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ppressing Wnt signaling of the blood-tumor barrier to intensify drug delivery and inhibit lipogenesis of brain metastases
1
作者 Yang Tong Pei An +10 位作者 Puxian Tang Rui Mu Yuteng Zeng Hang Sun Mei Zhao Ziyan Lv Pan Wang Wanjun Han Chunshan Gui Xuechu Zhen Liang Han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6期2716-2731,共16页
Lipogenesis is often highly upregulated in breast cancer brain metastases to adapt to intracranial low lipid microenvironments.Lipase inhibitors hold therapeutic potential but their intra-tumoral distribution is often... Lipogenesis is often highly upregulated in breast cancer brain metastases to adapt to intracranial low lipid microenvironments.Lipase inhibitors hold therapeutic potential but their intra-tumoral distribution is often blocked by the blood-tumor barrier(BTB).BTB activates its Wnt signaling to maintain barrier properties,e.g.,Mfsd2a-mediated BTB low transcytosis.Here,we reported VCAM-1-targeting nano-wogonin(W@V-NPs)as an adjuvant of nano-orlistat(O@V-NPs)to intensify drug delivery and inhibit lipogenesis of brain metastases.W@V-NPs were proven to be able to inactivate BTB Wnt signaling,downregulate BTB Mfsd2a,accelerate BTB vesicular transport,and enhance tumor accumulation of O@V-NPs.With the ability to specifically kill cancer cells in a lipid-deprived environment with IC_(50) at 48 ng/mL,W@V-NPs plus O@V-NPs inhibited the progression of brain metastases with prolonged survival of model mice.The combination did not induce brain edema,cognitive impairment,and systemic toxicity in healthy mice.Targeting Wnt signaling could safely modulate the BTB to improve drug delivery and metabolic therapy against brain metast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POGENESIS Brain metastases blood-tumor barrier Wnt signaling Drug delivery Fatty acid synthase NANOPARTICLES Combination therapy
原文传递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中心静脉导管降低感染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35
2
作者 潘小为 侯秋秀 罗金玲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3364-3365,3368,共3页
目的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降低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感染发生中的效果,为输液方式的选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1月采用PICC置管进行输液的29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为A组,同期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进行输液的2... 目的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降低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感染发生中的效果,为输液方式的选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1月采用PICC置管进行输液的29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为A组,同期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进行输液的29例患者为B组,然后将两组患者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置管前、后不同时间的血清炎性因子进行比较。结果 B组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为3.45%,低于A组的10.34%,导管留置时间为(259.4±14.8)d,长于A组的(80.4±10.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置管后不同时间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也均明显低于A组患者相应时段的水平(P<0.05)。结论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降低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感染发生中的效果好于PICC,患者的炎性反应更为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中心静脉导管 血液恶性肿瘤
原文传递
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与癌细胞体外化疗药敏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艳萍 陈晓禾 +3 位作者 周清华 杨燕 袁淑兰 杨玉琼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480-482,共3页
目的 研究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癌细胞体外化疗药敏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MTT法测定了 74例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其癌细胞对 15种临床常用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与癌细胞对其中 12种化疗药的敏感性有... 目的 研究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癌细胞体外化疗药敏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MTT法测定了 74例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其癌细胞对 15种临床常用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与癌细胞对其中 12种化疗药的敏感性有很好的相关性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外周血淋巴细胞的体外化疗敏感性检测对肺癌的临床化疗药物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淋巴细胞 肿瘤细胞 肺肿瘤 药物敏感试验
下载PDF
血清肿瘤标志物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5
4
作者 郭天利 焦同立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0年第5期427-428,共2页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692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53(CA153)的水平。结果消化系统恶性肿...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692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53(CA153)的水平。结果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EA、CA199、CA125水平均高于消化系统良性疾病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肝癌,胃、食管癌和胰腺癌患者血清CA153水平高于良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患者血清AF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疾病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癌患者血清AFP阳性率为89.5%;胃、食管癌,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EA阳性率分别为53.2%、52.4%,胰腺癌患者血清CA199阳性率为93.1%。结论血清CEA、AFP、CA153、CA125、CA199可作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 肿瘤标志物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下载PDF
缓激肽对脑胶质瘤大鼠紧密连接影响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13
5
作者 刘丽波 杨智航 +2 位作者 刘丽 付伟 薛一雪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7年第3期226-229,共4页
目的研究缓激肽(BK)对脑胶质瘤大鼠血肿瘤屏障紧密连接的影响。方法采用伊文氏兰(EB)法检测缓激肽作用后血肿瘤屏障(BTB)通透性的变化;应用透射电镜(TEM)观察BK作用后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变化,同时应用硝酸镧[La(NO3)3]和辣根过氧化物... 目的研究缓激肽(BK)对脑胶质瘤大鼠血肿瘤屏障紧密连接的影响。方法采用伊文氏兰(EB)法检测缓激肽作用后血肿瘤屏障(BTB)通透性的变化;应用透射电镜(TEM)观察BK作用后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变化,同时应用硝酸镧[La(NO3)3]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作示踪剂,检测缓激肽作用后,小分子和大分子示踪剂通过紧密连接的情况。结果缓激肽可使血肿瘤屏障对伊文氏兰的通透性增加,在15min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透射电镜显示缓激肽作用15min时,肿瘤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完整性明显破坏,缝隙指数显著增加,同时可见硝酸镧和辣根过氧化物酶在紧密连接处沉积。结论缓激肽能够通过开放紧密连接选择性增加血肿瘤屏障的通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激肽 血脑屏障 血肿瘤屏障 紧密连接 透射电镜
下载PDF
天然冰片对甲氨蝶呤透过血肿瘤屏障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郭军洽 张荣 +1 位作者 段美美 邢燕梅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3-77,共5页
目的探讨天然冰片对甲氨蝶呤(MTX)透过血肿瘤屏障的影响。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技术,以C6胶质瘤细胞建立C6脑胶质瘤大鼠模型,14 d后,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0.5%羧甲基纤维素钠),冰片高、低剂量组(140,35 mg·kg-1)。灌胃给药1 h后,... 目的探讨天然冰片对甲氨蝶呤(MTX)透过血肿瘤屏障的影响。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技术,以C6胶质瘤细胞建立C6脑胶质瘤大鼠模型,14 d后,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0.5%羧甲基纤维素钠),冰片高、低剂量组(140,35 mg·kg-1)。灌胃给药1 h后,3组大鼠均尾静脉注射MTX 20 mg·kg-1,于注射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及脑组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与脑组织中MTX的浓度,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冰片高、低剂量组的血浆中MTX AUC0-t,AUC0-∞均显著降低(P<0.01);冰片高剂量组脑组织中MTX AUC0-t,AUC0-∞显著升高(P<0.05),冰片低剂量组脑组织中MTX AUC0-t,AUC0-∞亦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然冰片可增加MTX在C6脑胶质瘤模型大鼠脑组织中的分布,提高其在脑组织中的生物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冰片 甲氨蝶呤 血肿瘤屏障 药物动力学
原文传递
肿瘤标志物在卵巢癌中的价值 被引量:9
7
作者 邱梅婷 秦松树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24期5-7,共3页
卵巢癌早期临床症状隐匿,多无自觉症状,患者确诊时多数已是临床晚期。目前由于缺乏卵巢癌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故寻找卵巢癌早期诊断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对卵巢癌的预后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了糖类抗原125(CA125... 卵巢癌早期临床症状隐匿,多无自觉症状,患者确诊时多数已是临床晚期。目前由于缺乏卵巢癌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故寻找卵巢癌早期诊断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对卵巢癌的预后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了糖类抗原125(CA125)、人附睾蛋白4(HE4)、可溶性B7-H4(sB7-H4)、血清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的检测或联合检测的意义,对卵巢癌的筛查、诊断、指导治疗、估计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肿瘤标志物 卵巢癌
下载PDF
冰片对血脑肿瘤屏障开放程度及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吴引萍 郭树林 《癌症进展》 2016年第10期986-988,992,共4页
目的:探讨冰片对血脑肿瘤屏障(BTB)开放程度和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体外BTB试验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培养基)、冰片低剂量组(25μg/ml)、冰片中剂量组(50μg/ml)、冰片高剂量组(100μg/ml)。采用辣根过氧化酶(... 目的:探讨冰片对血脑肿瘤屏障(BTB)开放程度和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体外BTB试验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培养基)、冰片低剂量组(25μg/ml)、冰片中剂量组(50μg/ml)、冰片高剂量组(100μg/ml)。采用辣根过氧化酶(HRP)流量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不同时间点BTB的通透性及紧密连接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随着时间延长,低、中、高剂量组各时间点通透率均逐渐升高(P﹤0.01);低、中、高剂量组10~240 min通透率高于空白组(P﹤0.01);中、高剂量组30~180 min通透率高于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10~180 min通透率高于中剂量组(P﹤0.05);不同时间点间和不同组别间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ZO-1和F-actin蛋白表达量均先降低后逐渐升高(P﹤0.05);低剂量组30 min后,中、高剂量组60 min后蛋白表达量缓慢上升,且均至240 min时基本与给药前水平一致(P﹥0.05);中、高剂量组在30、60 min时ZO-1和F-actin蛋白表达量最低(P﹤0.01),并存在剂量依赖趋势,即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给药前。结论冰片可以增加BTB的开放程度,从而提高化疗药物的透过率,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紧密连接蛋白ZO-1和F-actin的表达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片 血肿瘤屏障 开放程度 紧密连接蛋白
下载PDF
白介素-1β在缓激肽开放血脑屏障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7
9
作者 秦丽娟 薛一雪 +5 位作者 谷艳婷 张志勇 张田 孙娜 王东春 宋鸿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8-61,共4页
目的探讨白介素-1β(IL-1β)在缓激肽(BK)开放血脑屏障(BBB)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缓激肽处理C6细胞后,动态观察培养液中IL-1β含量(放射免疫法)、C6细胞内热休克因子1(HSF1)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法)及IL-1β的mRNA水平(RT-PCR... 目的探讨白介素-1β(IL-1β)在缓激肽(BK)开放血脑屏障(BBB)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缓激肽处理C6细胞后,动态观察培养液中IL-1β含量(放射免疫法)、C6细胞内热休克因子1(HSF1)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法)及IL-1β的mRNA水平(RT-PCR法)。利用伊文思蓝检测C6恶性胶质瘤大鼠经颈内动脉给予IL-1β及缓激肽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结果缓激肽作用于C6细胞后,培养液中IL-1β的含量明显增加,于120 min含量最多,其后开始减少。C6细胞内HSF1的表达及IL-1β的mRNA水平也在给予缓激肽后明显增加,并分别于干预后的30 min和60 min达高峰后逐渐减少。缓激肽与IL-1β单独作用于C6动物后均可引起胶质瘤大鼠的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且IL-1β对肿瘤模型动物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与C6细胞培养液中IL-1β的含量相一致。结论 IL-1β可能介导了缓激肽开放血脑屏障的作用,此作用可能是由于缓激肽诱导C6细胞内HSF1的表达增加,增加的HSF1促进神经胶质瘤细胞释放IL-1β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1Β 热休克因子1 缓激肽 血脑屏障 血肿瘤屏障 胶质瘤
下载PDF
缓激肽开放血瘤屏障过程中诱发快速耐受性的机制探讨 被引量:7
10
作者 秦丽娟 谷艳婷 薛一雪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466-1470,共5页
目的探讨缓激肽(bradykinin,BK)开放血瘤屏障过程中,HSF1和HSP70对BK诱发快速耐受性的影响。方法首先通过立体定向法接种C6细胞制备恶性胶质瘤大鼠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经颈内动脉缓慢小剂量给予缓激肽(或生理盐水)10μg.kg-1.min-1,... 目的探讨缓激肽(bradykinin,BK)开放血瘤屏障过程中,HSF1和HSP70对BK诱发快速耐受性的影响。方法首先通过立体定向法接种C6细胞制备恶性胶质瘤大鼠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经颈内动脉缓慢小剂量给予缓激肽(或生理盐水)10μg.kg-1.min-1,动态观察肿瘤组织内热休克因子1(heatshockfactor1,HSF1)蛋白单体和三聚体的活性及热休克蛋白70(heatshockprotein70,HSP70)的表达(Westernblot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血瘤屏障上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变化。利用伊文思蓝连续监测缓激肽处理后的C6恶性胶质瘤大鼠血瘤屏障的通透性,同时电镜观察血瘤屏障的病理学改变。结果缓激肽作用于C6大鼠后,紧密连接增宽,血瘤屏障通透性增加,伊文思蓝渗出量分别较对照组增加了5.19μg.g-1(0min),5.06μg.g-1(5min),11.35μg.g-1(10min,P<0.05),21.54μg.g-1(15min,P<0.01),12.81μg.g-1(30min,P<0.05),7.28μg.g-1(60min)。肿瘤组织内HSF1蛋白三聚体活性和HSP70蛋白的表达逐渐增加,且分别于处理后的5min和30min时达高峰(P<0.01,与对照组相比),最大值为对照组的2~3倍。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发现,处理后的C6动物,其血瘤屏障的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减少,15min后逐渐增加。结论缓激肽作用于血瘤屏障后,激活了HSF1并促进了hsp70蛋白的表达。增加的hsp70可能通过发挥分子伴侣作用来修复紧密连接蛋白,进而诱发快速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激肽 血瘤屏障 热休克蛋白70 热休克因子1
下载PDF
HER2阳性乳腺癌脑转移系统治疗选择研究进展
11
作者 王晔 胡夕春 《肿瘤》 CAS 2024年第1期1-12,共12页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易发生脑转移。血脑屏障/血肿瘤屏障导致药物递送效率低是脑转移系统治疗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故长期以来HER2阳性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治疗选择相对...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易发生脑转移。血脑屏障/血肿瘤屏障导致药物递送效率低是脑转移系统治疗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故长期以来HER2阳性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治疗选择相对较少,预后较差。传统观点认为,大分子药物难以通过血脑屏障,但随着对血脑屏障/血肿瘤屏障特性了解的深入,这种观点逐步得到了改变,尤其是近年来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了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在脑转移人群中的疗效,这些发现为HER2阳性乳腺癌脑转移患者带来了更多治疗选择。本文综述了系统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并着重梳理了当前HER2阳性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系统治疗的重要研究进展,以期为中国HER2阳性乳腺癌脑转移的临床治疗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乳腺癌 脑转移 系统治疗 血脑屏障 血肿瘤屏障
原文传递
Enhanced glioma-targeting and stability of ~LGICP peptide coupled with stabilized peptide ~DA7R 被引量:5
12
作者 Mingfei Zhang Weiyue Lu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106-115,共10页
Malignant glioma is usually accompanied by vigorous angiogenesis to provide essential nutrients. An effective glioma targeting moiety should include excellent tumor-cell homing ability as well as good neovasculature-t... Malignant glioma is usually accompanied by vigorous angiogenesis to provide essential nutrients. An effective glioma targeting moiety should include excellent tumor-cell homing ability as well as good neovasculature-targeting efficiency, and should be highly resistant to enzyme degradation in the bloodstream. The phage display-selected heptapeptide, the glioma-initiating cell peptide(GICP), was previously reported as a ligand for the VAV3 protein(a Rho-GTPase 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which is mainly expressed on glioma cells; the stabilized heptapeptide ~DA7R has been shown to be the ligand of both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 and neuropilin-1(NRP-1), and has demonstrated good neovasculature-targeting ability. By linking ~DA7R and GICP, a multi-receptor targeting molecule was obtained. The stability of these three peptides was evaluated and their targeting efficiency on tumor-related cells and models was compared. The ability of these peptides to cross the blood–tumor barrier(BTB) was also determin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upled Y-shaped peptide ~DA7R–GICP exhibited improved tumor and neovasculature targeting ability and had higher efficiency in crossing the BTB than either individual pept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IOMA NEOVASCULATURE Target PEPTIDE Stabilization bloodtumor barrier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Photodynamic Therapy on the Ultrastructure of Glioma Cells 被引量:4
13
作者 SHAO-SHAN HU HONG-BLN CHENG +3 位作者 YONG-RI ZHENG Ru-You ZHANG WU YUE MAN ZHANG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69-273,共5页
To study the change in ultrastructure of C6 glioma cells after 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to compare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 in necrosis and apoptosis before and after PDT treatment, 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o study the change in ultrastructure of C6 glioma cells after 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to compare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 in necrosis and apoptosis before and after PDT treatment, 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photodynamic therapy on the blood brain tumor barrier (BTB) of C6 glioma. Methods The model was produced by transplanting C6 glioma cells cultured in vitro using Peterson method into the caudate nuclei of Wister rats. The experiment group received PDT for two weeks after the operation. The sub-cellular structure, blood-brain-barrier (BBB) and BTB in both groups were observed under electron microscope. Results Apoptosis in different phases and necrosis could be observed in some C6 glioma cells. Swelling occurred on the ultrastructure of cellular organs such as mitochondria and endoplasmic reticulum in most of the cells. Damage to the BTB, reduction of the number of cellular organs in endothelial cells of the capillary blood vessels, stretch of the tight junction, and enlargement of the gaps between endothelial cells were also seen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Meanwhile, limited impact on the normal sub-ceUular structures and BBB was observed. Conclusion PDT could induce apoptosis and necrosis of C6 glioma cells due to the damage to the ultrastructure of mitochondria and endoplasmic reticulum. The weakened function of C6 glioma BTB initiated by PDT makes it possible to perform a combined therapy of PDT and chemotherapy for glio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dynamic therapy MITOCHONDRIA blood brain barrier blood brain tumor barrier GLIOMA
下载PDF
蛋白激酶C在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Ⅱ增强血肿瘤屏障通透性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振 刘云会 +2 位作者 薛一雪 刘丽波 王萍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12年第5期412-415,共4页
目的 探索信号分子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在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Ⅱ(endothelial monocyte activating polypeptide-Ⅱ,EMAP-Ⅱ)增强血肿瘤屏障(blood-tumor barrier,BTB)通透性中的作用。方法 荷瘤大鼠被随机分成3组C每组... 目的 探索信号分子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在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Ⅱ(endothelial monocyte activating polypeptide-Ⅱ,EMAP-Ⅱ)增强血肿瘤屏障(blood-tumor barrier,BTB)通透性中的作用。方法 荷瘤大鼠被随机分成3组C每组8只):对照组、EMAP-Ⅱ组、H7+EMAP-Ⅱ组。采用伊文思蓝(Evans blue,EB)渗透性实验评估实验各组BTB通透性的变化;Western Blot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免疫荧光法检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紧密连接相关蛋白occludin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和H7+EMAP-Ⅱ组相比较,EMAP-Ⅱ组BTB通透性显著增高,紧密连接相关蛋白occludin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EMAP-Ⅱ的作用受到PKC抑制剂H7预处理的显著抑制。结论 信号分子PKC在EMAP-Ⅱ增强BTB通透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II 血肿瘤屏障 通透性 蛋白激酶C
原文传递
siRNA-Tie1下调紧密连接相关蛋白claudin-5、occludin和ZO-1增加血肿瘤屏障通透性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啸白 王萍 +5 位作者 尚超 刘云会 薛一雪 李振 李志清 商秀丽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14年第6期510-514,共5页
目的研究Tie1 AS和Tie1表达变化对血肿瘤屏障通透性的影响和相关机制。方法建立体外血脑屏障和血肿瘤屏障模型,Real-time PCR检测h CMEC/D3细胞中Tie1 AS和Tie1的表达水平。转染p IRES2-EGFPTie1 AS表达载体上调体外血肿瘤屏障模型h CME... 目的研究Tie1 AS和Tie1表达变化对血肿瘤屏障通透性的影响和相关机制。方法建立体外血脑屏障和血肿瘤屏障模型,Real-time PCR检测h CMEC/D3细胞中Tie1 AS和Tie1的表达水平。转染p IRES2-EGFPTie1 AS表达载体上调体外血肿瘤屏障模型h CMEC/D3细胞中Tie1 AS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Tie1的表达变化。将si RNA-Tie1转染人h CMEC/D3细胞并建立体外血肿瘤屏障模型,跨内皮电阻测量系统分析血肿瘤屏障通透性变化;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法检测h CMEC/D3细胞中紧密连接相关蛋白claudin-5、occludin和ZO-1的表达和分布变化。结果和正常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相比,体外血肿瘤屏障模型h CMEC/D3细胞中Tie1的表达显著增加,而Tie1 AS的表达显著降低。上调体外血肿瘤屏障模型内皮细胞中Tie1 AS的表达水平,能够显著降低Tie1的表达。下调体外血肿瘤屏障模型内皮细胞中Tie1的表达后屏障通透性显著下降,伴有claudin-5、occludin和ZO-1的表达下调以及在细胞膜上呈不连续分布。结论体外血肿瘤屏障模型内皮细胞中低表达的Tie1 AS能够负性调控Tie1的表达,进而通过调节紧密连接相关蛋白的表达和分布影响屏障的通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e1 Tie1 As 血肿瘤屏障 通透性 紧密连接相关蛋白
原文传递
罂粟碱与缓激肽配伍开放血肿瘤屏障机制的初探 被引量:6
16
作者 乔文芳 刘坤 薛一雪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436-1440,共5页
目的探讨罂粟碱与缓激肽配伍对血肿瘤屏障开放是否有协同效应,以及细胞因子IL-1β在血肿瘤屏障开放机制中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160只,随机分为8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罂粟碱(PA)组,缓激肽(BK)组,PA+BK组,1/2PA+BK组,1/2BK+PA组,1/2P... 目的探讨罂粟碱与缓激肽配伍对血肿瘤屏障开放是否有协同效应,以及细胞因子IL-1β在血肿瘤屏障开放机制中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160只,随机分为8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罂粟碱(PA)组,缓激肽(BK)组,PA+BK组,1/2PA+BK组,1/2BK+PA组,1/2PA+1/2BK组。每组20只。建立大鼠C6胶质瘤模型,颈内动脉给药,通过电镜观察紧密连接开放程度,用伊文斯蓝检测血肿瘤屏障通透性。应用Western法测定各组大鼠肿瘤组织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蛋白表达的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各组大鼠肿瘤部位脑微血管周围IL-1β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及模型组相比,PA组,BK组,PA+BK组,IL-1β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其中PA+BK组与其他各组相比,IL-1β蛋白表达量明显增高(P<0.01)。结论罂粟碱与缓激肽配伍应用对血肿瘤屏障开放具有协同效应。细胞因子IL-1β蛋白表达的变化趋势与血肿瘤屏障通透性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罂粟碱 缓激肽 白细胞介素-1Β 血肿瘤屏障 脑胶质瘤
下载PDF
贝伐珠单抗联合TPL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向荣 李萍 刘晓丽 《中国药业》 CAS 2019年第22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贝伐珠单抗联合TPL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晚期胃癌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TPLF方案化疗,观察组加用... 目的探讨贝伐珠单抗联合TPL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晚期胃癌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TPLF方案化疗,观察组加用贝伐珠单抗。两组均以21 d为1周期,共治疗3个周期。结果观察组近期有效率为78.8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69%(P<0.05);治疗3个周期后,两组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CTCs阳性率,观察组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各类、各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均相当(P>0.05)。结论贝伐珠单抗联合TPL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有一定近期疗效,并可降低CTCs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胃癌 贝伐珠单抗 TPLF化疗方案 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前列腺癌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思阳 丰琅 杜源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年第15期1660-1663,共4页
目的探讨循环肿瘤细胞(CTCs)在前列腺癌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回顾性研究共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泌尿外科住院治疗的68例前列腺癌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对照者。收集前列腺癌患者(研究组)及... 目的探讨循环肿瘤细胞(CTCs)在前列腺癌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回顾性研究共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泌尿外科住院治疗的68例前列腺癌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对照者。收集前列腺癌患者(研究组)及对照组外周血3.2 ml,利用Cyttel-CTC-imFish检测系统检测CTCs数目。根据CTCs检测结果,将前列腺癌患者分为CTCs阳性组(35例)和CTCs阴性组(33例)。同时记录患者年龄、血常规、生化指标、出凝血时间、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核磁共振扫描、CT及骨扫描等结果。统计学分析CTCs数目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的CTCs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Cs阳性组患者的PSA数值明显高于CTCs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转移的患者CTCs阳性率明显高于未发生转移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Cs阳性组患者血红蛋白(HGB)水平明显低于CTCs阴性组,而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明显高于CTCs阴性组,两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癌患者CTCs水平与肿瘤发生、肿瘤转移、相关血清指标存在相关性,对预测患者的疾病预后有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 预后
下载PDF
低剂量CT联合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19
作者 蒋浩 曹新超 +1 位作者 吴桐 郭志斌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6期57-60,共4页
目的 探究低剂量CT联合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2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5例早期肺癌患者,作为肺癌组,同期选取于本院进行治疗的59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 探究低剂量CT联合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2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5例早期肺癌患者,作为肺癌组,同期选取于本院进行治疗的59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低剂量CT扫描,并检测CTC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肺癌发生的因素,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低剂量CT与CTC检测对肺癌早期诊断的预测价值。结果 肺癌组有分叶征、毛刺征及胸膜凹陷征人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肺癌组有吸烟史、CTC阳性人数均高于对照(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有吸烟史、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及CTC阳性是影响肺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经RDC分析显示,分叶征诊断肺癌早期的AUC值为0.747,95%CI为0.664~0.818;胸膜凹陷征的AUC值为0.789,95%CI为0.710~0.854,CTC预测的AUC值为0.840,95%CI为0.767-0.898,三者联合预测的AUC值为0.878,95%CI为0.811~0.928。结论 低剂量CT表现中分叶征、胸膜凹陷征及CTC对于肺癌早期诊断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三者联合用于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更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低剂量CT 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 早期诊断
下载PDF
甲状腺癌患者131I治疗前后CTC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20
作者 段俊 徐海青 鲁树华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1545-1549,共5页
目的:探究甲状腺癌患者放射性碘同位素(131 I)治疗前后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水平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自本院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08例行131 I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根据131 I治疗12个月后预后情况将患者分... 目的:探究甲状腺癌患者放射性碘同位素(131 I)治疗前后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水平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自本院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08例行131 I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根据131 I治疗12个月后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转移组(19例)和未转移组(89例),与131 I治疗前后比较两组CTC水平,并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患者131 I治疗预后的因素。结果:131 I治疗前,CTC水平为15.51±1.67(FR/mL)显著高于治疗后CTC水平8.50±2.30(FR/mL)(P<0.05);未转移组治疗前后CTC水平差值显著高于转移组(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肿瘤类型、肿瘤位置、包膜侵犯情况、肿瘤T分期、残余甲状腺质量、手术时间至131 I治疗时间、131 I治疗的次数、颈部侧区淋巴结阳性数、是否合并桥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部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数是甲状腺癌患者甲状腺切除术后131 I治疗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甲状腺切除术后进行131 I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CTC水平,出现复发转移患者的治疗前后CTC水平改善程度更低,CTC对预测甲状腺切除术联合131 I治疗后复发转移具有较好的价值,颈部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数也是甲状腺癌患者131 I治疗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放射性碘同位素 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