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in the Binchuan Region of Yunnan Using a Dense Seismic Array and Large Volume Airgun Shots 被引量:4
1
作者 SHE Yuyang YAO Huajian +1 位作者 WANG Weitao LIU Bi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9年第2期174-185,共12页
The Binchuan region of Yunnan is a structurally complex region with mountains,basins,and active faults.In this situation,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exhibits complex characteristics due to strong heterogeneity of undergr... The Binchuan region of Yunnan is a structurally complex region with mountains,basins,and active faults.In this situation,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exhibits complex characteristics due to strong heterogeneity of underground media instead of following the great-circle path.In order to obtain a high-resolution shallow crustal structure,a dense seismic array was deployed during March 21 to May 30,2017 in this area.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mplexities of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in this region,we perform array-based frequency-domain beamforming analysis and single-station based polarization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using airgun-generated P-wave signals recorded by dense array stations in this experiment.The results from these two methods both reveal similar but complex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in the Binchuan basin.The azimuth anomalies off the great-circle path are quite large with values up to 30°,which is caused by strong structural heterogeneity in the very shallow crust.Our research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 geologic structures in this area and provide guidance for detecting concealed faults and distribution of velocity anomal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gun signal body waves wave propagation Binchuan BASIN BEAMFORMING Polarization analysis
下载PDF
背景噪声提取体波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奇 张智 +3 位作者 侯爵 俞贵平 王敏玲 徐涛 《地震科学进展》 2021年第10期433-451,共19页
地球深部结构探测是地球物理学的核心领域,而地震体波可以深入地球内部且分辨率较高,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基于背景噪声提取高信噪比体波信号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地震学的发展和应用范围,使其在地球深部结构... 地球深部结构探测是地球物理学的核心领域,而地震体波可以深入地球内部且分辨率较高,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基于背景噪声提取高信噪比体波信号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地震学的发展和应用范围,使其在地球深部结构成像、城市浅层空间探测等领域日益发挥出重要作用。本文详细综述了如何利用地震干涉法及台阵处理技术提取出用于研究不同探测尺度(局部、区域、全球)的各类体波信号。其中,地震干涉法通过对地震台站记录到的波形信号进行互相关,抵消掉重合的射线路径,最后得到台站对之间的地震记录;而台阵处理方法是基于接收器台阵发展起来的数据处理手段,该技术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信噪比(SNR),而且能够获得方位信息。一般来讲,背景噪声中包含的体波信号能量远低于面波信号能量,提取难度大。本文着重介绍了Bin-叠加法、双波束方法(DBF)以及相位加权叠加法(PWS),并对3种方法的适用条件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 体波 地震干涉法 地震台阵 地球深部成像
下载PDF
单相与多相介质中弹性波波速相关问题对比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志军 夏唐代 陈炜昀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50-857,共8页
从单相介质到双相及三相多孔介质,通过研究Rayleigh波波速与体波波速之间的关系,得到了3种介质下半空间表面Rayleigh波存在所需满足的条件,以及分析了其理论求解过程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对由两种不同定义式得到的平面弹性波传播速度进行... 从单相介质到双相及三相多孔介质,通过研究Rayleigh波波速与体波波速之间的关系,得到了3种介质下半空间表面Rayleigh波存在所需满足的条件,以及分析了其理论求解过程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对由两种不同定义式得到的平面弹性波传播速度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双相多孔介质为例,通过数值计算直观地对两者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对于快纵波(P1)和剪切波(S),两种传播速度随频率的变化曲线(即弥散曲线)重叠;(2)对于慢纵波(P2)和Rayleigh波,两条弥散曲线分离,两种传播速度在数值上存在一定差异;(3)两者随频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弹性波波数虚部与实部的比值的数值计算结果验证了上述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空间 RAYLEIGH波 体波 波速 传播速度 波数
原文传递
轴对称各向异性介质中体波的传播及弹性参数反演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斌 徐文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A02期393-403,共11页
本文以质点运动方程和应力应交关系为基础建立了轴对称各向异位介质的波动方程.从数学上对体波在轴对称各向异性介质中的传播进行了严格的理论推导,最后得到轴对称各向异性介质中3种体波的波速及相应的质点振动方向与介质弹性参数及... 本文以质点运动方程和应力应交关系为基础建立了轴对称各向异位介质的波动方程.从数学上对体波在轴对称各向异性介质中的传播进行了严格的理论推导,最后得到轴对称各向异性介质中3种体波的波速及相应的质点振动方向与介质弹性参数及波传播方向的数学关系.据此建立了一种由实测体波速度数据反演轴对称各向异性介质的5个弹性参数及对称轴空间取向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波 弹性参数 地震勘探 轴对称 各向异性介质
下载PDF
海城7.3级地震前地震波动力学特征量的异常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冯德益 顾瑾平 +2 位作者 陈化然 郭瑞芝 杨彩霞 《防灾减灾学报》 1995年第4期1-11,共11页
本文给出对海城7.3级地震前地震波动力学特征量变化的一些最新研究结果。所研究的地震波包括体波(P,S波)、尾波和短周期地脉动三类。特征量有:体波与地脉动的波形时间线性度和空间线性度,平均半周期,频谱的峰值频率、拐角频... 本文给出对海城7.3级地震前地震波动力学特征量变化的一些最新研究结果。所研究的地震波包括体波(P,S波)、尾波和短周期地脉动三类。特征量有:体波与地脉动的波形时间线性度和空间线性度,平均半周期,频谱的峰值频率、拐角频率、相对频带宽度、相对频谱峰值、高频段的谱线斜率绝对值;尾波的时间熵、振幅比、持续时间、观测与计算持续时间差及其二阶差分、Q_c值、反映介质混浊度与震源特性的系数a_c等。所得结果表明,三类地震波的上述动力学特征量大都在震前一至半年左右出现、有的在6-10天乃至一天以内出现过不同形态的阶段性异常变化,因而可看作海城地震的中短期和临震的地震波前兆异常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波 尾波 地脉动 波形 频谱 海城 地震
下载PDF
地震体积的体波研究(英文) 被引量:1
6
作者 Seweryn J.Duda Jaromír Jansky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08年第4期32-46,共15页
在地球内部的大部分区域地震体波的传播是线弹性过程,仅在震源周围区域由于波的辐射和传播效应可能导致非线性。本研究主要涉及对非线性过程占优势区域的尺度估计。
关键词 体波 应变 体积
下载PDF
工程场地地脉动机制分析
7
作者 蔡宏雷 陈琳荣 《山西建筑》 2011年第16期57-58,共2页
分析了地脉动的形成机理,指出对场地地脉动有影响的是体波和面波,两者对场地地脉动影响与场地及周围环境条件有关,并提出场地动力特性测试时应注意事项,从而为地脉动更好的服务于工程场地动力特性测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地脉动 场地动力特性测试 面波 体波
下载PDF
青岛震群体波衰减特性研究
8
作者 曲均浩 刘希强 +2 位作者 李铂 穆娟 于澄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0年第6期8-13,共6页
随着观测能力的提高和观测手段的改善,反映地球介质特性Q值的研究不断深化和发展。利用山东数字测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波资料,采用时间域P波脉冲宽度法对2003年和2004年青岛震群进行Q值计算,对初动半周期的两种不同获取方法进行了比较... 随着观测能力的提高和观测手段的改善,反映地球介质特性Q值的研究不断深化和发展。利用山东数字测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波资料,采用时间域P波脉冲宽度法对2003年和2004年青岛震群进行Q值计算,对初动半周期的两种不同获取方法进行了比较,总结了P波脉冲宽度法的适用条件及计算效果,得到青岛地区和胶东地区的Q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岛震群 体波 Q值 脉冲宽度法
下载PDF
精确测量的地幔体波走时及地幔非均匀性的强度(英文) 被引量:9
9
作者 Akira YAMADA Yuhei OHT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7-47,共11页
用波形相关法精确地测定了在世界各地发生的87个6级以上地震的P波, PP波和Pdiff波的503个走时数据。记录这些地震波形的是新建于西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半球地震观测网。我们利用这些高精度的走时数据研究了地幔体波的走时残差的范围及地幔... 用波形相关法精确地测定了在世界各地发生的87个6级以上地震的P波, PP波和Pdiff波的503个走时数据。记录这些地震波形的是新建于西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半球地震观测网。我们利用这些高精度的走时数据研究了地幔体波的走时残差的范围及地幔非均匀性的强度。结果表明,P波、PP波和Pdiff波的走时残差最大分别为9 s ,11 s和15 s ,这为地幔层析成像反演中应该使用的体波走时残差数据的范围提供了重要信息。超出这一范围的走时残差数据不应该用于反演中,以免歪曲成像结果。我们发现,当震中距小于40°时,P波走时残差的范围为-6到+9 s。而对于40°到99°之间的震中距,P波走时残差的范围为-3到+5s。由于震中距越大,P波穿透地幔越深,我们这一结果提供了直接和确凿的证据,表明上地幔和地幔转换带中的横向非均匀性的强度要远胜于下地幔。我们精确测量的Pdiff波的走时数据表明,在地幔底部存在显著的低速异常,可能与地幔热柱或者超级地幔柱有关。我们使用了一个最新的三维全球层析成像模型来解释这些体波走时数据的空间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体波 地震层析成像 地幔非均匀性 地幔热柱 俯冲板片
下载PDF
杭州地区地下空间调查地球物理方法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文采 田钢 +8 位作者 夏江海 鲍学伟 王帮兵 石战结 杨波 赵文轲 宓彬彬 陈焕元 郭霞 《华东地质》 2021年第2期125-136,共12页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城市地下空间的安全、合理利用和地质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解决G20、亚运会以及数字经济为杭州市快速发展带来的人口快速增长与...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城市地下空间的安全、合理利用和地质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解决G20、亚运会以及数字经济为杭州市快速发展带来的人口快速增长与土地资源有限的瓶颈问题,针对以杭州为代表的南方丘陵地区地下空间精细探测需求,开展了弹性波法、电法与电磁法等多种地球物理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勘探方法在探测深度、分辨率以及勘探效率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需要根据地下地质状况以及地表条件选择合适的勘探方法进行探测,这对类似丘陵地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及利用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调查 地球物理技术 多源面波 地震体波 电(磁)法
下载PDF
3D v_P and v_S models of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joint inversion of body-wave arrival times and surface-wave dispersion data 被引量:2
11
作者 Lina Gao Haijiang Zhang +1 位作者 Huajian Yao Hui Huang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7年第1期17-32,共16页
A new 3D velocity model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in the southeastern (SE)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was obtained by joint inversion of body- and sur- face-wave data. For the body-wave data, we used 7190 eve... A new 3D velocity model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in the southeastern (SE)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was obtained by joint inversion of body- and sur- face-wave data. For the body-wave data, we used 7190 events recorded by 102 stations in the SE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surface-wave data consist of Rayleigh wave phase velocity dispersion curves obtained from ambient noise cross-correlation analysis recorded by a dense array in the SE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joint inversion clearly improves the Vs model because it is constrained by both data typ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t around 10 km depth there are two low-velocity anomalies embedded within three high-velocity bodies along the Longmenshan fault system. These high-velocity bodies correspond well with the Precambrian massifs, and the two located to the northeast of 2013 Ms 7.0 Lushan earthquake are associated with high fault slip areas during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aftershock gap between 2013 Lushan earthquake and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is associated with low-velocity anomalies, which also acts as a barrier zone for ruptures of two earthquakes. Generally large earthquakes (M 〉 5) in the region occurring from 2008 to 2015 are located around the high-velocity zones, indicating that they may act as asperities for these large earthquakes. Joint inversion results also clearly show that there exist low-velocity or weak zones in the mid-lower crust, which are not evenly distributed beneath the SE margin of Tibetan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oint inversion - body waves Surface waves Aftershock gap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Imaging mantle transition zone discontinuities in southwest China from dense array ambient noise interferometry 被引量:3
12
作者 Jikun Feng Huajian Yao Weitao Wang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8年第5期301-310,共10页
Body waves retrieved from ambient noise cross-correlation functions(NCFs) have been reported by more and more recent studies in addition to the dominant recovered surface waves. And one of important applications of ... Body waves retrieved from ambient noise cross-correlation functions(NCFs) have been reported by more and more recent studies in addition to the dominant recovered surface waves. And one of important applications of these recovered body waves is to investigate the structure of discontinuities within the mantle transition zone(MTZ). In this study, clear body wave phases reflected from the MTZ discontinuities at 410 km and 660 km have been observed on the NCFs in the frequency band of 0.1–0.2 Hz from a dense regional seismic array in southwest China. The original timedomain reflected signals in the NCFs were first converted to the depth-domain NCFs based on a velocity model before they were further stacked spatially within different bins. Then the depth-domain NCFs were stacked to investigate the lateral variations of the MTZ discontinuities, that is, the 410-km and 660-km discontinuities. Our results exhibit a simple and lateral coherent P;P phase and a much more complicated P;P phase along two profiles, which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mineralogical prediction and recent receiver function studies in the same area. This interferometric method can provide stable reflected body wave phases mainly in the frequency band 0.1–0.2 Hz due to the secondary microseism noise, which can be potentially used for high-resolution mantle interface imaging. This approach is also a good complement to traditional imaging methods, such as receiver function imag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bient noise interferometry mantle transition zone 410-km and 660-km discontinuities reflected body waves southwest China
下载PDF
矩阵理论在黏接结构界面脱黏超声检测方法中的应用
13
作者 丁俊才 吴斌 何存富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1-226,249,共7页
黏接结构界面脱黏的超声检测与评价是一个有难度的前沿性课题.基于传递矩阵方法并将脱黏界面层假定为流体薄层,推导了体波入射下具有流-固(气-固和液-固)耦合界面的脱黏结构中声反射与透射系数表达式.将该方法应用于两层结构并与已有结... 黏接结构界面脱黏的超声检测与评价是一个有难度的前沿性课题.基于传递矩阵方法并将脱黏界面层假定为流体薄层,推导了体波入射下具有流-固(气-固和液-固)耦合界面的脱黏结构中声反射与透射系数表达式.将该方法应用于两层结构并与已有结果对比验证了所推公式的正确性.研究了声波入射角度、频率的变化对具有刚性联接界面的黏接结构和具有流-固耦合界面的脱黏结构中体波传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体波在多层结构中的传播模式主要依赖于入射角度、频率等参数.若声波的入射角度和频率取值适当,可以将刚性联接、气-固以及液-固耦合界面进行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递矩阵法 超声体波 脱黏结构 流-固耦合界面 反射和透射系数
下载PDF
中国地震台网与美国地震台网测定震级的对比(Ⅰ)——体波震级 被引量:33
14
作者 刘瑞丰 陈运泰 +4 位作者 Peter Bormann 任枭 侯建民 邹立晔 杨辉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83-587,共5页
采用正交回归的方法,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和美国地震台网1983—2001年的观测资料, 对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IGCEA)和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测定的 体波震级进行了比较.从正交回归得到的结果看,IGCEA测定的体波震级mb与... 采用正交回归的方法,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和美国地震台网1983—2001年的观测资料, 对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IGCEA)和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测定的 体波震级进行了比较.从正交回归得到的结果看,IGCEA测定的体波震级mb与NEIC测定 的体波震级mb不存在系统差.如果以NEIC测定的体波震级为基准,对于3.5~4.5级之间 的地震,IGCEA测定的震级比NEIC测定的震级偏高O.2~O.1级;对于5.O~5.5级之间的 地震,IGCEA与NEIC测定的体波震级没有偏差;对于6.O级以上的地震,IGCEA比NEIC 偏低小于O.2级.而IGCEA测定的体波震级与国际数据中心(IDC)测定的体波震级结果基本 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级 面波 体波
下载PDF
减震沟对台阶爆破地震波减震机理探讨 被引量:30
15
作者 余德运 杨军 赵明生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4-247,共4页
为研究减震沟的减震机理,基于爆破地震波中体波和表面波的传播特性,利用弹性波的反射和透射理论分别分析减震沟对体波、表面波的削弱作用,推导出修正后的质点振动速度公式并用来描述表面波的衰减规律。应用ANSYS/LS-DYNA模拟台阶爆破,... 为研究减震沟的减震机理,基于爆破地震波中体波和表面波的传播特性,利用弹性波的反射和透射理论分别分析减震沟对体波、表面波的削弱作用,推导出修正后的质点振动速度公式并用来描述表面波的衰减规律。应用ANSYS/LS-DYNA模拟台阶爆破,通过对有减震沟和无减震沟时岩体内部测点和表面测点质点振动速度对比分析,验证了分开考虑体波和表面波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体波的衰减与减震沟的深度和宽度都有关,其中减震沟的深度对体波的衰减起主要作用;表面波的衰减仅与减震沟的深度有关,减震沟的宽度对表面波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震沟 台阶爆破 减震机理 体波 表面波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由深源远震体波记录反演华北北部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 被引量:18
16
作者 于利民 刁桂苓 +1 位作者 李钦祖 束沛镒 《华北地震科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1-20,共10页
重点研究的地区为河北省北部包括京津地区,以及山西、内蒙的部分地区,在此区选取了29个台站;在向东延伸的背景区,选取了6个台站。利用这些台站的深源远震体波记录资料,通过选取介质结构模型,计算理论地震图,与观测图进行拟合... 重点研究的地区为河北省北部包括京津地区,以及山西、内蒙的部分地区,在此区选取了29个台站;在向东延伸的背景区,选取了6个台站。利用这些台站的深源远震体波记录资料,通过选取介质结构模型,计算理论地震图,与观测图进行拟合,以确定地震台下介质结构的可接受模型。在拟合时,对每个地震台站都选择若干次深源远震的体波记录作为观测图。对每个地震台站一般都算出60个不同模型的理论图。实际上做出的结果比地壳深,为大约80km(即大致相当于岩石层或称岩石圈)厚度内的地壳上地幔介质结构,它们大都由10层左右的介质组成。通过波形拟合共给出了上述35个台站下的壳幔介质分层结构。并由此给出了Moho面的轮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地幔 地壳结构 波速构造 远震 体波 华北地区
下载PDF
各向异性介质中反射率法波场模拟及体波辐射图案 被引量:11
17
作者 寻浩 董敏煜 牟永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605-614,共10页
本文从一般各向异性的弹性动力学方程出发,采用反射率法来计算任意各向异性的黏弹性层状介质中的全波场合成地震记录。系统矩阵的特征解是在三维空间计算的,考虑了偏离径向平面的波传播。时间假频由复频率技术来压制,空间假频则通过... 本文从一般各向异性的弹性动力学方程出发,采用反射率法来计算任意各向异性的黏弹性层状介质中的全波场合成地震记录。系统矩阵的特征解是在三维空间计算的,考虑了偏离径向平面的波传播。时间假频由复频率技术来压制,空间假频则通过使用Filon法估计两个波数的积分来避免。文中以裂隙介质和叠层─裂隙复合介质为例,给出了各向异性介质中合成地震记录计算的实用方法,并分析了横波分裂现象及振幅特征。弹性各向异性的能量聚焦会改变入射和反射波前的能量分布,从而使AVO特征发生畸变。本文通过数值和解析方法分析了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中的体波辐射图案。所给出的近似公式能方便地估计辐射图案畸变对AVO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率法 体波 波场模拟 各向异性介质 地震勘探
下载PDF
地震体波走时层析成像方法研究综述 被引量:12
18
作者 赵烽帆 张明辉 徐涛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90-1101,共12页
地球介质参数是地震深部探测的重要目标,蕴含了丰富的地球结构和演化信息.全波形反演技术由于计算量大的原因,目前阶段在实际壳幔结构成像应用中还存在较大的难度.基于P波和S波到时的体波成像仍然是壳幔精细速度结构成像的重要途径.本... 地球介质参数是地震深部探测的重要目标,蕴含了丰富的地球结构和演化信息.全波形反演技术由于计算量大的原因,目前阶段在实际壳幔结构成像应用中还存在较大的难度.基于P波和S波到时的体波成像仍然是壳幔精细速度结构成像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介绍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地震体波走时层析成像方法,即基于高频近似射线理论的成像方法、基于程函方程数值解的初至波成像方法及有限频成像方法.基于射线理论的成像方法计算量小,计算效率高,长期以来是体波成像的主要方法之一;基于程函方程数值解的成像方法,在初至波走时成像方面有优势,但是要求网格节点较密,计算量大;有限频成像方法基于波动方程理论,比射线理论包含更丰富的介质信息,但是由于计算量大,目前在实现过程中引入简化的假设,成像效果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波 走时层析成像 射线理论 程函方程 有限频
原文传递
南京基准地震台与中国地震台网测定体波震级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殷翔 徐志国 +2 位作者 任枭 孙丽 陈宏峰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2年第2期21-26,共6页
以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综合体波震级为标准震级,采用正交回归方法,得到南京测震台(NJ2)体波震级与标准体波震级之间的关系式,并对震级偏差与震级大小、震中方位和震中距关系进行偏差分析,为台站分析人员提供指导。
关键词 震级 体波 偏差
下载PDF
基于激光超声体波的轨头内部缺陷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廖韦韬 王海涛 +2 位作者 江奕 陈帅 郑凯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21-229,共9页
激光超声检测技术具有非接触、宽带宽和高分辨率的特点,针对常规超声对钢轨轨头内部核伤微小缺陷不敏感、定位定量检测难的问题,本文基于激光超声体波散射和衍射原理,提出了模态转换反射波和衍射波飞行时间的缺陷定位定量检测计算模型... 激光超声检测技术具有非接触、宽带宽和高分辨率的特点,针对常规超声对钢轨轨头内部核伤微小缺陷不敏感、定位定量检测难的问题,本文基于激光超声体波散射和衍射原理,提出了模态转换反射波和衍射波飞行时间的缺陷定位定量检测计算模型。通过COMSOL仿真建立了超声体波与内部缺陷相互作用的二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钢轨内部缺陷处超声体波波模式转换状态,验证了定位及定量方法的可行性。其次,搭建了固定扫查激光超声实验检测系统,对不同埋藏深度和不同直径的孔缺陷进行B扫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激光超声检测技术能有效的检测钢轨内部微小孔缺陷,基于所提出的计算模型和检测方法,对钢轨内部缺陷检测的定位相对误差在6%之内,定量相对误差在9%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超声 体波 轨头 内部缺陷 衍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