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9-2020年某市30所医院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调查 被引量:21
1
作者 彭莉利 刘春来 +4 位作者 张卫平 李妍 邓慧怡 周仕丹 吴琦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39-1242,共4页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与防护现状,为控制职业暴露提出可行性建议。方法 整群抽取2019-2020年某市30所医院,回顾性收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资料,包括职业暴露管理情况、职业暴露现状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共报告职业暴露1 ...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与防护现状,为控制职业暴露提出可行性建议。方法 整群抽取2019-2020年某市30所医院,回顾性收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资料,包括职业暴露管理情况、职业暴露现状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共报告职业暴露1 263例次(2.45%),2019、2020年暴露例次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72%vs. 2.20%,χ~2=14.557,P<0.001)。实习/进修人员暴露例次率最高(3.80%)。护士占48.22%,工龄≤5年占63.18%,针刺伤是主要的暴露方式(75.77%),暴露源以乙型肝炎病毒阳性为主(19.48%),暴露高危科室为门急诊,个人不慎/操作不熟练是暴露的主要原因(65.56%)。无暴露后感染病例发生。结论 提高防护意识,规范诊疗行为,可有效防控职业暴露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暴露 调查分析 医务人员 血源性病原体 针刺伤
原文传递
2015—2018年某三级综合医院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调查及安全防控体系构建 被引量:21
2
作者 刘英 肖明朝 +2 位作者 罗松 聂志 周泓羽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9-152,共4页
目的调查2015—2018年三级综合医院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并构建安全防控体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某综合医院2015—2018年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进行调查,构建安全防控体系。结果2015—2018年某三级综合医院248人次... 目的调查2015—2018年三级综合医院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并构建安全防控体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某综合医院2015—2018年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进行调查,构建安全防控体系。结果2015—2018年某三级综合医院248人次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为8.71%;护士血源性暴露发生率10.22%高于医生6.47%,女性9.56%高于男性6.28%,工作年限越长发生率越低,外科为高发科室,2015—2018年发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时间段为8:00~12:00(39.11%),其次为13:00~17:00(29.03%),暴露方式主要为针刺或锐器伤(65.32%),主要发生于注射结束拔针或采血环节(25.40%),手指为主要暴露部位(79.03%),多数未戴手套或眼罩(52.42%);锐器管理不规范为主要暴露原因(52.02%);其次为操作意外(31.45%)。主要暴露源为乙型肝炎病毒(28.63%),其次为丙型肝炎病毒(25.00%)。结论2015—2018年某三级综合医院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高危人群为护士、女性、工作年限短、外科人员;主要暴露源为乙型肝炎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护人员 血源性病原体 职业暴露 安全防控体系
原文传递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特点及防控费用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王斌华 李琳 +4 位作者 刘娟 张永祥 陈彩林 张卫红 刘波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79-982,共4页
目的研究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特点及防控费用,为医疗机构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通过医院职业暴露上报系统,收集某院2016年6月1日—2017年5月30日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上报及随访的数据。结果共发生95例次... 目的研究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特点及防控费用,为医疗机构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通过医院职业暴露上报系统,收集某院2016年6月1日—2017年5月30日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上报及随访的数据。结果共发生95例次血源性职业暴露。职业暴露发生月份主要集中于6、7、11月,中午12点为高发时刻。职业暴露医务人员的职业类别分布主要为护士(41.05%)、医生(28.42%)和实习护士(15.79%)。科室分别主要为中心手术室(21.05%)、急诊(11.58%)、介入放射科(6.32%)。95例次职业暴露后防控费用合计33 235.20元,平均每例349.84元。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暴露后平均每例费用最高,为2 787.50元;梅毒暴露后平均每例费用最低,为58.88元。结论应加强对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高危时间、高危人群和高危科室的培训教育,尤其应重视HIV等防控费用较高职业暴露的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源性病原体 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 防控费用
下载PDF
西南地区某医院2015—2019年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特点 被引量:20
4
作者 张燕华 白嘉伟 周英顺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54-1058,共5页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特点,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职业防护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西南地区某医院2015—2019年医务人员上报的职业暴露资料,分析职业暴露的原因、类型、暴露源及处置随访等情况。结果共上报411例次职...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特点,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职业防护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西南地区某医院2015—2019年医务人员上报的职业暴露资料,分析职业暴露的原因、类型、暴露源及处置随访等情况。结果共上报411例次职业暴露。暴露者以护士为主(47.44%),暴露科室主要为内科系统(39.41%)、外科系统(22.63%)和急诊科(12.41%)。暴露类型主要为锐器伤(78.10%,主要发生在整理诊疗器具/医疗废物、采血时),皮肤黏膜接触(19.71%)和其他类型(2.19%,主要是抓伤、咬伤所致)。暴露源不明的职业暴露主要分布在急诊(33.38%)、门诊(13.89%)和后勤(8.33%)等科室,主要由于整理诊疗用物/医疗废物(44.44%)、门急诊注射输液(27.78%)、门诊采血(13.89%)等操作引起。血源性病原体暴露源以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梅毒螺旋体为主,暴露后预防性用药率为70.67%。结论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的工作中,应重点关注锐器伤,同时应加大职业防护培训和医疗废物处置管理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暴露 锐器伤 暴露源 血源性病原体 职业防护
下载PDF
2014-2020年某三甲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特点及防控费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吕建峰 贾丽燕 +1 位作者 王清秀 王林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43-1247,共5页
目的 探讨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特点,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及防控费用,探讨防控措施,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调查某三甲综合性教学医院2014年-2020年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114例,收集... 目的 探讨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特点,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及防控费用,探讨防控措施,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调查某三甲综合性教学医院2014年-2020年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114例,收集上报随访数据。结果 工龄<5年的医务人员最易发生职业暴露(45.61%)。暴露人员以手术科室为主(73.69%),前3位的分别是手术室、关节外科、产科;暴露源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75.44%);锐器伤是主要暴露环节(88.60%)。护士暴露最多的地点为病房,主要时机是注射及拔针操作时;医生暴露最多的地点为手术室,主要时机是器械使用中,暴露场所及时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4-2020年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呈下降趋势(P<0.05);暴露发生月份中,7、8月高发,其次是3、4月。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控费用平均每例392.22元,HCV、HBV、梅毒职业暴露平均费用分别为684.43元、388.09元、335.57元,其中HBV暴露者抗体滴度≥10 mIU/ml,平均每例95.70元,与无表面抗体或抗体滴度不足时(平均每例502.51元),同比降低80.95%。结论 应重点加强对职业暴露高危人群、高危科室、高危环节和高危时刻的防控,践行长效防控机制,有效预防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降低其卫生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务人员 血源性病原体 职业暴露 防控费用 卫生经济学
原文传递
武汉市某医院手术相关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侯修强 黄文连 +1 位作者 陈敏琴 张爱军 《医学与社会》 2016年第7期38-40,共3页
目的:调查手术相关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情况,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通过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监测报告系统调查2010年1月-2014年12月武汉市某综合医院手术相关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情况。结果:173名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 目的:调查手术相关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情况,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通过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监测报告系统调查2010年1月-2014年12月武汉市某综合医院手术相关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情况。结果:173名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其中锐器伤102人,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暴露71人。医生发生职业暴露的比例最高,达55.88%;其次为护士,占37.26%。工龄较短者(1-5年)发生职业暴露的比例占62.75%。导致伤害的锐器中,缝合针占36.27%,注射器、输液器针头占34.31%。眼睛、口腔被血液或体液飞溅暴露达53.52%;手部伤口暴露为43.66%。暴露源为乙肝表面抗原(HBs Ag)阳性血液者占61.85%。对发生职业暴露的人员及时进行相关干预,追踪随访6月,1例暴露者发生乙肝感染。结论:加强高危人群的职业防护知识和安全技能培训,完善和规范操作流程,提高职业暴露感染危险意识及防护意识;自觉使用防护设备及冲洗消毒设施;正确使用、传递和处理锐器。暴露后进行主动干预,降低暴露后感染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务人员 职业暴露 血源性病原体 武汉
下载PDF
某三甲妇幼保健院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特点与随访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梁子东 郑光军 +1 位作者 郭小铭 邹明艳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36-1242,共7页
目的研究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特点、应急处置、随访情况及防控费用,为医院职业暴露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及分析某三甲妇幼保健院2016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上报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事件,对... 目的研究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特点、应急处置、随访情况及防控费用,为医院职业暴露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及分析某三甲妇幼保健院2016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上报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事件,对未完成全程检验追踪的暴露者进行电话回访。结果共收集149例次职业暴露,保洁员发生密度最高(0.036例次/人年),其次为护士(0.031例次/人年),高于医生(0.018例次/人年)和医技人员(0.005例次/人年)(P<0.001);初级及以下职称医务人员发生密度高于中、高级职称者(P<0.001)。手术室(25.50%)是最高发地点,锐器伤是最主要的暴露方式(85.23%),关联操作以发生于处理锐器时最多(34.90%),暴露病原体中以乙型肝炎病毒最多(20.81%),10~12点是一天中职业暴露发生的高峰时刻(28.86%),暴露部位以手部(82.55%)最多,暴露发生于非利手(46.98%)较利手(35.57%)多见,食指是手部最常见的受伤部位(42.28%)。发生原因居前三位者依次为自己操作不慎(48.99%)、意外或紧急情况(20.80%)、他人锐器处理不当(15.44%)。6.04%的暴露者存在局部应急处置不规范,20.13%的案例存在迟报,职业暴露后全程追踪落实率为41.89%。未落实全程追踪居前三位原因依次为:遗忘、未足够重视和错误认知。职业暴露后防控总费用20926.10元,平均每例140.44元,暴露源不明者平均费用最高(273.70元/例)。结论应针对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高发人群、地点、环节、时间和部位等特点,以及存在的迟报率高、全程追踪落实率低等问题,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降低暴露后感染风险,保障医院工作人员职业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源性病原体 职业暴露 工作人员 追踪 防控费用
下载PDF
某三级儿童医院10年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资料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梁静 尹运冬 +2 位作者 孙一楠 李素芳 文飞球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91-1297,共7页
目的探讨儿科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其职业安全防护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3—2022年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上报的643例儿科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事件进行分析,包括职业暴露基本情况、暴... 目的探讨儿科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其职业安全防护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3—2022年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上报的643例儿科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事件进行分析,包括职业暴露基本情况、暴露部位、暴露环节、暴露原因、暴露后应急处理及随访情况。结果儿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者以护士为主(86.00%),年龄≤25岁(64.39%)、工龄<5年(77.76%)发生职业暴露占比较高,职业暴露发生最多的科室为急诊科(27.53%),职业暴露全年发生高峰集中在6—8月。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DCA)循环法改进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措施的实施,2013—2022年该院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χ2=195.79,P<0.001)。暴露方式以锐器伤为主(89.89%),暴露部位以手部为主(91.44%)。暴露环节/操作居前三位的分别是整理或清洗物品/器械(38.41%)、采血(16.95%)、拔针(14.15%)。儿童专科医院职业暴露源以无血源性传播病原体为主(71.38%),操作时因他人意外误伤占一定比率(18.66%)。结论儿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影响因素复杂,应根据其暴露特点进行根因分析,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部位和重点季节的关注,并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预防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源性病原体 职业暴露 锐器伤 儿科 医务人员
下载PDF
2010—2022年某三甲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监测结果
9
作者 聂世姣 缪群 +2 位作者 王淑颖 赵洪峰 费莹 《预防医学》 2023年第11期997-1000,共4页
目的了解2010—2022年杭州市某三甲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为完善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杭州市某三甲综合医院血源性职业暴露监测系统收集2010—2022年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登记随访资料,描述性分析血... 目的了解2010—2022年杭州市某三甲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为完善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杭州市某三甲综合医院血源性职业暴露监测系统收集2010—2022年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登记随访资料,描述性分析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人群分布、发生方式、防护和处置情况等特征。结果2010—2022年该院医务人员累计报告血源性职业暴露1230例。2021年暴露报告发生率最高,为4.67%;2010年最低,为0.99%,2010—2022年暴露报告发生率呈上升趋势(P<0.05)。女性934例,占75.93%;暴露以护士岗位为主,656例占53.33%;工龄以≤1年为主,514例占41.79%。血源性职业暴露部位主要是手部(92.03%),发生地点主要是病房内(35.37%),暴露方式以头皮针为主(32.68%),发生环节以经拔针时为主(32.36%)。1106例检测暴露源携带血源性病原体,其中448例检出血源性病原体阳性,阳性率为40.51%。暴露的病原体居前三位依次为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暴露时使用个人防护用品739例,占60.08%。暴露后经6个月以上随访监测,均未发生暴露后感染。结论2010—2022年该院上报的血源性职业暴露以低年资护士岗位、手部暴露为主,暴露的病原体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所有暴露者均未发生暴露后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务人员 血源性职业暴露 血源性病原体 职业防护
原文传递
传染病专科医院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监测分析与对策 被引量:4
10
作者 袁月 李可萍 +4 位作者 庄英杰 贾红军 汤紫荣 管群 马婧怡 《传染病信息》 2021年第2期169-171,共3页
目的分析传染病专科医院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发生情况,为降低职业暴露对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原解放军第三○二医院(三级甲等传染病专科医院)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相关信息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 目的分析传染病专科医院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发生情况,为降低职业暴露对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原解放军第三○二医院(三级甲等传染病专科医院)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相关信息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发生以女性(87.69%)、护理人员(75.39%)为主,职业接触方式主要为针刺伤(87.69%),职业接触部位主要为手(92.31%),污染物类型主要为患者血液及其他体液(91.54%),源患者中HBV感染最多(53.08%),职业接触主要发生在锐器(针具)使用过程和用后处理过程。结论实习护理人员和保洁人员须要给予特别关注。在消除风险、工程控制、管理控制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相结合的方式降低职业接触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源性病原体 职业暴露 锐器伤 传染病医院 职业防护
下载PDF
不同标本处理方法对ELISA检测乳汁HBV-M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薛艳 赵江燕 钱厚明 《临床误诊误治》 2011年第11期85-87,共3页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乳汁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的最佳标本处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产妇144例,按血清HBeAg及前S1抗原(PreS1)是否阳性分为HBeAg及PreS1阳性组(16例)、HBeAg阳性组(11例)、PreS1...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乳汁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的最佳标本处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产妇144例,按血清HBeAg及前S1抗原(PreS1)是否阳性分为HBeAg及PreS1阳性组(16例)、HBeAg阳性组(11例)、PreS1阳性组(5例)、HBeAg及PreS1阴性组(112例)。无菌采集产后2~4 d的初乳,分别采用原始乳汁静置式孵育定性、冷藏后中间层乳汁静置式孵育定性、原始乳汁振动式孵育定性进行标本处理,以ELISA法检测乳汁HBV-M。结果 HBeAg及PreS1阳性组和HBeAg阳性组、PreS1阳性组3种乳汁处理方法检测HBsAg阳性率达到或接近100.0%。采用原始乳汁振动式孵育定性进行乳汁处理检测HBsAg、HBeAg及PreS1的阳性率高于前两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种处理方法检测HBsAg、HBeAg及PreS1的阳性率较接近,抗-HBe及抗-HBc(稀释)的阳性率低于抗-HBc(原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具备乙肝病毒核酸检测条件的实验室,可应用原始乳汁振动式孵育定性乳汁处理方法检测HBV携带产妇乳汁HBV-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血传病原体 乳汁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下载PDF
机械通气新生儿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婷婷 王军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22年第2期234-239,共6页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MV)新生儿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治疗的68例MV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MV治疗48 h后是否并发VAP...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MV)新生儿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治疗的68例MV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MV治疗48 h后是否并发VAP,将其分别纳入研究组(n=15)与对照组(n=53)。对2组患儿性别、出生胎龄、日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是否为早产儿、有无原发性肺疾病、Apgar评分、MV治疗时间、胃内容物反流,营养不良,血清白蛋白、白细胞介素(IL)-6与-8水平等,以及VAP新生儿病原菌分布情况,采用成组t检验与χ^(2)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对MV新生儿发生VAP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2组新生儿性别构成比、日龄、出生体重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过病例收集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KY2021010)。结果①MV新生儿VAP发生率为22.1%(15/68)。采集研究组15例发生VAP新生儿支气管分泌物,共培养出16株致病菌株中,14株(87.50%)为革兰阴性菌,其中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占比较高,分别为50.00%(8/16)、18.75%(3/16)。②研究组患儿MV治疗时间与合并原发性肺疾病、胃内容物反流、营养不良、肠内营养占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出生胎龄、Apgar评分,则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原发性肺疾病、Apgar评分低、MV治疗时间长、胃内容物反流,均为影响MV新生儿发生VAP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66、3.096、2.735、3.347,95%CI:1.326~5.187、2.053~6.752、1.035~4.068、2.438~7.186,P=0.013、0.006、0.024、<0.001)。结论MV新生儿VAP发生率较高,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合并原发性肺疾病、Apgar评分低、MV治疗时间长、胃内容物反流,均为影响MV新生儿发生VAP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针对上述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呼吸机相关性 通气机 机械 血传病原体 病原菌分布 革兰阴性菌 危险因素 婴儿 新生
原文传递
Occupational Exposure of Medical Staff of a Tianjin Grade 3 Hospital to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 2013–2015
13
作者 Wenlong He Chao Wen Xiaoyu Wang 《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 CAS 2015年第2期55-58,共4页
关键词 HIV blood-borne pathogen Medical staff Occupational exposure Needle-stick injuries
下载PDF
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心理应激反应的纵向研究 被引量:31
14
作者 孙继伟 韩瑜 +1 位作者 白华羽 曹枫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0-194,共5页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后不同时间点的心理应激反应的发生状况与动态变化趋势。方法:本研究为纵向研究设计,选取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于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梅毒螺旋体的医务人员分别为67例、5例、4例和2...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后不同时间点的心理应激反应的发生状况与动态变化趋势。方法:本研究为纵向研究设计,选取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于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梅毒螺旋体的医务人员分别为67例、5例、4例和2例。选用压力知觉量表(PSS-4)、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PCL-5)、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对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于暴露时、暴露后1个月、暴露后2个月、暴露后4个月4个时间点的感知压力、创伤后应激症状、焦虑、抑郁水平进行纵向调查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探讨暴露人群心理应激反应的时间效应。结果: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PSS-4总分、PCL-5总分、HADS-A得分、HADS-D得分自暴露时均开始增高,暴露后1个月时达到最高,暴露后2个月、4个月的水平逐渐下降(Ps<0.05)。结论:提示医务人员接受暴露后预防后1个月的感知压力、创伤后应激症状、焦虑、抑郁等水平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务人员 血源性职业暴露 心理应激 纵向研究
下载PDF
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监测分析与预防策略 被引量:14
15
作者 龚光明 周红芳 +5 位作者 李桃 王美华 徐燕 夏燕平 蔡晶 徐俊炜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3303-3305,共3页
目的了解建立防止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体系后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情况,为完善职业防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实现规范化职业安全管理模式。方法建立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体系,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医院522名医护人员2009年7月-... 目的了解建立防止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体系后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情况,为完善职业防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实现规范化职业安全管理模式。方法建立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体系,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医院522名医护人员2009年7月-2011年6月医源性锐器伤发生、血液/体液暴露、锐器伤人员的防护意识、全员标准预防依从性执行情况。结果 522名医护人员中,共发生职业暴露180人,发生率为34.48%,其中锐器伤152人,发生率为29.12%,血液/体液暴露28人,发生率为5.36%;锐器伤种类主要是注射针头、玻璃,其次为带翼针头及缝合针,分别占34.25%、27.12%、13.70%及10.41%;锐器伤操作环节主要是掰安瓿,其次为配加药时和处理使用后锐器,分别占26.58%、14.25%、11.23%;职业暴露人员中,69.44%未进行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6.67%未穿戴防护用品、3.89%未规范处理伤口。结论职业安全防护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有效地预防与减少了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降低了职业暴露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锐器伤 血源性病原体 职业暴露 医护人员 防护措施
原文传递
某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调查与防控探讨
16
作者 邱月秀 周明霞 +1 位作者 蔡磊 黄红玉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 2024年第1期52-56,共5页
目的了解某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现状,分析其发生原因及特点,探讨减少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某三级甲等专科医院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医务人员上报的血源性职业暴露资料,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暴露源、发生... 目的了解某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现状,分析其发生原因及特点,探讨减少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某三级甲等专科医院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医务人员上报的血源性职业暴露资料,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暴露源、发生场所及随访情况等。结果共发生114例血源性职业暴露,2022年实施干预后血源性职业暴露例次率为1.45%,低于干预前2019年—2021年的平均值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工作岗位主要为医师(42.98%),其次为护士(36.84%),男性为主(53.51%),以工龄<5年员工最多(62.28%),发生地点以手术室(57.90%)和病区(33.33%)为主。暴露方式主要为针刺或锐器割伤(86.84%)。暴露发生环节主要为术中操作(39.47%)。引起针刺或锐器割伤的器具主要为手术缝合针及刀片(50.51%)。暴露源病原体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59.41%)。乙肝表面抗体阴性或抗体滴度低于10mIU/mL的医务人员占17.54%。所有医务人员经随访无暴露后感染发生。结论加强教育培训,规范操作规程,可以有效降低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医务人员应加强乙肝免疫接种。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后应规范暴露后处置流程,避免发生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源性职业暴露 病原体 感染追踪 医务人员 防控措施
下载PDF
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20
17
作者 邢亚威 刘志广 +1 位作者 刘晓 杨兴肖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6077-6078,共2页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8月2103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血源性职业暴露人员进行汇总及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X2值检验,P〈0.0...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8月2103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血源性职业暴露人员进行汇总及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X2值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103名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暴露84名,发生率4.0%;其中护士发生率最高为4.7%,其次医师发生率3.9%、技师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外科及消化内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7.8%,15.5%;工龄〈5年的护士发生暴露的概率较高占6.5%,5~10年、11~15年及〉15年的护士暴露率分别为3.0%、2.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源性病原体引起职业暴露最常见的原因是乙型肝炎病毒。结论加强重点人群、重点科室的职业安全教育及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是预防职业暴露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务人员 血源性病原体 职业暴露
原文传递
某大型综合医院医护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调查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建民 甘泳江 +4 位作者 汪莉 梁丹燕 陆芸芸 韦香妮 黄媞 《广西医学》 CAS 2018年第20期2441-2443,共3页
目的了解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现状。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962名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962名医务人员中,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142名(14. 8%),低级职称人员的职业暴露率高于中级和高... 目的了解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现状。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962名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962名医务人员中,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142名(14. 8%),低级职称人员的职业暴露率高于中级和高级职称人员(P <0. 05)。发生锐器伤302人次,发生皮肤或黏膜职业暴露166人次,发生锐器伤及皮肤或黏膜职业暴露的主要场所圴为住院病房、手术室、门急诊。发生职业暴露后主动上报率为20. 4%。结论医务人员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率较高,而主动上报率较低,应重点关注低职称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并制定相关措施以降低其职业暴露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源性病原体 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 调查
下载PDF
天津市某三甲医院2013-2015年医护人员HIV职业暴露风险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锐 石莹 王耀刚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892-894,共3页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免疫缺陷病毒(HIV)职业暴露风险,做好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保护医务人员执业安全。方法对2013-2015年某医院46例确证实验HIV阳性患者各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该医院感染控制科登记随访的45例医务人...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免疫缺陷病毒(HIV)职业暴露风险,做好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保护医务人员执业安全。方法对2013-2015年某医院46例确证实验HIV阳性患者各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该医院感染控制科登记随访的45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相关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3-2015年间共登记存档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45例,以女性护士和实习护士居多,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主要以针刺伤为主(97.8%),其中主要病原体为乙肝病毒(44.4%);接诊HIV阳性患者逐年增加,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风险不断加大。结论随着接诊HIV阳性患者增多,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风险随之升高,应了解患者血源性病原体感染情况,缩短HIV暴露风险窗口期,同时医务人员应加强岗位培训,做好标准预防措施,降低HIV暴露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血源性病原体 医务人员 职业暴露 针刺伤
下载PDF
血源性病原菌早期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20
作者 陈晓丽 陈小萍 卢金星 《疾病监测》 CAS 2019年第9期849-854,共6页
医院住院患者常常发生血液病原菌感染,死亡率高,早期快速鉴定病原体给予适当的抗微生物疗法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血培养是诊断血液病原菌感染的金标准,然而血培养不仅耗时且阳性率低。分子生物学方法可大幅度缩减诊断时间,提高诊断的灵... 医院住院患者常常发生血液病原菌感染,死亡率高,早期快速鉴定病原体给予适当的抗微生物疗法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血培养是诊断血液病原菌感染的金标准,然而血培养不仅耗时且阳性率低。分子生物学方法可大幅度缩减诊断时间,提高诊断的灵敏度与特异性,为临床合理用药与准确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本研究就血源性病原菌诊断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包括核酸杂交技术、核酸扩增技术、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DNA微阵列与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等技术)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原菌感染 早期诊断 分子生物学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