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乐正骨气血理论学术源流浅述 被引量:10
1
作者 肖碧跃 郭艳幸 +4 位作者 何清湖 郭珈宜 孙贵香 刘密 张云飞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1期30-32,41,共4页
中医学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理论是中医临证的重要指导思想,最早形成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不断发挥、创新,气血理论逐渐丰富。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医林改错》《血证论》气血理论对平乐正骨的影响,探... 中医学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理论是中医临证的重要指导思想,最早形成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不断发挥、创新,气血理论逐渐丰富。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医林改错》《血证论》气血理论对平乐正骨的影响,探讨平乐正骨气血学说形成的脉络,有助于理解平乐正骨理论内涵。平乐正骨博采众长,并融合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继承创新,发挥气血理论:病因上,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纲,也是伤科病因病机之总纲;治疗原则上,提出早期以行气祛瘀,中期调和气血,晚期补益气血三期辨证的核心思想;用药上,强调气血互根,活血药与行气药并用;治疗手法上,强调运用手法后配合功能锻炼,旨在使筋骨放松,气血流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乐正骨 气血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医林改错》 《血证论》
下载PDF
试论唐荣川《血证论》痰瘀相关思想 被引量:5
2
作者 马铭泽 孟静岩 《西部中医药》 2022年第3期61-63,共3页
通过咳嗽、出血、脓3类病症探讨唐荣川《血证论》中所阐述的痰瘀相关理论及临床应用,唐氏认为痰是津液失常的结果,瘀为“离经之血”,换言之,水病为痰,血病致瘀;阴、气、水和阳、血、火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属性且横向联系,这是... 通过咳嗽、出血、脓3类病症探讨唐荣川《血证论》中所阐述的痰瘀相关理论及临床应用,唐氏认为痰是津液失常的结果,瘀为“离经之血”,换言之,水病为痰,血病致瘀;阴、气、水和阳、血、火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属性且横向联系,这是痰瘀相关的根本原因;在生理活动进行过程中脏腑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性也是痰瘀相关的依据;临床可遵循痰瘀同治的治疗原则,依据病位和病势选择不同方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证论 瘀血 痰瘀相关 中医理论 唐荣川
下载PDF
基于《血证论》探讨唐容川诊治便血经验特色 被引量:4
3
作者 蒋婉 顾皖临 +2 位作者 田红霞 徐新宇 王允琴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期101-104,共4页
[目的]探究唐容川《血证论》中诊治便血的经验特色,从而为临床诊治便血提供思路。[方法]以《血证论》"便血篇"为研究对象,结合《黄帝内经》《伤寒论》《济生方》等相关著作论述,对唐氏辨治便血的特色进行系统阐发。[结果]唐... [目的]探究唐容川《血证论》中诊治便血的经验特色,从而为临床诊治便血提供思路。[方法]以《血证论》"便血篇"为研究对象,结合《黄帝内经》《伤寒论》《济生方》等相关著作论述,对唐氏辨治便血的特色进行系统阐发。[结果]唐容川将便血分为近血及远血进行辨治,认为近血病位在大肠,同肺、胃、肝、肾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可分为脏毒下血和肠风下血,其中脏毒主责湿热蕴结、气血郁滞,治疗上当以和血疏利为原则;肠风主责外风内陷、肝风内动,治疗上当以清火养血为原则,不论肠风或是脏毒,下血日久皆致阴分损伤,又当滋阴濡肠以复其亏耗。远血病位在胃,发病之因在于中宫不守、血无所摄,其因于虚寒者,当温补中焦、固摄阴血;因于虚热者,当补中兼清、安宁阴血。唐氏在系列治则指导下确立了行之有效的方药,尤其推崇经方的使用,完善了便血治疗的体系,并对其预防提供了思路。[结论]唐容川辨治便血经验丰富,理法充备,为现代临床诊治便血提供了思路及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血 脏毒 肠风 下血 和血疏利 血证论 唐容川
下载PDF
以《血证论》理论探析脑出血(急性期)的治则 被引量:5
4
作者 陈顺中 《中医临床研究》 2015年第21期17-18,共2页
脑出血(急性期)是临床上的急危重症,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病死率高,后遗症重。本文中医角度从脑出血病理基础及病理状态分析,以血证论理论探讨中医治则,以求改善疗效。
关键词 血证论 脑出血(急性期) 治则
下载PDF
钟新林教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经验
5
作者 温双吉 钟新林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3年第7期84-87,共4页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临床中一类常见疾病,临床多表现为皮肤粘膜苍白、耳鸣、倦怠、心悸、头晕、气短等症状,近年来其发病率也在逐渐升高,但现有的西医治疗手段少,且远期疗效欠佳、复发率较高;而中医药在防治血液系统疾病中通过辨证论...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临床中一类常见疾病,临床多表现为皮肤粘膜苍白、耳鸣、倦怠、心悸、头晕、气短等症状,近年来其发病率也在逐渐升高,但现有的西医治疗手段少,且远期疗效欠佳、复发率较高;而中医药在防治血液系统疾病中通过辨证论治具有一定优势,中医认为血液系统疾病属血证病、虚劳病,归其病因不外乎虚实、寒热之属,钟新林教授在临床中发现再障多为虚、寒之证,而心为火脏,主血脉而藏神,神主脏腑生、长、化、收、藏,血脉虚而神不藏,故现心悸、头晕、倦怠之症,以此钟新林教授在诊治血液疾病中从心生血入手,用其独到之处从心与血方面论治,运用益心火、补脾胃、滋阴血之法,在临证过程中屡获奇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生血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炙甘草汤 虚劳 血证论
下载PDF
基于唐宗海《血证论》探讨妊娠合并肺结核的中医论治 被引量:4
6
作者 徐新宇 唐秀琴 +4 位作者 吕咪 牧慧 戴蕾 李凤 王玉凤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9期1015-1018,共4页
[目的]研究晚清名医唐宗海《血证论》中的治痨思想,进而探讨妊娠合并肺结核一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案。[方法]以《血证论》中'痨瘵篇'和'抱儿痨篇'为研究对象,结合《红炉点雪》《十药神书》《诸病源候论》及《医学正传》等... [目的]研究晚清名医唐宗海《血证论》中的治痨思想,进而探讨妊娠合并肺结核一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案。[方法]以《血证论》中'痨瘵篇'和'抱儿痨篇'为研究对象,结合《红炉点雪》《十药神书》《诸病源候论》及《医学正传》等相关著作中对痨病的认识,探讨妊娠合并肺结核一病的中医论治思路。[结果]妊娠合并肺结核相当于中医抱儿痨病,因痰、水饮、相火在上逆胎气的带动下上攻肺部而引发,病机复杂,当从五脏论治。痰为病,当'滋脾肾之阴,清肺豁痰';水饮为病,当'温脾肾之阳,泻肺除饮';相火为病,当'交通心肾,培土生金';痨虫为病,当'凉血泄瘀,杀虫伐肝'。同时,'纳肾气,降肺胃之气'及'补养气血'贯穿以上诸法之中。产母困惫者又当下胎保母,并注重早期预防和产后调护。[结论]唐宗海《血证论》在痨病的治疗上,理法清晰,见解独到,从而为妊娠合并肺结核的治疗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指导,有助于提高临床辨治此病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合并肺结核 抱儿痨 肺痨 唐宗海 血证论 医家思想
下载PDF
《血证论》对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的论治 被引量:2
7
作者 王菲 曾柏荣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2年第3期437-441,共5页
唐宗海为晚清著名医家,其著作《血证论》阐述了中医血证的基础理论及临床治法方药,《血证论》中的第一卷六条总论就血证机理进行了详细论述,其中阐述的水火为气血生化之源、去瘀生新法、调和五脏阴阳以生血、补血亦有宜有忌等理论对于... 唐宗海为晚清著名医家,其著作《血证论》阐述了中医血证的基础理论及临床治法方药,《血证论》中的第一卷六条总论就血证机理进行了详细论述,其中阐述的水火为气血生化之源、去瘀生新法、调和五脏阴阳以生血、补血亦有宜有忌等理论对于临床气血生化不足之证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现代肿瘤化疗后的骨髓抑制在中医范畴内辩证属“血证”、“血虚病”、“虚劳病”[1],其中医证型多以气血阳虚证为主,且夹杂痰湿、火热、寒邪与瘀血等病邪[2],在临床上西医虽有一定疗效,但费用较昂贵,且毒副作用较多,该文从《血证论》入手,分析探讨其对现代化疗药物所致的骨髓抑制的认识并例举部分治法方药及思想特色,旨在为临床诊治开拓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证论》 补血 补气 化瘀 骨髓抑制
下载PDF
从《血证论》探究溃疡性结肠炎证治 被引量:2
8
作者 陈俊生 姜璐 +1 位作者 张慧 张云松 《中国中医急症》 2021年第4期671-674,共4页
溃疡性结肠炎作为发病机制不明的消化系统疾病,与多种因素有关。通过联系唐容川《血证论》"便血""便脓"篇,指出五脏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密切相关,在"治血四法"的基础上,根据临床证型和现代发病机制,论... 溃疡性结肠炎作为发病机制不明的消化系统疾病,与多种因素有关。通过联系唐容川《血证论》"便血""便脓"篇,指出五脏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密切相关,在"治血四法"的基础上,根据临床证型和现代发病机制,论述本病常用治法,进行治法的相应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血证论 五脏 治血四法
下载PDF
从瘀论治慢性血栓栓塞性疾病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前 李沛瑾 +5 位作者 付常庚 顾汉程 刘丽星 樊炜静 冯聆鹤 杨宝钟 《中医药导报》 2021年第11期179-182,共4页
慢性血栓栓塞性疾病症状隐匿、缺乏特异性,难以被及时诊断,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且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中医学认为该病责之于瘀,因瘀致病。根据《血证论》"从瘀论治,以和为法"的思想,治瘀不单祛瘀,强调祛、宁、... 慢性血栓栓塞性疾病症状隐匿、缺乏特异性,难以被及时诊断,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且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中医学认为该病责之于瘀,因瘀致病。根据《血证论》"从瘀论治,以和为法"的思想,治瘀不单祛瘀,强调祛、宁、补三法结合,辨证治之,灵活运用活血祛瘀、行气散结,祛痰利水、息风降火,补肺生津、固肾平喘,宁心安神、双补气血之法,以求阴阳平衡、气血调畅,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血栓栓塞性疾病 血证论 从瘀论治 中医药
下载PDF
唐容川《血证论》咳血辨治特色探微
10
作者 许博文 郭锦晨 +1 位作者 朱雅文 赵硕琪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第7期74-76,共3页
唐容川《血证论》对咳血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在前人的证治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与其独特的血证理论相结合,所论严谨,方药明确,对后世影响极大,如其所论咳血多属火郁、痰凝、气乱,唐氏多以攻、和、消、补之法而忌... 唐容川《血证论》对咳血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在前人的证治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与其独特的血证理论相结合,所论严谨,方药明确,对后世影响极大,如其所论咳血多属火郁、痰凝、气乱,唐氏多以攻、和、消、补之法而忌汗吐之法,其中颇多见解至今仍有较大参考意义。通过研究《血证论·卷二·咳血篇》所论证型方药,进行详细归纳总结,剖析唐氏论治咳血的核心思想、病理因素及治则治法,旨在增强中医对于咳血证临床诊治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容川 《血证论》 咳血 证治思想 病理因素
下载PDF
结合《血证论》探讨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治疗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伟 马西虎 +3 位作者 黄志惠 李玲 杨梅 白玉盛 《吉林中医药》 2018年第6期644-647,共4页
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中医治疗优势较明显的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但仍存在证型不统一、疗效有待提高等临床问题,《血证论》是一部关于血证的专著,其血证诊疗理论丰富、完整,结合《血证论》中血证的诊疗理论,探讨慢性原发免疫性血... 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中医治疗优势较明显的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但仍存在证型不统一、疗效有待提高等临床问题,《血证论》是一部关于血证的专著,其血证诊疗理论丰富、完整,结合《血证论》中血证的诊疗理论,探讨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中医治疗优化,希望对解决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治疗的相关临床问题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证论 血证诊疗理论 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中医治疗优化
下载PDF
银屑病“新血证论”辨治银屑病理论溯源及实践 被引量:1
12
作者 蒯仂 王瑞平 +4 位作者 李欣 秦万章 罗楹 杨涵 李斌 《世界临床药物》 CAS 2023年第3期293-297,共5页
银屑病(psoriasis)的临床诊疗一直以来是一个重要的医学问题。近年来,中医学“血分论治”银屑病达成共识。紧扣“血热阳浮”“血瘀”两大病理因素,学者总结前人经验提出银屑病“新血证论”诊疗思想。在治疗上重视决银方、桃丹方及雷公... 银屑病(psoriasis)的临床诊疗一直以来是一个重要的医学问题。近年来,中医学“血分论治”银屑病达成共识。紧扣“血热阳浮”“血瘀”两大病理因素,学者总结前人经验提出银屑病“新血证论”诊疗思想。在治疗上重视决银方、桃丹方及雷公藤的应用,丰富和发展银屑病中医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新血证论 血热阳浮 血瘀 病机
原文传递
基于血脉辨证理论从气虚湿瘀论治淤积性皮炎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诗会 陈彬 闫英 《现代中医临床》 2023年第1期94-97,共4页
淤积性皮炎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病,以下肢反复发作的红斑、丘疹、瘙痒等症状为主,易诊难治。血脉辨证理论是国家级名老中医陈淑长教授针对周围血管疾病临证诊疗特点所提出的辨证观点,强调人体血脉系统的整体性,以脉为核心,运行于脉外... 淤积性皮炎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病,以下肢反复发作的红斑、丘疹、瘙痒等症状为主,易诊难治。血脉辨证理论是国家级名老中医陈淑长教授针对周围血管疾病临证诊疗特点所提出的辨证观点,强调人体血脉系统的整体性,以脉为核心,运行于脉外的卫气、脉内的营气为物质基础。淤积性皮炎的病因病机包括:脉气亏虚,推动失司;瘀停于脉,阻遏气机;湿停于脉,湿瘀互结。基本治法主要为:益气扶正以通脉,活血祛瘀以通脉,清热利湿以通脉。结合临床病案对基于血脉辨证理论从气虚湿瘀论治淤积性皮炎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积性皮炎 血脉辨证理论 气虚湿瘀 益气 活血 利湿 通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