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5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术中骨水泥渗漏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84
1
作者 王惠东 姚方超 +1 位作者 傅智轶 吴玉杰 《脊柱外科杂志》 2019年第3期192-197,共6页
目的 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术中骨水泥渗漏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采用PVP治疗的297例老年OVCF患者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年龄、性别、骨折部位、椎体压缩程... 目的 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术中骨水泥渗漏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采用PVP治疗的297例老年OVCF患者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年龄、性别、骨折部位、椎体压缩程度、椎体终板/后壁完整性、骨折节段数、骨水泥注射量与骨水泥渗漏(椎间盘、软组织、血管内、椎管内及混合渗漏)的关系。结果 术中共166例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率55.9%。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骨水泥剂量高是骨水泥渗漏的唯一危险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椎体压缩程度高和骨折节段数多是椎间盘渗漏的危险因素;骨水泥注射量大和椎体压缩程度高是软组织渗漏的危险因素;女性和年龄较低是血管内渗漏的危险因素;骨水泥注射量大和椎体终板/后壁破裂是椎管内渗漏的危险因素。结论 不同的危险因素导致PVP术中不同的渗漏类型。明确不同危险因素与各渗漏类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防止骨水泥渗漏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骨折 压缩性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骨代用品 手术中并发症
下载PDF
Bio-Oss骨代用品同引导骨再生膜联合应用效果的观察 被引量:44
2
作者 邱立新 林野 +2 位作者 王兴 孙开华 Georg Watzek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12-414,I001,共4页
目的 通过组织学观察Bio Oss作为骨移植材料同引导骨再生膜技术联合应用治疗牙槽骨局部骨缺损及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 6例牙槽骨局部缺损患者的 6处骨再生区取少量骨组织 ,采取Donath硬组织切片磨片技术行组织学观察... 目的 通过组织学观察Bio Oss作为骨移植材料同引导骨再生膜技术联合应用治疗牙槽骨局部骨缺损及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 6例牙槽骨局部缺损患者的 6处骨再生区取少量骨组织 ,采取Donath硬组织切片磨片技术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组织学显示淡红色新生骨同淡黄色的Bio Oss颗粒区别明显 ,Bio Oss颗粒表面有新骨形成 ,并与之紧密结合。未见纤维结缔组织长入包裹Bio Oss颗粒及炎症细胞浸润。结论 Bio Oss骨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引导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OSS 骨代用品 骨移植 骨再生膜技术 牙槽骨缺损 种植体周围骨缺损
原文传递
不同骨水泥剂量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被引量:45
3
作者 王梦然 傅智轶 +2 位作者 王惠东 姚方超 吴玉杰 《脊柱外科杂志》 2020年第4期217-221,236,共6页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骨水泥剂量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8年12月收治的95例老年胸腰椎单椎体OVCF患者临床资料,按骨水泥实际注入量分为3组:A组(<3.5 mL)45...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骨水泥剂量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8年12月收治的95例老年胸腰椎单椎体OVCF患者临床资料,按骨水泥实际注入量分为3组:A组(<3.5 mL)45例,B组(≥3.5 mL且≤6.0 mL)23例,C组(>6.0 mL且≤8.5 mL)27例。记录并比较各组骨水泥渗漏情况、伤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背部疼痛情况。结果3组患者术后2 d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组>B组>C组,术后1 h VAS评分A组<B组<C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2 d较术前伤椎Cobb角均减小,椎体前缘高度比均增大,但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末次随访时较术后2 d伤椎Cobb角均增大,椎体前缘高度比均减小,且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共38例发生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渗漏率为44.7%,其中A组35.6%、B组39.1%、C组48.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未发生继发性骨水泥渗漏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一定范围内,注入更大剂量骨水泥可使胸腰椎OVCF患者获得更好的中短期疼痛缓解和影像学指标改善,但术后极短期内腰背痛也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骨折 压缩性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骨代用品 手术中并发症
下载PDF
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化骨修复羊胫骨干骨缺损 被引量:25
4
作者 戴克戎 徐小良 +6 位作者 汤亭亭 朱振安 郁朝锋 徐旻 朱六龙 郝永强 楼觉人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5期1345-1349,共5页
目的 评价腺病毒介导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 2 (Adv hBMP 2 )基因转染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对大动物长骨干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 建立羊胫骨干骨缺损模型 (2 .6cm) ,单侧 (右 )植入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 ,2 6只羊分为 5组 :(1)Adv hBM... 目的 评价腺病毒介导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 2 (Adv hBMP 2 )基因转染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对大动物长骨干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 建立羊胫骨干骨缺损模型 (2 .6cm) ,单侧 (右 )植入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 ,2 6只羊分为 5组 :(1)Adv hBMP 2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加煅烧骨 (CB)组 (9侧 ) ;(2 )腺病毒介导的 β 半乳糖苷酶 (Adv βgal)基因转染的BMSC加CB组 (6侧 ) ;(3)未转染的BMSC加CB组 (6侧 ) ;(4)单纯CB组 (3侧 ) ;(5 )未治疗组 (2侧 )。分期行X线、计量组织学检查和生物力学测定。结果 X线 :4~ 8周 ,Adv hBMP 2转染组的羊胫骨干骨缺损内有明显骨痂形成 ;2 6周 ,(1)、(2 )、(3)、(4)和 (5 )组的完全愈合率 ,分别为 5 / 8、1/ 5、0 / 5、0 / 2、0 / 1。计量组织学示 ,与其他组相比 ,1组的新生骨量最多 ,并有皮质骨形成 ;第 1组移植骨的压缩载荷和弹性模量明显大于其他各组。结论 hBMP 2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可以修复大动物 (羊 )负重骨 (胫骨 )的节段性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2 基因修饰 组织工程化骨 修复 胫骨干骨缺损 骨代用品 骨再生
原文传递
不同穿刺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31
5
作者 谢胜荣 董迎春 +7 位作者 王艳 杨忠义 丁忠均 陈展宇 陈冬梅 李杰 李旭 吴林峰 《脊柱外科杂志》 2020年第4期227-231,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双侧分层交叉穿刺与常规单/双侧穿刺入路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术后骨水泥分布情况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8年12月采用PVP治疗的127例OVCF患者影像学及临床资料,根据... 目的对比分析双侧分层交叉穿刺与常规单/双侧穿刺入路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术后骨水泥分布情况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8年12月采用PVP治疗的127例OVCF患者影像学及临床资料,根据穿刺入路分为双侧分层交叉组(A组,n=37)、常规单侧组(B组,n=48)及常规双侧组(C组,n=42)。记录3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1 d、术后3 d、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疼痛程度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复查CT三维重建,比较3组椎体内骨水泥分布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3~15个月。A组于冠状位中线两侧骨水泥连接上下终板率较B、C组显著升高;C组骨水泥注入量较A、B组明显增多;B组手术时间较A、C组明显减少;A组术后3 d、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ODI较B、C组降低;以上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穿刺针道口感染、骨水泥渗漏入椎管、骨水泥拖尾、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与单/双侧穿刺入路PVP相比,双侧分层交叉穿刺PVP术后骨水泥于伤椎冠状位中线两侧连接上下终板率更高,术后疼痛程度、功能状况均改善明显,是治疗OVCF的有效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骨折 压缩性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骨代用品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癌 被引量:19
6
作者 陈建庭 王建钧 金大地 《脊柱外科杂志》 2006年第4期204-207,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癌的效果。方法对17例脊柱转移癌患者的共33个椎体进行椎体成形手术,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33个椎体均穿刺成功,每个椎体平均注入骨水泥3.5ml,4例发生渗漏,渗漏率为12.1%(4/33),术后患者疼痛迅速...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癌的效果。方法对17例脊柱转移癌患者的共33个椎体进行椎体成形手术,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33个椎体均穿刺成功,每个椎体平均注入骨水泥3.5ml,4例发生渗漏,渗漏率为12.1%(4/33),术后患者疼痛迅速缓解,均恢复日常生活。结论椎体成形术是一种治疗脊柱转移癌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止痛效果满意,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转移 脊椎肿瘤 骨代用品
下载PDF
经皮椎体强化的方法及影像学表现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樊仕才 朱青安 +3 位作者 于成福 刘岘 王柏川 刘大庸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3-166,共4页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强化的方法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影像学分布 ,为临床开展应用提供技术指导。方法  15个新鲜的人体腰椎椎体分成 3组 ,经椎弓根分别注入 3种浓度为 1∶1(6个 )、2∶3(6个 )、1∶2 (3个 ) (水粉...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强化的方法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影像学分布 ,为临床开展应用提供技术指导。方法  15个新鲜的人体腰椎椎体分成 3组 ,经椎弓根分别注入 3种浓度为 1∶1(6个 )、2∶3(6个 )、1∶2 (3个 ) (水粉比 ,ml/g)的PMMA各 8ml,观察PMMA的渗漏情况。 5具新鲜胸腰段脊柱标本取 18个椎体节段 ,在CT引导下经皮后路椎弓根途径穿刺 ,注入混有对比剂的PMMA ,观察PMMA在椎体内分布并记录注入的浓度和量。将标本游离成单个椎体 ,观察PMMA在椎体外渗漏情况 ;并取 8个椎体强化后测量PMMA分布中心区温度。结果  1∶1浓度组 6个椎体均有渗漏 ,1∶2浓度组 3个椎体均无渗漏 ,但骨水泥不易注入 ,2∶3浓度组强化较理想 ,6个椎体仅有 1个渗漏。 18个胸腰段脊柱标本的椎体节段均穿刺顺利 ,没有副损伤 ;PMMA在椎体内沿骨小梁分布至整个椎体 ,有 2个出现椎体后静脉窦渗漏 ,没有出现其他部位渗漏。PMMA分布中心区温度变化最高为 48℃。结论  2∶3浓度的PMMA最适于经皮椎体强化 ;PMMA在椎体内发热时 ,对周围正常骨细胞的诱导活性无影响 ;CT引导下经皮椎体强化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代用品 腰椎 骨疾病 介入性放射学 经皮椎体强化 实验研究 CT 诊断
原文传递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注入不同剂量骨水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单椎体压缩性骨折 被引量:22
8
作者 王亮 徐美玲 +2 位作者 韩霖 卢旭华 蒋永丰 《脊柱外科杂志》 2020年第5期289-292,314,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注入不同剂量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8年7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接受PVP治疗的122例老年胸腰椎单椎体OVCF患者临床资料。51例患...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注入不同剂量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8年7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接受PVP治疗的122例老年胸腰椎单椎体OVCF患者临床资料。51例患者术中注入小剂量骨水泥(小剂量组,≥2.5 mL且<4.0 mL),71例患者术中注入大剂量骨水泥(大剂量组,≥4.0 mL且<6.0 mL)。记录2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及术后骨水泥渗漏率。结果2组患者术后1个月、1年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且大剂量组改善程度优于小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骨水泥总渗漏率为14.08%(10/71),小剂量组骨水泥总渗漏率为5.88%(3/5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术中注入不同剂量骨水泥治疗老年单椎体OVCF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脊柱功能,且注入大剂量骨水泥可更有效地恢复椎体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骨折 压缩性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骨代用品 手术中并发症
下载PDF
磷酸三钙多孔生物陶瓷修复股骨头坏死 被引量:20
9
作者 孙伟 李子荣 +3 位作者 高福强 史振才 王佰亮 郭万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16期2474-2479,共6页
背景:股骨头坏死保存自身关节的治疗是临床难点,使用各种人工骨替代植骨是临床探索目标之一。目的:回顾性分析股骨头颈交界开窗灯泡状病灶清除打压植骨结合磷酸三钙多孔生物陶瓷植入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性。方法:于2008年1至12月间使... 背景:股骨头坏死保存自身关节的治疗是临床难点,使用各种人工骨替代植骨是临床探索目标之一。目的:回顾性分析股骨头颈交界开窗灯泡状病灶清除打压植骨结合磷酸三钙多孔生物陶瓷植入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性。方法:于2008年1至12月间使用此方法治疗股骨头坏死58例(88髋)。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评估治疗后患髋功能的改善情况,并于治疗后3,6,12个月及每年定期行X射线和CT检查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与结论:56例患者(85髋)获得随访2-5年,其中ARCO分期:Ⅱ期27髋,Ⅲa 40髋,Ⅲb 18髋,按中日友好医院分型:C型4髋,L1型15髋,L2型28髋,L3型38髋。参考Harris评分系统,优55髋,良12髋,可5髋,差13髋。其中保头失败的患者中有9例11髋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治疗前的Harris评分平均为61.2分,治疗后2年平均为85.3分,平均提高了24.1分(P<0.001)。髋关节影像学表现稳定,股骨头内成骨明显,植骨区密度增高,磷酸三钙多孔生物陶瓷替代时间为1-1.5年。结果可见磷酸三钙多孔生物陶瓷植入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效果满意,磷酸三钙多孔生物陶瓷有利于骨坏死的修复和重建,可在坏死区外侧柱起到支撑作用,有效防止进一步塌陷,是股骨头坏死患者尤其是保存自身关节的有效生物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股骨头坏死 磷酸三钙多孔生物陶瓷 关节功能 生物相容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新型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与骨水泥钉道强化在治疗腰椎滑脱伴骨质疏松中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代飞 刘瑶瑶 +2 位作者 孙东 徐美涛 许建中 《脊柱外科杂志》 2014年第5期257-261,共5页
目的比较新型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bone cement injectable canulated pedicle screw,CICPS)和传统骨水泥钉道强化方法应用于治疗腰椎滑脱伴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7月~2013年11月序贯纳入腰椎滑脱伴骨质疏松患者(T... 目的比较新型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bone cement injectable canulated pedicle screw,CICPS)和传统骨水泥钉道强化方法应用于治疗腰椎滑脱伴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7月~2013年11月序贯纳入腰椎滑脱伴骨质疏松患者(T〈-2.5)43例,随机分为2组,A组20例采用CICPS行后路滑脱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23例采用传统骨水泥钉道强化内固定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术后疼痛和功能恢复。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及术后每年行X线和CT检查评估椎间隙高度丢失、内固定失败率和椎间植骨融合率。结果 43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6~33个月,平均16.5个月。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显著低于B组(P〈0.05)。A组和B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94.6%、90.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发生内固定松动、螺钉拔出3例,A组未发生此类情况。A组椎间隙高度丢失(2.3±1.2)mm,B组椎间隙高度丢失(3.6±2.2)m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VAS评分和ODI,2组患者术后疼痛与功能均得到改善,A组效果优于B组(P〈0.05)。结论 CICPS强化内固定稳定性是一种具有较好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前移 骨质疏松 骨代用品 内固定器 老年人
下载PDF
骨组织工程研究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8
11
作者 裴国献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71-474,共4页
骨组织工程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作者从组织工程研究的主要构成要素 ,即种子细胞、细胞载体支架、组织构建三个方面对骨组织工程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挑战进行了回顾和展望。旨在分析当前的研究成果与骨组织工程的最终临床应用之间的差距 ,... 骨组织工程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作者从组织工程研究的主要构成要素 ,即种子细胞、细胞载体支架、组织构建三个方面对骨组织工程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挑战进行了回顾和展望。旨在分析当前的研究成果与骨组织工程的最终临床应用之间的差距 ,为尽快缩短这一距离提供可行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组织工程 研究现状 骨代用品 生物医学工程
下载PDF
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及其血管化的研究进程 被引量:17
12
作者 赵天源 孙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8期6832-6838,共7页
背景:随着骨组织工程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组织工程骨修复大面积骨缺损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目的:介绍骨组织工程中的种子细胞、细胞因子、支架材料的特性及材料血管化情况。方法:以"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血管化"为中文关键... 背景:随着骨组织工程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组织工程骨修复大面积骨缺损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目的:介绍骨组织工程中的种子细胞、细胞因子、支架材料的特性及材料血管化情况。方法:以"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血管化"为中文关键词,以"bone tissue engineering,scafold,vascularization"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至2012年1月CNKI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章,选择与骨组织工程学概述、支架材料和血管化方面相关的文章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种子细胞的选择、细胞因子的应用、支架材料的性能及血管化程度均对组织工程骨成功修复骨损伤产生着重要影响。适宜的种子细胞是骨组织工程的研究基础,细胞因子是骨组织工程研究的催化剂,具有良好三维结构的支架材料对于促进细胞的生长增殖、组织长入、成骨方式和血管化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每种支架材料都有其不足之处,所以可以通过将多种材料进行复合达到综合效应来满足临床需求。另外也要积极寻求新的材料制备工艺和对已有方法进行改进,以制造出更加优良的支架材料。但血管化仍然是骨组织工程要面对的重大考验。目前所应用的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方法均存在一定缺陷,如利用生长因子促进血管化时,易造成代谢异常患者病情恶化等情况发生;利用显微外科技术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易导致其他部位形成创伤和畸形,不利于患者的身体康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相容性材料 组织工程 支架 骨代用品
下载PDF
仿生活性人工骨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张超 胡蕴玉 +1 位作者 吕荣 徐建强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58-459,共2页
目的 研制在成分和结构上与天然骨基质高度仿生的新型材料 ,应用于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方法 以Ⅰ型胶原蛋白分子为模板 ,引入钙磷盐生成体系 ,合成纳米相羟基磷灰石 /胶原 (NHAC)并以之为主体 ,以 1∶1的质量比加入聚乳酸 (PLA)制备... 目的 研制在成分和结构上与天然骨基质高度仿生的新型材料 ,应用于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方法 以Ⅰ型胶原蛋白分子为模板 ,引入钙磷盐生成体系 ,合成纳米相羟基磷灰石 /胶原 (NHAC)并以之为主体 ,以 1∶1的质量比加入聚乳酸 (PLA)制备多孔框架 ,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 2 (rh BMP2 )复合后植入兔桡骨 1 5mm缺损 ,观察骨修复情况。结果 所合成的材料具有纳米级的层装排列结构 ,层间距为 1 1 .7nm ,实验组中 1 0只兔术后 1 2周骨缺损均完全愈合。结论 NHAC可能成为修复骨缺损的较理想材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代用品 胶原 羟基磷灰石类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
原文传递
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4
14
作者 马宁 曾毅 +2 位作者 张莉 杨海滨 张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0-93,共4页
目的:探讨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NHAC)简单有效的复合方法和结构及其作为新型骨替代材料应用于组织工程的可行性。方法:以氢氧化钙和磷酸为原料合成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晶体,从牛肌腱中提取可溶性I型胶原,应用戊二醛交联冻... 目的:探讨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NHAC)简单有效的复合方法和结构及其作为新型骨替代材料应用于组织工程的可行性。方法:以氢氧化钙和磷酸为原料合成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晶体,从牛肌腱中提取可溶性I型胶原,应用戊二醛交联冻干法使二者复合制备成生物膜,用XRD和扫描电镜,对材料晶相组成、微观形貌、结构、晶粒大小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合成工艺研究,制得的生物膜呈三维网孔状结构, 孔径10~40μm,大小均匀,由纳米尺度(10 nm×50 nm~20 nm×80 nm)的羟基磷灰石和胶原纤维组成。复合材料在晶相组成和尺寸上类似于天然骨。结论:NHAC复合材料有望成为理想的骨替代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类 胶原 组织工程 骨代用品
下载PDF
人工骨生物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5
作者 陈东 张鹏 刘国辉 《临床骨科杂志》 2007年第4期366-369,共4页
关键词 骨代用品 骨修复 组织工程
下载PDF
三种植骨材料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李忠海 刘谟震 +5 位作者 赵彦涛 衷鸿宾 李利 侯树勋 张海龙 侯铁胜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230-235,共6页
目的观察3种不同植骨材料在腰椎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其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收治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97例,其中腰椎管狭窄症43例,腰椎滑脱症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32例;... 目的观察3种不同植骨材料在腰椎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其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收治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97例,其中腰椎管狭窄症43例,腰椎滑脱症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32例;男51例,女42例;年龄39~70岁,平均52.4岁。病变节段:L_(3~4) 15例,L_(4~5) 52例,L_5~S_1 30例。手术方法均采用后路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根据椎间植骨材料不同,分为同种异体冷冻干燥骨组(A组)、自体骨组(B组)和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组(C组),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前、术后随访均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并行X线及CT检查评估植骨融合率、融合时间、椎间高度(disc height index,DHI)、内固定失败率。结果三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39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B组31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3~49个月;C组27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0~18个月。A组术后3例切口渗液,其余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B组和C组无感染发生,切口均I期愈合。A组植骨融合时间为(15.8±4.3)个月,4例(11.8%)出现植骨不融合,其中断钉2例。在植骨融合率、融合时间、椎间高度丢失、内固定失败率方面,A组差于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96.2%和92.0%,融合时间分别为(12.7±4.8)个月和(13.5±4.5)个月,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中使用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率最低,且内固定失败发生率较高;自体骨与DBM植骨融合率高,内固定失败发生率小。应用DBM是一种安全、有效地促进腰椎椎间融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术 骨移植 脱钙骨基质 自体 同种 骨代用品
原文传递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新生诱导骨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15
17
作者 付冬梅 肖琼 +3 位作者 杨琴秋 董露 陈红亮 孙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33-939,共7页
背景:作者在前期的实验中已证实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具有成骨性,并在微观结构和生物力学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但是对组织学上的研究较少。目的:对比观察富血小板纤维蛋白、Bio-Oss、自体骨3种不同骨替代材料植入后的组织学变化,分析富血... 背景:作者在前期的实验中已证实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具有成骨性,并在微观结构和生物力学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但是对组织学上的研究较少。目的:对比观察富血小板纤维蛋白、Bio-Oss、自体骨3种不同骨替代材料植入后的组织学变化,分析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修复骨缺损的特点和优势。方法:12只beagle犬,参照文献方法建立犬双侧股骨髁左右各3个实验性临界性骨缺损动物模型。在3个骨缺损区随机分别填入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组,自体骨+胶原膜(自体骨组),Bio-Oss+胶原膜组(Bio-Oss组)。在植入后3,6,8和12个月分别处死3只实验犬,术区取材后进行组织学染色观察。另外1只实验动物按照上述方法制造临界性骨缺损模型后,不植入任何材料,标记为空白组。结果与结论:植入后3,6,8和12个月时,3种骨移植材料的新骨生成速度、生成量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3种材料均能诱导成骨,但是成骨能力各不相同: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组在3个月和6个月时成骨效果更优,且形成的新骨更接近生理状态;自体骨在植入后3个月和6个月更多以骨坏死为主,8个月后成骨效果可,12个月后基本接近生理状态;Bio-Oss组成骨效果与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组类似,在12个月时仍可见Bio-Oss残留颗粒;空白组在术后3个月时未见明显新骨形成,说明该实验动物临界性骨缺损模型建立成功。实验结果显示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具有较好的诱导新骨形成的能力,且新骨形成所需时间更短,质量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代用品 骨钙素 RANKL配体 组织工程 组织构建 骨组织工程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自体骨 异种骨 骨缺损 成骨 骨γ-羧基谷氨酸蛋白 细胞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下载PDF
Recent biological trends in management of fracture non-union 被引量:13
18
作者 Khaled M Emara Ramy Ahmed Diab Ahmed Khaled Emara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5年第8期623-628,共6页
Bone regeneration is a complex, well-orchestrated physiological process of bone formation, which can be seen during normal fracture healing, and is involved in continuous remodelling throughout adult life. Currently,t... Bone regeneration is a complex, well-orchestrated physiological process of bone formation, which can be seen during normal fracture healing, and is involved in continuous remodelling throughout adult life. Currently,there is a plethora of different strategies to augment the impaired or "insufficient" bone-regeneration process, including the "gold standard" autologous bone graft, free fibula vascularised graft, allograft implantation, and use of growth factors, osteoconductive scaffolds, osteoprogenitor cells and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Improved "local" strategies in terms of tissue engineering and gene therapy, or even "systemic" enhancement of bone repair, are under intense investigation, in an effort to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of the current methods, to produce bone-graft substitutes with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that are as identical to normal bone as possible, to accelerate the overall regeneration process, or even to address systemic conditions, such as skeletal disorders and osteoporosis. An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the molecular and cellular events that occur during bone repair and remodeling ha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biologic agents that can augment the biological microenvironment and enhance bone repair. Orthobiologics, including stem cells, osteoinductive growth factors, osteoconductive matrices, and anabolic agents, are available clinically for accelerating fracture repair and treatment of compromised bone repair situations like delayed unions and nonunions. A lack of standardized outcome measures for comparison of biologic agents in clinical fracture repair trials, frequent off-label use, and a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these agents at the bone repair site have limited their efficacy in clinical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ICAL FRACTURE repair NONUNION Cell therapy bone substitutes
下载PDF
骨替代材料在口腔种植领域中的成骨效果 被引量:14
19
作者 王晓娜 赵静辉 +1 位作者 储顺礼 周延民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3-117,共5页
骨替代材料目前已成为拔牙位点保存术、牙槽嵴骨增量术和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主要材料,而羟磷灰石、磷酸钙和生物活性玻璃以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生物降解性、骨再生能力和骨结合率成为骨替代材料的代表。单一成分骨替代材料的... 骨替代材料目前已成为拔牙位点保存术、牙槽嵴骨增量术和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主要材料,而羟磷灰石、磷酸钙和生物活性玻璃以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生物降解性、骨再生能力和骨结合率成为骨替代材料的代表。单一成分骨替代材料的诱导骨再生能力取决于材料本身的表面形貌、结构、成分、孔径和孔隙率。按不同比例复合的新型骨替代材料,可使原单一骨替代材料的性能得以互补。骨替代材料与血小板浓缩物的联合应用,可促进前成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激发成骨细胞的活动,促进血管新生,从而利于骨替代材料存活。骨替代材料与生长因子的联合应用,可获得不同程度骨结合和骨改建,增加材料的细胞黏附率,改善支架的力学性能,在骨愈合早期即能促进新骨形成。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骨替代材料的成骨性能日臻完善,在口腔种植领域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种植 骨替代材料 骨再生 骨结合
下载PDF
胶原-羟基磷灰石-硫酸软骨素-骨形态发生蛋白骨修复材料的性质评估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浩 张里程 +2 位作者 石涛 熊琦 唐佩福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30-734,共5页
目的:评估以胶原、羟基磷灰石、硫酸软骨素等3种天然骨骼基本成分构建成的三维多孔骨修复材料的理化性能和体内生物学性能,观察其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载体的效果。方法:以胶原、羟基磷灰石、硫酸软... 目的:评估以胶原、羟基磷灰石、硫酸软骨素等3种天然骨骼基本成分构建成的三维多孔骨修复材料的理化性能和体内生物学性能,观察其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载体的效果。方法:以胶原、羟基磷灰石、硫酸软骨素及BMP-2为原料,通过化学交联和冷冻干燥的方法构建具有一定三维结构的骨修复材料。通过HE染色、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的结构性能;通过表面能谱、X线衍射观察材料的理化性能;将骨髓基质干细胞(marrow stromal cells,MSCs)种植在材料表面,观察MSCs在材料表面的粘附、增生和分化;将该复合材料种植在大鼠体内,观察材料在体内的降解和异位成骨情况。结果:骨修复材料在植入局部保持完整的支架结构,具有利于细胞粘附和增殖的多孔结构。通过肌肉埋植,在异位诱导形成了骨组织,并且随着骨组织的形成,支架逐渐降解吸收。结论:胶原-羟基磷灰石-硫酸软骨素-骨形态发生蛋白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诱导特性的骨修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代用品 胶原 羟基磷灰石 软骨素硫酸盐类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