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52篇文章
< 1 2 20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浓度的骨碎补总黄酮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35
1
作者 舒晓春 刘君静 +1 位作者 朱丹华 庞天骄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61-1264,共4页
目的:通过在体外条件下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实施干预诱导,探寻骨碎补总黄酮对BMSCs的成骨诱导分化能力及不同浓度下可能存在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应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对BMSCs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流式细胞术对BMSCs进行鉴... 目的:通过在体外条件下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实施干预诱导,探寻骨碎补总黄酮对BMSCs的成骨诱导分化能力及不同浓度下可能存在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应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对BMSCs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流式细胞术对BMSCs进行鉴定,再通过设立含不同浓度骨碎补总黄酮条件培养基,分组对BMSCs进行干预,观察各组7d和14d碱性磷酸酶(ALP)的表达,同时通过ALP染色和矿化结节染色进行定性分析。结果:用全骨髓贴壁法成功分离获得了均一稳定的BMSCs,各浓度骨碎补总黄酮作用BMSCs7d和14d后,诱导不同程度的ALP表达,经10-5g/L骨碎补总黄酮诱导,ALP染色及矿化结节染色均阳性。结论:低浓度骨碎补总黄酮能促进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其ALP生成量随着骨碎补总黄酮浓度的降低大致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碎补总黄酮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细胞 细胞分化
下载PDF
丹参注射液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7
2
作者 余勤 连俊兰 郭莹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210-213,F0002,共5页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 SC 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采用贴壁筛选法分离rM SC s,并通过不断传代进行纯化和扩增培养。采用含丹参注射液的无血清Du lbecco改良E ag le培养基(DM EM)/F 12培养...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 SC 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采用贴壁筛选法分离rM SC s,并通过不断传代进行纯化和扩增培养。采用含丹参注射液的无血清Du lbecco改良E ag le培养基(DM EM)/F 12培养液诱导rM SC 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观察不同浓度丹参注射液对rM SC s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影响。通过观察rM SC s经诱导后细胞的形态变化和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 euN)、神经丝蛋白(NF M)、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来鉴定神经元样细胞。结果:经丹参注射液诱导后,rM SC s胞体收缩,突起伸出,形似神经元;免疫组化显示诱导出的神经元样细胞N euN、NF M表达阳性,GFAP阴性。丹参注射液在浓度为10 m l/L时的诱导作用最为显著。结论:丹参注射液可以在体外诱导rM SC 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其诱导分化率与丹参注射液的浓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元 丹参注射液 诱导分化 大鼠
下载PDF
桃红四物汤含药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成骨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28
3
作者 徐世红 谢兴文 +3 位作者 李宁 许伟 侯费祎 赵永利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713-2716,共4页
目的:分析桃红四物汤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5倍等效剂量桃红四物汤灌服大鼠14d,制备含药血清,以灌服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制得对照血清;采用贴壁筛选法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目的:分析桃红四物汤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5倍等效剂量桃红四物汤灌服大鼠14d,制备含药血清,以灌服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制得对照血清;采用贴壁筛选法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同时进行细胞表型鉴定,并以含药血清干预第3代BMSCs。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于干预后的第3、6、9、12天分别测定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干预后6d、11d、16d分别测定骨钙素(BGP)、Ⅰ型胶原(CoL-Ⅰ)、钙盐沉积量及钙化结节数,并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桃红四物汤含药血清明显促进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性分化,表现在该组的ALP活性、BGP、CoL-Ⅰ、钙盐沉积量和钙化结节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含药血清具有促进rBMSCs增殖和成骨性分化活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红四物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增殖 成骨分化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中医药通过调控骨代谢相关信号通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4
作者 黄荣兰 胡文彬 詹庆昊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41-250,共10页
股骨头坏死是一种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较为严重的骨科疾病,临床上难以治愈,预后较差,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不同原因引起的股骨头坏死涉及了体内多种代谢途径的紊乱。骨代谢相关信号通路异常转导造成的来源于骨髓的间... 股骨头坏死是一种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较为严重的骨科疾病,临床上难以治愈,预后较差,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不同原因引起的股骨头坏死涉及了体内多种代谢途径的紊乱。骨代谢相关信号通路异常转导造成的来源于骨髓的间充质干细胞异常增殖分化、骨代谢平衡失调、骨小梁破坏增加可能是引起股骨头坏死的重要原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多潜能干细胞,有良好的再生率,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是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基质重建的关键,对骨骼的重塑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传统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股骨头坏死方面的研究较多,并发现多种单味中药、中药单体及中药复方可以通过靶向信号分子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方向和分化进程,具有巨大的骨缺损修复潜力,可发挥抗股骨头坏死的活性。中医药通过调控骨代谢相关信号通路预防和治疗股骨头坏死已成为了时下研究热点。现通过对中医药防治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机制及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究缓解骨丢失速率、促进骨形成、修复骨缺损的部分机制,旨在为中医药防治股骨头坏死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在临床方面的相关应用研究也为股骨头坏死的基因辅助性治疗提供特异性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中医药 信号通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红芪中5种黄酮类成分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成骨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20
5
作者 方瑶瑶 薛志远 +3 位作者 杨秀艳 杨亚飞 赵良功 封士兰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32-638,共7页
目的研究红芪中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芒柄花苷、异甘草素和美迪紫檀素5种黄酮类成分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rBMSCs)和颅骨成骨细胞(rat calvarial osteoblasts,ROBs)成骨性分化的影响。方法贴壁分离... 目的研究红芪中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芒柄花苷、异甘草素和美迪紫檀素5种黄酮类成分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rBMSCs)和颅骨成骨细胞(rat calvarial osteoblasts,ROBs)成骨性分化的影响。方法贴壁分离法培养rBMSCs;酶消解法分离培养ROBs;MTT法检测rBMSCs和ROBs细胞的增殖情况;试剂盒检测rBMSCs和ROBs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Ca^(2+)含量;茜素红染色法检测矿化结节形成。结果 5种成分均能不同程度促进rBMSCs和ROBs的增殖,提高ALP活性,增加Ca^(2+)含量,增加钙化结节面积和数量(P<0.05)。其中毛蕊异黄酮促进rBMSCs的成骨分化作用最佳,美迪紫檀素促进ROBs的成骨分化作用最佳,毛蕊异黄酮次之。结论这5种黄酮类成分对rBMSCs和ROBs的成骨功能均有一定程度地改善作用,而毛蕊异黄酮对2种细胞表现的成骨活性均较佳,可发展作为良好的骨诱导活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芪 美迪紫檀素 芒柄花素 芒柄花苷 毛蕊异黄酮 异甘草素 成骨分化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细胞
原文传递
异补骨脂素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王剑 陈天宇 +1 位作者 王钢 格日勒图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80-984,共5页
目的探讨异补骨脂素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ehymal stem cells,BMSCs)作用机制。方法18只C57/BL6雌鼠随机平均分为假手术组(Sham)、去卵巢组(OVX)和去卵巢加异补骨脂素组(OVX+ISO),各组6只。OVX组和OVX+ISO组... 目的探讨异补骨脂素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ehymal stem cells,BMSCs)作用机制。方法18只C57/BL6雌鼠随机平均分为假手术组(Sham)、去卵巢组(OVX)和去卵巢加异补骨脂素组(OVX+ISO),各组6只。OVX组和OVX+ISO组分离背部近髂脊处肌肉,取出双侧卵巢,结扎上部输卵管,剪去双侧输卵管。Sham组相同入路后剪去包裹卵巢周围的部分脂肪组织。OVX+ISO组在去卵巢前5天开始灌胃异补骨脂素,灌胃剂量为20 mg/(kg·d),灌胃持续时间2个月,Sham组以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造模后12周处死小鼠,取股骨下段评价骨髓腔中脂肪细胞量,行micro-CT扫描评价股骨下段骨量改变及RUNX2、PPAR-γ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异补骨脂素能明显减少由于去卵巢引起的股骨下段脂肪细胞增多;与此同时,异补骨脂素治疗能明显改善由于去卵巢引起的股骨下段骨量丢失,即OVX+ISO组骨小梁厚度(Tb.Th)、骨体积/总体积(BV/TV)、骨小梁数量(Tb.N)大于OVX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OVX+ISO组骨小梁体积(Tb.Sp)小于OVX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去卵巢C57/BL6小鼠股骨下段进行RUNX2和PPAR-γ免疫荧光提示,异补骨脂素治疗能增加股骨下段由于去卵巢引起的RUNX2表达降低,同时能抑制PPAR-γ表达增加,即OVX+ISO组股骨下段RUNX2、PPAR-γ免疫荧光表达强度高于OVX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补骨质素对去卵巢小鼠BMSCs的作用机制为治疗骨质疏松提供了新的临床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补骨脂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质疏松 小鼠
下载PDF
烧伤大鼠血清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表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韩冰 付小兵 +5 位作者 梁雪梅 周岗 白晓东 孙丹 陈伟 孙同柱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652-654,共3页
目的 观察烧伤大鼠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表型变化的影响 ,为MSCs在创伤修复中的应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取Wistar大鼠 ,处死 ,分离骨髓 ,原代培养MSCs,传代后分别用含有 10 %胎牛血清 (F组 )、正常大鼠血清 (N... 目的 观察烧伤大鼠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表型变化的影响 ,为MSCs在创伤修复中的应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取Wistar大鼠 ,处死 ,分离骨髓 ,原代培养MSCs,传代后分别用含有 10 %胎牛血清 (F组 )、正常大鼠血清 (N组 )和烧伤大鼠血清 (B组 )的F 12培养基培养 ,取第 5代细胞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和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MSCs内CK和Ⅷ因子 (FⅧ )的表达。结果 用含有 10 %烧伤大鼠血清的F 12培养基传代培养的MSCs能同时表达CK和FⅧ ,而F组和N组细胞均无阳性表达。经流式细胞仪检测 ,B组MSCs表达CK和FⅧ的阳性率高于F组和N组 (P <0 0 1) ,后两组的阳性率与阴性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烧伤大鼠血清能诱导MSCs同时向血管内皮细胞和表皮细胞分化 ,这种作用可能促使MSCs参与组织损伤后的修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分化 内皮 血管 细胞 表皮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烧伤
下载PDF
BMP-2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孙健 余优成 +2 位作者 顾章愉 顾亮 毕玮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11年第4期352-357,共6页
目的:携带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感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后,观察BMP-2对BMSCs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大鼠BMSCs并进行传代及鉴定,用携带BM... 目的:携带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感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后,观察BMP-2对BMSCs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大鼠BMSCs并进行传代及鉴定,用携带BMP-2的慢病毒感染第3代BMSCs后,进行骨向诱导,通过茜素红染色观察钙沉积。观察细胞黏附能力及对成骨标志分子骨桥蛋白(OPN)、骨钙素(OCN)、胶原蛋白Ⅰ(Col-Ⅰ)及smad(drosophila mothersagainst decapentaplegic protein)表达的影响。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原代培养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鉴定;②携带BMP-2和EGFP的慢病毒感染第3代BMSCs后,免疫荧光检测和RT-PCR及WB检测感染成功;③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感染慢病毒后进行骨向诱导,钙沉积明显增加;④BMSCs细胞黏附能力增强;⑤OPN、OCN、Col-Ⅰ及smad表达增加。结论:BMP-2通路增强了细胞黏附及相关成骨分化因子的表达,可明显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定向分化,为BMSCs作为组织工程研究的种子细胞提供实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诱导 大鼠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成骨细胞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8
9
作者 师彬 杨武斌 王平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228-231,共4页
归纳总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方法和现代应用情况,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成骨细胞的深人研究提供参考。通过查阅、整理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文献资料,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特性与制备、诱导成骨细胞的方法、在组织工程骨... 归纳总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方法和现代应用情况,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成骨细胞的深人研究提供参考。通过查阅、整理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文献资料,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特性与制备、诱导成骨细胞的方法、在组织工程骨中的应用、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体外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采用组织工程学技术可在体外构建骨组织工程支架。基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使其在创伤修复、细胞替代治疗、支持造血、基因治疗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也相当广阔。有必要开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分化机制的研究,为其诱导分化成骨细胞提供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细胞 诱导分化
原文传递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同移植方法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陈东 杨晓华 +2 位作者 边立功 杨波 李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35-638,共4页
为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不同的移植方法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我们采用静脉移植、蛛网膜下腔移植或腹腔移植荧光标记MSCs的方法检测MSCs在损伤处的分布迁移情况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显示:各种移植方法在损伤脊髓节段上、下均可... 为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不同的移植方法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我们采用静脉移植、蛛网膜下腔移植或腹腔移植荧光标记MSCs的方法检测MSCs在损伤处的分布迁移情况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显示:各种移植方法在损伤脊髓节段上、下均可检测到荧光标记的MSCs,不同移植方法在损伤脊髓内荧光标记的MSCs数量有所不同。损伤脊髓节段和非损伤脊髓节段内的细胞数量和密度也有明显差异(P<0.05)。BBB评分显示:术后第2d各组平均未超过1分者,移植后的1周内无明显差异(P>0.05);3周后,各组间差异也不大(P>0.05),但各移植组同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以上结果提示:通过各种移植方法MSCs均可迁移到损伤脊髓节段,并在该部位存活、聚集和向损伤部位迁移,说明MSCs不同的移植方法对于治疗脊髓损伤均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干细胞 移植 脊髓损伤 BBB评分 大鼠
下载PDF
补肾化痰法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周亚娜 向楠 陈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5-277,共3页
目的:研究补肾化痰法对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探讨补肾化痰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运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纯化Wsitar大鼠BMSCs,诱导BMSCs成骨分化,观察补肾中药、化痰中药和补肾化痰中药分别对BMSCs成骨分化后茜素红... 目的:研究补肾化痰法对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探讨补肾化痰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运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纯化Wsitar大鼠BMSCs,诱导BMSCs成骨分化,观察补肾中药、化痰中药和补肾化痰中药分别对BMSCs成骨分化后茜素红染色及定量、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骨钙素(OCN)mRNA表达影响。结果:补肾化痰中药能促进BMSCs成骨诱导后细胞体外钙化,提高细胞内ALP活性,上调OCN-mRNA表达。结论:补肾化痰法可以促进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化痰法 骨质疏松症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下载PDF
体外微团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成软骨细胞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李斌 张伟 +2 位作者 王健 孙水 吴帅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1819-1822,共4页
[目的]探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体外诱导形成软骨细胞的方法,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和碱性成... [目的]探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体外诱导形成软骨细胞的方法,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按加入诱导条件不同分为四组:A组:TGF-β1+bFGF;B组:TGF-β1+IGF-Ⅰ;C组:TGF-β1;D组:空白对照组。3周后分别做四唑盐(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比色试验、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A、B、C三组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阳性;MTT吸光度值和GAG含量检测结果均为:A组>C组>D组,B组>C组>D组,统计学有显著差异。[结论]兔BMSCs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诱导成软骨细胞,TGF-β1和IGF-Ⅰ、bFGF在B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和增殖时起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软骨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下载PDF
补肾化痰法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周亚娜 陈辉 向楠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325-2327,共3页
目的研究补肾法、化痰法、补肾化痰法对BMSCs成脂分化的影响,探讨补肾化痰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运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纯化Wistar大鼠BMSCs,诱导BMSCs成脂分化,观察补肾中药、化痰中药和补肾化痰中药分别对BMSCs成... 目的研究补肾法、化痰法、补肾化痰法对BMSCs成脂分化的影响,探讨补肾化痰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运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纯化Wistar大鼠BMSCs,诱导BMSCs成脂分化,观察补肾中药、化痰中药和补肾化痰中药分别对BMSCs成脂分化后细胞形态学、油红O染色及定量和用RT-PCR检测脂蛋白脂酶(LPL)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化痰中药能使BMSCs诱导形成的脂肪细胞减少,并下调成脂相关基因LPL-mRNA表达。结论化痰法可以抑制B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化痰法 骨质疏松症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脂分化
原文传递
骨髓基质干细胞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杨光诗 许扬滨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7期824-827,共4页
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作为一种干细胞,由于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分化潜能,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体内外试验中已发现BMSCs可以分化为骨组织和软骨组织、神经组织等组织的细胞,并且具有修复以上各组织缺损的能力;同时发现BMSCs... 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作为一种干细胞,由于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分化潜能,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体内外试验中已发现BMSCs可以分化为骨组织和软骨组织、神经组织等组织的细胞,并且具有修复以上各组织缺损的能力;同时发现BMSCs是一种理想的基因载体,从而达到基因治疗的目的。本文旨在对BMSCs的分离、培养、生物学特性、基因治疗及其组织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干细胞 多分化潜能干细胞 分化
原文传递
骨质疏松小鼠模型骨密度及骨代谢等相关指标的变化 被引量:14
15
作者 陈柏龄 崔昊文 +2 位作者 林焘 肉孜卡热.依米提 吕中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77-180,F0004,共5页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小鼠模型骨密度(BMD)及骨代谢等指标的变化规律,为揭示骨质疏松症的机理提供新的实验方法及思路。方法 C57BL/6J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Ovx组,n=25)和假手术组(Sham组,n=5),建立骨质疏松模型。以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小鼠模型骨密度(BMD)及骨代谢等指标的变化规律,为揭示骨质疏松症的机理提供新的实验方法及思路。方法 C57BL/6J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Ovx组,n=25)和假手术组(Sham组,n=5),建立骨质疏松模型。以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测量其BMD,根据测量结果选取模型组中BMD最低和最高的5只小鼠分别作为低骨密度组(L组)和高骨密度组(H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血清雌二醇(E^2)水平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提取骨质疏松小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并鉴定其表面抗原;通过使用茜素红染色观察钙化结节形成情况,对比不同组小鼠BMSCs的骨矿化能力。结果 L组、H组和Sham组的BMD分别为(297.82±10.22)、(365.26±3.25)、(442.76±21.96)mg/cm^2,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vx组、L组、H组的E^2水平分别为(142.75±25.26)、(142.49±17.01)、(133.54±24.58)pg/ml,均低于Sham组的(240.38±36.5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H组、Sham组的ALP活性分别为(221.82±33.58)、(155.65±14.99)、(117.30±20.96)U/L,各组间小鼠血清ALP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小鼠BMSCs不表达的表面标记包括:内皮细胞表面标记CD31(阳性表达率:1.4%),巨噬细胞及单核细胞表面标记CD11b(阳性表达率:0.8%),白细胞及淋巴细胞表面标记CD45(阳性表达率:0.3%),而表达黏附分子和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Ly-6A/E(阳性表达率:85.0%)。茜素红染色实验反应强弱的顺序为Sham组>H组>L组>Blank组。结论受个体遗传因素的影响,骨质疏松小鼠可表现出具有明显差异的BMD和骨代谢水平,其机制可能与BMSCs成骨分化基因的差异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骨质疏松小鼠模型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原文传递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向分化的作用及中医药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6
作者 宋囡 何文智 +1 位作者 王智民 任艳玲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5-99,共5页
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多潜能干细胞,对在骨形成过程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并且与中医理论中的"肾精"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BMSCs在骨... 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多潜能干细胞,对在骨形成过程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并且与中医理论中的"肾精"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BMSCs在骨形成中的作用及相关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梳理,对BMSCs在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中医药研究进展作综述。BMSCs的体外扩增和成骨特性已受关注,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并且中医药对BMSCs成骨诱导的研究已积累一定的经验,可以看出中药诱导BMSCs成骨分化主要集中于补肾药,包括单味补肾药、单味补肾药的有效成分及以补肾药为主要构成的复方,充分阐释了"肾主骨、生髓"理论的科学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形成 肾精 骨向分化 中药
下载PDF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髓核细胞共培养后的营养效应和类髓核分化效应 被引量:13
17
作者 邵建树 吴小涛 +2 位作者 王运涛 曹烨 严慧深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81-387,共7页
目的:探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与髓核细胞(NPCs)共培养时BMMSCs的营养效应和类髓核分化效应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应用1月龄新西兰大白兔的骨髓和髓核进行BMMSCs及NPCs的分离培养与鉴定,建立3个细胞培养组,BMMSCs与NPCs共培养... 目的:探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与髓核细胞(NPCs)共培养时BMMSCs的营养效应和类髓核分化效应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应用1月龄新西兰大白兔的骨髓和髓核进行BMMSCs及NPCs的分离培养与鉴定,建立3个细胞培养组,BMMSCs与NPCs共培养组(实验组),BMMSCs单独培养组和NPCs单独培养组作为对照组。在培养的不同时间点(3、6、9、12、15、18、21d)分别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的含量变化及BMMSCs与NPCs的增殖能力,采用RT-PCR法检测培养不同时间点BMMSCs与NPCs的蛋白聚糖Aggrecan及Ⅱ型胶原蛋白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分离培养的两种细胞经鉴定分别为BMMSCs及NPCs。从第3天开始的各个时间点,实验组上清液中TGFβ1、PDGF的含量较两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且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第15天达最高,TGFβ1、PDGF分别达815.81±25.69pg/ml和494.28±20.01pg/ml,此后第18d、21d逐渐下降。实验组细胞DNA含量在各个时间点上均较两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从第3天开始的各个时间点,实验组NPCs的蛋白聚糖Aggrecan及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高(P<0.05);同时从第15天开始至第21天,实验组BMMSCs的蛋白聚糖Aggrecan及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BMMSCs与NPCs共培养时BMMSCs可通过表达TGFβ1、PDGF等细胞因子发挥其营养效应,激活NPCs,促进其增殖及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在共培养后期,BMMSCs在髓核局部微环境下,可发挥其类髓核分化效应,开始合成蛋白聚糖Aggrecan及Ⅱ型胶原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髓核细胞 共培养 营养效应 类髓核分化效应
下载PDF
TGF-β_1、IGF-I和地塞米松诱导BMSCs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 被引量:12
18
作者 刘天一 周广东 +7 位作者 苗春雷 陈付国 魏娴 殷德明 曹颖 崔磊 刘伟 曹谊林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262-266,共5页
目的 探讨体外联合应用TGF-β1、IGF-Ⅰ及地塞米松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的可行性。方法 抽取8周龄猪股骨骨髓,应用贴壁法分选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后获得BMSCs,收集第2代细胞,以5×107/cm3的密度接... 目的 探讨体外联合应用TGF-β1、IGF-Ⅰ及地塞米松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的可行性。方法 抽取8周龄猪股骨骨髓,应用贴壁法分选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后获得BMSCs,收集第2代细胞,以5×107/cm3的密度接种到聚羟基乙酸(PGA)制成的圆柱形三维支架材料上,7 d后联合应用TGF-β1、IGF-Ⅰ及地塞米松进行诱导和体外培养,未诱导组作为平行对照。4周和8周分别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体外诱导培养4周后,形成的细胞材料复合物表面光滑,质地柔韧,保持原大小形状;组织学显示有较为明显软骨陷窝,并分布有Ⅱ型胶原及聚合蛋白多糖(GAG);8周时外观灰白色,较坚硬,软骨陷窝更为明显,并连接成片,Ⅱ型胶原染色呈强阳性,有更多甲苯胺蓝异染的软骨特异性基质成分。对照组细胞材料复合物逐渐收缩,8周时直径仅约2 mm大小,组织学检测无软骨陷窝结构,Ⅱ型胶原免疫组化结果阴性。结论TGF-β1、IGF-Ⅰ及地塞米松可以体外诱导BMSCs在三维支架上形成组织工程化软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 软骨 地塞米松 聚合蛋白多糖 胶原
下载PDF
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组织工程皮肤治疗慢性难愈性溃疡探讨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兆清 余春艳 +5 位作者 金岩 董高宏 聂鑫 刘鹏 赵宇 胡世颉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11-213,共3页
目的探讨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组织工程(TE)皮肤在修复皮肤缺损中的疗效,为临床治疗类似疾病提供新方法。方法利用组织工程学方法,以牛胶原为支架,自体MSCs为种子细胞,构建TE皮肤。对1例双下肢溃疡15年的患者进行移植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组织工程(TE)皮肤在修复皮肤缺损中的疗效,为临床治疗类似疾病提供新方法。方法利用组织工程学方法,以牛胶原为支架,自体MSCs为种子细胞,构建TE皮肤。对1例双下肢溃疡15年的患者进行移植治疗,观察疗效。结果移植后1周溃疡边缘变平,健康的肉芽组织形成,2周后皮岛扩大,边缘形成了较薄的上皮组织。4周后溃疡面积缩小40%,9周后溃疡面积缩小90%。结论构建的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组织工程真皮移植后,提高了愈合速度,获得了较理想的创面愈合效果。为临床治疗类似溃疡型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皮肤 顽固性慢性溃疡
下载PDF
不同剂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矽肺纤维化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赵曼曼 崔建忠 +5 位作者 李冉 都凌杰 田艳霞 阚泉 张娟 高俊玲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205-2210,共6页
目的:研究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矽肺纤维化的疗效,并探讨其量效关系。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雄性5周龄SD大鼠BMSCs。将50只健康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矽肺模型组、BMSCs治疗A组(1×109/L)、BMSCs治疗B组(... 目的:研究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矽肺纤维化的疗效,并探讨其量效关系。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雄性5周龄SD大鼠BMSCs。将50只健康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矽肺模型组、BMSCs治疗A组(1×109/L)、BMSCs治疗B组(3×109/L)和BMSCs治疗C组(5×109/L),每组10只。采用非暴露式气管插管一次性灌注二氧化硅(SiO2)粉尘混悬液法建立大鼠矽肺模型,并给予不同剂量BMSCs干预治疗,各组大鼠于21 d处死取材。采用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定位和分布;免疫印迹法检测TNF-α、TGF-β、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蛋白表达量;免疫荧光法检测性别决定区Y(SRY)蛋白证实BMSCs的归巢。结果:矽肺模型组较对照组大鼠有明显炎症细胞浸润、矽结节形成、胶原沉积等病理改变,BMSCs治疗A组较矽肺模型组病理改变有所缓解,BMSCs治疗B组病情缓解更加显著,但BMSCs治疗C组较矽肺模型组病理改变加重。大鼠肺组织TNF-α、TGF-β、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表达的情况:BMSCs治疗C组>矽肺模型组>BMSCs治疗A组>BMSCs治疗B组>对照组,除BMSCs治疗C组与矽肺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它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BMSCs治疗B组大鼠肺组织中SRY阳性表达,心、肝、脾、肾组织中未见明显表达。结论:外源性BMSCs移植对大鼠矽肺纤维化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并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矽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Ⅰ型胶原 Ⅲ型胶原 肿瘤坏死因子α 转化生长因子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