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用硫酸钙人工骨在脊柱结核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1
作者 张闻力 刘浩 +4 位作者 李坛珠 宋跃明 龚全 李涛 刘立岷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652-655,共4页
[目的]评价在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中,应用医用硫酸钙(Osteoset)人工骨与自体骨混合植骨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4月~2006年5月间,对24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前路病灶消除、Osteoset人工骨加自体骨植骨... [目的]评价在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中,应用医用硫酸钙(Osteoset)人工骨与自体骨混合植骨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4月~2006年5月间,对24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前路病灶消除、Osteoset人工骨加自体骨植骨并内固定术。观察患者局部伤口情况,有无不良反应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定期影像学检查(脊柱X线片和CT扫描),对植骨融合和后凸畸形矫正的情况进行评定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未见不良全身反应。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松动;结核病灶均无复发,脊柱后凸畸形平均矫正15.2°±6.7°,末次随访畸形矫正角度未见明显丢失。术后3个月融合率达95.8%,术后6个月24例患者植骨部位均获骨性融合。[结论]Osteoset人工骨在脊柱结核手术治疗中可以补充植骨量,具有可靠的安全性和满意的临床效果,是一种优良的骨移植替代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骨移植替代材料 自体骨移植 OSTEOSET
下载PDF
医用硫酸钙在家兔腰椎融合模型中的成骨能力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健 吕厚山 +2 位作者 刘海鹰 王会民 张森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5期1178-1180,1192,共4页
[目的]通过与自体髂骨进行比较,评价医用硫酸钙单独应用的成骨能力,并探讨其可能的成骨机理。[方法]建立家兔腰椎后外侧融合模型,以自身作为对照,双侧横突间植骨,左侧植入硫酸钙颗粒,右侧植入自体髂骨。于术后3、6、12周行X线、CT及组... [目的]通过与自体髂骨进行比较,评价医用硫酸钙单独应用的成骨能力,并探讨其可能的成骨机理。[方法]建立家兔腰椎后外侧融合模型,以自身作为对照,双侧横突间植骨,左侧植入硫酸钙颗粒,右侧植入自体髂骨。于术后3、6、12周行X线、CT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3周,硫酸钙尚可见残留颗粒,自体骨完全降解;植骨区域内均可见到大量的破骨细胞,并有血管纤维组织长入。术后6周,硫酸钙完全降解,影像学检查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表现为局部骨密度增高,新骨成形;组织学检查两侧植骨区内均为大量的透明软骨形成,自体髂骨植骨区内可见散在的骨小梁结构。术后12周,组织学及影像学上二者没有任何的差别,两侧形成的骨组织与家兔的椎体骨组织结构相同。[结论]医用硫酸钙作为骨移植替代材料,除了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外,硫酸钙可能还具有骨诱导性,其成骨能力与自体髂骨相当,医用硫酸钙单独应用可以取得良好的融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钙 骨移植材料 腰椎后外侧融合术
下载PDF
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研制及其成骨效应 被引量:5
3
作者 尹庆水 张余 +8 位作者 李兆麟 李文 张宏斌 赖晃文 麦小红 杨传红 詹纯列 权日 章凯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92-94,102,共4页
目的自行研制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并评估其成骨效应。方法取南海澄黄滨珊瑚碳酸钙在特定条件下经过“热液交换反应”,制成单纯珊瑚羟基磷灰石(CorallineHydroxyapatite,CHA)人工骨,并将其与基因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2)和几丁... 目的自行研制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并评估其成骨效应。方法取南海澄黄滨珊瑚碳酸钙在特定条件下经过“热液交换反应”,制成单纯珊瑚羟基磷灰石(CorallineHydroxyapatite,CHA)人工骨,并将其与基因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2)和几丁糖复合制成了三种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CompositeCorallineHydroxyapatite,CCHA)人工骨,将此三种不同配型的复合人工骨和单纯CHA人工骨分别植入四组24只SD大白鼠肌肉内。手术后2、4、6、8周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计数高倍单位视野内的成骨细胞数量和炎性细胞数量。采用SPSS8.0统计软件处理系统分析。结果术后各时期取材结果显示:B组(CHA+rhBMP2)和D组(CHA+rhBM2P+几丁糖)的单位视野内成骨细胞数量明显多于A组(单纯CHA)和C组(CHA+几丁糖);而C组和D组的单位视野内炎性细胞数量明显少于A组和B组。即D组人工骨的单位视野内的成骨细胞数量多、炎性细胞少。结论rhBMP2-几丁糖/CHA复合人工骨不但具有显著的成骨诱导作用,还具有炎症反应轻及持续的诱导成骨作用,是一良好的骨移植替代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骨 骨形态发生蛋白 珊瑚羟基磷灰石 几丁糖 诱导成骨 骨移植 炎症反应
原文传递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混合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 被引量:9
4
作者 陈勇忠 王剑火 +3 位作者 张朋 黄哲 龚衍丁 周清碧 《临床骨科杂志》 2014年第6期626-628,632,共4页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自体骨及硫酸钙人工骨混合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1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在正规抗结核的基础上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含链霉素的硫酸钙人工骨与自体骨混合植骨及内固定术治疗;...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自体骨及硫酸钙人工骨混合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1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在正规抗结核的基础上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含链霉素的硫酸钙人工骨与自体骨混合植骨及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患者局部切口、有无不良反应及临床症状恢复情况。定期影像学检查对植骨融合和后凸畸形矫正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后凸畸形获得不同程度的矫正,矫正角度无明显丢失,无全身不良反应。21例均获随访,时间9-18个月。20例患者一次手术治愈,1例患者于术后9个月结核复发再次行前路手术后治愈。胸腰椎X线检查:术后1周硫酸钙人工骨粒显影清楚,术后3个月显影不清,术后6-9个月植骨部位获骨性愈合。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自体骨与含链霉素的硫酸钙人工骨混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是安全、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硫酸钙 后路手术 链霉素 骨移植替代材料 自体骨移植
下载PDF
柠檬酸化硫酸钙和Osteoset~动物体内植入比较性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陈华 张伯勋 +5 位作者 张巨松 梁雨田 王岩 田玥 赵斌 高飞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0-52,共3页
[目的]探讨柠檬酸化硫酸钙和Osteose t对周围组织作用及对骨修复活动的影响。[方法]建立兔股骨远端包容性骨缺损模型,用柠檬酸化硫酸钙和Osteose t填充缺损,进行一般观察、大体X线及骨组织学计量分析。[结果]空白对照组仅在缺损区边缘... [目的]探讨柠檬酸化硫酸钙和Osteose t对周围组织作用及对骨修复活动的影响。[方法]建立兔股骨远端包容性骨缺损模型,用柠檬酸化硫酸钙和Osteose t填充缺损,进行一般观察、大体X线及骨组织学计量分析。[结果]空白对照组仅在缺损区边缘有少量的新生骨组织,中央被骨髓组织填充替代。缺损区填充的CCaS和Osteo-se t逐渐降解吸收,被新生的骨组织替代,新生骨组织随时间逐渐成熟,骨小梁逐渐增粗。3、6、13周时CCaS和Osteoset缺损区内新生骨组织量及骨小梁粗度两者无显著性差异。3周时,缺损区内CCaS和Osteose t部分吸收,材料周围有新生骨组织,周边组织未见淋巴细胞浸润及异物巨细胞反应,材料剩余量CCaS组多于Osteose t组(t=21.2,P=0)。[结论]柠檬酸化硫酸钙和Osteose t性质相似、能够修复骨缺损、具有骨传导作用,材料对周围组织无炎症刺激及异物刺激反应。柠檬酸化硫酸钙的降解速度慢于Osteose t,其降解速度更接近于新骨形成速度,有利于新骨的形成,是一种有前途的骨移植替代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酸化硫酸钙 OSTEOSET 骨移植替代材料
下载PDF
Ability of bone graft substitutes to support the osteoprogenitor cells: An in-vitro study 被引量:3
6
作者 Ziad Dahabreh Michalis Panteli +3 位作者 Ippokratis Pountos Mark Howard Peter Campbell Peter V Giannoudis 《World Journal of Stem Cells》 SCIE CAS 2014年第4期497-504,共8页
AIM: To compare seven commercially available bone graft substitutes(BGS) in terms of these properties and without using any additional biological growth factors.METHODS: Porcine osteoprogenitor cells were loaded on se... AIM: To compare seven commercially available bone graft substitutes(BGS) in terms of these properties and without using any additional biological growth factors.METHODS: Porcine osteoprogenitor cells were loaded on seven commercially available BGS and allowed to proliferate for one week followed by osteogenic induction. Staining for live/dead cells as well a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was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viability and cellular binding. Further outcome measures included alkaline phosphatase(ALP) assays with normalisation for DNA content to quantify osteogenic potential. Negative and positive control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parallel to validate the results.RESULTS: Live/dead and SEM imaging showed higher viability and attachment with 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 than with other BGS(P < 0.05). The average ALP activity in nmol/mL(normalised value for DNA content in nmol/μg DNA) per sample was 657.58(132.03) for β-TCP, 36.22(unable to normalise) for calcium sulphate, 19.93(11.39) for the Hydroxyapatite/Tricalcium Phosphate composite, 14.79(18.53) for polygraft, 13.98(8.15) for the highly porous β-Tricalcium Phosphate, 5.56(10.0) for polymers, and 3.82(3.8) for Hydroxyapatite.CONCLUSION: Under the abov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β-TCP was able to maintain better the viability of osteoprogenitor cells and allow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P < 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ne graft bone graft substitute OSTEOPROGENITOR cells Fracture HEALING bone
下载PDF
Nanocomposites and bone regeneration 被引量:5
7
作者 Roshan JAMES Meng DENG +1 位作者 Cato T. LAURENCIN Sangamesh G. KUMBAR 《Frontiers of Materials Science》 SCIE CSCD 2011年第4期342-357,共16页
This manuscript focuses on bone repair/regeneration using tissue engineering strategies, and highlights nanobiotechnology developments leading to novel nanocomposite systems. About 6.5 million fractures occur annually... This manuscript focuses on bone repair/regeneration using tissue engineering strategies, and highlights nanobiotechnology developments leading to novel nanocomposite systems. About 6.5 million fractures occur annually in USA, and about 550,000 of these individual cases required the application of a bone graft. Autogenous and allogenous bone have been most widely used for bone graft based therapies; however, there are significant problems such as donor shortage and risk of infection. Alternatives using synthetic and natural biomaterials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some are commercially availabl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s requiring bone grafts. However, it remains a great challenge to design an ideal synthetic graft that very closely mimics the bone tissue structurally, and can modulate the desired function in osteoblast and progenitor cell populations. Nanobiomaterials, specifically nanocomposites composed of hydroxyapatite (HA) and/or collagen are extremely promising graft substitutes. The biocomposites can be fabricated to mimic the material composition of native bone tissue, and additionally, when using nano-HA (reduced grain size), one mimics the structural arrangement of native bon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bone biology and structure is critical to development of bone mimicking graft substitutes. HA and collagen exhibit excellent osteoconductive properties which can further modulate the regenerative/ healing process following fracture injury. Combining with other polymeric biomaterials will reinforc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thus making the novel nano-HA based composites comparable to human bone. We report on recent studies using nanocomposites that have been fabricated as particles and nanofibers for regeneration of segmental bone defects. The research in nanocomposites, highlight a pivotal role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an ideal orthopaedic implant device, however further significant advancements are necessary to achieve clinical u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ne graft substitute nanocomposite hydroxyapatite collagen nanofiber biomimetic nanobiomaterial OSTEOGENIC segmental defect tibia defect
原文传递
Magnesium Alloy for Repair of Lateral Tibial Plateau Defect in Minipig Model 被引量:5
8
作者 Qiang Zhang Xiao Lin +4 位作者 Zhengrong Qi Lili Tan Ke Yang Zhuangqi Hu Yan Wang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6期539-544,共6页
Bone graft substitutes are widely-studied as alternatives to bone grafts in the clinic. The currently available products are mostly ceramics and polymers. Considerabl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study of the biodeg... Bone graft substitutes are widely-studied as alternatives to bone grafts in the clinic. The currently available products are mostly ceramics and polymers. Considerabl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study of the biodegradable magnesium alloys, which possess the necessary attributions of a suitable substitute, including an excellent mechanical property. In the present study, a minipig model of a lateral tibial plateau defect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a magnesium alloy in the repair of a critical-sized defect. The micro-arc oxidation (MAO)-coated ZK60 alloy tablets and medical-grade calcium sulfate pellets were used as the test and control materials, respectively. Bone morphology was monitored by computed tomography after the implantation for 2 and 4 months. It was found that the bone morphology in minipigs following magnesium treatment wa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normal bone, whereas an abnormal and concave morphology was displayed following the calcium sulfate treatment. The average bone healing rate for the magnesium-treated defec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alcium sulfate-treated defects at the first 4 months following the implantation. Overall, magnesium treatment appeared to calcium sulfate treatment. Thus, the MAO-coated ZK60 al substitute, and further research on its biological activity in improve the defect repair as compared with the oy appears to be a useful biocompatible bone graft vivo is nee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COMPATIBILITY Biodegradable magnesium bone graft substitute Tibial plateau defect
原文传递
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修复骨干缺损的生物力学评估 被引量:4
9
作者 尹庆水 赵军 +2 位作者 麦小红 钟世镇 李忠华 《伤残医学杂志》 1998年第3期1-3,共3页
本研究目的是评估CHA修复骨干缺损的生物力学能力.将天然海珊瑚碳酸钙经过“热液交换反应”制成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X线衍射分析其晶相为Ca(PO)OH;扫描电镜观察为多孔隙结构,测得孔隙直径平均200μm,孔隙率53%;硬度为Mohs5... 本研究目的是评估CHA修复骨干缺损的生物力学能力.将天然海珊瑚碳酸钙经过“热液交换反应”制成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X线衍射分析其晶相为Ca(PO)OH;扫描电镜观察为多孔隙结构,测得孔隙直径平均200μm,孔隙率53%;硬度为Mohs5度.用12只新西兰兔为实验动物,植入材料16周取材做生物力学实验,测得尺骨标本的最大扭矩分别为:人工骨组52.04N/cm,自体骨移植组34.88N/cm,正常骨组61.10N/cm.证明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与宿主骨结合能力强,意合后强度优异,适合于长骨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骨 珊瑚羟基磷灰石 生物力学 骨干缺损 修复
原文传递
复合骨移植替代物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黄兴 曹烈虎 +1 位作者 李海航 苏佳灿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4期6207-6214,共8页
背景:骨缺损甚至骨不连的修复重建是矫形外科急待解决的问题,需要临床综合分析,优化复合人工骨的选择。目的:对复合骨移植替代物的临床应用现状、实验室研究和新型治疗方法进行阐述,探讨各种骨移植替代物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合理优化选择... 背景:骨缺损甚至骨不连的修复重建是矫形外科急待解决的问题,需要临床综合分析,优化复合人工骨的选择。目的:对复合骨移植替代物的临床应用现状、实验室研究和新型治疗方法进行阐述,探讨各种骨移植替代物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合理优化选择。方法:应用PubMed和EMBASE数据库检索2001年1月至2012年11月关于复合骨移植替代物相关方面的文献,在英文标题、摘要及MeSH词中以"bone regeneration;bone graft substitute;growth factors;biomaterials"为检索主题词。排除无关及重复性研究,同一领域则选择权威杂志近期发表文献,共保留47篇进一步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自体骨材料虽有不可替代的优点,但是供应有限,且损害取骨部位;异体骨疾病感染风险高。而复合骨移植替代物种类丰富,性状良好,可通过不同的材料选取骨再生重建的过程,主要包括生物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生长因子及干细胞等组织工程材料。理想的植骨取代物要有稳定的生物力学特性,在合适的时间内降解,具有骨诱导、骨传导及成骨性。具体而言,骨传导性取决于植骨材料的类型、内部结构和表面性质,而骨诱导和成骨性可经生长因子与多能间充质干细胞介导而重塑骨组织。不同植骨材料选用各有利弊,要根据适应证及效果评估选择合适的优化组合,克服植骨自身局限性,使骨重建过程尽可能符合自然生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生物材料综述 骨再生 骨移植替代物 生长因子 生物力学 干细胞 骨组织工程 省级基金
下载PDF
聚乳酸类骨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建华 廖维宏 陈建梅 《创伤外科杂志》 2003年第3期233-234,232,共3页
聚乳酸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 ,在骨组织工程中得到深入研究。本文就近年来聚乳酸 (polylacticacid ,PLA)的研究进展 ,包括PLA的性质与材料性能、PLA在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引导性骨再生膜。
关键词 聚乳酸 修复 骨再生膜 骨移植替代物
下载PDF
医用硫酸钙治疗创伤性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评估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硕 马剑雄 +4 位作者 马信龙 杜育任 雪原 黄洪超 张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2299-2302,共4页
目的观察医用硫酸钙治疗创伤性骨折的早期临床X线表现,评价其应用特点。方法2014年9月至2016年1月,医用硫酸钙治疗创伤性骨折23例;男17例,女6例;年龄20~71岁,平均41.6岁。术后即刻、1、2、4、6、8周、3、6个月依X线片计算医用硫酸钙降... 目的观察医用硫酸钙治疗创伤性骨折的早期临床X线表现,评价其应用特点。方法2014年9月至2016年1月,医用硫酸钙治疗创伤性骨折23例;男17例,女6例;年龄20~71岁,平均41.6岁。术后即刻、1、2、4、6、8周、3、6个月依X线片计算医用硫酸钙降解率。结果术后1周,约69%残留;2周,约53%残留;4周,约26%残留;6周,约7%残留;8周,未见明确显影。骨痂初现时间为3~9周,平均(6.5±1.6)周,骨折影像学愈合时间为8~24周,平均(15.0±5.2)周,未见骨折不愈合。1例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1例胫腓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伤口分别在术后7、10 d出现暗红色黏稠液体,后者后外侧伤口细菌培养为溶血性葡萄球菌。结论在创伤性骨折治疗中,医用硫酸钙降解速度较快,应用于表浅部位须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骨折 医用硫酸钙 骨移植替代物 人工骨
下载PDF
可注射硫酸钙基人工骨在羊股骨缺损植骨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逢贤 尹本敬 +2 位作者 俞兴 曹旭 徐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2078-2080,共3页
[目的]通过可注射性植骨材料在羊股骨缺损的骨内植入,评价可注射硫酸钙基植骨材料的骨修复能力。[方法]建立绵羊单侧股骨缺损模型,将可注射硫酸钙基人工骨植入骨缺损内,于术后4、8、12周行大体观察及X线片检查缺损区骨痂生长情况。[结果... [目的]通过可注射性植骨材料在羊股骨缺损的骨内植入,评价可注射硫酸钙基植骨材料的骨修复能力。[方法]建立绵羊单侧股骨缺损模型,将可注射硫酸钙基人工骨植入骨缺损内,于术后4、8、12周行大体观察及X线片检查缺损区骨痂生长情况。[结果]术后4周时材料大部分降解吸收,可见新生骨小梁结构,缺损区有部分骨痂形成;8周时可见大量新生骨小梁结构,部分形成成熟骨单位,可见骨母细胞,新生骨与宿主骨界面模糊,完成断端间的骨性桥接;12周时材料完全降解,形成的新生骨小梁部分出现重塑形成正常骨结构,缺损区被新骨完全替代,骨痂开始塑形,髓腔再通。[结论]可注射硫酸钙基人工骨作为骨移植替代材料,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和骨诱导性,用于修复骨缺损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钙 可注射骨材料 骨移植材料 骨缺损
原文传递
2种脱矿处理牙本质基质表面结构及促hPDLCs成骨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倩 蓝露芳 +2 位作者 严骏毅 田卫东 郭淑娟 《口腔疾病防治》 2019年第3期159-166,共8页
目的比较不完全脱矿牙本质基质——经处理牙本质基质(treated dentin matrix,TDM)和完全脱矿牙本质基质——脱矿牙本质基质(demineralized dentin matrix,DDM)的材料制备、表面特性及对人牙周膜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h... 目的比较不完全脱矿牙本质基质——经处理牙本质基质(treated dentin matrix,TDM)和完全脱矿牙本质基质——脱矿牙本质基质(demineralized dentin matrix,DDM)的材料制备、表面特性及对人牙周膜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hPDLCs)增殖与成骨分化的影响,为研究牙齿来源的骨替代材料治疗牙周骨缺损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人离体牙分别采用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溶液梯度脱矿的方法制备TDM和通过盐酸浸泡完全脱矿的方法制备DDM,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结构;通过培养液浸泡法制备TDM和DDM的浸提液。将h PDLCs分为3组:TDM组(加入TDM浸提液)、DDM组(加入DDM浸提液)、对照组(加入含10%血清的培养液),分别诱导培养hPDLCs。通过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检测hPDLCs增殖情况,检测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表达和矿化结节形成情况。结果 TDM表面疏松多孔、结构完整,三维结构性能优于DDM。TDM组和DDM组hPDLCs增殖能力均强于对照组,TDM组细胞增殖能力强于DDM组(F=36.480,P <0.05);TDM组细胞ALP活性高于DDM组;成骨诱导14 d后TDM组和DDM组均可见茜素红标记的矿化结节,TDM组多于DDM组。结论 TDM表面结构、促进hPDLCs增殖和成骨分化的能力均优于DDM,其有望作为牙周骨缺损的新型骨替代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本质基质 脱矿牙本质基质 骨替代材料 牙周膜细胞 牙周组织再生 骨组织再生
下载PDF
骨移植替代材料在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旦增欧珠 施鸿飞 林华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46-549,563,共5页
骨质疏松性骨折由于骨量降低和骨微细结构被破坏,手术后易发生内固定松动和失败。骨移植替代材料是一类在骨科手术中用于代替骨移植的天然或合成材料。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骨移植替代材料包括钙磷陶瓷材料、聚合材料等,其在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由于骨量降低和骨微细结构被破坏,手术后易发生内固定松动和失败。骨移植替代材料是一类在骨科手术中用于代替骨移植的天然或合成材料。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骨移植替代材料包括钙磷陶瓷材料、聚合材料等,其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术治疗时可用于填充骨缺损、增加骨强度、促进骨折愈合,从而降低复位丢失和内固定的失败率,具有良好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移植替代材料 骨质疏松症
下载PDF
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修复骨干缺损的实验形态学 被引量:3
16
作者 尹庆水 张惠民 +3 位作者 苏增贵 李忠华 钟世镇 魏征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89-293,共5页
将天然海珊瑚碳酸钙经过“热液交换反应”制成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用80R新西兰兔为实验动物,组织学结果显示该人工骨有良好的的生物相容性和传导成骨作用。与自体红骨髓复合具有明显的成骨诱导活性。生物力学测试,植入术后16... 将天然海珊瑚碳酸钙经过“热液交换反应”制成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用80R新西兰兔为实验动物,组织学结果显示该人工骨有良好的的生物相容性和传导成骨作用。与自体红骨髓复合具有明显的成骨诱导活性。生物力学测试,植入术后16周尺骨标本的最大扭矩分别为:人工骨组52.04N·cm,自体移植骨组34.88V·cm,正常骨组61.1()N·cm。证明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与宿主骨结合能力强,愈合后强度优异,适合于长骨干缺报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骨 珊瑚羟基磷灰石 形态学 骨缺损
下载PDF
β-磷酸三钙/α-半水硫酸钙复合人工骨的水热合成与性能检测 被引量:3
17
作者 杜明奎 毛克亚 +2 位作者 杨筠 李江涛 王继芳 《武警医学》 CAS 2010年第8期659-662,665,共5页
目的水热合成β-磷酸三钙/α-半水硫酸钙(β-TCP/α-CSH))复合人工骨,并检测其作为植骨材料的性能指标。方法用牛松质骨煅烧获得的多孔β-TCP与二水硫酸钙粉末按一定比例混合,置于水热釜中,同步水热合成β-TCP/α-CSH,比例分别为7:3、5:... 目的水热合成β-磷酸三钙/α-半水硫酸钙(β-TCP/α-CSH))复合人工骨,并检测其作为植骨材料的性能指标。方法用牛松质骨煅烧获得的多孔β-TCP与二水硫酸钙粉末按一定比例混合,置于水热釜中,同步水热合成β-TCP/α-CSH,比例分别为7:3、5:5、3:7的复合人工骨,并进行X线衍射、扫描电镜、孔隙率、自固化性能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X线衍射检测结果显示制备的复合人工骨颗粒主要成分为β-TCP、α-CSH和少量的羟基磷灰石,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复合人工骨具有孔隙结构,孔隙由大孔/微孔结构组成,孔隙率为49.85%~56.75%,保持天然松质骨双峰曲线的孔隙结构,β-TCP/α-CSH复合人工骨具有原位自固化性能,压缩强度3.23~9.24MPa。结论利用多孔β-TCP和二水硫酸钙能够同步水热合成β-TCP/α-CSH复合人工骨,该人工骨具有天然松质骨的孔隙机构,并具有自固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磷酸三钙 α-半水硫酸钙 植骨替代物 多孔结构 自固化
下载PDF
纳米脱钙骨基质促进骨愈合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凯 陈雄生 +2 位作者 贾连顺 朱巍 房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1期3862-3869,共8页
背景:纳米脱钙骨基质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体积比,纳米颗粒团聚后在表面自然形成不规则的纳米沟槽,可促进成骨细胞在其表面黏附生长及基质分泌。目的:评价纳米脱钙骨基质作为骨移植替代物的植骨融合能力。方法:以改良Urist法制备人同种异... 背景:纳米脱钙骨基质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体积比,纳米颗粒团聚后在表面自然形成不规则的纳米沟槽,可促进成骨细胞在其表面黏附生长及基质分泌。目的:评价纳米脱钙骨基质作为骨移植替代物的植骨融合能力。方法:以改良Urist法制备人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使用液氮冷冻球磨机及MICROS超细粉碎机制备纳米脱钙骨基质。咬除家兔L2-4双侧小关节及双侧椎板和横突表面皮质骨,随机分为3组,分别在腰椎椎板及横突间植入纳米脱钙骨基质、脱钙骨基质及自体骨,术后4,8,12周通过影像学、组织学观察植骨融合效果。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与CT表现:术后12周,纳米脱钙骨基质组椎板、附件形态已接近正常节段,新生骨与椎板间隙完全消失,新生骨与植骨床骨质密度均匀一致;脱钙骨基质组植骨区域椎板表面有少量新生骨块影,在新生骨与椎板表面尚有一定间隙;自体骨组椎板与植骨融合界面愈合良好,植骨区有新生骨块影,融合骨块质地均匀。②组织学表现:术后12周,纳米脱钙骨基质被新生骨替代,与椎板间形成骨性连接,新生骨内可见大量骨细胞,与自体骨组效果相似;脱钙骨基质组植骨区达到骨性愈合,新生骨内可见板层样骨,也有类骨物质。表明纳米脱钙骨基质具有良好的成骨诱导能力,是自体骨移植的良好替代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纳米生物材料 脱钙骨基质 自体骨 MICROS超细粉碎机 植骨融合 骨移植替代物 成骨细胞 成骨诱导 省级基金
下载PDF
几种珊瑚植入大鼠颅骨缺损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林松杉 章禾 韩亮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00年第4期285-287,共3页
目的 :评价不同珊瑚的生物学性能。方法 :将致密澄黄滨珊瑚、疏松澄黄演珊瑚、普哥滨珊瑚、鸡冠蔷薇珊瑚四种珊瑚分别植入大鼠标准颅骨缺损区 ,分别于 4周、8和 12周时行大体观察、X线检查、及组织学检查。结果 :珊瑚的生物性能与其形... 目的 :评价不同珊瑚的生物学性能。方法 :将致密澄黄滨珊瑚、疏松澄黄演珊瑚、普哥滨珊瑚、鸡冠蔷薇珊瑚四种珊瑚分别植入大鼠标准颅骨缺损区 ,分别于 4周、8和 12周时行大体观察、X线检查、及组织学检查。结果 :珊瑚的生物性能与其形态结构密切相关 ,致密澄黄滨珊瑚具有吸收慢、生物相容性好的优点 ,明显优于其他几种珊瑚。结论 :致密澄黄滨珊瑚有可能成为临床修复骨缺损的有效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 植骨材料 颅骨缺损 生物学性能
下载PDF
纳米羟基磷灰石/硫酸钙复合材料细胞相容性实验研究
20
作者 张金鹏 赵爱彬 +5 位作者 普有登 朱明雨 施璟 汤逊 陈庆华 张勇 《材料科学》 CAS 2020年第6期512-520,共9页
目的:探讨两种纳米羟基磷灰石/硫酸钙复合材料的体外降解特点、细胞毒性,进而验证该种复合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方法:按照n-HA在复合材料中所占质量分数不同分为复合材料A (10% n-HA)和复合材料B (20% n-HA),以磷酸盐缓冲液PBS为溶剂检测... 目的:探讨两种纳米羟基磷灰石/硫酸钙复合材料的体外降解特点、细胞毒性,进而验证该种复合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方法:按照n-HA在复合材料中所占质量分数不同分为复合材料A (10% n-HA)和复合材料B (20% n-HA),以磷酸盐缓冲液PBS为溶剂检测材料体外降解性能;通过MTT实验评定复合材料的细胞毒性;将人成骨样细胞MG-63种植在材料表面,然后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体外降解实验结果显示A组材料在PBS缓冲液中有较明显的快速失重期和慢速失重期,第40天完全降解;B组材料没有明显的快速失重期,第25天降解至50%,第55天降解完全。MTT实验结果显示两组复合材料不同浓度的浸提液对细胞的生长、增殖没有明显影响,MTT测试得出的结果为两复合材料的细胞毒性为1级,即无细胞毒性,并两种材料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材料与人成骨样细胞MG-63共培养的扫描电镜显示,细胞的形态、生命活动未受明显影响。结论:1) B组材料体外降解速度较A组材料慢,后者降解初期有一个短暂的快速失重期,B组材料降解相对平稳;2) A组材料与B组材料对人成骨样细胞MG-63的增殖无明显影响,细胞毒性均为1级,即无细胞毒性;细胞在两组材料表面覆盖面积均在80%以上,两复合材料均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羟基磷灰石 硫酸钙 骨替代材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