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入院时血钠水平与其术后30天院内死亡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王洪岩 赵永波 +11 位作者 刘晓 苏鹏 张瑾瑾 马烁 潘哲 史珏鑫 侯芳芳 张娜娜 郑晓慧 刘楠 张菱 马冬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9期3678-3683,3691,共7页
背景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是一种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的急性大血管疾病,有研究显示,不同程度的高钠血症患者与其院内死亡有关,但关于入院时血钠水平与AAD患者院内死亡率的关系研究报道较少。目的探讨AAD患者入院时血钠水平与术后院... 背景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是一种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的急性大血管疾病,有研究显示,不同程度的高钠血症患者与其院内死亡有关,但关于入院时血钠水平与AAD患者院内死亡率的关系研究报道较少。目的探讨AAD患者入院时血钠水平与术后院内死亡率的关系及其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心外科住院的AAD患者415例。根据入院时血钠水平的四分位数将AAD患者分为Q1组(≤136 mmol/L)、Q2组(137~138 mmol/L)、Q3组(139~140 mmol/L)、Q4组(≥141 mmol/L),并收集AAD患者的基本信息及入院时实验室检查结果,以住院期间全因死亡为观察终点。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4组AAD患者术后30 d的累积生存率,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探讨入院时不同血钠水平AAD患者与其术后院内死亡率的关系以及AAD患者术后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根据入院时血钠水平将AAD患者分为Q1组114例、Q2组103例、Q3组102例、Q4组96例。4组年龄、Stanford A型比例、Stanford A型死亡率、院内死亡率、尿素氮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和血氯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Q4组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其他3组(P<0.05),Q4组院内死亡率高于Q1组(P<0.05)。4组AAD患者术后30 d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94,P=0.012);其中Q1组生存率与Q3、Q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82,9.632;P=0.012,0.002)。在未调整的Cox回归模型中,Q3、Q4组的死亡风险分别为2.890〔95%CI(1.264,6.604),P=0.012〕和3.253〔95%CI(1.447,7.312),P=0.004〕;调整年龄、性别后,Q3、Q4组的死亡风险分别为2.825〔95%CI(1.228,6.502),P=0.015〕和3.241〔95%CI(1.441,7.290),P=0.004〕;完全调整模型后,Q3、Q4组的死亡风险分别为3.086〔95%CI(1.242,7.671),P=0.015〕和3.370〔95%CI(1.384,8.204),P=0.007〕。Q2组死亡风险在三个模型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动脉瘤 夹层 钠离子水平 血管夹层 死亡率 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PDF
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与其院内死亡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赵俊暕 王洪岩 +5 位作者 赵永波 刘晓 熊艳杰 张瑾瑾 苏鹏 马冬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6-170,共5页
背景急性主动脉夹层(AAD)多见危重症,而高血糖是影响危重症患者死亡率的不良因素。目的探讨AAD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与院内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非糖尿病AAD患者的... 背景急性主动脉夹层(AAD)多见危重症,而高血糖是影响危重症患者死亡率的不良因素。目的探讨AAD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与院内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非糖尿病AAD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入院时血糖水平分为:高血糖组(>7.8 mmol/L)和正常血糖组(≤7.8 mmol/L)。收集AAD患者基本信息及入院时实验室检查结果,以住院期间全因死亡或术后30 d无终点事件发生为观察终点。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AAD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与院内死亡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曲线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入院时血糖水平对AAD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AAD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491例AAD患者中高血糖组165例(33.6%),正常血糖组326例(66.4%)。高血糖组患者院内死亡率较正常血糖组高(19.4%vs 10.4%,χ^(2)=4.172,P=0.006)。在未调整模型中,高血糖组患者院内死亡风险为1.943[95%CI(1.199,3.150),P=0.007];调整年龄、性别后,高血糖组患者院内死亡风险为1.900[95%CI(1.171,3.082),P=0.009];调整年龄、性别、高血压、冠心病、吸烟、Stanford分型、收缩压及舒张压后,高血糖组患者院内死亡风险为1.840[95%CI(1.124,3.010),P=0.015]。入院时血糖预测AAD患者院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12(0.546,0.696),入院血糖截断值为9.4 mmol/L时,灵敏度为37.9%,特异度为84.9%。经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Stanford A型[HR=4.277,95%CI(1.942,9.420),P<0.001]和血糖[HR=1.864,95%CI(1.617,2.113),P=0.007]为AAD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论入院时血糖水平是AAD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且高血糖水平可能会增加AAD患者院内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动脉瘤 夹层 血糖 血管夹层 死亡率 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PDF
钝性外伤后胸主动脉扩张性病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婉 史振宇 +6 位作者 符伟国 陈斌 徐欣 郭大乔 蒋俊豪 杨珏 王玉琦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8-201,共4页
目的总结钝性外伤后胸主动脉扩张性病变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钝性外伤后胸主动脉扩张性病变的临床资料,其中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8例以及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术前螺旋CT血管造影及术中数字血管减影造影对病变进行评... 目的总结钝性外伤后胸主动脉扩张性病变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钝性外伤后胸主动脉扩张性病变的临床资料,其中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8例以及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术前螺旋CT血管造影及术中数字血管减影造影对病变进行评估,待严重合并症稳定后行腔内支架型人工血管植入术。术后3、6、12个月以及其后每年随访CTA明确治疗效果。结果11例行腔内支架型人工血管植入术,另1例未及手术死亡。所有手术患者均获技术成功,完全或部分遮蔽左锁骨下动脉6例,支架释放后即刻造影发现内漏3例,2例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1例仅给予随访。共9例获随访(B型主动脉夹层6例、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3例),均正常生存,未出现左上肢缺血症状及神经系统阳性体征,CTA检查示近远端主动脉无新发夹层或动脉瘤,无内漏、截瘫以及支架移位等并发症。结论钝性外伤后胸主动脉损伤多位于主动脉峡部,待重要脏器合并症稳定后行腔内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有效可行,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人工血管 动脉瘤 假性 动脉瘤 夹层
原文传递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腔内介入治疗 被引量:3
4
作者 苏金林 韩育宁 +1 位作者 李晓东 何进喜 《宁夏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461-462,共2页
目的总结微创腔内人工血管治疗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AD)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由'Z'型记忆合金支架与超薄涤纶膜组成的腔内人工血管移植物,行腔内隔绝术(EVGE)治疗22例慢性StanfordB型TAD.所有患者根据螺旋CT动脉造影... 目的总结微创腔内人工血管治疗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AD)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由'Z'型记忆合金支架与超薄涤纶膜组成的腔内人工血管移植物,行腔内隔绝术(EVGE)治疗22例慢性StanfordB型TAD.所有患者根据螺旋CT动脉造影确诊.手术在DSA动态监视下完成.结果术后1个月死亡1例,死于内漏所致的动脉瘤破裂.其余21例顺利恢复,无严重并发症,术后CT造影表明破口被成功封闭,假腔内血栓形成.随访4~24个月瘤腔均明显缩小.结论腔内人工血管治疗内膜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0.5~1.5cm以上的慢性StanfordB型TAD安全微创、疗效可靠、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血管 胸主动脉夹层 动脉瘤 腔内隔绝术
下载PDF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敏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8年第7期101-102,F0003,共3页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螺旋CT增强扫描,在工作站上对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包括容积重建(VR)、曲面重建(CP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表面覆盖成像(SSD)。结果在经过正确...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螺旋CT增强扫描,在工作站上对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包括容积重建(VR)、曲面重建(CP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表面覆盖成像(SSD)。结果在经过正确诊断和分型的50例主动脉夹层的血管成像图中,全部病例都清晰地显示了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内膜片、破口位置、附壁血栓、内膜钙化,并直观地显示主动脉夹层与周围器官的关系。结论16排螺旋CT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安全、快速、无创、有效的方法,并能正确分型,判断破口位置,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详细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排螺旋CT 血管成像 主动脉夹层
下载PDF
98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2
6
作者 邓宏平 王志维 +7 位作者 程邦昌 夏军 张遵严 陈雪芬 丁良儒 李罗成 胡小平 吴红兵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86-690,共5页
目的:总结98例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全麻深低温停循环下手术治疗DebekayⅠ型48例、Ⅱ型5例、Ⅲ型45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46例,年龄26-65岁,平均(52.2±5.8)岁。Ⅰ型行升主动脉、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 目的:总结98例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全麻深低温停循环下手术治疗DebekayⅠ型48例、Ⅱ型5例、Ⅲ型45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46例,年龄26-65岁,平均(52.2±5.8)岁。Ⅰ型行升主动脉、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近端单纯升主动脉置换26例、Bentall手术13例、Wheat手术7例、David手术2例),Ⅱ型行Bentall手术4例、Wheat手术1例,Ⅲ型均行支架"象鼻"手术。结果:住院死亡5例(5.10%),1例术中死于大出血,4例术后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术后偏瘫5例(5.10%)、血管吻合口出血二次开胸止血7例、急性肾功能衰竭行床边透析4例,均痊愈。12例出现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8例伤口感染,处理后恢复。声音嘶哑4例。88例出院前复查64排CT见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部人工血管无扭曲、血流通畅,无假性动脉瘤形成,5例慢性Ⅰ型夹层病人降主动脉真腔较术前明显扩大。82例随访6-42个月,无死亡及需要再次手术者。结论: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血管 主动脉夹层 体外循环
原文传递
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的杂交手术治疗 被引量:2
7
作者 郑先杰 张双林 +7 位作者 张庄 赵爱国 张国瑜 张筱扬 董彦军 段淑敏 符伟国 郭大乔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0年第29期13-15,共3页
目的探讨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行升主动脉并全弓置换加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术(即杂交手术)的疗效、适应证的选择和并发症的处理。方法2005年9月至2009年6月,经CT增强扫描或磁共振确诊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2例,均行杂交手术。术... 目的探讨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行升主动脉并全弓置换加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术(即杂交手术)的疗效、适应证的选择和并发症的处理。方法2005年9月至2009年6月,经CT增强扫描或磁共振确诊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2例,均行杂交手术。术后2、6个月复查胸部CT增强扫描,了解升主动脉、主动脉弓人工血管及降主动脉血管内覆膜支架的情况。结果12例患者全部手术成功,无严重并发症,体外循环时间196~298(264.0±36.6)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89~276(213.6±43.8)min,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后2个月复查CT增强扫描,提示人工血管通畅,血管内支架无移位,无远端脏器缺血,10例远端假腔消失,血栓形成,2例远端假腔未消失,提示有轻度内瘘。术后6个月复查,2例轻度内瘘均消失。 结论杂交手术是治疗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手段,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点,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血管 支架 主动脉夹层 杂交手术
原文传递
微创腔内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被引量:32
8
作者 汪忠镐 陈学明 +1 位作者 王仕华 余军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70-271,共2页
目的 介绍腔内人工血管通过微创法置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采用由不锈钢“Z”形支架和超薄涤纶膜组成的腔内人工血管 ,治疗 5例胸主动脉夹层和 1例腹主动脉夹层。其中 3例已累及肾下腹主动脉 ,且有明显的肾功能损害。 ... 目的 介绍腔内人工血管通过微创法置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采用由不锈钢“Z”形支架和超薄涤纶膜组成的腔内人工血管 ,治疗 5例胸主动脉夹层和 1例腹主动脉夹层。其中 3例已累及肾下腹主动脉 ,且有明显的肾功能损害。 6例病人均经CT和动脉造影证实。将 1~ 2个腔内人工血管压缩入 2 4F导送器 ,经右股动脉切开后置入病变部位。其中 1例因进入困难 ,而改用左侧股动脉。结果 术后造影和CT均表明 ,破口被成功封闭 ,假腔内血栓形成 ,无严重并发症。高血压明显下降 2例 ,血尿消失 4例。随访 7~ 12个月 ,CT检查除 1例术后 3个月腔内人工血管发生移位需再置 1枚移植物外 ,其余病人均已痊愈。结论 腔内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夹层明显简化了手术操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血管 主动脉瘤 夹层动脉瘤 微创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