈合率87.5%。结论髓内针内固定或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肱骨骨不连较钢板优越,创伤小,固定确实,功能恢复满意;RBX植骨治疗骨不连,安全、无免疫排斥反应、生物相容性好,对促进骨愈合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 骨不连 外固定器 内固定 植骨术 手术治疗
原文传递
清创后Ⅰ期改良开放式松质骨移植治疗慢性骨髓炎 被引量:34
3
作者 陆维举 钱宏波 +6 位作者 李斌 曾晓峰 时宁文 许斌 陆萌 陈勇 赵建宁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88-290,共3页
目的 缩短慢性骨髓炎的疗程 ,提高其治疗效果。 方法 设计并采用清创后Ⅰ期改良开放式松质骨移植对 39例患者进行治疗。 结果  39例患者中 ,37例 (95 % )治疗成功 ,2例感染复发。 结论  (1)清创后Ⅰ期植骨的疗效与Ⅱ期植骨相似。... 目的 缩短慢性骨髓炎的疗程 ,提高其治疗效果。 方法 设计并采用清创后Ⅰ期改良开放式松质骨移植对 39例患者进行治疗。 结果  39例患者中 ,37例 (95 % )治疗成功 ,2例感染复发。 结论  (1)清创后Ⅰ期植骨的疗效与Ⅱ期植骨相似。 (2 )改良开放植骨创面小、愈合时间短、不需要植皮或皮瓣移植 ,与Papineau方法相比优势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创 改良开放式松质骨移植术 慢性骨髓炎 感染 手术方法
原文传递
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30
4
作者 赵鹏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5期729-730,769,共3页
目的:探讨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四肢创伤性骨折后骨不连患者按照患者按意愿分为对照组(n=20)与观察组(n=28),对照组接受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观察组接受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术后... 目的:探讨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四肢创伤性骨折后骨不连患者按照患者按意愿分为对照组(n=20)与观察组(n=28),对照组接受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观察组接受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术后随访半年,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但观察组治疗效果优秀、良好的例数较多;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但观察组未出现再骨折现象。结论:对于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使用带锁髓内钉加以固定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骨折 骨不连 带锁髓内钉 加压钢板
下载PDF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股骨干骨折带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 被引量:28
5
作者 张立元 张志国 +2 位作者 邢文钊 邸军 张纯朴 《实用骨科杂志》 2012年第6期506-509,共4页
目的通过对比性研究评价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股骨干骨折带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针对41例股骨干骨折带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患者采用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20例行髓内钉取出加滑槽植骨锁定加压... 目的通过对比性研究评价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股骨干骨折带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针对41例股骨干骨折带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患者采用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20例行髓内钉取出加滑槽植骨锁定加压钢板固定(A组),21例行断端周围植骨加锁定钢板辅助固定(B组),评估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植骨愈合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8~13个月随访,平均11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30±25)min、(90±17)min,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出血量分别为(436±60)mL、(304±37)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90%、95.2%,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股骨干骨折带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均可得到满意的疗效。骨折断端周围植骨加钢板辅助固定治疗的手术方法具有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手术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不连 股骨干骨折 植骨 髓内钉固定 锁定钢板
下载PDF
交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疗效及对患者围术期指标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25
6
作者 冉俊岭 段毅 +1 位作者 朱乐全 张延松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75-78,共4页
目的研究交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疗效及对患者围术期指标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1月—2019年5月诊治的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102例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给... 目的研究交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疗效及对患者围术期指标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1月—2019年5月诊治的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102例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给予加压钢板内固定术,观察组给予交锁髓内钉固定术。比较2组围术期指标、术后运动功能、生活质量和并发症情况,并评估手术效果。结果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1 d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相比,2组术后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安全有效,可较好的促进围术期指标改善,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交锁髓内钉固定术 骨不连 皮质醇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围手术期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经皮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四肢骨折骨不连 被引量:25
7
作者 童培建 厉驹 +1 位作者 瞿杭波 陈峥嵘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99-501,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四肢骨折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5月-2006年5月,对48例四肢骨干骨折骨不连患者采用经皮注射MSCs进行治疗。结果48例患者获3~48个月(平均12.6个月)随访,42例患者达到骨性... 目的探讨经皮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四肢骨折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5月-2006年5月,对48例四肢骨干骨折骨不连患者采用经皮注射MSCs进行治疗。结果48例患者获3~48个月(平均12.6个月)随访,42例患者达到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注射MSCs的时间)为4.7个月(3~6个月),X线显示骨折线消失和骨痂形成。结论经皮自体MSCs移植术是一种治疗四肢骨干骨不连的有效和安全的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 自体 骨髓基质干细胞 骨折 四肢 骨不连
原文传递
骨不连的防治 被引量:22
8
作者 袁志 刘建 《创伤外科杂志》 2011年第2期189-192,F0003,共5页
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骨不连,一直是骨科领域不断努力解决的难题。骨不连的预防主要是在骨折处理过程中正确理解并遵循生物学内固定(BO)原则,克服医源性致骨不连的因素。对骨不连的治疗要点:(1)断端处理、直接对合;(2)植骨重建;(3)适当... 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骨不连,一直是骨科领域不断努力解决的难题。骨不连的预防主要是在骨折处理过程中正确理解并遵循生物学内固定(BO)原则,克服医源性致骨不连的因素。对骨不连的治疗要点:(1)断端处理、直接对合;(2)植骨重建;(3)适当固定:强调外固定架应用;(4)必要时改善周围软组织床的血供;(5)合理的功能锻炼;(6)配合促进骨愈合的其他辅助治疗。上述原则和要点是有效防治骨不连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损伤 骨不连 预防 治疗
下载PDF
骨折不愈合的诊断及治疗建议 被引量:21
9
作者 吴航天 赵行琪 +1 位作者 胡岩君 余斌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9年第4期33-36,共4页
骨折的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能否成功愈合取决于多种内源和外源因子,愈合过程中的一些因素改变往往导致骨折的延迟愈合甚至骨不连。骨不连的发生率在5%~10%之间,随着严重损伤患者数量增多,骨不连发生率亦在随之增加。骨不连有很高的社... 骨折的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能否成功愈合取决于多种内源和外源因子,愈合过程中的一些因素改变往往导致骨折的延迟愈合甚至骨不连。骨不连的发生率在5%~10%之间,随着严重损伤患者数量增多,骨不连发生率亦在随之增加。骨不连有很高的社会经济负担,主要是由间接成本造成的,如由于治疗时间长而造成的生产力损失。近年来,对于骨不连发病的影响因素、诊断及治疗方式的研究加深了外科医师对骨不连的认识。随着对骨不连认识的不断深入,外科医师对骨折的早期处理也进行了改善,从而降低了骨不连发生的风险,另外对骨不连本身的处理方式也得以进一步改良。本文的目的即在于回顾目前已发表的文献,以期增加临床医师对骨不连这一骨折并发症的认识以及为临床上选择恰当合理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不连 骨替代材料 髓内钉 外固定架
下载PDF
骨欣肽(古欣肽)骨科临床应用106例分析 被引量:20
10
作者 陈允震 侯勇 汤继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1期1072-1074,共3页
目的 :观察骨欣肽 (古欣肽 )在治疗骨折、骨折不愈合、骨质疏松症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2 46例骨折、骨折不愈合、骨质疏松症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 10 6例 )和对照组 ( 14 0例 ) ,治疗组应用骨欣... 目的 :观察骨欣肽 (古欣肽 )在治疗骨折、骨折不愈合、骨质疏松症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2 46例骨折、骨折不愈合、骨质疏松症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 10 6例 )和对照组 ( 14 0例 ) ,治疗组应用骨欣肽 (古欣肽 ) ,通过 2组对比观察骨欣肽的临床疗效。结果 :骨折、骨折不愈合、骨质疏松症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优良率分别达到 87.5 %、73.7%、91.4%,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显著 (P <0 .0 5 )。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2组疗效无明显差异 ,但效果优良 (优良率分别为 87.5 %、71.4%) ,并分析其原因为所应用的臀中肌骨瓣与生物活性玻璃 (固骼生 )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也有较好的疗效。结论 :骨欣肽 (古欣肽 )可加速骨折愈合 ,调节骨代谢 ,治疗骨折、骨折不愈合、骨质疏松症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确切 ,无明显不良反应 ,是骨科理想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欣肱 骨科疾病 临床应用 疗效分析
下载PDF
股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11
作者 全宸良 娄盛涵 +3 位作者 刘勃 陈宇翔 张里程 唐佩福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430-432,共3页
目的探索股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9月本院骨科创伤病区住院的股骨骨折术后56例骨不连患者病例资料,选择骨折愈合(在本院行内固定取出术)患者56例作为对照组,并通过χ~2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 目的探索股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9月本院骨科创伤病区住院的股骨骨折术后56例骨不连患者病例资料,选择骨折愈合(在本院行内固定取出术)患者56例作为对照组,并通过χ~2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股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骨不连组吸烟、饮酒、开放伤和多发骨折患者人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多变量分析中,饮酒和骨折性质(开放性骨折、多发性骨折)是术后股骨骨折不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有吸烟史、饮酒史、开放性骨折和多发骨折的股骨骨折患者更应警惕术后骨不连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术后 骨不连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胫骨骨折髓内钉固定术患者血清FGF-2、IGF-1、 sICAM-1水平与骨折愈合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刘善明 赵元 +1 位作者 陈黎兵 胡涛 《创伤外科杂志》 2019年第11期846-849,共4页
目的研究胫骨骨折髓内钉固定术患者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与骨折愈合的关系。方法2017年3月-2018年7月重庆市开州区中医院骨二科收治行髓内钉固定术的胫骨... 目的研究胫骨骨折髓内钉固定术患者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与骨折愈合的关系。方法2017年3月-2018年7月重庆市开州区中医院骨二科收治行髓内钉固定术的胫骨骨折患者46例,男性25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37.47±7.42)岁;骨折AO分型:A型24例,B1型17例,B2型5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的血清FGF-2、IGF-1、sICAM-1水平并分析其与骨折愈合的关系。结果术后1d时,患者的血清FGF-2、IGF-1和sICAM-1浓度相较于术前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周时,血清FGF-2、IGF-1和sICAM-1浓度相较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不连和正常愈合者FGF-2、IGF-1和sICAM-1血清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三项检测预测骨不连的价值最高且术后4周为预测最优时间。结论胫骨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患者血清FGF-2、IGF-1下降而sICAM-1明显升高,联合三项指标在预测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具有重要价值,且术后4周为最佳预测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延迟愈合 血清浓度 骨不连
下载PDF
补肾活血汤联合骨搬移治疗胫骨骨折后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13
作者 王德 刘森 +3 位作者 李阳 曹泽宾 陈泷烨 王强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第3期62-66,80,共6页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汤联合骨搬移治疗胫骨骨折后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胫骨骨折后感染性骨不连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骨搬移技术治疗,术后给予常规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给予...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汤联合骨搬移治疗胫骨骨折后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胫骨骨折后感染性骨不连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骨搬移技术治疗,术后给予常规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给予补肾活血汤熏蒸+内服治疗,疗程3个月。记录2组疼痛、骨折端骨痂形成、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炎性反应指标并统计2组临床预后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级和平均分值均有显著改善,观察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差异(P <0. 05);观察组在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的骨痂评分分级和分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差异(P <0. 05); 2组治疗后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分级及平均分均优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差异(P <0. 05); 2组全血粘度(高、中、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清ICAM-1、IL-6、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观察组以上指标均低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差异(P <0. 05);观察组临床预后情况:骨折愈合时间、日常步行速度、术后并发症均优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差异(P <0. 05)。结论:在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骨折后感染性骨不连的基础上,采用补肾活血汤治疗能够显著缓解疼痛、促进骨折愈合,并改善局部血液流变学,抑制炎性反应,有利于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活血汤 骨搬移 胫骨骨折 感染性骨不连 血液流变学 炎性反应
下载PDF
两种手术治疗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杨朝旭 刘建恒 +4 位作者 张里程 李文毅 张巍 张立海 唐佩福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24-26,78,共4页
目的回顾分析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的疗效。方法 2009年6月-2013年6月河北省人民医院应用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的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患者92例,依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带锁髓内钉治疗组(n=48)和双钢板联合颗粒骨植入组(... 目的回顾分析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的疗效。方法 2009年6月-2013年6月河北省人民医院应用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的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患者92例,依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带锁髓内钉治疗组(n=48)和双钢板联合颗粒骨植入组(n=44);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手术情况、骨折愈合情况及膝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骨不连均达到骨折愈合,但是带锁髓内钉治疗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和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双钢板联合颗粒骨植入组(P<0.05),带锁髓内钉治疗组的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双钢板联合颗粒骨植入组(P<0.05)。结论与双钢板联合颗粒骨植入比较,带锁髓内钉治疗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骨不连 髓内钉 双钢板
下载PDF
实验性骨不连模型的制作 被引量:15
15
作者 林博文 徐忠世 +2 位作者 肖德明 卢小虎 杨大志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31-332,335,共3页
【目的】为骨不连的实验研究建立一种客观的动物实验模型。【方法】选取纯种新西兰大白兔 ,在前臂桡骨中段截除 1 5cm骨段 (包括骨膜 ) ,骨断端用骨蜡封闭髓腔 ,10周后经大体标本、病理组织学及X线检查确定骨不连形成情况。【结果】大... 【目的】为骨不连的实验研究建立一种客观的动物实验模型。【方法】选取纯种新西兰大白兔 ,在前臂桡骨中段截除 1 5cm骨段 (包括骨膜 ) ,骨断端用骨蜡封闭髓腔 ,10周后经大体标本、病理组织学及X线检查确定骨不连形成情况。【结果】大体标本肉眼观察、放射学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显示骨缺损区无骨性连接 ,为纤维瘢痕组织填充 ,骨端硬化。【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动物模型 ,具有骨不连的病理改变 ,符合骨不连的要求 ,故可以认为是一种可靠而实用的实验性骨不连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不连 动物模型 制作
下载PDF
肱骨骨不连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6
16
作者 甄平 刘兴炎 +3 位作者 王宏东 田琦 薛云 高明暄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9期806-808,共3页
目的探讨肱骨骨不连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1998年12月~2005年5月共收治肱骨骨不连患者25例,均为肱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生骨不连,其中3例并发骨髓炎,6例合并不同程度肱骨骨缺损,骨缺损长度为3~6cm。骨不连病程8个月~5年。15例行... 目的探讨肱骨骨不连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1998年12月~2005年5月共收治肱骨骨不连患者25例,均为肱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生骨不连,其中3例并发骨髓炎,6例合并不同程度肱骨骨缺损,骨缺损长度为3~6cm。骨不连病程8个月~5年。15例行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10例采用加压交锁髓内针进行肱骨固定并辅以自体骨植骨。结果术后25例均得到随访,时间6个月~6年2个月。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组中移植的腓骨段均与肱骨干形成骨性愈合,平均骨性愈合时间为3.1个月;交锁髓内针组平均骨愈合时间为3.8个月。按Crates和Whittle肩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腓骨移植组:优9例,良4例,差2例;交锁髓内针组:优5例,良3例,差2例。结论应用加压交锁髓内针辅以自体骨移植对硬化性肱骨骨不连是一种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对合并骨髓炎、大段骨缺损及严重骨质疏松的肱骨骨不连,采用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可一期进行修复与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 骨不连 骨移植 交锁髓内针
原文传递
Role of the Ilizarov non-free bone plasty in the management of long bone defects and nonunion: Problems solved and unsolved 被引量:14
17
作者 Dmitry Y Borzunov Sergei N Kolchin Tatiana A Malkova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20年第6期304-318,共15页
BACKGROUND Ilizarov non-free bone plasty is a method of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using the Ilizarov apparatus for external fixation which originated in Russia and was disseminated across the world. It has been used in... BACKGROUND Ilizarov non-free bone plasty is a method of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using the Ilizarov apparatus for external fixation which originated in Russia and was disseminated across the world. It has been used in long bone defect and nonunion management along with free vascularized grafting and induced membrane technique. However, the shortcomings and problems of these methods still remain the issues which restrict their overall use.AIM To study the recent available literature on the role of Ilizarov non-free bone plasty in long bone defect and nonunion management, its problems and the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in order to achieve better treatment outcomes.METHODS Three databases(Pub Med, Scopus, and Web of Science) were searched for literature sources on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free vascularized grafting and induced membrane technique used in long bone defect and nonunion treatment within a five-year period(2015-2019). Full-text clinical article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were selected for analysis only if they contained treatment results,complications and described large patient samples(not less than ten cases for congenital, post-tumor resection cases or rare conditions, and more than 20 cases for the rest). Case reports were excluded.RESULTS Fifty full-text articles and reviews on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were chosen.Thirty-five clinical studies containing large series of patients treated with this method and problems with its outcome were analyzed. It was found that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techniques provide treatment for segmental bone defects and nonunion of the lower extremity in many clinical situations, especially in complex problems. The Ilizarov techniques treat the triad of problems simultaneously(bone loss, soft-tissue loss and infection). Management of tibial defects mostly utilizes the Ilizarov circular fixator. Monolateral fixators are preferable in the femur. The use of a ring fixator is recommended in patients with an infected tibial bone gap of more than 6 cm. High rates of successfu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ne defect Ilizarov method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bone transport bone nonunion Free vascularized grafts Induced membrane technique complication
下载PDF
Recent biological trends in management of fracture non-union 被引量:13
18
作者 Khaled M Emara Ramy Ahmed Diab Ahmed Khaled Emara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5年第8期623-628,共6页
Bone regeneration is a complex, well-orchestrated physiological process of bone formation, which can be seen during normal fracture healing, and is involved in continuous remodelling throughout adult life. Currently,t... Bone regeneration is a complex, well-orchestrated physiological process of bone formation, which can be seen during normal fracture healing, and is involved in continuous remodelling throughout adult life. Currently,there is a plethora of different strategies to augment the impaired or "insufficient" bone-regeneration process, including the "gold standard" autologous bone graft, free fibula vascularised graft, allograft implantation, and use of growth factors, osteoconductive scaffolds, osteoprogenitor cells and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Improved "local" strategies in terms of tissue engineering and gene therapy, or even "systemic" enhancement of bone repair, are under intense investigation, in an effort to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of the current methods, to produce bone-graft substitutes with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that are as identical to normal bone as possible, to accelerate the overall regeneration process, or even to address systemic conditions, such as skeletal disorders and osteoporosis. An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the molecular and cellular events that occur during bone repair and remodeling ha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biologic agents that can augment the biological microenvironment and enhance bone repair. Orthobiologics, including stem cells, osteoinductive growth factors, osteoconductive matrices, and anabolic agents, are available clinically for accelerating fracture repair and treatment of compromised bone repair situations like delayed unions and nonunions. A lack of standardized outcome measures for comparison of biologic agents in clinical fracture repair trials, frequent off-label use, and a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these agents at the bone repair site have limited their efficacy in clinical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ICAL FRACTURE repair nonunion Cell therapy bone SUBSTITUTES
下载PDF
显微外科方法及加压固定治疗四肢长骨骨不愈合 被引量:14
19
作者 孙强 赵德伟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4年第6期379-381,共3页
目的 探讨四肢长管状骨骨不愈合的不同治疗方法。方法 对 72例肱骨、股骨及胫骨骨不愈合行带血管蒂骨膜 (骨 )瓣及松质骨植骨血管束植入术。结果  72例得到 1 3~ 2 9个月、平均 1 8 5个月随访。带血管蒂骨膜组 2 5例有 2 4例骨折愈... 目的 探讨四肢长管状骨骨不愈合的不同治疗方法。方法 对 72例肱骨、股骨及胫骨骨不愈合行带血管蒂骨膜 (骨 )瓣及松质骨植骨血管束植入术。结果  72例得到 1 3~ 2 9个月、平均 1 8 5个月随访。带血管蒂骨膜组 2 5例有 2 4例骨折愈合 ,时间为 3~ 4 5个月 ,平均为 3 6个月 ;带血管蒂骨瓣组 2 3例有 2 1例骨折愈合 ,时间为 3 5~ 5 7个月 ,平均为 4 2个月 ;松质骨植骨血管束植入组 2 4例有 2 0例骨折愈合 ,时间为 4~ 7 6个月 ,平均 4 5个月。结论 三种手术方法均有促进骨折愈合作用。其成骨能力以带血管蒂骨膜 (骨 )瓣较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外科 加压固定 四肢长骨 骨不愈合 治疗方法 临床资料
下载PDF
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混合万古霉素开放性植骨修复感染性胫骨缺损 被引量:14
20
作者 南宠 荆浩 +3 位作者 周岳 邱少东 伯宇 胡宁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5期4585-4592,共8页
背景:研究发现直径300-500μm微米结构的微小颗粒骨比直径4.0-5.0mm的经典颗粒骨更容易在非感染骨缺损中成活。目的:评价采用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混合万古霉素开放性植骨修复感染性胫骨骨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8例胫骨感染... 背景:研究发现直径300-500μm微米结构的微小颗粒骨比直径4.0-5.0mm的经典颗粒骨更容易在非感染骨缺损中成活。目的:评价采用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混合万古霉素开放性植骨修复感染性胫骨骨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8例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或骨不连患者,其中男23例,女5例,平均年龄35.2岁;胫骨上段19例,胫骨中段2例,胫骨下段7例;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病例17例,骨折术后感染合并骨不连11例。随访6-30个月观察创面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术后平均6周移植微小颗粒骨表面被肉芽组织覆盖,平均8周创面完全闭合,经植骨后骨缺损处均骨性愈合,2例骨折愈合差,经二次植骨后达到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个月。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及药敏反应。表明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混合万古霉素开放性植骨修复治疗感染性胫骨缺损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组织工程骨材料 自体微小颗粒骨 骨移植 感染 骨缺损 骨不连 抗生素 省级基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