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05篇文章
< 1 2 1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新构造运动控制晚期油气成藏 被引量:238
1
作者 龚再升 王国纯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7,共7页
渤海海域是我国近海最早进行油气钻井勘探的海域,并首先在浅层获得成功,但经历了漫长探索才认识到海域有良好的浅层油气成藏机制。目前浅层的油气储量占总储量的70%以上,这是由于海域新构造运动控制了晚期成藏,表现为:第四纪沉... 渤海海域是我国近海最早进行油气钻井勘探的海域,并首先在浅层获得成功,但经历了漫长探索才认识到海域有良好的浅层油气成藏机制。目前浅层的油气储量占总储量的70%以上,这是由于海域新构造运动控制了晚期成藏,表现为:第四纪沉降中心与Nm晚期沉降中心不吻合,使得Q与N之间地层呈角度不整合;玄武岩喷发及岩浆活动频繁;沿渤南及郯庐断裂带天然地震震中有规律分布,晚期(15~2Ma)断裂极其发育,在Nm-Ng组地层内形成众多的背斜圈闭。新构造运动动力分析认为源于岩石圈下地壳深部地幔拱升及板块运动、纵长5000km的郯庐断裂活动所至,特别是郯庐断裂主体正通过海域,晚期活动产生一系列新的地质事件,使得海域既具有陆区的成藏规律,又有自身的独特一面──晚期成藏。综观海域油气前景,将成为我国东部石油稳产重要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生烃凹陷 新构造运动 晚期成藏 郯庐断裂 渤海海域 油气藏
下载PDF
渤海的环流、潮余流及其对沉积物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67
2
作者 赵保仁 庄国文 +1 位作者 曹德明 雷方辉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466-473,共8页
阐明渤海环流和潮余流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沉积物输运之间的关系。本文根据80年代以来的实测海流资料得到:辽东湾的环流是顺时针向的;黄河三角洲外海存在着一支流向东北偏北向流,与辽东湾西部的东北向海流相接;渤海湾内的环流北部为反... 阐明渤海环流和潮余流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沉积物输运之间的关系。本文根据80年代以来的实测海流资料得到:辽东湾的环流是顺时针向的;黄河三角洲外海存在着一支流向东北偏北向流,与辽东湾西部的东北向海流相接;渤海湾内的环流北部为反时针向,南部为顺时针向回转的双环结构。上述环流趋势与渤海沉积物分布相一致。渤海沿岸主要入海河流的特征矿物分布正是上述环流存在的最好佐证。文中进一步讨论了潮余流分布特征及其对渤海环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流 余流 沉积物 输运 渤海 潮流
下载PDF
中国近海的环流动力机制研究 被引量:140
3
作者 苏纪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16,共16页
本文总结国内外对我国近海环流所作的工作 ,对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环流的主要动力机制作一简述 .
关键词 渤海 黄海 东海 南海 环流 海洋动力学 动力机制
下载PDF
渤海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及其在循环中的作用 被引量:137
4
作者 马红波 宋金明 +1 位作者 吕晓霞 袁华茂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8-54,共7页
利用分级浸取分离法首次将自然粒度下渤海表层沉积物中的氮分为可转化态氮和非转化态氮,并将可转化态氮区分为四种形态:离子交换态氮(IEF-N)、碳酸盐结合态氮(CF-N)、铁锰氧化态氮(IMOF-N)及有机态和硫化物结合态氮(OSF-N),并对其分布... 利用分级浸取分离法首次将自然粒度下渤海表层沉积物中的氮分为可转化态氮和非转化态氮,并将可转化态氮区分为四种形态:离子交换态氮(IEF-N)、碳酸盐结合态氮(CF-N)、铁锰氧化态氮(IMOF-N)及有机态和硫化物结合态氮(OSF-N),并对其分布进行了研究,估算了各形态氮对沉积物-海水界面循环的贡献。结果表明,渤海沉积物氮中可转化态氮占总氮(TN)的比例为30.85%,其中IEF-N、CF-N、IMOF-N和OSF-N所占比例分别为3.67%、0.31%、0.42%和26.45%,其分布呈现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分布的控制因素亦不同;各形态氮释放的顺序与其在沉积物中结合的牢固程度一致,对界面循环的相对贡献随时间尺度发生变化,绝对贡献的大小与其在沉积物中的储存量大小一致,为OSF-N(84.6%)>IEF-N(13.0%)>IMOF-N(1.4%)>CF-N(1.0%);非转化态氮占TN的69.15%,其中约有49%是由于粒度因素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海洋沉积物 生物地球化学 分级浸取分离法 形态 分布特征
下载PDF
渤海锦州南变质岩潜山油藏储集层特征与发育控制因素 被引量:156
5
作者 周心怀 项华 +2 位作者 于水 王刚 姚长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7-20,共4页
渤海海域辽西低凸起锦州南(JZS)太古宇变质岩油藏是渤海海域最大的潜山油藏,岩性以片麻岩及其形成的碎裂岩为主。根据全井眼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测井(FMI)及常规测井信息,将该变质岩潜山油藏储集层划分为4类:①网状缝-溶孔型;②角砾状破碎... 渤海海域辽西低凸起锦州南(JZS)太古宇变质岩油藏是渤海海域最大的潜山油藏,岩性以片麻岩及其形成的碎裂岩为主。根据全井眼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测井(FMI)及常规测井信息,将该变质岩潜山油藏储集层划分为4类:①网状缝-溶孔型;②角砾状破碎型;③溶蚀裂缝型;④微裂缝-致密型。JZS油藏变质岩储集层发育经历了成岩阶段→前埋藏阶段→抬升剥蚀褶皱断裂阶段→表生阶段→后埋藏阶段,主要控制因素为新生界沉积前古地貌及中、新生代构造应力作用,风化残积物主要分布于局部高点的宽缓斜坡区,构造作用、表生期的风化淋沥作用和油气充注期有机酸溶解作用等对储集层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影响。JZS油藏变质岩储集层的演化模式对类似潜山油藏的勘探和开发方案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JZS油藏 变质岩潜山油藏 储集层特征 控制因素 演化模式
下载PDF
渤海中部和渤海海峡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4
6
作者 孙军 刘东艳 +2 位作者 杨世民 郭健 钱树本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61-471,共11页
对渤海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群落及其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浮游植物群落主要由硅、甲藻组成 ,也有少数的蓝藻、绿藻和硅鞭藻出现 ,其生态类型主要为温带近岸型。粒级大小以微型浮游植物为主 ,依次为小型浮游植物 (包括网采浮游... 对渤海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群落及其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浮游植物群落主要由硅、甲藻组成 ,也有少数的蓝藻、绿藻和硅鞭藻出现 ,其生态类型主要为温带近岸型。粒级大小以微型浮游植物为主 ,依次为小型浮游植物 (包括网采浮游植物 )、微微型浮游植物。浮游植物群落的平面分布与各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其中水体中化学和生物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浮游植物团块是其平面分布的主要特征。调查海域存在三个典型的浮游植物区划 :渤海海峡区、渤海湾区和黄河河口区。追踪实验的结果表明 ,调查区浮游植物群落短周期 (几天 )的变化是由关键种所驱动而非优势种。渤海海峡浮游植物群落的周年变化为双周期型 ,春季水华主峰出现在 4月 ,而秋季次高峰出现在 9月。春季浮游植物以小型细胞硅藻占优群落为主 ,秋季以大型细胞硅藻 甲藻联合占优群落为主。群落季节和周年的变化以种类演替 (speciessuccession)为主而非种类接替 (speciessequence)。与历史调查资料相比 ,1 998— 1 999年的观测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由硅藻占绝对优势逐渐转变为硅藻 甲藻共存为主的群落。甲藻的占优以及绿藻在特定时期的普遍出现反映了渤海海区营养盐结构比例变化对海区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 ,氮 /磷比率的增加和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动力学 渤海 粒级结构 赤潮 甲藻 硅藻
下载PDF
渤海中、南部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被引量:118
7
作者 韩洁 张志南 于子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31-537,共7页
在对渤海中、南部大部分海区 3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现存量、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研究的基础上 ,对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种群的相对重要性存在着年份和季节的差异 ,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关系最为密切的环境... 在对渤海中、南部大部分海区 3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现存量、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研究的基础上 ,对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种群的相对重要性存在着年份和季节的差异 ,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关系最为密切的环境因子为水深和底层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底层水中的 NO3-N和 PO4-P含量、N∶ P值及大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显示 ,渤海已成为典型的富营养化海域 ,有些群落已有受到污染或富营养化扰动的趋势 ,但总体上污染尚未给研究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带来明显影响。与 2 0世纪 80年代初相比 ,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发生了一些变化 ,高速的富营养化进程、渔业活动的加剧以及底栖动物捕食者的改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种群 生产力 物种多样性 硝酸盐浓度 富营养化
下载PDF
渤海海域深层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大型凝析气田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26
8
作者 薛永安 李慧勇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共9页
渤海湾盆地是我国东部典型的油型盆地,已发现天然气田储量规模较小。近几年渤海油田通过勘探研究思路转变和地质认识创新,在渤中凹陷西南部渤中19-6构造深层太古界变质岩潜山获得天然气勘探重大突破。通过重新认识凹陷生排烃能力,提出... 渤海湾盆地是我国东部典型的油型盆地,已发现天然气田储量规模较小。近几年渤海油田通过勘探研究思路转变和地质认识创新,在渤中凹陷西南部渤中19-6构造深层太古界变质岩潜山获得天然气勘探重大突破。通过重新认识凹陷生排烃能力,提出渤中凹陷巨大生气潜力是大型凝析气田形成的基础;完善深层优质盖层"被子"封闭模式,提出区域性稳定分布的高压异常泥岩控制大型天然气田的形成;明确变质岩储层成因机理,提出构造-风化作用主导下的裂缝型储层形成机制,运用地球物理多属性融合技术实现了优质裂缝型储层预测;提出渤中19-6构造区具有"优质烃源岩深埋生气、变质岩潜山多期构造运动控储、厚层超压泥岩‘被子’控制油气汇聚运移和保存"的天然气成藏模式。这些创新成果指导了渤中19-6构造大型凝析气田的发现,实现了渤海海域天然气勘探的领域性突破,所取得的理论认识突破和勘探实践经验对于推动渤海湾盆地深层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渤中凹陷 天然气勘探 变质岩潜山 渤中19-6凝析气田 成藏模式 地质认识创新
下载PDF
渤、黄、东海高营养层次重要生物资源种类的营养级研究 被引量:110
9
作者 张波 唐启升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3-404,共12页
利用2000年和2001年2次大面调查所收集的11970个胃含物样品分析结果,计算了黄海和东海生态系统高营养层次35个重要生物资源种类的营养级,同时,结合对渤海和黄海39个种类营养级历史数据的修正,讨论研究了我国海洋高营养层次生物资源种类... 利用2000年和2001年2次大面调查所收集的11970个胃含物样品分析结果,计算了黄海和东海生态系统高营养层次35个重要生物资源种类的营养级,同时,结合对渤海和黄海39个种类营养级历史数据的修正,讨论研究了我国海洋高营养层次生物资源种类营养级的研究策略和计算方法。主要研究结果为:(1)渤海重要生物资源种类营养级的变化范围为3.12~4.9,黄海为3.2~4.9,东海为3.29~4.55。近年来各海域高营养层次的营养级呈下降趋势,如渤海从1959年的4.1下降到1998—1999年的3.4,黄海从1985—1986年的3.7下降到2000—2001年的3.4;(2)高营养层次营养级波动主要是由于群落种类组成变化及单种类营养级年间波动引起的,而单种类营养级年间波动又直接与群体个体变小以及摄食食物的低营养层次化有关。因此,高营养层次的营养级变化是认识海洋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动态的重要指标,需要对其进行长期和系统的监测;(3)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根据简化食物网的概念,对占生物量绝对多数的重要生物资源种类的营养级进行重点研究并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划分计算营养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级 高营养层次 重要生物资源种类 渤海 黄海 东海
下载PDF
渤海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与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93
10
作者 林秀梅 刘文新 +2 位作者 陈江麟 许姗姗 陶澍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0-75,共6页
利用第2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数据,研究渤海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输入来源.结果表明,按渤海海区划分,PAHs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秦皇岛沿岸、辽东湾、莱州湾、辽东半岛近岸、外海海区和渤海湾近岸.对照有关的沉积... 利用第2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数据,研究渤海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输入来源.结果表明,按渤海海区划分,PAHs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秦皇岛沿岸、辽东湾、莱州湾、辽东半岛近岸、外海海区和渤海湾近岸.对照有关的沉积物质量标志水平,秦皇岛沿岸和辽东湾(尤其是锦州湾)表层沉积物中PAHs具有较高生态风险.就PAHs组成而言,锦州湾近岸沉积物中低环比例较高,其它海区4~5环占优.荧蒽 芘和芘 苯并(a)芘两个比值参数显示锦州湾近岸沉积物的PAHs主要源于石油工业,秦皇岛近岸和莱州湾部分站点主要来自燃油产物,而其它海区的大部分站点则属于燃煤型来源.燃烧生成的PAHs易吸附于细微颗粒物上,其迁移和沉降可能是外海海区PAHs含量高于渤海湾近岸的一个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风险评价 表层沉积物 多环芳烃(PAHs) 辽东湾 海洋污染 荧蒽 吸附 海区 秦皇岛 锦州
下载PDF
黄渤海海水养殖自身污染的评估 被引量:97
11
作者 崔毅 陈碧鹃 陈聚法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80-185,共6页
探讨了投饵和非投饵两种养殖方式自身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水养殖产量与营养盐类、COD和赤潮发生次数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无机氮含量和赤潮发生次数与虾养殖产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海水养殖自身污染对邻近海域富营养化... 探讨了投饵和非投饵两种养殖方式自身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水养殖产量与营养盐类、COD和赤潮发生次数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无机氮含量和赤潮发生次数与虾养殖产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海水养殖自身污染对邻近海域富营养化及赤潮发生有一定影响.通过黄渤海海水养殖向海洋排泄氮、磷、COD等污染物估算,分别占相应陆源污染物排海量的28%、53%、18%.虽然与人类其他活动向海洋排污量相比,水产养殖的排污量所占比重还不算大,对于某些局部水域,特别是海水养殖密集区,将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产生叠加作用,很可能成为刺激近海富营养化和赤潮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养殖 自身污染 赤潮 黄渤海 富营养化
下载PDF
渤海氮磷营养盐的循环和收支 被引量:80
12
作者 赵亮 魏皓 冯士筰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8-81,共4页
近年来无机氮与活性磷酸盐已成为渤海主要的污染物质 .为了解氮、磷营养盐的循环规律 ,建立了一个生物、物理耦合的三维生态模型 ,模拟了渤海氮磷营养盐循环 ,估算了它们的收支情况 .渤海营养盐浓度从春季到夏季下降 ,秋季到冬季上升 ,4... 近年来无机氮与活性磷酸盐已成为渤海主要的污染物质 .为了解氮、磷营养盐的循环规律 ,建立了一个生物、物理耦合的三维生态模型 ,模拟了渤海氮磷营养盐循环 ,估算了它们的收支情况 .渤海营养盐浓度从春季到夏季下降 ,秋季到冬季上升 ,4~ 9月为消耗期 ,1 0~ 3月为补充期 .磷酸盐冬季最高值位于渤海湾 ,辽东湾西北部全年都维持了比较高的浓度 ;无机氮的高值区始终位于莱州湾黄河口附近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营养盐最大的源和汇 ,碎屑的矿化可以补充光合作用消耗的营养盐的 30 % .河流输入每年可以补充P 0 5 5× 1 0 3t和N 5 2 7×1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生态模型 年循环 营养盐收支 氮磷营养盐 海洋监测
下载PDF
渤中凹陷深层渤中19-6构造大型凝析气田的发现及勘探意义 被引量:105
13
作者 施和生 王清斌 +4 位作者 王军 刘晓健 冯冲 郝轶伟 潘文静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6-45,共10页
渤海海域渤中凹陷深层具有大型天然气田形成的良好地质条件,渤中19-6大型凝析气田是渤海湾盆地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天然气田,储量超千亿立方米。利用大量岩心、薄片、测井及地球化学资料,对渤中19-6构造深层天然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 渤海海域渤中凹陷深层具有大型天然气田形成的良好地质条件,渤中19-6大型凝析气田是渤海湾盆地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天然气田,储量超千亿立方米。利用大量岩心、薄片、测井及地球化学资料,对渤中19-6构造深层天然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渤中凹陷深层具有巨大的生气潜力,是大型凝析气田形成的物质基础;区域性稳定分布的东营组和沙河街组巨厚超压泥岩为大型凝析气田的保存提供了良好的封盖条件;首次在渤海湾盆地古近系孔店组发现巨厚裂缝—孔隙型砂砾岩储层,突破了在凹陷区深部寻找厚层砂砾岩储层的禁区,大大拓展了古近系油气勘探领域;通过对太古宇深埋变质岩潜山优质储层形成机制进行分析,提出多期次动力破碎作用使潜山内幕发育大规模裂缝体系和动力破碎带,是变质岩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这些认识指导了渤中19-6构造大型凝析气田的发现,实现了渤海海域天然气勘探的突破,对渤海湾盆地深层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渤中凹陷 渤中19-6凝析气田 砂砾岩 变质岩 天然气勘探
下载PDF
上第三系是渤中坳陷及其周围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 被引量:98
14
作者 龚再升 王国纯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0年第3期145-156,共12页
渤海海域经历了30多年的油气勘探,直到90年代,由于对渤海海域油气成藏的特殊性有了充分认识并用于指导实践,油气勘探才出现了重大转机,渤海海域油气成藏的特殊性表现在:渤海海域是整个华北含油气盆地发育、发展的归宿、渤海海域新... 渤海海域经历了30多年的油气勘探,直到90年代,由于对渤海海域油气成藏的特殊性有了充分认识并用于指导实践,油气勘探才出现了重大转机,渤海海域油气成藏的特殊性表现在:渤海海域是整个华北含油气盆地发育、发展的归宿、渤海海域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郯庐断裂在东营晚期-第四纪是强烈活动期,调整和控制了晚期成藏,渤中坳陷下第三系比周围陆区下第三系多一套东营组下段一沙河街组一段烃源岩,渤中坳陷上第三系明化镇组与馆陶组发育浅湖相沉积,是华北含油气盆地上第三系储盖组合最佳的地区,渤中坳陷与周围呈环状展布的凸起和低凸起带,构成了油气成藏的特殊地质结构,渤海海域油气成藏的特殊性,决定了勘探的主要目的层是上第三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找油气的主要方向是被生烃凹陷包围的凸起及其倾没带,包括分割凹陷和凸起的边界断层附近的各类反转构造,通过自营和合作勘探,相继发现了QHD32-6,NB35-2,CFD11-1,BZ25-1,PL19-3等一批大中型油田,实现了渤海海域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和转折,对海洋石油事业的持续发展和保持我国东部石油稳产将起重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坳陷 油气勘探 渤海海域 上第三系 勘探领域 油气成藏
下载PDF
渤海底质沉积物粒度特征及输运趋势探讨 被引量:99
15
作者 乔淑卿 石学法 +6 位作者 王国庆 杨刚 胡宁静 刘升发 刘焱光 朱爱美 李朝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9-147,共9页
基于对渤海17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析测试结果,使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方法,研究了渤海底质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和输运趋势,结果表明:渤海粗粒级沉积物主要分布于辽东和渤中浅滩附近,在滦河口和黄河口也有零星分布;细粒级沉积物... 基于对渤海17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析测试结果,使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方法,研究了渤海底质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和输运趋势,结果表明:渤海粗粒级沉积物主要分布于辽东和渤中浅滩附近,在滦河口和黄河口也有零星分布;细粒级沉积物主要分布于渤海湾中部和南部,并呈条带状向辽东湾方向延伸;细粒级沉积物分选较粗粒级沉积物好,偏态系数较低;渤海细粒级沉积区为渤海的现代沉积中心,周边沉积物有向这个沉积中心汇聚的输运趋势。这种沉积物分布格局和输运趋势主要受潮流和渤海环流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黄河 沉积物 粒度趋势分析
下载PDF
渤海水交换的数值研究-水质模型对半交换时间的模拟 被引量:77
16
作者 魏皓 田恬 +1 位作者 周锋 赵亮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19-525,共7页
介绍了几种关于水交换的概念和模型。认为以水质模型模拟半交换时间研究海域的水交换能力更全面、客观。对渤海水交换的研究表明 ,由于渤海环流结构及季节变化 ,使得渤海 3个海湾及渤海中部交换能力相差很大 ,莱州湾交换能力最强 ,辽东... 介绍了几种关于水交换的概念和模型。认为以水质模型模拟半交换时间研究海域的水交换能力更全面、客观。对渤海水交换的研究表明 ,由于渤海环流结构及季节变化 ,使得渤海 3个海湾及渤海中部交换能力相差很大 ,莱州湾交换能力最强 ,辽东湾特别是其西部海域交换能力最弱。交换时间与物质初始浓度无关 ,与投放时刻、外源强迫密切相关。在治理渤海环境时 ,应分区进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模型 半交换时间 渤海 季节变化 莱州湾 水动物模型
下载PDF
渤海生态红线划定的指标体系与技术方法研究 被引量:95
17
作者 许妍 梁斌 +3 位作者 鲍晨光 兰冬东 于春艳 马明辉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61-367,共7页
在分析渤海生态环境特征基础上,依据生态红线划定目标,从"生态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环境灾害危险性"三方面建立了渤海生态红线划定指标体系,并研究确定了生态红线划定的技术方法。在ArcGIS支持下,创建了渤海网格空间... 在分析渤海生态环境特征基础上,依据生态红线划定目标,从"生态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环境灾害危险性"三方面建立了渤海生态红线划定指标体系,并研究确定了生态红线划定的技术方法。在ArcGIS支持下,创建了渤海网格空间属性数据库,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叠加分析、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最终完成渤海生态红线划定,将渤海划分为红线区、黄线区和绿线区,并进一步明确红线区内的生态保护重点与方向。结果表明:红线区占整个区域的18%,主要分布在大连市西北部海域、辽河口、黄河口等典型河口附近海域、滨州东北部海域及莱州湾、渤海西部沿岸、庙岛群岛等地,这些区域主导生态功能和生态特征为珍稀濒危生物保护、湿地生态涵养及自然岸线灾害防护等。黄线区占整个区域的14.7%,主要分布在辽河三角洲外围海域、葫芦岛-秦皇岛-唐山沿岸海域及沧州东北部海域,其保护与管理方向为海洋环境灾害防护及生态恢复与治理。绿线区占整个区域的67.3%,分布在红线区、黄线区的外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红线 指标体系 渤海
下载PDF
新构造运动与渤海海域上第三系大型油气田 被引量:91
18
作者 米立军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1年第1期21-28,共8页
在影响渤海海域上第三系大型油气田形成的诸多因素中,上新世-全新世的新构造运动起到用.渤海湾盆地"向心式”的演化规律(沉降、沉积中心由周围陆区向海域逐渐转移)以及晚第三纪以来盆地热流值的逐渐降低,使得海域的烃源岩生、排烃... 在影响渤海海域上第三系大型油气田形成的诸多因素中,上新世-全新世的新构造运动起到用.渤海湾盆地"向心式”的演化规律(沉降、沉积中心由周围陆区向海域逐渐转移)以及晚第三纪以来盆地热流值的逐渐降低,使得海域的烃源岩生、排烃晚;上新世-全新世的新构造运动形成的众多上第三系圈闭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场所;大量晚期断层与控凹断层、不整合面及砂体相沟通,构成了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并调整和控制了油气的最终成藏.依据构造位置和圈闭成因可将渤海上第三系油气藏划分为3种主要类型:凸起上的背斜型油气藏、凸起-凹陷边缘断阶带的滚动背斜型和断块型油气藏、凹陷中继承性构造和反转构造型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构造运动 渤海海域 第三系 大型油气田
下载PDF
二十年来渤海生态环境参数的演化和相互关系 被引量:77
19
作者 于志刚 米铁柱 +2 位作者 谢宝东 姚庆祯 张经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5-19,共5页
通过系统分析近 2 0a来渤海中部海域 3a( 1 982~ 1 983,1 992~ 1 993,1 998~ 1 999年 ) 1 0航次的生态环境特征参数的变化 ,描述了变化趋势 ,初步讨论了各特征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 ,近 2 0a来 ,渤海中部营养盐的浓度和结构 ... 通过系统分析近 2 0a来渤海中部海域 3a( 1 982~ 1 983,1 992~ 1 993,1 998~ 1 999年 ) 1 0航次的生态环境特征参数的变化 ,描述了变化趋势 ,初步讨论了各特征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 ,近 2 0a来 ,渤海中部营养盐的浓度和结构 (N/P和Si/N)均发生了显著变化 ,表现为 :硝酸盐、亚硝酸盐、总无机氮持续增加 ,活性磷和硅显著降低 ,N/P值升高 ,Si/N值下降。N/P值 3a的五月和十月平均值分别为 1 64、5 2 4和 1 6 1 2 ,Si/N值分别为 1 3 2、3 87和 1 32。渤海中部海域氮限制的状况正在逐步改变 ,活性硅和磷从供给充分改变为硅和磷限制的临界 ;渤海营养盐结构若按此趋势演化 ,必将造成磷和硅限制。黄河口及毗邻海域磷很低 ,不是渤海磷的主要来源 ,而氮和硅主要由黄河输入 ,近几年来黄河断流减少了主要由风化过程产生的硅的入海量 ,而农用化肥的流失总量并未改变 ,这是造成上述变化趋势的主导因子。渤海赤潮近几年频发 ,硅的减少使硅藻生长受到了较大压力 ,从而间接地助长了甲藻的生长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生态系统 营养盐 赤潮 生态环境 环境参数
下载PDF
渤海主要生物种间关系及食物网的研究 被引量:82
20
作者 邓景耀 姜卫民 +1 位作者 杨纪明 李军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1997年第4期1-7,共7页
根据1992年-1993年渤海增殖生态基础调查大面定点底拖网试捕的渔获物,对渤海27种鱼类和10种虾蟹类的3801个胃含物样品进行了分析,并与10年前渤海鱼类的食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蓝点马鲛、小黄鱼和白姑鱼等主要... 根据1992年-1993年渤海增殖生态基础调查大面定点底拖网试捕的渔获物,对渤海27种鱼类和10种虾蟹类的3801个胃含物样品进行了分析,并与10年前渤海鱼类的食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蓝点马鲛、小黄鱼和白姑鱼等主要捕食鱼类胃含物中鱼的比例较10年前明显增加,鱼类的食性类型无明显变化。渤海低级肉食性鱼类的营养级由1982-1983年的平均2.4上升为2.5,中、高级肉食性鱼类的营养级分别由原来的平均3.2和3.8降为2.8和3.3。渤海主要鱼类之间饵料重叠系数大于0.6的占15%。鱼为渤海多数中、高级肉食性鱼类的主要摄食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 种间关系 食物网 营养级 重叠系数 渤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