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体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1
作者 李月红 于仲元 王玉柱 《临床内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408-410,共3页
目的 分析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并探讨其使用时间、初期成熟影响因素、并发症及透析充分性。方法 回顾分析 182人 188例次自体内瘘手术的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的临床资料 ,探讨性别、... 目的 分析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并探讨其使用时间、初期成熟影响因素、并发症及透析充分性。方法 回顾分析 182人 188例次自体内瘘手术的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的临床资料 ,探讨性别、年龄、原发病、术前血白蛋白、血色素、血肌酐、尿素氮、血脂、术后抗凝剂用量与内瘘初期成熟相关性以及 1年内并发症和透析充分性。结果  182例慢性透析患者中男性 93例 ,女性 89例 ,平均年龄 5 2 .4岁± 8.5 2岁 ( 18~ 89)岁 ,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 3 1例 ( 17%)。 172例内瘘成熟 ,10例患者 16例次失败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压低于 10 0 /60mmHg患者与内瘘初期成熟成负相关 (P <0 .0 0 1) ,术后应用抗凝治疗与内瘘初期成熟成正相关 (P <0 .0 2 ) ;内瘘成熟后 1年 ,通畅率为 97.6%( 168/172例次 ) ,栓塞率为 2 .3 %( 4 /172例次 ) ,感染率为 0。每例内瘘平均透析次数为 ( 14 0 .2± 10 .6)次 ,平均透析时间为 ( 5 60 .8±42 .4)小时 ,透析血流量 2 0 0~ 2 5 0ml/min ,KT/V为 1.2~ 1.5 ,再循环率R为 3 .2~ 3 .4%。结论 自体内瘘为 1种永久性血液透析通路 ,其并发症主要为栓塞 ;血压低于 10 0 /60mmHg的患者内瘘初期成熟机率较低 ,术后应用抗凝治疗可减少内瘘阻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自体动静脉内瘘 肾功能衰竭 抗凝治疗 内瘘初期成熟
原文传递
IKAP模式健康教育提高血液净化患者血管通路建立后遵医行为和生活质量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3
2
作者 王瑞敏 苗金红 岳晓红 《中华全科医学》 2020年第11期1897-1900,1928,共5页
目的观察信息-知识-信念-行为(IKAP)模式健康教育对提高血液净化患者血管通路建立后遵医行为和生活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5月-2019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20例定期接受血液净化治疗患者依据健康教育方法分为IKAP组78例与对照... 目的观察信息-知识-信念-行为(IKAP)模式健康教育对提高血液净化患者血管通路建立后遵医行为和生活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5月-2019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20例定期接受血液净化治疗患者依据健康教育方法分为IKAP组78例与对照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宣教,IKAP组除了对照组宣教措施以外,重点进行IKAP模式健康教育。干预后通过自拟调查问卷、自护能力测定量表(ESCA)、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估患者遵医行为、自护能力与生活质量,并统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IKAP组患者干预后自我保暖、不负重不受压、遵守治疗方案、定期健手操、定时测血压、保护血管通路6项遵医行为配合度优于对照组,ESCA量表的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自护技能和健康知识水平4个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KAP组患者干预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8.97%)明显低于对照组(23.81%),干预后6个月SF-36问卷中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6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血液净化患者而言,开展IKAP模式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血管通路建立后遵医行为、提高自护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提升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知识-信念-行为模式 健康教育 血液净化 血管通路 遵医行为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血液净化发展史——血管通路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玉柱 张丽红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19年第8期513-516,共4页
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发展,血管通路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动静脉外瘘、动静脉内瘘的出现是血管通路发展史上里程碑,到目前为止,动静脉内瘘仍是不可替代的最主要的永久性血管通路.移植物内瘘为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提供了选择,聚... 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发展,血管通路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动静脉外瘘、动静脉内瘘的出现是血管通路发展史上里程碑,到目前为止,动静脉内瘘仍是不可替代的最主要的永久性血管通路.移植物内瘘为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提供了选择,聚四氟乙烯(polytetrfluroethylene,PTFE)仍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移植物,生物工程人造血管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期待.中心静脉导管曾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主要作为过渡通路应用广泛,未来需继续改进移植物及导管材质及构型以改善长期通畅性.对于血管通路工作者而言,工作重点需由通路建立转移至早期血管资源的保护,合理的血管通路规划,适时的通路监测及干预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净化 血管通路 发展史
下载PDF
球囊破坏纤维鞘纠正血液透析导管功能不良效果观察 被引量:8
4
作者 詹申 杨涛 +2 位作者 张丽红 刘丽芳 王玉柱 《中国血液净化》 2014年第5期405-407,共3页
目的 探索一种处理纤维鞘的新方法以改善透析患者的血流量.方法 6例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并有多次多部位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史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经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 (DSA)证实存在导管相关纤维鞘.对纤维鞘... 目的 探索一种处理纤维鞘的新方法以改善透析患者的血流量.方法 6例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并有多次多部位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史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经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 (DSA)证实存在导管相关纤维鞘.对纤维鞘行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然后经颈内静脉或股静脉途径置入长期中心静脉导管.结果术后应用导管透析,1例患者第2次透析时血流量为220ml/min,其余患者血流量均在250ml/min以上,随访2~6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导管功能不良及感染.结论球囊破坏纤维鞘可以改善导管的通畅性及血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长期导管 纤维鞘 介入治疗
下载PDF
综合护理对血液净化肾病血管通路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8
5
作者 刘春艳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第19期161-162,共2页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血液净化肾病血管通路的干预作用。方法:收治血液透析肾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比较两组并发症、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血液净化肾病血管通路的干预作用。方法:收治血液透析肾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比较两组并发症、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各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能提高血液透析肾病患者护理满意度,提升护理效率及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护理 血液净化 血管通路 干预效果
下载PDF
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中管路采血对血生化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潘夏蓁 方希敏 +1 位作者 方瑶 屈敏吉 《护理与康复》 2014年第7期627-628,632,共3页
目的探讨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中管路采血代替血管内采血行血生化检验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自身配对设计,选择急诊监护室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31例,同时经血管和血滤管路采集血标本,比较两处血标本的血生化检验结果。结果两处血... 目的探讨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中管路采血代替血管内采血行血生化检验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自身配对设计,选择急诊监护室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31例,同时经血管和血滤管路采集血标本,比较两处血标本的血生化检验结果。结果两处血标本的血清钾、血清钠、血清氯、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检验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管路处采血的血糖值低于血管处采血,经比较,Z=3.14,P<0.05。结论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时,正确的管路采血可以代替血管采血行部分血生化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滤过 血生化 采血 管路 血管
下载PDF
行血液净化的肾病患者血管通路的护理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少梅 《中外医疗》 2015年第8期149-151,共3页
目的分析探讨行血液净化的肾病患者血管通路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12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肾病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行血液净化治疗,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 目的分析探讨行血液净化的肾病患者血管通路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12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肾病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行血液净化治疗,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血管通路护理,对两组患者血管通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经皮中心静脉导管并行内瘘术者共17例、动脉内瘘患者共28例、经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共15例。观察组30例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发生术侧肢体肿胀,其并发症发生率为3.3%。笔者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了解到,因患者在静脉离断后未及时建立相应的侧肢循环造成静脉回流受阻,进而引发术侧肢体肿胀。护理人员在指导患者适当抬高患肢后患者的肢体肿胀症状逐渐缓解,并于5 d后肿胀消除。其他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的并发症,护理效果明显。对照组30例患者中,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并发症发生率为2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行血液净化的肾病患者进行优质的临床护理,可有效降低血管通路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净化 肾病 血管通路 临床护理
下载PDF
儿童血液净化血管通路相关问题 被引量:5
8
作者 王辉 沈颖 梁颖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30-332,共3页
现就儿童血液净化的血管通路相关问题及进展作一综述,尤其针对各种血管通路在儿童患者应用中的特点、选择原则、维护及发展方向予以介绍。
关键词 血液净化 血管通路 儿童 动静脉内瘘
原文传递
2020年血液净化领域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邬步云 许雪强 +1 位作者 邢昌赢 毛慧娟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 2021年第1期20-24,共5页
本文对2020年血液净化领域临床研究的进展作摘选及简评。主要进展包括COVID-19肺炎并发严重急性肾损伤的血液净化治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起始时机和最佳净超滤率、枸橼酸抗凝对预后的影响、血浆分离疗法治疗ANCA相关血管炎、药物涂... 本文对2020年血液净化领域临床研究的进展作摘选及简评。主要进展包括COVID-19肺炎并发严重急性肾损伤的血液净化治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起始时机和最佳净超滤率、枸橼酸抗凝对预后的影响、血浆分离疗法治疗ANCA相关血管炎、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和动静脉内瘘建立中的区域麻醉方面。这些方面的进展将有可能改进血液净化的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净化 临床研究 急性肾损伤 枸橼酸抗凝 血管通路
原文传递
行血液净化的肾病患者血管通路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丹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第2期174-176,共3页
目的研究分析血液净化肾病患者使用血管通路的临床护理方式,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2017年1—12月我院对60例肾病患者进行了分析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增加针对性护理。对比分析两组的并发症... 目的研究分析血液净化肾病患者使用血管通路的临床护理方式,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2017年1—12月我院对60例肾病患者进行了分析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增加针对性护理。对比分析两组的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是3.3%。患者因为静脉离断后没有及时建立侧肢循环,导致了患者的肢体肿胀。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提供指导,让患者的肢体抬高,缓解肿胀症状。患者5天内能够消肿。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指导后,患者的并发症不明显,护理效果比较好。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是23.3%。两组的结果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液净化的肾病患者接受针对性护理能过降低患者的血管通路并发症,对患者生存质量提升有较大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净化 肾病 血管通路 临床护理 护理体会 肾病患者血管通路
下载PDF
纤维鞘缺损处透析导管置入纠正透析导管功能不良效果观察 被引量:3
11
作者 詹申 张丽红 +2 位作者 杨涛 侯西彬 王玉柱 《中国血液净化》 2018年第5期325-328,共4页
目的 探索一种处理导管相关纤维鞘的新方法以改善透析患者的导管功能。方法 回顾40例因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术后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经血管造影证实存在导管相关纤维鞘,同时纤维鞘存在缺损,造影剂经纤维鞘缺损处流... 目的 探索一种处理导管相关纤维鞘的新方法以改善透析患者的导管功能。方法 回顾40例因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术后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经血管造影证实存在导管相关纤维鞘,同时纤维鞘存在缺损,造影剂经纤维鞘缺损处流出,头臂静脉和(或)上腔静脉造影剂显影良好。18例患者应用导丝引导透析导管经纤维鞘缺损处进入中心静脉,以避开原有纤维鞘对导管的包绕,将导管置入右心房。另22例患者应用原位导管更换的方法将导管置入右心房。结果 2组患者均在介入治疗术后次日应用导管透析,透析时血流量为250ml/min,分别随访3个月和6个月,3个月时2组患者透析血流量为(241±2.92)ml/min比(240±4.18)ml/min,Kt/V值为(1.3±0.05)比(1.28±0.04),2组相比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420)。6个月时纤维鞘缺损处透析导管置换组透析流量和Kt/V值均高于原位透析导管更换组,分别为(202±3.74)ml/min比(240±4.47)ml/min(P=0.020)和(1.04±0.04)比(1.28±0.03)(P=0.010),2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通过纤维鞘缺损处透析导管置入可以纠正导管功能不良,此方法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透析导管 纤维鞘 介入治疗
下载PDF
血液净化中血管通路护理及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逯园园 燕朋波 +2 位作者 王国力 宋翔 全金梅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6年第8期474-476,共3页
良好的血管通路是确保血液净化操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但在日常的血管通路操作中,却常出现通路堵塞、感染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笔者对近年来血液净化中血管通路护理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总结,为今后血管通路护理工作... 良好的血管通路是确保血液净化操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但在日常的血管通路操作中,却常出现通路堵塞、感染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笔者对近年来血液净化中血管通路护理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总结,为今后血管通路护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净化 血管通路 护理
下载PDF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通路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100例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禹琦 《现代临床医学》 2016年第1期65-66,69,共3页
目的:探讨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动静脉通路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观察和监测的价值。方法:对10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进行超声检查,分析结果并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00例患者中,72例未见异常;28例异常者中血管狭窄21例,内瘘头... 目的:探讨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动静脉通路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观察和监测的价值。方法:对10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进行超声检查,分析结果并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00例患者中,72例未见异常;28例异常者中血管狭窄21例,内瘘头静脉端闭塞2例,头静脉近吻合口处斑块形成3例,内瘘量明显增大伴心衰症状1例,静脉炎1例。21例血管狭窄者中13例伴血栓形成,4例伴静脉瘤样扩张及血栓形成,1例伴离心血流的侧支循环开放致手臂肿胀,1例手臂肿胀者超声可见段血管通路未见狭窄,经CTA证实为内瘘侧头臂静脉狭窄,余2例为单纯性血管狭窄。结论:作为监测血液透析通路的辅助检查方法之一,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评估血管通路功能,及时发现有或无临床症状的相关并发症,协助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评估治疗后效果,发挥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动静脉通路 超声 并发症
下载PDF
沉浸式PBL模式在血液净化血管通路教学中的效果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宗旸 苏朝江 +2 位作者 陈彦 张帅 姜燕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 2022年第3期145-147,共3页
目的评价沉浸式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在血液净化血管通路教学中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贵州省各地医院参加血液净化血管通路培训的各级专科医生,前4期学员采取传统教学模式为对照组,后4期学员采用沉浸式PBL教学... 目的评价沉浸式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在血液净化血管通路教学中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贵州省各地医院参加血液净化血管通路培训的各级专科医生,前4期学员采取传统教学模式为对照组,后4期学员采用沉浸式PBL教学模式为研究组。培训结束后从理论知识、技能、满意度、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带教老师自评方面进行考核。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理论知识分数、临床操作技能分数,对培训的形式、规模、带教老师知识储备、培训效果的满意度,以及在寻求真相、求知欲、认知成熟度、系统化能力、分析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方面的总分均增高(P<0.05)。此外,研究组的教师在培训场景、适时提问和讨论、操作规范性、有效考核评估以及突击应变能力方面的自评分数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沉浸式PBL教学模式可以使血液净化血管通路培训的学员及带教老师在专业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净化 血管通路 沉浸式学习 PBL模式
原文传递
锁骨下静脉双腔导管作为血液净化血管通路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伦和 葛树森 陆虹 《昆明医学院学报》 1992年第2期55-57,共3页
本文报告41例患者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留置Quinton-Mahurkar双腔导管进行多种血液净化治疗的临床观察结果。本方法手术比较简便、安全、透析效果好,并发症少,是较理想的暂时性血管通路。
关键词 锁骨 下静脉插管 透析疗法
下载PDF
Clinical analysis on Quinton-Mahurker single needle with bi-cavities through femoral vein in 149 cases
16
作者 MAO Yu ying,BIAN Shi ling, WANG Hua ying, ZHAN Ju fang,LU Wei ming,YU kai Blood Purification Center of Zhuji Peoples Hospital, Zhejiang 311800,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English Edition)》 1999年第1期28-31,共4页
Object:to raise the success rate of saving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toxication, acute or chronic renal failure, accompanied with heart failure,coma,severe hyperkalemia. Method:Quinton Hahurbar single needle with two c... Object:to raise the success rate of saving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toxication, acute or chronic renal failure, accompanied with heart failure,coma,severe hyperkalemia. Method:Quinton Hahurbar single needle with two cavities vessel has been adopted, instead of the traditional hemodialysis and blood access technique, since 1990 in our hospital. Results:149 severe patients with acute toxication,ARF.CRF. hepatic coma, ect have been saved with percutaneous venous access of Quinton Maburbar vessel. Because the structure of femur triangle is simple, the punctrue is easy to perform, the success rate of the puncture is near 100%, there are few complications and the blood flowing capacity reaches 200~300mL/min. It can meet the needs of all kinds of blood cleaning treatment, and get goo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Conclution: This is one of the best blood accesses to treat severe patients who need hemodi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MODIALYSIS blood access.
下载PDF
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关键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立伟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第16期8-10,共3页
目的由于患有慢性肾脏病的个体数增加,也给肾脏专家和初级护理人员带来了巨大压力.本文旨在探讨病人因素和血液标志物在动静脉内瘘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系统回顾已发表的临床研究结果,对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现有的... 目的由于患有慢性肾脏病的个体数增加,也给肾脏专家和初级护理人员带来了巨大压力.本文旨在探讨病人因素和血液标志物在动静脉内瘘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系统回顾已发表的临床研究结果,对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血液标记物(凝血因子、血脂、尿素、肌酐和电解质)、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病、周围血管疾病、吸烟、肥胖)以及其他因素(内皮功能障碍、静脉直径、动静脉内瘘建立前透析方式)和动静脉内瘘成熟相关.与年龄、性别无关.结论目前没有一致的标准可以应用在动静脉内瘘建立之前,但动静脉内瘘(而不是移植血管瘘)是推荐的血液透析的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瘘 血液标志物 血管通路
原文传递
尿毒症伴合并症患者行动静脉内瘘术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辉 《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 2007年第3期224-226,共3页
目的通过对伴有并发症的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建立影响因素对比分析,探讨在该群体患者行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90人91例次自体内瘘手术的尿毒症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前年龄、原发病、肌酐清除率、血管条件、血压... 目的通过对伴有并发症的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建立影响因素对比分析,探讨在该群体患者行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90人91例次自体内瘘手术的尿毒症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前年龄、原发病、肌酐清除率、血管条件、血压、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对内瘘建立、初期成熟相关性。结果90例内瘘成熟,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红蛋白<60g/L、血浆蛋白低于30g/L、血压低于100/60mmHg、血管直径<2.0mm与手术成功成负相关(P<0.001),术前静脉管径>2.0mm与术后内瘘血流量呈正相关(P<0.02)。结论纠正不良的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血压,评估不佳的年龄、原发病、肌酐清除率、血管条件影响手术成功、增加术后并发症、延长内瘘成熟时间,故认为尽可能纠正后再行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毒症 动静脉内瘘术 血液通路 合并症
下载PDF
锁骨下静脉双腔导管作为血液净化血管通路的临床观察
19
作者 周伦和 高树森 +3 位作者 陆虹 陈光林 吴泽芳 刘霞 《西南国防医药》 CAS 1991年第2期6-8,共3页
本文报告41例患者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留置Quinton-wahurkar双腔导管进行多种血液净化治疗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本方法操作简便、安全,透析效果好,并发症少,不仅是较理想的暂时性血管通路,必要时可以长期留置。
关键词 血液净化 血管通路 锁骨下静脉插管
下载PDF
Focus on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被引量:54
20
作者 Paolo Cotogni Mauro Pittiruti 《World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14年第4期80-94,共15页
Venous access devices are of pivotal importance for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a variety of disease states and in a variety of clinical settings(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surgery) and for diff... Venous access devices are of pivotal importance for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a variety of disease states and in a variety of clinical settings(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surgery) and for different purposes(fluids or drugs infusions, parenteral nutrition, antibiotic therapy, hemodynamic monitoring, procedures of dialysis/apheresis). Howeve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are commonly worried about the possible consequences that may result using a central venous access device(CVAD)(mainly, bloodstream infections and thrombosis), bo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s) and cent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CICCs). This review aims to discuss indications, insertion techniques, and care of PICC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PICCs have many advantages over standard CICCs. First of all, their insertion is easy and safe-due to their placement into peripheral veins of the armand the advantage of a central location of catheter tip suitable for all osmolarity and p H solutions. Using the ultrasound-guidance for the PICC insertion, the risk of hemothorax and pneumothorax can be avoided, as wellas the possibility of primary malposition is very low. PICC placement is also appropriate to avoid post-procedural hemorrhage in patients with an abnormal coagulative state who need a CVAD. Some limits previously ascribed to PICCs(i.e., low flow rates, difficult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monitoring, lack of safety for radio-diagnostic procedures, single-lumen) have delayed their start up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s as common practice. Though,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power-injectable PICCs overcomes these technical limitations and PICCs have started to spread in critical care settings. Two important take-home messages may be drawn from this review. First,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varies depending on venous accesses and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should be aware of the different clinical performance as well as of the different risks associated with each type of CVAD(CICCs or PICCs). Second, an inap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VENOUS access devices Ultrasound guidance Guidelines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blood stream INFECTIONS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Critical CARE medicine PEDIATRIC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