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运动水平对15~50岁正常人骨密度(BMD)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秦林林 陈金标 +5 位作者 马海波 葛崇华 张卫 肖艳霞 包安德 刘忠厚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7-21,共5页
目的 青少年时期提高峰值骨量是预防老年骨质疏松的重要措施。本文从大规模人群调查,研究运动对骨骼的发展,峰值骨量( P B M )及随后变化的影响。方法 在北京地区随机抽取757例北方出生长大的正常健康人,年龄15~50岁... 目的 青少年时期提高峰值骨量是预防老年骨质疏松的重要措施。本文从大规模人群调查,研究运动对骨骼的发展,峰值骨量( P B M )及随后变化的影响。方法 在北京地区随机抽取757例北方出生长大的正常健康人,年龄15~50岁。在 P B M 形成前人群,运动量水平按与同年龄人相比分少、相同、多3类;在 P M B 形成后的人群,调查近5年运动量,按每天半小时,每周3小时计分成少于、达到或多于两组。用美国 Lunar 公司 D P X L 型骨密度仪测定757例对象的 L2 L4、股骨近端和全身 B M D。结果  B M D 测定值显示:男性< 25岁组,运动水平高组与中等组比较,各部位 B M D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01)。腰椎、股骨 B M D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 001)。运动量高组与少组比较,腰椎、股骨 B M D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中等组女性< 30岁组,运动量高的与中等组比较,腰椎和全身部位的 B M D 有统计学差异;女性> 30岁组,运动量高和中等组与低运动量组比较,在腰椎部位的 B M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D 腰椎 运动量 正常人 股骨 部位 骨密度 人群 全身 年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