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6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部位骨折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112
1
作者 臧加成 马信龙 +8 位作者 马剑雄 姜宏强 李鹏飞 李艳军 李风波 韩哲 姜轩 孔敬波 吕建伟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540-545,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骨折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DVT)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天津医院2009年2月至2013年2月所有创伤骨科住院患者发生DVT的病历进行回顾性查阅分析,详细记录每个病历的一般资料、临床诊断、骨折部位、受伤...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骨折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DVT)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天津医院2009年2月至2013年2月所有创伤骨科住院患者发生DVT的病历进行回顾性查阅分析,详细记录每个病历的一般资料、临床诊断、骨折部位、受伤机制、DVT发生时间、合并症等情况,对所有数据汇总,按照不同部位骨折分类,计算DYT总体发生情况及不同部位骨折DVT发生率。结果4年间创伤骨科共收治骨折患者24049例,其中1543例发生DVT,其总体发生率为6.41%(1543/24049)。1543例患者中,713例为下肢骨折,790例为髋周骨折,40例为上肢骨折。髋周骨折总体发生率最高为12.33%(790/6408),下肢骨折总体发生率(6.02%,713/11837)明显高于上肢骨折(0.69%,40/5804);下肢骨折中股骨远端骨折(股骨髁上、髁间骨折)DVT发生率最高,为23.04%(165/716),股骨干骨折为14.72%(178/1209),髌骨骨折7.27%(110/1513),胫骨平台骨折5.83%(79/1355),胫腓骨骨折2.86%(91/3180),踝关节骨折2.60%(55/2116),跟骨骨折1.17%(15/1281),前足部骨折4.28%(20/467);上肢骨折中肩部骨折最高,为2.97%(9/303),其余部位骨折均〈1%。结论DVT与骨折部位发生率密切相关,临床应对股骨远端、股骨干、髋周及骨盆骨折进行DVT重点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骨折 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
原文传递
Bone grafts and biomaterials substitutes for bone defect repair:A review 被引量:96
2
作者 Wenhao Wang Kelvin W.K.Yeung 《Bioactive Materials》 SCIE 2017年第4期224-247,共24页
Bone grafts have been predominated used to treat bone defects,delayed union or non-union,and spinal fusion in orthopaedic clinically for a period of time,despite the emergency of synthetic bone graft substitutes.Never... Bone grafts have been predominated used to treat bone defects,delayed union or non-union,and spinal fusion in orthopaedic clinically for a period of time,despite the emergency of synthetic bone graft substitutes.Nevertheless,the integration of allogeneic grafts and synthetic substitutes with host bone was found jeopardized in long-term follow-up studies.Hence,the enhancement of osteointegration of these grafts and substitutes with host bone is considerably important.To address this problem,addition of various growth factors,such as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s),parathyroid hormone(PTH)and platelet rich plasma(PRP),into structural allografts and synthetic substitutes have been considered.Although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these factors have exhibited good bone formation,their further application was limited due to high cost and potential adverse side effects.Alternatively,bioinorganic ions such as magnesium,strontium and zinc are considered as alternative of osteogenic biological factors.Hence,this paper aims to review the currently available bone grafts and bone substitutes as well as the biological and bio-inorganic factors for the treatments of bone de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acture healing bone grafts and substitutes Growth factors Bioinorganic ions
原文传递
创伤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8
3
作者 董玉金 张铁慧 +2 位作者 钟声 任远飞 郑志强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77-1083,共7页
目的 探讨创伤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形成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为DVT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以 2010年1月至 2013年12 月大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新鲜四肢及骨盆骨折患者534例为研究对象, 对与DVT发生可能相关的... 目的 探讨创伤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形成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为DVT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以 2010年1月至 2013年12 月大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新鲜四肢及骨盆骨折患者534例为研究对象, 对与DVT发生可能相关的因素(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受伤类型、骨折情况、手术情况及化验室检查)进行统计分析, 并以 3 次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为诊断依据。结果 534例创伤骨折患者中DVT总发生率为11.99%。分析结果显示一般情况包括男性、年龄≥60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25 kg/m2、有吸烟史、缺乏锻炼者DVT的发生率较高;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者DVT的发生率亦高于总体水平。不同受伤类型中坠落伤患者DVT的发生率最高(达45.71%)。不同部位骨折患者DVT的发生率不同, 股骨干骨折最高(达20.69%)。3处以上骨折患者DVT的发生率为50.00%, 2处为15.29%, 而单处骨折仅为3.98%。粉碎性骨折患者DVT发生率明显高于总体水平。DVT发生率随手术持续时间延长呈逐渐升高趋势, 术中大量输血或全身麻醉患者DVT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 ACA)阳性,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和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 CRP)升高的患者DVT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 DVT在创伤骨折患者中具有一定的发生率, 年龄 ≥60岁、BMI ≥25 kg/m2、有吸烟史、坠落伤、股骨干及髋部骨折、3处以上骨折及粉碎性骨折、手术持续时间 ≥2h、术中大量输血、全身麻醉及ACA阳性, D-二聚体、Fib和CRP升高等均与DVT发生相关, 必须引起骨科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 并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肺栓塞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防治 被引量:43
4
作者 孟迅吾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5-208,共4页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降低、骨折危险性增加为主要表现的骨骼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密度和骨质量的完整性。本文简要介绍现今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防治。诊断基于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的、由世界卫生组织制定标准的骨密度值。预防应置...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降低、骨折危险性增加为主要表现的骨骼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密度和骨质量的完整性。本文简要介绍现今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防治。诊断基于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的、由世界卫生组织制定标准的骨密度值。预防应置于首位,重视对医师和群众的宣教,针对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干预的阈值还存在不同的意见,尚须进一步探讨。药物治疗已有不少进展,选择用药应根据本病的特点、循证医学的证据、降低骨折发生和成本及效益分析而进行全面衡量,作出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密度 危险因素 干预阈值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骨盆髋臼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规律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4
5
作者 王鹏飞 王宝辉 +10 位作者 尚昆 屈霜威 王晨 张红 付亚辉 王虎 庄岩 李忠 朱养均 薛汉中 张堃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41-947,共7页
目的探讨骨盆、髋臼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规律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0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76例,女34例;年龄16。76岁,平均44.2岁。骨盆骨折48例,按Young-B... 目的探讨骨盆、髋臼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规律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0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76例,女34例;年龄16。76岁,平均44.2岁。骨盆骨折48例,按Young-Burgess分型:前后压缩型12例,侧方压缩型16例,垂直剪切型20例;髋臼骨折62例,按Letournel-Judet分型:简单骨折26例,复杂骨折36例。分别在术前、术后进行双下肢静脉超声判断DVT的发生情况,并对与DVT发生可能相关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2例(29.09%)患者发生DVT,其中近端血栓21例(19.09%),3例患者合并肺栓塞。髋臼骨折患者DVT发生率较骨盆骨折高,复杂型髋臼骨折近端血栓发生率较简单型髋臼骨折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其他部位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2周是骨盆、髋臼骨折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即使积极进行预防,骨盆、髋臼骨折患者发生DVT的风险仍很高,且以近端血栓为主。年龄〉60岁、合并其他部位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2周是骨盆、髋臼骨折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髋臼 骨折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处理 被引量:43
6
作者 程琪 郭开今 +5 位作者 赵凤朝 郑欣 庞勇 王一 唐金龙 顾江江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641-649,共9页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骨折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023例(1168髋),男421例(507髋),女602例(661髋);年龄23~96岁,平均(64.2±15...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骨折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023例(1168髋),男421例(507髋),女602例(661髋);年龄23~96岁,平均(64.2±15.0)岁。初次全髋关节置换1053髋,全髋关节翻修115髋。对初次置换术中发生髋臼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侧别、原发疾病、手术人路、髋臼骨质疏松、假体类型、假体骨性覆盖率等相关因素行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周围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卡方检验分析初次置换和翻修术中髋臼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的差异。结果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周围骨折的总体发生率为2.8%(33/1168)。翻修术中髋臼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为6.1%(7/115),高于初次置换术的2.5%(26/1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43,P=0.0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原发疾病(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或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疏松、生物型髋臼杯、假体骨性覆盖率高、医生年手术量少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髋臼假体周围骨折33髋中,于术中发现13髋(39.4%,13/33);术后发现20髋(60.6%,20/33),髋臼壁骨折26髋(78.8%,26/33)、髋臼柱骨折2髋(6.1%,2/33)、髋臼方形区骨折伴假体中心性脱位3髋(9.1%,3/33)、髋臼横形骨折2髋(6.1%,2/33)。假体稳定性骨折26髋(78.8%,26/33),术中检出率26.9%(7/26);非稳定性骨折7髋(21.2%,7/33),术中检出率85.7%(6/7)。髋臼壁骨折采用螺钉加强固定或保守治疗,髋臼柱骨折采用钢板固定,髋臼方形区骨折伴假体中心性脱位采用Jumbo杯翻修1髋、金属重建杯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臼 骨折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影响因素及预防 被引量:38
7
作者 侯国进 周方 +2 位作者 姬洪全 田耘 张志山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90-694,共5页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以确定下肢骨折患者VTE的高危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329例下肢骨折患者资料,男141例,女188例;平均年龄为...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以确定下肢骨折患者VTE的高危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329例下肢骨折患者资料,男141例,女188例;平均年龄为65.2岁(16 ~ 96岁);骨折部位:髋部骨折190例,股骨干骨折10例,膝关节周围骨折46例,胫腓骨骨折8例,足踝部骨折27例,骨盆骨折6例,多发骨折42例.根据是否发生下肢VTE将所有患者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VTE的总发生率为29.8% (98/329).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患者的年龄、是否合并血管内皮功能损害性疾病(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高脂血症)及是否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下肢VT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d、合并血管内皮功能损害性疾病、未预防性抗凝(P<0.05),该回归模型能预测75.7%的下肢骨折VTE患者. 结论 下肢骨折患者为下肢VTE的高发人群,对具有VTE形成危险因素[如年龄≥6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d,合并血管内皮功能损害性疾病及部分骨折部位(骨盆、髋部、多发骨折及膝关节周围)]的下肢骨折患者提高警惕、进行预防性抗凝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骨折 静脉血栓栓塞症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基质金属蛋白酶-1、-2与女性年龄、骨转换生化指标及骨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30
8
作者 张红 罗湘杭 +4 位作者 谢辉 伍贤平 单鹏飞 曹行之 廖二元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06-309,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2与女性年龄、骨密度(BMD)及骨转换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用ELISA测定591例20~80岁女性志愿者血清MMP1、MMP-2、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P)、血清骨钙素(OC)和血清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NTX),用DEX...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2与女性年龄、骨密度(BMD)及骨转换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用ELISA测定591例20~80岁女性志愿者血清MMP1、MMP-2、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P)、血清骨钙素(OC)和血清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NTX),用DEXA测定腰椎1~4正位总体、股骨颈、Ward三角区、总髋部的BMD。结果(1)MMP-1、MMP-2与年龄呈正相关。(2)绝经后妇女MMP-2水平高于绝经前妇女(P<0.001)。(3)MMP-2与BMD呈负相关(P<0.05),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MMP-2不是BMD的预测因子。(4)MMP-2与血清BAP、OC、NTX正相关(P<0.01)。(5)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MMP-2水平高于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组、骨量减少组(P<0.01)。结论血清MMP-2与骨转换生化指标相关联。血清MMP-2水平升高可能为高骨转换过程(如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的一种伴随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蛋白酶类 骨密度 年龄因素 骨转换生化指标
原文传递
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危险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35
9
作者 张纪 周一新 周乙雄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AS 2010年第4期38-42,共5页
目的分析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情况和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本组自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所有行初次和翻修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共3021髋(初次置换术2718髋,翻修术294髋),分析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情况,并用Logistic回... 目的分析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情况和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本组自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所有行初次和翻修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共3021髋(初次置换术2718髋,翻修术294髋),分析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情况,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骨折发生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术前诊断、假体类型、固定方式。用2检验进行初次置换和翻修术中发生骨折的差异性检验。结果总的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为5.7%(173/3021),其中初次置换发生率为4.0%(110/2718),翻修术发生率为21.4%(63/294)。初次置换应用骨水泥股骨假体术中骨折发生率为1.9%(8/429),非骨水泥股骨假体术中骨折发生率为4.5%(102/2289),初次置换术中骨折82.7%(91/110)发生于干骺端;翻修术应用骨水泥股骨假体术中骨折发生率为18.8%(21/112),非骨水泥股骨假体术中骨折发生率为23.1%(42/182),翻修术术中骨折62%(39/63)发生于骨干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次髋关节置换术中骨折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术前诊断、固定方式、假体类型;翻修术性别、年龄、假体固定方式不是引起术中骨折的危险因素。应用2检验,翻修术中股骨假体骨折的风险与初次置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OR值为6.5,95%CI(4.6,9.1)。结论初次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为4.0%,主要发生于干骺端(83.6%),女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髋部骨折、高位脱位、非骨水泥固定是术中骨折的危险因素;髋关节翻修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21.4%),远高于初次髋关节置换术,主要发生于骨干部(61.9%),骨折的发生与否可能主要取决于翻修时的骨质情况,性别、年龄、假体固定方式并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骨折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相关因素的Meta分析 被引量:34
10
作者 钱宇章 王楠 +2 位作者 董煜祺 谢林 康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6期5886-5896,共11页
背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项微创技术,具有机体创伤小、骨结构保留较完整、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被患者所广泛接受。但常常有报道术后患者复发,对于影响其复发的相关因素仍存在争议。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腰椎间盘... 背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项微创技术,具有机体创伤小、骨结构保留较完整、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被患者所广泛接受。但常常有报道术后患者复发,对于影响其复发的相关因素仍存在争议。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Wan Fang)、中国生物医学服务系统(CBM)、PubMed、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以"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等为关键词收集数据库建立至2020年2月,椎间孔镜术后复发因素分析的文献,两三位评价者独立检索、筛选文献、提取数据,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文献。文献质量评估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评分,最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检索共获得606篇文献,通过筛选最终纳入11项研究,其中7篇高质量文献,4篇中等质量文献;②性别、年龄、腰椎间盘突出类型、突出位置、手术节段、手术方案、饮酒、高血压、高血脂与椎间孔镜术后复发无关(P> 0.05);③患者体质量指数(OR=1.91,95%CI:1.20-3.04,P=0.006)、椎间盘Pfirrmann分级(OR=0.40,95%CI:0.19-1.87,P=0.02)、术中髓核摘除情况(OR=3.17,95%CI:1.51-6.69,P=0.002)、纤维环破损情况(OR=1.93,95%CI:1.03-3.63,P=0.04)、Modic改变(OR=3.11,95%CI:1.87-5.18,P=0.04)、糖尿病(OR=2.06,95%CI:1.12-3.77,P=0.02)、术后活动强度(OR=4.45,95%CI:2.65-7.48,P <0.001)与其椎间孔镜术后复发存在一定的相关性;④上述数据表明,患者体质量指数、椎间盘Pfirrmann分级、术中髓核摘除情况、纤维环破损情况、Modic改变、吸烟史、糖尿病、术后活动强度可能是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的危险因素,但以上结论还需以后纳入更多的高质量文献加以进一步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 腰椎间盘突出症 内镜 复发 危险因素 META分析
下载PDF
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的发生率及手术固定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4
11
作者 廖明新 王岩 +3 位作者 孙宁 武勇 李莹 龚晓峰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75-580,共6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的发生率、手术率及手术固定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北京积水潭医院足踝外科收治的703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其中464例为后踝骨折,统计后踝骨折的发生率、手术固定率。分...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的发生率、手术率及手术固定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北京积水潭医院足踝外科收治的703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其中464例为后踝骨折,统计后踝骨折的发生率、手术固定率。分析后踝骨折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能量、Lauge-Hanse分型、Bartonícek分型、距骨向后半脱位情况、X线和CT横断面后踝骨折块面积占比(FAR)、骨折块移位情况以及Die-punch骨块情况,筛选后踝骨折手术固定的危险因素。结果后踝骨折的发生率为66.00%(464/703),手术固定率为43.97%(204/464)。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能量、Lauge-Hanse分型、距骨半脱位方向及Die-punch骨块有无移位不是后踝骨折手术固定的相关因素(P>0.05)。Bartonícek分型、距骨向后半脱位、X线和CT横断面后踝骨折块面积占比、骨折块向外侧移位、有无Die-punch骨块是后踝骨折手术固定的相关因素(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距骨向后半脱位(OR=5.580,95%CI: 1.623~19.181,P=0.006)和CT横断面后踝骨折块面积占比≥15%(OR=9.103,95%CI: 3.342~24.800,P=0.000)是后踝骨折手术固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后踝骨折有较高的发生率和手术固定率。距骨向后半脱位和CT横断面后踝骨折块面积≥15%是后踝骨折手术固定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后踝 骨折 骨折固定术 相关因素
原文传递
新鲜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程度评分量表初探 被引量:34
12
作者 孙宁 杨帆 +3 位作者 李宇能 刘建龙 刘亚波 王满宜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1-105,共5页
目的 初步尝试建立新鲜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程度评分量表,用于院内下肢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程度的客观判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治疗的新鲜下肢骨折患者资料,依据排除标... 目的 初步尝试建立新鲜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程度评分量表,用于院内下肢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程度的客观判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治疗的新鲜下肢骨折患者资料,依据排除标准剔除病例后共纳入分析1 705例.这些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879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危险因素,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OR值赋分的方法产生新鲜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程度评分量表,检验组(826例)对评分表进行验证.结果 纳入患者中男性1 106例,女性599例;平均年龄(50±18)岁,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可以预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包括年龄、待术时间、受伤原因、受伤部位、心脑血管疾病史以及D-二聚体(D-Dimer)检测值.根据回归OR值得出的分值分别是:年龄≤35岁为1分,>35 ~ <65岁为4分,≥65岁为6分;待术时间<8d为1分,≥8d为2分;受伤原因低能量为1分,高能量为3分;受伤部位中,足踝损伤为1分,小腿骨折为3分,膝关节周围骨折为5分,股骨中上段为7分,骨盆髋臼为4分,多发骨折为6分;无心脑血管疾病史为1分,有心脑血管疾病史为2分;D-Dimer< 600 μg/L为1分,≥600μg/L为3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9,临界点15.5分,总体数据临界点灵敏度为77.00%,特异度为68.17%.结论 新鲜下肢骨折术前血栓危险程度评分量表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一定的预测效能,但是存在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Prevalence rate of osteoporosis in the mid-aged and elderly in selected parts of China 被引量:20
13
作者 李宁华 区品中 +2 位作者 朱汉民 杨定焯 郑蘋如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5期773-775,159,共3页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revalence rate of osteoporosis in the middle - aged and elderly in parts of China. METHODS: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was measured and questionnaires were taken for 5593 ...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revalence rate of osteoporosis in the middle - aged and elderly in parts of China. METHODS: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was measured and questionnaires were taken for 5593 people aged above 40 years in five administrative areas in China selected by the stratified - multi - steps -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RESULTS: The total prevalence rate of osteoporosis was 16.1%. The prevalence rate among males was 11.5% and among females was 19.9% (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ULT Age factors Aged Aged 80 and over bone Density China Female GEOGRAPHY Humans Male Middle Aged OSTEOPOROSIS Prevalence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Rural Health Sex factors Urban Health
原文传递
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椎体强化手术后疗效欠佳:与骨水泥、骨密度、邻近骨折的关系 被引量:31
14
作者 刘畅 李大同 +5 位作者 刘元 孔令擘 郭瑞 杨利学 郝定均 贺宝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3510-3516,共7页
背景:近年来应用椎体强化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具有较好的疗效,但随着病例数的不断增加,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患者在接受椎体强化术治疗后仍诉有明显的疼痛。目的:分析影响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行椎体强化术后疗效欠佳的多重... 背景:近年来应用椎体强化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具有较好的疗效,但随着病例数的不断增加,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患者在接受椎体强化术治疗后仍诉有明显的疼痛。目的:分析影响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行椎体强化术后疗效欠佳的多重因素,并进行相关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纳入2016年7月至2019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850例,均为初次接受椎体强化治疗,依据术后1个月内腰背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判定疗效情况,其中≥4分为疗效欠佳,共61例患者疗效欠佳(疗效欠佳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789例疗效满意的患者中选择61例作为疗效满意组。调查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前骨密度T值、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手术路径、骨折压缩程度、注入骨水泥的量、术后骨水泥是否渗漏、骨水泥渗漏类型、术后邻近节段骨折、软组织损伤、术后骨水泥分布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术后疗效欠佳的危险因素。研究获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编号:202005005)。结果与结论:①两组间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手术路径、骨折压缩程度、手术节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骨水泥渗漏、邻近节段骨折、软组织损伤、骨水泥分布、骨密度T值、骨水泥注入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椎体强化后疗效欠佳与骨水泥渗漏、邻近节段骨折、软组织损伤、骨水泥分布、骨密度T值有显著相关性(P<0.05);③ROC分析显示,骨密度T值预测患者行椎体强化术后疗效欠佳的AUC为0.809(β=0.040,95%CI=0.729-0.888,P=0.000),最佳截断值为-3.0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21和0.836;④结果说明,骨水泥分布、骨水泥渗漏、邻近节段骨折、软组织损伤、骨密度T值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 骨水泥 椎体强化 骨质疏松 椎体骨折 术后疼痛 危险因素 组织工程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0
15
作者 刘文 徐胜前 +3 位作者 马喜喜 胡琳玮 彭丽萍 徐建华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52-857,共6页
目的 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脊柱骨质疏松症(OP)和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OPF)的发生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RA患者644例(RA组),健康人158例(对照组),收集2组一般资料,包括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使用情况(日剂量、平均使... 目的 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脊柱骨质疏松症(OP)和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OPF)的发生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RA患者644例(RA组),健康人158例(对照组),收集2组一般资料,包括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使用情况(日剂量、平均使用时间和累积量),摄X线脊柱正侧位片(胸椎5~腰椎5),测2组骨密度,判断2组有无OP和OPF的发生.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发生脊柱OPF的相关因素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 (1)RA组脊柱OPF发生率为16.6% (107/644),腰椎骨密度明显降低[(0.97±0.22) g/cm2];腰椎2~4的OP发生率为17.9% (81/452),高于对照组4.4% (7/158)(P<0.001).(2)RA有OPF者腰椎2~4的OP发生率为40.6% (41/101),高于无OPF者11.4% (40/351) (P <0.001).有OPF者较无OPF者有更高的年龄、激素使用累积量、健康评估问卷(HAQ)评分、ESR及更长的激素使用时间、病程(P<0.05).(3)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OR=1.094,95% CI1.065~1.125)、性别(OR=5.600,95% CI2.097 ~ 15.087)为RA患者发生腰椎OP的危险因素,而BMI为RA患者发生腰椎OP的保护因素(OR=0.770,95% CI0.696 ~0.853).年龄(OR=1.031,95% CI1.009~1.053)、腰椎OP(OR =3.765,95% CI2.092 ~6.776)为RA患者发生脊柱OPF的危险因素.校正年龄、性别和BMI后,RA是发生脊柱OPF的危险因素(OR =4.716,95% CI 1.987 ~ 11.192).(4)RA患者发生脊柱OPF的ROC曲线分析:年龄与发生脊柱OPF的AUCRoC为0.689,截止年龄为54.5岁(P<0.001);激素日剂量与发生脊柱OPF的AUCRoC为0.636,截止激素日剂量为6.25 mg(P <0.001);激素疗程与发生脊柱OPF的AUCROC为0.685,截止激素使用时间为135 d(P <0.001).结论 RA患者脊柱OPF发生率明显升高.高龄、脊柱发生OP是导致OPF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骨折 脊柱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骨增定痛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关节功能、骨代谢、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0
16
作者 吴炅 周正球 +4 位作者 周定华 谭亚菊 金艳 黄佳珉 周琪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9年第4期10-14,共5页
目的:分析骨增定痛汤在膝骨关节炎(KOA)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其对患者关节功能、骨代谢、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64例KO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抗骨增生胶囊口服,观... 目的:分析骨增定痛汤在膝骨关节炎(KOA)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其对患者关节功能、骨代谢、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64例KO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抗骨增生胶囊口服,观察组患者则给予自拟骨增定痛汤内服,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评价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变化,检测骨代谢指标、血清炎症因子指标变化,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2.50%,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3.75%明显为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较治疗前提高,Lyshom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关节僵硬、疼痛明显减轻,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调查表(WOMAC)、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血清骨代谢指标骨钙素(BGP)、骨保护素(OPG)、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I型胶原C端肽(CTX-I)水平则明显低于治疗前,肌体炎症较治疗前明显减轻,血清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环氧合酶(COX-2)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各指标水平变化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3.13%、6.25%,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KOA的治疗中,中药骨增定痛汤疗效更确切,更利于提高膝关节功能,减轻关节僵硬、疼痛等症状,且在改善骨代谢、减轻炎症损伤方面有更好的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膝痹 骨增定痛汤 抗骨增生胶囊 肝肾亏虚 骨代谢 炎症因子
下载PDF
骨折患者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 被引量:28
17
作者 孙健平 张堃 +6 位作者 王鹏飞 薛汉中 孙亮 刘曙光 张斌飞 李忠 林华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25-630,共6页
目的探讨骨折患者围术期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7月一2017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47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或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的骨折所致DVT患者临床... 目的探讨骨折患者围术期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7月一2017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47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或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的骨折所致DVT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血栓累及的部位进行分组,累及腘静脉及其以上静脉的血栓为近端血栓组(56例),其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38-89岁,平均67.8岁。骨盆髋臼骨折3例,髋部骨折39例,股骨干骨折10例,膝关节周围骨折3例,胫腓骨骨折1例。根据累及部位,4例仅限于近端静脉,52例近端血栓同时合并远端血栓。左侧血栓44例,右侧血栓12例。血栓位于股静脉及以上20例(其中骼外静脉7例),位于腘静脉36例。腘静脉以远的血栓为远端血栓组(91例),其中男51例,女40例;年龄21~92岁,平均63.6岁。骨盆髋臼骨折12例.髋部骨折39例,股骨干骨折4例,膝关节周围骨折16例,胫腓骨骨折12例,踝关节周围骨折8例。左侧血栓43例,右侧血栓48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输血率、血栓侧别、术前术后D-二聚体水平、合并内科疾病。筛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近端血栓组髋部骨折及股骨干骨折分别为70%(39/56)和18%(10/56),远端血栓组髋部骨折及股骨干骨折分别为43%(39/91)和4%(4/91)(P<0.05)。近端血栓组血栓在左下肢为79%(44/56),远高于远端血栓组的47%(43/91)(P<0.05)。近端血栓组输血率为77%(43/56),高于远端血栓组的39%(35/91)(P<0.05)。近端血栓组术前术后D-二聚体水平[(8.5士8.1)mg/L、(12.8±9.7)mg/L]高于远端血栓组[(4.6±3.8)mg/L、(7.2±7.5)mg/L](P<0.05)。而两组性别、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合并内科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髋部骨折及股骨干骨折、左下肢、输血、术前术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骨折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蟾龙镇痛膏对骨转移性癌痛模型大鼠疼痛阈值及血清PGE2、TNF-α、IL-6、β-EP的影响 被引量:27
18
作者 侯公瑾 柏正平 +1 位作者 曾普华 蒋益兰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22-1227,共6页
目的探讨蟾龙镇痛膏对骨转移性癌痛大鼠模型的镇痛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蟾龙镇痛膏组(0.56 mg·kg-1)、扶他林组(0.08 mg·kg-1),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右后肢胫骨注射W... 目的探讨蟾龙镇痛膏对骨转移性癌痛大鼠模型的镇痛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蟾龙镇痛膏组(0.56 mg·kg-1)、扶他林组(0.08 mg·kg-1),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右后肢胫骨注射Walker256乳腺癌肿瘤细胞悬液,建立骨癌痛大鼠模型。造模后14 d开始外敷相应药物,每日1次,连续21 d。观察各组大鼠疼痛缩足反射潜伏期(PWL)和缩足反射阈值(PWT),通过HE染色、X线检查评价骨癌痛大鼠模型,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前列腺素E2(PGE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β内啡肽(β-EP)水平。结果模型组、蟾龙镇痛膏组、扶他林组PWL、PWT较空白组降低(P <0.05),HE染色观察可见肿瘤细胞,X线检查可见骨质破坏;药物干预后蟾龙镇痛膏组、扶他林组疼痛阈值较模型组上升(P <0.05);模型组血清PGE2、TNF-α、IL-6、β-EP含量较空白组升高(P <0.05),蟾龙镇痛膏组、扶他林组血清PGE2、TNF-α、IL-6含量较模型组降低(P <0.05);血清β-EP含量较模型组升高(P <0.05)。结论蟾龙镇痛膏对骨癌痛大鼠有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因子释放和提高内源性阿片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蟾龙镇痛膏 大鼠 骨转移 癌性疼痛 炎性因子 内源性阿片肽
原文传递
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9
作者 聂少波 张伟 +2 位作者 张里程 张巍 唐佩福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33-238,共6页
随着手术技术和内固定材料的发展,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式不断进步,但是术后内固定失效一直无法避免。对于内固定失效的原因,尚存在争议。目前认为患者高龄、女性和重度骨质疏松使髋部易发生不稳定型骨折,内侧失支撑、股骨颈基底骨折... 随着手术技术和内固定材料的发展,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式不断进步,但是术后内固定失效一直无法避免。对于内固定失效的原因,尚存在争议。目前认为患者高龄、女性和重度骨质疏松使髋部易发生不稳定型骨折,内侧失支撑、股骨颈基底骨折、逆转子间骨折、外侧壁骨折等不稳定型骨折术后内固定位置维持困难,非解剖复位、不合理进钉点、头钉位置不佳,对不稳定型骨折选择髓外固定,以及手术等待时间长、下地负重晚、感染等都可能增加失效风险。因此明确内固定失效的危险因素,并作出相应的处理,从而提高初次手术的成功率,仍是目前治疗的关键。本文拟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的危险因素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 治疗失败 骨钉 因素
原文传递
Factors influencing peak bone mass gain 被引量:21
20
作者 Xiaowei Zhu Houfeng Zheng 《Frontiers of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1期53-69,共17页
Bone mass is a key determinant of osteoporosis and fragility fractures.Epidemiologic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 10%increase in peak bone mass(PBM)at the population level reduces the risk of fracture later in life by 50... Bone mass is a key determinant of osteoporosis and fragility fractures.Epidemiologic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 10%increase in peak bone mass(PBM)at the population level reduces the risk of fracture later in life by 50%.Low PBM is possibly due to the bone loss caused by various conditions or processes that occur during adolescence and young adulthood.Race,gender,and family history(genetics)are responsible for the majority of PBM,but other factors,such as physical activity,calcium and vitamin D intake,weight,smoking and alcohol consumption,socioeconomic status,age at menarche,and other secondary causes(diseases and medications),play important roles in PBM gain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Hence,the optimization of lifestyle factors that affect PBM and bone strength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to maximize PBM among adolescents and young people,and thus to reduce the low bone mass or osteoporosis risk in later life.This review aims to summarize the available evidence for the common but important factors that influence bone mass gain during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discuss the advances of developing high PB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ak bone mass CHILDREN adolescents GENETIC risk factor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