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液沸腾作用与金矿化的关系及其找矿意义 被引量:15
1
作者 谢广东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61-67,共7页
在热液沸腾过程中,pH值升高,CO_2、H_2S等气体逸失,温度下降。金常常富集在沸腾面附近,故沸腾面的圈定对于金矿的找矿勘探及预测有重要意义。与沸腾作用有关的金矿床,除典型的浅成低温热泉型金矿外,一些与碱性岩有关的金矿、隐爆角砾岩... 在热液沸腾过程中,pH值升高,CO_2、H_2S等气体逸失,温度下降。金常常富集在沸腾面附近,故沸腾面的圈定对于金矿的找矿勘探及预测有重要意义。与沸腾作用有关的金矿床,除典型的浅成低温热泉型金矿外,一些与碱性岩有关的金矿、隐爆角砾岩型金矿、斑岩型金矿及一些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中也发现有沸腾矿物包裹体存在,说明热液沸腾作用在金矿形成过程中很可能是一种较普遍的成矿作用。对热液沸腾作用的研究将有助于金的沉淀机制及成矿预测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腾面 矿化 找矿标志 金矿床
下载PDF
纳米流体沸腾传热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
作者 毕胜山 史琳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411-1418,共8页
介绍了纳米流体沸腾传热的最新研究,从纳米流体特性和沸腾表面特性两个方面阐述纳米流体沸腾传热的作用机制,指明纳米颗粒和沸腾表面特性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关系是目前研究结果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对纳米颗粒在制冷系统中的应用基础研... 介绍了纳米流体沸腾传热的最新研究,从纳米流体特性和沸腾表面特性两个方面阐述纳米流体沸腾传热的作用机制,指明纳米颗粒和沸腾表面特性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关系是目前研究结果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对纳米颗粒在制冷系统中的应用基础研究进行了展望,并指明了纳米流体沸腾传热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流体 沸腾 表面特性 制冷
下载PDF
纳米颗粒悬浮液池内泡状沸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施明恒 帅美琴 +2 位作者 赖彦锷 李强 宣益民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98-300,共3页
本文对纳米颗粒悬浮液在平壁面上池内沸腾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用的纳米粒子为26 nm的铁粉和13 nm的三氧化二铝纳米粉末,基液为去离子水。分别配成体积浓度为0.1%, 1%和2%的悬浮液。实验结果表明,纳米悬浮颗粒对液体沸腾换热过程的... 本文对纳米颗粒悬浮液在平壁面上池内沸腾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用的纳米粒子为26 nm的铁粉和13 nm的三氧化二铝纳米粉末,基液为去离子水。分别配成体积浓度为0.1%, 1%和2%的悬浮液。实验结果表明,纳米悬浮颗粒对液体沸腾换热过程的影响会随着纳米颗粒性质,颗粒浓度及热流密度大小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效果;加入纳米颗粒后, 对基液沸腾换热的影响存在着两个相反的作用机制,它们分别为:纳米颗粒增强了液体内部的热量迁移能力(热物性的影响)和改变了加热面的表面结构特性(加热面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池内沸腾 实验 热物性 表面结构
下载PDF
常见液体除湿剂池内核态沸腾换热特性 被引量:9
4
作者 徐惠斌 宋新南 +2 位作者 葛凤华 胡自成 顾锋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11-1216,共6页
溶液除湿剂的沸腾式再生能够降低除湿空调对室外环境的依赖性,而溶液的沸腾特性的研究对沸腾再生器的设计有重要意义。针对3种常规除湿溶液及一种配方型除湿剂的池内核态沸腾特性展开实验研究。研究发现:3种溶液的沸腾温度均随着浓度的... 溶液除湿剂的沸腾式再生能够降低除湿空调对室外环境的依赖性,而溶液的沸腾特性的研究对沸腾再生器的设计有重要意义。针对3种常规除湿溶液及一种配方型除湿剂的池内核态沸腾特性展开实验研究。研究发现:3种溶液的沸腾温度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3种溶液的沸腾传热系数均低于水,并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但是当浓度增大到极限时,溶液中有小颗粒析出,其传热系数却提高。相近传质能力条件下,溴化锂溶液与氯化钙溶液的沸腾换热性能优于氯化锂溶液;在氯化锂溶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氯化钙溶液能够优化氯化锂溶液的沸腾换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湿溶液 池内核态沸腾 沸腾温度 传热系数 表面张力
下载PDF
纳米颗粒悬浮液池内泡状沸腾机理 被引量:8
5
作者 帅美琴 施明恒 李强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85-789,共5页
研究了添加不同性质、不同体积浓度的纳米颗粒后对液体池内泡状沸腾换热的影响和相应的物理机制,并对3种不同体积浓度的Fe及A l2O3纳米流体进行了池内沸腾的实验研究.分析表明:纳米颗粒的加入,将增加液体的有效导热系数和粘度,降低基液... 研究了添加不同性质、不同体积浓度的纳米颗粒后对液体池内泡状沸腾换热的影响和相应的物理机制,并对3种不同体积浓度的Fe及A l2O3纳米流体进行了池内沸腾的实验研究.分析表明:纳米颗粒的加入,将增加液体的有效导热系数和粘度,降低基液的表面张力;另一方面,由于部分纳米颗粒会在加热表面形成沉积,改变了加热表面活化凹坑的尺度及分布,从而对成核和气泡成长过程产生影响.因此,纳米流体池内泡状沸腾传热强化与否,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实验结果证实了上述分析.根据“对流汽化”模型给出了去离子水与体积分数为2%Fe纳米流体沸腾换热关系式,与实验值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状沸腾 纳米流体 强化传热 表面效应
下载PDF
纯镁在强流脉冲电子束轰击下的表面熔化和汽化行为 被引量:8
6
作者 邹建新 秦颖 +4 位作者 高波 张可敏 郝胜智 王晓钢 董闯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6-41,共6页
采用熔化和汽化两种模式对纯镁表面进行了脉冲电子束轰击处理,并在实验和理论基础上用数值方法模拟了温度场、熔化过程及汽化过程的演化。结果表明,在熔化模式下,次表层先熔化和准静态压应力共同作用导致次表层液滴喷发,形成典型的火山... 采用熔化和汽化两种模式对纯镁表面进行了脉冲电子束轰击处理,并在实验和理论基础上用数值方法模拟了温度场、熔化过程及汽化过程的演化。结果表明,在熔化模式下,次表层先熔化和准静态压应力共同作用导致次表层液滴喷发,形成典型的火山口形貌,并产生强的瞬间冲击热应力;在汽化模式下,沸腾在表层一定范围内同时进行,使得表面起伏不平,并产生大量小液滴,在电子束流中,这些小液滴被充上负电,并在电场力的作用下重新返回表面,从而解释了汽化后的特殊表面形貌。汽化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也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流脉冲电子束 数值模拟 温度场 表面形貌
下载PDF
表面润湿性对核态池沸腾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马强 吴晓敏 朱毅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35-638,共4页
本文采用化学刻蚀、修饰的方法制备了超亲水、亲水、疏水和超疏水四种不同滤润湿性的表面,以去离子水为工质在常压下对表面核态池沸腾进行可视化实验研究,分析了表面滤润湿性对沸腾换热和对气泡产生、生长、脱离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 本文采用化学刻蚀、修饰的方法制备了超亲水、亲水、疏水和超疏水四种不同滤润湿性的表面,以去离子水为工质在常压下对表面核态池沸腾进行可视化实验研究,分析了表面滤润湿性对沸腾换热和对气泡产生、生长、脱离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过热度,表面润湿性对换热系数的影响不同;疏水表面上气泡经竖直拉伸生长过程而长大,并经过短暂的颈缩过程使气泡分为两部分,上部气泡脱离而下部气泡残留在基底上直接进入下一个气泡生长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性 核态沸腾 可视化 亲水表面 疏水表面
原文传递
超亲水表面在淬火冷却过程中的沸腾传热特性 被引量:5
8
作者 李佳琦 范利武 俞自涛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493-1498,共6页
为了研究超亲水表面对于沸腾传热的强化效果,将氧化硅纳米颗粒沉积在不锈钢球表面上制备一种静态接触角接近于0°的超亲水表面,利用瞬态淬火的方法研究该表面在淬火冷却过程中的沸腾传热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超亲水表面有效提高了淬... 为了研究超亲水表面对于沸腾传热的强化效果,将氧化硅纳米颗粒沉积在不锈钢球表面上制备一种静态接触角接近于0°的超亲水表面,利用瞬态淬火的方法研究该表面在淬火冷却过程中的沸腾传热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超亲水表面有效提高了淬火速率,冷却时间较原始表面缩短了56.5%.该表面显著提高了临界热流密度及其所对应的表面过热度,较之原始表面分别提高了72.8%和23.3%.超亲水表面润湿性能的改善和汽化核心数的增加对过渡沸腾阶段的传热机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显著地观察到过渡-膜态沸腾和过渡-核态沸腾2个不同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淬火冷却 池沸腾 过渡沸腾 临界热流密度 超亲水表面
下载PDF
高浓度氯化锂水溶液沸腾换热特性实验 被引量:5
9
作者 徐惠斌 胡自成 +1 位作者 宋新南 顾锋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465-468,共4页
针对常规除湿溶液——LiCl溶液的池内核态沸腾特性展开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实验范围内,LiCl溶液的沸腾温度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LiCl溶液的沸腾换热系数远低于纯水,并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沸腾换热过程受工质诸多物性参数的共同影响,... 针对常规除湿溶液——LiCl溶液的池内核态沸腾特性展开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实验范围内,LiCl溶液的沸腾温度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LiCl溶液的沸腾换热系数远低于纯水,并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沸腾换热过程受工质诸多物性参数的共同影响,溶液沸腾换热机理较单一组分液体沸腾更为复杂,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锂水溶液 池内核态沸腾 沸腾温度 换热系数 表面张力
下载PDF
Concerning The Effect of Surface Material on Nucleate Boiling Heat Transfer of R-113 被引量:2
10
作者 Reza Hosseini Amir Gholaminejad Mahdi Nabil 《Journal of Electronics Cooling and Thermal Control》 2011年第2期22-27,共6页
This paper presents results of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surface material on nucleate pool boiling heat transfer of refrigerant R113.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on horizonta... This paper presents results of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surface material on nucleate pool boiling heat transfer of refrigerant R113.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on horizontal circular plates of brass, copper and aluminum. Th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was evaluated by measuring wall superheat and effective heat flux removed by boiling. The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heat flux range of 8 to 200 kW/m2. The obtained results have shown significant effect of surface material, with copper providing the highest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among the samples, and aluminum the least. There was negligible difference at low heat fluxes, but copper showed 23% better performance at high heat fluxes than aluminum and 18% better than bra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iling HEAT TRANSFER R-113 Nucleate boiling surface MATERIAL
下载PDF
Features of Boiling on an Artificial Surface—Bubble Formation, Wall Temperature Fluctuation and Nucleation Site Interaction 被引量:1
11
作者 M.Shoji R.Mosdorf +3 位作者 L.Zhang Y.Takagi K.Yasui M.Yokota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26-234,共9页
The artificial surfaces are applied to study the pool boiling features, including the bubble behaviors,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fluctuation, the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and nucleate site interaction. Three sets ... The artificial surfaces are applied to study the pool boiling features, including the bubble behaviors,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fluctuation, the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and nucleate site interaction. Three sets of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of cavity shape, cavity size, cavity spacing on the boiling phenomena. Experimental results reveal that bubbling from the cylindrical as well as reentrant cavity is generally stable. The influence of cavity diameter on the bubble behaviors and the temperature fluctuation seems very weak while the effect of cavity depth cannot be neglected. As for the two cavity conditions, the bubble behaviors show the different features depending on the dimensionless cavity spacing. Three significant factors (thermal interaction, hydraulic interaction, bubble coalescence) control the nucleation site interaction, and the competition and dominance of the factors yield four interaction regi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OL boiling artificial surface boiling chaos NUCLEATION site interaction.
原文传递
UPLC-MS/MS测定地表水中总微囊藻毒素的快速前处理方法探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婧 支红峰 +1 位作者 胡中豪 杨璐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21年第1期47-50,共4页
为方便地表水中总微囊藻毒素(TMCs)的预警监测,探究提取MC-LR、MC-RR、MC-YR的不同快速前处理方法,建立同时测定3种TMCs的煮沸-过滤-UPLC-MS/MS法。该方法在0.006μg/L~5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为0.006μg/L~0.010μg/L,实... 为方便地表水中总微囊藻毒素(TMCs)的预警监测,探究提取MC-LR、MC-RR、MC-YR的不同快速前处理方法,建立同时测定3种TMCs的煮沸-过滤-UPLC-MS/MS法。该方法在0.006μg/L~5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为0.006μg/L~0.010μg/L,实际水样3个质量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88.6%~108%,6次测定结果的RSD为2.6%~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微囊藻毒素 煮沸法 物理速冻 化学速冻 超声速融法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地表水
下载PDF
纳米涂层加热面强化池沸腾传热研究进展
13
作者 吴凯 刘飞 王伟文 《当代化工》 CAS 2023年第4期963-967,共5页
沸腾传热主要受汽泡行为的影响,而汽泡行为与加热面的表面性质密切相关。使用纳米粒子对加热面进行表面涂层改性,可以有效调节气泡行为,进而增强池沸腾传热性能。介绍了纳米涂层表面的理论模型及强化性能最新研究进展,根据涂层表面纳米... 沸腾传热主要受汽泡行为的影响,而汽泡行为与加热面的表面性质密切相关。使用纳米粒子对加热面进行表面涂层改性,可以有效调节气泡行为,进而增强池沸腾传热性能。介绍了纳米涂层表面的理论模型及强化性能最新研究进展,根据涂层表面纳米粒子种类的不同,将其分为金属纳米粒子涂层表面、碳基纳米粒子涂层表面和复合表面。讨论了纳米涂层表面强化沸腾传热的理论分析以及存在的不足,为纳米涂层表面进一步强化池沸腾传热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沸腾 纳米涂层表面 纳米粒子 强化传热
下载PDF
壁面润湿性对沸腾核化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郑文秀 厉思杰 白博峰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115,共5页
建立了近壁面区池沸腾系统分子动力学模型,将壁面对流体的作用作为附加力引入,从成核位置、平均分子动能和界面接触热阻三个方面研究了壁面润湿性对液氩沸腾核化的影响规律和机理。模拟结果表明,壁面润湿性越强,壁面对流体分子的束缚作... 建立了近壁面区池沸腾系统分子动力学模型,将壁面对流体的作用作为附加力引入,从成核位置、平均分子动能和界面接触热阻三个方面研究了壁面润湿性对液氩沸腾核化的影响规律和机理。模拟结果表明,壁面润湿性越强,壁面对流体分子的束缚作用越强,成核位置离壁面越远;壁面润湿性较强时紧靠壁面区域的平均分子动能明显高于远离壁面处的平均分子动能,润湿性弱时沿垂直壁面方向分子动能变化不明显;对于润湿性较强的壁面,界面接触热阻较大,不利于沸腾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腾核化 壁面润湿性 分子动力学
原文传递
PTFE疏水修饰法消除多孔表面的沸腾迟滞现象 被引量:3
15
作者 汪亚桥 罗佳利 +4 位作者 符远翔 衡益 黄希哲 莫冬传 吕树申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5-179,共5页
微纳多孔结构表面在提高沸腾传热性能的同时,通常也会伴随着沸腾迟滞现象出现.以底部树林状阵列结构、上部蜂窝状微纳双尺度多孔结构为基础的双层多孔表面在展示出良好性能的同时,也出现了沸腾迟滞现象。本文通过电泳沉积PTFE修饰的方法... 微纳多孔结构表面在提高沸腾传热性能的同时,通常也会伴随着沸腾迟滞现象出现.以底部树林状阵列结构、上部蜂窝状微纳双尺度多孔结构为基础的双层多孔表面在展示出良好性能的同时,也出现了沸腾迟滞现象。本文通过电泳沉积PTFE修饰的方法,降低多孔表面成核壁面过热度,从而基本消除双层多孔表面的沸腾迟滞效应。另外,修饰后的双层多孔表面的CHF和最大HTC与未修饰的双层多孔表面相比提高了20%和19%;和光滑铜表面相比,CHF提高了97%,HTC提高了400%,展现出优异的沸腾传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 沸腾迟滞 池沸腾 PTFE 多孔表面
原文传递
强润湿性液体池沸腾传热的实验研究和机理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周定伟 马重芳 《热能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7-50,共4页
对强润湿性液体的池沸腾传热实验而言 ,本文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实验程序 ,并严格按照实验程序进行了R113池沸腾传热的实验研究。具体研究了表面老化和液体过冷度对池沸腾传热曲线及起沸点的影响 ,实验中观察到了三个反常现象。最后 。
关键词 池沸腾 传热 滞后 润湿性 实验 机理 液体池
下载PDF
微纳结构沸腾表面构建及传热性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曹泷 杨辉 +1 位作者 吴学红 周振华 《微纳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982-991,共10页
综述了微纳结构沸腾表面的构建方法及强化性能最新研究进展,根据表面结构形式,将其分为纳米结构表面、微米结构表面、多孔表面和微/纳复合表面。纳米结构表面主要采用化学方法构建,可有效增强表面气泡成核及脱离频率。微米结构表面多采... 综述了微纳结构沸腾表面的构建方法及强化性能最新研究进展,根据表面结构形式,将其分为纳米结构表面、微米结构表面、多孔表面和微/纳复合表面。纳米结构表面主要采用化学方法构建,可有效增强表面气泡成核及脱离频率。微米结构表面多采用刻蚀法和沉积法进行构建,增加了表面有效传热面积。多孔表面一般采用烧结成型,增加了表面有效传热面积以及核化点密度。微/纳复合表面在沸腾过程不同尺度下强化了传热性能,可实现稳定核态沸腾,是今后沸腾表面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腾表面 微纳结构 烧结 蚀刻 自组装 强化传热
下载PDF
狭窄加热表面上核态沸腾中汽泡合并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程坤 潘丰 +3 位作者 王超杰 母立众 贺缨 冯立岩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622-2631,共10页
狭窄表面的沸腾可以减少沸腾汽泡在观测方向上的干扰,有利于更清晰地研究汽泡生长和合并特性。为探究沸腾过程中汽泡的合并,本文基于常规机械加工的狭窄加热表面,通过高速摄像机完整记录了加热表面上汽泡的生长,合并和脱离过程,并分析... 狭窄表面的沸腾可以减少沸腾汽泡在观测方向上的干扰,有利于更清晰地研究汽泡生长和合并特性。为探究沸腾过程中汽泡的合并,本文基于常规机械加工的狭窄加热表面,通过高速摄像机完整记录了加热表面上汽泡的生长,合并和脱离过程,并分析了汽化核心间距,汽泡脱离直径对汽泡合并的影响。通过对近壁面处沸腾动态图像的观察,观测到了汽泡合并的不同特性。当沸腾过程中热流密度较低时,近壁面处只发生汽泡水平和倾斜合并,并常常同时存在。而竖直方向上的汽泡合并仅发生在热流密度相对较高时,且常伴随着水平和倾斜方向的合并。相邻汽泡间的合并现象常通过汽泡中心距与合并汽泡脱离直径间的关系来衡量。本实验结果表明,相邻汽化核心上的汽泡发生合并时,汽泡中心距与汽泡脱离直径满足S/D<1.5。同时,相较于粗糙表面,光滑表面的S/D变化范围较小,且平均值有减小趋势。这一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表面结构对汽泡合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沸腾 狭窄加热面 汽泡合并 汽化核心 表面粗糙度
原文传递
Tubes with coated and sintered porous surface for highly efficient heat exchangers 被引量:1
19
作者 Hong Xu Yulin Dai +6 位作者 Honghai Cao Jinglei Liu Li Zhang Mingjie Xu Jun Cao Peng Xu Jianshu Liu 《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3期367-375,共9页
Surface modification is a direct and effective way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heat exchangers. Surface modification by forming a microporous coated layer can greatly enhance the boiling heat transfer and thus achiev... Surface modification is a direct and effective way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heat exchangers. Surface modification by forming a microporous coated layer can greatly enhance the boiling heat transfer and thus achieve a high performance. In this paper, w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 the boiling behavior on a plain surface with/ without sintered microporous coatings of copper powder.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sintered surface has a better performance in nucleate boiling due to the increased nucleation sites. The superheat degree is lower and the bubble departure diameter is larger for the sintered surface than for the plain surface, so the heat can be carried away more efficiently on the sintered surface. In addition, the heat transfer capacity on the sintered surface depends on both the powder size and the coating thickness for a high flux tube. The optimum heat transfer capacity can be obtained when the thickness of the microporous coating layer is 3-5 times of the sintered powder diameter. As a result, th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tube can be up to 3 times higher for the tube with a sintered surface than that with a plain surface, showing a pronounced enhancement in heat transfer and a high potential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industry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porous coating layer surface modification boiling enhancement SINTERING
原文传递
表面形貌对沸腾换热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承武 姜桂林 +1 位作者 管宁 刘志刚 《山东科学》 CAS 2015年第3期50-54,共5页
以去离子水为工质,通过实验研究了外形尺寸为16 mm×24 mm,表面为紫铜光面、120目砂纸打磨表面、腐蚀表面及槽道表面上的池沸腾换热现象。结果表明,4个换热面上的换热热流密度随着ΔT的增大而增大,腐蚀表面、砂纸打磨表面及槽道表... 以去离子水为工质,通过实验研究了外形尺寸为16 mm×24 mm,表面为紫铜光面、120目砂纸打磨表面、腐蚀表面及槽道表面上的池沸腾换热现象。结果表明,4个换热面上的换热热流密度随着ΔT的增大而增大,腐蚀表面、砂纸打磨表面及槽道表面的沸腾换热均强于光滑面,轻微腐蚀更有利于沸腾换热;当ΔT<4℃时,4个换热面均无气泡产生;当ΔT=6℃时,120目砂纸打磨面具有比槽道面更好的沸腾换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沸腾 腐蚀面 砂纸打磨面 槽道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