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lood collection procedures influence contamination rates in blood culture: a prospective study 被引量:15
1
作者 GE Ying LIU Xiao-qing XU Ying-chun XU Shan YU Min-hong ZHANG Wei DENG Guo-hua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3期4002-4006,共5页
Background Blood culture contamination is a significant adverse event. The aim of this project was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a strict blood collection procedure in reducing the blood culture contamination rate. Meth... Background Blood culture contamination is a significant adverse event. The aim of this project was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a strict blood collection procedure in reducing the blood culture contamination rate. Methods A prospectively controlled study was performed in two different medical areas in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PUMCH) for 16 months (from May 2006 to September 2007). In test group, a strict blood collection procedure was carried out by trained nurses with the veinpuncture sites were scrupulously disinfected with 2.5% tincture of iodine plus 70% alcohol. In control group, commonly used procedure in PUMCH was performed with 0.45% chlorhexidine acetate plus 0.2% iodine. Blood culture positive results for 4 target organisms (Coagulase-negafive staphylococci, Propionibacterium acnes, physicians from infectious department to (contamination). Corynebacterium species and Bacillus determine whether a sample was true species) were further assessed by positive (pathogen) or false positive Results Total 9321 blood culture collections were analyzed. The blood culture contamination rate in tes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5/3177 (0.16%) vs. 77/6144 (1.25%); x2=13.382, P 〈0.001). The most common contaminant was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us (76.83%). The average cultural time during which contaminated samples became positive was longer than that for true pathogen samples (42.0 hours vs. 13.9 hours, P=-0.041). Conclusion Using a strict blood collection procedure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blood culture contamination 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ood culture contamination rate DISINFECTION blood collection procedure
原文传递
对血培养实施全面质量控制前后结果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朱中华 张茂海 张桂花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7期933-934,937,共3页
目的通过对血培养实施全面质量控制措施,观察血培养实施前、后的结果变化。方法对进行质量控制措施前一年的血培养结果与进行质量控制措施后1年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血培养进行质量控制措施后,血培养的阳性率升高2.4%、污染率下降... 目的通过对血培养实施全面质量控制措施,观察血培养实施前、后的结果变化。方法对进行质量控制措施前一年的血培养结果与进行质量控制措施后1年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血培养进行质量控制措施后,血培养的阳性率升高2.4%、污染率下降8.6%。结论通过对血培养实施全面质量控制可提高血培养阳性率、降低血培养污染率。污染菌的判定,一定结合实验室检查资料和患者临床情况。确保为临床提供准确、有效的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培养 全面质量控制 阳性率 污染率
下载PDF
儿童血培养细菌的分布及污染率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蒋文强 李红霞 +2 位作者 罗军 邓蔷 李芬 《华西医学》 CAS 2014年第4期718-720,共3页
目的了解儿童血培养细菌的分布及污染率情况,为临床判断血培养细菌结果是否为污染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共计6 530份血培养的阳性细菌结果进行分析,根据临床资料、实验室数据和微生物学3个方面鉴别其中的污... 目的了解儿童血培养细菌的分布及污染率情况,为临床判断血培养细菌结果是否为污染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共计6 530份血培养的阳性细菌结果进行分析,根据临床资料、实验室数据和微生物学3个方面鉴别其中的污染细菌。结果 6 530份血培养共分离出细菌314株,阳性率为4.8%。其中G+细菌228株,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占43.9%),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9%),G-细菌86株,以大肠埃希菌居多(占9.6%),肺炎克雷伯菌次之(占8.3%)。其中污染细菌156株(占总检出的49.7%),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占31.2%),其次为芽孢杆菌属(占6.4%)。结论儿童血培养阳性污染率较高,污染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需综合临床和实验室的资料判定其临床意义,避免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自动血培养仪 儿童 血培养 细菌 污染率
原文传递
抽血流程的改进对减少血培养污染率意义的探讨 被引量:8
4
作者 田梅 李维维 +1 位作者 张肖 沈静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9期1076-1078,1083,共4页
目的探讨抽血流程的改进是否对减少血培养污染率有统计学意义。方法对江苏盛泽医院2012年呼吸内科与心内科送检的血培养标本结果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血培养的污染率。2013年对江苏盛泽医院呼吸内科进行抽血流程改进,并统计同年该科室送... 目的探讨抽血流程的改进是否对减少血培养污染率有统计学意义。方法对江苏盛泽医院2012年呼吸内科与心内科送检的血培养标本结果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血培养的污染率。2013年对江苏盛泽医院呼吸内科进行抽血流程改进,并统计同年该科室送检血培养的污染率;同年统计未进行抽血流程培训的心内科送检血培养的污染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2年呼吸内科送检的血培养标本污染率为2.5%,心内科送检的为2.4%;2013年呼吸内科送检的血培养标本污染率为0.7%,心内科送检的为2.5%。2012年呼吸内科送检血培养标本污染率与同年心内科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3年呼吸内科送检血培养污染率与同年心内科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13年呼吸内科送检血培养污染率与2012年呼吸内科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13年心内科送检血培养污染率与2012年心内科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采血流程的改进对减少血培养污染率有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培养 污染率 抽血流程
原文传递
2012年血培养双瓶阳性与单瓶阳性的比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姜森 王辉 +3 位作者 李荷楠 陈宏斌 刘文云 严薇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21-523,共3页
目的了解血培养双瓶与单瓶阳性在报阳时长与病原菌构成比的差异,在鉴别污染及临床诊断上的意义。方法对本院2012年送检的434份血培养阳性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434份阳性标本中,双瓶阳性231份(53.23%),单瓶阳性185份(42.63%)。双... 目的了解血培养双瓶与单瓶阳性在报阳时长与病原菌构成比的差异,在鉴别污染及临床诊断上的意义。方法对本院2012年送检的434份血培养阳性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434份阳性标本中,双瓶阳性231份(53.23%),单瓶阳性185份(42.63%)。双瓶及多瓶血培养阳性中最常见细菌为大肠埃希菌(31.73%),而在单瓶阳性中最常见的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0.27%)。G-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最低;G+葡萄球菌对替加环素、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及利奈唑烷的耐药率最低;肠球菌对替加环素及利奈唑烷的耐药率为最低。结论双瓶阳性在一定意义上有鉴别血培养污染的作用,坚持双份及以上血培养送检,降低污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培养 报阳时长 病原菌 污染菌 耐药率
原文传递
实行血培养阳性危机值报告制度监督血培养全程质量控制 被引量:4
6
作者 陈玉莲 徐涛 +2 位作者 翁杏华 邢孔鸯 李磊邦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2年第4期420-421,共2页
目的实行血培养阳性危机值(critical value)报告制度监督血培养全程质量控制(TQC),提高血培养阳性率,快速、准确地作出病原学诊断。方法血培养及鉴定采用美国BD9050全自动血培养仪和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Expression自动细菌鉴定仪。结... 目的实行血培养阳性危机值(critical value)报告制度监督血培养全程质量控制(TQC),提高血培养阳性率,快速、准确地作出病原学诊断。方法血培养及鉴定采用美国BD9050全自动血培养仪和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Expression自动细菌鉴定仪。结果在2 700例血培养中阳性共326例,其中4例为污染菌,污染率为1.2%;322例为病原菌,阳性率为12%。结论实行血培养阳性危机值报告制度使微生物检验人员、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及时沟通,减少污染率,实现血培养全程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培养阳性 污染率 危机值 实验室诊断 临床诊断 全程质量控制
下载PDF
22万例脐带血细菌培养结果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忠 雒猛 +2 位作者 刘娅 宋振涛 沈柏均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探讨脐带血细菌污染阳性率及不同设备在脐带血培养中的异同。方法:统计2015~2017年山东省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的血培养情况,比较培养天数对细菌检出率的影响,同时比对两种设备的细菌阳性率和使用情况。结果:2015年、2016年、2017... 目的:探讨脐带血细菌污染阳性率及不同设备在脐带血培养中的异同。方法:统计2015~2017年山东省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的血培养情况,比较培养天数对细菌检出率的影响,同时比对两种设备的细菌阳性率和使用情况。结果:2015年、2016年、2017年的细菌阳性率分别为2.69%、2.33%、2.05%。培养5天能检测出99%以上的细菌,采集环节是脐带血污染的主要部分,约占90%。两种血培仪设备(法国梅里埃BacT/ALERT 3D 240和美国BD BACTECTMFX)的细菌阳性率基本相同。结论:脐带血细菌污染阳性率逐年降低,全自动化血培养5天符合检测要求,加强临床采血的无菌操作,可降低脐带血污染的几率。两种全自动化血培仪的细菌阳性率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血 细菌污染 阳性率
下载PDF
脐带消毒方式对脐带血污染率和脐带血质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陈伟意 史聪颖 +4 位作者 李佩瑶 马天宝 颜红金 韦燕 魏伟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2年第2期61-64,共4页
目的探讨深度脐带消毒方案与常规消毒方案对脐带血采集后的污染率和脐带血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5-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何贤纪念医院分娩的孕妇400例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200例采用深度脐带消毒方案消毒后采集脐带血,对照组200例... 目的探讨深度脐带消毒方案与常规消毒方案对脐带血采集后的污染率和脐带血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5-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何贤纪念医院分娩的孕妇400例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200例采用深度脐带消毒方案消毒后采集脐带血,对照组200例采用常规消毒方案消毒后采集脐带血,采集后的脐带血运送至广东省脐带血库进行细菌/霉菌污染率和脐带血质量的检测。结果两组产妇的年龄、分娩结局和新生儿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消毒对照组的脐带血细菌/霉菌污染率为2.5%,深度脐带消毒试验组的脐带血细菌/霉菌污染率为1.0%,试验组脐带血采集后的污染率更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脐带血冻前有核细胞计数、CD34^(+)细胞含量、冻前有核细胞活性和粒细胞及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细胞计数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度脐带血消毒方案可以降低脐带血采集后的污染率且不影响脐带血质量,值得脐带血采集领域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血 污染率 消毒 有核细胞计数 有核细胞活性 CD34 CFU-GM
下载PDF
3种不同皮肤消毒剂对血培养污染率干预效果的比较与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刘艮英 罗岚 何晓俐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17年第10期986-989,共4页
目的比较分析3种常用皮肤消毒剂(IT、CHG和PI)干预下的血培养污染率。方法以3种常用皮肤消毒剂,对需要进行血培养检查的3212例成人患者进行干预,对16 152例血培养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查,分析比较各自的污染情况。结果 16 152例血培养样本中... 目的比较分析3种常用皮肤消毒剂(IT、CHG和PI)干预下的血培养污染率。方法以3种常用皮肤消毒剂,对需要进行血培养检查的3212例成人患者进行干预,对16 152例血培养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查,分析比较各自的污染情况。结果 16 152例血培养样本中,920例为阳性,阳性率5.70%;其中,123例为污染,总体污染率为0.76%;污染菌以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CNS)为主(92/123,74.80%);PI组的污染率(0.59%)略低于IT组(0.77%)和CHG组(0.93%),但各组的污染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皮肤消毒剂种类的选择,不影响血培养的污染率;应从经济成本、操作简便性与挥发时间等角度考虑选用何种消毒剂;加强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严格手消毒、严格无菌操作、加强环境管理等,才是可以显著降低血培养污染率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毒剂 血培养 污染率 血液采集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原文传递
改良式Y型一次性静脉采血针在临床采血的应用
10
作者 陈雪琴 汤雯 潘燕娟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1年第8期203-205,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式Y型一次性静脉采血针在临床采血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1月~2020年6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一次性静脉采血针采血,观察组采用改良式Y型... 目的探讨改良式Y型一次性静脉采血针在临床采血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1月~2020年6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一次性静脉采血针采血,观察组采用改良式Y型一次性静脉采血针采血,比较两组的一次采血成功率、血液污染率、血标本合格率、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手背静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一次采血成功率依次为(98.00%、99.00%、96.00%),高于对照组(91.00%、92.00%、8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液污染率为2.00%,低于对照组的9.00%,血标本合格率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9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本次采血总总满意度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式Y型一次性静脉采血针采血可降低血液污染率,提高一次采血成功率、血液标本合格率及采血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式Y型一次性静脉采血针 一次采血成功率 血液污染率 血标本合格率 满意度
下载PDF
基于多学科诊疗模式降低新生儿内科血培养标本污染率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白丽霞 孟晋华 +15 位作者 周慧 谢丽红 张小娜 贾晓云 张海栋 潘思静 籍坤 孙愉婷 申嘉欣 周洁 张雪慧 张静 万宾 梁春强 张云霞 朱镭 《预防医学论坛》 2021年第9期647-649,共3页
目的分析基于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管理模式对新生儿内科血培养标本污染的控制效果。方法建立MDT管理模式,通过采取培训、监测与反馈、血培养采集过程质控、合理用药指导和考核等一系列措施,控制新生儿内科血培养标本污染,并比较对照... 目的分析基于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管理模式对新生儿内科血培养标本污染的控制效果。方法建立MDT管理模式,通过采取培训、监测与反馈、血培养采集过程质控、合理用药指导和考核等一系列措施,控制新生儿内科血培养标本污染,并比较对照组与干预组血培养标本污染率差异。结果MDT对照组新生儿共4067例次,送检血培养标本3705份;干预组共4622例次,送检血培养标本4561份。干预组血培养标本污染率(0.13%)低于对照组(3.87%)(P<0.01)。结论MDT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新生儿内科血培养标本污染率,值得在临床科室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血培养 污染率
原文传递
医用消毒湿巾对回收血袋表面消毒效果研究
12
作者 杨柳 《临床医药实践》 2018年第11期843-844,共2页
目的:调查回收血袋表面细菌污染率,观察医用消毒湿巾对回收血袋表面消毒效果,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将回收血袋306个分为干预组和未干预组,干预组162个血袋使用时采用医用消毒湿巾擦拭消毒,未干预组1 44个不消毒,监测两组回收血袋... 目的:调查回收血袋表面细菌污染率,观察医用消毒湿巾对回收血袋表面消毒效果,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将回收血袋306个分为干预组和未干预组,干预组162个血袋使用时采用医用消毒湿巾擦拭消毒,未干预组1 44个不消毒,监测两组回收血袋表面细菌污染情况。结果:干预组回收血袋表面污染率为10. 49%,未干预组为21. 53%,干预组污染率显著低于未干预组。结论:医用消毒湿巾使用方便,成本较低,适用于回收血袋表面消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消毒湿巾 回收血袋 污染率 细菌监测
下载PDF
插入式阴式手术器械平台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13
作者 龙捷 周曾 +3 位作者 胡珠 黄岚 张连英 吴雪莲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1年第27期54-57,共4页
目的探讨插入式阴式手术器械平台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江西省赣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0例妇产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与观察组(20例)。对照组未采用插入式阴式手术器械平... 目的探讨插入式阴式手术器械平台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江西省赣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0例妇产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与观察组(20例)。对照组未采用插入式阴式手术器械平台,观察组采用插入式阴式手术器械平台。比较两组的污染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者使用器械平台舒适度。结果观察组的污染率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患者器械平台使用舒适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插入式阴式手术器械平台设计合理,取材容易,成本低廉,应用于临床可降低污染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患者使用器械平台的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入式 阴式手术器械平台 设计 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 污染率 舒适度
下载PDF
Sysmex XN-9000全自动血液体液分析仪性能评价 被引量:5
14
作者 施俊柱 《中国医疗设备》 2014年第11期131-133,120,共4页
目的:对Sysmex XN-9000全自动血液体液分析仪的主要性能进行初步评价。方法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指南文件EP15-A2、EP6-A2的要求,对XN-9000仪进行精密度、携带污染率、线性范围和准确度验证,以Beckman LH750全自... 目的:对Sysmex XN-9000全自动血液体液分析仪的主要性能进行初步评价。方法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指南文件EP15-A2、EP6-A2的要求,对XN-9000仪进行精密度、携带污染率、线性范围和准确度验证,以Beckman LH75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检测结果作为评估依据,将验证结果与厂商声明的性能指标或公认的质量标准进行比较。结果 XN-9000仪测定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和血小板(PLT)主要参数的批内变异系数(CV%)为0.11%~2.42%,批间CV%为0.12%~2.50%,线性相关性分析r为0.99991~0.99999,携带污染率为0.00%~0.38%。对比相关性分析,各项指标r均〉0.999。准确度验证各项指标的偏倚为-0.67%~0.96%。结论 XN-9000仪的精密度、携带污染率、线性范围和准确度等主要评估指标均符合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自动血液体液分析仪 精密度 携带污染率 线性范围 准确度
下载PDF
脐带血采集中微生物污染原因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金全 韩峻领 李新 《口岸卫生控制》 2009年第1期21-22,共2页
目的探讨脐带血污染的检测周期并分析采分过程中脐带血微生物污染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3D240全自动细菌培养系统对1000份脐带血进行采集后和分离后28d的培养并对阳性瓶镜检。结果1000份脐带血中,31份培养阳性全部在10d内报警,阳性率为3.... 目的探讨脐带血污染的检测周期并分析采分过程中脐带血微生物污染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3D240全自动细菌培养系统对1000份脐带血进行采集后和分离后28d的培养并对阳性瓶镜检。结果1000份脐带血中,31份培养阳性全部在10d内报警,阳性率为3.1%,其中30份采集污染,1份分离污染;自然分娩和脐血量50g以下阳性率明显高于总体阳性率。结论培养周期不应小于10d,采集过程是导致污染的重要原因,污染率与生产方式、采集量等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血 污染率 采集 分离 自然分娩 剖宫产 第三产程
下载PDF
儿科血培养两种采集方法标本污染比较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徐钟秋 沈雪萍 《护士进修杂志》 2014年第11期1046-1047,共2页
目的:分析比较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采血与直接静脉穿刺采血血培养标本污染发生率。方法对儿科病房2012年4月~2013年9月送检的血培养标本结果进行回顾性调查,比较两种不同方法采集血培养标本发生的污染率。结果3016份送检的血培养标本... 目的:分析比较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采血与直接静脉穿刺采血血培养标本污染发生率。方法对儿科病房2012年4月~2013年9月送检的血培养标本结果进行回顾性调查,比较两种不同方法采集血培养标本发生的污染率。结果3016份送检的血培养标本中,判断为污染菌的有67例,总污染率为2.2%。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采血594例,判断为污染12例,污染率为2.0%;直接静脉穿刺采血2422例,判断为污染54例,污染率2.2%。结论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采血与直接静脉穿刺采血,血培养标本污染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儿科血培养的采集可以在新置入的外周静脉留置针内采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培养 采集方法 污染率
下载PDF
两种皮肤消毒剂应用效果的评价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静 纪灏 +2 位作者 窦颖 李志夫 任益炯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72-74,共3页
目的探讨两种皮肤消毒剂应用效果。方法 2016年1-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重症监护室需抽取血培养的肺部术后患者1390例为对照组;2017年1-12月,同法选取需抽取血培养的肺部术后患者1402例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按照... 目的探讨两种皮肤消毒剂应用效果。方法 2016年1-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重症监护室需抽取血培养的肺部术后患者1390例为对照组;2017年1-12月,同法选取需抽取血培养的肺部术后患者1402例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采用安尔碘进行皮肤消毒,观察组患者采用2%氯苯双胍已烷进行皮肤消毒。比较两组患者血培养污染率发生情况,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等情况。结果对照组血培养污染率为7.41%,观察组血培养污染率为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住院天数为(27.0±6.5)d,住院费用为(11 6536.3±936.9)元;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6.1±3.5)d,住院费用为(80 565.2±596.2)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2%氯苯双胍的消毒效果优于安尔碘消毒,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氯苯双胍已烷 血培养污染率 效果评价
下载PDF
2016—2020年血培养污染率质量指标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志新 王薇 +3 位作者 杜雨轩 刘佳丽 陈兵权 王治国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147-149,158,共4页
目的回顾分析2016—2020年血培养污染率质量指标室间质评结果,了解国内微生物实验室血培养情况,为实验室建立初步质量规范提供参考。方法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联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临床检验中心同步开展... 目的回顾分析2016—2020年血培养污染率质量指标室间质评结果,了解国内微生物实验室血培养情况,为实验室建立初步质量规范提供参考。方法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联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临床检验中心同步开展质量指标室间质量评价计划,并通过已开发的Clinet-EQA系统在线回报结果,收集2016—2020年实验室的基本信息和血培养污染质量指标数据,对全国、各省份和不同等级医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同时用西格玛度量评价实验室质量水平。结果2016—2020年全国和三级医院血培养污染率中位数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全国最高0.53%,最低0.00%;三级医院最高0.91%,最低0.54%;二级和其他医院近5年中位数均为0.00%。按照省份对2019和2020年三级医院中位数进行排序,结果显示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西、内蒙古、宁夏、青海、甘肃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位数较低。结论目前国内微生物实验室血培养情况乐观,实验室仍需加强血培养污染率质量指标监测,严格执行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血培养操作规范,持续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指标 血培养污染率 血流感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