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0篇文章
< 1 2 1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评分系统预测胎盘植入凶险程度的价值 被引量:140
1
作者 种轶文 张爱青 +3 位作者 王妍 刘朝晖 陈运山 赵扬玉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9期705-709,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评分系统预测胎盘植入类型及凶险程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1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分娩的180例胎盘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分娩前超声影像学特点,按照胎盘位置及厚度、胎盘后低回声带是否消失、膀胱... 目的探讨超声评分系统预测胎盘植入类型及凶险程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1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分娩的180例胎盘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分娩前超声影像学特点,按照胎盘位置及厚度、胎盘后低回声带是否消失、膀胱线是否连续、胎盘陷窝性状、胎盘基底部血流信号、宫颈形态是否完整、宫颈是否存在血窦,以及剖宫产史等项目,每项评0-2分,计算总分值。计算不同类型胎盘植入患者超声评分量表的临界值,并比较各类型患者术中出血量及子宫切除率。采用方差分析、秩和检验或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计算不同类型患者超声评分的界值。结果180例中,粘连型115例,植入型38例,穿透型27例。将后2种类型合称为重型胎盘植入。粘连型患者的出血量低于重型患者[M(min-max),分别为200(100-4000)与3025(100-15000)ml,P〈0.01],在重型患者中,植入型与穿透型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0)。粘连型患者均未切除子宫。粘连型与重型子宫切除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例与29.2%(19/65),P〈0.01]。其中植入型患者18.4%(7/38)切除子宫,低于穿透型的44.4%(1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粘连型患者的超声评分低于重型患者[(1.88±1.45)与(7.01±2.15)分,P〈0.01]。重型患者中,植入型的评分又低于穿透型[(6.08±2.62)与(8.74±2.75)分,P〈0.01]。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显示,当曲线下面积为94.3%、评分≥4.5时,敏感度为81.5%,特异度为95.7%,确定粘连型和重型的界值为5分;当曲线下面积为91.1%、评分≥2.5时,敏感度为92.1%,特异度为75.7%,故粘连型和植入型的界值为3分;当曲线下面积为74.6%、评分≥9.5分时,敏感度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入性胎盘 超声检查 产前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失血 手术 预测
原文传递
子宫下段妊娠人工流产术中大出血临床分析——附四例报告 被引量:135
2
作者 刘欣燕 范光升 +6 位作者 金征宇 杨宁 姜玉新 盖铭英 郭丽娜 王友芳 郎景和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62-164,i002,共4页
目的 探讨早期子宫下段妊娠人工流产术中大出血的病例特点和保守治疗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4年 5月至 2 0 0 2年 7月我们收治的 4例子宫下段妊娠行人工流产术中大出血的病例资料。结果  4例患者均有剖宫产史 ;其中 3例停经后... 目的 探讨早期子宫下段妊娠人工流产术中大出血的病例特点和保守治疗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4年 5月至 2 0 0 2年 7月我们收治的 4例子宫下段妊娠行人工流产术中大出血的病例资料。结果  4例患者均有剖宫产史 ;其中 3例停经后有阴道不规则出血 ;子宫动脉造影显示子宫下段供血区出血 ;4例均于人工流产术中发生大出血 ,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 ,止血效果好 ,无一例因子宫动脉栓塞而行全子宫切除者。结论 有剖宫产史的患者再受孕时 ,有发生子宫下段妊娠的危险 ,行人工流产术中易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 ;子宫动脉栓塞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严格剖宫产指征和重视产后避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流产术 子宫下段妊娠 术中大出血 剖宫产史 子宫动脉栓塞 患者 临床分析 病例特点 供血 剖宫产指征
原文传递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出血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123
3
作者 徐桂彬 李逊 +2 位作者 何朝辉 何永忠 雷鸣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56-459,共4页
目的寻找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术中出血量的影响因素。方法2006年4月至8月,应用MPCNL治疗肾结石患者178例(219次手术)。以可能影响术中出血量的患者因素(年龄、体重指数、高血压、糖尿病、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泌尿系感... 目的寻找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术中出血量的影响因素。方法2006年4月至8月,应用MPCNL治疗肾结石患者178例(219次手术)。以可能影响术中出血量的患者因素(年龄、体重指数、高血压、糖尿病、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泌尿系感染、肾脏既往手术史、肾实质厚度、肾积水程度及结石表面积)和手术相关因素(肾盏人路、总穿刺次数、穿刺针流出液体是否血性液、扩张通道大小、通道数目、手术时间、术中操作因素引起的并发症、分期手术)为自变量,应用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各因素与失血量之间的关系,找出影响术中出血量的主要因素。结果178例(219次手术)患者手术均成功。采用单通道取石177例次,多通道取石42例次,双侧手术13例。手术平均出血量(201.7±145.2)ml,单通道手术平均出血量(191.8±139.6)ml,多通道(244.9±162.2) ml。多因素回归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操作并发症(P=0.000)、肾实质厚度(P=0.000)、分期手术(P=0.000)、通道数目(P=0.001)、手术时间(P=0.019)、肾积水程度(P=0.033)及结石表面积(P=0.044)对失血量有明显影响。结论术中出现操作并发症、肾实质肥厚、多通道取石、手术时间过长及结石体积较大都能显著增加失血量,分期手术可减少失血量。避免术中操作并发症发生、减少手术时间、对大体积结石或出现操作并发症的患者选择分期手术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肾取石术 出血量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的失血特点分析 被引量:106
4
作者 侯国进 周方 +2 位作者 张志山 姬洪全 田耘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38-741,共4页
目的:通过对Gamma3、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及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nail,DHS)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分析,了解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的特点。方法:回... 目的:通过对Gamma3、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及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nail,DHS)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分析,了解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科2007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诊治的408例采用Gamma3、PFNA及DHS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Gross方程,根据身高、体重、术前和术后的血常规变化,计算围手术期的失血量,并比较Gamma3组、PFNA组及DHS组的失血量区别。结果:Gamma3治疗组患者共96例,平均手术时间为(74.7±25.0)min,平均显性失血量为(103.5±83.0)mL,平均总失血量为(831.9±474.8)mL,平均隐性失血量为(728.3±455.5)mL。PFNA治疗组患者共84例,平均手术时间为(69.0±27.1)min,平均显性失血量为(91.5±111.4)mL,平均总失血量为(825.7±478.0)mL,平均隐性失血量为(734.2±455.7)mL。DHS治疗组患者共40例,平均手术时间为(97.5±25.0)min,平均显性失血量为(283.6±142.1)mL,平均总失血量为(695.7±502.4)mL,平均隐性失血量为(412.1±457.6)mL。结论:通过3种内固定方式的比较发现,DHS治疗粗隆间骨折切口大、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Gamma3和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虽然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等优点,但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较多,临床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围手术期 失血 手术 骨折固定术 老年人
下载PDF
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87
5
作者 刘亚静 邬玺钻 +1 位作者 李红云 丁志明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37-39,共3页
目的分析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宁波镇海第二医院妇产科2014年9月~2015年3月收治的分娩产妇共78例为观察对象,按随机、双盲原则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给予缩宫素进行产后出血的预防治疗,观... 目的分析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宁波镇海第二医院妇产科2014年9月~2015年3月收治的分娩产妇共78例为观察对象,按随机、双盲原则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给予缩宫素进行产后出血的预防治疗,观察组给予缩宫素和米索前列醇联合治疗,对比2组产妇用药前后脉搏、舒张压、收缩压、不同时点出血量、用药后(hemoglobin,H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用药后脉搏、舒张压、收缩压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在产后2 h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产妇产后Hb、Hct均有下降,但是观察组下降更明显,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可有效预防产后出血,显著降低产妇的出血量,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缩宫素 米索前列醇 产后出血 出血量
下载PDF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中显性和隐性失血量分析 被引量:83
6
作者 张培训 党育 +5 位作者 薛峰 芦浩 王静 付中国 张殿英 姜保国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85-788,共4页
目的对采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 - rotation, PFNA)内固定方法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术前和术中显性、隐性出血量进行临床分析,为临床围术期处理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2010... 目的对采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 - rotation, PFNA)内固定方法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术前和术中显性、隐性出血量进行临床分析,为临床围术期处理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2010年9月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21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血常规以及术中、术后出血、输血情况等进行分析,对患者围术期的显性和隐性出血情况进行评估。结果216例患者术中平均失血48.9ml,无一例进行术中输血。42例术后第2~4天血色素下降明显(〈9g/L)患者进行输血,平均输血300ml;216例患者术后的平均显性失血量为62.3ml,平均隐性失血量为385ml,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比较多见,与术中微创操作所见的出血量极少(〈70m1)不同,PFNA内固定治疗转子间骨折术后的隐性失血量较多,提示应严格注意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以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失血 手术 手术后失血
原文传递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显性和隐性失血量分析 被引量:82
7
作者 张培训 薛峰 +6 位作者 安帅 顾航宇 芦浩 徐小东 付中国 张殿英 姜保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91-894,共4页
目的:对采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和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screw,DHS)内固定方法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术中及术后显性、隐性失血量进行分析,为临床围手术期处理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方... 目的:对采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和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screw,DHS)内固定方法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术中及术后显性、隐性失血量进行分析,为临床围手术期处理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30日至2010年9月30日间采用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的216例及采用DHS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6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血常规以及术中及术后失血、输血情况等指标进行分析,同时对围手术期的显性、隐性失血情况做出评估。结果:采用PFNA治疗的患者平均术中失血(48.9±2.8)mL;术后平均显性失血量为(62.3±3.8)mL,平均隐性失血量为(385.0±6.2)mL。采用DHS治疗的患者平均术中失血(124.9±7.8)mL;术后平均显性失血量为(73.9±4.7)mL,平均隐性失血量为(243.4±6.3)mL。两组相比,DHS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的显性出血量均多于PFNA(P<0.01),但PFNA术后隐性出血量及PFNA总体出血量均多于DHS(P<0.01)。结论:PFNA和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存在较多的术后隐性失血量,提醒临床医生注意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手术后出血 失血 手术 骨钉 血量
下载PDF
Low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reduces blood loss in hepatectomy 被引量:62
8
作者 Wei-Dong Wang Li-Jian Liang +1 位作者 Xiong-Qing Huang Xiao-Yu Yi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6期935-939,共5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low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LCVP) on blood loss during hepatectomy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METHODS: By the method of sealed envelope, 50 HCC patients were randomize... AIM: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low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LCVP) on blood loss during hepatectomy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METHODS: By the method of sealed envelope, 50 HCC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to LCVP group (n=25) and control group (n=25). In LCVP group, CVP was maintained at 2-4 mmHg an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 above 90 mmHg by manipulation of the patient's posture and administration of drugs during hepatectomy, while in control group hepatectomy was performed routinely without lowering CVP. The patients' preoperative conditions, volume of blood loss during hepatectomy, volume of blood transfusion,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changes in hepatic and renal fun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atients' preoperative conditions, maximal tumor dimension, pattern of hepatectomy, duration of vascular occlusion, operation time, weight of resected liver tissues,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hepatic and renal fun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LCVP group had a markedly lower volume of total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and blood loss during hepatectomy than the control group, being 903.9 ± 180.8 mL vs 2 329.4 ±2 538.4 (W=495.5, P〈0.01) and 672.4±429.9 mL vs 1 662.6±1 932.1 (W=543.5, P〈0.01). There were no remarkable differences in the pre-resection and post-resection blood loss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ned in LCVP group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being 16.3±6.8 d vs 21.5 ± 8.6 d (W= 532.5, P〈0.05).CONCLUSION: LCVP is easily achievable in technique. Maintenance of CVP ≤4 mmHg can help reduce blood loss during hepatectomy, shorten 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and has no detrimental effects on hepatic or renal fun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ECTOM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blood loss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氨甲环酸不同使用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64
9
作者 胡旭栋 周宗科 +4 位作者 裴福兴 马俊 沈彬 杨静 康鹏德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99-604,共6页
目的 探讨在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氨甲环酸不同使用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3年2至5月150例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女性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0例.分别在关闭切口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 mg/kg(单次使用组);关闭切口... 目的 探讨在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氨甲环酸不同使用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3年2至5月150例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女性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0例.分别在关闭切口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 mg/kg(单次使用组);关闭切口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 mg/kg、术后3h再次按该剂量重复使用(重复使用组);不使用氨甲环酸(对照组).比较三组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不同时间血红蛋白、输血患者比例、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引流量(447.2±101.9) ml,大于单次使用组(273.6±99.6) ml和重复使用组(168.5±80.8)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总失血量(1 100.8±288.3) ml,大于单次使用组(959.1±291.7) ml和重复使用组(818.7±206.9)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隐性失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后第1、3、5天的血红蛋白均低于单次使用组和重复使用组,重复使用组均高于单次使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输血患者比例分别为8.0%(4/50)、6.0%(3/50)和22.0%(11/50),对照组高于单次使用组和重复使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90 d内均未出现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闭切口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 mg/kg能有效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和降低输血患者比例,术后3h重复使用能进一步减少失血量,但不能进一步降低输血患者比例.使用氨甲环酸不增加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氨甲环酸 失血 手术 有效性研究
原文传递
后外侧入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被引量:59
10
作者 李子荣 史振才 +3 位作者 郭万首 张念非 孙伟 林朋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63-267,共5页
目的探讨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 lasty,THA)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及临床初步结果。方法2003年3月至2005年3月,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的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患者43例49髋,男22例,女21例;年龄22 ̄79岁... 目的探讨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 lasty,THA)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及临床初步结果。方法2003年3月至2005年3月,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的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患者43例49髋,男22例,女21例;年龄22 ̄79岁,平均53.2岁。体重指数17.1 ̄30.2,平均23.4。同期采用常规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35例43髋。两组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均衡(P>0.05),但疾病谱不同。对两组病例的围手术期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早中期功能恢复情况及假体位置进行比较。结果小切口THA组31例(36髋)、常规THA组25例(31髋)随访6~24个月,平均13.1个月。小切口THA组切口长度平均9.3cm,较常规THA组短(P<0.05);围手术期出血量(318±223.1)ml,引流量(252±169.1)ml,均较常规THA组少(P<0.05);平均手术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切口THA组术后早期功能恢复较常规THA组快,而中期结果相似。术后及随访时,两组假体位置均良好。小切口THA组无并发症,常规THA组1例术后脱位。结论小切口微创技术可选择性用于部分病例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少,切口小且不影响假体位置,术后早期功能恢复快。但应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由拥有相应设备条件的医院及一定经验的医生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小切口 早期功能恢复 2003年3月 改良后外侧入路 围手术期 平均手术时间 THA 体重指数 切口长度 2005年 手术适应证 技术要点 疾病患者 恢复情况 无并发症 术后脱位 微创技术 设备条件 出血量 hip 疾病谱
原文传递
Controlled low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reduces blood loss and transfusion requirements in hepatectomy 被引量:61
11
作者 Zhi Li Yu-Ming Sun +3 位作者 Fei-Xiang Wu Li-Qun Yang Zhi-Jie Lu Wei-Feng Yu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4年第1期303-309,共7页
AIM: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low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LCVP) on blood loss and blood transfus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hepatectomy.
关键词 Low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HEPATECTOMY blood loss blood transfusion
下载PDF
球囊导管腹主动脉阻断术控制骨盆及下腰椎肿瘤手术出血 被引量:49
12
作者 镇万新 窦永充 +5 位作者 徐万鹏 孔健 王巨 马乐群 朱杰诚 代成甫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468-470,共3页
目的探讨球囊导管腹主动脉阻断术控制骨盆及下腰椎肿瘤手术出血的临床意义、应用经验与适应证选择。方法本组16例患者(骨盆肿瘤14例,下腰椎肿瘤2例)。使用AngiostartTOP1250mA血管机配置的径线测量软件计算阻断部位腹主动脉的直径,选取... 目的探讨球囊导管腹主动脉阻断术控制骨盆及下腰椎肿瘤手术出血的临床意义、应用经验与适应证选择。方法本组16例患者(骨盆肿瘤14例,下腰椎肿瘤2例)。使用AngiostartTOP1250mA血管机配置的径线测量软件计算阻断部位腹主动脉的直径,选取直径大于测量数值1~2mm的双腔球囊导管,将球囊置于肾动脉远端的腹主动脉段。切开皮肤前充盈球囊。每次充盈时间为45min,间歇10min,使手术操作在腹主动脉血流暂时阻断的情况下得以完成。结果16例中,手术时间为45~150min,平均90min;术中出血量400~2000ml,14例骨盆肿瘤平均出血800ml,2例下腰椎肿瘤出血分别为1500ml和2000ml。本组病例均未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肢体远端缺血性坏死、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结论球囊导管腹主动脉阻断术阻断血流可靠,能大幅度减少手术出血,不增加新的切口和损伤,减少了选择性动脉栓塞的并发症,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肿瘤 腹主动脉 气囊扩张术 下腰椎肿瘤 出血
原文传递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与性别、内固定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0
13
作者 曾晶山 蔡贤华 +3 位作者 李稳 齐凤宇 王庆 杨楚枫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4-137,共4页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与性别、内固定方式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应用动力髋螺钉(DHS)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的101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48例,女53例;年龄...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与性别、内固定方式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应用动力髋螺钉(DHS)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的101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48例,女53例;年龄为60~ 90岁;骨折按Evans-Jensen分型:ⅠA型12例,ⅠB型23例;ⅡA型15例,ⅡB型19例;Ⅲ型32例.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DHS组58例,男30例,女28例;平均年龄为(75.5 ±8.0)岁.PFNA组43例,男18例,女25例;平均年龄为(76.6±10.0)岁.比较两组患者的隐性失血量,并对同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与性别、内固定方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 DHS组男性、女性患者隐性失血量平均分别为(327.2 ±27.8)、(349.3±21.4) mL,PFNA组男性、女性患者隐性失血量平均分别为(435.3±15.3)、(457.5±13.8)mL,同一组内男、女性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DHS组患者的隐性失血量[(338.3±23.9) mL]显著低于PFNA组患者[(446.7±15.3)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隐性失血量=204.228+ 32.268性别+12.349内固定方式.性别、内固定方式与隐性失血呈相关性(P<0.05). 结论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与性别、内固定方式密切相关,老年女性患者隐性失血量多于男性患者,PFNA固定患者隐性失血量多于DHS固定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手术期间 失血 手术 统计学
原文传递
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6
14
作者 冯刚 潘志军 叶有晨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48-653,共6页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不同内固定方式、不同时段隐性失血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应用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短重建钉(IMHS)和经皮加压钢板(PCCP)治疗AO/OTA31-A1、31-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临...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不同内固定方式、不同时段隐性失血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应用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短重建钉(IMHS)和经皮加压钢板(PCCP)治疗AO/OTA31-A1、31-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其中DHS组35例,IMHS组55例,PCCP组38例。比较不同内固定方式及不同时间段(术后第1天、第2-3天、第4-5天)的隐性失血量。结果三种手术方式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平均总隐性失血量是平均显性失血量的7倍以上。PCCP、IMHS、DHS组组间总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IMHS组与DH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阶段性隐性失血量,在DHS组三个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IMHS组及PCCP组,术后第4-5天与第1天、第2-3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第1天与第2-3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各组三个时间段阶段性隐性失血量,总隐性失血量比例,术后第4-5天与术后第1天、第2-3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第1天与第2-3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远大于术中显性失血量。PCCP组的总隐性失血量明显少于IMHS组和DHS组,而IMHS组与DHS组的总隐性失血量相似。隐性失血主要发生在手术后的前3d,故术后前3d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红蛋白变化,及时评估患者的失血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手术期间 失血 手术
原文传递
如何准确评估出血量及产后出血的早期识别 被引量:46
15
作者 漆洪波 贾小燕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54-256,共3页
早期识别产后出血以及准确估计出血量,对预防产后出血以及尽早做出决策有很大的帮助,产后出血的早期识别包括:识别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和发生产后出血后的早期识别。常见的估计出血量的方法有称重法、容积法、休克指数法等。
关键词 产后出血 出血量
原文传递
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评估 被引量:41
16
作者 罗吉伟 金大地 +2 位作者 黄美贤 廖华 徐达传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606-1608,共3页
目的评估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的显性和隐性失血量。方法对2002~2005年的40例TK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Gross方程推算患者术后平均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结果平均总失血量1538ml,其中显性失血量747ml(49%),隐性失血量... 目的评估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的显性和隐性失血量。方法对2002~2005年的40例TK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Gross方程推算患者术后平均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结果平均总失血量1538ml,其中显性失血量747ml(49%),隐性失血量是791ml(51%)。使用自体血回输患者的总失血量是1650ml,其中显性失血量903ml(52%),隐性失血量是786ml(48%);未使用自体血回输患者的总失血量是1370ml,其中显性失血量572ml(42%),隐性失血量是798ml(58%)。结论TKA隐性失血占总失血量的比例较高,使用自体血回输不能完全满足机体恢复体循环的需要,在围手术期要注意及时补充血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关节成形术 失血
下载PDF
关节内注射氨甲环酸联合引流管夹闭3小时方案减少初次单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43
17
作者 汪锡龙 尚希福 +1 位作者 贺瑞 李旭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57-660,664,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关节内注射氨甲环酸联合引流管夹闭3 h方案减少初次单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失血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骨科行单侧首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90例(90膝),采用随... 目的探讨采用关节内注射氨甲环酸联合引流管夹闭3 h方案减少初次单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失血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骨科行单侧首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90例(90膝),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患者均完善术前常规检查,同时行双下肢静脉彩超,试验组于手术关闭筋膜层后关节内注射氨甲环酸并夹闭引流管3 h,对照组关节内注射20 ml 0.9%氯化钠溶液并维持引流管开放,两组患者引流管均于术后48 h拔除。记录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左/右侧、体质指数、手术时间、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术前及术后1、3 d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HCT),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左/右侧、体质指数、手术时间、ASA评分、PT、APTT、FI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 d血红蛋白及H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方法与治疗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较对照组均减少(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且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术后第7天复查双下肢静脉彩超均未发现静脉血栓。结论关节内注射氨甲环酸联合引流管夹闭3 h方案可有效减少初次单膝关节置换术后的血液丢失,同时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发生率,该方案有效、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膝关节 氨甲环酸 失血 手术
下载PDF
低体温对患者围手术期出血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0
18
作者 梁浩 易杰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6年第11期1031-1035,共5页
背景围手术期低体温是麻醉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并对患者产生一系列副作用,然而低体温对患者出血和凝血功能方面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目的综述围手术期低体温对出血及凝血机制的研究进展。内容从临床和基础研究角度出发,针对围手术期... 背景围手术期低体温是麻醉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并对患者产生一系列副作用,然而低体温对患者出血和凝血功能方面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目的综述围手术期低体温对出血及凝血机制的研究进展。内容从临床和基础研究角度出发,针对围手术期出血和凝血功能两个层面,阐述低体温对出血、凝血平衡的影响。趋向围手术期低体温对患者出血及凝血功能诸多层面存在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手术期 低体温 出血 凝血
原文传递
氨甲环酸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40
19
作者 王浩洋 康鹏德 +6 位作者 裴福兴 杨静 沈彬 周宗科 马俊 黄强 石小军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5年第8期649-654,共6页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减少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围手术期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拟行初次单侧THA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TXA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术前所有患者均进行血常规...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减少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围手术期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拟行初次单侧THA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TXA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术前所有患者均进行血常规、凝血常规、双下肢静脉彩超等检查,TXA组患者于切皮前10 min静脉单次使用10 mg/kg的氨甲环酸,对照组予以相当剂量的生理盐水。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第1天、第3天复查血常规并记录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和红细胞压积,术后5天复查双下肢静脉彩超。如患者血红蛋白低于80 g/L则予以同型红细胞悬液2 U静脉输入。通过公式计算并比较患者血容量、显隐性失血量。记录患者术后输血量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 TXA组患者术中出血、术后引流、显性失血及隐形失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XA组患者术后1例(3.3%,1/30),对照组8例(26.7%,8/30)需要输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XA组患者术后1例发现术侧无症状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对照组患者术后未发现下肢静脉血栓。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0 mg/kg氨甲环酸术前静脉单次用药可以有效减少THA围手术期的血液丢失且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风险,氨甲环酸是THA围手术期控制血液丢失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围手术期 失血 手术 手术后出血
原文传递
双切口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被引量:39
20
作者 张先龙 沈灏 +3 位作者 眭述平 王琦 蒋垚 曾炳芳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68-270,共3页
目的探讨双切口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可行性及临床结果。方法自2004年2月至6月,采用双切口技术对17例患者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男7例,女10例;年龄58 ̄75岁,平均69岁。术前诊断为髋关节骨关节炎5例、股骨头坏死4例、股骨颈囊内骨折... 目的探讨双切口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可行性及临床结果。方法自2004年2月至6月,采用双切口技术对17例患者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男7例,女10例;年龄58 ̄75岁,平均69岁。术前诊断为髋关节骨关节炎5例、股骨头坏死4例、股骨颈囊内骨折8例。均采用Zimmer公司的小切口工具及Versys非骨水泥型假体,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 ̄12个月,平均8个月。手术时间85 ̄170min,平均95min。术中出血190 ̄450ml,平均280ml;4例于术后3d内输血,均为股骨颈囊内骨折病例,平均输血400ml。前方切口长4.6 ̄6.5cm,平均5.0cm;后方切口长3.0 ̄4.2cm,平均3.7cm。术后第2天可下地行走,11例于术后第5天出院,6例于术后第7天出院。1例发生术中股骨近端前方骨折,无一例发生术后感染、脱位及血管、神经损伤。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92 ̄96分,平均94.5分。结论前、后路双切口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无须切断任何肌肉,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的特点,能加快患者康复速度;但手术费时,技术要求高,且需反复X线透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双切口 微创 股骨颈囊内骨折 Harris评分 2004年2月 髋关节骨关节炎 Zimmer 手术时间 股骨头坏死 非骨水泥型 术中出血量 400ml 临床结果 术前诊断 切口长度 住院天数 病例随访 下地行走 股骨近端 术后感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